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发展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发展的意义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1

一、充分认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意义

城市公共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群众利益。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但是,仍然存在经营体制矛盾突出、线路规划不够合理、公交整体效能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影响群众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坚持统筹规划、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法律规范、有序竞争、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优化运营结构,推广节能环保车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交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发展目标:5年内,深化公交体制改革,形成以国有为主导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公共交通的便捷性、舒适度有明显提高。到2012年,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0标台,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城区站点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公交车停车供应能力达到90%以上,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并在建立公共交通专用道或专用线的基础上,形成以大容量公交车为主体、基本覆盖全部城区的公交系统。

三、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时编制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时,应充分吸收城市规划部门、城市交通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必要的前瞻性。正确处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科学确定公交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有关技术和经济政策,有效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统筹安排公共交通站点、线路、运力、换乘枢纽等设施,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城市公共交通应向城市近郊城镇延伸和向居住小区、商业区、学校集中区等功能区延伸,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要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换乘枢纽配置以及与对外交通的衔接,在规划中提前预留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重点确定公共交通结构、线网分布、场站布局、用地规模、建设计划等。要在20*年底前编制完成《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将规划编制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编制工作按时完成。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保障规划组织实施。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防止和纠正违反规划、侵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建设用地的行为,保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需要。

四、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合理规划设置公交场站和配套设施。按照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要求,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计划,落实建设资金和建设责任。要在城区主要交通干道建设港湾式停靠站,配套完善站台、候车亭等设施。将公共交通场站作为新建居住小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项目配套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公共交通线路、站点、换乘中心的设置与调整,城市公共交通主管部门、公安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等要加强沟通协调,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建设。符合条件的地方要建立换乘枢纽中心,合理分配交通资源,方便群众换乘。换乘枢纽中心要配套建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配备指向标识、线路图、时刻表、换乘指南等服务设施,方便群众使用。

建设公交专用车道。根据我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情况,适时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监控系统,对占用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道、影响城市公交车辆正常运行的车辆要及时制止和查纠,提高城市公交车辆的运行速度。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

在保障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市场机制,稳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各项改革。改革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改革现行公交经营体制,逐步实行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同时对合同到期的公交线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收回经营权,最终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大公交格局。改革城市公共交通投融资机制,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交通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经营许可制度。严禁拍卖或无限期出让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设施经营权,严禁将同一条线路经营权重复授予不同经营者,严禁经营者擅自倒卖、炒卖公交线路或车辆。

六、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监管

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工作。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要求,制定和落实有关配套措施,完善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监管,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实行挂靠、个体承包、转包等经营形式的清理整顿力度,促进公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所有从事公交营运的企业必须取得经营许可后方可从事营运业务。现有经营城市公共交通的企业在取得公交企业经营许可后,按规定程序申请特许经营权。新开辟线路或重新确定经营者的线路和设施,要按规定对经营者的经营资格、技术、质量和服务进行审查并采取招标方式授予特许经营权。

要结合我市实际,学习借鉴外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成功经验,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我市城市公交行业管理制度。要健全场站建设、车辆配备与更新、设施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

市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公共交通企业的管理力度,督促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要加强对公共交通企业经营、服务的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依法查处非法营运、妨碍公共交通正常运行、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等违规行为,规范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市场秩序。要逐步推行等级服务评定制度,开展星级驾驶员、星级乘务员、星级线路评选活动,搞好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规范化服务工作,推行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文明服务公约,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运营秩序,提高服务质量,遵守票价规定,做到准点守时。要科学调度车辆,合理编制运行线路,及时疏解客流,缩短乘客候车时间。要及时更新车辆,积极选用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车辆,淘汰环境污染重、技术条件差的车辆。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积极推广应用新型清洁能源。要积极发展智能公共交通,改造传统公共交通系统,在公交车上推广使用IC卡、安装GPS管理系统,提高公交运营管理科技含量。要加强对公共交通场站、车辆、设施、装备等的维护保养,为群众创造良好的乘车、候车环境。

七、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市政府每年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确保每年都有稳定的增长,公交建设资金占城市建设资金支出的比例应保持在5%以上。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土地出让金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可用于城市道路和公共客运交通的建设。政府财政投入的资金应重点用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首末站、港湾式停车站、换乘枢纽、保养场、调度中心等设施的建设,以及国有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的车辆更新和设施维护。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加强管理,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要建立规范的公交财政补贴制度,通过对公交企业的成本费用审计和评价,合理界定政策性亏损。对于公交企业承担的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免费乘车,学生和成人持月票乘车等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城市政府应定期给予相应的补偿。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运价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经营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开行且执行城市公共交通票价的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免征公路客运附加费。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费、绿地占用补偿费。对符合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换乘枢纽等设施,其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用划拨方式供地。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公路交通运输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其不但履行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也有效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加强公路交通运输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如今我国的公路网建设日趋完善,在城市经济发展上,公路交通运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了公路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1.公路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公路交通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除了经济地理、发展战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外,空间运输状况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但表现在城市经济圈资源的配置、运输效率、运输布局,还体现在工农业分布、运输承载力等方面。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公路运输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在中短距离运输,较长距离易腐产品运输、鲜活产品运输、高值产品运输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此外,公路运输还可以配合铁路与水路运输,构建一个完整的运输体系,切实发挥整体的运输效益,在如今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城市经济发展的运输也要求其具有短途运输快速、高效、灵活等特征,这和公路运输的经济技术特征正好相符,因此,公路交通这种运输方式对城市经济圈的扩展和稳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市场中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客货运输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公路运输灵活、直达、到门服务等方面的特性也彰显无疑,越来越多的运输任务都转移到公路交通运输上,很多关联产业也因为公路交通运输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社会效益、波及范围上,公路交通运输也有着明显的优势。

2.公路交通运输运输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2.1优化配置城市间资源。城市的发展处于一个有机系统当中,城市与外界存在着客观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路交通。为了使生产要素、产品得到更好地流通,就需要发达的交通条件作为保证,只有如此才能摆脱资源的局限性,实现城市经济圈内市场的自由化。不同城市承担的经济功能往往存在差异,这主要和城市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等方面因素有关,而便利的交通条件就能使这些各具特色的城市联系成一个整体,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城市经济圈经济比较发达,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比较高,且该地区的公路交通系统也比较完善。

2.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而要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就需要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产力布局,确保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的部门就是交通运输业,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关系受到其很大影响。完善的公路交通网使城市经济圈内外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便于更好地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资本,为了确保城市经济建设的生命线,实现资本的聚集,就需要有效地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城市公路交通网的改善直接的作用就是完善城市经济交通运输环境,进而对沿线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城市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有利于提高沿线地区引资、用资能力。通过改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外资和民间资本可以更好地涌入,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外资等多元的融资体系将能体现出更加显著的作用,刺激知识性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2.4提高城市外在形象

公路交通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外在形象,这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公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名片,公路交通就像是人的长相,给人直观印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招商引资事业、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公路的形象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改善公路交通的形象,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的外在形象,这对提高城市的软实力意义非凡。

2.5保证城市开发建设。城市开发和建设涉及到物资、人员等资源的流动,而公路交通建设正是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基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不但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还包括经济地理状况、经济政策等,某些城市或许在如上这些因素上存在劣势,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完善的城市交通状况来改善。公路交通运输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拉近城市与外部的距离、节约经济与时间成本作用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经济地理环境。

2.6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性物资上,城市是重要的提供者,而乡村也将一些城市无法生产的生活资源生产并运输到城市。要实现这种经济之间的互动,就需要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只有完善的交通才能增强城市对农村经济辐射作用,才能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充分引入乡村经济元素,发挥城市经济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2.7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另一个方面是技术扩散。相较于技术创新,新技术的扩散产生的经济效益要更大,而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只有建设起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才能密切城市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扩展城市与外部联系的范围,使城市的外部技术整合能力大幅提升,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建立起快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能够密切城市经济圈内的经济联系,将高新区、大中型企业、高校整合在一起,提高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的发展,更好地引导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资源向主导产业聚集,打造现代化的科技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规模的企业集团,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2.8促进工农业产业化公路交通运输建设不但可以有效地缩短区域内时空距离还能推动工农业产业化建设,将城市经济圈联结成整体,这样以往比较分散的生产力要素,就可以依靠公路交通运输方式得以重新组合。生产力布局的改变,可以使区域内的产业分工细化,协作程度更高,这样就显著提升了生产专业化水平,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规模扩大有着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公路交通网的建成,对生产要素的聚集有莫大的好处,可以将沿线地区农副产品的储运时间大幅缩短,减少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农副业产品产销信息的传递,对工农业产业化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公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促进性因素,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参与外部市场分工和资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也正是因为这样,城市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先修路的理念,又快又好地建设高水平的公路,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本文阐述了公路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路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公路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玲丽.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 科技资讯,2006(25).

[2]王鹏岩.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 科技风,2010(04).

[3]王金波,孙正.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J]. 科技和产业,2009(05).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3

关键字:智慧交通系统;镇江市;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目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全球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十年,我国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增长量是2005年汽车数量的7.7倍,而城市道路每年仅增长3%~5%,车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造成运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又带来了中国城市大气质量持续恶化。在我国,交通的发展还无法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推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智慧交通系统概述

智慧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TS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指将先进的智能监控技术、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综合应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慧交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交通理念。智慧交通的发展模式更加着重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知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式决策信息和高效精准的管理信息。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是智慧交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基石,构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而造成错误决策。智慧交通系统利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提供各种综合通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改善交通状况,使得交通控制更及时、方便、高效和安全。

二、智慧交通的研究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围绕交通流理论、城市路口自动控制数学模型等工作展开;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车辆动态识别等;到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原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交通状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人们出行理念的变化,使得智慧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致力于智慧交通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认为,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下,智慧交通系统将会进入全新快速度发展时代,而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车联网的构思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行驶路线的优化,让交通更加畅捷。

三、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江市城市人口已达311万,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34万,交通流量以每年9%的幅度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造成的交通拥堵、运输困难等交通问题亟待解决。

从表1可以看出镇江交通流量年年增长,为缓解交通压力,镇江市政府大力发展智能公交项目。智能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将智慧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通过公交车及公交车站的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输到智能运行中心,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化、可视化,出行者也可根据公交车站的站牌信息,准确掌握公交车到站距离。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000多台公交车GPS设备和车内监控设施安装,完成100多条线路的地理信息采集和车辆、人员基础数据录入,完成200多座智能公交站台的改建任务,智能公交已覆盖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交线路。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镇江市智慧水运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水上ETL系统(不停航缴费系统)免去船员上岸来回奔波,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另外水上应急系统通过智慧海事电子动态监管中心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水上安全应急能力,减少水上交通事故。

虽然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初具成效,但根据调查显示镇江市目前建设的智慧交通系统并没有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增强交通管理智慧化,合理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建设。

(二)镇江市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各部门相互独立,互联互通程度低。我市交通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相关的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了交通运行效率,阻碍了交通信息准确及时的。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全面。镇江市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交专用道缺乏和站点设施未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随意停靠、挤占公交站点,扰乱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停靠,造成交通控制中心获得的相关交通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实时的交通形态,交通网络各个节点的接收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

3. 技术水平较低,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当前,由于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引进时间限制,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累积量少,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较弱。镇江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4. 数据源质量不高,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数据质量不高,导致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等需要实时准确交通流量数据的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智慧交通具有移动特性和无线通信两方面特点,但当前对于智慧交通的研究只偏重于其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容忍性等安全问题。

四、对于镇江发展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政府需要从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范,成立专门的智慧交通管理部门,建立适应镇江城市发展、“一城两翼”市区空间布局的交通管理体制,对影响交通信息资源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智慧交通系统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二)大力开发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

保障镇江交通协调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构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比如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数据得到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帮助交管部门更加宏观调控包括陆路、水路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

1. 公路建设。镇江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高架桥路面易结冰,可以利用智能化自动除冰系统,当桥面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启动加热系统,自动保温,避免结冰,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在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安装监控,与公路智慧交通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2. 公交建设。4G网络的发展让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集调度、视频监控、信息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公交车内,及时记录车辆信息传回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同时便于公众出行信息及时变更。利用车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抓拍、调用历史视频,为智能公交调度和公交车内纷争等案件提供有利的图像信息。

3. 水运建设。镇江位于长江之滨,水路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快构建船舶与航道运行环境的感知平台,在提高水运效率的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公众参与系统,作为公众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的平台,例如“实时路况”、“公交线路查询”、“出行导向”等信息。另一方面,“掌上公交”、“智慧镇江”等相关系统可以与QQ、微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扩大适用范围,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包括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其次需要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五、结语

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信息与交通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进智慧交通系统进步,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必要手段。镇江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镇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

[2]王维民.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2010(07).

[3]涂晓晖.未来城市交通的智能中枢[DB/OL].义乌新闻网,2014-06-21.

[4]张叶.浅谈我国智能交通及问题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5]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DB/OL]. 镇江市交通运输局网站,2012-10-31.

[6]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交通工程,2013(06).

[7]王谦,代佳欣.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校园管理;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轻重缓急、不同层次,只有在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他将安全需要排在人类各种需要的第二位,可见安全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校园内的各类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给学生本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严重的甚至影响到社会。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能力十分关键。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维护高校及社会的稳定和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变得越来越重要,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在看到学校安全教育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影响当前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多种不利因素。如,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影响不断出现,个体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网络有害信息时有出现,毕业学生因就业困难而引起的思想波动,校外学生公寓的管理上存在某些隐患,校区分散出现交通问题,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上的问题,学生在校内外受到的伤害等等。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创稳定和谐的校园,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国内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而开展和进行的法制教育则存在着教育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而实用性不够、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效果不够、教育教学时间短而系统性不够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目前国内大学对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基本上依靠学校思想政治部或学院开设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进行教学教育,授课内容以国家统一的教材内容为主,授课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以熟悉、知晓国家主要法律、法规为目标,课程开设只针对大一新生。显然,这种法制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高校领导、专家以及一线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关注了这个问题,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进行了改革和一些新的尝试。如,聘请公安干警给在校大学生做报告,聘请法学专家给大学生作讲座,在大四学生毕业前集中进行“劳动法”“合同法”的培训等等,但从全盘来看,法制安全教育仍然存在着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不强、教育重点不突出、教育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法制安全教育效率低、被学生接纳程度不理想、教育内容实用性较差。

相关专家学者们对改进法制及安全教育工作进行了不懈努力,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工作进行了探索,截至目前已经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要看到在理论日益丰富的情况下,提出因地制宜设置法制安全教育内容的较少,提出与大学生成长规律来设计教育内容的也较为鲜见,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理论教学没有突破框架以及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

笔者认为,要做好高校大学生安全及法制教育必须首先做到正确认识安全及法制教育的内涵。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不能理解为单纯的两门课程的学习,而是应该理解为贯穿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不间断的、系统性的、形式多样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素质培养,这种社会素质培养的要求应该有两方面:法制知识的“入脑”和法律素质的“入心”。只有把安全与法制教育看成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项系统工程,才能真正地去审视我们现阶段工作的不足之处,才能真正地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改进工作。

要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入手、从大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从大学生易于吸收接纳为原则,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做出变革,从持续教育、丰富方式来加强工作。

新时代,新情况。中国处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中国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10年前或者5年前已经有了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圈因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与世界互联的网络而极度扩张,所面对的社会事件也更加纷繁复杂。中国的法制也紧随社会和经济而快速发展,努力适应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在这种大形势下,不可能让当代大学生还拿着几年前或者几十年前的安全法制教育读本坐在课堂上来筑象牙塔,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工作亟待改革和加强。如何加强?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笔者认为,要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入手、从大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从大学生易于吸收接纳为原则,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做出变革,从持续教育、丰富方式来加强工作。

高等学校的安全及法制教育跟专业法学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区别在于安全及法制教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体系教育,它更有侧重性,跟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高等学校的安全及法制教育跟大学生必修的法制基础课程又不一样,其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体。

高校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就是要把安全意识、法制意识融入大学生思维方式中,落实在日常言行中。安全及法制教育更是一个启发实践、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社会活动中具体问题的教学过程。因此,其教学方式必须立足于课堂但是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而又亟待形成体系,教学部门基于法学院系但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高校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同时也是一项素质教育,在要求知识性内容能够良好的被大学生识记、理解的同时也要求大学生能够因为受到安全及法制教育而能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的安全及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能够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很多高校已经进行了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防灾应变训练,这是一种安全教育的创新方式,而需要提及的是,防灾应变、防盗以及其他安全法制应用训练只有少数高校能够定期举行,并且没有制度化,没有纳入安全及法制教育的体系中去,只是简单地当做一项学生活动或者是学校活动来开展,也没有应用到在校全体大学生当中,因此扩展高校安全及法制教育方式和途径的工作还需不断的实践和大胆的应用。高校安全及法制教育与其说是一门教学课程还不如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尤其是在当代年轻人文化选择迷茫、法制发展相对滞后、个体行为规则复杂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安全及法制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董浩,宋有,石广济.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廖星.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3]曹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调研与思考: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6).

[4]陈耀辉.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

[5]欧阳剑波.略论高校安全教育模式的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6]汪永高.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对策和意义[J].中国高教研究,2004.

[7]任祥.大学生安全教育背景下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

[8]迈尔斯.最终的安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郭诗华(1980-),男,湖北省大冶市人,西南林业大学宣传部理论学习科科长,民族学硕士,讲师。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5

论文摘要:发展问题自二战以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的普遍重视,经济发展首先作为发展的中心问题被提出来,但随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特殊“轴心”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备 受关注,从历史和逻辑辩证统一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发展,可为进一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 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发展存在两个纬度的含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实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观念。作为历史现实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事实判断,主要描述“高等教育发展是什么”;而作为历史观念的高等教育发展则是对高等教育发展 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描述“什么是最好的高等教育发展”“如何达到最好的发展 目标”等。自二战 以来 ,推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原 因在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实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观念的冲突。二战后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探究,针对“什么是发展”和“如何发展”这两个根本问题 ,经过了从经济视角——社会视角——人的视角的转换过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观。与这三种发展观相对应,世界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从忽视高等教育 自身发展、培养“工具”人,到高等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再到强调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及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演变过程。

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20世纪 50—60年展的主要特征是以发展经济为目标 ,以财富的增长为中心,将发展 等同于经济增长,用经济增长指标来取代社会发展 的全 面指标。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被理解为数量指标上的增长 ,即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规模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大与增长,包括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 、速度的加快等。它以入学率、高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为衡量尺度,是一种数量型的扩张。但此阶段高等教育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反倒是这些 “成功 的扩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高等教育置于危机之中。入学人数过多、师资短缺 、设备及图书资料匮乏,等等,使得大学教育质量普遍下降,教育投资也并未收到人力资本理论所预期的效果。比较教育专家萨卡洛普罗斯曾指出:预测扩展中的经济所需要的劳动力人数及其类型的尝试未能取得成功。在 20世纪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人们认为教育制度应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力或高级人力的需求。这些人力预测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大学计划的扩充。早期人力预测的事后评价显示了预测与现实之间的脱节。人力预测是模糊的、缺乏基础的,尤其是为 了提供高度合格的劳动力而建议扩充第三级教育或专门技能教育时。然而,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或许是一种识字人口更多的基础教育。由于缺乏对人力市场的科学预测,大学毕业生虽人数增加 ,却出现了人才降级使用 、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等现象。所以,这种无规划的、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大发展”之后 ,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沮丧和对以往教育信念的怀疑,当时韩国“教育亡国”的 口号就是例证之一。二战后发达 国家高等教育迅速膨胀,20世纪 60年代危机逐渐显现 ,其 中最突出的是学生的骚乱及游行示威。大学的所有方面如管理、经营 、财政、课程 、教师 录用及培养 、学生选拔 、科研资助 、师生关 系等都充满矛盾。

由此 ,高等教育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向整体发展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和逻辑 的必然。20世纪 60年代末 ,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 系发生重大变化 ,联合 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 l0年 ”(1960—1970年)遭到失败,人们开始对这 l0年所倡导的“发展 =工业化 =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进行批判性反思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研究提出了新观点,认为“发展 =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二战后,由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现实问题 ,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而高等教育不过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而已。随着发展观从经济发展向社会发展的演变 ,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日益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 中心 ,高等教育 机构的内部系统 日益复 杂化、社会职能异常化 ,如何使其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真正发挥社会 的“轴心机构”作用,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无疑使高等教育本身被看作是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 ,而且它本身就是发展的核心。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步走出单纯数量增长的误 区,开始注重与外部系统及其内部结构功能的整体协调发展。整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除追求量的增长以外,还追求高等教育结构的转换与质量、效益的提高以及稳定程度的增强等质的方面。

20世纪 70—80年代,时代浪潮又将西方的发展理论推到一个新阶段。当时许多学者对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有 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学者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的主题正面临过时的危险 ,它们正逐渐被“人类发展”这个主题所取代。人类发展范畴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显示了人类作为整体的相互合作的迫切必要性 。之所以要用人类发展替换社会发展,主要在于综合发展要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人类发展强调作为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因的人类。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继承了“第二展观”的综合性和依附理论所强调的发展的“内生性 ”,同时又为发展寻找到了新的主题和基点——人或人类的发展。法 国哲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受联 合国教科文 组织委托 ,写 了《新发展观》一书 ,对这种发展观的基 本观点作 了简明扼要的哲学总结 和概括:这种发展观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和以人 的发展为中心的。 这种新的发展观,就是认为社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以人为中心的 综合发展,把发展理解为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性自我实现 的过程从 2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逐渐拓宽,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研究范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高等教育如何 为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是高等教育 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发展模式可以说是从更高层 面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的规律。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目的,要求超越人力资本理论从社会经 济发展角度提出的提高人生产能力的目的,也不局限于激进主义从政治角 度提出的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是把人的发展同 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 。如果高等教育仅 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成长,不仅不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的,也不利于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观强调增强人才 的适应性,尤其突出创新 型人才的培养 ,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21世纪,整个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进入信息化时代。传统 的“饱 读诗书”的灌输式 教育 、“一技之长”的专业教育及 “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学校教育等,都无法适应信息时代 的要求 。为此 ,高等教育必须从以往狭隘的学历教育、专业教育中超越出来,着力培养具有适应性的创新型人才。

二、历史与逻辑统一的高等教育发展

逻辑应 当反映历 史的发展过程并与之相符合。二战后,高等教育发展观以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实为基础 ,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出现了一些演变趋势。

1.由一元单线论向一元多线论转变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基本上都经历了三种发展观的演变,但具体实现方式和时间是不一致的,三种发展观的实现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平衡,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 向终身化和全民化的阶段过渡,而一些 国家正在考虑如何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和提高质量。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将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置于西方发达 国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之中,才能理解其意义。

对我 国来说,它只是一种参考,并不能作为一种现实的唯一战略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显然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观演变的大趋势有一个历史“错期 ”。新 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培养 “政治”人——培养“经济” 人——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过 程。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年,其特点是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以政治为本位,以德 育为首,培养 的人才 “又红 又专”;第二个阶段是 1978--1995年左右,这期间人力资本理论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观的理论性基础,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 日益受到重视;第三个阶段是 1995年至今 ,这期问实现了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再到科学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重心落在“以人为本”上。

2.由至善目标论向辩证进步论转变

马克思确信发展具有向善的趋势 ,强调发展总是对人的理想追求的实现。他反对理性主义者对发展本身的神化 ,驳斥其割裂发展与代价的偏激思想,并依据辩证思维方式塑造矛盾性的图景,认为社会发展在总体上呈现为进步伴随退步、繁荣与危机并存、肯定和否定交织、创造和破坏共生的矛盾状态 ,发展总是通过付出代价来实现的。代价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无法 回避的现实 问题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本质上就是一部以代价为前提 的进步史。在过去 20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中,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高等教育 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 、发展战略等旨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正向研究上,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负面问题 ,也就是发展所付出的代价问题。事实上,发展不可能仅仅是进步和增长,从某种角度讲 ,发展必然伴随着局部的倒退和衰落,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中,数量增长可能付出质量下降的代价,高等教育的效率提高可能付出公平失范的代价。

3.由单纯批判向辩证看待规模扩张转变

把高等教育发展简单地归结为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 ,在数量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划等号,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忽视了发展的其他因素和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是说,似乎可以离开数量增长而言发展。应 当指出,在当前有关发展的全面性的论述中,存在一种倾向,即有意或无意地贬低数量增长的意义,把它仅仅当作发展的一个普通方面,甚或、对立起来。譬如,所谓“有增长无发展”的命题,就是将数量增长摒除于发展之外,似乎数量增长本身不是发展,只有当数量增长同公平 、民主等联系起来时,才可称之为发展。这种认识,就有失偏颇了。如果说,把高等教育发展简单等同于数量增长的认识是一种片面性,那么,把数量增长看作是发展中的一个 普遍方面、次要方面甚至可有可无方面的认识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是一种新的片面性。

4.由重视宏观的“物”向重视微观的“人”转变 20世纪 60年代,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并没有受到人们太多重视,只是把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人力和物力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入和细化 ,高等教育发展本身才受 到了人们格外 的重视 ,高等教育发展中“人的发展问题,以及发展理论中“人 的现代化”问题 ,日益成为 高等教育发展甚至是发展学的核心问题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的最终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作为联系人与社会的最直接的桥梁与纽带,必须把培养现代人作为己任,通过培养现代人来构建现代社会。马克思考察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同空想社会主义者及现代人本主义者不同,他不是简单地从人性出发,不单纯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虔诚,而是 以生产发展 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着眼点,从弥补生产发展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给个人发展造成的缺陷入手 ,最终谋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因此,不能脱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具体条件奢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 ,我国教育发展一直有很浓的政治本位和经济本位思想,总的来说 ,工具主义的教育发展观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进行培养的倾向一直掌控着我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工具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的根本不 同,在于对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并不是个人主义的教育观。“以人本位”的教育观强调从满足个体的需要出发,强调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受教育者或学习者的个体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教育,强调个体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应完全以个体的感受和需要为依归。“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认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不应该是截然对立的。

参考文献

[1] 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6

幼儿园的辩论活动旨在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一种具有一定竞争性的围绕一个存在对立观点的话题进行论证和辩驳的语言环境,以帮助幼儿学习运用一定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懂得倾听并尊重反对意见。这种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口头语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都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对于教师而言,通过组织辩论活动达成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对辩论活动的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对辩论活动与其他类型语言教育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有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辩论活动有怎样的特点,儿童辩论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是什么,以及如何支持和促进儿童辩论核心经验的发展。对此,本文将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儿童辩论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辩论包含“论证”和“辩驳”两层意思。“论证”就是证明并解释自己的观点;“辩驳”则是分析并反驳别人的观点。无论是“论证”还是“辩驳”,都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实现,而这些方法的运用能极大地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在辩论活动中,我们还要培养幼儿对其交流对象“人”尤其是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的正确态度。由此,我们将儿童辩论核心经验划分为三个方面,下面具体阐释这三个方面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

1.解释并坚持自己观点的经验

发展辩论能力首先要培养儿童对一个事物进行评判的意识,其次是让儿童能将自己的评判解释清楚。另外,由于辩论是在对话题有分歧、有争议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儿童还要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坚持既包括反复证明自己的观点,又包括有针对性地反驳对方的观点。因此,儿童该方面经验的发展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首先表现为理解讨论的话题并对此有自己的判断或评价,比如喜不喜欢、应不应该等。其次,儿童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谓“清楚”,一是语言要规范,二是语言要符合一定的逻辑。为了便于幼儿获得这一经验,有些教师就引导幼儿在辩论时学习使用“我认为……因为……所以……”这一句式。

稳定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表现为有坚持自己观点的态度倾向,能尝试找出不同的理由来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儿童不仅要能以不同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且要能在反对声中坚持自己的观点。

拓展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表现为:能在被质疑、被反驳的情况下从多个角度出发坚持自己的观点;能针对不同观点进行反驳,并进一步维护自己的观点。“针尖对麦芒”的正面交锋是辩论活动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辩论能力发展最高阶段的要求。

2.运用恰当方法辩论的经验

辩论活动对儿童的挑战不仅在于外在语言的表达,更在于其内在思维方法的运用。在辩论中,儿童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辩论方法,如陈述、假设、对比、反问、举例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若能给予适当的助推,就能促使幼儿的分析、判断、评价等能力获得提升。但辩论方法的获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儿童该方面经验的发展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能尝试运用个别方法解释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别人的观点。该阶段儿童会运用个别方法,且大多是本能地、尝试性地运用,他们自己并未意识到运用了某种方法。

稳定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开始比较熟练地运用多种辩论方法。在多次参与辩论活动之后,不同的儿童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同一个儿童也可能会运用多种方法。

拓展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和积累一些辩论方法。当儿童认识到辩论是有方法的时候,他们会记住这些方法并有意识地去运用。

3.理解和尊重别人观点的经验

儿童往往是比较“自我中心”的,他们不太关注别人的言论,只重视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幼儿园口头语言活动中要重点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倾听之后,紧接着是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不赞同,但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因为,只要是辩论就势必存在分歧和争议。当分歧存在时,儿童除了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外,还要尊重别人以及别人的观点。因此,儿童该方面经验的发展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比如,在别人发言时能注视对方,还能意识到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稳定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首先表现为交流时不随意插话、抢话。儿童自控能力弱,当听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可能会忍不住插话、抢话。我们要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不礼貌的行为,需要克制。其次表现为能仔细倾听别人的观点,并明白别人的观点是什么。

拓展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辩论活动中能表现出两方面的尊重: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和对辩论者的尊重。具体表现为: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学习按一定规则进行辩论,说话语气不蛮横,能使用文明用语,不指责、谩骂,发言时有风度、讲道理。

二、促进儿童辩论核心经验发展的教育建议

无论是在日常活动中还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发展辩论核心经验的机会。而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让幼儿敢于表达的环境。一是要让幼儿感到教师是愿意倾听的,自己即便讲错了也没关系。二是要多提供一些让幼儿表达的机会,并鼓励和引导他们尽量说清楚。三是可以多给幼儿一些评价和判断的机会,为他们独立思考、辩论打好基础。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专门的辩论活动发展儿童辩论核心经验。对此有如下建议。

1.选择合适的话题,让幼儿有话可说

辩论活动能否开展得好,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辩论话题的选择是否合适。一个好的话题不但能引起幼儿的热烈讨论、争论乃至辩论,更能激发幼儿对相关事物的思考。在选择话题时,应注意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关注幼儿的兴趣。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积极投入到辩论中去,才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当然,若是由幼儿自发产生的话题则更好。比如,某班在进行“有趣的昆虫”这一主题活动时,一名幼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做昆虫真好,还可以飞呢!”另一名幼儿也附和说:“做动物就是比做人好,做动物自由自在,做人要被管来管去!”这时,有幼儿表示反对,接着,他们开始争论。教师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决定开展一次辩论活动。

就辩论活动而言,好的话题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争议性强。为了加强话题的争议性,教师甚至可以对原有素材进行一些改编。比如,在辩论活动“青蛙卖泥塘”中,教师适当改编了原来的故事,加入了“青蛙搬到城里就没有朋友了”等情节,凸显了两种观点的矛盾对立性,让幼儿在辩论时能更激烈地进行交锋。

2.采用丰富的形式,激发幼儿辩论的兴趣

正因为辩论对幼儿来说有难度,所以教师需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以激发幼儿参与辩论的兴趣。比如,在辩论活动“青蛙卖泥塘”中,教师就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故事的形式来导入;在辩论活动“喜欢冬天还是夏天”中,教师营造了冬天和夏天两种场景,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形成鲜明的观点,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讲述绘本故事《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前,教师先抛出话题“动物该不该穿衣服”,让幼儿进行辩论,然后讲述故事内容。

3.处理好辩论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

辩论活动的组织对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因为不可控的因素较多,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辩论活动无法继续进行。

在幼儿根据自己的观点分组的时候,可能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这时教师首先要分析原因。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受已有经验的影响。比如,在辩论活动“青蛙卖泥塘”中,教师请幼儿分成两组:“卖”或“不卖”。很多幼儿受故事情节的影响觉得青蛙的房子卖不掉,所以都选择“不卖”。二是从众心理驱使下盲目跟风。针对第一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改变主意。比如,反问:“青蛙真的卖不掉房子吗?”或鼓励幼儿:“我觉得青蛙应该能卖掉房子,我看看哪些小朋友肯动脑筋,帮青蛙把房子卖掉。”针对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以提醒幼儿:跟从不一定对,再想想自己到底选哪一边。如果经过如此引导仍不见效,有教师提供了三种解决思路:第一,请人少的一方去邀请对方队伍中的好朋友加盟。第二,告诉幼儿这是一个好玩的游戏,若只有一方就玩不起来了,问问谁愿意接受挑战。第三,完全“一边倒”时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对方辩手。

在辩论过程中,幼儿很容易跑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巧妙地将话题拉回来,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有充分的了解,对现场幼儿的论据能清晰地进行梳理。话题选定后,教师就可以预测幼儿可能会从哪些角度进行辩论。比如,在认真研究素材后,教师认为“青蛙卖泥塘”的辩论中主张“不卖”的一方主要会从“房子卖不掉”“会见不到朋友”和“城市不适合青蛙”三个角度切入,而主张“卖”的一方则会相应地涉及“可以想办法把房子卖掉”“在哪里都可以交到朋友”和“城市里生活很方便”三个角度。当发现幼儿的话题“天马行空”地发散开去时,教师就应及时梳理,使话题回归辩论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