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 科学本质 美国教材 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科学本质(Nature of science,NOS)是近年来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许多国家都把科学本质观教育纳入了国家课程标准中。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到,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打下基础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并且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家长、学校等也必须了解学校所讲授的科学的本质。我国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也提出“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认识科学的本质……”生物学教材是课程标准在操作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应当将生物课程的教学与科学本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当代的科学本质观念。基于此,笔者对美国主流生物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浙科版及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并尝试性地对我国生物教材中涉及科学本质内容的编制提出一些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依据
由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教育学家、哲学家等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并没有达成完全一致,而许多教育改革文件中普遍强调了科学本质的10个方面(表1)。因此,下面根据这十个方面对中美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本质内容的呈现进行统计分析。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NGSS)中包含了8个方面的对于科学本质的基本认识,分别是:(1) 科学知识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的,科学研究运用多样化的科学方法;(2) 科学知识以经验证据为基础;(3) 科学知识是开放的,在新的证据下不断接受修正;(4) 科学模型、定律、原理和理论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工具;(5) 科学是一种认知途径;(6) 科学假定在自然系统中存在某种规则和一致性;(7) 科学是一项人类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8) 科学致力于研究有关自然和物质世界的问题。本研究就是基于此科学本质的认识而开展的。
1.2 研究材料
2套国内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分别是浙科版(2005)、人教版(2007),国外教材选择的是美国高中生物主流教材之一《生物・生命的动力》(2004),选择分析的章节为教材中的所有章节。
1.3 赋值规则
为了便于教材间的比较,参考哈利克开发的赋值类目,对各个材料不同章节中的关于科学本质的表述进行赋值。莱德曼曾提出,对于科学本质观的教育应是显性的,而不应是隐性的“做中学”。因此,对科学本质的显隐性呈现进行了区分:
3分要求:① 显性并正确地表述科学本质。② 所表述的科学本质与相关的章节内容一致。
2分要求:① 显性并较确切地表述科学本质;② 表述虽不完善但与相关章节内容一致。
1分要求:隐性(即能慕滩闹型贫铣鱿喙氐目蒲П局使郏┎⑶颐挥杏胫不一致的关于科学本质的表述。0分表示:教材中没有显性或隐性地提到关于科学本质的内容。
-1分表示:隐性地不当地对科学本质的表述(包括表述不当或表述与材料不一致)。
-2分表示:显性与隐性混合且不当的表述(包括表述与材料不一致或显隐性表述相矛盾)。
-3分表述:显性地不当地对科学本质进行表述。
2 结果与分析
教材比较的结果见表2。
2.1 科学本质内容的出现频率比较
从完整度上来分析,可得出各版本教材涉及科学本质内容的百分比分别为:美国教材为100%、浙科版教材为60%、人教版教材为60%。美国教材完全涉及了科学本质方面的10个方面,而国内教材中关于科学本质内容的缺失率高达40%,缺失点主要在“观察推论”“科学理论”“科学定律”这几个方面。三类教材中“科学知识的暂定性”的表述出现频率普遍较高,各版本教材多以生物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来进行呈现;其次为“科学知识建构的社会性”“创造力的作用”“以实验和观察为依据”及“理论负荷”这几方面,其中,“科学知识建构的社会性”主要以其他科学家对于某一位科学家的理论进行质疑、重复验证等来呈现,“创造力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科学家对细胞分裂过程的时期划分以及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设想来表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观察与推论的区别”“科学理论”“科学定律”这三方面,美国教材中均准确并明显地进行了表述,但是国内教材完全没有体现。
2.2 科学本质内容显隐性水平比较
在美国、浙科版、人教版教材所呈现的科学本质内容中,显性呈现频数分别:14、4、4,主要体现在“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创造力的作用”及“科学知识的暂定性”方面,如“科学家还会不断提出新的假说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对此也不必惊奇,因为根据新的证据或观点来不断地修改理论正是科学的本质”。而完全显性呈现科学本质内容的频数分别是:5、0、0。由此可见,国内教材中关于科学本质的表述还远远不够明确;除去0分外(分别计0、4、4)各教材隐性表述内容所占百分比分别是:57.6%、77.8%、86.7%。可见三类教材中科学本质的表述多为隐性。
2.3 科学本质内容表述准确情况比较
从总分上来看,美国教材得分高于浙科版和人教版教材,不仅仅是因为美国教材所呈现的科学本质内容比较完整,更重要的是美国教材对于许多科学本质内容的描述比较准确,3分、2分的得分频率较高。然而,在关于“科学方法”的谬误方面,美国教材出现了显性表述矛盾的现象,在第一章要点中明确提出“科学家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每次的研究都需要用到所有的方法,而且各种方法的使用次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在技能手册中又提到“生物学家的研究过程通常是先提出问题,再作出假设,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来解释自然事件和现象”,假设、实验等都是科学研究方法,前后内容明显产生了矛盾。在浙科版教材中也出现了这种显性表述不当的现象。
基于以上的比较分析,对我国教材中科学本质内容的编制提出的建议有:① 应在《标准》中明确科学本质的内涵。虽然《标准》中提出要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但是并没有阐明科学本质的具体内涵,以至于教材编写者及一线教师不知道该在哪块教学内容中具体渗透什么样的科学本质观,而美国的NGSS中要求将科学本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并提出了学生的预期表现以评价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水平,操作性更强。② 教材中应该完整、显性地呈现相关的科学本质内容。从比较来看,国内教材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教材中大多数是知识的讲解及其应用内容,而较少涉及到知识建构的社会性及理论、定律等本质内容,并且,知识的暂定性、理论负荷等方面只能依靠隐性的推断,这容易误导学生认为科学知识就是绝对的确定的真理,只要去探索就一定能有发现而忽略了探索者本身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坚定的信念等。同时,《标准》中常常提到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但是,在国内教材中却只有生物科学对社会的作用而鲜有社会文化、不同领域对于生物科学的影响。③ 应改变菜单式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增加动态的科学探究,尽管各国一直倡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在教科书中却常常出现按部就班的所谓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等内容,这会让学生看不到科学发展的真正过程并陷入思维定式,认为科学探究只有一种确定的过程――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同时也不利于科学本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7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3] 严文法,李彦花.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科学本质的呈现研究简介[J].国内外化学教育动态,2009,(6):52.
生物学的本质范文2
一、生本教育与职高物理教学的联系
多年来,郭思乐教授专注于生本教育的研究,产生了相当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从理论上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方针,透过这一宗旨,结合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我们得到的理解是: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切努力都要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能力服务;在学习过程中,高度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学习习惯,通过研究去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一切教都要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并在其中确立学习是学生的行为、教师无法替代的思想。
我们形成这一认识原因有二:一是传统的职高物理教学中,一般教师只注重物理知识的建构,只求学生能在物理知识的评价中得到好评。而这种无视学生专业需求,无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与学习习惯的行为,会导致教与学的分离,造成学生不乐学、教师不易教的现象;二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与学生不同形式的交流中,学生希望在得到尊重的基础上去学习,希望在文化课的学习中能够渗透一些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内容,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但在课堂上总不由自主地被老师牵着走。
二、生本理念下的职高物理教学策略
将一种新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的,笔者尝试的较好的思路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反思。现以“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的学习分析如下:
教材教法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知识,前承力的基础知识学习,后启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动能知识的学习等,可以说是重要的知识节点之一,其中,平行四边形法是本节知识的重点。根据我们以前的教学经验,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构建出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困难。如果采用常规讲授法教学,则会出现前一部分学生浪费时间、后一部分学生未必听得懂的情况。我们可以基于生本教育的理念,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通过生生互动,实现知识分享,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生。
教学设计与实践简析:
第一步,教学引入的问题设计。问题是驱动生本理念下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引入的过程中,我们设计通过对初中基础知识的回顾,先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两力不在同一方向上,那等效的力大小是多少,方向又如何?
第二步,新知学习的问题设计。这其中包括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评估等过程。在猜想的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或逻辑推理,猜想不在一条直线上两力合力的方向与大小范围;在设计阶段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个时候可以设计合作学习,让学生互通有无;在实验验证阶段,学生会遇到虽有实验思路但无实验器材的情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仪验证自己的猜想,也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演示……总的要求是不能直接演示给学生,而在让学生产生需要之后再给学生验证或演示。
根据我们的实践,新知学习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这么几点,一是猜想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示的方法描述自己的思路,这种图示的方法既可以强化力学学习中的图示意识,也可以为后面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呈现打下基础。二是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设计,不一定要拘泥于教材,可以先不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重点考虑实验设计的思路,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在力的合成教学中,应当先让学生通过逆向推理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讲解,此处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推理能力。
三、生本理念下的职高物理教学思考
在上面的教学实例中,我们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也能较为顺利地进行猜想、设计与实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师问题的适时提出而又没有过多的学习干预,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行得比较自然。经过类似的多次教学实践,我们对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生本理念的落实归纳出这样的两个研究重点:
生物学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药学教育;生物药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38-03
一、生物医药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生物药学类人才的支撑
医药行业的发展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紧密关联,被称作“朝阳产业”,“生物制药”更是医药产业中的一颗明珠。而中国国务院2013年《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这一份指导性文件,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将“生物制药”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点,在国家层面上对其给予大力支持,由此可以想见,生物制药产业将会获得高速发展,也会带动整个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这对我国药学类尤其是生物药学类专业人才的数量有了迫切的要求,也对毕业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础学科知识教育中结合最新生物药物信息分析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二、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现象非常明显
近年来,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药学类本科生的多方面需求。以上海本地复旦大学药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本科生毕业流向为例,2009年复旦大学药学院本科生的流向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考研30%,出国20%,医药行业30%,事业单位6%,其他行业10%等。具体分布于国内外医药企业、医疗设备企业、国家药品检验部门、国内外药物研究机构、制药厂、社会药房和医院、高校等事业单位,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了金融行业、咨询行业、审计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食品行业和国家机关等,或多或少地从事与医药行业相关的工作。交通大学药学院2006~2009届本科毕业生也体现相似的趋势,从事非医药行业人数比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1.1%上升到17.4%。2011年徐喜林等作者对江苏省药学类高校毕业生的流向进行了分析,从事医院药房、制剂、配置中心等部门工作的药学毕业生占5.4%,从事卫生服务站、红十字中心等乡镇社区医疗体系工作者占7.9%,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占1.1%。[1]2012年谭雄斯等作者对广东肇庆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类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毕业生中,医院/社区卫生院占38.3%,医药经营企业就业比例39.1%,制药企业就业比例3.8%,其他就业比例18%。[2]综上,上海、江苏、广东三省部分调研结果都显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向的多元化,以及基础学科偏重型的生产行业如药厂就业人数下降的现象,这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课程设置结构以基础知识框架为主
目前医药类高校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由于其各自发展方向,以及传统优势并不完全一致。分析上海地区两所综合性高校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复旦大学药学院以药学、化学、生物学为主干,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和药事管理学等。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设置主要有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药学、生物技术药物等。专业类药学院校则在包含上述课程之外,各有自身的特点。如中国药科大学课程综合程度高,相比沪上两所综合高校药学院,它还开设的各类中医药相关学科课程及工程类课程;吉林化工学院则开设了化工原理、生物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定位在服务生产企业的“一线工程师”。[3]与前文所述的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现今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相比,目前高校教学的课程知识内容单线化,偏理论化,缺乏与现实药物市场信息的互动。导致在生物药物大发展的社会现实下,许多药学类毕业生甚至不知道一些常规的生物药物种类,例如单抗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更谈不上最新的生物药物的发展现状了。如何贴近现实社会药物市场现状,对现有的本科知识进行有机串联、整合,那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药学类本科教育如何进行新的适应性改革
针对药学类本科教学的创新性的改革有很多。赵卓等作者[4]对生物制药课程实验课程进行探索性改革,希望进行“一体化”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周鸿立等作者[3]准备构建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提出“重下游、重工程、重实践”的“三重”培养模式。宋凯等作者[5]对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进行有效教育改革,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时小燕作者[6]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如互动式与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媒体方法的应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等。但是很多课改都关注在药品生产领域,而对于整个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还是有所欠缺。我国药学人才培养工作应明确自身定位,明确培养层次;药学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药学人才的需求。
五、生物药物信息日新月异
最近二十年中我国的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都被广泛应用到制药行业,对于药物的生产工艺和药效都有很大的提升,在目前我们的制药工业中大部分都是来自生物制药。[7]根据全球顶尖的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2009年公布的调查数据[8],显示了最新的生物药物信息及生物药物种类的动向。如单克隆抗体是2007~2008年美国销售的最大组成,每年超过130亿美元的份额,以每年10%速度递增,而单抗药品中最大的3个药物是Remicade、Rituxan、Avastin。而生长因子的销售额虽然每年还超过110亿美元,但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2008年的以10%左右的趋势下降。而我们目前本科教学中虽然有部分的生物药物知识的章节,但是都是相对比较老旧的药物品种,也基本没有侧重点,无法反映现今的生物药物的最新的研究热点和社会需求。
六、最新生物药物信息课程的设置构思
该门课程的设置时间应在本科生接受相关的基础知识传授以后(如大二或大三阶段),有了这些前置的基础,更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串联,否则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补充前置的基础知识。课程的内容将从最新国内外生物药物获得,可对药物进行分类:单克隆抗体、生长因子、激素、融合蛋白、细胞因子、治疗性酶、重组疫苗、血液因子、抗凝血剂这九大类。然后从每个大类精选近年来最热门的生物药物,进行介绍。如单抗药物可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3个药物Remicade、Rituxan、Avastin进行跟踪,综述从原理、药效、药理、药代等相关的信息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授课形式将以研讨型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负责跟踪介绍最新最热的生物药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该生物药物各个环节介入,检索从最初的开发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多媒体汇报的形式进行20~30分钟介绍。由指导教师对其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
最新生物药物信息课程将有助于本科学生开阔科学视野,了解整个科学研究发展的热点问题及社会最大的需求问题,对药学类本科学生的无论考研、出国或者选择就业都是极有裨益的。此外课程将可以有效的锻炼本科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表达组织能力及知识点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要及时的更新现有的药物知识,还必须对药物涉及的各个领域知识进行整合,最后达到“教学相长”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喜林,王巧琳,张倩.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药学教育,2011,(5):57-59.
[2]谭雄斯,王景,张明.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92-96.
[3]周鸿立,杨英杰,金星,钟方丽,王亚红.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77-81.
[4]赵卓,郭刚,邹全明,吴超,鲁东水,罗萍.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42,1753.
[5]宋凯,陈文武.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有效教学[J].药学教育,2012,(28):37-40.
[6]时小燕.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初探[J].中国医疗前沿,2010,(5):90,29.
生物学的本质范文4
(1.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秦皇岛066200;2.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河北衡水053000;3.保定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保定071051)
(收稿日期:2014-12-12)
《河北渔业》2015年第3期(总第255期)研究与探讨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资助;河北省公益类科技支撑项目,编号:12257646D;13256705D
作者简介:肖国华(1963.7-)男,研究员,淡水虾蟹繁育及高效综合养殖岗位专家。E-mail:ywxgh@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02
摘要:2014年5-7月对白洋淀的日本沼虾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采样期间日本沼虾的性比变化在0.58~3.33之间,平均性比为1.48,抱卵率变化区间30.00%~55.56%,平均44.54%。主要繁殖期有三个繁殖高峰:5月23-5月30日,6月14日-6月23日,7月5日-7月15日,繁育群体组成,体长大于45mm的抱卵虾依次降低。体长与怀卵量成正比关系:y=7.5742x2+222.57x(R2=0.8147)。体长45mm以上的抱卵虾,抱卵数1100~4000粒;体长45mm以下的抱卵虾,抱卵数500~1500粒。
关键词 :日本沼虾;繁殖生物学;性比;怀卵量;白洋淀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俗名青虾,隶属软甲亚纲、十足目、游泳亚目、长臂虾科、沼虾属,在我国,青虾广泛分布在南北各地的江河、湖泊中,其中以河北省白洋淀、江苏太湖和山东微山湖出产的青虾最为有名。青虾适应性强,具有杂食性、养殖周期短、繁殖力强、市场价格高等特点,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贵水产品,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白洋淀青虾壳薄、肉嫩不腥、味道鲜美,从古至今久负盛名。近年来,白洋淀青虾由于过度捕捞、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原因,天然产量和资源量日趋减少,因此研究白洋淀自然水域青虾的繁殖生物学十分必要,白洋淀青虾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还可为人工育苗和增殖放流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采样地点为白洋淀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所有日本沼虾样品系用虾笼(或称虾篓)捕获,采样时间为2014年5月23-7月15日。
1.2测量及分析方法
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雌雄鉴定,以确定性比;计数全部抱卵虾,以确定雌虾抱卵率。日本沼虾的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是通过测量抱卵虾的体长,计数其全部抱卵量后计算所得。每日早、中、晚各测量一次淀内表层水温。
2结果与分析
2.1性比
白洋淀日本沼虾群体的性比(雌虾数量与雄虾数量的比值)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变化,从图1中可以看出,除少数几天外,雌虾数量大多多于雄虾,采样期间的性比变化在0.58~3.33之间,总平均性比为1.48。在取样期间,雌雄性比变化基本分为三个阶段。从5月23日-6月16日,白洋淀青虾的雌雄性比最高,性比变化在1.00~3?33之间,平均为1.96。6月17日-7月5日,青虾的雌雄性比开始下降,性比变化在0.58~1?60之间,平均性比为0.95。7月6日-7月15日,白洋淀青虾的雌雄性比有所上升,性比变化0.71~2.25,平均为1.29。5月23日至6月16日雌雄虾性比最大,可能由于繁殖期雄虾后先于雌虾死亡,导致雄虾数量减少。这段时间水温23~28℃,平均水温26℃,相关文献也显示,水温25℃左右,青虾进入繁殖盛期,以上结果也与此相吻合。6月17日-7月5日,雌雄虾性比开始下降,由于抱卵虾的附带受精卵孵化出幼体以后,雌虾也开始陆续死亡,故性比开始下降。近几年从白洋淀收捕青虾的过程中也发现,6月10日以后,随着产空的雌虾所占比越来越大,青虾捕获量下降很快。7月6日以后,雌雄虾性比又开始回升,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抱卵虾产空后一部分还可再次抱卵,二是上一年秋季孵化出的幼虾经过4月至7月近三个月的生长,发育成熟,加入繁殖群体。从虾笼的部分雌虾个体较小基本可以判断出来。
2.2繁殖期
5月23日至7月15日的整个实验期间,采集样品中都有抱卵虾,因此整个调查期间都在白洋淀青虾的繁殖期内。
图2中显示在调查期间,白洋淀青虾有三个繁殖高峰:5月23-5月30日,6月14日-6月23日,7月5日-7月15日。5月23日至5月30日这段时间抱卵率最高,变化区间30.00%~55?56%,平均44.54%。因此,5月下旬至6月初是白洋淀青虾的繁殖鼎盛期,这段时间的水温变化为23~27℃,平均水温25℃。此时的抱卵虾群体绝大多数由上一年春、夏季出生的个体组成。5月31日-6月13日雌虾抱卵率开始下降,变化区间0~25%,平均抱卵率9.49%。此阶段雌性抱卵虾陆续孵化出幼体,产空的雌虾比例逐渐增大。此阶段水温变化为24.5~28℃,平均水温27℃。6月14日-6月23日白洋淀青虾的抱卵率有小幅回升,变化范围18.18%~28.57%。此阶段抱卵虾主要由上一年春、夏季出生的青虾,上一年春、夏季出生二次抱卵虾和部分前年秋季出生的个体组成。水温变化范围26.2~28.6℃,平均水温27.5℃。6月24-7月4日,青虾抱卵率下降,变化范围5.88%~15.38%,平均抱卵率10.89%。此阶段温度变化范围27~30℃,平均温度28.9℃。7月5日-7月14日又进入一个繁殖高峰,抱卵率变化范围20%~45.45%,平均抱卵率30.57%,此阶段繁殖群体大部分由上一年秋季繁殖的个体组成,经过近春夏季节三个月的生长,达到性成熟,规格较小。此阶段温度范围28.3~29.8℃,平均温度29.4℃。
2.3繁殖群体组成
将抱卵虾按体长(BL)分成3个规格:小规格虾群(BL≤35.0mm)、中规格虾群(35.0mm≤BL≤45.0mm)和大规格虾群(BL≥45.0mm)。5月23日-5月30日第一个繁殖高峰,抱卵虾96%以上体长大于或等于45mm,都是上一年春季或夏季出生的个体组成。5月31日-7月4日,开始出现中规格抱卵虾和小规格抱卵虾,并且比例有增大的趋势,中规格抱卵虾平均占18?6%,小规格抱卵虾占11.2%,其余为大规格抱卵虾,中规格抱卵虾和小规格抱卵虾分别是上一年夏末和秋季出生的个体。自7月5日,抱卵群体中中规格和小规格抱卵虾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所占比例分别为37.2%和25.4%,其余为大规格抱卵虾。
2.4怀卵量
随机抽取测量了上一年春末夏初出生的抱卵亲虾体长和怀卵量,得出体长与怀卵量的关系式:y=7.5742x2+222.57x(R2=0.8147)。抱卵数与体长成正比,体长45mm以上的雌虾,抱卵数在1100~4000粒之间;体长45mm以下的,抱卵500~1500粒。
3讨论
3.1日本沼虾的性比
孙建贻[1]研究洪湖日本沼虾,李文杰[2]等在研究太湖日本沼虾的生物学时发现任何月份雌虾数量都要比雄虾多。
杨爱辉[3]等对上海川沙县孙桥河道日本沼虾的研究认为其性比趋势是雄虾多于雌虾,月性比在0.61~1.35之间波动,总平均为0.95。本研究中白洋淀青虾雌雄性比变化在0.58~3.33之间,总平均性比为1.48。出现差异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不同水域的日本沼虾存在种群差异,性比有所不同;二是即使同一水域在不同季节,日本沼虾的雌雄变化也是很大的,本研究只测定了春末和夏季一段时间内白洋淀青虾雌雄性比的变化,因此跟其他研究会有差异;三是不同的采样方法和采样数量会影响研究结果,即采捕的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中在白洋淀大面积的湖泊中用虾笼采样测定性比,一是采捕工具覆盖面积有限,二是采集样品的数量变化大,可能测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能够反映出白洋淀青虾雌雄性比变化趋势。
3.2日本沼虾的产卵次数
戈敏生[4]通过饲养发现日本沼虾能年产卵8~9次,6、7月份平均每月产卵2次;屈忠湘[5]则认为山东临沂地区的日本沼虾一年之中能孵化幼体3~4批,当年出生的日本沼虾能繁殖2次;李文杰等通过对太湖地区日本沼虾的室内连续观察和渔获物的分析,发现越冬后的日本沼虾可连续产卵2次,只有极少数虾的卵巢能进行第3次发育。但一般发育不到成熟期即退化吸收。白洋淀与山东临沂所处纬度相差不大,白洋淀青虾一年也能产卵3~4次,上一年春季或夏季繁殖的群体,在第二年繁殖后,会陆续死亡,但其中一部分体质健壮者可再次抱卵,这种情况在青虾人工繁育过程中都有观察到。上一年秋季出生的个体,在第二年春季规格小,达不到性成熟,因此,早期的繁殖群体中不会出现它们,经过近3个月的生长,自6月中旬开始加入繁殖群体。
自7月3日开始,在采集的样品中发现了大批体长2~3cm规格虾苗,所占比例平均44?3%。根据水温及其体长推测,应是当年最早的新生个体,但还达不到性成熟。据其生长速度,夏末或秋季即可繁殖。
参考文献:
[1]
孙建贻,张道源,段中华,等.洪湖日本沼虾的种群繁殖生物学[J].湖泊科学,1998,10(2):72-77
[2]李文杰,王菊,蒋全文,等.淡水青虾的生物学及池塘养殖的研究[C]//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长江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调查研究报告,第三十号,第一辑,1963:1-30
[3]杨爱辉,陈马康,谭玉均.青虾生长规律与群体组成的研究[J].湖泊科学,1994,6(4):325-332
[4]戈敏生.淡水青虾幼体发育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集刊,1980,7(2):213-210
生物学的本质范文5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日本留学生;声母习得偏误
一、导言
何为认知语言学?王寅(2006)认为认知语言学更侧重语言的心理方面研究,强调认知方式在语义形成中的作用。[1]1笔者认为认知方式对语音也有影响。本文的对象是日本留学生,目的是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知识探讨日本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发音偏误:r、h/f、zh/ch/sh和z/c/s。并从偏误现象、原因及解决策略三个方面来讨论。
二、偏误现象
汉日语辅音表[2][3][4]
唇齿齿茎硬腭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后音声门
擦音fsすsshrh
塞擦音zずcつzczhchhは
边音l
注:平假名标注为日语辅音
1.r:汉语有舌尖后音r和舌尖中音l,二者发音差异大。而日语只有らりるれろ(罗马字:ra/ri/ru/re/ro),实际读音和汉语的la/li/lu/le/lo差别不大。日本留学生发r时,常发成l。
2.h和f:汉语有舌面后音h和唇齿音f,二者区别大。日语中,只有声门音[h],即はひふへほ(罗马字ha/hi/fu/he/ho)。虽然ふ的罗马字为fu,但实际读为hu(不咬唇)。日本留学生会h/f不分,用hu代替fu。当发h时,容易舌位靠后,发为声门音[h]。
3.z/c/s和zh/ch/sh:汉语中,z/c/s为舌尖前音,zh/ch/sh为舌尖后音。日语中,只有与汉语舌尖前音相近的ずつす(罗马字:zu/tsu/su)。日本留学生在发z/c/s时,易发为zu/tsu/su(圆唇);发zh/ch/sh时,也会发成zu/tsu/su。
三、偏误原因
1.认知的镜像性。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具有主观性。而语言也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1]7语言学习中,日本留学生(主体)学习汉语(客体)时,会对汉语语音产生初步认识。日本留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日语发音部位,发音习惯等)和不同的认知(听到的汉语语音)相互作用下,会对汉语语音进行重组和改造,把r发成l,f发成h,把舌尖后音zh/ch/sh发成ず/つ/す,接近汉语的zi/ci/si却又有区别。这说明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并不是如实复制,而是认知处理后的结果。这是出现语音偏误的一个客观原因。
2.认知模型的固定性。问到日本留学生做梦会说什么语言,他们的回答总是日语。因为日语的认知方式已在脑海中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即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性的心智结构。[5]63日本留学生对汉语语音的认知亦是如此,日语语音范畴已成为固定的认知模型,故出现偏误。
3.大脑的联系性。第二代认知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天生就有寻求和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倾向。[1]20语言学习中,日本留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寻求日汉语言的共同之处,以求在发音上建立某种联系,甚至在日语中寻求相似音去替代汉语语音,正如偏误现象所提。这都是由于大脑的联系性。
4.范畴的差异性。范畴是认知主体对外界事体属性所做的主观概括,是以主客观互动为基础对事体所做的归类。[1]91由于对语音范畴的认识不同,导致了日本人在学习汉语时错误地将汉日语发音等同。汉语声母(22个声母)范畴比日语(14个辅音)大,很多汉语中存在的声母在日语中没有。因此日本留学生会把部分汉语声母进行概括,以便纳入日语声母范畴,便出现偏误。
5.范畴的扩大性。经典范畴理论认为儿童在掌握范畴时,是从范畴的部分特征开始的,外延经历了由大到小的过程。[1]122笔者认为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h/f、r、z/c/s和zh/ch/sh时亦是如此。由于日语辅音范畴的影响,在初学这三组语音时,易产生混淆,此时范畴大。当学到一定阶段后,他们逐渐明白h/f属于不同范畴,r/l以及z/c/s和zh/ch/sh亦然。这是范畴由大到小的过程。并且不同的学习者由于认知能力不同,将范畴缩小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有的人会较快 “激活”神经网络上的连接通道,而有的人其连接通道可能会“抑制”其他单元。
四、解决策略
1.加强认知体验。体验哲学的概念观认为人类能在体验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理性思维能力,并发展出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不断健全自己的知识体系。[1]90语言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差异和概念结构的差异。因此,学习汉语语音时,需要加强认知体验,缩小差异,力求如实反映现实世界。日本留学生学习时,应在新的认知系统形成之前,加强听觉的作用,反复听以h/f、r/l、z/c/s和zh/ch/sh为声母的词汇,进行听音辨音训练。如:训练单音节字和双音节词以及绕口令等,包括:哼、风,湖、服;落下、楼下,露水、如水;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老师在教f时,应示范上齿咬下唇的动作,给予视听效果,加强学生的感知。教r时,应让学生把舌头靠后,并体验用舌尖碰软腭的感觉,感受舌尖放于软腭、硬腭和软硬腭之间所发出的声音的不同。发z/c/s时,嘴唇应随韵母而变化。
2.利用周围环境。第二代认知科学主张体验论,互动论,认为语言不是天赋的、自治的,不能离开人的感知体验和互动认知。[1]P22语言离不开周围环境以及在其中形成的认知。日本留学生正好身在中国,可以得到中国老师和学生的帮助。梁霞曾谈到日本人勤奋刻苦但性格内向,不愿表达自己的情感。[6]18“听”和“说”是他们的短板。因此,语音课上,老师应鼓励日本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在课下也应找一对一陪练,让中国人听音,并纠错。
3.建立正确的范畴。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1]91建立正确的范畴,应始于正确的范畴化。学习之初,学生就应意识到两种语言范畴的不同,不应简单地用日语发音描述汉语发音。同时,在学习中,应做到“眼到”:观察中国人发音时嘴唇的变化,“耳到”:用聆听的方式辨音,做到区别两种语音范畴。
4.使用二分教学法。经典范畴理论时期认为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1]98日语中,hu和fu 可归为同一范畴。而汉语中,f和h应二分且边界明确,应用经典范畴理论。教学时,应明确告诉日本留学生二者的区别,可以采用发音示范、发音舌位图等方法让学生明白二分这一特征。另外两组亦然。同时也应教日本留学生一些口腔操,如:舌头纵向翻翘:松唇-伸舌-上翘-翻拗,以加强舌头的灵活度,帮助发好舌尖后音。
五、结语
对于日本留学生来说,学好这三组发音很难。但若在学习之初就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引导,有正确的训练方法,那将是一大幸事。当然对于日本人来说,汉语语音学习的困难并不仅限于辅音声母,还有韵母、声调等。但要克服语音学习的障碍,还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和日本留学生共同努力。(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汪媛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重印
[4]祝玉深《关于日语语音教学模式的探讨》,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4期
生物学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学任务;矛盾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尽快地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农村初中学校,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学生素质又相对落后,但具体的教学任务不变,如果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势必会影响教学进程。因此,摆在农村初中科学教师面前的是,如何让规定的教学任务按期完成,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即如何在有形的教学任务与无形的学生活动中保持平衡,如何做到有形与无形的教学活动收放自如。这是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何解决呢?
过去的课堂,听到的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这种演示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控制和个人的表现。于是,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课堂教学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面活动。这种课堂教学已不符合如今的教学发展的要求。
郭思乐先生在长期的特别是近几年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到生本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中“人的完满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反复实验,逐步形成了民族传统教育特色和中外现代教育特色相结合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体系。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在新课程的实践层面上,也许新老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与课堂教学任务之间往往很难协调起来。新课程理念中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即是鼓励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这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在当前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思想,当然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显得迫切而有必要了。
在当前的农村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与课堂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基础知识贫乏,致使在课堂探讨过程中出现“瓶颈”效应,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就目前现状来看,为实现中考升学的愿望,小学升初中时,许多学生家长把成绩较好的子女转移到城市中学学习,加上小学科学课程也不是很正常地开设,留下来的学生科学基础知识严重缺失,造成在初中科学学习中,知识衔接不上。
第二,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
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使学生的课堂讨论能顺利地开展,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把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布置下去,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任务完成的不甚理想,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直接造成课堂讨论延长了时间,影响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三,探究问题设计得过多过难。
由于学生基础较弱,在设计问题上,如果不循序渐进,就会出现课堂“冷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这样教师就不得不进行阐释,学生接受起来也有困难,学生的参与性大大减弱。
第四,教师对教材资源不敢大胆取舍,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编排,以模块为划分单元的依据,知识概括性强,时间跨度大,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不对教材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面面俱到,单教师一个人就可以主宰一节课,更谈不上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了。
对于农村初一的学生来说,进行合作探究的习惯还未养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培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意识地引导,而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学生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在探究的过程中就会偏离主题,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角色逐渐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这是课改取得的可喜成绩,但是毕竟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忽视,随着新教材大刀阔斧的改革,知识容量的增大,课堂实践中出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与课堂容量之间的矛盾,也是必然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而要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那么,如何尽量克服这一矛盾呢?
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鉴于农村学生的基础薄弱,教师要正视事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遇到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能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清一个道理,有效地控制课堂的45分钟。
其次,在学生探究式的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调控,避免学生就一些与主题相去甚远的内容钻“牛角尖”,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达不到预想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任其发挥,自然完不成当节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地引导学生。此外,在问题的筛选上,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要经过认真筛选;如果设计的问题偏难,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课堂探讨不流畅,长此下去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在问题的选择上要区分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讨论中去。例如:在学习“感觉世界”的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发挥想象,谈谈个人对体外环境或体内环境的各种感觉,学生就有话可说,同学们就能从不同角度感觉不同的内容,在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感觉之后,老师可顺势引导:各种感觉都是通过感受器获取信息,最后在大脑中形成。这样,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遵循了新课标的课堂理念。
再次,教师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现有教材容量大,一节课45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全部涉及,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标重、难点的要求进行有效整合,突出重、难点,对于一些补充性的内容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作为课堂拓展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可以通过上交小论文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和老师课后交流讨论的形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又有效地解决了课堂容量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生本教育是教改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积极寻找有效的途径解决问题,才能尽快的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科学课程的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看待这些问题,怎样想办法去解决,只有以新的矛盾为动力,不断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由易到难、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思乐.现代教育论丛.
[2]孙宏安.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科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