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1

关键词:粮食生产;发展;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07.11;F326.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5-3398-03

Main Problem and Strate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LIU Jin-r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refore, deeply exploring the problems of developing grain production existed in Hena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and seeking ac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which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not only have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Hena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but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whole natio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Key words: food production;development; Henan province

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愈来愈向主产区集中。就河南省而言,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8.99%,产量占全国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0.15%[1]。因此,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省粮食生产状况,不仅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中提出的“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关键,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依靠。为提高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探求有效的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2010年10~11月,笔者到位于豫北的滑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和豫南的遂平县进行实地调研,以了解当今粮食主产区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河南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水利灌溉设施损毁严重。滑县30多条干渠全部都有通水不畅的问题,其中1/4完全不通水;200座水闸中90%存在漏水等毛病,有的已无法提水;全县2 600座桥梁中的半数承载能力不够或损坏;全县36 000眼机井每年报废约4%。该县作物灌溉几乎全靠机井,然而目前很多水井没有通电,只能用其他动力进行灌溉,如此一来灌溉成本比用电增加180元/hm2。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进展缓慢。2005年河南省耕地面积792.63万hm2,其中水浇地309.26万hm2,占39.02%;到2010年水浇地面积324.18万hm2,占40.98%。5年来的综合开发治理仅增加了14.92万hm2,提高了1.96个百分点。三是小流域亟待治理。遂平县位于河南南部,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当地农民基本靠天吃饭,没有主动进行小流域治理,区域内的小河流难以发挥作用。

1.2 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受阻

河南是人口大省,向来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土地的保障功能明显,农民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会丧失土地的承包权。根据调查发现,在流转的土地中农户自发流转的占85%以上,农户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土地不足15%,且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多发生在村组内邻近的农户之间,流转到种粮大户的比例不足30%。即使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单方面停止承包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此一来,种粮大户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可持续性经营受到严重阻碍。

1.3 农业机械化进程难以推进

由于土地流转困难,现行的农民购置农机补贴政策又没有体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科技的要求,因此,河南农业机械化存在“三多三少”、“三高三低”问题。“三多三少”是指农机数量方面:小型农业机械多,大中型农业机械少;耕种环节机械多,其他环节机械少;农业机械拥有数量多,单台机械使用时间少。“三高三低”是指机械化水平方面: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夏粮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秋季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丘陵山地机械化水平低。在遂平县一个拥有3 634人、266 hm2土地的行政村,2010年底全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586台,联合收割机2台、玉米收割机1台、玉米脱粒机15台,耕地用小型机械572部、小型旋耕机57部、大型1套、小型播种机131部、喷灌机20台。平均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0.45 hm2,每台机械每年使用时间平均不到50 h。这种低水平、低效率的重复投资不仅严重浪费了农村稀缺的发展资金,而且制约了科技含量高的农机和一些关键农艺措施的推广,对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造成了障碍。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2

一、总则

(一)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县,采取中央和地方联合投资,择优扶持的办法,是农业基本建设计划管理的一项改革。这对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和群众的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各基地县和有关部门,一定要管好用好这笔专项基金,保证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二)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择优建设、缺啥补啥的原则,统筹安排小型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农业技术改造、推广等重点建设项目,以提高整个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粮。

(三)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基地县的建设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经济责任制,并指定专人负责。农经委要牵头做好制订规划、安排资金、审批项目、督促检查等综合协调工作;正常工作按业务分工,由农业、水利、财政部门各负其责。

二、建设项目

(四)兴建和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指大中型排灌区骨干工程的支渠以下(不包括支渠)的配套工程和县属排灌工程。排灌站、机电井建设及设备更新改造、机械清淤;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渠道防渗、管道灌溉等节水节能技术措施。上述项目所属材料、设备费及技工工资补助,可在“专项资金”中列支。

(五)改造中低产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县级和县以下事造改为位单业中低产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可添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小型化验室(每县一般二十平方米左右)。

(六)繁育推广优良品种。建设良种繁育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晒场、种子精选加工设施、种子检验的仪器及良种储存设施等,逐步形成良种繁育体系。为鼓励种子部门积极经营、示范、推广当地农民尚未种植过的粮食优良新品种,经省、地(市)农业和财政部门批准,可酌情给予“新良种示范推广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两年。

(七)增加智力投资,推广农业、水利、农机先进技术。技术培训的重点放在乡一级,以培训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适用技术为主。县级负责培训乡农业、水利、农机技术员,乡负责培训农民技术员。培训所需的资料印刷、设备购置和师资补助费等,可在“专项资金”中列支。

(八)搞好县级农业、水利、农机等单位普及新技术的服务工作。用于县级农业服务单位为普及农业、水利、农机新技术经营有关生产资料所需的周转金应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内,由基地县的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核定,并办理借款手续,到期收回,继续作为普及新技术经营有关生产资料的资金。

三、项目管理

(九)基地县建设实行项目的目标管理。一九九o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要求达到三千二百五十万吨,基地县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要由现在的百分之四十二点二增长到百分之六十左右。“七五”期间,每个基地县平均每年应增产粮食约一点五万吨。

(十)坚持按项目投资,实行项目管理。粮食基地县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五年规划、分期实施计划和项目概算、年度资金预算,由地(市)汇总上报,经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建设办公室审核批准后实施。项目完成后,要及时组织验收。发现质量不合格的,应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十一)建立经济责任制,实行投资和效益挂钩。为便于检查监督和明确责、权、利,坚持按项目投资,按项目检查效果。各基地县在上报的建设方案中,要明确提出各级投资额、粮食增产量,并层层签订协议,明确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协议书的条款,由双方按本办法所规定的原则商定。

四、资金的使用原则

(十二)建立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是中央为发展粮食生产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凡是使用这项资金的地方和单位,都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粮食生产的要求,保证把资金直接用于改善生产条件,改进技术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增强粮食生产后劲。不能搞无生产效益的重复建设。已有的仪器设备和设施应充分利用。要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地区、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

(十三)各级财政不得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抵顶“农口”的基建投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正常事业费,并不得因此减少应正常增加的上述资金。

(十四)充分发挥多方面集资搞建设的积极性,国家、集体、农户一起上。纯属农户收益,其财力又可以承担的项目,一般应组织农户自建;集体可以联办的项目,一般应由集体联办或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建设,以便集中专项资金投放于全局性、长效性的建设项目。全部资金采取分年度投资、年度内集中使用的办法,建一处成一处,缩短建设周期,尽快取得成效。

(十五)要按有关规定划分基本建设投资与事业费的界限,无论农业和水利,凡按规定应由基本建设投资安排的项目,必须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安排,不能挤占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

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的价格补贴,不得用于事业单位人员机构的开支,不得用于发展乡镇企业和其他多种经营,不得用于购置汽车、电视录像等设备,不得盖楼堂馆所,不得用于修建办公室、宿舍等非生产性建筑设施。

五、资金管理

(十六)建设资金采取国家、省、地、(市)、县四级联合投资分级负担的办法,各级配套资金的数额按省政府豫政[1986]74号文件执行,地(市)县应安排的资金实行先存后用,确保落实兑现。凡地(市)、县配套资金安排不足的,年终决算时按比例扣回省(含中央)拨款或抵顶下年度拨款指标。

(十七)要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并按支农资金用途列入有关科目,除在地方财政总预算中反映外,还要单独编报预算。年终应按预算编报程序和计算口径,及时编报支出决算,并附经济成果说明,年终结余(包括待分配指标)结转下年度使用。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3

一、正确认识当前粮食生产形势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种粮水平,2004年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出现了重要转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2181.8万亩,总产量83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40.14万亩和41.51万吨,总产增5.2%,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去年我省粮食增加绝对量有限,而且是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旺的共同作用下取得的。从总体上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科学种田水平依然较低;全国粮食总量仍产不足需,产需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2005年粮食生产面临着气候条件不确定,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比较效益依然偏低等问题。我省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供求市场依存度高,抓好2005年的粮食生产,对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明确2005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05年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坚持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制止耕地抛荒、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优质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稳定完善粮食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种粮综合效益。粮食生产的目标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5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以上(见附表)。各市要按照粮食安全分级负责制的要求,将指导性计划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认真抓好计划落实的督促检查,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

三、抓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省政府在去年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基础上予以继续稳定完善,出台了全面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大户进行直接补贴、实行早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价外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良种补贴等政策,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扩大政策宣传,让基层和农民及时了解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要认真总结去年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成功经验,尽早研究制订落实政策的工作措施和计划,建立责任制,做到方案具体化、措施规范化、落实责任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杜绝弄虚作假。要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种植自,把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制止全年性耕地抛荒、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上,努力多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要以春冬两季为重点,积极扩大冬季春花作物、绿肥,大力提倡绿色过冬,努力减少冬季抛荒。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多种早稻,努力减少春季抛荒。认真总结完善去年开展耕地抛荒检查复耕的做法,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抛荒,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省里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耕地抛荒检查活动,并建立举报和公开曝光制度,组织明查暗访,依法查处案件,对特别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

五、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

(一)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认真抓好“0406”计划的良种推广工作,全省推广优良水稻品种600万亩。早稻以推广圆粒形高产优质品种为主,重点推广金早47、杭959、中早22、甬籼157等品种;晚稻以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为主,努力改善我省食用稻米的品质。杭嘉湖、宁绍等粳稻主栽区重点推广秀水110、嘉花1号、秀水09、嘉991、浙粳20以及杂交粳稻甬优3号、晚粳糯稻绍糯9714、春江糯2号、浙糯5号等品种(组合);金衢丽、温台等籼型杂交稻主栽区单季晚稻重点推广两优培九、协优9308、粤优938、中浙优1号、ⅱ优7954、甬优6号,连作晚稻重点推广协优914、ⅱ优8220、协优46等杂交稻组合。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确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应用优质高产品种。

(二)大力推广粮食作物节本增产增收技术。扩大水稻抛秧、直播、旱育秧等省工节本增产技术的应用,全省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100万亩、稻鸭共育技术50万亩。要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积极示范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富硒稻米技术和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等。大力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全省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700万亩,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推广保护性耕作、经济绿肥、平衡施肥等技术,科学合理指导施肥用药,控制和缓解土壤障碍因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加快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控制能力,开展水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治理,推广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1000万亩,重点推广十大实用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深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联大户、联基地、入村入户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三)广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要把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要组织动员栽培、种子、植保、土肥等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确定示范内容,制定实施规划和技术操作规程,选择示范地点,落实各项技术措施,齐心协力,切实做好示范项目实施工作。要求村村有示范田,镇(乡)镇(乡)有示范方,其中县级百亩示范方不少于5个。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结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县(市、区)级中心示范方要选派技术骨干蹲点指导,在示范开展高产高效攻关试验、新品种新技术的小区试验,做好示范方和试验田的苗情观察和田间管理档案记录。早晚稻生产期间,各地要做好检查督促和现场交流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各种途径提高技术到位率。在早晚稻成熟收获时,要组织力量对高产田和方进行产量验收,对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

(四)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和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解决季节性劳动力紧缺矛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发展以机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开发研制、组装、配套、集成和示范,推广机械化耕作、播种、收获、烘干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机械化还田、化肥深施等增强土壤肥力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

六、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经营水平

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使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种粮,这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的重要保证。鼓励种粮大户拓宽经营范围,向周边农户有偿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鼓励种粮大户创建品牌,开展粮食产后加工、销售,延长产业链,提高经营水平。支持和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发展订单生产,扩大订单数量。积极组建种粮大户协会和种粮专业合作社,加强与种粮大户的沟通,提高服务水平。

七、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4

关键词:粮食生产;现状;做法;对策;嘉祥县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2-44-02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全县总人口87万,辖12镇1乡2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714个行政村,总面积960km2,耕地面积6.7万hm2。嘉祥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等,曾3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b嘉祥县种植粮食作物常年稳定在11万hm2,其中,小麦5.3万hm2、玉米4.1万hm2、大豆0.8万hm2、水稻0.4万hm2。小麦平均单产7224.0kg/hm2,总产38.3万t;玉米平均单产8259.0kg/hm2,总产33.9万t;大豆平均单产2857.5kg/hm2、总产2.3万t;水稻平均单产9475.5kg/hm2,总产3.8万t。截至2015年底,全县累计实施农业部小麦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6个,面积2.6万hm2;实施山东省粮食(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3个,建设面积2.0万hm2。2015年高产创建示范田内小麦、玉米每hm2分别达8353.5kg、8809.5kg,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建设辐射带动下,全县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7618.5kg、8289.0kg,粮食总产突破80.0万t,实现粮食产量连续14a增产,进一步奠定了嘉祥县产粮大县的地位。

2主要经验做法

2.1加强行政指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

嘉祥县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始终坚持政府强力推动不动摇。牢牢把握“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总产”的工作思路,把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体内容。近年来,嘉祥县委、县政府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供给,每年都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农业生产特别是加强粮食生产的工作意见。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嘉祥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实施方案》,把粮食生产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生产暨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2.2实施政策扶持,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

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把发挥政策、项目、资金在粮食生产中的扶持作用,作为拉动粮食发展的重要措施。全面落实农业耕地地力保护、小麦统一供种、农机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等强农惠农项目,2015年全县落实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1.4亿元,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做好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山东省“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大方”建设,利用高产创建平台,整合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2.8亿元,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县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同时制定了《嘉祥县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双百”行动实施方案》,加大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嘉祥粮食生产的发展。

2.3强化科技支撑,推广配套关键技术

嘉祥县始终把提高科技贡献率作为带动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积极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按照“健全县级、强化乡级、突破村级”的工作思路,健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帮扶网络。在县电视台开辟了跟我学种田、农业直通车等专题栏目。同时,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等项目,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生产现场会、巡回技术报告、印发技术明白纸等进行多层次、全覆盖技术培训。组织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一喷三防”、氮肥后移、玉米精量播种、“一防双减”、“一增四改”、适期晚收、秸秆还田等关键高产栽培技术。截至2015年底,全县关键生产环节技术推广率达95%以上。2.4借助“种子企业+”,实现粮食生产共赢在粮食生产中,实施“种子企业+”合作模式。嘉祥县是种业大县,全县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作物种子企业11家,其中,山东圣丰种业注册资金1亿元、山东祥丰种业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县内小麦、大豆、玉米种子繁育田面积达到1.3万hm2,种子生产量8.1万t。通过“种子企业+合作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户”联合发展模式,实现各方共赢。种子企业在种子基地推广繁育自己的优良品种,专业合作组织负责“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械收获”,农户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剩余劳动力给种子企业、服务组织打工挣取劳务费。为保证“种子企业+”模式的有效运行,建立长效机制,种子企业和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及家庭农场分别签订种植服务、良种回收合同,实施“订单农业”,保障各方利益。比如,繁育的小麦种子,种子企业的收购价格一般比当年同期市场价格高出0.32元/kg,按照2015年小麦单产7618.5kg/hm2计算,能多收入2437.9元/hm2。借助“种子企业+”模式的推广,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有效解决了销售难、缺服务、种粮效益低的问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

3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3.1农民种粮热情降低

连续多年粮食增产增收之后,粮食单产增长困难加大,粮食产量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农业丰产丰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受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影响,引起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抵消了一部分国家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减免税和其他政策效力,再加上粮食价格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各种因素,造成种粮效益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没能真正改变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的局面,影响了粮食稳产高产。

3.3技术装备陈旧落后

传统种植模式没有根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高产栽培先进技术还没有真正得到推广普及,农业装备落后,机械化作业水平偏低,专业化服务组织力量薄弱,大型植保机械作业面积偏小,农业科技力量不足,满足不了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文化方面的需要。

4对策建议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5

关键词:墨子;经济思想;现代意义

一、墨子的经济思想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伦理、军事等各个方面。在经济领域,墨子的主要观点就是要求当时的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开源节流,发展经济,因为经济的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百姓的贫富。

墨子提出,在工农业生产上要提高重视,不要荒废。尤其是粮食生产最重要。墨子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粮食既是百姓生存所必须依赖的,也是国君生存所必须依赖的,百姓没有食物,就不能从事任何生产,国君没有食物就无法进行管理和统治,这样会影响到国家的治理,也容易遭受他国的进攻和侵略,所以,百姓的最大忧患就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这也是国君的忧患,如果不能生产出足够的衣食来满足百姓的衣食,那么国家的就不能稳定,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又会影响到经济的向前发展。可见,从事生产劳动既利国又利民,是完全符合“义”的标准的。但是,在当时的物质生产当中却不能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墨子认为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口太少了,因此,墨子特别注意人口的增加,总结了一些影响人口减少的原因告诫当时统治者:第一,“厚葬久丧”使男女很长时间不能相见,造成“败男女之交”而影响人口的增加。第二,国君蓄养宫女,“大国数千,小国累百”,使“男女失对”,影响人口生产。第三,诸侯国发动频繁的兼并战争,“久者终年,速者数月”,也使男女不能相见,影响人口增殖。第四,统治者对百姓征收许多苛捐杂税,并要求他们服沉重的劳役,这使许多人冻饿而死,人口减少。墨子当时就能把人口的生产和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实属难能可贵。墨子还要求人们不要侵犯别人的私有财产和物质利益,指责小至窃桃李大至发动掠夺兼并战争,都是亏人自利的不“义”行为。

墨子又提出,在生产生活消费上要节俭,不要浪费,尤其告诫当时统治者“节俭则昌,佚则亡”。在生产中不要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切以民用、民利为准,过重的负担常常使百姓困苦不堪,起来反抗,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凡是加重百姓负担的政策,都是违背“义”的行为的,统治者爱民、利民,减少对百姓的剥削才符合“义”,这样的“义”就是“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依据这样的原则,国家就会因节俭而兴盛发达,天下百姓也会因节俭而生活的更好。墨子又从衣、食、住、行、丧葬生活消费方面对统治者提出了“节用”“节葬”的要求。墨子认为穿衣服只要能“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就足够了,不要求过分的华丽,而当时的统治者们,冬天夏天的衣服已经足够齐备了,却还要向百姓征收重税和财物来制作锦衣丽服,并让女工来刺绣,男工来雕刻,这即浪费财物又耽误百姓进行生产,不利于生产和消费。墨子认为饮食的目的是为了强壮身体,聪明耳目,这就足够了,就不要再去追求五味之调,芳香之和,还有远方国家的珍贵、奇异、稀罕的食物了,而当时的统治者在饮食上穷奢极欲,大国的国君吃饭要摆上百个餐具,小国的国君也要摆放十来个餐具,眼睛看不过来,手顾不过来,口尝不过来,结果佳肴都腐烂浪费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墨子认为建造房屋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观赏享乐,所以建造房屋的标准是:地基足以防止潮湿,外墙足以抵御风寒,内墙足以分割男女合于礼节,屋顶足以遮蔽雨露霜雪就足够了,超过这些标准就会劳民伤财,而当时的统治者却将房屋装饰的金碧辉煌,浪费了大量资财,减少了生产的人口。墨子认为车船是为了载负重物到达远方,所以车船只要完整、坚固、轻巧、便利就足够了,而当时的统治者要求车船要以漂亮的花纹装饰,还要有精巧的雕刻,这既妨碍男耕女织,又浪费国家的财富。墨子又提倡“节葬”,他认为应该效法古圣王的埋葬之法,即“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埋葬了以后,活着的人也不要长久痛哭,要赶快从事各自的工作,这样做,向上符合圣王的大道,向下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

二、墨子经济思想中的现代意义

第一,墨子的开源节用思想至今还是经济领域的一条重要法则。在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中阶段,人口又多,自然资源又少,这一法则更显重要,所以,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只顾节用,不顾开源,否则,难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不能只顾开源,不讲节用,否则,经济发展将缺乏支撑。尤其对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不但要利用高科技提高现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替代资源,而且还要节约现有自然资源,不要破坏性的开采和使用。这样我国的经济才能持续快速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才能全面落实。

第二,墨子重视粮食生产,看到了粮食在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战略作用,很是难能可贵,他还关心平民百姓生活,一切以民用、民利为准,这些朴素的思想对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和进行新农村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重视粮食生产有利于提高农民安心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一切以民用、民利为准的思想又有利于带着感情做好农村和农民的工作,有利于解决农村和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第三,墨子关于人口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还在起作用。在墨子生活的时期,劳动力非常短缺,需要增加人口的生产,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墨子扩张人口生产的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而今天这种关系则表现为,不是劳动力的短缺,而是资源的相对短缺,所以,减少人口生产更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也显得更加重要。古今的人口生产方式虽然不同,但其中的原理是一致的,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展经济都要处理好人口生产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因时制宜地调整好国家的人口政策。

第四,墨子在消费上提倡节用,反对铺张浪费,这在当时主要针对统治阶级提出来的,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满足不了的情况下,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在生产力发达的今天,消费可以刺激生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墨子的节用思想是否过时了呢?在适度消费的同时,还要清醒的看到墨子节用的重要意义,这不但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优良作风,还有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第五,墨子提倡“义”,反对不义,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的和谐思想,如果人人都能按照墨子说的“义”去行事,做事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原则,不去侵犯他人的私有财产,不发动战争侵略他国,生活上注意节用节葬,不过度消费自然资源,统治阶级能时时想到为天下百姓兴利除害,做事以民用、民利为准,那么,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将会处于一种双赢共利,和谐相生的一种状态,这将极大地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焕镳.墨子校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290-298.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6

关键词:耕地变化;粮食安全;相关性分析;安徽省

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粮食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水平。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粮食核心产区之一,其耕地的变化对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耕地非农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同时粮食需求也不断增加,粮食安全面临严重挑战。故本文以安徽省为例,从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出发,探讨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相关性,明晰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制定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其他粮食主产省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给予参考。

一、安徽省耕地变化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安徽省耕地数量变化分析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加剧,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降低。如表1所示,1996-2008年间,安徽省GDP由2093.30亿元增长到8851.66亿元,人口由6054万人增长到6741万人,而耕地面积从5971720.63hm2减少到5730679.65hm2,人均耕地面积由0.099hm2降低到0.085hm2。全省的耕地和人均耕地总体上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在安徽省耕地变化的构成方面,减少耕地的构成中,非农建设占地占有最大的份额,为89.81%;其次为农业结构调整,包括转变为园地、水域等其他农用地,为8.00%;生态退耕和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2.14%和0.04%。而增加的耕地构成中,未利用地的开发占有最大的份额,为50.04%;其次土地复垦为43.94%;土地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所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20.83%和9.54%。

(二)安徽省耕地质量分析

安徽省耕地土壤理化性质不高。在长期耕种过程中,重用轻养,用养失调,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部分耕地肥力下降;耕作土层变浅变薄,土壤板结;大部分耕地N、P、K比例失调,微量元素不足。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部分耕地受到污染,农田水利设施也因遭受自然灾害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外,安徽省后备资源较少,多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地丘陵区,新增耕地质量较低。这些都导致安徽省耕地质量的下降难以避免。

(三)安徽省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安徽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带动城镇不断扩张,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乡镇企业兴起等都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支撑,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现象日趋严重。二是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的耕地提供食物生产的基本保证,同时也必然需要占用更多的耕地来建设生产和生活设施。三是比较利益驱动,耕地的比较利益是较低的,在这种比较利益的驱使下,耕地向建设用地、水域及园地等转变,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四是自然灾害,安徽省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对生产建设尤其是农业生产危害程度较深,致使大量的耕地损毁。五是土地管理政策,宏观政策对耕地的变化可以起到缓和或是加速的作用,纵观安徽省耕地变化历程,宏观政策的颁布从总体上遏制了全省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

二、安徽省粮食供需形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粮食供需状况分析

安徽省粮食生产的条件较为优越,是全国十大粮食调出省份之一。但由于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省内自身的粮食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全国粮食需求也在增加,需要安徽省调出更多的粮食,全省的粮食需求压力日益增大。同时,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和农业技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安徽省抵抗外界环境压力(如自然灾害、市场因素等)的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状况,致使粮食生产波动较大,与其他粮食主产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3023.35万吨,占全国比重5.72%,居全国第6位。由表1可以看出,1996-2008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除2003年粮食产量因洪涝灾害出现大幅下降外)。

(二)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粮食供需平衡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如表1所示,十三年间粮食消费量逐年递增,粮食自给率与粮食产量均在波动中上升。全省除2000、2001、2003、2005四年粮食产量小于粮食消费量,其他年份粮食生产基本满足全省粮食需求,即在总体上实现了自给、并能补充其他地区的粮食需求。但若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到2020年粮食增产220亿斤的目标,全省粮食生产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三)粮食供需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口的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粮食供给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国家关于粮食的制度政策,是中国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二是农业科技,可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力的提高,使粮食增产。三是对劳动和物化投入,增加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可以提高粮食生产力。四是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尤其是稀缺的耕地资源,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状况。

三、安徽省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相关分析

(一)耕地数量变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耕地数量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粮食种植面积的多少,从而影响到粮食生产。由图1可见,耕地面积对粮食总产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表现为二者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耕地面积增加的年份,如1999、2001和2008年,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而耕地面积减少的年份,如1998、2003和2005年,粮食产量也随之减少。特别是2003年耕地面积的骤然减少,对应粮食产量也大幅度下降。但仍有六年的耕地面积年变化与粮食产量年变化表现为不同步,说明耕地面积减少并非必然导致粮食总产减少,即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制约作用减弱。

(二)耕地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粮食产量因耕地质量的分布情况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据《中国农用地(耕地)等别调查与评定(安徽卷)》,中等地分布最多的黄淮平原区粮食产量最高;拥有中等地比例较少但高等地比例最大的江淮平原区,其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二;而鄂豫皖山地区和东部丘陵山地区耕地分布少、高等地分布不多的地区,其粮食产量相对较低,与前两地区差距明显。可见,在保持一定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保护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

(三)耕地生态环境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工业“三废”大量排放,耕地受到污染,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导致粮食减产。此外,由于耕地污染的加重,粮食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不断提高,使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因此,良好的耕地生态环境也是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建议

(一)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积极响应国家“坚守耕地红线”的政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创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如建立农业支持与补贴体系;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公民保护耕地的意识,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行为,严格控制耕地流失。不浪费耕地资源,尤其是城市开发区的建设应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新增建设用地应着眼于存量建设用地,如通过废弃工矿用地复垦、农村宅基地整理等途径,做到节约集约用地。通过对村庄的整理复垦和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增加耕地数量;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和抗灾能力;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对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建设;加强对耕地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结合,体现耕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设立耕地质量建设专项基金,保证耕地质量建设的顺利进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调动农民学习和利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粮技能;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订单农业等途径,提高生产输出效率。

(三)控制人口增长,提倡理性消费

安徽省应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保持较低稳的增长水平,限制粮食需求的加速增长;提倡健康适度的粮食消费观念,避免不必要的粮食需求,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9年)[Z].

2.朱传民,程久苗,李珍.皖江地区耕地态势及驱动机制数理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6(9).

3.潘成荣,张之源,方晨,胡乾柱.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2004(1).

4.刘新卫,赵崔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3).

5.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戴尔阜.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