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范文1
中图分类号: U49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智能交通的定义及受关注程度
什么是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负荷、提高运输效率、保证交通安全,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2为什么智能交通如此受关注
智能交通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出行时周围的环境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经济发展了,不少老百姓也开上了小汽车,汽车就相当普遍的进入了千家万户,随即“堵车”日渐成为普遍现象,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之处。智能交通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并且利用现有交通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同时提高交通便捷水平和安全性。当然,只有智能交通建立在城市现有交通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之上,才能有效发挥出它的作用。
以大型活动的交通智能管理为例,“十一五”期间,我国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等大型活动,北京、上海、广州都围绕大型国际活动的交通管理和服务,开发和集成应用了各种为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的智能化技术,建成了大规模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例如,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的公安交通管理系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智能交通系统在这些大型活动中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保证了活动期间的交通通畅,也为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出行服务的升级提供了支撑。
同时,以交通信息服务为重点的智能交通也已逐步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日常的出行中更加便捷、安全。基于数字地图和GPS的静态车载导航已走入千家万户,基于动态交通信息的动态车载导航也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取得了初步应用,今后人们出行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时间和方式,减少交通出行的时间。
此外,其他形式的交通信息服务也都在积极探索和应用,例如交通运输部建立了服务于全国的公路信息服务和公路气象服务体系,北京、上海建立了基于路侧可变信息板的动态交通引导系统,广州市建立了集成各种交通信息源的、具备多种媒体服务方式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这些都为缓解交通拥堵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中的作用
目前智能交通可以堪称为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热点与前沿,它依托于现有的交通运载工具及基础设施,通过对现代信息、通信、控制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把构建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作为目标,充分为公众出行和货物运输多样化服务,是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汽车的数量持续猛增,现有路网通行能力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导致交通拥挤现象日趋严重,摆在世界各国眼前的问题也就产生了,交通事故、能源消耗、交通污染等问题所造成的损失成为面临和必须解决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变革了传统交通系统,提升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从而保障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而提高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机动性、安全性、可达性、经济性,降低能耗并且保护了生态环境。解决这些问题,智能化的交通系统被国际上认为是根本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专家、学者等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3方面:
(1)为城市安全及交通管理服务。比如交通监控、电子警察、卡口、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公共交通等。
(2)为广大出行者服务,比如采集和诱导交通信息,智能公共交通、停车诱导等。
(3)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敏感地区的拥堵问题。
(4)为规划、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如交通数据采集、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等。
三、智能交通缓解城市拥堵问题的方法措施
1.要不断发展城市智能公共交通技术。从世界范围来看,解决城市拥堵的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公共交通发展,我们要把建设“公交都市”作为发展目标,以公交引导城市土地开发和布局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尽量要求实施公交投资优先、公交专道建设、公交财政补贴、合理限制小汽车、发展快速公交系统(BRT)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同时,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公交运营智能化调度与安全保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保障技术、城市公共交通多源客流数据采集、融合分析以及线网优化的关键技术、IC卡数据分析技术等智能公共交通技术,推动公共交通的智能发展。
2.要着重落实城市综合枢纽信息化。随着城市交通多元化的发展,客运枢纽环节在交通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要为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依托的枢纽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广大群众在使用不同交通方式时在枢纽的换乘和购票方面提供便利服务,包括枢纽运行信息采集、智能化换乘组织调度、换乘信息服务系统等。
3.要加大对城市路网控制引导与出行服务系统及城市交通拥堵自动收费技术的研究。随着国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机动车的数辆也日益增多,人们合理出行要通过行政和市场双重手段来引导。要研究城市交通拥堵自动收费技术,分析评价该项技术在现实应用中的可操作性,用此方法有效控制交通流量。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区域间的协调控制技术、快速路交通控制等的研究,可以通过对旅行时间预测以及出行相关信息的来引导城市居民出行和泊车,以此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四、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
目前,智能交通主要应用于我国三大领域:
1、公路交通信息化,包括高速公路建设、省级国道公路建设
公路交通领域项目中主要集中满足在公路收费领域,其中又以软件为主。公路收费项目分为两部分,计重收费系统和联网收费软件。联网不停车收费(IETC)将会成为未来高速公路收费的主要形式。
2、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
如何兼容和整合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是当前主要问题,因此,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应用也就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除了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也存在一些纵向的比较有前景的应用系统。
3、城市公交信息化
当前我国的公交系统信息化应用依旧落后,智能公交的调度系统在国内来说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但这也是方案商可以重点发展的领域。然而在地域分布上,国内一些城市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很重视智能交通的发展。
从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划上来看,会加大力度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方面。首先将在50个左右的大城市推广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交通信息查询、交通诱导等服务;在200个以上的城市发展城市智能控制信号系统,形成智能化的交通指挥系统;在100以上的大城市推进大城市公共交通区域调度和相应的系统的建设,加大电子化票务的建设与应用。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发展,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全球定位与车载导航系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以及出租车的车辆指挥与调度系统、城市综合应急系统都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总而言之,未来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将表现为综合化、多部门驱动型的发展模式。由于将来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的发展会越来越多的涉及到相关的市民、公安交通管理、交通部门车辆管理、通信、城市建设等相关部门工作,这也注定了未来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过程趋势必然将是一个涉及以交通与公安为主的多部门驱动的发展过程。
五、结束语
智能交通管理,既关系到城市整体规划建设,也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正常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出行将更加便捷、更加愉悦,智能交通将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关于进一步推进缓解首都交通拥堵工作意见》
《中国智能交通》
《电讯技术》2012.04期
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范文2
关键字:智能调度系统公交应用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道路的改扩建难以赶上车辆数的不断增加,城市道路与车辆之间的矛盾日趋显现。城市公交营运存在诸多弊端,如:营运调度为人工操作,不能全天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控车辆运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线路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如果引入智能调度系统,可以系统、全面的对车辆线路进行整合调度,系统的制定行车计划,实时统计客流数据,对提供优质、高效的公交服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简介
智能调度系统融合了卫星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等,实现车辆智能调度、运营及服务质量管理、行车安全监控及数据统计分析等的系统。通过利用计算机、通讯、监视、控制等科学技术,将人、车、路、场站合理的综合协调,有效的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车载系统、通信系统、中心控制调度系统、电子站牌。
3、国内外公交智能交通的发展情况
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交通部门逐步将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之中,目前,对智能交通系统研究领先的阵营以美国、日本为主。
美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负责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及人才培养,将企业、学校以及研究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智能交通协调、有序的发展。2001年美国运输部和美国智能交通协会联合编制的《美国国家智能交通系统10年发展规划》,明确了不同区域间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发展建设的主题。目前,美国已建成了完善的智能交通体系结构[1]。
日本政府在智能交通领域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投入。日本首次制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是在1996年7月,5个政府机构联合制定,发表了《关于推进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的整体构想》,具体制定了日本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明确列出智能交通的国家功能、长远发展方向和智能交通的系统架构。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国际上智能交通的发展,并参加了世界会议的指导委员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部分工作。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政府对公交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已逐步进入很多领域。
4、城市公交引入智能调度系统的意义[2]
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技术的开发研究,将独立车辆、道路及环境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道路交通管理自动化、车辆行驶智能化。智能调度系统的引入,将改变城市公交企业近几十年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将实现以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从事后管理向实时管理的转变,其意义主要为:
4.1调度灵活,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增强。通过采取监控、定位技术,调度员可以及时了解车辆运行状况,尽早采取措施,有效提高了调度的灵活性。
4.2合理配置车辆,提高车辆利用率。通过智能调度系统的客流统计的实时信息,调度人员可发现线路上的客流变化,通过与以往经验的结合,确定加、减车数,或调节发车间隔等调度措施,这样避免了因要降低运营成本而盲目抽车现象的发生。
4.3营运班次安排高质、高效。智能调度系统通过对各时段各站点的客流量数据分析,作为制定行车作业计划的依据,并结合车辆的载客量、以及影响该线路正常运行的其它参数,建立一个科学的公交线路运行时刻表的数学模型。
4.4驾驶员的考核、管理智能化。驾驶员运行考核一直是公交管理的重点。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可以实时检测记录车辆的运行方向、运行车间隔、发车时间、到站时间、上下车客流、载客人数、运行速度等数据,并实时存储到后台数据库中,既而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详尽的统计分析,得出驾驶员运行考核结果。
5、智能调度系统在公交营运中的应用
公交智能调度系统集GPS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GPRS通信技术等技术于一体,通过智能调度平台进行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与,是实现公共交通智能化的关键性技术环节,这一关键环节的实现主要是依赖于GPS、GIS及GPRS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综合应用。
5.1 GPS定位技术提供车辆实时的信息采集、监控、指挥、调度[3]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定位系统,它通过利用均匀分布在六个地心轨道的24颗人造卫星组成的卫星网,向全球各地全天候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的信息服务。GPS技术具有全天候、精度高、自动化、高效益、成本低等特点,与GPRS通信技术相结合,GPS的功能得到了最大化开发,在公交车辆导航系统中信息采集、定位、监控、指挥、调度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5.2 GPRS技术提供无线数据传输的通信平台[4]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业务) ,是GSM移动电话用户可用的一种移动数据业务。GPRS网络是基于现有的GSM网络来实现的,通过在现有的GSM网络中增加一些节点,如GGSN(Gateway GPRS Supporting Node,网关GPRS支持节点)和SGSN(Serving GSN,服务GPRS支持节点)。其主要特点是覆盖面广、通信速度快,运营成本低等。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就是利用GPRS技术中的无线数据业务以及短消息业务来实现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和实时监控。
5.3 GIS技术提供丰富的空间数据并进行空间分析与数据处理
GIS[5]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以其强大的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功能,在GPS及路径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显示,为各种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提供支持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五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环境;数据是GIS的重要内容;方法为GIS建设提供解决方案;人员是系统建设中的关键和能动性因素,直接影响和协调其它几个组成部分。
6、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及交通流量的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趋凸显,公共交通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将在智能交通未来的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城市公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旭梅,于雷,郭继孚,全永美国智能交通系统ITS的近期发展综述
[2] 张飞舟,晏磊,范跃祖,孙先仿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公交车辆调度方法研究1001-7372(2003)02-0082-04
[3] 李圣熙 GPS城市公交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 2007
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城市智能交通灯系统;交通流;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56-0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 our city, the intelligent traffic lights at a crossroad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ing wi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study of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put forward an urban intelligent traffic lights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establishing a new urba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network.
Key wo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ity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traffic flow; system structure
1 概述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交通路网不断扩张,目前我国在道路交通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1) 缺乏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框架体系规划方案。2) 智能交通的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尚未形成一条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3)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4) 资源整合度不高,难以发挥系统功能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考虑如何将交通设施进行合理分配,实现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首次提出了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由于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等特点,因此它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物联网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Vehicle Highway System, 简称ITS),是将先进的通信、检测、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以及交通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技术有效地综合应用于车辆和道路系统,形成一个令人、车和路都实现智能化的综合系统。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智能交通体系,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潜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堵,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使社会现有的交通设施能够得到充分、高效的使用,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文在现有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以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智能化为研究对象,结合物联网工作原理和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并与人工智能方法相结合,从服务客体、逻辑结构、物理框架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2 系统整体结构
总体上看,物联网环境下城市智能交通灯系统应该包括感知设备、核心处理单元、及应用客体三个部分。感知设备主要包括射频技术、传感设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它主要的作用是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核心处理单元涵盖了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它包括十字路口各个方向上车流量的统计、智能交通灯时长的实时变化、智能交通灯的控制系统等,该部分主要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应用客体是将物联网技术与智能交通进行结合,分别从人、车、路等方面实现交通灯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总体设计方案图如图1 所示。
3 系统实现技术方案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所采用的交通灯控制系统都是时长固定、红绿灯转换间隔固定的,这种系统的弊端在于当十字路口某一方向的车流量很大而另一方向却是空道或车流量相对较少时,就容易造成十字路口某一方向上的道路交通拥堵,这不仅让司机浪费了大量时间处于等待,造成资源浪费,也容易导致局部路段的交通瘫痪,而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未对道路的实际情况作出实时监控和有效解决所造成的。
3.1 设计目标
利用GPS全球定位技术对城市道路交叉口处红绿灯进行实时控制,通过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各个路口的车流量变化情况动态改变交通灯的时长。
3.2 实施方案
如图2所示,在道路的入口处(如图2中的a处)加设传感设备(传感器1),当有汽车从此处经过时传感器便可检测出有汽车从此处通过,系统中的计数器加1,在道路的出口处(如图2中的b处)也加设一个传感器(传感器2),一旦传感器检测到有车辆从此处通过,系统中的计数器便减1,这样就可以知道当前该条路段上的车流量总数,当该路段上的车流量达到一定数量后,系统会和该路段所对应方向上的车流量进行比较,并按一定控制规律自动调节红绿灯的时长(假设南北方向上的车流量比东西方向上的车流量要大很多,那么系统将会按比例延长南北方向上的绿灯时长)。
3.3 整体思路
本文中的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车辆检测系统(传感器),通信系统(无线网络)和控制中心(参见图3)。
如图所示,首先,用传感器来判断各个方向上车辆驶入和驶出的情况,并将该情况通过网络传送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会给出相应的算法来对交通灯的时长进行调整。比如:在60秒内十字路口以东的道路上共有50辆车驶入(假设此处为单向行驶,方向为由东向西),并有25辆车驶出该路段,那么说明有25辆车滞留在该路段上;而这60秒内十字路口以南的道路上共有40辆车驶入(假设此处为单向行驶,方向为由南向北),有35辆车驶出该路段,只有5辆车滞留在该路段上。以此类推,可以得到十字路口以西和以北的车流量信息,然后以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为单位对车流量进行整合,计算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上的滞留车辆数分别为多少。假如当前东西向的滞留车辆数为60辆,南北向的滞留车辆数为10辆,而当有30辆车滞留在这一路段上时就会导致道路拥堵,那么,系统会根据当前该十字路口各个方向的交通流量对信号灯的时长做出相应改变,适当延长东西向的绿灯时长,以减少该方向上的车流量。这样的控制方法可以将十字路口本来拥堵的某一方向上的车流量慢慢分流,虽然最后可能由于某个方向的绿灯时间延长而使另一方向上的车辆的等候时间变长,但这个等待时间比堵车所花费的时间要短得多。这一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4 结束语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智能交通灯系统是今后交通灯设计和应用的发展方向,它可以合理、高效地解决我国当前人多、车多、道路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为交通系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陆化普.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高自友,任华玲.城市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3] 李野,王晶波,董利波,周国志,宋俊德.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研究[J].移动通信,2010(15).
[4] 颜志国,唐前进.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J].警察技术,2010(6).
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范文4
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技术的推动下和现实需求的拉动下,全世界掀起了高涨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与此同时,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应用、扩大信息消费、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台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经济,成为抢占全球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信息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关键资源,以信息网络为依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领域紧密融合。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完善,信息经济迅速增长,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工信部通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同期,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增长18%:并拉动了相关产业1.2万亿元的发展,对全年GDP贡献约0.8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12万亿元,增长了20%。
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下,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道路交通状况、公交到站情况相关实时软件不计其数。两大打车软件你死我活地斗了一年,最后轰轰烈烈地宣布合并。手机支付不仅为年轻人普遍用于网络购物和支付打车费,还被老年人用来超市买菜,被火热用于电子红包发放。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余额宝、拍拍贷、翼龙贷等逐渐成为大众理财的选择。医疗、母婴、体育等领域也正不断涌现各种软件和交流平台。
信息经济中最强劲的动力是数据驱动,即数据采集和传递的及时、准确完整以及针对需求的数据挖掘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正处在成长期,市场需求巨大,有待深入挖掘。先发展起来的一些细分领域,因抢占入口,竞争十分剧烈。新业态的产生,将与传统行业进行互补,也有可能会颠覆传统行业。
智慧交通市场五大转变
智慧交通是吸收各领域的先进理念而逐步发展成熟的,与智慧交通密切相关的概念有智能交通、新一代智能交通、车联网、智能汽车等。智慧交通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的新一代综合交通体系。近年来,国内大城市已经具有高密度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已经非常完备。整体上,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已经具备良好的服务基础。与此同时,社会对智慧交通的需求,不仅仅是道路信号灯的正常运行和合理控制、交通违法行为取证,还有交通运行实时状况、公交安排、停车信息及相关休闲娱乐信息等。与传统智能交通相比,智慧交通市场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变化,主要呈现五大转变。
转变一:从智能交通向智慧城市扩展
对于大众来说,智慧交通就是智慧出行,更加关注出行前中后需求的满足。而这些需求除了交通信息和出行体验之外,还涉及保养、购物、消费等服务,逐渐从交通出行向出行生活转变。智慧交通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向智慧城市扩展。
转变二:从单独管理向综合协调转变
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内部跨部门及跨大部门的协作日趋增多,不依附其他部门的单部门单独管理模式已渐渐向多部门综合协调转变。迫切需要地面公交、轨道交通、民航、铁路、交管、公安、旅游、城管、城建、气象、消防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以支撑城市交通智能化协调管理、安全应急指挥和规划决策。
转变三:从城市交通向城际交通延伸
随着交通业务和服务不断综合,城市的智慧交通体系也从城市交通向城际交通延伸。城市的智慧交通体系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不但接入公交车、公共自行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卡口设施、视频、地铁、公共停车位信息等交通行业的多类数据,还接入了客运班车、高速交通、民航、铁路等。
转变四:从稳定机械向移动智能转变
在移动通信、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交通信息化领域信息获取、处理、提供的手段逐渐提升,让交通信息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交互。移动的实时数据还能够优化交通信息服务,让交通参与者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
转变五: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交通出行者原来只是被动地接受交通基础设施发出的交通信号,比如红绿灯、显示屏、短信。80后、90后、00后这些熟悉网络信息的人逐渐成为出行主力军,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还有能力通过网络、手机主动获取信息,甚至影响管理者决策。现在智慧变通建设更加注重交通信息、停车、车辆管理等面向出行者的服务,以提升出行体验。
传统智能交通企业面临挑战
智慧交通是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将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通信传输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有效集成,并运用到交通系统中,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效率、提升人的出行体验为目的,以更精确的信息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构建的人性化、智能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本文所说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就是在大智慧交通的概念下,相对于移动互联网、智能汽车等领域企业,一直从事交通信息化领域的企业。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多以技术型为主导,以产品开发为核心竞争力,注重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移动互联网渗入智能交通领域,创新发展了物流、公变、停车、出租车等移动互联网智能交通产品,一定程度上迫使传统智能变通行业产生革命性发展。银江股份、易华录等传统智能交通代表企业都已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进行了布局和尝试。
在智慧交通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智能交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智能交通企业承接的大多数是政府项目,政府正在转变行业管理思路,对产品也涌现了许多新的要求。传统智能变通产品比较固定,升级速度慢,难以较快地满足变化较快的市场需求。其次,政府正逐步对企业开放一些公共资源以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采购整体趋势也正逐步从采购产品和工程向采购服务过渡。智慧交通项目运营模式转变将更加考验项目承接企业的财务能力。最后,对于一个传统智能交通企业来说,智慧交通市场上的竞争不仅来自熟悉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还面临新兴互联网企业和智能汽车企业的威胁。从行业发展来看,传统智能交通行业正在面临着洗牌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破网重生之路
移动互联网给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带来很多挑战,也蕴含了转型升级的机遇。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视频监控、电子警察、卡口等传统智能交通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项目利润空间日趋变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具有行业优势,即对交通行业信息化需求了解比较深刻,而且项目经验丰富。因此,在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时代,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的破网重生之路在于革新精进,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传统智能交通企业主要从以下四条战略路径突破固有限制,进行创新发展。
途径一:技术深耕
虽然大中城市变通基础设施采集网络已较为密集,但是也存在有些地方部署不完善、设备采集的及时率和准确度不够高、系统项目间互联互通程度低、系统决策支持能力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难以满足当下应用需求的问题,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在道路信号系统、末端控制、数据采集环节等方面最具有先入优势。技术深耕的主要思路是深入了解当下应用需求,采用创新技术和创新思路,升级完善现有产品。作为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的代表,银江股份注重技术提升,重点在提升智能交通大数据处理能力,以“互联网+”的思路提升传统智能交通产品。近年来共授权专利45项,还有115项专利已申请受理。
途径二:数据运营
信息经济时代,数据和信息己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大中型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具相当规模,各类交通相关信息资源较为分散且共享程度较低,数据运营的主要思路是从电子警察、卡口、交通视频监控,公交、出租车、停车场等获取基础数据,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产生具有价值的数据,将可以公开的数据作为商品供给到智慧交通市场。随着政府数据的有序开放以及新的行业分工日趋明晰,智慧交通数据运营将是具有交通行业丰富经验和革新运营理念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的有利发展方向。
途径三:服务运营
在智慧交通领域,政府正在转换服务模式,逐步突破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考虑以租赁或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部分交通设施和系统的建设、运营和维护问题。一直主要服务于政府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在这个领域具有先入优势,可以逐步向服务运营扩展。主要市场机会主要集中在停车管理、车辆管理、道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等。针对大众对信息消费的需求,具有敏锐嗅觉的互联网公司主导了人性化的公众交通服务。银江股份和易华录等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创新,也已在拓展服务运营业务。
途径四:平台运营
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范文5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近年来,中国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从2002年开始,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重大项目正式实施,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中山、济南、青岛、杭州十个城市作为首批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工程的试点城市,并逐步进行推广,预计到2020年,智能交通系统将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普及和完善,城市是否需要建设智能交通同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实用性、社会效益、管理效率等影响道路交通的因素需要得到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智能交通系统评价势在必行。2000年,中国在《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框架》中进行了智能交通系统经济技术评价的初步研究,推动了国内智能交通评价研究的发展,并拓展到了交通安全、交通管理、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
为推动智能交通系统评价发展,本文将给出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的提法。目前,国内学者对智能交通系统评价做了很多的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造成了各种方法中出现重复,没有形成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和通用的评价体系,将这些方法和实践经验总结行成行业规范,这就是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的标准化。当下,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还没有起步,但是可以就评价现状做一些归纳,为推动ITS评价标准化做一点研究。本文就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的研究现状,结合标准化定义,对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做出展望。
1. 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的意义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总结;而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标准化之于ITS评价具有以下作用:
(1)标准化应用于ITS评价,可以避免在评价研究上的重复劳动;当前,在ITS评价的理论研究上,国内国外都提出了很多方法,用于实践的不多,而评价的标准化可以实现方法的统一或者说根据实际选取适合现实情况的方法,真正实现理论用于实践。
(2)ITS评价也是管理上的一种,而标准化应用于管理,让评价做到通用、简化和模块化,可促进评价统一、协调以及高效的运作过程。
(3)标准化可实现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能够使ITS领域内的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
(4)标准化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发展平衡,维护社会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当前,许多城市都在计划建立ITS,以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但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建立ITS,ITS评价能够避免城市在建立和运用ITS上损害当前社会利益。
ITS评价标准化的建立,是形成以标准化引导技术的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标准先行、技术跟进、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标准化的实质就是使高速发展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相互促进,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标准化的形式一般具有简化、统一化、通用化和模块化等特点,这样的特点就要求将多种多样的ITS评价形式进行统一,加以该进,增加服务的适用性,这样也能破除各个城市之间对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的壁垒,促进技术上的联通和与合作。
2.ITS评价的现状
根据评价实现目的和评价内容的不同,评价有不同的分类, 一般可以包括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环境能源效益评价、风险分析、产业化评价和综合评价。当前,很多学者已经针对ITS评价做了深入的研究,在北京,广州等运用ITS较为成熟的城市都做过ITS评价,实现了理论到实践。从已做过的研究和评价来看,不论是哪种单项评价,还是综合评价,都有共同点,主要体现在评价步骤、选取评价指标和确定评价方法,这些共同点将可能是ITS评价标准化的基础。
2.1ITS评价一般步骤
根据对北京市ITS综合评价的实例总结,一般综合评价步骤如图3-1,其他单项评价可以参照综合评价步骤。ITS综合评价具有明显的逻辑性,从开始到结束,共有6个步骤,有些评价还在选定评价方法后设置了专家评价,这样有利于发现评价过程中的问题,达到及时克服与解决问题的目的。
评价的第一步是要确立评价对象和目的,ITS系统一般包括了11个子系统,要确定评价是关于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还是关于整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同时要进行系统关联因素分析,明确ITS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机制,进而确定此次评价应包含的内容和相关的评价指标类别。
评价的第二步是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与道路交通的相互影响关系选取反映系统作用的指标,不同评价指标反映系统的不同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对系统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更有效地对系统与道路交通影响关系进行量化处理与评价。
图3-1智能交通系统评价一般步骤
评价的第三步是建立评价标准,也称建立评价准则。由于不同的指标反映了系统的不同方面,对系统的重要程度也不同,为了确定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和规范化,需要建立评价价标准,对不同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让所有指标在同一标准下衡量对系统的影响程度。
评价的第四步是选定评价方法,也就是建立评价模型。科学的评价方法能够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准确。选取评价方法应考虑指标的特点,数据的特点,数据的数量等多方面的因素,体现指标与系统之间的关系。
评价的第五步和第六步是评价结果检验和评价分析报告,评价结果检验是评价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能验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为评价的严谨提供保证;评价分析报告是最终的成果,如果评价结果检验符合要求,则可生成最终报告,如不符合要求,则返回第二步,重新评价;同时,评价的结果还可以包含周密的思考和科学判断所得到的见解,并不局限于评价方法所得到的结论。当然,实际评价过程具有很多现实情况影响,整个评价过程并非严格按照这个步骤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原则。
2.2常用的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是综合评价的基础,是综合反映反映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依据。面向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评价,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指标体系,对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与功能、社会经济适应性、环境影响与资源利用等主要特征进行衡量和评估,进而提出调控措施。在现代城市交通评价活动中,并非是综合评价指标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综合评价指标过多,会形成重复,造成干扰;评价指标偏少,会形成评价的不完整,造成结论的片面性。常用的指标一般包括了六类:社会经济、交通安全、能源环境、管理效率、财务和技术评价。财务上有自己更为专业的评价,近年来全国智能交通标准技术委员会对ITS技术上逐步建立标准,因此,一般来说,ITS评价只包括了前四类。北京交通大学的关伟教授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综合评价》一书中总结了评价中常用的指标,供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参考,如下表3-1
常用ITS评价指标体系 表3-1
社会经济 交通安全 能源环境 管理效率
社会经济效益:
降低行车成本
减少出行时间
减缓土地资源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强度
推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满通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
其他社会经济效益 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
车辆损失
人员伤亡损失
社会服务机构费用消耗损失
公共交通设施安全
货物损失
非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
车辆被盗抢的损失
货物被盗抢的损失
社会服务机构消耗损失 环境效益:
减少交通尾气污染
温室气体减排
降低交通噪声污染能源效益
减少能源消耗
能源结构调整 执法效率:
中心城区管控范围
违法处罚管理效率队伍建设
警队人员数量
警队人员文化素质
交通法规宣传教育:
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厂商普及率
快速反映能力:
警情预测
实时报警完整性
从表中给出的常用指标来看,都是反映系统效益和作用的数量概念,具有被测定和度量的特点。选取指标不是什么指标都能拿来使用,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筛选,很多学者均提出了指标选取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测性原则以及独立性原则等。
2.3常用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不同的评价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可以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因而对决策和技术方案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进而反作用评价主体并对其发展产生影响。早在1995年,国外学者Hong Lo和Weissenberger S就提出了整体评价过程和金字塔式的层次关系,最终可以给出整个ITS系统与可估算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随后,更多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已经应用与实际案例。国内在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要晚于国外,于 2000年在《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框架》中进行了智能交通系统经济技术评价的初步研究,2001年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智能家庭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中将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评价方法研究列为子课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如图3-2所示目前,国内外有关评价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数理理论为评价基础的方法。包括了模糊分析法、灰色系统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等。二是以统计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包括了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关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三是重现决策支持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仿真和模拟技术为主的神经网络方法等。四是以数理统计和统计分析相接结合的评价方法,包括灰色聚类分析法等。方法的采用需根据实际情况、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指标选取。例如,北京市在对北京城市智能交通安全影响评价时就采用了成本效益法以及灰色聚类评估法分别对ITS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和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ITS的社会经济影响时则采用了上述方法中的技术经济方法。
3.实现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当前,针对ITS评价的研究确有不少,且有一些理论已经用于实践,但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的标准化还很有难度,本文认为,要实现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化,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的研究需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实现通用性。由于已经开展的相关评价工作均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不能形成通用的评价体系,同时也由于相关计算数据的不可获取或者不能准确获取而影响到评价的准确程度。因此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应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地域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2)实现规范性。前文总结了当前评价的三个共同点,这是标准化的基础,但是也说了存在更多的不同点,例如,是不是要加入专家评价、是不是要进行系统要素分析等步骤,因此需要在评价领域实现评价的规范性。所谓规范性就是指ITS评价筹划、评价、结果的一系列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个流程都有一定的规定和标准,从而整个评价过程将不会因中间的步骤省略或纰漏出现错误的结果。
(3)实现简易性和专业性的结合。ITS评价的目的是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建议、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决策与支持,这就需要简单易懂和科学严谨同时出现在评价结论。简单易懂是让决策者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作用发挥程度有所明白,特别是除了经济效益之外的其他指标,应该能让非技术参与者能够看懂;同时,评价的理论、方法、过程均应该是严谨、科学、求实的。因此,怎样在专业的基础上体现通俗易懂将是ITS评价标准化的难点。
(4)具有实用性。ITS评价应该发挥三个作用,一是量化ITS项目带来的效益,这里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二是引导未来投资做出正确决策,ITS评价的结论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好的理解人们对交通的需求,有利于未来投资找准方向和实施;三是优化已有系统的运作设计,当前的评价最多的是对现有系统做出评价,了解其运行状态,那么,科学严谨的评价可以帮助已有的智能交通系统找准改进方向,使得系统调整、改进和优化设计运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还没有起步,但根据现有的评价理论和实践,可以总结出评价的一般步骤、评价指标和常用的评价方法,这些总结能够作为评价标准化的一点基础,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实现评价标准化。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普及和实施,对于判断系统运行效果和实施效益的智能交通系统评价将成为交通评价领域的重点工作,智能交通系统评价标准化也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建伟,曾珍香,李志恒.智能交通系统实施效益的综合评价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0,10(1):81-87
[2] 王笑京,李宏海,沈鸿飞. 智能交通系统成本效益的研究[J]. 城市智能交通技术,2007,(9):140-143
[3] 王笑京,沈鸿飞,汪林.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6(4):9-12
[4]卫振林,王世华,黄爱玲.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综合评价理论及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5.
[5] 王华. 加强交通标准化工作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J]. 交通标准化,2003.5(119):20-22
[6] 李旭芳,夏志杰等.现代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管理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3:143-156
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范文6
关键词 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基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66-03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服务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行业企业联动,打造服务企业产品升级的研发中心、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中心、企业运行和售后服务的保障中心,以及市场推广的交付中心、实践教学的示范中心,努力成为促进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重视应用科研能力建设,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将企业的业务发展与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的附加值相结合;服务企业人才发展战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提供最好的社会公共服务,给企业带来价值。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和适应社会发展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1]。曾文权研究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2]。蔡春红研究了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迟俊探索了高职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4]。
在示范建设的后时代,许多示范院校也在探索新的合作和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与中兴通讯公司共同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在全国遴选了18所高职院校建设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创新基地,通过优质高职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基于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服务,提高高职院校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技术服务的附加值,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探索合作的新空间。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幸成为其中的一所,积极探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现状
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紧紧围绕湖北智能交通建设开展专业建设,与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湖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心、省内各高速公路管理处、武汉市地铁集团等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订智能交通类人才培养计划,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毕业生供不应求,遍布全省高速公路、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与维护等生产一线岗位,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连续三年保持在82%以上。
多年来,专业群加强企业需求调研,密切对接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引入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烽火通信集团、赛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想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校企共建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等专业技能实训室四个,硬件加工生产、芯片维修中心、智能交通研发等具备生产能力的生产线及中心三个,学生创新工作室三个。通过对接企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建成了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逐渐形成良性的合作办学机制。专业群与智能交通行业对接,被确定为省交通运输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专业群与信息技术行业对接,被联想集团确定为华中地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服务运营部。对接产业,深化校企合作,智能交通类专业正在逐步建设成为学院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并将在湖北省内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2 合作框架
在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以湖北交通职教集团的平台为基础,进一步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方式,与中兴通讯共同成立“中兴通讯智慧交通学院”。将“中兴通讯智慧交通学院”建设成为中兴通讯在高职层次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全国示范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为湖北地区智能交通、物联网、网络、通讯行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以及基于中兴通讯产品的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创新和试点示范的研发基地。
以教育部――中兴通讯ICT基地为基础,以“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为纽带,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素养提高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托智能交通产业,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开启多层面、深层次的合作。合作框架如图1所示。
3 合作模式与内容
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研发、合作运营等合作模式为依托,进一步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市场资源,创新“校企双主体、产学研驱动”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开展技术研发,实现互利共赢,确保校企合作深入性、长效性。
合作共建“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 “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旨在打造符合交通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1)招生。学生选拔施行高考分数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成绩评定,最后择优录取。
2)教师构成。学院教师施行学院与中兴共同建设混编团队,团队教师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学院教师必须是双师
型,必须有交通行业企业实习或学习背景;企业教师需具备丰富的行业工作背景、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一定的讲课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