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行业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种植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种植行业现状

农业种植行业现状范文1

关键词 烟叶生产;机械化;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歙县

中图分类号 S23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11-01

歙县种烟历史悠久,烟叶品质久负盛名,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歙县的社会经济条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农民多外出经商、务工。近些年,歙县的现代烟草生产示范园区迅速兴起,烟草种植从农户小面积分散种植逐步过渡为种烟能手、种烟大户的规模种植。歙县烤烟生产稳步发展,全县种植烤烟面积稳定在200 hm2。歙县烟叶种植原来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以村、组或以建烤房点相对连片,多数种植者种植面积较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程度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低下,用工成本普遍较高,农户种烟和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比较效益不明显,歙县自2003年从皖北和芜湖等地引进大户来该县种烟,在县农委和黄山烟草行业有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支持和协调下,通过农户间的土地流转,根据实际情况以3.33~13.33 hm2连片种植烟叶方式承包给外来种烟大户,使烟草种植适度规模化生产,烟草生产机械化耕作程度大大提高。通过示范带动,近几年歙县种植种烟大户不断增加,2011年该县种植烟草6.67 hm2以上的有9户,种植2 hm2以上的有23户,户均种植烟叶2.83 hm2。2012年种植烟叶6.67 hm2以上的有10户,种植4.00~6.67 hm2的有12户,种植1.33~4.00 hm2的有12户,种植0.67~1.33 hm2的有3户。最多一户种植近13.33 hm2,最少一户种植0.67 hm2,户均种植面积达4.17 hm2。2013年歙县种植烟叶面积最多的一户达16.67 hm2,种植13.33 hm2以上的有3户,种植6.67~13.33 hm2的有12户,种植3.33~6.67 hm2的有6户,种植1.33~3.33 hm2的有17户,户均种植面积为5.24 hm2。由于该县烟叶生产适度规模化发展,烟草生产机械化耕作程度、规范化管理水平大大提高,标准化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烟叶质量也得以提升,烟叶种植大户也普遍获取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

1 歙县烟叶生产机械化现状

歙县现有烟草机械无法进行中后期的中耕、植保、打顶、采摘、烘烤和分级等机械化作业。目前歙县烟草农业机械化实施程度比其他农业行业要高,但总体烟草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普及推广。为大力推进机械化作业,该县近几年来鼓励和引导烟农进行烟叶机械化生产,“能用机械的就不用手工”。同时,实行政策倾斜,对烟农购置使用农业机械除按有关政策实行补贴外,县农业有关部门和烟草行业还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另外歙县还组织成立了多个烟草生产农机服务队,为烟农提供机耕、起垄、下肥、盖膜、移栽、中耕、打药、采收等烤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机服务队的成立,既有效地整合了现有机械,实现农机效益的最大化,加快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进度,有效降低烟农种烟劳动强度,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矛盾,而且还能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2-3]。

2 烟叶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

一是实施烟叶适度规模化种植推广烟草生产机械化。歙县在郑村镇稠墅村和许村镇塔山村建立了烟草生产示范区,转变种植模式由烟草分散种植向适度规模化种植,通过实行土地的合理流动、有偿转租,集中烟农手中分散的土地,重新规划设计,实现土地成片、道路、水网、电网配套齐全,使承包土地的种烟能手有条件采用机械化作业,实现规模种植,这样既有利于规范烟草种植农艺,采用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灌溉等,又有利于根据烟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情况,对烟草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减少烟草病虫害给烟草生产带来的波动,更有利于推广烟草生产机械化,降低烟草用工等生产成本,确保歙县烟草的质量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4-5]。二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期盼烟草行业进一步和有关部门加强联合,对影响烟草生产机械化的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攻关,把研究成果迅速投入到企业中进行生产,把更先进的农业机械应用到烟草生产中来。三是极力推广烟菜连作等多种作物套种生产模式。传统单一烟草种植模式烟农经济效益不高,近几年歙县在推广烟菜等作物轮作连作规模化种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加大和扩大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范围,提高烟农购买烟草生产机械设备的积极性[6-8]。

3 参考文献

[1] 张会娟,胡志超,谢焕雄,等.我国烟草的生产概况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2):14161-14162,14213.

[2] 张传斌.我国烟草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及思考[J].农业机械,2009(6):66-67.

[3] 陈国辉,门艳忠,宋胜伟,等.开式静液压传动在烟草打顶车上的应用[J].机械工程师,2011(9):38-40.

[4] 徐春光,刘志勇.机械化解决烟草种植难题[J].农机科技推广,2010(2):39,38.

[5] 刘剑锋,谢方平,梅婷.湖南烟草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思考[C]//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CSAE),2011:4.

[6] 肖宏儒,申国明.发展我国烟草生产机械化的对策[J].中国农机化,2009(3):16-21.

农业种植行业现状范文2

 

1、国内种业公司的成功模式

 

我国种业发展有40a以上的历史,对大宗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棉花等种子进行了开发与推广,在国内形成了1批较成功的种业公司,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内比较成功的种业公司有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简称“中种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登海种业”)、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隆平高科和德农种业等。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成立于1978年,是1家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种业公司,2007年并入中国中化集团。该公司主要从事玉米、水稻、棉花、蔬菜以及油料等农作物种子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业务,种子经营规模在国内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该公司采用企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共同入股的方式组建,公司以资金入股,小麦中心和科技人员则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入股,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企合作,实现了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和技术推广的高效对接。在生产加工方面,公司长期积累形成了“公司+基层政府+农民协作组织+农户”的运营模式,在西北、华东、华南、西南四大基地带拥有近2万hm2的种子生产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建有8个种子加工中心,实现了种子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加工专业化”。

 

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加大玉米科研的投入,制种生产基地以甘肃省为主,质量控制程序严格,种子质量较好,营销模式以县级为主,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力和管理规范,其核心优势是品种市场推广和管控能力强,品牌形象佳。

 

隆平高科是一家集主要农作物种子育、繁、推、销于一体的大型种业公司,依托拥有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其两系水稻组合具有明显的优势,制种生产以自繁为主,主要生产基地为湖南省和四川省。营销方式以松散型的零售店为主、直营模式为辅,其核心优势是品牌优势和双季稻品种资源优势。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著名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李登海创建的农业高科技上市企业,为民营种子企业。该公司的玉米科研和人才储备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制种生产以委托代繁为主,营销模式是商制,其核心优势是玉米科研和品种资源。

 

德农种业,初期以大量的品种购买为主,现已建立了自己的多家科研所,优势品种为单季稻,制种生产以自繁为主,水稻主要生产基地在四川省和湖南省。营销方式在重点区域全部采取专卖店+特许经销店模式,新市场以制切入。集团具有较强的行业资源整合能力,拥有庞大和完善的销售网络资源。

 

2、谷子种业公司的基本情况

 

现阶段,随着国家对小杂粮作物的重视,人们的主食结构已向多元化发展,绿色保健植物成为市场新宠。谷子因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而倍受人们喜爱,于是,专营谷种的公司和集育繁推于一体的育种公司应运而生。目前,国内经营杂交谷子最大的2家企业是宣化巡天种业和河北治海科技公司(目前,在宣化巡天种业新技术有限公司基础上,经股权重组,成立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拥有宣化巡天种业新技术有限公司、河北治海科技有限公司等5个全资子公司)。

 

宣化巡天种业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宣化种业”),成立于1999年4月,是由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下属的北京巡天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自然人股东共同投资兴办的股份制民营企业,主营高产玉米和杂交谷子品种。该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信誉,2007年与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签订了由该院育成的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优质、高产、节水、抗旱谷子“张杂谷”系列新品种联合推广协议,更使公司迈上了一个新起点,成为集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大型种业集团。近2a来,该公司制种面积达到0.23万hm2,自建基地0.07万hm2,带动农户基地0.17万hm2,年生产杂交谷种900t,销售网络遍及全国。

 

河北治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巨鹿县粮食协会,成立于2002年,与“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合作于2004年在巨鹿成功选育出世界上第1个夏播杂交谷子新品种张杂谷8号,是杂交谷子的专业化公司。长期以来,公司紧密依托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赵治海研究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国内顶尖科研力量,开展夏播杂交谷子制种技术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杂交谷子良种繁育、配套栽培等技术体系,为杂交谷子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3、杂交谷子种业产业化的模式分析

 

3.1张家口宣化巡天种业模式

 

3.1.1特点宣化种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政府推动”的模式,即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与宣化巡天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经营,销售杂交谷谷种,双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并建立激励机制,对高产种植户进行奖励;2009年河北省政府将张杂谷系列新品种纳入到农业良种补贴范围,拨款补贴资金500万元。

 

3.1.2优势该模式兼具科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政府的协调鼓励作用优势。科企合作,科研院所负责选育新品种———高产、抗旱、优质的“张杂谷”,使谷子产量大幅增加,也使制种难题得以攻克;企业负责制种推广,并且每年预留利润款支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方面,企业了解市场,知道农民所需,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具备全国范围的销售网点,使高产品种在短期内迅速推广,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的成功实践。国家政府部门的投入和政策扶持,能从根本上改善国内种业小、散、乱的现状。

 

3.2河北治海种业模式

 

3.2.1特点治海种业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2006年该公司在巨鹿县建立了优良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及种子加工厂,成立了杂交谷子专业合作社。治海种业坚持科技先导、合作共赢,依靠合作社,组织农户建好基地,开辟市场。

 

3.2.2优缺点该模式是种植户与公司、合作社签订制种合同,形成订单农业,企业与合作社共同经营,形成以农户为单位的制种车间,可有效保护农民个体的利益。

 

4、杂交谷子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谷子营养丰富,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作物。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杂粮认识的提高以及谷子产业的发展,谷子播种面积又恢复呈上升趋势。但谷子行业仍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谷子产业的发展。

 

4.1谷子品种有待优化

 

春播杂交谷子的主栽区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一带,包括河北北部、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区。适宜的种植区域面积估计在53.33万hm2左右。

 

夏播杂交谷子的主栽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两季作区,包括河北省中南部,以及河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适宜种植区域的面积估计在13.33万hm2左右。

 

结合对邯郸市永年、邢台市南宫和巨鹿以及衡水市冀州等地的调研结果发现,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谷子在抗倒性、抗谷瘟病的研究上须进一步加强;适当晚播可减轻谷瘟病的发生。因此,夏谷区的杂交谷子品种和栽培技术还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4.2谷子种植机械化程度低

 

机械化程度低是限制谷子大面积种植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谷子从播种到收获几乎全部是人工操作,费时费工。对于种植中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玉米和小麦来说,农民种植谷子的积极性小。

 

4.3谷子销售环节不畅

 

现阶段,谷子生产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地位,农民商品意识差。2012~2013年调查的137户中,谷子收获后有8户被公司收购,18户自用,其余均为小商贩收购或摆摊出售,价格低且不稳,地区间差异较大,种植户渴望有企业能够大量定单回收谷子。

 

4.4谷子加工环节有待深化

 

现阶段谷物的消费主要是小米,主要消费方式是喝粥,只有极少量用于加工,如小米煎饼、小米酥蛋卷、小米醋等。

 

5、杂交谷子行业发展的建议

 

制种行业是发展谷子的先导产业,是基础,在谷子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谷子行业诸多问题,谷种公司应积极利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调整的机会,完善、做大做强谷子产业。

 

5.1加大宣传力度

 

小米为五谷之首,食疗同源,既是传统食粮,又是现代保健珍品,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加强小米营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认识到谷米的价值。谷种公司应加大对高优杂交品种的宣传力度,建立示范园区,使农民摈弃谷子是低产作物的旧理念;对农民加强技术培训,制定优惠措施以鼓励种植谷子的积极性;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使优良品种尽快得到人们认可,形成品牌。

 

5.2整合现有的谷种公司

 

在长期的实践中,宣化种业形成了“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政府推动”的经营模式,治海种业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将2家谷种公司进行整合,既有科研、品种资源优势,又有企业的销售网点、服务机制,还有基地和生产制种农户,兼顾科研单位、公司和农民各环节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谷业良性发展。

 

5.3研究配套栽培技术并逐步实行机械化

 

规模化和产业化是农业发展趋势,而当前谷子种植非常零散,研究合适的配套栽培技术是当务之急。

 

针对生产需要研发相应的机械,尽可能减少田间劳作,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郝洪波等对衡谷10号、冀谷31和张杂谷11号进行了免耕栽培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种采用免耕播种时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较适宜的留苗密度为22.5万株/hm2;然后与河北省机械化研究所合作,研发出了免耕精量播种机用于生产,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受到了谷子种植户的欢迎。

 

5.4加强谷子回收环节

 

切实保护种植户和制种户的利益,公司可加强谷子回收,保障谷子销售环节的畅通,这样可提高农民种植优质谷子的积极性。

 

5.5延长谷子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当前谷子产业主要产品是小米,一些附加产品有待开发。要研制新产品,增加产后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挖掘谷子更大的价值潜力。

 

参考文献:

 

[1]许琦,李建兵,侯振宇,霍美丽,刘跃鹏,杨娜,裴蕾,郭文治.我国谷子产业产销研状况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4):18-20,22.

 

[2]张海金.谷子在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69-170.

 

[3]柴晓娇,李书田,赵敏,刘斌,王显瑞.内蒙古谷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5):8.

 

[4]赵宇,刘斐,刘猛,李顺国.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省谷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239-242.

 

[5]任月梅,李荫藩,杨忠,张绶,郭瑞锋.朔州地区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和建立[J].杂粮作物,2010,30(4):312-313.

 

[6]田岗,王玉文,李会霞,李志华,刘鑫.山西省谷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3):299-300,306.

 

[7]祁华.横山县谷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38-39,79.

 

[8]张云,刘斐,王慧军.谷子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新探[J].产经评论,2013,(1):56-62.

 

[9]田广龙.朝阳地区谷子产业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2):162-163.

农业种植行业现状范文3

1 农产品总量平衡

种植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我国己经连续6年增产。截止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5.28亿吨,比2000年增加6653万吨,增幅达14.4%;人均粮食产量为399公斤,比2000年增加了9%。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为570公斤,城镇及农村人均主要农产品消费量分别为76公斤和199公斤。农产品总量供给相对宽裕。

2 品种结构仍待完善

我国种植品种结构上不尽合理。我国小麦、稻谷作为主粮供给非常充足;但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增幅较大,饲料需求迅速发展大幅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量,玉米供给停滞不前导致玉米供给偏紧;在进口转基因大豆冲击下国产大豆产量每况愈下,国内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已达70%:棉花种植面积增长缓慢,而近年来国内纺织行业发展迅速,对棉花的需求日益增加,棉花供需缺口不断扩大;糖料作物产量波动较大,近10年来食品饮料行业产能扩张迅猛,对食糖的需求越来越大,食糖供不求已是不争事实。在保证粮食稳定生产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将是种植业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 农产品价格稳步提高

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对稻谷、小麦实施实施最低收购价制度,并每年保持一定增长幅度,另我国还对大豆、玉米、油菜籽等农产品实施临时收储制度,以保护农民种植收益,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运行。近年来小麦、稻谷、玉米价格稳步上行,大豆价格受国外进口大豆价格影响波动较大:棉花、白糖价格受产量大小年影响而振荡加剧。2009年以来,受国内极端天气影响,粮食作物生产受灾比较严重,而下游需求一直延续稳定增长态势,玉米、棉花、糖料作物出现供求偏紧的态势,价格涨幅较大。

4 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机械化程度情况,近10年来,我国农用机械拥有量大幅增加,2008年主要农用机械总动力为82190万千瓦,比1998年增加了82%;年度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可达48.8%,水稻种植、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16%、56%、17.6%。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改革30年来,我国培育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500多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实现了2~3次大规模更新换代,超级稻、矮秆小麦等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为提高粮食单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超级稻实现了亩产800公斤的跨越,另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44%。

5 种植区域化格局已然形成

1)粮食主产区基本形成。粮食生产中水稻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南和东南地区,北方粳稻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小麦主要集中于黄淮海的冀鲁豫三省和西北地区,玉米主要集中于东北和冀鲁豫三省区。

2)经济作物产区初步形成。棉花形成三大产区,新疆棉花主产区、冀鲁豫棉花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棉花主产区。花生、油菜和大豆为主的三大植物油料生产带已经形成并基本稳定,冀鲁豫三省花生区域生产格局基本稳定:长江中下游油菜籽生产稳步上升:内蒙古和东北大豆生产基本稳定。北方甜菜产区、南方甘蔗生产区。蔬菜产区基本稳定,南方产区地位提高。苹果形成西北、黄淮海鲜食与加工兼用和东北加工专用型二大苹果生产带。

二、种植业发展趋势

1 种植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体制不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现在国家允许土地流转利于土地向农业种植能手集中,也利于农业科技推广,从而实现连片种植、专业化管理、发挥适度规模经济效益。

2 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区域转移,不仅可以引导种植业合理布局,也可以解决农民工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另外加工企业延伸至种植环节,可以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区),延伸了种植业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带建设水平和质量。如河南、河北的小麦加工,吉林的玉米加工,湖南的水稻加工,在全国均居于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种植业投入产出分析

从成本利润率来看,油料作物、苹果成本利润率最高,在50%以上;粮食作物成本利润率一般在30%左右;糖料作物中,甜菜优于甘蔗;棉花由于价格波动性较大,2008年出现种植亏损的情况。

从每亩纯收益来看,种植苹果的收益最高,近2000元/亩;其次是油菜籽、甜菜,在300-400元/亩之间;再其次是稻谷,近300元/亩;再次是大豆、玉米、小麦,在200元左右波动。尽管大多农产品成本利润率在30%以上,但由于规模较小,农民总体收益较小,若以全国每户农民2亩地,作物种植季为一年两熟制,以每亩平均种植收益在300元/亩来计算,那么一年的总收益也不过1200元。这与农民外出打工收益相比实在少的可怜。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种子、农药、化肥价格越来越高。进一步吞噬了农民种植收益。

四、行业上市公司分析

1 行业内上市公司比较

根据申万研究的行业分类,种植业领域共10家上市公司,其中丰乐种业、登海种业、敦煌种业、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从事种子的研制及销售;*ST香梨从事果蔬生产;新农开发、新赛股份从事棉花种植及相关业务:北大荒从事粮食作物生产。*ST中农目前暂停上市且资产重组可能性较大,我们将其剔除。

农业种植行业现状范文4

杜阮凉瓜始种于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一带,到目前为止已有数百年历史。由于杜阮镇一带多为沙质土壤,十分适宜种植苦瓜,杜阮凉瓜具有瓜形肥大,形似木瓜,平顶粒粗,肉厚色绿,味微苦而甘,爽脆无渣的特点,多年来驰名中外,是江门市著名的名优土特产品。

一、江门市针对杜阮凉瓜发展乡村旅游所取得的经验

(一)节事旅游与媒体造势相结合。杜阮凉瓜节还有效运用了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媒体进行跟踪式报道和系列式宣传和推广。媒体的造势不但扩大了杜阮凉瓜的知名度,还有效加强了杜阮凉瓜的品牌宣传效应。

(二)与餐饮行业合力推广凉瓜饮食文化。在2015年“高圣健康杯”凉瓜菜式烹饪交流比赛暨万人凉瓜宴的活动上,江门市40多位餐饮名厨准备了40多款各具特色的凉瓜菜式,这次活动还吸引了广东电视台和广东南方电视台的节目组进行拍摄和报道,提升了杜阮凉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注册商标,打响“杜阮凉瓜”品牌保卫战。为了保护“杜阮凉瓜”品牌,近年来,江门市在“杜阮凉瓜”特色品牌保卫工作上取得相当不俗的成绩,先后获得“广东岭南特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以及“第三届江门市农业博览会十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等荣誉称号。

(四)成立凉瓜协会,夯实发展平台。2014年3月4日,蓬江区杜阮凉瓜协会正式挂牌成立。凉瓜协会的成立,将为杜阮凉瓜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可以借助协会的力量,做好杜阮凉瓜的种株培育、技术培训、合作种植、品牌推广、活动策划、产销统筹、发展旅游等多项工作。

(五)政府系列扶持,助推凉瓜产业化。

二、杜阮凉瓜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规模锐减,缺少规模化种植模式

杜阮凉瓜种植的黄金时期是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最高峰时凉瓜种植面积有4000-5000亩。但是近年来,随着杜阮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很多土地都被征用来建厂房,农田面积大量减少,导致杜阮凉瓜种植面积开始锐减。截止2015年为止,杜阮凉瓜的种植面积只有在1000亩左右。

杜阮凉瓜种植面积锐减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瓜农积极性不高。由于凉瓜种植过程非常辛苦,收入一般,而种植又需要成熟的技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家里种植凉瓜,面临技术继承和人才发展的瓶颈。

(二)季节性明显,产品深加工程度、产业附加值低

由于杜阮凉瓜的种植特点要求,需要轮作种植,种植时间一般从每年的3、4月份开始,到10月结束,分三造种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另外,杜阮凉瓜的保鲜期短,因此现在大多数杜阮凉瓜收获以后,立刻分销至农贸市场,市面上一般都是销售鲜瓜,少有杜阮凉瓜的深加工产品,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附加值低,因此杜阮凉瓜的产业利润薄,也是现在瓜农种植意愿低的原因之一。

(三)杜阮凉瓜产品形象定位模糊,缺少差异化营销模式

目前针对杜阮凉瓜的营销推广工作相对不足。杜阮凉瓜拥有着优良的品质,但是其市场定位、产品定价、产品分销渠道等营销要素,均与市场上其他地区的凉瓜没有太大的差异,拥有相似的销售渠道和产品形象、相近的产品定价和市场定位。因此对于杜阮凉瓜的品牌推广造成极大的不利,无法凸显杜阮凉瓜其他地区凉瓜之间的品质差异化,这也是导致杜阮凉瓜产业附加值低的其中一个要素。

(四)旅游开发模式较单一,缺少景点景区载体支持

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开发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走美食游路线,缺少与杜阮凉瓜相关的景区景点载体的支持,这与凉瓜轮作种植的模式有很大关系。由于凉瓜必须要轮作种植,而且现今的杜阮凉瓜都是以散户种植为主,因此从开发实体景点的角度来看,从现实操作层面来看,还需要克服很多难题。

(五)乡村旅游开发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产业链

目前杜阮凉瓜旅游开发水平还较低,无法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产品,除饮食外其他产业要素尚未涉及,还没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虽然杜阮镇政府已经开始探索把杜阮镇其他旅游资源和杜阮凉瓜农产品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整合,但是如何凸显杜阮凉瓜的地方文化特色,如何把杜阮凉瓜打造成为江门市近郊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还有待深究。

三、杜阮凉瓜在乡村旅游品牌开发和推广的建议

(一)完善杜阮凉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杜阮凉瓜品质

产品质量是差异化营销的前提。针对目前杜阮凉瓜在市场定位上的模糊现状,必须加快速度完善杜阮凉瓜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将杜阮凉瓜进行分级评定,不同等级的凉瓜实现差异化营销,提高杜阮凉瓜的综合品质,为杜阮凉瓜农产品品牌推广打下质量基础。

(二)创新科技技术,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

凉瓜协会的成立,为杜阮凉瓜发展壮大了发展平台。应结合协会的优势,引入农业高科技技术和发展高科技农业企业,为杜阮凉瓜在种株培育、品种优化、种植方式改良、农业人才培育等方面,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实现杜阮凉瓜的技术创新,引进深加工新技术,提高杜阮凉瓜产业附加值,建立集科研、推广、应用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保持杜阮凉瓜的名优品质和市场活力。

(三)优化营销策略,打造高端、健康、绿色农产品新形象

针对现今杜阮凉瓜营销推广的不足和局限,必须认真塑造杜阮凉瓜的产品形象,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定位分析,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

1、市场形象与定位差异化。通过外包装设计、产品标识的统一制定,宣传推广工作的促进,打造杜阮凉瓜高端农产品市场定位,区别于市场上其他凉瓜品种,提升杜阮凉瓜产品形象和产品附加值。

2、市场定价差异化。基于高端农产品的市场定位,依赖逐步完善的杜阮凉瓜产品分级质量体系,实行不同等级的市场定价差异化策略,突出优质产品的价格优势,提升农业附加值利润。

3、分销渠道差异化。分销渠道针对鲜瓜和深加工产品建立不同的分销体系。鲜瓜产品重点开发高端农业产品流通分销体系;深加工产品重点开发旅游购物分销体系。

(四)注入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品牌文化价值

依靠政府引导和行业协会发展的力量,加大杜阮凉瓜的推广力度。除了现今开展的凉瓜文化节外,应尝试拓展其他宣传渠道,例如农业展销会、旅游博览会、影视作品创作、建立杜阮凉瓜专门推介的网站,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络宣传。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应多注入杜阮种植凉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深化杜阮凉瓜的品牌形象,提升文化价值。

(五)实行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体系

农业种植行业现状范文5

那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分公司经理?

首先要知大势。所谓大势即行业大趋势。大势是企业变革的动因。例如,2015年农业部就印发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紧接着又实施果蔬茶有机肥替代计划,这些政策的出台是基于中国市场的土地现状,施肥现状,利用率现状等诸多客观情况作出的,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企业的发展不能逆势而动,而应顺势而为,为什么品牌企业都在变革产品结构,推出有机无机肥,生态肥,特种肥,中微元素肥,水溶肥等等;为什么品牌农资企业都在加大农化服务的力度和投入,就是这个原因。因此,企业应该将行业发展大势,积极的贯彻给分公司经理,分公司经理也应该积极去了解行业大势,知行业大势,就能很好的理解的企业为顺应变革所作出的各种措施,思想才能通透。

其次,要知市场。分公司经理往往是一方诸侯,既然是一方诸侯,就要了解自己属地上的兵马钱粮人地等基本情况。优秀的分公司经理必须要了解自己属地上的耕地数量种植结构人口数量等基本信息。其中又要熟知大田作物的数量和经济作物的数量,要了解一年产几季,由此才能推算出当地各种作物的用肥总量,结合目前公司销量,就能推算出市场空间及潜力。知道了市场空间和潜力,对于未来的市场运作才能心中有数。复合肥旗舰企业湖北洋丰,曾经花大力气建立全国种植结构数据库,具体到每一个县的种植结构和用肥总量人口数量,为制定企业的营销计划做了很好的参照。分公司经理长期在属地市场活动,了解市场是基本职责,不能等企业给数据,自己就应该弄清楚。

再次,要知种植主体。种植主体是我们的消费客户,消费客户的变化是营销模式变革的根本,不了解消费客户,我们的营销打法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近十年来,农村经营主体发生了巨大变革,土地流转日益加速,截止2016年底,土地流转已经达到5亿亩,从而催生了新的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变革的趋势,农业部一位副部长日前撰文指出,2016年底,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2.6亿户,占农户总数的97%,占耕地面积的82%;到2020年,规模在50亩以下的小农户仍将有2.2亿户,耕地面积仍会在80%;到2030年,规模在50亩以下的仍将有1.7亿户,耕地面积仍会在70%;也就是说未来至少10年,规模在50亩以下的小农户仍将是主流。当然小农户也已经不是昔日的小农户,随着技术进步和行业变革,经营主体会由目前的自然小农和商品小农混合向现代小农进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传统通路建设的同时,做好新通路的开发和建设,知道了种植主体的分布情况,我们才能基本面在哪里,增量在哪里,这是做好市场的基本知识。

第四,要知网络。这里的网络是指经销商的销售网络。目前农资行业的营销模式正在加速快消化。行业内营销快消化做的好都取得了品牌和销量的双增长。从本质上来说,化肥也属于快速消费品,其营销模式的快消化不可避免。例如金正大自引进了做快消出身的罗文胜做了副总裁之后,实施深度分销,取得了销量的突飞猛进;日前,金正大更是引进了原蒙牛执行董事白瑛做了集团CEO,快消化的程度进一步加速。经销商的网络布局和操作特点是否符合行业发展趋势,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是每一个分公司经理都要搞清楚的事。如果还是传统的销售思维,不要说增量,基本面都难以保证。湖北洋丰客户黄艳冰,在一个汉川县级市场,洋丰肥料销售达到一万吨,成为公司的标杆客户,黄艳冰本人以前是做快消出身后来扎根农资行业创业,因为出身快消,所以黄艳冰也能积极配合公司的快消化打法,取得了市场和盈利的双丰收。

农业种植行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财政专项;支农政策;农业;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1―0060-04

一、引言

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2006年,考虑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因素,又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政策。2008年,中央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2008年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总额达到789亿元。在增加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同时,中央财政设立的良种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品种扩大到高油大豆、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等6种,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和生产性补贴相结合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f张照新、陈金强。2007)。

然而,现代农业不仅要求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更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从根本上说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高产出的内涵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等。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柯炳生,2007;孔祥智、李圣军,2007)。具体归结为5个方面: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投入要素增加向主要依靠生产效率提高转变:农业生产的目标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安全、生态和效益并重转变:主要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由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由于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农业中各行业的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关键问题也存在一定差别,而现行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并未充分关注这些关键问题。因此,对各行业的关键问题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进行梳理分类和系统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系统分类

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政策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未能完全匹配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某些亟待完善的环节尚未得到政策的充分关注。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旨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健全生产组织方式以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将按照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五大类进行细分。

(一)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涉及面较广,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均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但是,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倾斜性明显,生产要素方面政策相对更全面,而生产结构、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有待完善。

1 生产要素方面。种植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全面,涉及到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灌溉等。种子方面有“农作物良种推广项目(不含水稻)”、“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和“种子工程”;农药方面有“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项目”:化肥方面有“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试点)”;机械方面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灌溉方面有“膜下滴灌设备补助(试点)”;此外,还有土地方面的“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病虫防治方面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等。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政策涉及到种植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多个方面,而且支持对象涵盖了农民、相关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农业管理部门。

2 生产结构方面。种植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集中在产品结构上,即通过新品种推广和应用来优化生产结构。主要政策有“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优势农产品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以及“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等。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并未进行有效的细分,一项政策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农作物,如“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涉及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的农作物,这将导致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从而限制种植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效率。另一方面,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未对产品区域结构予以充分重视。仅有“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涉及到区域结构问题,但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3 科技进步方面。种植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既考虑到了整体推进,又突出了重点领域。“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旨在用于水稻、小麦、棉花等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从整体上推进种植业的科技进步。而“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和“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分别关注了水稻和苹果两个重点领域。此外,从农民的角度推进科技进步也得到重视,如“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农民科技示范场项目”等,但是,这些财政支持政策并非仅仅针对种植业,而涉及到整个农业。

4 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种植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基本以整体农业为出发点,而且支持对象以农业企业为主,对一般农户的关注不够。“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以及“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旨在改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但针对的是整个农业,并非集中关注种植业。完全以种植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为目的的财政支持政策涉及到“保护性耕作项目”和“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分别考虑了耕地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涉及面较窄。另一方面,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政策支持对象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主,对一般的分散农户考虑较少。

5 社会化服务方面。种植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仍然缺乏针对性,基本立足于整个农业。完全考虑种植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仅有“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其他的相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信息等方面,这些对于种植业的增长方式转变均具有重要意义,但为了保证较高的政策效率,有必要根据具体行业对其进行细分。

(二)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财政支农专项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和社会化服务方面,而生产结构、科技进步和生产组织方

式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相对较少,且针对性不强。

畜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突出表现在良种补贴上,如“奶牛良种补贴试点项目”、“畜禽良种补贴项目”,补贴对象涉及到畜牧业农户和良种工作站。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较少,仅有2003年畜牧病疫防治的“炭疽病快速诊断项目”。

畜牧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几乎空白。尽管奶牛和畜禽的良种补贴项目能够一定程度带动畜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但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要求高度优化的生产结构,这需要针对性较强的财政政策支持。

畜牧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同样缺乏系统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和“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并未有针对性地考虑畜牧业农户,而“农民科技示范场项目”也未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户系统归类。畜牧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零散,缺乏针对性。

畜牧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开始突出重点。2006年开始实施的“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对转变粗放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该项措施仍处于试点期,财政支农专项政策需要尽快完善。其他方面政策,如“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主要支持对象为畜牧业龙头企业,一般分散农户难以得到有力支持。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集中体现在资源保护上。其中,“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和“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已经有4年左右的连续实施期。其他方面的支持政策,如劳动力转移、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信息等没有专门针对畜牧业。

(三)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比较零散,与增长方式转变缺乏高度关联性。现行财政政策的主要支持对象为水产业管理部门,而较少直接关注水产业的农户。

水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仅涉及到疫病防治。2003年和2004年实施了“渔业病疫防治项目”,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的支持政策比较缺乏;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仅在2003年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通过渔业劳动力的转移来优化生产结构,其他的类似政策有待完善;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同样比较零散,缺乏针对性;生产组织方式方面实施了“远洋公海渔业资源探捕项目”,但支持对象主要为渔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对渔民的生产组织方式转变效果不大: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涉及到渔政管理、渔用设备以及渔业和种质资源保护等,但是,仍然存在着与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关联度不强的问题。

三、完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思路和重点探讨

(一)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

通过对各行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分析,找到存在的关键问题,明确影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环节:系统梳理现行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明确各行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薄弱环节和缺陷之处,了解哪些方面的政策依然空白,哪些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哪些方面支持方向存在偏差等。然后,根据关键问题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状况,确定各行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调整方向和重点,从而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全面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原则。全面性旨在保证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覆盖增长方式转变的所有方面,包括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面以及社会化服务:针对性旨在保证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必须重点解决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系统性旨在保证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互不重叠、相互协调:连续性旨在保证各行业的关键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连贯实施,避免随意中断。

(二)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从农户角度优化生产结构,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科技进步吸收率,同时,完善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趋同化是种植业存在的关键问题,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必须保证生产结构的优化与优质品种和技术推广等相关政策有效结合,相互协调。支持对象应当充分关注一般农户,从根本上带动农户调整生产结构的积极性。分散化经营是导致当前粗放的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需要重点解决种植业规模经营水平低下问题,而这同样需要将政策支持对象指向一般的分散农户。科技进步方面财政政策调整重点在于新技术的吸收问题,必须保证农户在获得新品种的同时,真正实现创新收益,这要求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覆盖到整个种植业产业链。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的财政政策相对较全面。尤其是优质品种方面,但在农用薄膜、小型农机具等方面仍需完善。社会化服务方面财政政策调整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农户市场信息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等。

(三)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有针对性地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生产要素投入力度,同时进一步推动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畜牧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缺乏。仅在良种补贴政策上有所涉及。有针对性地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是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科技进步方面基本依靠针对整个农业的财政政策,具体针对畜牧业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尤其是直接面向畜牧业农户的技术支撑体系严重缺乏。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政策基本集中在良种方面,其他重要生产要素如饲料,支持力度不够,这需要得到政策调整的充分考虑。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政策调整应关注支持对象上,当前政策支持的基本是畜牧业龙头企业和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而分散的农户缺乏必要的支持。难以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社会化服务方面需要重点考虑对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指导。

(四)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转变支持对象,加强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社会化服务水平。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首要问题在于支持对象上,现行政策主要考虑渔业管理部门,仅有“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涉及到渔民,政策调整首先需要转变支持对象,充分考虑水产业生产者的利益和积极性。生产要素投入的支持力度有限,优质品种、饲料、养殖设备等均是财政支持政策可考虑的方向。科技进步方面的支持政策应关注农户对养殖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政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支持政策应强调改变传统落后的养殖方式,“标准化养殖小区”政策需要惠及到一般的农户。产业结构优化重点从品种多样化和产业转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社会化服务应进一步完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白雪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7,(02):110-113

[2]戴德成,农作物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种业,2007,(06):27―28

[3]高健、刘亚娜,海洋渔业经济组织制度演进路径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74-78

[4]甘露、马君、李世柱,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治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6,(06):22―24

[5]柯炳生,对发展现代农业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教学与研究,2007,(10):5-9

[6]孔祥智、李圣军,试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J],教学与研究,2007,(10):9-13

[7]李瑾、秦富、丁平,从畜牧生产视角剖析我国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调研世界,2007,(04)

[8]农业部渔业局养殖课题组,我国主要水产养殖方式研究[J],中国水产,2006,(02):11―13

[9]孙震、钱和、陈峰,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技,2007,(02):5―7

[10]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特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08):6-13

[11]杨理,草原治理――如何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