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1
一、充分认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意义
城市公共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群众利益。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但是,仍然存在经营体制矛盾突出、线路规划不够合理、公交整体效能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影响群众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坚持统筹规划、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法律规范、有序竞争、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优化运营结构,推广节能环保车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交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发展目标:5年内,深化公交体制改革,形成以国有为主导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公共交通的便捷性、舒适度有明显提高。到2012年,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0标台,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城区站点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公交车停车供应能力达到90%以上,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并在建立公共交通专用道或专用线的基础上,形成以大容量公交车为主体、基本覆盖全部城区的公交系统。
三、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时编制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时,应充分吸收城市规划部门、城市交通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必要的前瞻性。正确处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科学确定公交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有关技术和经济政策,有效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统筹安排公共交通站点、线路、运力、换乘枢纽等设施,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城市公共交通应向城市近郊城镇延伸和向居住小区、商业区、学校集中区等功能区延伸,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要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换乘枢纽配置以及与对外交通的衔接,在规划中提前预留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重点确定公共交通结构、线网分布、场站布局、用地规模、建设计划等。要在20*年底前编制完成《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将规划编制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编制工作按时完成。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保障规划组织实施。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防止和纠正违反规划、侵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建设用地的行为,保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需要。
四、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合理规划设置公交场站和配套设施。按照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要求,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计划,落实建设资金和建设责任。要在城区主要交通干道建设港湾式停靠站,配套完善站台、候车亭等设施。将公共交通场站作为新建居住小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项目配套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公共交通线路、站点、换乘中心的设置与调整,城市公共交通主管部门、公安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等要加强沟通协调,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建设。符合条件的地方要建立换乘枢纽中心,合理分配交通资源,方便群众换乘。换乘枢纽中心要配套建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配备指向标识、线路图、时刻表、换乘指南等服务设施,方便群众使用。
建设公交专用车道。根据我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情况,适时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监控系统,对占用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道、影响城市公交车辆正常运行的车辆要及时制止和查纠,提高城市公交车辆的运行速度。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
在保障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市场机制,稳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各项改革。改革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改革现行公交经营体制,逐步实行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同时对合同到期的公交线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收回经营权,最终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大公交格局。改革城市公共交通投融资机制,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交通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经营许可制度。严禁拍卖或无限期出让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设施经营权,严禁将同一条线路经营权重复授予不同经营者,严禁经营者擅自倒卖、炒卖公交线路或车辆。
六、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监管
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工作。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要求,制定和落实有关配套措施,完善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监管,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实行挂靠、个体承包、转包等经营形式的清理整顿力度,促进公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所有从事公交营运的企业必须取得经营许可后方可从事营运业务。现有经营城市公共交通的企业在取得公交企业经营许可后,按规定程序申请特许经营权。新开辟线路或重新确定经营者的线路和设施,要按规定对经营者的经营资格、技术、质量和服务进行审查并采取招标方式授予特许经营权。
要结合我市实际,学习借鉴外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成功经验,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我市城市公交行业管理制度。要健全场站建设、车辆配备与更新、设施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
市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公共交通企业的管理力度,督促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要加强对公共交通企业经营、服务的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依法查处非法营运、妨碍公共交通正常运行、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等违规行为,规范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市场秩序。要逐步推行等级服务评定制度,开展星级驾驶员、星级乘务员、星级线路评选活动,搞好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规范化服务工作,推行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文明服务公约,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运营秩序,提高服务质量,遵守票价规定,做到准点守时。要科学调度车辆,合理编制运行线路,及时疏解客流,缩短乘客候车时间。要及时更新车辆,积极选用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车辆,淘汰环境污染重、技术条件差的车辆。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积极推广应用新型清洁能源。要积极发展智能公共交通,改造传统公共交通系统,在公交车上推广使用IC卡、安装GPS管理系统,提高公交运营管理科技含量。要加强对公共交通场站、车辆、设施、装备等的维护保养,为群众创造良好的乘车、候车环境。
七、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市政府每年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确保每年都有稳定的增长,公交建设资金占城市建设资金支出的比例应保持在5%以上。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土地出让金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可用于城市道路和公共客运交通的建设。政府财政投入的资金应重点用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首末站、港湾式停车站、换乘枢纽、保养场、调度中心等设施的建设,以及国有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的车辆更新和设施维护。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加强管理,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要建立规范的公交财政补贴制度,通过对公交企业的成本费用审计和评价,合理界定政策性亏损。对于公交企业承担的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免费乘车,学生和成人持月票乘车等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城市政府应定期给予相应的补偿。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运价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经营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开行且执行城市公共交通票价的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免征公路客运附加费。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费、绿地占用补偿费。对符合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换乘枢纽等设施,其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用划拨方式供地。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公路交通运输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其不但履行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也有效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加强公路交通运输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如今我国的公路网建设日趋完善,在城市经济发展上,公路交通运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了公路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1.公路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公路交通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除了经济地理、发展战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外,空间运输状况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但表现在城市经济圈资源的配置、运输效率、运输布局,还体现在工农业分布、运输承载力等方面。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公路运输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在中短距离运输,较长距离易腐产品运输、鲜活产品运输、高值产品运输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此外,公路运输还可以配合铁路与水路运输,构建一个完整的运输体系,切实发挥整体的运输效益,在如今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城市经济发展的运输也要求其具有短途运输快速、高效、灵活等特征,这和公路运输的经济技术特征正好相符,因此,公路交通这种运输方式对城市经济圈的扩展和稳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市场中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客货运输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公路运输灵活、直达、到门服务等方面的特性也彰显无疑,越来越多的运输任务都转移到公路交通运输上,很多关联产业也因为公路交通运输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社会效益、波及范围上,公路交通运输也有着明显的优势。
2.公路交通运输运输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2.1优化配置城市间资源。城市的发展处于一个有机系统当中,城市与外界存在着客观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路交通。为了使生产要素、产品得到更好地流通,就需要发达的交通条件作为保证,只有如此才能摆脱资源的局限性,实现城市经济圈内市场的自由化。不同城市承担的经济功能往往存在差异,这主要和城市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等方面因素有关,而便利的交通条件就能使这些各具特色的城市联系成一个整体,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城市经济圈经济比较发达,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比较高,且该地区的公路交通系统也比较完善。
2.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而要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就需要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产力布局,确保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的部门就是交通运输业,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关系受到其很大影响。完善的公路交通网使城市经济圈内外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便于更好地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资本,为了确保城市经济建设的生命线,实现资本的聚集,就需要有效地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城市公路交通网的改善直接的作用就是完善城市经济交通运输环境,进而对沿线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城市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有利于提高沿线地区引资、用资能力。通过改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外资和民间资本可以更好地涌入,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外资等多元的融资体系将能体现出更加显著的作用,刺激知识性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2.4提高城市外在形象
公路交通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外在形象,这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公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名片,公路交通就像是人的长相,给人直观印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招商引资事业、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公路的形象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改善公路交通的形象,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的外在形象,这对提高城市的软实力意义非凡。
2.5保证城市开发建设。城市开发和建设涉及到物资、人员等资源的流动,而公路交通建设正是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基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不但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还包括经济地理状况、经济政策等,某些城市或许在如上这些因素上存在劣势,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完善的城市交通状况来改善。公路交通运输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拉近城市与外部的距离、节约经济与时间成本作用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经济地理环境。
2.6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性物资上,城市是重要的提供者,而乡村也将一些城市无法生产的生活资源生产并运输到城市。要实现这种经济之间的互动,就需要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只有完善的交通才能增强城市对农村经济辐射作用,才能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充分引入乡村经济元素,发挥城市经济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2.7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另一个方面是技术扩散。相较于技术创新,新技术的扩散产生的经济效益要更大,而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只有建设起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才能密切城市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扩展城市与外部联系的范围,使城市的外部技术整合能力大幅提升,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建立起快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能够密切城市经济圈内的经济联系,将高新区、大中型企业、高校整合在一起,提高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的发展,更好地引导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资源向主导产业聚集,打造现代化的科技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规模的企业集团,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2.8促进工农业产业化公路交通运输建设不但可以有效地缩短区域内时空距离还能推动工农业产业化建设,将城市经济圈联结成整体,这样以往比较分散的生产力要素,就可以依靠公路交通运输方式得以重新组合。生产力布局的改变,可以使区域内的产业分工细化,协作程度更高,这样就显著提升了生产专业化水平,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规模扩大有着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公路交通网的建成,对生产要素的聚集有莫大的好处,可以将沿线地区农副产品的储运时间大幅缩短,减少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农副业产品产销信息的传递,对工农业产业化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公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促进性因素,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参与外部市场分工和资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也正是因为这样,城市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先修路的理念,又快又好地建设高水平的公路,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本文阐述了公路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路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公路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玲丽.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 科技资讯,2006(25).
[2]王鹏岩.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 科技风,2010(04).
[3]王金波,孙正.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J]. 科技和产业,2009(05).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3
关键字:智慧交通系统;镇江市;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目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全球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十年,我国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增长量是2005年汽车数量的7.7倍,而城市道路每年仅增长3%~5%,车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造成运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又带来了中国城市大气质量持续恶化。在我国,交通的发展还无法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推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智慧交通系统概述
智慧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TS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指将先进的智能监控技术、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综合应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慧交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交通理念。智慧交通的发展模式更加着重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知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式决策信息和高效精准的管理信息。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是智慧交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基石,构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而造成错误决策。智慧交通系统利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提供各种综合通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改善交通状况,使得交通控制更及时、方便、高效和安全。
二、智慧交通的研究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围绕交通流理论、城市路口自动控制数学模型等工作展开;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车辆动态识别等;到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原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交通状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人们出行理念的变化,使得智慧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致力于智慧交通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认为,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下,智慧交通系统将会进入全新快速度发展时代,而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车联网的构思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行驶路线的优化,让交通更加畅捷。
三、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江市城市人口已达311万,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34万,交通流量以每年9%的幅度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造成的交通拥堵、运输困难等交通问题亟待解决。
从表1可以看出镇江交通流量年年增长,为缓解交通压力,镇江市政府大力发展智能公交项目。智能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将智慧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通过公交车及公交车站的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输到智能运行中心,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化、可视化,出行者也可根据公交车站的站牌信息,准确掌握公交车到站距离。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000多台公交车GPS设备和车内监控设施安装,完成100多条线路的地理信息采集和车辆、人员基础数据录入,完成200多座智能公交站台的改建任务,智能公交已覆盖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交线路。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镇江市智慧水运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水上ETL系统(不停航缴费系统)免去船员上岸来回奔波,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另外水上应急系统通过智慧海事电子动态监管中心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水上安全应急能力,减少水上交通事故。
虽然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初具成效,但根据调查显示镇江市目前建设的智慧交通系统并没有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增强交通管理智慧化,合理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建设。
(二)镇江市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各部门相互独立,互联互通程度低。我市交通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相关的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了交通运行效率,阻碍了交通信息准确及时的。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全面。镇江市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交专用道缺乏和站点设施未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随意停靠、挤占公交站点,扰乱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停靠,造成交通控制中心获得的相关交通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实时的交通形态,交通网络各个节点的接收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
3. 技术水平较低,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当前,由于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引进时间限制,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累积量少,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较弱。镇江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4. 数据源质量不高,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数据质量不高,导致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等需要实时准确交通流量数据的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智慧交通具有移动特性和无线通信两方面特点,但当前对于智慧交通的研究只偏重于其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容忍性等安全问题。
四、对于镇江发展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政府需要从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范,成立专门的智慧交通管理部门,建立适应镇江城市发展、“一城两翼”市区空间布局的交通管理体制,对影响交通信息资源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智慧交通系统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二)大力开发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
保障镇江交通协调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构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比如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数据得到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帮助交管部门更加宏观调控包括陆路、水路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
1. 公路建设。镇江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高架桥路面易结冰,可以利用智能化自动除冰系统,当桥面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启动加热系统,自动保温,避免结冰,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在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安装监控,与公路智慧交通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2. 公交建设。4G网络的发展让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集调度、视频监控、信息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公交车内,及时记录车辆信息传回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同时便于公众出行信息及时变更。利用车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抓拍、调用历史视频,为智能公交调度和公交车内纷争等案件提供有利的图像信息。
3. 水运建设。镇江位于长江之滨,水路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快构建船舶与航道运行环境的感知平台,在提高水运效率的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公众参与系统,作为公众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的平台,例如“实时路况”、“公交线路查询”、“出行导向”等信息。另一方面,“掌上公交”、“智慧镇江”等相关系统可以与QQ、微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扩大适用范围,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包括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其次需要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五、结语
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信息与交通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进智慧交通系统进步,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必要手段。镇江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镇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
[2]王维民.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2010(07).
[3]涂晓晖.未来城市交通的智能中枢[DB/OL].义乌新闻网,2014-06-21.
[4]张叶.浅谈我国智能交通及问题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5]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DB/OL]. 镇江市交通运输局网站,2012-10-31.
[6]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交通工程,2013(06).
[7]王谦,代佳欣.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校园管理;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轻重缓急、不同层次,只有在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他将安全需要排在人类各种需要的第二位,可见安全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校园内的各类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给学生本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严重的甚至影响到社会。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能力十分关键。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维护高校及社会的稳定和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变得越来越重要,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在看到学校安全教育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影响当前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多种不利因素。如,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影响不断出现,个体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网络有害信息时有出现,毕业学生因就业困难而引起的思想波动,校外学生公寓的管理上存在某些隐患,校区分散出现交通问题,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上的问题,学生在校内外受到的伤害等等。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创稳定和谐的校园,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国内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而开展和进行的法制教育则存在着教育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而实用性不够、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效果不够、教育教学时间短而系统性不够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目前国内大学对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基本上依靠学校思想政治部或学院开设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进行教学教育,授课内容以国家统一的教材内容为主,授课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以熟悉、知晓国家主要法律、法规为目标,课程开设只针对大一新生。显然,这种法制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高校领导、专家以及一线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关注了这个问题,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进行了改革和一些新的尝试。如,聘请公安干警给在校大学生做报告,聘请法学专家给大学生作讲座,在大四学生毕业前集中进行“劳动法”“合同法”的培训等等,但从全盘来看,法制安全教育仍然存在着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不强、教育重点不突出、教育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法制安全教育效率低、被学生接纳程度不理想、教育内容实用性较差。
相关专家学者们对改进法制及安全教育工作进行了不懈努力,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工作进行了探索,截至目前已经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要看到在理论日益丰富的情况下,提出因地制宜设置法制安全教育内容的较少,提出与大学生成长规律来设计教育内容的也较为鲜见,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理论教学没有突破框架以及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
笔者认为,要做好高校大学生安全及法制教育必须首先做到正确认识安全及法制教育的内涵。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不能理解为单纯的两门课程的学习,而是应该理解为贯穿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不间断的、系统性的、形式多样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素质培养,这种社会素质培养的要求应该有两方面:法制知识的“入脑”和法律素质的“入心”。只有把安全与法制教育看成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项系统工程,才能真正地去审视我们现阶段工作的不足之处,才能真正地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改进工作。
要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入手、从大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从大学生易于吸收接纳为原则,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做出变革,从持续教育、丰富方式来加强工作。
新时代,新情况。中国处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中国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10年前或者5年前已经有了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圈因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与世界互联的网络而极度扩张,所面对的社会事件也更加纷繁复杂。中国的法制也紧随社会和经济而快速发展,努力适应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在这种大形势下,不可能让当代大学生还拿着几年前或者几十年前的安全法制教育读本坐在课堂上来筑象牙塔,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工作亟待改革和加强。如何加强?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笔者认为,要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入手、从大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从大学生易于吸收接纳为原则,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做出变革,从持续教育、丰富方式来加强工作。
高等学校的安全及法制教育跟专业法学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区别在于安全及法制教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体系教育,它更有侧重性,跟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高等学校的安全及法制教育跟大学生必修的法制基础课程又不一样,其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体。
高校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就是要把安全意识、法制意识融入大学生思维方式中,落实在日常言行中。安全及法制教育更是一个启发实践、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社会活动中具体问题的教学过程。因此,其教学方式必须立足于课堂但是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而又亟待形成体系,教学部门基于法学院系但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高校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同时也是一项素质教育,在要求知识性内容能够良好的被大学生识记、理解的同时也要求大学生能够因为受到安全及法制教育而能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的安全及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能够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很多高校已经进行了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防灾应变训练,这是一种安全教育的创新方式,而需要提及的是,防灾应变、防盗以及其他安全法制应用训练只有少数高校能够定期举行,并且没有制度化,没有纳入安全及法制教育的体系中去,只是简单地当做一项学生活动或者是学校活动来开展,也没有应用到在校全体大学生当中,因此扩展高校安全及法制教育方式和途径的工作还需不断的实践和大胆的应用。高校安全及法制教育与其说是一门教学课程还不如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尤其是在当代年轻人文化选择迷茫、法制发展相对滞后、个体行为规则复杂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安全及法制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董浩,宋有,石广济.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廖星.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3]曹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调研与思考: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6).
[4]陈耀辉.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
[5]欧阳剑波.略论高校安全教育模式的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6]汪永高.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对策和意义[J].中国高教研究,2004.
[7]任祥.大学生安全教育背景下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
[8]迈尔斯.最终的安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郭诗华(1980-),男,湖北省大冶市人,西南林业大学宣传部理论学习科科长,民族学硕士,讲师。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南京市;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4-0005-06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已整整十年,其倡导的先进艺术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是否已得到体现?十年来,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取得了怎样的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只有清楚地了解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的改革。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已有研究大多是分析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很少涉及;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如美术或音乐),而不是将儿童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量化或质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考察儿童艺术教育取得的进展,并试着分析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南京的幼儿教育质量包括幼儿艺术教育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中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水平更为突出。但即便如此,我们的研究仍然发现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考察这类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有利于更好地总结近年来我们在艺术教育改革上取得的进展,也有利于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以南京市14所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为研究素材。研究者先后观察并记录了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案例,在深入分析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内容、过程、环境、师幼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及其实现
教育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当前教师确立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涉及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等。
通过分析教师撰写的活动方案,我们发现,所有的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技能目标,此外,有46个活动涉及情感目标,有39个活动涉及认知目标。从中可知,当前的儿童艺术教育已打破了以往单纯以艺术技能技巧训练为目标的局面,逐渐关注起幼儿的审美与体验来。然而,对活动过程的分析则显示,在46个确立了情感目标的活动中,正式实施时只有31个活动真正关注并基本达成了情感目标;而技能目标则大多(60个活动中的51个活动)较好地达成了。可见,尽管不少教师已意识到儿童艺术教育应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但仍把握不好情感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对将观念转化为行为仍感到困难,这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仍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唯一的目标。如,一次“花瓶装饰与设计”活动,教学目标被设计为:(1)能在欣赏过陶瓷花瓶的基础上根据花瓶造型的基本特征画出自己喜欢的花瓶。(2)能用吉祥的图案装饰花瓶,并均匀涂色。很显然,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教师更为关注的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并不关注幼儿的审美情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
(二)儿童艺术教育内容
确定艺术教育内容有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两种思路。学科本位即以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等为主要依据来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儿童本位则是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心理逻辑和发展特点等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在我们收集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内容选择完全是学科本位的,占20%;另外48个活动兼顾了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技能,又考虑了儿童的经验、情感。可见,有关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多数教师能够从儿童的年龄特点、经验、兴趣以及情感等方面出发,结合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进行选择,从而设计出适合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
通常而言,儿童艺术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以欣赏为主、以操作为主以及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三种类型。统计表明,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以艺术欣赏为主的活动案例有6个,占10%;以操作为主的活动案例有24个,占40%;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案例有30个,占50%。可见,艺术欣赏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从内容的综合程度来看,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又可分为分科教育活动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两种类型,其中分科教育活动主要是单纯的音乐或美术教育活动,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则有各艺术门类综合以及艺术和其他领域内容综合两种形式。统计表明(见表1),分科教育活动在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仍占主流,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也占有一定比例。观察发现,在21例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中,有9个活动虽然在设计时顾及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艺术与其他领域内容的综合,但在实施时并没有处理好它们之间共生互补的内在联系,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
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活动的预设程度等方面对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教学,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三者相结合四种(统计结果见表2)。当前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仍没有脱离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有部分教师开始关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尝试将其与集体教学结合起来运用。
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即以启发、引导为主的方法和以传授为主的方法。在60例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采取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仅有16例,而采取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有44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意识到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等方法存在各种弊端,意识到应为幼儿提供体验、探究、表现、创造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理解和想象。然而,仍有部分教师重视灌输训练,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重视模仿,忽视创造。例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当幼儿对教师说“我不会画”时,有的教师会直接替幼儿画好,或者扶着幼儿的手帮他画好,或者请其他幼儿帮他画等。
根据教师对活动的设计程度,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预成的活动和生成的活动两种类型。预成的活动是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生成的活动则是随着活动的进行随机生成的,教师事先并无预设。理想的教学活动应是预设与生成相互结合、转换和渗透的。然而,在我们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中,仅有7个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多数活动的实施都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整个活动过程都以教师和教案为主导。可见,仅有少数教师能够考虑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兴趣、需要,并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不少教师已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对出现在幼儿身上的不符合预设方案要求的语言、行为、理解、想象视而不见,甚至加以制止,无视师幼之间的相互激发及幼儿的兴趣指向、创造,从而错过了许多教育契机。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美美相框”,教师的设计是让幼儿利用不同颜色的纽扣探索如何便捷地用间隔式的图案来装饰相框。在活动前,教师在相框上贴了双面胶,活动中,幼儿只需把纽扣粘贴上去即可。教师一一请幼儿上来尝试,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使装饰速度又快、又有规律。她一连请了4名幼儿却发现他们都是把纽扣一个一个贴上去的,都想不出其他“又快又有规律”的办法。教师于是提示:“这边有相同颜色的纽扣,可以一起怎么样?”但没有幼儿能回答上来,教师只好自己回答:“可以先把一种颜色的纽扣找出来一起摆上去,然后再摆另一种颜色的纽扣。如果是二二间隔,就先空出两个纽扣的距离……”教师边说边示范操作起来。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显然是严格按照活动设计方案组织活动的,在出现意料之外的困境时,她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或适宜,也没有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策略,以启发幼儿继续思考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教师恪守活动设计方案,坚持原先的设计思路,使教学活动陷入了“死胡同”,也使原本的探索和发现演变成了模仿和练习。
(四)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际关系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人际关系的核心。我们根据教师对幼儿的控制程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教师控制程度很高,教师有一定的控制,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由表3可见,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采取高控制的手段,以全面掌控整个活动过程;少数教师对幼儿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同时能为幼儿提供一些自由表现的机会;只有极少数教师能真正做到与幼儿平等对话。
下面是音乐活动“玛丽摘香蕉”的一个片段。
教师:(带着小老虎手偶,向幼儿挥手。)看看是谁来了?
幼儿:小老虎!
(教师给幼儿讲“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音乐,描绘的也是“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教师播放音乐,在音乐伴随下用手偶做动作。)
教师:有没有听不懂的地方?
幼儿:(摇头,不明白教师所问是什么。)
教师:等下我们听到“Hailaidei”(歌词中重复的一部分)就一起拍手为小老虎加油。
这一活动片段内容看起来很丰富,既有故事,又有音乐,师幼之间也有互动,可是,仔细推敲后,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整个活动过程是教师的独白,见不到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无从谈起。教师即使有提问,但要么所提问题太容易,要么问得幼儿不知所云,这种问答自然谈不上是“平等对话”。
在师幼关系中,教师如何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是关键。在教师控制程度很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更多地会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领导者、控制者;在教师控制程度稍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者、领导者等角色意识有所弱化,而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帮助者、研究者、记录者、观察者和倾听者等角色意识会有所显现;在师幼平等对话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意识更加凸显。当前,“非对称相倚型”〔1〕仍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型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亦是如此,教师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等。尽管许多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改变,但要将观念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五)儿童艺术教育环境
儿童艺术教育环境既指精神环境也指物质环境,本研究主要考察儿童艺术教育的物质环境,即教师为幼儿所提供或创设的艺术教育材料、设备及活动空间等。基于对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的现场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美术教育活动提供的材料主要有各式各样的图片、纸(如卡纸、蜡光纸、皱纹纸)、笔(如油画棒、水彩笔、勾线笔、毛笔)、油泥、颜料以及各种自然材料(如石头、树叶、木头、竹筒)和废旧材料(如玻璃瓶、纸盒);音乐教育活动的材料主要有各种音乐磁带或光盘、头饰、玩偶、图片以及乐器(如铃鼓、铃铛、教师自制的乐器)。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26个运用了多媒体,占总数的43.3%。多媒体主要用于展示图片、美术作品,播放音乐、视频以及演示文稿等。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只有6个活动提供的材料不甚充分。
活动室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环境。在我们所观察的60个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提供的场地较小,空间比较拥挤,9个活动提供的材料或设备不太适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挥。有研究表明,师幼之间的空间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例如,座位编排方式就暗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价值取向,暗含着教师所期待的与幼儿的交往方式。根据我们的观察,艺术教育活动的座位编排方式多数是“月牙形”或“马蹄形”,少数是圆形。在多数情况下,采用“月牙形”或“马蹄形”的座位编排方式时,幼儿必须面向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它体现的仍是“教师中心”思想,它暗示的是幼儿必须“坐着静静地听讲”。相比之下,“圆桌型”和自由组合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师幼关系更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交往。
我们所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可以说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空间基本局限于室内。此外,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班级之间很少有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更不用说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去园外交流学习了。可以说,幼儿的艺术活动空间相对封闭,社区、家庭资源等也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儿童艺术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打破了以往完全由艺术技能训练为主导的局面,教师渐渐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关注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注重加强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之间以及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创设条件让幼儿感受、欣赏、参与、体验,启发幼儿探究、交往、表现、创造,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等。然而,当前儿童艺术教育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知识技能,教育内容缺乏有机整合,教育过程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师幼关系尚不够民主平等,环境相对单一封闭等。
四、讨论与建议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传统艺术教育中,艺术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经常被认为是主要目标,然而,儿童艺术教育虽说并不排斥技能技巧的学习,但不应将其作为首要或主要目标。〔2〕儿童艺术教育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儿童发展取向与艺术知识和技能取向,若能将两者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侧重点应放在充分地保护幼儿的艺术天性,保持其艺术兴趣,激发其创作欲望,鼓励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充分、大胆地进行自我表达上,不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3〕当前,许多教师在确立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时已能够考虑到情感目标,但实现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有的教师急于要求幼儿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因而忽略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愉悦;有的教师所确立的情感目标不合适,无法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加以实现;也有的教师由于对先进的儿童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在实施时仍然不自觉地受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观念支配。当然,教育体制、社会舆论等因素也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然而,儿童艺术教育重在对儿童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只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儿童艺术教育是“短视”的教育,只有知识和技能与审美情感并重的儿童艺术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择有机融合的教育内容
人类最初的艺术其实是综合性的,后来才逐渐分化出各种艺术门类。根据人类艺术发生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宜更多地以综合的方式进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综合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反映的不只是课程组织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它体现的是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的相互衔接、融会贯通,并据此形成积极探索、表现和创造的能力。〔4〕综合艺术教育主张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仅要实现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的综合,而且要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已能够考虑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者艺术与其他领域的综合,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将各艺术门类或各领域生硬相加、简单拼凑的现象。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综合,以为在一个艺术教育活动中既有美术活动内容又有音乐活动内容,或者既有艺术活动又有科学活动等就是综合;有的教师虽然了解综合的涵义,可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智慧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综合;有的教师则处于传统观念与先进理念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因过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实践中又回到传统观念去了。
(三)采取支持幼儿探究、体验的教育方式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表面看来,教师采取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的方式,可以获得显而易见的“效果”,如能让幼儿较好地掌握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幼儿的作品也更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等;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相对来说花费的时间要长,且幼儿的作品不一定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然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探究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各种材料的性质及使用方法时,可以是独立探索,也可以是与同伴或教师的共同探索。探究、体验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发展。探究、体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幼儿正是在思考、行动中,在亲身经历中获得了生命自然而然的成长。与教师的直接告诉相比,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所获得的体验更加丰富而深刻,原有经验也更易得到提升。
(四)建构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
幼儿与教师一样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因此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瑞吉欧人喜欢的一种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来形容,其含义即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倾听、关注,并且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幼儿对话”。〔5〕教师与幼儿彼此是作为独特的个体而相遇的,师幼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别。虽然教师与幼儿的社会角色不同,年龄不同,但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6〕对话是双方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共同分享、共同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得双方精神得到提升,生命得到丰润。“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和不拘一格的交谈。”〔7〕如果教师仍然是活动室里的权威,主要扮演教育者、组织者、控制者、管理者等角色,那么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创设了宽松、自由、良好、和谐的心理氛围,善于观察、倾听、支持、帮助幼儿,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在当前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很多是教师“隐性控制”之下的互动,这样的“互动”看似平等,然而却在无形中影响到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对话应是一条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8〕如果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那么将会生发出更加丰富的意义,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五)创设宽容开放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宽容开放的艺术教育环境。儿童艺术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幼儿园、家庭、社区的资源。活动室应是开放的,应提供便于幼儿自由操作或灵活取用的设施和材料,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面墙壁都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儿童艺术教育应走出活动室,与其他班级充分互动或充分利用其他班级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应走出幼儿园,以充分利用各种家庭、社区的资源。儿童艺术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应是丰富多样的,应为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4-235.
〔2〕STEVE SEIDEL,SHARI TISHMAN,ELLEN WINNER,et al.The qualities of quality: Understanding excellence in arts education〔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20-21.
〔3〕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58.
〔4〕易晓明.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2003,255(3):8-9.
〔5〕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6〕金生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0.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6
幼儿园的辩论活动旨在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一种具有一定竞争性的围绕一个存在对立观点的话题进行论证和辩驳的语言环境,以帮助幼儿学习运用一定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懂得倾听并尊重反对意见。这种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口头语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都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对于教师而言,通过组织辩论活动达成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对辩论活动的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对辩论活动与其他类型语言教育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有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辩论活动有怎样的特点,儿童辩论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是什么,以及如何支持和促进儿童辩论核心经验的发展。对此,本文将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儿童辩论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辩论包含“论证”和“辩驳”两层意思。“论证”就是证明并解释自己的观点;“辩驳”则是分析并反驳别人的观点。无论是“论证”还是“辩驳”,都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实现,而这些方法的运用能极大地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在辩论活动中,我们还要培养幼儿对其交流对象“人”尤其是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的正确态度。由此,我们将儿童辩论核心经验划分为三个方面,下面具体阐释这三个方面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
1.解释并坚持自己观点的经验
发展辩论能力首先要培养儿童对一个事物进行评判的意识,其次是让儿童能将自己的评判解释清楚。另外,由于辩论是在对话题有分歧、有争议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儿童还要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坚持既包括反复证明自己的观点,又包括有针对性地反驳对方的观点。因此,儿童该方面经验的发展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首先表现为理解讨论的话题并对此有自己的判断或评价,比如喜不喜欢、应不应该等。其次,儿童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谓“清楚”,一是语言要规范,二是语言要符合一定的逻辑。为了便于幼儿获得这一经验,有些教师就引导幼儿在辩论时学习使用“我认为……因为……所以……”这一句式。
稳定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表现为有坚持自己观点的态度倾向,能尝试找出不同的理由来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儿童不仅要能以不同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且要能在反对声中坚持自己的观点。
拓展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表现为:能在被质疑、被反驳的情况下从多个角度出发坚持自己的观点;能针对不同观点进行反驳,并进一步维护自己的观点。“针尖对麦芒”的正面交锋是辩论活动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辩论能力发展最高阶段的要求。
2.运用恰当方法辩论的经验
辩论活动对儿童的挑战不仅在于外在语言的表达,更在于其内在思维方法的运用。在辩论中,儿童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辩论方法,如陈述、假设、对比、反问、举例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若能给予适当的助推,就能促使幼儿的分析、判断、评价等能力获得提升。但辩论方法的获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儿童该方面经验的发展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能尝试运用个别方法解释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别人的观点。该阶段儿童会运用个别方法,且大多是本能地、尝试性地运用,他们自己并未意识到运用了某种方法。
稳定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开始比较熟练地运用多种辩论方法。在多次参与辩论活动之后,不同的儿童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同一个儿童也可能会运用多种方法。
拓展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和积累一些辩论方法。当儿童认识到辩论是有方法的时候,他们会记住这些方法并有意识地去运用。
3.理解和尊重别人观点的经验
儿童往往是比较“自我中心”的,他们不太关注别人的言论,只重视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幼儿园口头语言活动中要重点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倾听之后,紧接着是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不赞同,但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因为,只要是辩论就势必存在分歧和争议。当分歧存在时,儿童除了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外,还要尊重别人以及别人的观点。因此,儿童该方面经验的发展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比如,在别人发言时能注视对方,还能意识到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稳定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首先表现为交流时不随意插话、抢话。儿童自控能力弱,当听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可能会忍不住插话、抢话。我们要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不礼貌的行为,需要克制。其次表现为能仔细倾听别人的观点,并明白别人的观点是什么。
拓展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能表现出两方面的尊重: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和对辩论者的尊重。具体表现为: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学习按一定规则进行辩论,说话语气不蛮横,能使用文明用语,不指责、谩骂,发言时有风度、讲道理。
二、促进儿童辩论核心经验发展的教育建议
无论是在日常活动中还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发展辩论核心经验的机会。而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让幼儿敢于表达的环境。一是要让幼儿感到教师是愿意倾听的,自己即便讲错了也没关系。二是要多提供一些让幼儿表达的机会,并鼓励和引导他们尽量说清楚。三是可以多给幼儿一些评价和判断的机会,为他们独立思考、辩论打好基础。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专门的辩论活动发展儿童辩论核心经验。对此有如下建议。
1.选择合适的话题,让幼儿有话可说
辩论活动能否开展得好,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辩论话题的选择是否合适。一个好的话题不但能引起幼儿的热烈讨论、争论乃至辩论,更能激发幼儿对相关事物的思考。在选择话题时,应注意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关注幼儿的兴趣。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积极投入到辩论中去,才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当然,若是由幼儿自发产生的话题则更好。比如,某班在进行“有趣的昆虫”这一主题活动时,一名幼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做昆虫真好,还可以飞呢!”另一名幼儿也附和说:“做动物就是比做人好,做动物自由自在,做人要被管来管去!”这时,有幼儿表示反对,接着,他们开始争论。教师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决定开展一次辩论活动。
就辩论活动而言,好的话题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争议性强。为了加强话题的争议性,教师甚至可以对原有素材进行一些改编。比如,在辩论活动“青蛙卖泥塘”中,教师适当改编了原来的故事,加入了“青蛙搬到城里就没有朋友了”等情节,凸显了两种观点的矛盾对立性,让幼儿在辩论时能更激烈地进行交锋。
2.采用丰富的形式,激发幼儿辩论的兴趣
正因为辩论对幼儿来说有难度,所以教师需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以激发幼儿参与辩论的兴趣。比如,在辩论活动“青蛙卖泥塘”中,教师就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故事的形式来导入;在辩论活动“喜欢冬天还是夏天”中,教师营造了冬天和夏天两种场景,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形成鲜明的观点,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讲述绘本故事《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前,教师先抛出话题“动物该不该穿衣服”,让幼儿进行辩论,然后讲述故事内容。
3.处理好辩论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
辩论活动的组织对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因为不可控的因素较多,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辩论活动无法继续进行。
在幼儿根据自己的观点分组的时候,可能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这时教师首先要分析原因。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受已有经验的影响。比如,在辩论活动“青蛙卖泥塘”中,教师请幼儿分成两组:“卖”或“不卖”。很多幼儿受故事情节的影响觉得青蛙的房子卖不掉,所以都选择“不卖”。二是从众心理驱使下盲目跟风。针对第一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改变主意。比如,反问:“青蛙真的卖不掉房子吗?”或鼓励幼儿:“我觉得青蛙应该能卖掉房子,我看看哪些小朋友肯动脑筋,帮青蛙把房子卖掉。”针对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以提醒幼儿:跟从不一定对,再想想自己到底选哪一边。如果经过如此引导仍不见效,有教师提供了三种解决思路:第一,请人少的一方去邀请对方队伍中的好朋友加盟。第二,告诉幼儿这是一个好玩的游戏,若只有一方就玩不起来了,问问谁愿意接受挑战。第三,完全“一边倒”时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对方辩手。
在辩论过程中,幼儿很容易跑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巧妙地将话题拉回来,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有充分的了解,对现场幼儿的论据能清晰地进行梳理。话题选定后,教师就可以预测幼儿可能会从哪些角度进行辩论。比如,在认真研究素材后,教师认为“青蛙卖泥塘”的辩论中主张“不卖”的一方主要会从“房子卖不掉”“会见不到朋友”和“城市不适合青蛙”三个角度切入,而主张“卖”的一方则会相应地涉及“可以想办法把房子卖掉”“在哪里都可以交到朋友”和“城市里生活很方便”三个角度。当发现幼儿的话题“天马行空”地发散开去时,教师就应及时梳理,使话题回归辩论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