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碳排放的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碳排放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碳排放的知识

关于碳排放的知识范文1

关键词: 市政工程;排水管道;施工质量;措施

一、确保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工业设施、现代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地方都设有排污管道。由于一些环境因素以及施工中管理和操作的失误,另外,从事市政排水工程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太少,不能满足工程需求;一些质量低劣的市政排水管材流人建材市场;一些企业施工管理力量薄弱,建设工程大量使用民工,而且又缺少熟练的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指导,造成施工质量粗糙,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容易造成管道断裂泄露、排水不畅、水倒流,管道周围地面或路面发生沉陷或变形,导致市政排水管道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质量的好坏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关系着城市防涝及防止地下水或土壤被污染的生存问题;其使用功能是否完善,直接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另外,由于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是隐蔽工程,维修起来比较麻烦,有的甚至是无法维修,并且维修费用较大,因此确保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至关重要。

二、.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其原因

1管道位置偏移造成管道错,积水,甚至倒坡现象。原因分析:

1.1由于测量时没有控制精度,误差过大,导致测量出现差错。

1.2施工过程没有按照规范操作,比如管座浇筑时,某一侧的灌注高度过大而导致管道移位;意外的避让原有构筑物在平面上产生位置偏移等。

1.3由于某些管材没有按照标准生产,管壁厚度不一,管道内径偏差过大,造成施工时的位移。

2回填土沉陷,沉陷大量积水,影响路面的正常通行。原因分析:

2.1压实机具不合适,不能保证松土的回填质量。

2.2施工质量差:同填前没有将沟槽内的积水和淤泥等彻底清除;碾压夯实不到位,局部出现漏夯现象。

2.3填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含水量控制不好影响压实效果,造成过大的沉降。

3检查井变形或下沉,造成地面沉陷而不平整。原因分析:

3.1检查井的构配件质量较差,砂浆和砌筑砂浆质量差,造成空缝而影响整体强度。

3.2安装质量差:检查井基础施工不到位,其整体承受能力差,容易造成井墙断裂;圆井收口不均造成表面不平,最终导致井盖坍塌;铁爬梯安装随意性较大,影响外观及其使用质量。

4管道渗漏水,造成水土被污染,严重的可造成管道断裂,不能正常使用。

原因分析:

4.1管材的质量问题:管道或管道接口质量低劣,局部存在裂缝,抗渗能力差。

4.2管道接口施工质量差,接口连接不严、管带与管座结合不严密、钢丝网偏移、接口填料不合适。

4.3管道基础不均造成沉陷,或者土基被水浸泡导致土质变形,出现局部积水、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等现象。

4.4施工质量问题:检查井施工质量差,井壁与连接管的结合处渗漏,另外,预留支管未封堵或封口不密实、闭水段端头封堵不严密等原因均可产生漏水现象。

三、市政工程排水管道施工要点及管理

1、管道的安装

闭水试验能否成功完全依赖于管道进入工地时的检查工作。对管道的检查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检查有无裂缝的情况,二是检查有无孔眼漏洞的情况。这两方面的检查工作一定要认真仔细,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的修补管子或者直接调换。在下管之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对各种线都要进行检查工作,还要根据图纸上的内容对线路进行严格的规划,井的位置、间距、混凝土等一系列过程及材料也要进行详细检查工作。

2、排水管道施工

进行挖沟槽这项工作时,注意的事情特别的多,可见其重要性是非常高的。首先要根据井基圆圈的尺寸来挖好井基,等到管材已经确定好后,才能进行调节直管线管口的工作。随后是砌检查井工作,这项工作需要对砂浆之类的材料进行严格筛选,比如说其饱满性,一定要符合井壁的尺寸。在另一方面,井基础的质量也是需要严格检查的,和井壁的要求一样,也是需要注意其尺寸的大小。因为只有尺寸合适了,一定强度的混凝土才能进行砌砖工作。在安装井圈时,一定要看坐浆是否饱满,井盖和井圈是否配套。如果在施工的道路上交通量和人流比较大,一定要安装重型井盖。

3、管沟回填及路面恢复

关于管沟回填工作,一定要注意的是沟内千万不能出现积水的情况。在进行路面恢复工作时,速度一定要快,这样才不会对交通造成阻碍,这是在进行此项工作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其次是恢复工作的准确性一定要高,要由专业的工作人员用电子设备测试其密度后,要保证压实率达到95%以上,要先得到负责人的认可后,才开始路面恢复工作。在进行土的回填工作时,回填土的土质是需要选择的,在所用的回填土中不能含有碎砖、玻璃、石块等,回填土的含水量也是需要控制的。回填土的密实度也需要严格控制。

4、管理工作

这里的管理工作主要指的是施工的管理,因为施工工作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减少各种材料浪费的情况,要对施工现场进行一定的管理,真正做到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工作。市政工程排水管道施工工作要有专门的施工生产的指挥人员,要对现场施工进行指挥工作。在现场必须有办公室,而且在办公室里要布置其工程的进度计划表、劳动力的调配、晴雨表、单位工程质量的目标规划表以及管理机构图等,要做到全面性的开展其工作。在施工现场的材料,必须要按施工总平面的布置图安置在正确的位置上,并且要堆放整齐,不得随意乱放,切实做好安全工作。在施工现场设专职的保安人员,跟施工无关人员是不能入内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排水管道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涉及较广,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必须加强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在保证工期的前提确保施工质量。城市排水工程和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天都在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定要在相应排水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管道工程质量控制,才能够为日常的养护工作提供了质量合格的排水基础设施。市政排水工程经常伴随市政道路的改造、高速路的建设等工程项目进行施工项目,并且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市政的排水工程大多数情况还属于比较隐蔽的工程,提高排水管道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参考文献

[1]常玉欣,张书峰.浅谈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2).

关于碳排放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本 产业结构 碳生产率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巨大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能源消费量在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化石能源的燃烧大大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据WRI200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为了应对国内外关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宣布要将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少40%-45%。同时,在2011年提出的十二五计划中,中国承诺将碳排放强度减少17%。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人力资本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被广泛研究,但是找到碳排放量、产业机构与人力资本三者之间的内部机制对有效的减少碳排放量是非常有用的。

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投入要素。舒尔茨认为劳动力变成了资本,通过知识和技能可以将人力资本变成经济财富。在舒尔茨之后,Hirofuni构建了包含受教育的人力资本的经济模型,Romer考虑到知识会影响产出从而将知识引入到了生产模型中,最后Lucas将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人力资本外溢的概念。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证层面都已经被证实。但是,相似的,人力资本对环境状况也是很重要的。Cole在他的研究当中很清晰的用英国和中国的样本论证了人力资本对环境的关键作用。Zhou也构建了实证模型研究了人力资本与碳排放直接的直接效应。除了人力资本之外,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量的作用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了,因为第二产业是二氧化碳主要排放者。综上所述,许多研究都证实了人力资本与环境质量直接存在关系,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关系以及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关系,所以探讨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关键的。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在我们的实证模型中构建了以产业结构为中介变量的计量模型,被解释变量用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GDP测算,解释变量为人力资本存量(HC),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测量的人力资本存量来代表,中介变量是产业结构(TL),用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例表示,控制变量为FDI、R&D以及能源结构(ES),样本使用2003-2011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bias-corrected bootstrap来检验中介传导作用的存在,进行了实证检验。

三、结果分析

中介区间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在我们的回归结果中,除了在中部样本外,人力资本存量通过产业结构促进碳生产率的提高。R&D和ES都与因变量碳生产率正相关,FDI与碳生产率负相关,但是不显著。中介区间的结果如表显示只有在全国样本的测试中区间为(0.0592,0.3338),不包括零,表明在全国层面存在中介现象。也就是说,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可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提高碳生产率。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产业结构只有在全国样本起到了中介传导作用。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与碳生产率之间的联系来达到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双重目标。政策制定者应该集中采取措施引导人力资本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他们可以通过调整不同产业人力资本的工资来达到该目的。

第二,鼓励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呗证明是提高碳生产率非常有效的途径,政府应该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节能部门与低排放产业。政府可以给予符合条件产业例如减税等优惠措施。

参考文献

[1]]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1):3-42

关于碳排放的知识范文3

近日,全国林业厅局长会宣布会议要实现“碳中和”,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出资11250元在陕西省延安市开建“碳中和”林,在未来10年内将本次会议造成的49.84吨碳排放全部吸收。

2010年底,在由中国贸促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竞争力国际论坛”上,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出资在内蒙多伦县植树造林,将本届论坛产生碳排放在未来5年内全部吸收,实现本届论坛“碳中和”的目标。这是该基金会实施的继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碳中和”后又两次“碳中和”公益活动。在此之前,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5000亩“碳中和”林已在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营造完毕。

继低碳之后,“碳中和”又一次成为热门词汇。碳中和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和方式去抵消个人或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会议碳中和”正成为中国及国际众多形式的“碳中和”家族中新的一员。不断出现的会议“碳中和”事件,对展会实现低碳化带来了新思考。会议上倡导碳中和,未来的前景如何?为实现低碳办展,国家会否将来出台展会碳排放强制性标准?本刊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李育材。

中国对外贸易:请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会议上倡导碳中和,您认为未来的前景如何?

李育材: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是中国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碳汇基金会为企业和公众搭建了一个通过林业措施“储存碳信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四位一体的公益平台。碳汇基金会已经建立了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包括碳汇生产、计量、监测、核证、注册的标准体系。企业和个人均可捐资到本基金会,实施碳汇造林、森林经营、森林保护等项目。林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记入企业和个人碳汇账户并在网上公示。碳汇账户上的每一吨二氧化碳都有一片相对应的树林。这片树林除了吸收二氧化碳外,还具有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推动大型会议的“碳中和”公益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唤起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引导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做贡献。通过植树造林实现国际会议的“碳中和”目标,是当今国际会议的流行做法。我们认为开展会议的“碳中和”公益活动具有光明的前景。在这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个障碍是资金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会议主办方给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款开展这类公益活动。

中国对外贸易:为唤起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将从今年开始,以捐资开展碳汇造林的方式,将每年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办成“碳中和”会议。关于计算会议中的碳排放,碳汇基金会如何保证结果的客观和可信?

李育材: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会议造成的碳排放进行科学计量,计量结果要经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审核,保证计量结果的客观和可信。

比如全国林业厅局长是经北京凯来美气候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计量、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审核,会议的碳排放共计49.84吨二氧化碳当量。碳中和林除了实现会议“碳中和”目标外,还将发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多重效益。

中国对外贸易:您是否希望将会议碳中和的公益活动推广到展会上?

李育材:根据章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希望将“碳中和”公益活动推广到展会中。如果展会主办方或企业愿意捐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很乐意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组织实施展会的“碳中和”活动。

中国对外贸易:今后让展会的组织者实行低碳办展,您认为是否有可能国家将来出台关于展会碳排放的强制性标准?

李育材:开展低碳办展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树立展会的绿色形象。低碳办展,顺应时代需求,意义重大,值得提倡。但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不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强制减限排指标。所以,我个人认为国家近期还不会出台关于展会碳排放的强制性标准。

中国对外贸易:各种会议往往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和消费,与会者吃、往、行都要消耗许多的资源,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让会议低碳化,或者用植树造林的方式中和掉会议所排放的碳,有人说应该成为会议的组织者和参会者的一种责任与义务。虽然“会议碳中和”目前还未实现从前卫到普遍的转换,但有朝一日可能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展会行业是碳汇的潜在买家,您认为他们目前购买动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李育材:如果这种减碳、消碳趋势向着包括“两会”在内的各种大大小小会议蔓延,将不仅能够唤起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还将为实践低碳会展提供一种新路径。

为开展展会的“碳中和”活动,展会行业可能购买林业碳汇,成为碳汇的潜在买家。目前,他们的购买动力不足,我认为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对展会业还没有相关的政策要求,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展会业对全球气候变化、碳汇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到位,对“碳中和”活动的重要宣传价值认识也不到位。

中国对外贸易:“会议碳中和”是碳汇基金会超前的做法,顺应了低碳的潮流,您认为要实现从前卫到普遍实施的转变,还有哪些工作要做?就碳汇基金会来说,未来会做哪些工作来进一步推动“会议碳中和”?

李育材:我认为,“会议碳中和”要实现从前卫到普遍实施的转换,还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研制工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来说,今后将从两个方面推动“会议碳中和”,一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和借助电视、网络、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力量,加强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以及开展“会议碳中和”活动的重要意义的宣传普及工作;二是积极倡导企业、会议主办方捐资开展一系列有影响力国际、国内会议的“碳中和”活动。

湖南

林业工作会议实现“碳中和”

1月21日,湖南省林业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省林业厅党组倡议与会代表自觉捐资1.8万元,在革命圣地韶山营造碳中和林15亩,把本次会议造成的碳排放吸收,实现本次会议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使此次会议成为全省首个名副其实的“诋碳会议”。

经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计量,2011年的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与会代表共300人、160台车辆往返和会议用电等消耗,共排放二氧化碳28.12吨。通过专家参考湖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核查一生物量调查数据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严密计

算,需营造针阔混交林15亩,才能实现会议的“碳中和”。这15亩针阔混交的“碳中和”林,可在未来10年内吸收本次会议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低碳会议”的目标。

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表示,为传播低碳绿色理念,唤起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湖南省林业会议将从今年开始,以捐资营造碳汇林的方式,将每年的林业工作会议开成“碳中和”会议。“碳中和”林除了实现会议“碳中和”目标外,还将发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多重效益。同时,也为建设绿色湖南、推进富民强省开创新形式。

展会推荐

第14届海博会

展会时间:2011年4月18日-21日

展会地点:福建石狮

承办单位:泉州市人民政府 石狮市人民政府

推荐理由:该展已成为国内规模大、规格高、富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专业盛会,本届海博会将延续“两岸、规模、专业、休闲、时尚”的主题并将呈现四个亮点:一、两岸携手合作,深化产业对接。二、汇集创意资源,引领时尚潮流。三、延伸展会时空,凸显闽派特色。四、强化产销对接,本届海博会将充分发挥石狮作为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的优势,重点打造两个对接活动:一是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组织约50家中国上市、重点纺织企业与台湾业界进行交流对接;二是由中国服装协会组织近100家中国优秀服装采购买手与当地服装企业、协会的产销对接。

联系人:高培榕、纪雅辉、邱安妮

电话:+86-595-88703999

2011年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

展会时间:2011年11月13日到19日(两年一届)

展会地点:汉诺威展览中心

主办单位:德国农业协会DLG e.V.

中国组团: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展览中心

推荐理由: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是全世界最大的专业针对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机械、设备的国际性展览。在所有的参观者中,商业农场主超过了一半,另外还有将近3万名农机经销商,2.6万名农机制造商和2.省略.省略

2011日本电子、机械零配件及材料博览会

展会时间:2011年7月20日-22日(一年一届)

展会地点:日本东京国际展示场(Tokyo Big Sight)

主办单位:日本能率协会(JMA)

推荐理由:TECHNO-FRONTIER是日本最大的各类零配件专业展览会,该展会包括十一个部分,其中的电机技术部分作为展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功的举办了28届;电源系统部分、EMC噪声对策技术部分也都有着连续20年以上成功举办的历史。在TECHNO-FRONTIER上,还举办供参展商与观众进行交流的论坛,供世界各地的参展商与买家交流最新的行业信息。在2010年的展会上,共有456家参展企业参展,展会吸引了众多的国际专业参观者。展会的中国参展商目前有来自山东、广东、浙江、香港、四川、天津等地的二十多家企业,中国参展商对此展会的兴趣呈不断上升趋势。

联系人:王兰荣 刘凯

关于碳排放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甘肃省;产业结构;碳排放量;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甘肃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3月4日

一、引言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要素之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发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能源消耗占世界能耗的比重越来越大。数据显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78年的6.2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8年的2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从1978年的5.7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更是快速增长,2000~2008年年均增长超过10%。因此,提倡低碳经济就显得更加必要。关于低碳经济,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的研究。

关于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宋春燕(2011)计算出了中国自1978年到2008年总的碳排放量和人均量,并对中国TP与GDP两者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和因果检验,得出碳排放量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平稳的。Grossman、Krueger(1991)对GEMS城市大气质量,通过相关数据作了分析,发现SO2与gdp之间存在着所谓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Cannas等(2003)也通过相应数据检验了N型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并解释了出现这种曲线的原因。高云虹、王美昌(2011)则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法分析了江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长期关系。杨桂元、李璐(2011)通过建立VAR模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提出降低碳排放量的关键因素。

关于碳排放量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方面,罗浩(2007)在对古典索罗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对约束经济增长的资源瓶颈进行分析,提出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的解决办法。

张丽峰(2011)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变量与碳排放的关系。陈兆荣(2011)则采用结构变动指数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过程与碳排放量波动的相关关系。

甘肃省作为西部一个发展较快的省份,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能源使用上可能存在很多问题,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同样,甘肃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产业结构变动可能对甘肃省碳排放量也有重要影响。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三者关系的研究,我们发现单独研究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或者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比较多,综合三者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更多学者的视角是基于全国或某个大的区域,针对某个省尤其是西北地区省份的较少。所以,本文试着根据相应数据分析甘肃省碳排放量、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三者的关系。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目前学术界的一般处理方式,我们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甘肃省经济增长的被解释变量,记为GDPP,产业结构方面,为了消除不同省份的区域差异,我们选取相对指标,因为第二产业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中作用最为明显,我们用第二产业占三大产业产值的比重来衡量,记为INS;对于碳排放量的指标,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方法,由于具体计算碳排放量比较繁琐,我们仿照王怡(2012)的做法,用煤炭、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天然气的年消费量进行估算,但这些能源的统计指标一般是实物量,在估算碳排放量时,首先需要将这些消费的能源根据折算系数换成以标准煤为计量基础的能源消费量,因为天然气的单位是立方米,我们也把它转化成标准煤单位,然后计算出相应的碳排放量,记为TP。

本文的数据人均GDP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产业结构方面的数据同样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整理计算得出。碳排放量的数据则来源于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并通过整理、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根据2000年为基期调整后的实际数据。我们首先对这些变量的统计值进行简单的描述,变量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1,趋势图见图1。(表1、图1)

通过变量描述性统计表和趋势图,初步可以得出甘肃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同时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偏大,这些年始终稳定在45%左右,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这说明产业结构还不太合理;随着经济的增长,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也是很快的,曲线的斜率为正,除个别年份,其斜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这说明,这些年我们的能源消费量太大,经济的增长更多的可能是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尤其是第二产业的投入带来的,增长的模式还不是集约型的。文章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做规范的实证分析,以此来证明我们的推测。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根据以上选取的变量和相应的理论分析,我们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log(TPT)=?茁0+?茁1log(INST)+?茁2log(GDPP)+?滋T (1)

根据前面假定,GDP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来衡量经济增长;INS为第二产业占三大产业产值的比重,用来衡量产业结构;TP为碳排放量,T表示时间。?滋T为随机干扰项。如上文分析,为了避免出现异方差问题,我们取各个变量数据的对数来处理。

文章首先采用ADF检验法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表2)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GDPP、INS、TP这些变量的原始数据都没有通过ADF检验(检验的结果都大于临界值),这说明每一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性数据,若直接对这些变量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则没有任何的意义。然而,对这些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检验的结果都小于临界值)。所以,它们都满足一阶单整I(1)。如果变量之间满足同阶单整,那么我们可以继续检验它们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2、协整分析。就协整检验的方法而言,如上文所示,主要有Engfe-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法、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等。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在这里不能使用,而恩格尔和格兰杰的检验方法主要适用于样本容量大的情况,本文仅仅是从2000年到2010年间取数据,样本容量较少,所以我们同样不能使用这种检验方法。相对于两步法,Johnsen协整检验还能检验多重协整关系,而且他对样本容量问题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所以我们采用Johnsen协整检验。(表3)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只要迹统计量大于临界值,则就拒绝假定。由表3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上明显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也拒绝了存在至多1个的协整关系,接受至多存在2个协整关系的假定,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协整关系度量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变量log(TPT)、log(INST)、log(GDPPT)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联关系,即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是密切相关的。

3、格兰杰检验。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运用Eviews6.0,对甘肃省碳排放量、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产业结构是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碳排放量就越大,碳排放量不是产业结构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越迅速,碳排放量就越大,碳排放量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增加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最大,经济增长不是产业结构的Granger原因。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文章通过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碳排放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检验了碳排放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碳排放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2)格兰杰检验表明:产业结构是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增加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经济增长越快,碳排放量就越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碳排放量也越多;甘肃省的经济增长第二产业作出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应增强不同产业间的协调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有利于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通过这些领域的发展来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减少碳排放量,以此来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2)提倡低碳理念,通过政策引导,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低排放、低耗能和低污染的发展理念要深入人心。同时,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相应的低碳发展技术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浩.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2007.6.

[2]杨桂元,李璐.影响我国碳排放量因素分析与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科技与产业,2011.1.

关于碳排放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72-02

引言

碳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其中一个部分,是由单独的审计机构对于政府和企业在承担碳排放责任方面进行的检查和签证,也是对碳排放管理活动以及其成果进行独立性评价和监督的一种行径。简单来说,碳审计就是对消耗煤炭、石油、木材等自然资源时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审计。现如今,推行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正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而随着低碳经济应运而生的碳审计必然要得到重视和发展。碳审计的推行不仅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我国彻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要求。推行碳审计可以促进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通过碳审计也可以时刻反映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客观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从其反映出的情况中判断出何为有利条件,何为不妥之处。以后在发展低碳经济时能够扬长避短,为之有效。推行碳审计无疑可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改善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

一、国外碳审计的发展现况

(一)全面推行碳审计的英国

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继而迅速推行碳审计的英国无疑为大家做了很好的榜样和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英国可以说做到了全面推行碳审计,它不仅要求国内的生产运营活动实行可持续管理体制,而且也将外国大使馆划入低碳范畴。英国环境审计的委员在环境工作报告当中明确了碳审计的动因、内容以及目标,从2009年之后便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框架。经过他们的不断努力实践,政策中的不足之处被验证了出来,比方说政府直接参与环保标识的监督和管理,撤消了每一个有歧义或不准确的环保标识。不得不提的是,英国在推行碳审计过程中取得最大的成就就是建设低碳社区。英国可以通过碳审计十分精准地算出社区以内的每一个环节建设以及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对其进行分析,之后用最新型、最清洁的能源代替排放温室气体的传统能源。英国政府推行碳审计的可持续性、全面性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在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提高全民低碳意识的美国

提高全民的低碳意识,关心生活方式的审计,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节能减排成为了美国推行碳审计的焦点内容。经过科学而全面的社会调查,美国分析出了三大重点审计对象:汽车、房屋建筑以及居民生活,从而进行抓重点审计。而在这三者之中,美国科学家认为,居民在生活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占的权重较大。所以美国更具针对性地把碳审计的对象锁定在居民的生活方式上。可想而知,这种抓重点针对性的碳审计无疑会起到显而易见的效果,而且大大提高了全美国人的低碳意识,更多的孩子从小就能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从小要养成低碳环保的好习惯,不论是美国的这种抓重点审计法,还是倡导提高全民低碳意识,都值得我们学习。

(三)环保法制化的加拿大

加拿大的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从世界上10个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中,加拿大独占7个这一点就可见一斑。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空气质量,这与加拿大的环保法制化离不开关系。加拿大作为一个法制化的国家,在其第三十六届国会第一次会议上面颁布了加拿大的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保护上升到了法制化的高度。政府在干预和监督企业碳排放上用了很大力度,对于排污量大的企业会被直接告上法庭,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将面临巨额的罚款。加拿大政府在2008年起对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开始征收碳税,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该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其他省份下降很多,而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并未收到影响,这使得碳税政策得到了很高的民意支持率。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加拿大人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每次政党选举中环境保护也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加拿大居民可以将因排污过量而影响他们生活的企业告上法庭。每个人都在积极保护身边环境,维护大家的共同利益。

二、我国碳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碳审计涉足尚浅,缺乏审计人才

众所周知,我国的碳审计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国人的碳审计意识较低,社会上缺乏可以进行碳排放审计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我国学校、社会中对碳审计的教学及培训都比较少,也不全面。而我们国人对碳审计认识不足,兴趣不高,这都导致了我国缺乏碳审计人才的被动局面。现在的审计都主要集中在会计、税务审计上,对公司企业的会计方法、会计工作过程中有无严重失误和纳税情况的审计,主要由财务人员完成。而进行碳审计则需要碳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能胜任环保资金、环保政策、环保技术等方面的工作。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碳审计工作完成的都很粗糙,审计人员只是依赖于财务审计中积累的经验和财务审计中的方法。这种不科学的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碳审计报告正确率和可信度低下。审计人员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以至于对碳审计工作望而生畏,长此以往下来更加地不利于碳审计的发展、环境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碳审计数据核算准确率低

我国目前碳审计数据核算准确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被审计单位不愿配合,取数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碳审计的概念及意义没有广泛的被认知,大多企业单位不加以重视,更有企业担心在提供碳排放数据的同时会泄露商业机密,这都直接导致了取证困难。第二就是碳审计缺乏专业的技术方法,在获取碳审计数据时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例如,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数据,很多企业没有科学的收集方法和准确的计量,增加碳审计工作的难度。

(三)碳审计内容单一

和西方比较完备的碳审计体系相比,我国的碳审计比较零散。我国香港特区积极与国际接轨,在2010年就已全面推行建筑物碳审计。但对于我国大陆来说,碳审计的概念、内容、目标、意义等都亟待普及。在我国碳审计制度实施的道路上较成功的就是建筑物碳审计,可这较之西方完备的碳审计体系是远远不够的,碳审计内容太过单一。

(四)碳审计工作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

我国碳审计工作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加拿大学习。又或者说我们有法可依但执法不严,国家制定的法律没有很好的起到约束、指导的作用。我国先后制定的《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和《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虽然对碳排放的调控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然而由于系统性的缺乏,操作性低下,对于碳排放信息的披露以及碳审计报告的完成并没有起到很大的指导性的价值。因此,对于碳审计这种新生的事物来说,则更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来制定操作指南和审计准则,同时,对于碳审计的目标、人员、范围、机构、方法以及报告详细地进行规范,并且指导碳审计人员的工作。在主要法律《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法》当中并没有明确碳审计的法律基础和相应的审计准则[5]。这也只能说明碳审计缺乏法律法规有效支持。

(五)实施方法不科学,没有合理的评估标准

我国总体来说并没有科学的碳审计方法,合理的碳审计程序普及率太低。而在我国也仅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所发表的《香港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减除的核算和报告指引》中提出了一套相对科学系统的方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是为建筑物的检出和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相应的报告及核算。但是对于很多碳审计工作来说都是比较表面的东西,并没有合理确定有关的碳审计项目,制订科学的碳审计方案、详细实施碳审计的程序以及综合编写碳审计报告此类的正确的审计程序。编制的审计报告存在很多漏洞。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没有正确合理的碳审计评价标准,没有确立明确的指标。然而,对于钢铁、电力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行业我国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标准,这无疑为开展碳审计工作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三、推动我国碳审计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碳审计的重视,培养审计人才

实施碳审计制度、开拓碳审计之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也是非常艰辛的事情。这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场意义重大的革命。稳步减少碳排放,有效调控温室气体对地球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每个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西方发达国家较早提出了“低碳经济”和“碳审计”这些概念,并对它们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现如今也有了较为完备的碳审计体系和正确的法律指导。香港政府在态度上积极与国际接轨,行动上学习国外的专业技术与先进的理念,并能够有意识地将审计人才作为重要的培养对象,因此,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对而言对于在碳审计上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建筑物方面可以说做到了全面推行碳审计的程度。而对于我国大陆来说,碳审计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政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切实地全面普及碳审计和加大碳审计的教育力度,再加上我国国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普遍较低,所以我国的碳审计人才处于严重缺乏的状态。为了兑现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对外的承诺,尽快培养出一批专业的碳审计人才显得迫在眉睫。

(二)政府正确引导,企业积极配合

我国国民低碳环保的意识薄弱,这与国家政府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低离不开关系。政府应掌握主动权,积极进行正确引导。目前民间的碳审计机构较少,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审计机构,积极在企业间开展碳审计,也可以起到对民间事务所碳审计工作开展的引导作用。政府再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让企业认识到温室气体对大气层和环境的破坏,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危机感,让企业自觉提供正确的碳排放数据及相关资料,自觉开展碳审计工作。另外,政府也可以对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的企业进行减税等优惠政策。

(三)完善碳审计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由于我国碳审计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具体的碳审计法律,并且我们还发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这是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下转304页)(上接273页)较之下所得出的。但是,我们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借鉴的同时学习西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我们要多学习西方碳审计的经验的方法。比如,说加拿大实施的碳税和二氧化硫税等。我国要尽快修订《审计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碳审计法律基础,并制定出与碳排放过量相对应的惩罚措施,通过制定出强有力的法律来约束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保障碳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慢慢引导碳审计走上制度化和规范法的轨道,抓紧与国际接轨。

(四)抓重点进行碳审计

我国碳审计制度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想要迅速实现全面系统的碳审计十分困难。而美国的抓重点审计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借鉴他们的低碳审计经验,我国可以先明确碳审计的重点方面。这种抓重点审计法不仅降低了审计难度,使我国现阶段的碳审计发展更具可行性,而且还能得到显著的效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碳审计发展初期的效率。有调查表明,我国现如今碳排放量最大的是建筑业,在建筑的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近总量的一半。因此,对于碳审计我国应将目光放在建筑业上面,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建筑业的重点内容。这种抓重点碳审计的好处就是我们在重点行业摸索出的审计方法和经验可能会适用于其他行业,这无疑为碳审计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建立碳审计评价标准,创立科学审计方法

有一个完整明确的标准是审计的根本,比如说,财务审计中纳税额的调整都是根据一个系统明确的标准来进行的。而我国的碳审计正是缺乏一个这样的审计标准。建立健全碳审计评价标准,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有据可依、有则可守,不至于做出盲目的判断。然而对于不同的行业应该制定不同的审计标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制定审计标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标准的全面性,邀请碳审计专业教授、相关行业的高管和国际上有名望的审计专家来参与制定。另外,制定出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时势的发展来不断完善审计标准,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刘卫东,张雷,王礼茂.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10,(5):779-785.

[2] 刘炯天.关于我国煤炭能源低碳发展的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1):4-5.

[3] 王帆.英国低碳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管理方略,2010,(6):66-70.

关于碳排放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清洁发展机制 碳排放权 会计处理

一、低碳经济下的清洁发展机制

(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的关注。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产生严重威胁。纷纷扰扰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争论声中落幕,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 改变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清洁发展机制

低碳经济的“碳”,狭义上是指石化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广义上包括《京都协定书》中所提出的6种温室气体。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每个发达国家缔约方都有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表现为一种碳排放权。由于这种排放权具有稀缺性,能够进行交换,所以它具有市场价值。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中实施的、从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s),以抵减其排减义务的国际合作机制。

CDM被看成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双赢合作机制,一是降低发达国家履行其应承担的约束性减排义务的成本;二是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转移,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CDM的核心是将碳排放权量化,容许进行市场交易,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廉价的减排成本。中国的碳排放权已成为西方国家企业追逐的目标。

二、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

(一)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难以达到减排目标。目前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则还在制定中,尚未形成全球市场,呈现出各区域竞争发展的特点。

在众多区域性碳交易市场中,主要有4个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所,分别是欧盟的EUETS、澳大利亚的NewSouth Wales、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国的UKETS。其中美国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所,也是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模式的开创者;欧盟EUETS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所。

(二)中国实施CDM项目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第2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占全球总量的15%。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2010年CO2排放量为13.3亿吨,比2003年增加85%;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占整个GDP的3%。据国际能源机构估测,2020年CO2排放量为15.43~21.74亿吨,将超过美国。目前我国虽然不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动地减排温室气体,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起步较晚,基本是在《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的几年间逐步发展起来的。1998年5月,中国在联合国总部签署了《京都议定书》,CDM运作才全面启动。

近几年来,中国注册成功的CDM项目迅速增加,已成为CERs全球碳市场最大供应国。虽然目前中国CDM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总量增长迅速,约占全球的近一半,但尚未形成一个高效规范的碳交易市场。国际市场上碳排放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17欧元左右,而国内的交易价格在8~10欧元,不及欧洲二级市场价格的一半。更为重要的是,碳交易权的计价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表1中列示了目前国内外碳交易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CDM项目通常有投资回收期较长、初始投资额大、交易成本难估计、风险较高等特点,这都给参与CDM项目的中国企业带来了诸多的会计核算难题。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问题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争议

碳排放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具有商品的属性,成为一种全新的交易对象出现在商品贸易中。学术界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众说纷纭,碳排放权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处理方法均有争议。

关于碳排放权的确认,学术界的主要观点有确认为无形资产、存货、金融资产和作为环境成本核算4种。其初始和后续计量属性以实际成本计量或公允价值计量。其损益列示在利润表中,有的反映为收益变动,有的反映为成本变动。

(二)碳排放权会计确认的探讨

1.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碳排放权是CDM项目企业拥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这与无形资产类似。但我国参与CDM项目的企业与发达国家购买CERs不同,其持有CERs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出售,这与无形资产不同。因此碳排放权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2.不应确认为存货

企业投资CDM项目是为获得CERs,如同存货的库存商品,是为了出售。但CERs与存货不同的是没有实物形态,因此碳排放权不应确认为企业的存货。

3.应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企业通过CDM项目所产生的、可交易的是经核实减排的减排量,即CERs。它既不是有形产品,也不是无形的知识产权;既不是技术转让合同,也不是货物买卖合同。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本身具有归属分配和实际使用并非发生在同期的特性,或者说具备期货或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某些特性。碳排放权具有自由交易市场,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并始终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变动直接增减资产价格,是一种全新的金融衍生品。美国的“酸雨计划”就已成功地引入了期货机制。

碳排放权是一个国家排放CO2的权利,应该作为资产核算。但是它不是考虑近期出售而持有的短期资产,不应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应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区别于传统金融产品,碳金融产品的交易规模、工具要求、服务能级、风险评级都更加严格。

(三)碳排放权会计计量的探讨

1.初始计量

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碳排放权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贷记有关科目。

2.后续计量

目前,我国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由风险与收益决定其市场价格,以体现会计计量属性的配比原则。碳排放权在持有期间会产生一部分收益,作“投资收益”核算。

尽管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公众对金融创新产生质疑,但是从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资产价值变动来考虑,公允价值仍然是一种值得采用的会计计量方式。碳排放权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碳交易所排放权的价格指数受其所承担减排义务难易程度影响,期末也应按照公允价值反映。

(四)碳排放权会计披露的探讨

在我国碳排放披露的形式可参考金融资产,直接添加到原有的会计报表中,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相关信息的详细说明。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至少应披露以下信息:CDM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及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相关信息、成本费用、风险管理措施、外币折算方法、收益及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等。

四、应对CDM机制的战略选择

(一)建立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

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具有分散、低透明度、信息不易收集、不易调控的特点,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信号具有盲目和不准确性。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则有利于弥补现货市场价格信号可预测能力差,只能反映某个时点,不能反映未来供求变化及价格走势的不足。

1.期货市场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两大功能。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价格。

2.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它的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将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的又一新兴金融资产。

3.规避国际碳交易价格波动的风险,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安全、准确、迅速成交的交易平台。

(二)重视低碳经济发展

哥本哈根会议后,我国承诺在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DM以商业手段实现在能源高效利用的同时降低能耗的目标,可显著改善项目经济和财务指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显示着优越性,同时制度不完善、议价能力低等问题也困扰着碳交易市场,故新兴的碳排放权市场要想真正发挥其生命力,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郝玲,涂毅.碳排放权会计处理初解.新理财,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