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由人、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组成的,它是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的有机整体,亦可被称为城市系统;可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害子孙后代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的目的就是通过规划等手段引导城市向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要求,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深入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之中,提出一些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思路和措施。
1.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和分析
近年来,我国正在不断加快城市化的脚步,这就对相应的城市规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现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在许多方面还有不足,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1城市规划模式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模式较为单一,一般都是按照固定的步骤进行的。首先是收集和分析该城市社会经济方面等资料,然后确定该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并以此确定城市的规划目标,并将目标细化;然后参考前面的工作提出和分析不同的规划方案,确定总体规划方案并细化;最后制定近期规划方案并进行相关管理。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的城市规划的重点关注是否有利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对经济、人和资源的和谐发展,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上关注较。下图是西方某著名城市与国内某城市的城市规划效率的对比图,其中灰色部分代表城市规划模式完善的西方城市,白色代表城市规划模式凌乱的国内城市,1为城市规划用地的总体效率,2为城市自然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3为环境污染的有效面积,4则为城市规划的总体效率,从图可知采取完整的城市规划发案势必成功。 图一
1.2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城市的生态环境可以体现出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更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的好坏与否,不仅取决于城市的布局如何,规模大小怎样,更取决于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好坏,是否适宜人类居住。然而,现代社会对城市的规划虽然给城市带来了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现代化的风貌,但是这样的规划很多时候是以破坏城市的生态坏境作为代价的。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了扩大城市的范围和面积,很多城市大量地开垦城市周围的山林,小河等,以破坏城市周围的生态坏境为代价扩大城市的面积;第二,由于我国很大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较少,所有很多城市的居住小区不断减少绿化用地,将其用于停放汽车等;第三,虽然国家法律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对大型建设项目及时进行相关大的环境影响评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相关部门对其重视不够,实行不到位,没有使法律法规得到落实。
1.3城市规划缺乏连贯性
城市规划需要规划的包括城市广场,城市绿地,社区街道等,其在整个城市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省事的城市规划没有连贯性,经常出现城市规划随意改变的现象,例如去年做好的城市规划方案,可能今年就会,然后实行新的城市规划方案。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等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4文化遗产缺乏保护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城市从形成、发展直至灭亡,在这样一个长久的历史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宝贵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然后我国现在的城市规划中,比如一些城市的旧城区改造,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十分淡薄,导致大量宝贵的文化遭到破坏,对城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如图所示为某城市的近十年前后的文物保护情况,它很好地说明了文化遗产极度欠缺保护的现状。
图二
文物保护情况
文物出土时间分期 城市出土文物保护率 农村出土文物保护率
10年前文物 30% 40%
近10年文物 20% 30%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城市规划的思路和措施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做好常规的城市规划,还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即城市发展水平和起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另外,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工作中,我们还要考虑城市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承载能力是指城市生态环境对环境污染的恢复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是指城市的资源能够给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为了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分考虑到这两者的的能力限度,切不可过度使用。城市规划是一个不断平衡的过程,规划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平衡城市发展水平、城市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的过程。
2.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城市规划的特点
第一,城市规划的出发点不在是单一的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目的,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资源关的系为重点,而是开始强调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之间的平衡。
第二,城市规划的内容和范围显著增加,不在仅限于城市社会的发展,还要考虑城市中居住的人、资源和环境等,平衡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探求最佳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规划的方案从制定到实行,整个过程都会进行相关的环境影响分析,并综合考虑城市资源城市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
第三,城市资源城市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作为两项指标引入城市规划之中。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超过城市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会相应增加,但是其始终具有一个界限。毫无疑问,引入这样的指标,更加有利于合理的城市规划,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2.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城市规划的思路的具体措施
第一,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措施。
城市规划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城市规划必须要明确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利用本地资源和环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支柱产业。同时,还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环境和资源的能力界限,不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
第二,生态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措施。
城市是由人、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组成的,三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城市的发展受制于城市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因此,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该城市现在活着未来的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利用城市的环境和资源,可以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不断提高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考虑:一是提倡低碳生活,不断宣传低碳生活理念,从根本上强化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比如提倡城市居民搭乘公交车或者地铁,减少私家车出行,节能减排;二是加强对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视,增加公园绿化带等的建设;三是加强监督和管理。面对一些企业、单位或者个人破坏或者污染环境和资源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予以严厉的处罚,坚决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城市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措施。
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发展城市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其包括人口、教育、文化、健康、价值观和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提出如下措施:一是加强城市规划的连贯性,应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城市规划,注意城市规划的连贯性,避免出现城市规划无意义地频繁变动;二是加强城市规划的严肃性,面对破坏城市文化遗产的行为要进行处罚。在这里笔者以城市用地面积为例来说明该如何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使用土地便是严格地使控制用地面积与预留用地面积间达到一种平衡。
图三
结语
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主题。因此,城市规划有必要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资源的关系,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甄峰,万绪才,张越.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1999(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采力度不断的加大,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城镇作为集医疗、教育、政治为一体的中心,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一些问题,最常见到的就是城市的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为了为居民能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城镇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峰期,城镇规划能够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发展的方向,为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中国的城镇规划自从1945年开始就已经展开相关的工作,并且在城镇规划的工作上面我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绩。虽然我国的城镇规划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还是大部分存在的。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城镇规划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城镇发展;前景;历史
1. 前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城镇化也在逐渐的在我国推广开来。城镇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风向标,为城镇建设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由于我国城镇规划的经验不足,我国近代的城镇建设存在了相当大的失败。社会分化严重、交通的拥堵,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导致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污染等等。本文将主要探讨我国城镇规划的历史,从我国城镇规划的历史反思,加强将来城镇规划的能力。
2. 我国城镇规划的发展
(1)城镇建设盲目扩大规模。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片面的追求政绩,大力加大城镇化的建设,严重的偏离的客观的经济发展状况。城镇规划不再是为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为了当地的基础建设表象的规模庞大。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间常常存在只是片面的加强规模,导致管理力度不能与庞大的开发项目相匹配,最终导致当地政府开发的城镇严重丧失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只是建设好了基础设施,但是对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太低,严重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城镇规划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协调。我国部分地区城镇规划的方向不能够当地的优势相结合,从而丧失了良好的自身条件。这主要是当地政府在制定城镇规划方针时并不能考虑到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导致所建设的基础建设不能跟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脚步。这样就容易导致所建设的基础设施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谋福利反而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城镇规划缺乏长远性。城镇规划缺乏长远性这是一个在国内比较普遍的问题,城镇规划没有从科学合理的角度上出发,在整体布局时没有为城市规划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城镇规划为了建设一个新的项目,但是原有的基础设施设备不仅不能为新的项目提供便利反而阻碍了建设的进程。有些城镇规划政府 调节力度不够,这使得很多城镇的供电、供水、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不能同步进行,出现公路修好后因为给排水的建设使得其被多次破坏。这就是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的基础设施常常拆迁的现象,这样不仅大量的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4)城镇规划过程中不注重遗产保护。在城镇规划过程中地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比较浅薄,不能意识到文化遗产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文化遗产背后代表的经济利益。大部分政府为了追求利益上的发展,当文化遗产阻碍了城镇规划时,大部分采取的措施就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古城墙等古代遗迹,但是在城镇规划过程中间大部分地方政府片面的追求政绩对文化遗产肆意践踏,导致文化遗产在城镇规划过程中间收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害。这也是我国现在为何没有很少见到大型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
(5)政策、法规配套建设不全。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间当地政府只是片面的执行上级指定的城镇规划政策。但是上级领导和当地政府之间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能满足当地城镇规划的现状。部分部门并不能严格的执行自己的工作职能,在城镇规划过程中间由于自身的执行力度不够,常常对一些项目的审批出现纰漏,造成资源上的损失。
3.我国城镇规划的前景
我国的经济处在快速的发展高峰期,这也为我国的城镇规划带来了晋升的空间。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镇规划带了了机会、为城镇规划带来了在原有基础上作出调整的可能。
(1)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城镇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适应当地经济的建设计划。在满足现状的需求同时要能够考虑到将来城镇规划的升级,最好长远的打算,尽量避免在升级的过程中间由于不合理的城镇规划造成的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要通过城镇规划形成自己地方的特色,不能片面的追求形象工程而使得城镇规划丧失本身的功能。
(2)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间,掌握时代的发展节奏,对城镇规划提出新的建设理念以便适应新兴的经济发展。城镇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大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切的城镇规划行为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间要以当地的经济情况作出决策,但是不能仅仅从经济的发展出发,而是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统筹,以便更好地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
(3)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规划。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间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城镇规划也是构件和谐生态系统中间重要的一环。在城镇规划过程中间要将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的宗旨,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城镇规划的价值。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居民对所处的生态环境要求也在逐步的增加,构件可持续发展的城镇规划是未来建设的主体,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策。
(4)形成功能俱全的城镇建设。城镇规划从城镇本身应该具备的功能出发,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的交流,资源的共享。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就是城镇想农村的一个推进过程,在城镇规划过程中把握城乡的关系,使得双发形成经济上会理互惠的局势,加强上方的交流。城镇规划应该加强城镇本身的职能,城镇作为周边村子的中心。集教育、医疗、政治为一体,加强各个环节的建设,为周边的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5)在原有的建筑设施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升级。在针对文化遗产上,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间坚决不能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得城镇规划不仅仅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建设。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赋予城市自身具有的灵魂素养,使得城镇规划具有更加高深的寓意。在城镇规划过程中间,利用现有的区域地理优势,发展地方自己的特色。城镇规划不仅仅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任意的建设,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是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筑设施基础最初合理科学的建设。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加大。城镇规划是经济建设不断提出的要求,城镇是集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社会建设为一体的综合结构,是人民生活服务的中心。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相关的经验和制度不是很完善导致了我国城镇规划出现了比较混乱的现象。导致了大量的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对未来的城镇规划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障碍。我国未来的城镇规划要秉承可持续发展观,为城镇规划的持续发展留下空间。未来城镇规划要建立集生态、经济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
参考文献:
[1]孙良美.试析城镇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城市建筑,2013(6):5-5
[2]王新荣.试论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其具体措施[J].科技视界,2013(20)170-170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3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规划 发展 应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以及建模技术 ,所以能够帮助城市规划的管理部分实现信息的动态、高速的查询以及统计和分析 ,并且能够对于各种方案或成果进行模拟、定量分析以及预测 ,从而使得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的审批、编制以及公众参与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 ,有利于城市规划的科学化 ,城市规划管理的智能和高效化。
1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优势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主要优势可以概括为 :1)能够进行有效查询和检索任务 ;2)能够快速并且广泛的对相关信息进行获取 ,这可以允许在更大的领域内进行多种方案的探讨 ;3)能够更好的改善地图制作 ,更加容易获得地图 ,并且缩短制作周期 ,降低存储费用 ;4)能够增强分析能力 ;5)能够提高服务质量 ,缩短所用的工作时间 ;6)更加便利于非专业人员和公众的沟通与交流。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引起我们的极大重视。比如在城市的基础建设中管线的铺设经常会出现事故、城市交通水资源和灾害的应急能力以及亟待的提高和改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发展 ,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需要一个有效的解决措施或方法。于是 ,借助于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地理信息系统 ,人们可以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完成诸如规划辅助的设计、城市管理的规划控制、辅助的决策以及工程的选址等等 ,并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得存储更加便利和快捷、分享也更加的及时。
2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存在问题
1)应用的局限。传统地理信息系统投资较大 ,并且见效时间也比较长 ,需要实时进行维护和更新 ,尤其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投资大 ,而且还会涉及到数据组织的有效性以及可得到性等问题。数据的组织和分析可以说是该系统在用的过程中的基本条件 ,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数据的有限性 ,所以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大打折扣。
2)数据组织的问题。城市的发展信息以及空间的数据是设计和规划以及管理过程的基础 ,不仅包涵了城市的基础地形的数据 ,也包含了规划的相关控制数据 ,同时还包涵了城市的属性以及城市规划的现状 ,对于这些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和更新是一个庞大的工作 ,需要投入很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3)城市规划本身的局限。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过程中 ,往往忽略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建设 ,在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和趋势预测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专业的规划队伍也专业素质不够高 ,在一般的从事规划的人员中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了解也很有限 ,并且人才队伍比较缺乏 ,这些问题也给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3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3.1 基础信息数据的收集
有调查结果显示 ,地理信息系统在建设中软件、硬件以及数据的投入构成是 2 :1 :7 的比例 ,由此可见 ,数据是该系统的主要部分。地理信息系统所搜集到和存储的数据 ,有其是城市地形方面 ,可以为城市的规划以及日后的管理提供丰富大量的可靠数据来作为支撑。地理信息系统将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进行有机的集合 ,实现对于环境以及城市空间的快速分析、处理和储存。遥感技术主要是借助于扫描摄影以及处理各类信息 ,对于地物和现象进行较远距离范围上的识别和监控测量 ;全球定位系统具备了空、陆、海等全方面的三维定位与导航能力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的空间方面的分析能力 ,在城市现代化的规划和管理时人们可以利用所获得的图片来进行分析和决策 ,为城市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3.2 城市规划的报批
目前,电子报批是一种新型审批的制度 ,要求承担单位交由审批部门的图纸从之前使用的纸质版改为电子版材料 ,并且将手工绘制改为电子绘制 ,而且要经过一系列标准的技术化的规范管理的程序保证电子文件能够达到标准性的要求。通过以 CAD 的形式报批的数据提交到后台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内 ,实现了该系统及时的动态化更新 ,为该系统进行城市报批数据提供了数据支撑。
3.3 土地定级估价中的应用
土地定级评估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在进行土地定级的时候建立图件数据库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图件建立的时候可以将土地的情况使用地形图进行反映。可以通过比例地图来作为地形图的底图,然后利用扫描仪器来进行扫描,然后利用图片处理技术对底图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得到要使用的数据信息,为了更好的保证地形图的准确性,可以在地形图中输入相关的坐标值来进行地形图的精确确定。
建立土地定级的属性数据库的时候,要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实施的土地定级规程来进行,同时在定级的时候要对评估地区的自然条件进行很好的分析,这样可以更好的确定土地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土地的差异性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表达。土地定级评估因素,是具有几何定义和性质的,这样可以形成地理信息系统的点、线、面三个空间管理目标,同时对土地定级的属性指标和属性信息数据也是有很好的规定的。将已经知道的数据和资源输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可以更好的对土地进行更好的划分和处理。
3.4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土地变更研究系统,系统用户能够依据过程库中已知结果,制作出各种统计数据表格,并通过这些统计数据表格,判断土地变更数据是否准确。如果土地数据准确无误,则可以将其放入到图版中进行合并操作,在图版合并过程数据库中,通过对已经分割的土地变更图版进行合并,即可获取新的变更图版,并形成新的土地变更现状图层。再者,我们将土地变更现状图层放入到历史数据库中,可便于系统用户对这些数据的查询及回溯。若土地变更现状图层存在错误性操作现象,系统用户可在历史数据库获取原有资源,对错误数据进行还原。在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能够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重要的依据。土地执法监察主要对土地管理法规及法律实施及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督,对违法土地管理法规及法律者进行严厉的制裁。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地区土地管理部门职责及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其二,对土地利用者及所有者的土地管理和利用行为进行严密的监督,以防止土地利用违规、违法现象的产生。
4.结语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跟多媒体或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 ,建立公众参与的地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的相关应用程序能够将含有动态地图的城市规划信息到互联网上 ,之后通过网络的普及作用以及规划方案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让公众及时掌握审批的进程以及本城市的规划状况 ,能够很好的做到规划时务必公开化 ,可以使得公众更好的参与评估以及及时的提供有效的反馈 ,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以及深入应用能够将地理信息系统更为清晰、直观和快速的为群众呈现 ,这样有利于提高公众参加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加大公众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参与积极性和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4
城市建设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保密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相对于其他管理工作来讲更加具有技术性,所要求具备的管理水平更高,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种种弊端,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对此,应该大力探索创新型的发展模式。
1.传统模式下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的弊端
1.1规章制度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城市化建设缓慢,因此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开展,政府部门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也没有进行重视,更没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一些传统思维和旧的模式还是根深蒂固,这就造成了旧思维和新形势之间的不可磨合的矛盾。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有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难以对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的归档、整理、分析等等。这种规章制度上的缺失是阻碍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的主要因素。
1.2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单纯地将其工作范围限定在相关档案资料的保存和收藏,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其实,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作范围广泛,是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城市建设规划工作的主要依据,它不但涉及到档案资料的归档和保存管理,而且还涉及到对相关文献资料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是各种建设项目具体情况的直接反映,而且还能够为以后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城市化发展中的特殊价值,以使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
2.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政府部门的体制和各项工作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在旧的发展模式下效率低下,管理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必须对其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转变思维模式和工作态度,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参考资料。同时,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发展创新还能够通过网络化的信息处理机制更加高效地开发利用在城市规划中产生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档案资料,而这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来说一般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发展创新是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3.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注意点
3.1转变工作态度,提高业务素质
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该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上来,积极开展本部门员工培训工作,通过座谈会、业务交流会或者报告会等形式来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使其增强责任心,转变工作态度,由过去被动消极的工作转变为现在积极主动地工作。工作态度的转变必将带动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极大提升。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工作人员对信息处理设备的操作能力,使得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办公环境下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3.2健全规章制度
科学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一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各级城市规划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工作规则制度的完善工作。制定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具体规章制度,设立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责任归责机制,将具体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个人,促使工作人员产生压力感,进而端正工作态度,为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并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支持该项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建设基金来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为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外,城市规划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引进既懂管理又懂专业计算机知识的人才队伍,优化本部门的人才结构,使大量的数据资料在信息设备的支持下可以得到高效地处理,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便于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投放到要求更高的工作中去,提高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晓章.北京市公安局档案工作会议强调依法治档科技兴档素质保档.北京档案.2001(4).
[2]何嘉荪,叶鹰.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档案学通讯.2003(5).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5
关键字:生态;技术;要点;规划
当前,生态化进程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它需要生态学、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等理论相结合,同时又要协调经济发展。生态规划需协调自然、人、城市三者关系,从而形成互利共生的完整体系。要在规划方案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元素,抓住其规划设计要点则变得尤为重要。
1 概念浅析
1.1 生态的概念
生态指的是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1.2 生态规划的概念
生态规划是在城市、环境、生态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并结合城市的自身条件,协调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布置生态的建设体系,生态规划就是要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经济、环境、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
2 生态城市规划要点及案例分析
就宏观空间尺度而言,城市生态规划需要考虑山体、河流水系、植物、动物及栖息地、土地、生态多样性以及廊道等几方面要素。本章结合《汕头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来探讨生态规划设计要点。
2.1 山水规划――汕头滨海山水都市格局
自然山体是地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河流水系是地质和生态长期演化的结果,二者都是是区域“山川胜形”的基本自然资源,是维系区域“生态流”顺畅的基础资源。
(1)汕头湾和C石山构成最重要的山水城市意象的场所,集中打造海湾滨水空间。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打造市域空间发展模式。依托C石山,将滨海河流作为背景,内湾作为焦点,汕头湾作为城市首要的滨水开放空间,提出不同类型水岸岸线形式及布局模式(图1)。并划定水源保护区,严格保护区域性供水通道,加强水资源保护;规划区域排水通道,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危险物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2)根据汕头市域山水格局的感知特征,设计三条主要的交通动线。滨海大道沿汕头海岸线,作为感知汕头城市魅力和山水格局的主要交通廊道。生态绿道位于汕头市域北侧的自然山体中,具有旅游和人文的特色。
(3)制定浸水假设划定特别警戒区、警戒区,作为相应沿海沿江地区用地格局的安排标准。充分利用道路的防护避难功能,形成防潮堤、绿地缓冲带、生产区、干线公路四层防护体系,对于处于危险区域的住宅、工厂、公共设施等进行搬迁或加固。(图 2) 分析以上规划得出,宏观山水生态规划要点在于保护区域内的山体水体基本结构,维持自然山水格局,设立生态敏感区,并依托山水地势建立交通走廊,另外还需建设水岸线退让,以维护区域内的生态安全。
2.2 植物绿地生态规划要点
植物与绿地是区域实现生态平衡的基础生物资源,是对区域实现“生态调节”的主要物质载体。其具有地域性特征,并且节点绿地多为标志性的地域性景观。另外,连片的绿地多为“生态敏感区”,需特别保护。
(1)该方案将汕头C石山打造为城市中央公园,维持C石山绿地的适宜规模,使之形成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的绿色生态斑块,城市中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之所在。谋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该方案还注重小公园关键节点更新、牛田洋湿地绿道建设、珠港新城水岸生活化转型等方面。并在汕樟路和金新路形成林荫环路,组织中心城区不同组团的绿地系统,建设多层绿地空间结构。(图3)
分析以上规划得出,植物、绿地生态规划要点在于维持绿地规模、类型以及合理的空间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绿地量,营造圈层加网络并以乔木为主体的绿地结构体系,以维护和提高区域内绿地的生物多样性。
2.3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与生态廊道以及生物多样性规划要点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的组成成分,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伴侣,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标志现象,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之一。
廊道是“生态流”的通道,是自然生态过程的关键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及生态“斑块”稳定性的物质载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基本保障,是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保障之一。
(1)该方案依托汕潮揭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构建“三面环山、一面拥海”的区域生态格局,设立多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持区域复杂生态系统结构,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2)该方案还依据当地山脉、河流水系、主导风向、主要“生态斑块”的空间布局以及野生动物迁徙路径规划出多条区域生态廊道,以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以上规划得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与生态廊道以及生物多样性规划要点在于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动物及其栖息地;依据区域山脉、水系、主导风向以及主要生态“斑块”的空间布局特点设立多条生态廊道,并空出动物迁徙廊道;并建立自然保护体系,以提高生态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2.4 土地生态规划要点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的基本资源。因此,保护和维持规划区域“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土地类型的合理结以及提高单位面积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构尤为重要。
该方案已设立多个自然保护区类,以维持“生态用地”的一定规模。就城市中心区而言,提出延续汕头城市生活的基本尺度――以支路网划分的基本街区。(2)地块划分原则为“初划规整,尺度宜小,均质平等”,形成汕头城市建设的基本项目单元。(3)提出建筑密度的基本控制要求。合理提高单位面积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强度,并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总量,防止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如图4)
3 结语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系列综合的设计过程。它需要更行业从业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与广大市民的协同努力来实现。规划工作者应遵循景观生态设计原理,提倡生态规划,使生态理念体现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各生态要素的效益,这不仅是从业者要遵守的原则和准则,也是从业者要肩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丁雷,赵昆.浅谈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9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6
[关键词] 国外案例 影视旅游 发展规划
影视、旅游,这两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正在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时尚而潮流的旅游主题。现代影视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有着完整产业链的工业体系,目前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注重“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给影视拍摄后的间接旅游商机带来更大的经济繁荣。
一、国外影槐旅游案例
在国外,影视旅游是一根两头甜的甘蔗,旅游靠影视剧作的魅力大赚其钱,影视剧作则通过旅游得以推广促销、提升票房。英国旅游局为迎接踏访影视之旅的游客。每年都推出一张“英国电影地图”,详细介绍67部经典影视作品中的110个旅游胜地。旅游者可沿着这些路线,游览影视剧作中主人公旅程的沿途风景,身处此境,重温影视剧作中演绎的情调。
美国每年的旅游收入中至少有2/3与文化旅游有关,尤其是各种专业艺术中心、影视中心、迪斯尼乐园等将产生出上百亿元的收入。可见电影产业给美国带来的巨大的主题旅游规模。影视旅游在欧洲和美国的表现形式还表现在目前世界影响最大的国际性电影节及奥斯卡颁奖典礼。影视节也是影视旅游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当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级电影节有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电影节的开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欧洲大陆游客到举办地观光游览,大大促进了举办地旅游业的迅速提升发展。
《大长今》于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在韩国播出时,曾经创下58.9%的收视率,达到收视之冠,并于2004年获得“第31届韩国放送大奖”、“2004男女平等奖”。2005年初至5月在香港播出时,收视率曾达到42点。由于《大长今》在观众中广受欢迎,使得拍摄此剧的韩国文化放送电视台将为拍摄《大长今》而建造的外景舞台――“大长今村”改为主题公园,在村内的每个场景都设置详细的说明。大长今村于2004年12月对外开往后,立即吸引了大批韩国本土、中国台湾、日本等地的游客前往追踪长今的踪影。现在,大长今村跻身于韩国民俗村,以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德宫之列。成为新的吸引游客的著名景点。
二、我国影视旅游发展概况
中国影视旅游的产生,是以影视城的建设作为标志。1987年无锡影视基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影视旅游的正式兴起。随着《唐明皇》、《武则天》、《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电视剧的热播,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热潮,它每年吸引了超过300万人次的游客,促进了无锡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随后。国内兴起了投资建设影视城的热潮,先后有30多家影视城投资兴建落成,如广东南海影视城、山东威海影视城、河北涿州影视城,横店影视城等。其中横店影视城已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年接待游客达160万人次。
另一方面,中国的影视与旅游的关系还停留在“影视剧+影视城”的简单商业开发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所以也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缺乏政府引导,没有形成完整营销系统,造成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运营效益低,持续吸引力不强,文化内涵体现不足等问题。
三、中国影视旅游发展规划
(一)优惠产业政策扶持
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将极大地推动影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在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发动和协调各种社会主体的力量,通过政府计划、规制、金融支持、国际合作等措施促进影视业、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影视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和宣传媒介,影视剧的质量以及国际影响力是影视旅游发展的基础。政府为打造一流的影视剧出台政策、法规以及优惠措施。如美国通过文化登记制度、税收政策等鼓励企业向文化事业投资,设立文艺振兴基金等专项基金,财政支持等。
同时,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举办影视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吸引大批旅游者。此外,可简化旅游者签证手续,购物减税、免税等方面的措施吸引众多旅游者。
(二)整合影视旅游产业链
中国影视旅游还没有完全形成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紧紧围绕影视作品这一核心主题应深度开发相关旅游衍生行业的“后电影产品”,并系统性地将其整合在一起形成跨行业、复合型的影视旅游产业链。影视业与旅游业的紧密互动发展将产生良好的“影视经济”放大效应。在拍摄地点、演员服装、饮食文化选择等方面要十分讲究,这是影视业与商业紧密结合的重要策略之一。选择风景优美的景区作为外景地,或者根据需要搭建的外景地,影视作品拍完之后根据影视情节将影视外景地包装成旅游景点或建成主题公园。地方政府以及商家根据看到的影视作品巨大的营销效应将对影视剧拍摄给予诸多优惠与便利,如韩国免收景点场租费甚至出钱建造影视基地。影视作品中的衣服、食品、饰物、物品等都将成为精明商家争相生产、销售的旅游商品,而价格也会因为影视剧的营销作用而翻上好几倍。影视业与旅游业的利益共享机制孕育了庞大的影视旅游产业链,将促进影视旅游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实施旅游目的地营销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营销主体模式。由政府专职部门牵头协调各种社会力量,例如企业、影视行业组织、媒体、社会组织等组成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策划、实施海外旅游营销活动。这种模式能够集中、统一、高效配置目的地各种营销资源,从而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营销模式。
(2)形式多样的主题影视营销活动。策划、实施影视旅游营销活动方面要创意匠心独具,而且表现形式差异化、创新性。例如美国在主要旅游客源国的各大城市不定期地开展主题影视旅游宣传活动以吸引旅游者。巧打“名人牌”,聘请知名度高的影视明星参加海外旅游营销活动,利用名人的知名度来吸引旅游者。
(s)传统与新型营销手段的互补。为提高其影视旅游胜地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一方面花费巨额资金在传统营销媒介上开展旅游宣传,还邀请海外旅行机构和旅游记者参加体验旅游活动,以高密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轰炸”来吸引目标市场的注意。另一方面运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高科技营销手段。健全旅行社电子网络系统,作为联系海外市场的交流平台,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以多国文字向各国旅游信息,推销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