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暖通工程;绿色环保;节能设计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相应的对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原来的主要以舒适为主,逐渐向美观,大方转化。暖通工程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升级转化,以市场的变化为基础,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坚持绿色环保,对方案进行全方位改进,做好各项工作。为暖通工程打好基础。

2暖通工程中绿色环保及节能设计应对的问题

2.1对绿色环保概念

缺乏一定的了解。对绿色环保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解和认识,不能正确的看待,由此造成暖通工程在进行节能方案改进时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进行改革,建设单位为了减少资金投入,缩短施工时间,在暖通工程进行施工时,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导致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还有一方面,民众对暖通工程的节能知识也不熟悉,进而导致节能设计不能很好的推行。

2.2施工工作不到位

暖通工程中有关绿色环保和节能设计工作的推行需要施工工作等各方面有效的配合。但针对目前建筑工程的发展来看,许多建筑施工单位对暖通工程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太重视,人员培训工作也不到位因此对暖通工程的绿色环保理念不能很好的推行。虽然有些单位有改进暖通工程节能设计的想法,但是施工期间工作做的不到位,也造成许多节能设计不能很好的运行。因此做好节能设计工作,对施工工作应加强管理。

2.3新技术的宣传不够

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随之而来各种新型技术相继出现。绿色环保等各种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例如,太阳能等新技术的出现。这些技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暖通工程的发展。虽然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太阳能技术施工技术复杂,运行成本高,相应的推行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3绿色环保节能设计在暖通工程中的运用

3.1热能收集技术

目前对于热能收集技术主要是通过排风和冷凝两种方式进行。排风收集热能主要是利用排出的风和进入的风进行交替变换。进而对热能进行收集。冷凝收集热能主要是采用空调原理进行。一定程度上改善空调性能。使其更好的进行各项工作。提高空调运转的效率。

3.2变频技术的运用

变频技术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较早被引入绿色环保概念中的,目前许多行业都对这一技术有所利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利用率,也可以对环境有一个充分的保护,它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整体的改变进而改变环境。一是太阳光的变化,太阳光的强弱直接影响整体环境。二是室内人员多少的变化。人员数量的增减可以改变室内的整体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采用变频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①可以及时的控制好室温,使其达到最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减少资源的使用,使其利用率达到最高。满足不同的需要②每个工作设备独立进行工作,各个设备互不影响,更好的进行控制,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生活需要。

3.3水力平衡技术的运用

采用水力平衡技术,首先应控制好平衡问题。使空调的水力平衡达到稳定,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则应采用阀门技术进行改进。阀门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动态阀门,一种是静态阀门。比如暖通工程中水的需求比较大时,可以采用动态阀门进行控制。其余的比较稳定的环节可以采用静态阀门。两者相互配合,更好的进行工作。

3.4余热循环技术运用

余热循环技术相对别的技术是一种运用比较熟练的技术。但有的地区对这一技术还缺乏比较熟练的运用。它的原理主要是对余热进行重新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余热回收利用可以供暖,减少能源的使用。为暖通工程的运行提供一种更好的方法。

3.5加强环境治理

暖通工程主要是对建筑物室温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技术改良可以利用环境进行检测。对室内温度,湿度等进行检测。使室内温度控制到最佳状态,即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又可以使居住环境更加适宜。体现绿色环保节能的观念,将环境监测技术运用到暖通工程中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6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对暖通工程来说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可再生资源通常被称为绿色环保能源,它与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首先可再生资源价格低,且使用时环保无污染,利用率高,所以可再生资源在建筑领域的使用应逐渐放在重要位置。何为绿色环保节能,重要的几点便是消耗低,价格低,可以有效缓解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压力,因此应加大对绿色环保能源的使用。绿色环保能源在暖通工程中更多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暖通工程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压力,我国地大物博,土地资源等非常丰富,为了暖通工程更好更快的发展,达到节能设计的目标,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利用率,实现更好的发展,做好各项工作。

4结语

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城市化发展越来越迅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迎来了发展高峰期,相应的与建筑行业息息相关的产业也在迅速发展,建筑暖通工程是建筑业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我国暖通工程目前推行绿色环保节能理念,由于暖通技术等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对暖通行业技术方面还需要进行改进。完善存在缺陷的地方。不断改进技术,例如,可以采用热能收集技术,变频技术,水力平衡技术,余热循环技术,环境控制,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等对暖通设计进行改善.绿色环保节能设计理念是当今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该技术,加大技术方面的宣传,增加民众的了解,做好各项工作,使该项环保节能技术得到有效的推广。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群众收益,国家收益。绿色环保,节约先行。

作者:赵立娜 单位:天津方标世纪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茁萌.浅谈节能环保理念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3(11):110~111.

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范文2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5.抓好地理概念教学的“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5.1 “备”。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

5.2 “讲”。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用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5.3 “练”。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

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范文3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并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从生活和生产实例出发,说出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对我国自然资源破坏严重的现状有一个清醒认识,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据说明、文字分析、阅读材料等的学习,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明白我国资源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辩论或案例分析等形式,说明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新观念,在教学中认识我国的资源现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形成资源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现状及其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难点:对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评价;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观赏FLASH动画视频“拯救地球”,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教师板图中国轮廓图。

介绍:我是来自大连的张老师,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飞跃长江、黄河来到了珠江三角洲美丽的城市中山和同学们共上这一节课,这是一种缘分。希望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和学习相互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导言:课前同学们观赏了视频片段,看完后有什么感受,请谈一谈。

学生:人类应该和动物做朋友,不应该残杀它们;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教师: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她敞开胸怀,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一切。相信《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大家并不陌生。在一次海难中,鲁滨逊漂流到一个孤岛上。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是如何解决吃、穿、住等问题并最终生存下来的?

学生:(略)

教师:鲁滨逊在求生时,所利用的土地、木材、淡水等物质就叫作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我们吃、穿、住、行的主要源泉,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教师活动: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对此比较熟悉,便于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简单明了,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自然资源概况

判断下列四种物质(阳光、森林、衣服、铁矿石)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学生:衣服不属于自然资源,因为它不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

教师: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物质都是自然资源吗?闪电是不是?

学生:目前技术条件下闪电还不能被人类利用,不属于自然资源。

教师总结:自然资源应该具有这样两个特点: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属性,有利用的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过渡:大千世界,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根据性质不同,这些物质都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课件展示:学生观察水循环动态示意图,了解人类可利用水资源的获得途径和示意图反映了水资源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这种在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物质,属于哪种资源?

学生:可再生资源。(学生再举出几个例子)

教师:出示“英国石油公司日前发表一份报告,称全世界拥有的石油储量只够用40年”相关资料,提问:石油属于哪种资源?

学生:非可再生资源。其特点是用一点就少一点,用完就没有了。(学生举例归纳出矿产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展示几种自然资源让学生判断,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再生资源利用合理,便可以实现永续利用。而非可再生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面对这种状况人类又该如何应对?

学生:利用新的物质来代替。

教师:这些物质称为“新能源”或“新材料”。现在科学家正致力于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面请观看一段视频短片。

学生:观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视频。

教师板图“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教师: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从我国的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为我国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设计意图: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哪些基本的种类?这两个问题如果教师处理不当的话,很容易使学生造成对概念的模糊。因此可从定义入手,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两个属性,再进行区别比较,这样学生很容易辨别。可再生资源可以水循环示意图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其与非可再生资源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可拓展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知识,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目前部分资源枯竭的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特点及其利用

过渡: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这个泱泱大国中自然资源又有什么特点?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分析和总结。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国土面积、土地总面积、森林总面积、耕地总面积同世界其它几个国家的柱状图比较。

学生概括: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教师:我国自然资源不但总量大,而且种类也很多。(以矿产资源为例,指导学生看书了解)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同世界其它几个国家的土地、森林、耕地等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的柱状图比较和在世界国家的排位。

学生概括: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

教师:为什么我国很多种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却不足?

学生:我国人口世界最多,因此平均占有量少。

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范文4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 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我个人认为,对地理概 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1 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 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 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 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范文5

自然资源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人类可以利用和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人类可以利用和自然形成这两个属性在经济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自然资源有明显稀缺性,即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至关重要。而从经济学上来讲,对自然资源的促进合理开发和保护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让开发利用者支付一定的价格。而这个价格是不是应该支付,如果支付的话应当如何确定?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价值的问题了。

一、经济学中价值的含义

(一)价值溯源对现存资料进行考证,可以得出结论:“价值”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汉语中“价值”一词与英文中的“value”对应。在汉语中,“价”和“值”都是商品交换或买卖中使用的词汇。“价值”一词在古汉语中的写法为“直”,《辞源》解:“犹言物价,后汉书四七班勇传:‘其逋租,高其直,言以期会’。食鸡羹,何不还直也?”张家山汉简中有一些关于当时金属价格的描述,如“金两三百一十五钱”,是指金一斤价格为五千四十钱。“赵子思计,锸金三,直六。”是指锸金一斤价格为三钱。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价值的含义指的是价格。西方最早使用“价值(value)”一词的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色诺芬,公元前3世纪,在他的著作《经济论》中讨论土地问题时,首次使用了“价值”的概念,他说:“耕种好的土地代价大,而且不能再改进了”,“最大的改进无过于使片荒野变成肥沃的土地”,它“可以给块土地增加上百倍的‘价值’。”这里色诺芬所使用的“价值”的含义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价格。可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价值起初都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价格。中世纪以后,“价值”术语已被广泛使用,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哲学、伦理和其他学科甚至生活领域。于是人们将“价值”的含义引申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一切有用的、有益处的、有意义的事物看成为有“价值”的,这便是以后逐渐产生的一般的、抽象的“价值”概念。经济学领域中的价值和这种抽象的、一般的价值的含义继续演化和发展成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一种沿着价值本原意义的经济学方向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等经济价值理论;另一种是20世纪初形成的可以包括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美学,甚至后来出现的自然内在价值等多个领域价值在内的一般价值理论,也称价值哲学,价值哲学中的价值一般成为哲学价值。经过对价值起源的史料分析以及对价值基本含义和演化过程的追溯我们可以肯定,价值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后来引申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现在一般将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称作“经济价值”,以区别于更具一般意义的“哲学价值”。

(二)经济价值的含义本文讨论的经济价值是价格的形成机制。关于“价值”是否客观存在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主要有两个流派。其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它认为价值是商品的一个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则认为价值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商品的一个属性,它是主观的,由商品给人带来的效用和资源的稀缺性所决定。虽然两种理论到目前为止,谁都不能完全战胜对方,价值是否客观存在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可是,通过对价值起源的史料分析,我们却可以知道,“价值”这个概念是经济学家创造出来的,“价值”一词一旦出现就使很多人先入为主,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商品的一个属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济学家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价值”的客观存在。不过,经济生活的实践证明,忽略“价值”的提法对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没有什么影响,于是马歇尔最后在研究价格形成机制时隐去了“价值”的概念,把注意力放在研究“均衡价格”如何形成上面。均衡价格理论便是效用价值论的核心理论。然而,本文的主要目的也并非讨论价值是否客观存在,而是用以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的效用价值论来论证自然资源拥有价值,并用供求曲线来对自然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作出解释。

二、效用价值论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解释

(一)效用价值论效用形成价值的理论起源很早,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巴本在其著作《贸易概论》中就已经提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劳动决定的,而是由效用决定的观点。后来经历历史上多学派相关理论演变和综合,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今天的效用价值论,它是从需要、供给和二者相结合的角度来解释价值决定问题的。1.价值的源泉。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不是来源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是取决于物品对使用者的效用和资源的稀缺性,取决于消费者主观心理上感觉到的边际效用。效用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自然赋予的属性;其二是人的主观感受。只要人们的某种欲望或需要得到了满足,人们就获得了某种效用。物品对人有效用会引致人们对物品的需求,而资源的稀缺性则构成对人们需求的限制,这种限制通过使用者所要支付的价格实现。这就是价值的源泉。2.价值的计量。效用价值论可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帕累托之前,整个效用价值论都是在基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效用理论。后来,帕累托第一次提出“序数效用”的概念,并系统地提出了序数意义上的效用理论,即假设商品效用能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数来计量。而奥地利学派在考察主观价值量的测定时,引申出了边际效用量决定财货价值的规律,即消费者在购买一单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是由该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量决定的。这两个理论的提出使效用价值论摆脱主观价值量不能计量的批评。3.价格形成机制。马歇尔将效用当作需求的基础,通过需求价格的引进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转化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推导出需求曲线(图略);将生产费用当作供给的基础,把实际生产费用看作是劳动的反效用和资本的等待的总和,通过货币生产费用的引入在边际生产成本递减的基础上推导出供给曲线(如图1的S线);然后,由供给和需求相等时所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来解释价值决定问题。如图1,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决定的价格P为均衡价格。

(二)效用价值论对自然资源有价值的证明运用效用价值理论很方便论证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结论。因为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无疑对人类具有巨大的效用;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扩张性发展,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于是,自然资源满足既短缺又有用的条件,因此具有价值。所以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应当支付相应的价格。

(三)效用价值论对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解释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其价格决定略有区别。1.可再生资源———以木材为例。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厂商购买木材作为生产要素,一定要求达到利润最大,也就是厂商对木材的需求量是使用木材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的数量。使用木材的边际收益为边际收益产品(MRP),是指一单位木材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增量。在数量上等于木材的边际产品(MP)与用木材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收益(MR)的乘积。由于通常情况下木材的边际生产力是不变的,因此MP是不变的;而MR只有在完全竞争中是固定不变的,在其他市场结构中是递减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木材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根据木材价格与木材边际收益产品的关系可以画出木材的需求曲线(见图2,P为木材价格,Q为木材数量,需求曲线为D)。通常情况下,木材的边际开采成本是不变的,但由于树木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使得木材的边际使用成本递增,所以木材供给的边际总成本递增。这就决定了木材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见图2,供给曲线为S)。根据均衡价格理论,图2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木材市场均衡,均衡价格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如图2中E为均衡点,均衡点对应的价格P为均衡价格。2.不可再生资源———以煤为例。不可再生资源的总量会随着人们的开发利用而不断减少,因此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市场价格中通常要加入稀缺性成本。与可再生资源一样,煤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它可供开采的总量却不断减少。一般而言,煤的开采成本在新开采时较低,随着开采的深入,开采成本会不断提高,由边际成本决定的供给曲线便会向右上方倾斜。在未加稀缺成本时它的供给曲线为图3中的S线。但是随着煤的不断开采,使其变得越来越稀缺,而且,其越稀缺,价格会越高,要使煤的所有者放弃未来可能获得的更高收益,使用者就必须支付比实际开采成本更高的价格,即煤的价格中要加入稀缺性成本,S'是煤的真正供给曲线。S'曲线与S曲线的垂直距离即为稀缺性成本,由此可见,不可再生资源的市场价格要比一般商品价格略高,为P(图略)

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范文6

绿色化工就是要在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技术上的加工,使得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化工。重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发展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以多种多样的高超技术加以研究。绿色化学前景的探索对于我们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绿色化学化工;绿色概念;绿色化工产品;绿色环境;友好化学

引言

政府只有深入研究和发现各种绿色产品,探讨绿色化学化工,才能使出现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对每一个问题的发生我们都要追根溯源,从根本上根除问题。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多,我们要设计研究低公害,经济效益高的绿色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适当的材料,例如新型的催化剂,溶剂,油漆等。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以废弃物作为原始原料,生产一些绿色化学化工产品。国家要想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就不要有自给自足的传统思想,否则将可能出现很严重的结果。在宣传方面要倡导绿色化学化工产品,这些产品的新生将会给化学史上增加一笔新的光彩。

环境与绿色这两个词是分不开的,绿色环境就是要把环境好好经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污染物大量出现,同时还有一部分人为了暴利不惜破坏环境,所以要研究出符合经济条件的绿色化学化工产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率。

一、绿色化学化工的重要性

(1)世界各国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造成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泥石流,地震的频频发生,以致于对绿色化工越来越重视。

(2)绿色化学化工基本的问题是技术与人才问题,绿色化工可以很好的保护环境和带动一系列的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工业上起到经济效益好,实用性强的理念,还可以消除化工工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影响。

(3)绿色化学化工具有一定的循环利用性,工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一些资源的利用率得到百分百的提高,绿色化学在国际上被称为是解决污染物的科学杀手。从目前看来,绿色化学化工前景广阔。

(4)化工上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从观念上强化,在制造绿色产品方面,要有好的建设,制度要明确。

二、政府重视绿色化工技术和人才的教育培养

政府要主导绿色化工的技术发展,优化政策对于绿色环境的要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观念上要高效,经济实惠,简洁,建立一系列的新形势下政企的合作关系,国家政府要落实和扶持这一方面的有关条例。其中还要结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绿色化学化工产品,优化环境等有利条件。

加快建设对于绿色化学化工方面的人才,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发绿色化工的发展和服务。

国内先前在冶金、钢铁、矿类上的开发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现在需要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加入为这一类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在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设计和建设中加入高技术的含量。

化学与化学工业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以前的原料,不可再生资源的危害,相信大家有目共睹,这些问题制约了国家化学工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是绿色化学化工的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一方面,人才上要遵循科学发展的道路,要有着对未来前景的预测,人才具备这些才能很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学校培养人才研究,绿色化工的规划,研究论文,环保意识上,要深入到骨髓里。绿色化学代表了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共同发展趋势和目标之一,即无论是化学还是化工,不仅要面对社会发展对环境、健康和能源等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

三、绿色化工的前景预测

(1)我国企业主要是以工业化为主,所以绿色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作用,对推动我国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2)化学工业在教育方面,虽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还是可以培育一代代优秀工业人才,这些人才使得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加速。

(3)绿色化学观念上实施科学主义发展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绿色化学含义的这种变化不仅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而且也使它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越来越丰富。从它现在代表的意义来看,还可用环境友好化学、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等词汇来描述,在当今社会,环保,政治,国际上多方面的推动下,我们绿色工业发展前景相信会越来越广阔,也将会越来越好。

四、我国对于绿色化学化工上采用的战略

1、国家研究院建立了专门的机构,目前我国有很好的合成、催化绿色化学技术。如研究院的基础研究绿色化学合成,有机化学产品的检测和研究。

2、在战略实施上重视可再生资源,自然界中含有最多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植物,有着一定的可再生资源,总结方案,在绿色化学化工的问题上采用更好的方案。

3、战略上要重视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的发生,迅速推动国内的科学化工业的发展等,国际上对于绿色化工工业产品的溶剂,反应条件,催化剂等化学使用方法,对于高原子的组合,目标分子的研究,使绿色化学工业上保持了有效的功能外,同时让有害影响降到最低,体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结束语

从绿色化学化工的定义,原理研究的方向下,我国慢慢的展现了完整的绿色化学化工体系,以及国家人民对于绿色化学化工意识上的加强,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健全,如发展速度很快,导致一些内部问题的发生,还有对于绿色化学化工的产品定位,望日后有更多推进绿色化学化工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麻生明.环境友好的合成化学.1999年科学发展报告[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