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存在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存在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存在的意义

生命存在的意义范文1

摘要:当今社会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在内心深处找不到方向和归属感。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忽略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何在!因此,解决精神上的归属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如何让人们在精神世界得到解脱和升华是我们在物质世界丰裕时亟待要解决的问题。立足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从人的起源和生存态势出发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存实践 道德信仰 社会和谐 价值理念 生命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益发达,整个世界都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人类反而找不到真正可以说服他们自身存在意义的理由。物质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日益找不到归属所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漠,人们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人为什么而活?重新追寻人作为存在生存的本真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一、对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本真价值的历史追寻

马克思站在巨人的高度告诉我们:“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们认同这样的说法,但是作为个体的大多数人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 作为人类中的一个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追问,万载漫长的演化,经历重重水深火热的考验,始之为人。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大自然便是人的母亲,但这位母亲究竟缘何创造人类,是为了找到一个对手吗?人类从原始的部落走到现代社会,是一个抗争的过程,是一个与大自然这位母亲抗争的过程。在逻辑的世界里没有任何的果是无因的,人类本身的产生这个果的因又在何处呢,除非人类的产生是不符合逻辑的,显然,我们并不想得到这样的结果。人的产生从生命和生存角度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亦不能脱离大自然,人的存在始终是与大自然相协调的,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在自然界中人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为什么在人类自己的心中反而找寻不到生存的意义所在呢?思想偏激,甚至想放弃生命的人居高不下,这是现代社会的通病。我们想不通,现代社会与远古时代或者是古代甚至近代相比,生活水平、生存能力都得到了无限提高,然而古代人却是积极努力的想要改变生存状态,而现代人则是轻言放弃生命。如此鲜明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在于思想上,我们缺少一种信仰,关于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信仰。

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及其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困惑

(一)现代人的生存现状及其面临的生存困境

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使我们疲于奔命,许多人深感身心疲惫,人人要去寻找和获得越来越多的东西,要去适应越来越多的变化,希望获得越来越多的物质与精神的享受,以致常常造成了我们在短暂的获得的喜悦的时候,立刻陷入更多丧失的沮丧之中。现代人太忙碌,尤其是个人只顾个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习惯,使人际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亲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爱情的变质,已经成为现代人际关系的十分突出的特征。日益发达的通讯方式渐渐隐去了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机会逐渐减少,这越来越疏离了人们之间的亲密感情。许多人沉溺在虚拟的世界、动画世界、影视的世界、现代神话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乃至于不愿面对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的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更别说实现心中的理想了,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理想,只想这么得过且过罢了。

(二)生存哲学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解说困境

尼采在他《论宗教的本质》的文章里说:“强有力的人迄今总是还崇敬地在神圣者面前鞠躬,把他当作自我克制和最后有意贫困之谜。为什么他们鞠躬?他们在他之中预感到,而且在他的虚弱的和可怜的模样的东西背后那优势的力量,这力量想在这样一种克制那里检验自己;意志的强大,他们在意志的强大中又认识到自己的强大和通知的兴趣,并指导加以尊敬:当他们尊敬神圣者时,他们尊敬某种自在的东西。”[1]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神圣者”就是那个未知的超强的力量,也就是宗教,人们必须在宗教的支撑下才能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且给自己找到存在的理由,亦即无限的向外寻求,乃及无限的向内寻求。所以,作为个体的存在以及对生存的意义的寻求都必须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宗教是信仰的一种,有的人在宗教思想中找到生命的意义。那么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在一个大社会中做到不迷失自己,就必须有自己的信仰,从而使自己不断得到提升。

相对那超越一切和主宰一切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及其活动对它的影响是微小的,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影响,它和人类只是相关性地共存。这样看来,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就是无意义。是否有意义,是困惑很多希望认真生活的人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而导致常常不得其解。一般思考此问题,人们常用的定式是:是否产生了效果。这个思维定式的形成,就是因为缺乏抽象的反省,本质上也是人习惯功利思维的惯性。生命是否有意义,要看生命产生了哪些作用,如果一生默默无闻,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产生任何作用,那么,这一生似乎是无意义的了。进一步推广上述思维,人类的生命又有何意义?如果人类只是地球上偶然产生的,或者,如果人类在未来某一天全部灭亡,或者,整个宇宙都有可能不得不毁灭掉,那我们现在努力的生活的更好又有何意义?凡此种种都可以体现出人类对生存意义的问题找不到解决的答案,生存哲学也由此走入困境。

三、和谐视域下重构生命意义的现实之路

人之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拥有思维,这几乎在逻辑上已成为肯定,但相对于宇宙,人类的思维则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的存在对于宇宙根本就是微乎其微的相关性因素,就算只拿地球作个标准,人类的思维产生的智慧也只是很渺小的,它甚至连人类自身都不可完全理解。人活着在社会里,其意义唯一确定为利益,不论何人处于何种地位,其行为本身的目的即获得利益,这个世界不具有真正伟大无私的人[2]。或许这令人很难以接受,但人性最深处的元人性不容许人类真正无私高尚。

重建信仰——使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重要途径

为了找到值得信仰的目标,我们必须先确定一个目标的基本范围。首先应当排除人,同时排除人创造出来的产物,包括各种神、主义、权利和金钱。值得信仰的目标应当是:它必须具有无比威力;它必须具有完美品格;它必须拥有一切物质与精神;它是永恒的。它在哪里,地球上存在吗?地球上当然不能完全存在,因为地球也在它其中,它就是宇宙自然。是大自然创造了一切,它还为一切事物的存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它用大智大德和包容一切的胸襟启迪着人性,用严密的定数和无穷的变数引领人类的科学脚步,用原自人类的邪恶来磨砺人间的正义。它不需我们祈祷,也从来不施舍,它为人类所作的一切都是赠与和示范。一切有智慧的人在自然面前都应当以虔诚的心对它感激、敬仰、和崇拜。人类是自然的骄子,自然永远是人类的佑主和导师。崇拜自然是良知,敬畏自然是美德。天不怕地不怕是无知无德的表现,天地对人类的爱,人类只有用爱来报答。四季轮回示范着诚实,寒暑更替演绎着信誉,寥廓纷繁蕴含着真理,永恒变化存续着正义[3]。人类只有信仰自然,思想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智慧得到更高的提升,人性得到充分地张扬,正义获得无穷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尼采.善恶之彼岸——未来的一个哲学序曲[M].华夏出版社,1999年

生命存在的意义范文2

今天是农历的十九,中午时分我和弟弟去看了卧床近一个月的外婆,可就在下午三点半的时候,母亲打电话哭着说外婆不行了,,刹那间我懵了,此刻我才知道,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瞬间就会离你而去.

我和父亲立刻赶往外婆家,在车行驶的路上我的脑中一直是空白的,我始终不相信这是一个事实,直到看到已经穿好寿衣躺在堂屋正中央的外婆遗体,她的表情很安详,好像睡着了一样,在她的嘴边放着一枚铜钱,镶着金边的帽子,灰色的围巾,蓝色的丝绵上衣,金黄色绣着龙凤的长裙,三寸金莲的小鞋,好像新娘出嫁一般,我抚摸着外婆的脸,泪水不自觉地从眼里滑落,心里无法抑制的压抑顷刻之间如洪水倾泻,号啕大哭起来.我已经不能再故作坚强了.

入殓那天,外婆家里似乎很热闹,很多的客人,外婆的儿女都戴着孝帽趴在外婆的棺木边哭泣,大姨的身体很不好,好像是在发抖,下午三点半,要封棺木了,我走过去,想再抚摸一下外婆的脸庞,那时她的脸冰冷的像那天的天气,可是她的表情还是那么的安详,母亲说人要走的时候好像都知道,会把身体内所有的垃圾都排出来,好像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样(因为外婆在饮食极少的情况下临死之前共排了三次大便,把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统统还给了这个世界)要封棺木了,我的心里一阵痛楚,这是最后一眸的永别,泪水在不自觉间挂满了整个脸庞.

生命存在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创业文化 价值 自我保存 自我设计 终极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15—04

一、生命的自我保存是创业文化教育的现实性价值追求

价值永远是对人而言的价值,一切文化所内含的价值追求只能由人给出,由人从自我生命存在本身出发而提出价值诉求,所以人是一切价值追求得以产生的根源,人是一切价值体系得以存在的前提,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价值论问题,也不会产生价值论追问。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如此我们就在对文化的哲学反思中找到了一切价值论追问的前提,那就是人的存在本身。既然人的存在本身是一切价值论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那么一切价值论追问的第一要义无疑就是要确保这一前提的存在,即要确保人的现实生命的存在。创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也必然在其内在的价值追求中承诺着保证人类的现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所以在创业文化教育发生论的根源上,人正是出于生命的自我保存的现实需要而创造了创业文化教育,生命的自我保存是创业文化教育得以发生的现实性价值追求。

人的一切行为皆是自觉的自为,而不是自然的自在,决定了人之生命存在的自我保存方式具有与其他生命存在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内容,亦决定了人之生命存在的自我保存只能以文化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因为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对自我保存的自觉,就意味着人不能以自然自在的方式凭本能去实现生命的自我保存,而必须去筹划和设计生命自我保存的方式。人的一切自我保存的行为都是一种自觉的、人为的筹划与设计,这种筹划与设计必然会产生作为结果的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评判;而这种价值评判并不是自然界中的自在,而是人文化成的主体自觉与自为,即为文化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作为客观存在的世界之中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标准,一切价值标准皆是由人出发而提出的。人正是以自我的生命存在为核心,将对我之生命有益的存在评判为好、善、美等正向的价值评价,而将对我之生命有害的存在评判为坏、恶、丑等负向的价值评价,以此评判为指导就延展出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

人对生命自我保存的自觉虽然意味着文化的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创业文化的直接发生,而是要经历一定的文化层级的过渡,在不断的累积的文化层级的基础之上,才会有创业文化的发生,才会有创业文化教育的发生。但在创业文化教育发生的根源之处,却仍然是对生命自我保存的现实性价值追求最终延展出创业文化与创业文化教育的发生。下面从哲学反思的本质层面进行分析。

当人生成为具有自我反思精神的理性存在者,从而把自我体认为价值主体,也就在价值论上突破了简单的生命自我保存的需求,开始在世界中求取超越于生命自我保存之上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当人生成为追求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性存在,生命的自我保存就作为人之价值追求的根基而沉潜入外显的价值追求的深处,从而使生命的自我保存不再作为一个问题而出现于人之价值理性的直接诉求之中。表现于价值理性的直接诉求之中的已经不是生命的自我保存,而是超越于简单的生命自我保存之上的更高的价值追求,故孟子言“人之所欲有大于生者”,志士仁人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但这种超越于生命的自我保存之上的价值追求并不是对生命自身的简单否定,而是赋予人之生命的自我保存以更大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追求超越于生命的自我保存之上的意义与价值来更加确证自我生命的存在。因为人的生命自我保存不是一种自在,而是一种不断回向自身的自觉,而这种对自我生命存在的自觉是通过对自我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知来实现的,当人的理性自觉感受不到自我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丧失了对自我生命存在的自觉意识与自我确证之感。如果生命感受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可能放弃自我生命的存在,所以人是有自杀选择的存在。人正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对生命的自我保存,才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人正是通过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自觉追求来证明自己,实现自己。

当理性之人具有了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与价值的自觉与追求,其出于生命自我保存而进行的生产创造活动也就具有了意义追求与价值实现的意蕴,从而人类的生产创造活动突破了生命自我保存的一己局限,使自我存在的价值追求指向了与我同在的其他的自我,进而指向与人类同在的天地万物,这就是孟子所言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而使人从作为自然存在的“种存在”生成为作为自为存在“类存在”。这时人类的生产创造就不是简单满足生存需求的“活动”了,而是内含着着超越性价值追求的“事业”了,从而使人类原初的生产创造活动发展成为“创业”。而在这种“创业”实践中生成的文化样态就是“创业文化”。由此创业文化教育也就同时产生了。

二、生命的自我设计是创业文化教育发生的理想性价值追求

生命存在的意义范文4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即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生命自身的潜在基质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概括来说,目前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

(一)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三重属性(或“全人教育”)的角度

“生命”不仅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生命教育的对象、目标和内容。不少研究者都认为,回到生命本身、对生命本身的特性进行分析是正确理解生命教育的基点和前提。人的生命具有三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生命教育就是围绕人的生命所开展的一种综合性的“全人教育”。从这个角度出发,汪丽华[1]提出,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生命的美好,促进个体生命在身、心、灵各个层面都趋于美好并进而实现全人生命的美好。冯建军[2]认为,生命教育应使人学会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吴威威[3]认为,应开展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丰富生命社会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的教育。

(二)从知、情、意、行四种心理要素的角度

张旭东[4]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发现和了解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保护和延续生命、提升和激扬生命。张振成[5]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有三个:认知层面,要认识和了解身体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以及知道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实践层面,要能做到为自己行为负责;情意层面,要有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正义关怀,而且能够不断的自我省思。

(三)从生命成长层次的角度

生命教育是以提升生命质量和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其教育过程就是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则主张从生命成长层次的角度来理解生命教育。例如,台湾学者郑崇珍[6]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增进发展生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郑晓江等[7]认为,生命教育包括:引导学生认识、敬畏、珍惜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生命教育的内容方面,许世平[8]认为,生命教育应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赵迎春[9]认为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应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教育、生命情感教育与生命价值教育。肖杏烟[10]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挫折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唐炜[11]提出,生命教育应强调生命认知教育、生命态度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生命审美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总的来看,从生命成长层次的角度来界定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目前研究者们讨论比较多、同时也是观点分歧比较大的一个视角,原因主要在于对生命成长的层次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就有必要对生命成长的层次进行解析和澄清。

二、生命成长的三个层次

其实,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到,人有生存、生活、生命三种境界。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韦政通[12]也提出了“生存、生活、生命”的人生意义三阶段论。“生存”是个体生命成长的第一个层次。“生存”,即是自然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生命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因此,人的生命价值首先就在于自然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自然生命是个体存在的基础,是生命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体创造、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先决条件。人要想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首先就应该保证个体自然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到发展生命、实现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对于每个生命个体来说,维持自然生命的存在是最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第二个层次是“生活”。生命成长在于自然生命的维持,也在于社会性生命的成长,“生活”就是生命成长的社会性表现。“生活”是生命的发展,即在自然生命存在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的环境下,使个体生命得到更加健康、积极的发展。生存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存的一种状态。实际上,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其本身就是一个从努力生存到追求更好生活的过程。人不仅要健康地生存下去,更要活得快乐幸福,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追求生活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第三个层次是“生命”,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高层次追求。生命的历程不仅仅是生存与生活,生命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它是超越了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精神追求,是比生存、生活更重要的生命意义世界和生命价值归宿,是生命境界的升华。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生命不单纯是一种满足本能需要的生存状态,更是有意义、为意义的存在,意义是个体生命存在的根本特征和最终依据。如果人的生存和生活失去意义的引导,就会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陷入一种“存在的空虚”。有意义追求的人生,才是真正有价值、有质量的生命。

三、基于生命成长层次角度的生命教育目标与内容探析

(一)生命教育的“三层次”目标

“懂得珍爱生命”,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存在,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性目标。生命教育最初是作为防止生命伤害的权宜之计而被提出的,预防和减少轻视生命现象的发生、维护个体的生命安全是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珍爱生命”,要求学生既能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能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于具有对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与关怀。“促进生命发展”,是生命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就是通过培养、提高生命个体的各项生存、发展能力,促进其生命的健康、积极发展,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幸福人生。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导自我实现”。引导个体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目标。“引导自我实现”,是在生命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挖掘人的生命潜能,唤起他们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自觉探索和发现,促进个体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地实现。简单地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过更充实、更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升华个体的生命境界。

(二)生命教育内容的三个维度

1.珍爱生命教育。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础内容。对生命的珍爱需要正确的生命认知、积极的生命情感与态度,也离不开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因此,珍爱生命的教育就是通过生命认知、生命情感与生命责任的教育,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端正对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命的情感与责任,从而形成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生命意识。

(1)生命认知教育。对生命的珍爱首先来自于正确、深刻的生命认知,生命认识的无知和缺乏必然导致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生命认知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完整的生命知识的传授,使他们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过程与规律,理解生命的有限和可贵。

(2)生命情感教育。生命情感是个体对待生命的态度和心理体验。这种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态度与体验可能是积极的、欣赏的、肯定的、接纳的、尊重的、喜爱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否定的、痛苦的、无望的、漠视的。积极的生命情感能引发人振奋、乐观、积极向上、豁达宽容、奉献、富于爱心等美好品质。与之相反,消极的生命情感则会使人变得沉闷、丧志、孤僻、极端、自私、冷漠。生命情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激发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和情感,使他们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自觉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3)生命责任教育。生命是一种责任,它不仅属于个体本身,还与国家、社会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和资格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生命责任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和生命责任感。当人具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感时,就会有生活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懂得关心他人和社会,并自觉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生命发展教育。生命发展教育是一种生命的可持续性教育,就是通过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生命挫折和生涯发展等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应对压力与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规划生涯的能力,从而促进生命在社会生活中的更好发展,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乐趣与美好。

(1)社会适应教育。生命具有社会属性。个体生命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方向、性质和程度。生活在社会中的生命个体,要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变化、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

(2)人际关系教育。人的生命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它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际关系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欣赏他人,掌握一定的人际关系技巧,从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人际关系。

(3)生命挫折教育。生命的发展是一种历程,挫折与逆境都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通过挫折教育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中的挫折,并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逐渐提高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磨练顽强的生命意志。

(4)生涯发展教育。生涯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体今后的职业谋求,更关系到其生命的整体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涯发展教育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所进行的教育,它的本质目的是将个体的生命力量引导到他所适合的职业道路上来。通过生涯发展教育,使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加客观、深刻,并能够依照自己的潜能、兴趣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3.自我实现教育。自我实现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在不断追求生命意义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1)生命意义教育。个体的生命意义并非是在生命成长、发展历程中自发显现、自发获得的,它是在生命实践过程中通过个体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而实现的。进行生命意义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启发学生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等人生意义的问题,促进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能够积极、自觉地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最终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生命存在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个体生存;伦理;信仰

要为鲜活的个体生命探寻出一条生存之道,必须正视存在主义对自我的沉醉,这种过度的封闭必然会导致个人主义,它强调了个体的生命感觉,却无力为其提供更好的生存法则。在此意义上的存在主义思想是不彻底的,只提出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只向内观把个体生命放大,而没有复归到个体生命依存的外在空间来为其找到存在的场域。

1 个体生存的外在可能图景

存在主义把个体从普遍之中独立开来,再把存在从具体之中抽象出来,由此,来认识人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一种全然属己的生命感觉和情绪体验,但它必须依附于人这么一个具体的存在才能得以凸显,因此,只有回到人的问题上来谈人的存在,才可能为存在找到根基。而作为一个人――孤独个体,生命感觉、情绪体验都是个体的内显,而正是这个个体,他还有一种外在的存在方式是存在主义所省略掉了的,这种方式不是属己的,它与内在的个体性全然相反,是属社会的,亦即外在的社会性。

个体生存的外显是由人的社会性存在所赋予的,这种社会性作为一个符号、一个标签,它使个体生命得到社会的认可:一个教师、一个工人、一个农民、甚至是一个流浪汉,他们都有一个外在的存在方式,根据这个社会规定的符号,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深居简出的克尔凯郭尔一生似乎唯有个体的生命在呢喃,但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他仍然被社会贴上“孤独的怪人”这么一个标签外在地存在着。不可否认,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性生存的,就即便是退隐深山的居士,社会也能以“隐居者”这么一个符号轻而易举地将之分门别类。可以说个人外在的社会性是一种蛮横的强加,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社会赋予了这一属性。

个体不能永远只沉醉于对自我生命的情绪体验之中,也不可能只与自我进行交流。人是一种互相联系的存在,只有在与他人的对立之中,个体才能够界定自我;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个体才能够实现自我。因此,自我应该走向他人,融入群体,通过与他人、与群体形成的良性互动,来完整自身的生命。

2 伦理的引导意义

在个体所生存的整个社会系统之中,要维持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转,不仅需要通过法律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约束,还会依据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来进行辅的制约。但无论伦理规范再怎么完善再怎么全面,也不可能涵盖个体生命外在行为的方方面面,更不可能对个体的思想意识层面形成最有效的规范。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只能作为一种规范被尴尬地悬置,而不能作为引导发挥其效用,存在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去创造自己的道德规范,他们普遍不愿意去遵守或信奉任何伦理制度。

然而,当他们把整个理念世界作为无用的精神建筑而加以抛弃时,结果他们却碰到这样一个令人痛苦的矛盾:他们必须在一无选择的原则,二无任何他们可以借以衡量他们是否选择得好的标准的情况下来进行选择。这就是个体生存焦虑的由来。当一种伦理规范只能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不能告知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时候,大家完全可以对这种规范产生质疑。那么,又如何为个体生命找寻到更适合的伦理生存法则呢?这就需要重新去界定伦理在现代生活和个体生存之中的意义,而不是过去存在主义者对伦理简单地悬置,尴尬地限制了伦理的所有作用。

伦理规范不是对人的可能性的限定,而是意味着人的行为具有尚未实现的可能,意味着它们可以引导人们去自由地行动,追求未来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人的可能性也即是不可预计的,伦理规范只能去引导和激励这种可能性,而不是去规定这种可能性。伦理规范对人的制约并非对主体自由的否定,而是给其以自由行动的可能性,个人可以从这种可能性之中显示出主体自觉和主体自由的超越意义,并由此获得其行为义务感的真实基础。

3 个体生存的内在可能图景

或许正是由于人的外在太容易获得存在,人反而也很容易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现代人的生存是无根的,这是现代群体社会符号化、规范化的必然结果,当人们只能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时候,属于他自己的只是一个符号,这种外在的归类反而使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失去了归属感。因此,不仅要为个体生命寻找一个外在的场域,最关键的,是要为其内在的生命显现找到意义的归宿。以信仰为基础建立的价值体系,把理性与非理性合理地统一起来,在责任与能力、现实与可能、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保持着适度的张力,让个体生命在烦恼、困惑和恐惧中看到希望。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人的存在和发展就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审美阶段,到伦理阶段,最终跳跃(leap)至信仰阶段。而信仰阶段则是最伟大、最崇高的内在超越。处于审美阶段的人及时行乐,完全依靠感性生活,为了摆脱这种无序状况下不可解决的痛苦与昏沉,人们进入到了伦理阶段。伦理阶段的人凭借理性生活,固守道德准则,然而,在特殊的非伦理和超伦理选择面前,r值标准超出了伦理,理性无法判断,也无从选择,因而,人们诉诸于更高的存在,跳跃至信仰阶段。信仰阶段的人彻悟到了真实的自我存在,成为自我抉择、自我创造和行动的主体,通过内心充实圆满的信仰,来面对人生的痛楚与苦难,在这种感悟中获得内在的满足,从而完成自我内在存在的超越。

正因为生活太具体太现实,而个体生命又太脆弱太有限,因此,个体终归还得借助于信仰的力量来完成生活。当然,这种信仰不一定必须是一种特定的宗教,或是一种特定的主义,它还可以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在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互补,不仅为道德的构建提供了支点,也为人类的发展积累了诸多的生存智慧;在西方的宗教里,耶稣基督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观念、生活信念和终极关怀。信仰不仅是个体生存的根基,它在为漂泊的个体找到生存基础的同时,也完成了个体内在存在的超越。每一个个体生命又具备了选择生活态度、人生信仰的自由,个体在这种自由选择过程中,通过信仰的确立,形成了对自身基本生存状态的超越。正是这种内在存在的超越,使得每一个个体生命从一种简单的活着,通过信仰的确立而找寻到存在的意义。

综上所述,个体生命要应对重重的现实困境,不仅要为其生存环境构建一个良性互动的外在机制,最关键的,是要为个体生命的内在存在确立坚定的信仰,唯此,孤独个体才可能探寻出生存图景,让被群体社会泯灭的个体生命凸显出来,并在选择过程中实现自我、创造自我,过上本真的生活。或许,个体的生存本身是没有意义可言的,正是由于我们的认知与经历,才使得活着成为一种生活。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西班牙]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段继承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3.[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基督徒的激情[M].鲁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生命存在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幼儿 生命 幼儿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目前,随着人文思潮的兴起,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把人的生命看成教育的基石,使个体生命成为教育思考的原点,而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素质教育的摇篮,基础教育的基础,对个体生命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价值。在此影响下,倡导幼儿生命教育,关怀幼儿生命,关注幼儿生存状态,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关注生命:幼儿特殊群体的需要

幼儿作为特殊群体,无论从生理方面、心理素质,还是从个体精神的发生和发展来看,都处于生命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像一粒蕴含着无限生长潜能的种子,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质。正是这殊性决定着幼儿处于弱势群体地位,他们的生长发展需要成人对其关注、呵护和尊重。

然而,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教育界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教育的工业化把儿童的整体生成仅仅变为行为功能的增加,把“人”当作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在工具理性价值视野下,“生命”也只能是一种“挣扎。”①这种对原始生命状态的漠视和对功利主义思想的追逐已蔓延到幼儿教育领域。“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工具主义的代言。幼儿教育本应是为幼儿终身发展服务的,但幼儿却在不正教育之风下牺牲了。然而,这种牺牲不是“顺应儿童的发展”,而是对幼儿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漠视,对其生命自然生态的破坏,更是对原始生命状态的扭曲。

因此,关注生命就是关爱、呵护幼儿身体,尊重发展的需要和规律,正确引导其追求美好生活,完善生命,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关注不仅是为了满足家长和教师的需求以及幼儿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生命体的需要。

二、理解生命:幼儿生命教育的基点

从学理上讲,生命的存在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统一体。我们所面对和直接感觉到的生命体,就是自然生命,它是作为个体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也是生命最基本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体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然而,人的自然生命和动物的又有差别,人的生命是不确定的,而动物的生命是确定化,正是此差别使人的生命发展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幼年时期,并为教育发生提供了必要性。

人的生命,是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人本身的发展和成熟是自然生命的发展。一个自然生命体要发展成社会生命体,教育是中介,换言之,人的生命要想发展,教育担负着历史使命。所以,自然和超自然的生命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幼儿尽管处于生命的萌发和生长期,但也是自然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结合体。幼儿教育坚持总原则是“保教结合”,它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出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其超自然生命的存在。因此,只有承认其存在,才能关注它们的现实存在并在日常中进行教育。忽视甚至漠视或否定超自然生命存在的价值,是幼儿教育最大的失误,也是对幼儿最大的伤害!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②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必须直面幼儿生命,关怀幼儿生命,把幼儿生命教育作为重要使命;它还必须尊重幼儿生命,了解幼儿生命,把对幼儿生命的理解作为生命教育的基点。

三、生命教育:幼儿元基点的教育

随着人文呼声的高涨,幼儿生命教育提上了重要日程。但由于生命教育的提出和研究,在我国教育界是新兴产物,无论从教育观念还是教育方法上,都有意或无意对生命教育存在漠视或压抑现象,还没引起对幼儿生命教育价值的真正关注。然而,“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③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教育,也应从生命的本体意义出发,把对生命本体价值的追逐作为其原点。“生命本体论是从人的生存出发对世界本体所作承诺,对其承诺――诠释都要建立在生命基础上,因为它才是唯一的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④

第一,保护幼儿原始生命状态 ,尊重自然原则。人是自然生命体,具有自然性,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幼儿生命发展,有其特有的生命节奏,关怀幼儿生命。首先,要尊重幼儿的自然生命规律,保护好幼儿天性。天性是在生命中体现,是自然生命的造化,是生命进化的结果,只能保护和尊重,否则就会伤害、压制、毁灭的生命发展,因此教育应保护和尊重天性。其次,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保护其身心不受伤害。成人作为幼儿生命的呵护者,要了解其身心发展的规律,细心地照顾他们,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和环境,保障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要尊重幼儿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知道他;必须用这种形式而不是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有成效。幼儿不同于成人的发展特点,有特殊年龄生命规律。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改变它、改造它、重建它,而是要顺从它、保护它、守护它。幼儿生命教育一定不能人为地改变生命自然发展路径,而必须保持它的生态平衡,养护它原有的自然生命状态。

第二,唤醒生命意识,开掘生命潜能。生命教育关注生命自主性的发展,但不等于完全任意其发展,完全本能的发展,使教育失去存在的意义。对于自主生命教育体,生命意识需要教育唤醒,生命潜能需要教育开掘,生命发展方向需要教育正确引导。幼儿的身体是脆弱的,但生命潜能是巨大的。但我们对其认识却是肤浅得、表面的;尽管随着“新儿童观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幼儿生命的漠视状态,但这种改变与其生命潜能相比,显得十分卑微和渺小。关注、承认其潜能存在,并创造良好的条件疏导和释放其能量,是生命规律的内在要求,是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

第三,体验生命意义,享受美好生活。人是自然和意义的存在体。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长,就是人所具有的意义的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就活在意义之中并不断地追问意义,其生长不是自我封闭的生长,它需借助外在资源,通过体验、领悟和理解来获得。哲学家狄尔泰说过,“我们是通过体验和理解所领悟的,是作为把人类包含于其中的脉络而存在的生命。”⑤体验是生命意义的组成元素,生命是在不断地体验中进行。

幼儿生命教育,不仅要保障他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健康发展,还要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学会运用自己的主体性智慧,更好地适应社会。幼儿的生命教育,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基于现实,为了生命的教育。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有血有肉的,是最真实、最本源的生命存在的世界。幼儿只有生活在其中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因此,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是为了认识、理解和呵护幼儿的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为了更好地引导其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帮助他们提高自己超越生存状态的能力,迈向美好的未来。

幼儿的生命是稚嫩的,它需要成人的关爱和呵护;幼儿的生命是有规律的,它需要成人的珍惜、欣赏、理解和尊重;幼儿的生命孕育着潜能,它需要成人的守护和开掘。因此,为了使幼儿生命教育真正成为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教育,让我们共同来关注幼儿生命教育。

注释:

①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②冯建军.生命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③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

④张宪.“生活世界”与“生活―世界”.现代哲学.2002(1).

⑤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山西教育.2004(6).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