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1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数万条生命在瞬间被剥夺了生的权利。面对逝去的生命,一种对生命的脆弱与无奈的情绪在心底浓浓的升起,和自然间的万物相比,人的生命有时真的是太脆弱了,脆弱得让人有点不敢相信。在我们举国为失去生命的同胞默哀的日子里,在悲痛中,我们是否应该痛定思痛,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更多的思考。

人生一世,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有几人真正的珍惜过自己的生命哪?为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为了所谓的人间小利,我们在太多的时候几乎忘记了生命真正的意义,忘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快乐的心情,只要能够衣食俱丰的在这个世界生存,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人一生要想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是否必须经历对生死的真正磨难才能悟透,这种对生命意义和真谛的真正领悟是否必须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来。有时,即使血的代价也不能换来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人类有太多的时候似乎太容易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毛病,总是轻易得忘记过去。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的数万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举国同悲,山川失色,江河呜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痛苦和悲伤,作为生者,作为有幸还能在世间生活的人,我们更多的是否应该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做个重新的诠释和理解,在对亡者的魂灵安慰的同时更多的珍惜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多几分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少几分自私、虚伪、无妄的东西,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真正得到彰显和释放。 汶川大地震带给了华夏民族巨大的伤痛和悲哀,但是,大地震也带给了我们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战胜特大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力量又一次得到了彰显。华夏儿女举国悼念遇难同胞的壮举揭示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的理解和思考。的确,对人生来说,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了,尊重生命就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最好的诠释。

逝者已逝,生者还要更加努力的走好人生的路。面对灾难,面对失去生命的兄弟姐妹,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我们的生命再多几分灿烂和精彩,别让我们的生命在无奈的愁绪和无尽的烦恼中黯然流去。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只有善待生命的人,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活着是幸福的,健康、快乐的活着更是幸福的,能够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活着是更加的幸福。

生命真的只有一次,让我们尽量的抛却我们附加给生命的许多包袱,轻松、快乐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历经了大自然的磨难,我们应该对生命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只有深刻领悟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更多的幸福和快乐。让我们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吧,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残障学生;生命价值意识;重要性

一、残障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教育现状

1.残障学生生命启蒙教育概况

由于身体的残障,父母对残障子女要么溺爱,要么漠不关心。由于生活水平低,父母文化素质低,除了在生活上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关心,照顾外,无法在思想上、心理上、精神上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教育。这种现象在智障儿童家庭中比较多见。在这种环境和心态下成长,自信慢慢转化为自卑,疑虑慢慢转化为悲观,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使他们失去了早期生命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机。

2.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意识教育的现状

有些教师和班主任,过分强调生命的理想性价值,在班会课上讲“理想的作用”、“人生的价值”,忽视对生命的现实关注,学生用统一标准的价值观去解读生命,忽视了残障学生存在的具体需要。目前,对残障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意识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说教和灌输。要求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用外在的形式来改造学生,强迫学生改变他们正常年龄该有的对世界的理解。学生不懂得在自我生成、自我亲历的生命过程中如何对个体生命做出思考,每个人都必须承受生活中所有的挫折和痛苦,好好活着,善待生命,活下去的确需要很大勇气。

二、特殊教育应重视对残障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意识教育

教育以育人为根本,许多专家和教育者,纷纷把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之完善,给予生命独特的关怀作为一项新课题,将“生命教育”提到了研究和实践的位置。而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残障学生的生命教育也应该成为特殊教育的环节。随着残障学生的年齡增长,知识的增多却反而产生对生活的迷芒,对周围事物的不关心,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情绪冲动,行为过激,不珍惜生命,等等。所有这些都呼唤教师对残障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意识的教育。

对待残障学生生命价值的教育和培养,首先要从“爱”入手。要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们感受社会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让学生从教师的爱中,深切感受集体对他的评价、社会对他的期望。师爱奠定了育人的感情基础,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内在动力,是培养高尚人格的熏染与感化力量。

此外,在实践中仅仅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应该是教师在无私奉献爱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之心,学会奉献自己的爱,这样才能体现他们生命存在的价值,弥补他们生命启蒙教育的缺失。

三、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生命价值意识来引导学生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成为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生成的过程,就必须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与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一个满足物质需求的谋生手段,否则教育留下的仅有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失去了它的精神层面的深刻。要让教学成为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要让学生的生命焕发出个性的炫丽,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真实生命的参与,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教育过程中的共同成全。所以“在教育中”为师者不应该漠视受教者的生命个性,也不应丢弃自己的生命个性,这是生命个性与生命个性的相接。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就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渗入个人的气质、经验,个人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对生命的体验以及自身的创造性。

教育过程既是受教育者生命展开的一个过程,也是教育着生命展开的一个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生命的逐渐生成,教师则在学生的影响下实现生命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在一种自然的、开放的、自由的环境中生长,这对教师而言何尝不是一个不断获得滋养的过程,师生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使生命的未知层面不断呈现出来。

对残障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活动,又是获得生命价值的手段和途径。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残障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生命价值根植于非理性深处,存活于创造之中,创造不是存在于生命之外,而是存在于生命之中。

因而特殊教育应格外重视残障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教育,加强残障学生个人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对生命的体验以及自身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06-02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68年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他的著作《生命教育》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生命教育的专著,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人们极大的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也在全球迅速发展。几十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末也开始推行生命教育,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香港地区也开展了丰富多元的生命教育。我国大陆地区在21世纪初个别地方开始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如:辽宁、上海、云南、浙江。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生命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更是有赖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充满着生存压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越来越被忽视而又越来越呼唤被尊重。

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的压力,在诸多的压力下部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开始变得消极,漠视生命、否定生命、游戏生命、缺乏生命的成就感,进而带来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迷茫,严重的甚至导致暴力、自杀、杀人等现象。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唤醒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信仰,实现大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充分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理性和庄严的态度面对生命。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通过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采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的多元途径来进行。

(一)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思考: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要过怎样的人生?我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证明了在大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这也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1.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

一方面,生命必须得到尊重,这种尊重包含了对生命的长度、广度、厚度和量度的尊重。人类的生命因为长度的有限而弥足珍贵,生命世界因为存在的广博而获取赞美,也因为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潜能而赢得尊重。关于尊重生命的教育,既包括生死教育、当下教育,也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生死教育,长期以来科学规范的生死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是非常薄弱的,死亡教育也很难得到认同。应该强调的是,死亡并不是每个人面临死亡的时候才思考的问题,死亡教育也不只是对临终者的关怀。对于生者而言,死亡教育兼具生和死的双重价值,生者如果能正确理解死亡,就能感悟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贵,从而珍惜生命,积极筹划自己有限的人生,实现对生命的尊重。这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生命也是一种发展和超越,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人生理想的向往、生命责任的担当以及幸福人生的把握。发展生命的教育主要包括探寻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的信仰、明确生活的目标、承担生命的责任、创造生活的幸福。

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人的生存方式,在这种追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精神生命的超越和心灵的安顿。确立生命的信仰是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等命题的最高信念及坚持,是对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本质把握和升华。明确生活的目标,这引导着人向世界、向未来,也向人自身开放。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生命。承担生命的责任,只有将责任作为个体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大学生才能健康成长。缺乏责任意识的人,容易使自己陷入过度关注自我感受及自我利益的怪圈里,无法找到生命的平衡点,从而产生一种生命的挫败感,有的甚至冲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创造生活的幸福,这既是一个伦理学难题,也是一个人生学难题。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异化、内心孤独、价值迷茫和精神颓废等不幸福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学生走出生命的困顿,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实现幸福、享受幸福,告别郁闷状态,走出焦虑,过一种真正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2.从教学方法上看,整个课程风格宜多元、活泼,可以更多地运用教学媒体、短片欣赏、教学教具、音乐、电影等方式,让学生能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生命的意义。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开放的和多样的,如:欣赏与讨论法,通过观看相关的影片和欣赏音乐来加深对生命的思考;阅读指导法,通过向学生布置书目,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故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或主题演讲;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情境,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生命叙事法,引导学生讲述生命中发生的故事,加深学生的生命情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希望陪伴学生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不宜说教味太浓。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课后与老师多交流。从生命教育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教学者,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者,这样才可以真正体味到教学相长的益处。

(二)开展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教育。仅靠生命知识理论的传授和说教不能完成,必须结合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因此,生命教育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体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体验生命的存在与意义,培养生命情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第一,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拓展训练、,增进大学生对苦难的体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缺少了逆境的锤炼,脆弱也就如影相随。

第二,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扶贫助困助残,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和施予,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快乐。

第三,重视组织实地参观,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婴儿房、殡仪馆、监狱、刑场等,使大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壮美、生命的诞生、生命的逝去、生命的恐惧,进而懂得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

在生活中很多教育者也缺少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因此应该重视培养教师的生命素养,鼓励教师进行在职生命课程的研修。

一个没有生命活力的教师,不可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一个深陷痛苦的教师,也不可能为学生带来欢乐和幸福。可以说,一个缺乏生命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培养出有生命素养的学生。因此,教师的生命素养不仅是教师本人生命质量的体现,也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教师的生命素养,既包括教师作为人的生命索养,也包括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生命素养。当前,关注的多是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师德素养,对教师的生命素养关注度不足。缺乏生命情怀的教师,是发展不全面的教师。因此,应该重视提高教师生命素养,成就有生命的教育,做生命型教师,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四)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创造良好的生命关怀氛围

生命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他们秉持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也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强调一种生命的关怀,营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关怀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自觉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关怀。积极的生命情感指引人昂扬向上,成为人生的动力。消极的生命情感则充满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情感的冷漠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命的焦虑。因此,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重视生命情感的关怀。在大学校园中,无论是宣传栏、校园广播或是校内杂志刊物都应该对此问题进行适当关注。在学校社团平台上,成立生命关怀协会,志愿者定期在校园中进行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另外,也要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关爱生命的公益活动,组织生命体验活动。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邀请生命教育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生命教育的专场讲座,内容可涉及生命意义的探讨、死亡的探讨、及艾滋病对生命的威胁、自杀心理及防范、失落及哀伤调适等等,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强对自身生命安全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提升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大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任何美好或者崇高的理想,都是基于生命之上,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奢谈。每个人经历的困苦荣辱,都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相信生命的坚韧,勇于承担更多的生命责任,磨炼自己的意志,善待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成为一个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4

1.需树立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理念

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各个学科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那些涉及到儿童情感与精神等的艺术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特别是艺术思维模式日益不受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以后的健康发展也较为不利,所以,在生命语境下,学前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开展学前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价值。

2.生命语境下充分利用其哲学根基

生命教育的基础是深厚的哲学根基,根据人的生命特征,从儿童的生命出发,采用恰当的系统性教育,激发其生命意识,拓展精神世界,挖掘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健全人格,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命,还尊重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追求生命为本体,尊重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为前提,以人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生命的存在。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死亡进行解读,对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依据,对教育过程中忽视生命的误区进行纠正,从而构建生命教育的理念。

3.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多层次意义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多层次认识的教育,包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真爱生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创造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局限于儿童关注自身的命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热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要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活和尊重生命等,包括珍惜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活动中,生命是教育的追求与价值,应该对其多层次方面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

4.重视德育教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

目前,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属于德育研究范围,德育的研究而往往以生命为主题,所以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中,需要重视德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在学前艺术教育过程中,各级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从而提升生命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特别是人的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二、总结

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74-03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然而,现如今原本应该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大学生人群中却不断地出现自杀、群体暴力等伤害生命的事件。纵观这类恶性事件,倘若抛开当事人的身份标签,人们就会发现,在这些犯下恶行的年轻人身上,存在着一种共性的东西:那就是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在他们眼里,生命是可以漠视的,甚至是可以随意剥夺的。缺乏最起码的“敬畏生命”观念,这才是社会真正的可怕之处。作为人性教育缺失的后果,它就像一个潜伏的恶魔,已成为随时有可能伤害社会的恶因。只不过因贫富贵贱不同,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富二代可以飙车杀人,穷二代用斧头锤子一样可以行凶——当初的马加爵就是一个例证。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释义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该向人类传送生活的气息。我国教育专家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1]。而这样的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开展的生命教育,是生命智慧的陶养,提升了生命的价值。从世界范围看,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社会就有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在他的观点中主要是针对吸毒、艾滋病、自杀和暴力等侵害生命现象进行的教育。此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学者教育家们对生命教育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生命教育以不同的理解,但不管如何理解,都离不开对生命关怀的基本要义。所谓生命教育就其教育理念上看是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认知生命的可贵和尊严,认知到整个教育过程是塑造和实现教育活动参与者的生命价值的过程,生命的本质是真善美,让受教育者发现生命的可贵,懂得珍惜生命、欣羡生命,进而敬畏生命。从教育内容上看,就是教育活动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中心,即教会学生认知的发展,也注重学生感知生命内容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在认知自我中,孕育积极的生命情感,培养生命个性,学会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为共同生命体的存在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而努力。从生命与教育的关系看,生命教育是展现教育价值的基本平台,教育的起源和动力都来源于生命,因此,教育应当把生命作为教育活动的灵魂来看待,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环节。最后从生命教育的方法看,生命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参与、感悟、体验等方式来理解生命、生存的价值乃至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间。

教育的起点是人,生命、生死问题与人类共存,从认识生命的本质入手,围绕生命的产生、成长、消亡的过程有的放矢,这样的教育才有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教育应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道德教育需要从生命的源头寻找德育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到人的本身,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理解与尊重之上,体现以人为本,走向生命、回归生活,只有这样的德育才能真正做到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精神需要的教育。

二、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缺陷

首先,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首先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遗憾的是,高校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在社会的发展竞争面前,学生需要的是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和对压力的疏导,然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取向,学科专业知识才获得了合法性,在教育中过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对其进行机械地填充,以求获得“何以为生”的本领,却将学生人格的塑造、人性的完善、意志力的磨练、审美情趣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被放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放弃了引导学生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乃至学会对人生的负责。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也就产生了。结果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中。因此,大学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受我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一谈及死亡的话题便认为是不吉利的,退避三舍。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教科书里没有死亡的概念,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的,而对死亡教育的理论探讨更为薄弱。对于死亡,学生普遍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对死亡话题的回避态度也使大学生对死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恐惧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

再次,在我国高校通常以实施知识性德育、渗透性德育以及活动性德育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我们无论是从“思政课”开展的知识性德育,还是结合专业进行的渗透性德育以及活动性德育,不是因为政治性色彩太浓无法吸引学生,就是重专业轻职业操守被忽视,甚至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起不了应有的作用。把思想道德教育简单理解为从社会需要的出发去实施一个规范个体的过程,强调了集中与统一,忽视个性化的学习,注重对受教育者的政治理论灌输和思想品德塑造,简单的把大学生看成是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忽略对受教育者生命的关注和人本关怀。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大学生的思想,窒息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这种听话道德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能政治化,将其政治功能唯一化。以政治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道德活动,抑制了学生从自身成长中主动适应社会,从而培养自身道德能力和完善人格的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自由乃是人类的最大的财富,然而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使很多的大学生失去了这笔精神财富。使道德变成表演,学生的兴趣、爱好被教学、规劝、说服、几率奖惩等手段所左右,学生的话语权极缺,学生选择和创造自己的道德空间就变得狭小甚至缺失。因为僵硬机械的思想教育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真诚的道德学习动机,无法对学生适应社会变化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也无法使学生在一定的道德境遇中,通过思考产生价值认同感,从而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的基本信念。这样,当他们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时就迷失了。

最后,就是把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割裂,只要有关心理的问题,大多通过心理咨询机构来开展,因此目前各大高校虽然几乎都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开设了一系列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开展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但是,目前心理咨询员严重欠缺,还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而生命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更是从伦理、心理、道德等方面对生命给予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中体会生命的价值,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这就要求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形成一定的教育体系,将这些方面很好的贯通。而目前在我国对于生命教育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教育体系,很少的学校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就是有也是相当零散,危机预警不健全,缺乏生命规划,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和机制,这就为开展生命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生命教育构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都是对人的教育,以培养个体具有健全和完善的人格为宗旨,就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人文关怀价值角度来讲,“生命关怀是德育的终极目的。生命既是德育的起点,亦是德育的终点。”[3]因为生命教育终极的实现,需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提倡人的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境界,开发人的生命潜力,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活动。这些恰恰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的目标。

首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环境,帮助学生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认识生命价值。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客观的,我们只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应对当前学生现状。在校园内大力提倡宣传推动生命教育,利用各种传媒、特别是网络把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信息进行教育,以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来营造生命教育的整体环境,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把生命教育渗透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从而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这包括“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知,大学生只有在对自我本身的生理结构和不断变化的情绪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也就是在“生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自我”认识,以“人”为载体认识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困难挫折面前才能进行客观分析,珍惜生命,在价值判断中很好地认识生命价值,做出理性的选择。

其次,关注学生生命状态,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大学生为本,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会变成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而这种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主”[4]从这个意义上,道德的构建不仅存在于人类的意识思维中,而且还存在于现实真实生活种种可观察的人我关系中,我的存在和我对生活的体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生命状态,回归大学生的真实世界,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生活”不断的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从中入手,平等友好地启发引导反省和检视在自身或周围的事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自主性品质,开发潜能实现其主体地位。

“人心各不同,各如其面”,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种以牺牲心灵的自由成长和创造去达到某种抽象的、僵化的道德目标的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创性。只有立足于每个个体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对话,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成长对话,采取不同的内容、方法和载体,因材施教,和学生分享对人生的体验和对生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道德精神境界,共同讨论和解决生活的困惑和道德的难题,帮助学生找到最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在把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转化为每个学生的主观要素的同时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使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

最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活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幸福感。因为人是道德的活动主体,道德是人自身的创造物,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是引导人格发展的精神力量。正如皮切姆所说:“在道德生活中,人们考虑最多的常常不是不断地固守原则或规定,而是更倾向于可信的品性、善良的道德感和依据真实的感情行事”[5]充满活力的教育能使学生更能创造性生活,从对生活和社会的自觉崇尚真善美的内在追求中,发现自身的创造力量,富有成效和幸福的生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增强生命活力,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自由生长的自由、理解、宽容的道德教育,成为富有幸福感的教育。这种幸福感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得到满足与震撼,使他们愿意接受教育。在参与活动中感到快乐和愉悦,得到美的享受,达成幸福的体验,快乐了心情,健康了行为,最终也就提升了生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生命化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雷 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56.

[3] 姚冬梅.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98-101.

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6

1.我第一次真正接触“生命权”这一论题,是在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复习的时候,后来苏州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考研试题考了一道关于生命权的题目。这使我对“生命权”产生兴趣,觉得它有研究价值,平时开始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2.“和谐社会与法治”课题组成立之后,我向课题组提交了关于生命权的选题。课题客观要求“生命权”与“和谐社会”对接,但我不主张将“生命权”与“和谐社会”泛泛对接。于是,遵循“小选题、宽视野、深挖掘”的原则,我决定将“生命权”与“和谐社会”中最基本的、但被人们长期忽视的“生命和谐”对接。这一想法得到导师谭兵教授的认可和支持。

3.生命权作为首要人权,应当成为和谐社会的“显权”;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命权的认识比较模糊和肤浅,种种漠视和侵犯生命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生命和谐”的提法向来只是在传统的医学、养生学中运用,只为少数医疗和养生界人士所知晓,绝大多数人不理解、不认同甚至不知道生命和谐。

4.目前,学术界很少有学者从“人”的微观层面探讨和谐社会的相关问题,更少有学者对与人的生命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虽然法学学者对生命权有所涉及,但往往局限于民法学、刑法学、宪法学、法理学某一学科,研究思路不宽,论述不够系统和深入;对生命和谐尚未出现越出医学、养生学的专门论述;对生命权与生命和谐的关系不曾有过探究。

二、研究价值

期冀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生命、生命权和生命和谐,使生命权的价值不断凸显,使生命和谐成为一个全新的世界性话题,进而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人珍爱生命,维护生命权,认同生命和谐。

三、主要内容

本论文试图立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中心,对生命权的涵义、特征、属性及其与相关权利的关系进行系统释析,并对生命和谐的涵义、特征、立论基础、意义等进行粗浅论述,进而对生命权与生命和谐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

四、几点说明

1.本论文第一部分“生命权释析”是在占有和消化相对较多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第二、三部分“生命和谐论证”、“生命权与生命和谐关系探究”是在几乎无任何相关原始资料的情况下、凭借作者的粗浅认识与理解完成的。因而,全文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2.总体看来,本论文是一种探索和尝试,理论性阐释比较多,显得比较抽象。由于作者的智识和水平的限制,文中有些观点不可避免地尚显稚嫩,某些部分说理不够深入、充分、透彻,肯定还会存在许多错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