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1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生命教育 紧迫性
论文摘 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位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走上社会的青少年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祸患。所以,青少年生命教育亟需得到关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位的,人们普遍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意志的影响。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学业为主,缺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实,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由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青少年走上社会后,却不知如何应对随时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压力的增大,更使得他们面对困难茫然四顾,遭遇挫折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祸患。今年以来的富士康“连跳”事件足以震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教育中缺失了什么!其实,早在2005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就在《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谈到,中学生每 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1]因此,只有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告知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悲剧才不会重演。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接受过“生命教育”的孩子,同等条件下,其心志的抵抗力明显高于其他孩子。所以,生命教育亟需得到关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理念肇始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早在1968年,他便积极倡导并实践其生命教育理念[2]。随着全球自杀率的不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预防自杀协会共同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生命教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对于生命教育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提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与青少年生命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一是狭义的界定,即针对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近年来港台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发达国家开展的生命健康教育都是属于后一种。2005年3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3]这是中国政府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定义,当然也是对生命教育的狭义界定,本文生命教育也取其狭义之意。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1.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日益多元,观念日益开放,资源日益丰富,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生命教育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社会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更大程度上需要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青少年作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人才,只有自己拥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会好好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2.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只有拥有健康的生命这个根基,才能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和塑造,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3.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果青少年在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正视青少年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在学校,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上,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家长,一定要有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渗透生命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美好,才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才会努力去想办法提高自我和他人的生命质量。而社会,作为生命教育的大环境,必须越来越承认教育应该是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统一性教育,给孩子一个清洁宽松的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N]北京科技报2005.8.5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166-03
一、当前大学生的生存现状
(一)当前大学生的生存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2004年11月北京某大学一女大学生跳楼自杀身亡;2005年2月北京某大学一女研究生在家中跳楼自杀身亡;2006年2月份,广东某大学一周内竟有三人跳楼身亡;2007年5月8日至16日,短短9天内,北京相继有5名高校大学生坠楼自杀身亡;,2008年2月24日至27日,北京三所高校有三名学生自杀。但事件还远不止这些。
大学生自杀事件已引起了高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杀事件之所以发生,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能力弱、心理素质差。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作为独生子女,一直都由家长替他们排除困难,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锻炼,因而心理素质不强,抗挫折能力差。同时有些因素也不是凭他们自己的力量可以掌控的,比如就业难、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复杂、家庭变故等。再加上有些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一旦遇到挫折,便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当仅凭个人能力无法解决时,他们宁愿选择放弃生命来逃避。
二是生命教育的普遍缺失。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普遍比较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对生命教育则不够重视,这种状况导致大学生的生存信念薄弱,没有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活着的意义。所谓生存信念,表征着人在其生存过程中依靠知、情、意去坚定地追求生命的理想、价值与意义。早在20世纪中期,奥地利的心理学博士维克多・弗兰克就提出,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生存挫折和存在危机,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所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忽视了最基本的道德和生命教育,使孩子们缺少感恩意识,生命意识在逐渐淡化。当前的社会环境也缺乏产生生命意识的土壤。人们普遍太自我关注,不太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太在意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许多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他们往往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这不仅漠视和践踏了自己的生命,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不幸。
二、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学者专家各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国内的主流看法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培养人们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人们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与人相处,从而摆脱迷茫,树立信心,激发勇气,重新点燃生命之火,走出困境,走出焦虑、抑郁、消沉的泥沼。
(二)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性
1.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身心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做到身体、心理和谐发展。也就是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大学生对自己应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能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与时俱进;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以诚实、公平、信任、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的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勇于面对。
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年向成年转变、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发展不仅为他们独立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心理的发展,使大学生“成人感”增强,强烈要求自主独立。但是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大学生往往容易过高估计自己,一旦遇到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不能准确把握自己。加之家庭贫困、人际交往、学习、情感、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抗挫折能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必须正视大学生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对大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2.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教育提出,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品格,与时俱进、积极向上、敢人为先和开放、宽容等时代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技能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密切,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最注重的是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次是团队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和个人形象。这表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除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外,非专业性的人文素养等因素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掌握高度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和良好的素养。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民族、国家、集体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生才会有意义,才有可能得到发展,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3.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伴随着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导致一些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他们除了要承受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和挑战之外,还要承受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难、情感复杂、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的困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如影随形的焦虑,一些脆弱的生命个体不能承受焦虑之
重,往往走向生命的极端,对社会、家庭、生命本身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措施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针对目前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一)从宏观角度上,应从不同层面以不同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1.高校可以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或将生命教育贯穿于两课教学当中。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系统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寻找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高校也可以在两课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人文关怀,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带领学生思考并解决生命中的现实矛盾。通过启发,使他们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感悟生命的价值。
2.加强家庭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孩子的生命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家长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和孩子的交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同时家长也需要掌握和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保证和孩子有良好沟通的前提下,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能积极地进行干预,不断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在出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不至于茫然失措,甚至采取极端手段。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生命教育不只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应加强对报刊、影视、出版、网络等媒体的监管,禁止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出版物的传播,防止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的产品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从具体内容上,应从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1.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就是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活的权利,但是活着并不等于生命有意义。人从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不可选择地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生命不仅属于他自己,也属其家庭、社会,个体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形成与展现。因此,人之生命不仅是一个有机体的自然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完善道德、履行责任的过程。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制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我国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更是把人的本质看作超生命的生命,强调意义对人的本体价值。他说,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总要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那就与动物的生存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但是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往往过分关注自我而忽视对他人、家庭及社会的责任。责任感的淡薄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导致抵御挫折与困难能力的下降,在失败与压力面前,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空虚感与幻灭感,在这种情绪的左右之下,失范行为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加强以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为核心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是生命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
2.死亡教育。死亡教育主要在于让学生认识死亡是什么,正确认识死亡的本质和性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消除对死亡的误解、焦虑和恐惧,使学生有能力处理死亡带来的种种问题;学习如何有意义地生存,充实地生活,以及有尊严的死亡,从而塑造健康美丽的人生。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
十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的福址,是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计划,必须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更好的进行生态经济建设。以政治,文化建设为依托,全面推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我们力争实现一个美丽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够更好的进行快速发展,通过中国高等教育传播,打造中国高校中在学生时代树立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可是大学建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复杂的问题,一些大学的新校区地盲目扩张,在显着增加基础设施,学校的公用事业及其他能源需求的增长,使得这所大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能源消耗,各项社会事业。在这方面,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态文明的诞生。
一、加强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基本条件,能够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睦与共同繁荣。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期里,必须把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渗透到高校,通过科研技术与社会服务和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和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有效统一,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公平,高效,和谐。正义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文明和谐,实现生态效益,保护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文明要求高校学生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伦理,道德文化,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建设生态文明
高校学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意识还是很强的,但在实践中,高校学生并没有太多实际行动去履行生态文明,很多高校学生还有破坏生态文明的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很多学生在知道正确的生态理念之后,仍然选择继续原来的不良生活习惯,没有主动停下来。通常情况下,会主动购买环保产品的高校学生,只有8.89%,购买环保产品并经常主动采取正确环保行为,进行实践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行动的学生,只占到所有人数的18.58%。参与的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学生还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直接转化为行动。
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大学的传播机制来更好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是实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使命。作为一个生态文明的建设者,通过科学发展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通过各种设计,很多大专以上学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更好的实施的教育目标环境并在更好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社会有望发展生态文明,以提高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质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成。目前,大学基本上都有良好的教育机制,以促进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进步。大学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开始明确,另一方面,大学也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教师,以及人文的结构也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放到最后,应该提高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发展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不仅要教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概念,整合现有的校园环境和其他外部因素开始变化和教育工作者,学生必须要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以填补生态文明的认识,通过教育,经验,认同和内化更好的完善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目前,高校让学生更有效地发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和二者的重要关系。
三、加强建设生态文明大学建议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的校园为支撑,以创新和持续改进能源效率为目标,为社会环境的保护提供良好的支持,以及技术创新支持,以确保有限的资源在校园,循环利用和良好的生态校园文化,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教育作为一个起点,学生认识生态文明
高校应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技术本领,通过一个很好的生态文明的理解和很强的环境责任心,以及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高校要用生态价值观教育学生,另一方面,从生态平等的技术教育,再到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在教学中的环境伦理,唤醒他们的感性生活,形成善待生物的意识和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并进行实践社会生态保护行动。
2.创新促进高校生态文明的形成机制
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高校必须完成,创新生态良好的文明教育。首先,创新必须有教育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行为的目标和发育障碍的创新。其次,我们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包括生态文明技术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教育模式,高校必须要有创新搜索模式的生态文明发展,创新教学模式。第三,我们必须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文明的教育水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生态文明明显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环境的改造与影响,它应该是自我创新教育。不仅要教育生态文明的概念,整合现有的校园环境和其他外部因素开始变化和教育工作者,而且学生必须受到更好的教育填补了生态文明的看法,教育,经验,认同和内化。
四、小结
学生的心理:一是攀比心理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根据西方消费文化,许多人喜欢个人消费作为评价他们的能力水平。二是虚荣心。一定的虚荣心的冲动下,通过打扮显示自我,展现出学生的心理平衡。第三,放任。对于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因不文明,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办法为生态文明的学生应该使电流消耗。总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教育,实现绿色教育,低碳未来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校,更好的实现生态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梅枝,劳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08.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16-01
1.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
1.1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内涵整理归纳大致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生命教育指对生命自身的关注,包括对个人和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关怀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引导学生关注和敬畏一切生命,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本文根据运用需要采用广义的生命教育的内涵。
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融入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教育内容要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积极生命观。第二,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学生逐渐学会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维护自己的权利。第三,生命教育指引学生提升生命质量。
1.2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
1.2.1中学生身心特点要求进行生命教育。中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心理学上将其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同时,中学生此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情绪变化以烦恼增多、孤独感和压抑感增强为主,出现了逆反心理。因此,中学生身心敏感脆弱,若处于消极的情绪体验下遇到压力、挫折及心理障碍而又不能有效调节,很容易出现漠视生命的行为-自杀。
1.2.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征和任务要求进行生命教育。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人为本的课程,其内容自身就含有生命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与哲学》为例,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独特性、个体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传递出生命的不易,启示珍惜热爱生命,同时,在实践基础上树立理想,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是生命质量的提升根本途径。
1.2.3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要求融入生命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纲要》制定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有九条,包括要指导学生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钦佩顽强的生命,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中,建构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中学课程标准落脚于学生的生命和谐全面发展,特别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最终促进学生生命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从客观实际和中学生身心特点来看进行生命教育的是必须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在内容、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客观上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是必要的。
2.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2.1教师素质的是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实施生命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影响着生命教育的实施及效果。因此,思想政治课中的生命教育要从提升教师素质入手。
2.1.1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以自己行为为榜样影响学生。思政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观念指导实践,只有具备了以生为本、生命关怀的理念才能有效的展现在实践中。思政教师,热爱自己的生命,阳光乐观,积极乐观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绽放生命的活力,并将生命热情传递在课堂中,以情传情感染学生。
2.1.2教师要学习心理咨询知识。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思政教师的职责就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传递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三观。换句话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沟通。思政教师需要学习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掌握实用的心理咨询技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发现学生轻生想法及偏激思想等,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排解或建议学生家长将学生送到相关机构进行治疗,有助于减少中学生伤害自身生命的行为。
2.2思想政治课授课中生命教育的融入。思想政治课是进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生命教育渗透课教学各方面对达到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2.2.1营造以生为本,生命关怀的课堂氛围。生命关怀的政治课堂,具有温暖、和谐人文气息的氛围,教师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满足学生平等尊重的需要。
2.2.2发掘思想政治课生命教育素材。生命教育要落实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做到具体可实践,需要发掘思想政治课中生命教育的素材。首先,着眼于思想政治课课本。思想政治课本中蕴含着生命教育、人生哲理、人文关怀的素材有很多,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挖掘。其次,放眼于社会热点。如:近几年来,我国发生了几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在灾难降临的同时也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可乐男孩"、"老师谭千秋"等均彰显了生命的光芒;还有残奥会上的运动员。这些素材在课堂上以不同形式开展,不仅对学生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升华同时也是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建构。最后,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学生身边的事例更具真实性感,生命教育更具说服力。
2.2.3多样的课堂授课形式。思政课进行生命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满足学生需要,帮助其自我实现。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第一,变"静"为"动"。运用符合学生心理与兴趣点的活动,变静止、严肃的课堂为活泼、动手的课堂。在亲身体验中将生命观内化。第二,变"一"为"多"。针对某些章节,课堂由学生为主,如: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将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消费心理案例并由小组代表分享资料及观点,学生讲,老师适时引导,既满足了学生主体需要、成就需要又加深了学生对消费观、价值观的理解进而上升到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生命观教育。第三,变"内"而"外"。授课的地点拓展在室外;课后作业拓展到生活实践。课内课外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总之,生命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必要的、可行的,但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策略要随时空发展、学情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变化发展,进而更好的适应实际,达到生命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注释:
[1]董秋芳:《生命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第11页。
[2]朱雪萍:《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年第10期。
[3]潘丽萍:《让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闪光》,《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年第8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2004.
[2]董秋芳.生命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3]朱雪萍.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10).
[4]潘丽萍.让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闪光[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8).
[5]李峰.思想品德课堂应抓住"生命"内核[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9).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5
【摘 要】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以及意义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在学习生活中学会热爱生命,体验生命,形成良好的生命价值观念,能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妇产科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从而潜移默化使学生领会到生命教育重要性,对生命教育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教学 生命教育 必要性 措施
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对于妇产科护理来说,学生以后的工作须直接面对一个个新的生命,因此,需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重视生命,以更加负责、专业的态度开展护理服务。笔者就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探讨、分析,寻找到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指引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为以后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渗透生命教育是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发展要求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就需要面对众多特殊群体的患者,这就要求其承担起守护生命的职责。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尊重、敬畏每一个生命。另外,还可以健全学生人格,使之在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在妇产科护理工作过程中渗透生命关怀,使患者亲身感受到最真诚的关怀,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完善整体护理服务的需要
护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宗旨就是培养一批能够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人才。作为妇产科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产妇或患者的身体疾病进行有效护理,还需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开展正确的心理干预及康复指导。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扎实掌握基本护理知识、护理技能,还需关爱患者的生命。因此,教师在妇产科护理教学工作中要渗透生命教育,以实现整体护理的服务目标。
(三)当前学生缺乏生命价值关怀的思想观念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妇产科护理教学工作中存在多数学生生命价值关怀较低的情况,一部分学生抱有生命无所谓的生命价值观、人生观,很大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生命中没有需感谢的人,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学生严重缺乏生命价值关怀的思想观念。对选择妇产科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因工作性质的需要,就要求学生需正确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生命。
二、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措施
(一)对适合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妇产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需依托专业,从学科特点出发,课程安排从“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到“计划生育与妇女保健”。授课教师需根据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正常妊娠期孕妇的护理”“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分娩期并发症产妇的护理”以及“计划生育与妇女保健”五个适合渗透生命教育的护理教学章节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将其应用于整个护理教学过程之中。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方法渗透以及形式渗透
1.生命教育内容渗透
妇产科护理教学的内容较为特殊,使课程和生命教育有着较好的内在关联,需充分发挥妇产科护理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优势。如在生命孕育的讲述中,在教学“分娩期产妇的护理”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母亲进行访问,倾听母亲讲述分娩过程中所带淼耐纯嘁约靶睦肀浠,目的是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与挫折教育。又如在妇产科护理中对产妇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视,授课教师可通过教授心理护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人格魅力的塑造以及情绪调节控制规律,使其正视自我,自信自爱,培养良好情绪,学会宽容与关爱他人,健全人格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情景创设,运用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学生只有真正做到了珍惜、敬畏生命,才能直面挫折和失败。在感恩生命的教育中,教师需结合妇产科有关知识,讲述生命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学会爱惜自己,同时也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积极培养其对自己、他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在整个妇产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应用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相关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同时感召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生命教育方法渗透
此过程中,教师运用互动、志愿参与、健康服务、技能竞赛、操作训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用多种方法渗透生命教育内容,贯彻、落实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思想,使妇产科护理教学更具意义,使得学生在妇产科护理学习的同时,充分感受人性、生命、伦理等,使教学课程充满生命与情感意味。教师可将生命教育分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以及“守护生命”三个环节进行专题教学。“认识生命”环节的主要内容为“胎儿发育的特征”与“母乳喂养”,学习实践内容为举办“歌颂生命”的摄影作品展或者“生命教育”的宣传黑板报等;“珍爱生命”环节的主要内容为“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与“分娩期并发症产妇的护理”,学习实践内容为举办产科急救护理技能比赛等;“守护生命”环节的主要内容为“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与“计划生育与妇女保健”,学习实践内容主要是去妇女保健机构见习,积极参与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志愿者活动等。
3.生命教育形式渗透
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就是加大学生生命实践体验的力度与参与度,在生命体验过程中学生才能够对生命产生感悟、情感与经验。作为妇产科护理专业的医学生,需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有效地将生命教育形式与社会实践真正结合,在工作岗位的真实环境下顺利开展护理工作,培养尊重、爱护生命的态度,树立起正确的护理职业理念。教师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要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去体验生命。如在“妊娠期母体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的学习中,教师按照要求在学生身体上捆绑器物,让学生体验产妇妊娠期母体生活与行动的不便利,以及带来的心理活动变化;在“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章节的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到相关医院的产房参观新生命的诞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诞生的不易以及新生命给亲人带来的喜悦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医院妇产科医生开展专题讨论,主要讨论的内容为女性未婚先孕做人工流产造成的危害,体验生命价值与意义。
三、结论
妇产科是与生命教育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医学学科,在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契合度高,从现代护理要求中可看出对生命教育需求非常迫切。因护理专业具有特殊性,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对生命价值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从而正确看待生命,重视生命,爱惜生命,同时也能够正确面对死亡。教师在今后的妇产科护理教学中要渗透更多的生命教育,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以便在工作中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战同霞,魏秀红,卢国华.论提高临床护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2(23):80-81.
[2]赵婷.医学院校生命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10,9(06):825-827.
[3]王芳.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索[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06):734-736.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6
1.国家发展的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命运,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状态,使他们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在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缺乏必要的正确指导,再加上祖父母一代教育固有的弊端,诸如溺爱儿童、轻道德重物质等,尤其是对处于农村环境下儿童,其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极易往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无论是对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幸福感,还是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格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造性,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引导,强化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正确认识无疑是较适宜的时机。只有处理好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才能为其父母更好的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并以此促使国家继续健康发展的稳步进行。
2.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关乎到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这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得不到家庭教育在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上的正确引导,极易使他们在道德品质上发生偏离,有的儿童不服学校管教、肆意违反学校纪律、沉溺于网络,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纠缠在一起,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促使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生活堕落使他们的心情感到压抑,对他们性格的健全发展形成障碍。通过对当前留守儿童在思想层面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来看,他们存在对生活热情不高、没有人生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提高其素质的要求,是促使其人格健全发展的要求,也是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影响生命教育质量的因素来自多方面,要想实现高效率的生命教育效果,还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产生的合力,只有使这些因素密切配合才能发挥生命教育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功能,具体可以体现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奠基工程,在此要重视不断加强家长的素质、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优化家长的教育思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祖父母或其他亲戚,因此,父母在对儿童的监护人进行选择时,要以高素质、良好的品行、较高的文化水平为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就尽量对监护人的监护作出一定的要求;学校教育是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水平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不断明确教育目标、教学思想,发挥其在儿童生命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作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大环境,应该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角度入手为儿童提供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
2.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应该以学校为主要阵地,要从农村留守儿童身边发生的事入手,通过对儿童行为规范的指导,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带领学生开展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参观活动,使他们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志愿服务、实地训练等方式加强儿童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并以此净化农村留守儿童不良的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