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1

关键词:金融;变革;互联网经济

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我们呼吸的每一个空气分子仿佛都散布着互联网的味道。互联网首次出现在美国,最初应用于军事领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基础,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完成远距离通讯,达成全球信息共享。而互联网经济是人们通过互联网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五大内容:(1)互联网金融;(2)电子商务;(3)即时通讯;(4)搜索引擎;(5)网络游戏。

其中,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结合的新事物,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使传统金融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得到了国家、社会和企业多方面的重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采用了不同的沟通媒介,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这些媒介的使用凸显了互联网的优势,使传统金融具备更强的透明度、更高的参与度、更好的协作性、更低的中间成本以及更加便捷的操作系统等多个特征。同时,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市场经济具有更加强大的信息网络,因而具有了更大的灵活度,使市场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

1.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从20世纪开始,我国互联网产业开始发展,经历了新技术革命,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我国互联网崛起主要分为四大阶段:

(1)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第一阶段

2002年到2006年。主要特征是产品先后经由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和电信服务商最终到达用户手中,属于传统移动增值服务产业链。

(2)以平台商为主导第二阶段

2007年到2009年。该阶段相比传统移动增值服务产业链,具有较强的革新性,它以平台整合为基础,打破了运营商对产品的垄断经营,平台整体势头极强。

(3)以终端商为主导的第三阶段

2008年到2012年,主要特征是产品先后经由应用开发商、终端厂商、电信或支付提供商最终到达用户手中。这个阶段,终端厂商采用了商店模式的经营手法,通过产品多样化来主导互联网市场,初步体现了互联网经济的优越性。

(4)以服务提供商为主导的第四阶段

从2012年开始,预计到2017年,主要特征是产品先后经由应用开发或服务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电信或支付提供商最终到达用户手中。该阶段各商家开始寻求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而服务提供商作为主导方对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各商家的合作。

目前,我国互联网的金融业态主要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手机银行等传统金融交易方式的电子化、网络化业态;二是第三方支付、P2P和众筹等由互联网企业推广的金融业务;三是由电子商务企业、金融机构等合作推出的新型业态,近年来火爆全国获得巨大成功的余额宝即属于此。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崛起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2.互联网金融给金融业带来的变革

(1) 推动金融业的快捷、高效、大众和脱媒化进程

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点便是快捷。互联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以及智能手机技术不断发展,将传统金融的线下交易方式转变为线上交易。典型的案例如支付宝第三方交易,改变了中国几亿人的购物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只需要在PC端或手机客户端输入支付密码,便可完成交易。目前还存在部分要求线下交易的开户业务,从当前趋势来看,其交易方式未来也将逐步转变为线上交易。此外,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使交易方便快捷的手机终端逐渐取代PC端,成为未来线上交易的主要方式。

互联网金融还将使金融业的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下,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这些新兴的信息技术使得市场的供需交易信息及时而准确地出现在企业人的眼前,人们通过互联网相互联络,处于一种“被透明”的状态,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此外,这些新兴信息技术还直观反映了市场的投资与融资需求,使金融业资源得到高效配置。

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使投资、融资趋于大众化,这主要得益于P2P业务的广泛开展。此外,最近较为火热的众筹模式使个人风险投资具备了更大的可能性。

互联网金融还有使金融交易脱媒的能力。传统的金融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需要通过金融媒介进行交易,而互联网金融可使交易双方直接在金融平台上进行交易,摆脱了对金融媒介的依赖。

(2)促进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金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然而专家对此进行了预测,表示传统金融将会逐步与互联网金融融合,从而缓解和消除互联网金融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确实,互联网金融部分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存在合作或互补的内容。例如第三方支付业务,它由第三方企业与银行共同参与合作推广,完美地融合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务。又如P2P业务,它面向的对象是银行不愿服务的小微企业与个人。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银行需要承担借贷所带来的风险,因此银行更加愿意与大企业进行合作,以降低资金回收的风险。而基于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金融能够借助大量交易数据来对小微企业或个人进行资金的风险评估,成本较低且方便快捷,同时鉴于我国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基数较大,故互联网企业是乐意对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帮助的。这样,P2P业务便与银行方形成了业务互补关系,对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能全部被转化、消除,例如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余额宝理财业务,它的年利率高于银行两倍以上,对银行的融资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状况下,传统金融机构只能见招拆招,跟随时代潮流推陈出新,积极应战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例如广发银行与易方达联合推出的“智能金账户”,该业务与余额宝业务类似,对银行资金外流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3)促进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

最为直观的市场化改革体现在银行利率的提高上,由于余额宝、招财宝等金融理财业务的推广,银行若维持原先利率不变,必将导致银行的资金外流、融资能力下降,因此,适当提高利率是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挑战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同时,这也将导致金融监管部门逐渐放松对银行利率的管制。

其次,互联网虚拟的一体化世界将带动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趋势,并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传统的以行政区域划分的金融管理体制将逐步消亡,不复存在。

此外,互联网金融还将促进金融业从分业体制向混业体制转变。这是由于互联网金融致力于跨行跨业的产品及服务融合、转化与无缝衔接的创新突破,传统分业体制难以满足其要求,需要混业体制的支持。

最后,互联网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已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站稳了脚跟,打破了国有银行的垄断局势,其在未来将创造出一种更为公平、健全和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同时,这对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也具有一定意义。

(4)促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互联网金融首先是建立在遍及世界的互联网系统之上的,也就是说,互联网系统的安全与正常运营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将推广到对互联网系统安全和稳定的监管,监督的广度将有所扩张,各监管部门也将采用联合监管的方式对互联网系统和互联网金融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管,以保证互联网经济环境下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金融业以企业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而互联网主要以消费者为服务对象。因此,未来的金融监管也将更加重视对消费者利益相关内容的监管。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融合是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应依托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优势,同时要掌握大数据信息处理的能力,抓住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机遇,兼收并蓄、合作共赢,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我们应清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对传统金融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在对其乐观预测和享受其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谨防其带来的风险。此外,就P2P金融业务而言,需要建立更加适用的互联网征信系统和信息共享系统。P2P金融业务由于难以建立抵押物担保机制,借款方受约束不足,因而具有一定的风险,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违约事件也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监管部门应尽快着手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和信息共享系统,为P2P金融业务提供保障。

总结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浪潮里,金融业的现在和未来都在发生着具有互联网精神的变革。对于金融变革,企业和国家应积极参与其中,把握时代变换的节奏,抓住机遇,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宇.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J].探索与争鸣,2013(09):67-71.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2

在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信息更加碎片化,实时化,个人化。社会化媒体与电商的奇妙结合,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让营销更实效更精准。对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数字营销电子商务探究基础上,大胆提出数字营销拥抱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社交网络搭载社会化媒体的新兴营销模式,对未来的社会化媒体整合营销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营销;移动互联;自媒体;数字营销

1 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会化媒体营销

1.1 社会化媒体营销基本含义

社会化媒体营销(Social Media),是一种新型的媒体方式,主要通过互联网技术不断的交互和提炼实现信息的分享和广泛而深远的传播。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商业平台,利用时下最流行的互动沟通工具,使生意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之上,企业直接跟客户互动交流,将本来的弱关系转为强关系。营销工具一般包括论坛、微博、微信、SNS社区、twitter、博客、facebook和youtube等,通过自媒体平台或者组织媒体平台进行和传播。

1.2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征

1.2.1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现状

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报告(2012—2013)》显示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753.1亿,调研机构eMarketer的数据显示,美国有80%的企业参与社会化营销,facebook正准备把5亿用户转变为在线购物者。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应该把关系当作一笔重要的生意来做,越来越重视通过社会化媒体与潜在消费者互动,搭建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社会化营销。

1.2.2社会化媒体营销主要特征

(1)移动性与及时性

目前移动互联网已逐渐成为网民购物、社交、娱乐、媒体的综合性平台,企业社交、社会化电子商务等新兴社会化媒体平台不断崛起,而附身于手机媒体上的移动社交工具便有了移动性的特点。社交媒体的及时提醒服务,在离线状态下也可以及时接收,具有及时性特点。

(2)服务性与个性化

社会化媒体带给用户是全方位的服务体验,用户可以转发、评论、随意@,并且以社交关系为基础,消息开放,社会化营销是一种对话式的营销,它与传统营销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动。所以要结合具体用户的行为特点,有个性化针对性开展。

(3)自媒体化与整合性

自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即个人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向他人传播。社会化媒体可以广泛分享用户体验,做到以个人为起点的传播。社会化媒体整合了各种社交工具的应用,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 移动互联数字营销

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是数字营销趋势,在智能终端和移动网民规模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经济快速增长,移动互联也相应推动商业价值变现以及许多新生事物的发展等。

2.1 推动数字化“超媒体”出现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三个层次,最底层以产品为中心,其次以平台为中心,而最高层则是以社区为中心。每隔一百年,媒体就会发生一次变革,上一百年被定义为大众媒体的百年,而在下一百年里,信息将不仅是被推销给人们,而且是在人们所处的无数个链接中被分享,所以基于关系的“信任推荐”将是未来网络营销的圣杯。社会化媒体、社区网络建立的是关系搜索引擎,而移动互联则推动数字化“超媒体”的出现。它不仅解构了传统媒体,还重构了当代的媒体环境。

2.2 催生O2O商业模式

O2O就是生活消费领域通过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现实世界互动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即Offline to Online的离线商务模式(线上交易到线下消费体验、线下营销到线上交易)。AlexRampell在2010年首次提出O2O概念时指出: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O2O商务规模至少是目前互联网模式下电子商务规模的10倍以上。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规模达到5.4万亿元,增长38.5%。未来的十年,无论是线下的零售企业,还是线上的互联网企业,在这个“虚实互动的O2O新商业模式”引领下,将出现新商业时代的营销、支付和消费体验革命。

2.3 变现社交关系链商业价值

在终端、应用、平台、管道等要素的轮番驱动下,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根据Gartner的报告,到2015年,企业的网络销售有一半是通过社会化网络和移动产生,预计到2015年,人们通过社会化电子商务的花费将达300亿美金。企业应该明白,移动互联和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社交关系链商业价值变现的渠道,可以让他们直接接触到潜在或现有客户,直接跟他们进行互动交流,聆听他们的声音,把本来的弱关系转为强关系。在社会化媒体主流化的时代,需要把传播力转化为营销力,将虚拟的ID过滤为真实的个体,以实现社交关系链商业价值变现。

3 未来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过去的十年是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十年,而未来则将属于移动互联网,据EnfoDesk易观智库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500个亿。网民从个人电脑到移动端的迁移带动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

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人与媒体、信息的创造传播模式,社会化的变革正在改变着营销环境。自媒体时代正在降临,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平台,通过人际传播的社会化营销逐渐瓦解旧有的营销格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足以改变每一个人和世界各行各业的行为方式。数字营销已经成为整个营销传播领域的主要趋势,未来营销和传播显现出数字化趋势。在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时代,让数字营销拥抱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社交网络搭载社会化媒体的新兴营销模式,打造全新数字营销平台,无疑将在数字营销的市场中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报告(2012-2013).2013.02.05

[2]社会化媒体营销,网络营销,企博网.2012.10.26.

[3]李高广.吕廷杰: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企业实施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国广播网2013.10.20.

[5]胡世良、钮钢、谷海颖: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3

关键词:创新:MM商场:客户体验:长效运营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8日

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ICT产业的主导权逐渐从电信运营商手中向互联网巨头转移。新兴互联网公司(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扩张的脚步越来越快。百度围绕移动应用、O2O/LBS生活服务进行投资布局,如收购了91助手、糯米网、PPS等;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生态链、金融领域频频发力,如入股新浪微博、推出余额宝、全面收购高德地图等;腾讯以微信为核心,全面构建移动社交平台、移动应用平台和移动娱乐平台,并将搜狗、嘀嘀打车、晶合思动游戏等纳入旗下,最新的动向是战略入股大众点评。互联网公司的影响范围,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最新的发展态势来看,普通大众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参与度和使用度在快速增长,传统电信运营商被管道化、边缘化、底层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在推出视频通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语音通信功能,给行业带来深刻影响,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和语音业务量明显下降,移动互联网应用对传统电信业务的替代速度也越来越快。

一、互联网企业运营的主要特征

与此同时,大家均有所共识,互联网是一个到处都充满着商机和机遇的大世界,大市场。互联网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产品被开发出来,有新的商机等待挖掘。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企业运营逻辑已被打破,若想在互联网市场分得一杯羹,需先行了解互联网企业运营的主要特征,互联网企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特征:

1、数据成为决策依据。大数据的本质价值,是化数为据,用规律预测未来,辅助决策。这将影响企业怎样做谁来做的决策文化,企业的决策者从一些高薪人士的直觉和经验,转变为注重事实,让数据做主。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在于技术的应用,而在于原有运行惯性要被改变。可以学习的榜样是亚马逊,这家与其说是电商,不如说是数据导向型企业。亚马逊通过跟踪用户买了什么,查看什么产品,浏览网站的习惯等等,为上架/个性推荐什么样的产品、新商业投资项目是否上马等重要决策提供了数据的支撑。

2、用户成为商业行为的主宰者。以前,传统企业还能利用信息不对称,让用户认为自己提供的产品是最好的,以产品为导向;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信息手段多样,参与商业行为更深入,加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盛行,市场无疑转为用户导向,用户对互联网服务随时评价及快速传播,互联网企业的效益更直接依赖于用户的满意与否。

3、通过业务创新重构互联网生态链。在以用户为中心后,企业需要尽力调动、配置各项资源来快速满足用户需求。而用整合内部组织提升运作效率方法后,往往通过大数据、物联感知等技术分析优化企业价值链,丰富基于现有产品的应用,逐步构建内循环的互联网生态链。这实际上用业务创新实现了更高的价值空间。最典型的例子莫如阿里巴巴,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逐步扩展成了金融公司、云服务公司。

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分析

传统电信运营商内部均已达成共识,进入互联网领域并形成产业规模迫在眉睫,三大运营商均推出了涵盖音乐、视频、阅读、位置等多样的互联网产品,但是各项产品均未形成有效客户规模,互联网竞争力明显不足。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互联网创新的构思大,但落地小。电信运营商通常从整合产业链的角度来进行互联网业务设想,从而使得业务创新的规划,从形式上看分析的很透,信息量很大,佐证的资料庞大,产业链的方方面面考虑的很周全,当业务规划立意太高、心思太大的时候,要想找到一个满足各种想法的具体落地产品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而,使得在具体产品落地上要么大而全使得对用户是无痛点价值,要么就是无法在产品上有效落地而不断在论证调整。而具体的产品运营也难以静心深入做下去,造成电信运营商真正落到实处的互联网创新业务很少。

2、受现有电信运营商管理机制限制。一是创新互联网产品的决策团队规模大,尤其是规划落地进入执行准备阶段,牵扯的部门多,各种意见要汇合,管理的层级多,需要层层汇报,这也意味着决策的效率损耗也大;二是创新改革必然会对原有的权力分配体系和利益关系要求进行调整,而电信运营商传统的管理体系和业务关系十分庞大,因此互联网创新业务面临的阻力大。特别是互联网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发生交叉或者有替代效应的时候,电信运营商决策层会慎重考虑。

3、互联网创新投入小。一是负责创新业务研发运营的团队规模小,受到所谓的编制和用工总量的约束;二是创新业务单元的人员薪酬很难与行业平均水平靠齐,导致吸引不到一定规模的优秀人才;三是业务运营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尤其是主要以传统的量入为出的资源配置模式下,在互联网业务未体现出明显规模发展态势前不会投入太大资源。好的互联网创新业务通常是按照先投入巨大资源拉拢用户模式进行操作的。

三、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创新策略探究

1、划出一块互联网创新业务特区。电信运营商确实具有客户规模、网络规模、渠道规模等优势,但若互联网创新使用已有的大网资源,面对现有的电信运营商运营机制,将会出现内部体系的相互掣肘、制约、扯皮现象。为确保互联网业务的运营效率,互联网创新业务必须与传统体系脱钩。可以考虑成立独立的互联网运营机构,财务、人力、业务研发、营销推广等均独立运作,若需现有电信运营商各省机构协助推广,可通过市场化方式与之结算,避免现行的各新业务基地开发出互联网产品由各省运营商以实体渠道为主流推广方式。

2、梳理一项重点发展的平台型业务,依托平台延伸拓展互联网业务。平台是互联网业务与客户之间的枢纽,平台需承载一或多项明星功能,如360的安全卫士核心功能是查杀病毒,腾讯的微信是社交,百度的核心功能是搜索等,通过平台的明星功能,吸引客户使用,进而承载其他互联网业务,拓宽业务范围。中国移动建设MM商场(Mobile Market)已初现成效,其核心功能是下载应用软件,再以MM商场为依托,融入视频、定位、音乐、阅读等功能点,形成一点入口,内容丰富的互联网运营框架。

3、互联网业务的运营务必注重客户体验。注重客户体验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如果想让互联网业务能够长久吸引客户,为客户所喜用,必须注重客户体验。在这里重点说两点:一是界面一定要简约,操作流程一定要简单,在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方便客户使用。二是互联网业务在开发时,首先挖掘目标客户的核心需求,将客户的核心需求点满足到极致,通过目标客户的完美体验形成初步口碑,不需要将业务功能在开发时做到面面俱到,后期通过不断的版本升级增加新功能。

4、长效运营,注重资源的时效性和丰富性。互联网业务的运营要有很强的支撑能力,在现有产品和业务同质化的时代,若想让客户持续选择你,业务资源要够丰富,更新要够及时,在前期甚至需要免费(诸多互联网企业均是先通过“免费获取客户规模+扩展领域实现收费”模式实行的),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拥有了稳定的客户规模后,同时让合作伙伴认同给它带来的交易机会和价值,这样资源会更丰富,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创新 商业银行

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积极开拓金融领域,引发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关注。本文深入研究了互联网时代人们行为特征及互联网金融经营理念和模式等变化,辩证分析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认识与看法,并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思路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与特征

在以创造、交互、分享为特征的互联网WEB2.0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移动终端等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催生了互联网商业模式与运作理念,渗透并改造着零售、通讯、媒体、及金融等行业。

整体看,互联网金融主要具有以下本质特征:一是开放性,注重协同共享。从服务对象看,互联网金融面向所有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不区分自身客户与竞争对手客户。从合作伙伴看,互联网金融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与各类服务商开展全面合作,不局限于单一金融机构,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二是互动性,注重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为金融机构与客户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便利,一方面从客户思维和评价出发推动产品“接地气”,努力将产品名称通俗化、复杂操作便捷化、营销手段多元化,重视客户“我的”个人体验,使客户充分享受产品操作与服务过程;另一方面积极将海量客户引入产品创新与推广过程,实现客户驱动的自我创新与自发传播,使产品与服务品牌深入人心。三是普惠性,注重聚沙成塔。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中小客户信息获取方面的相对弱势、降低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准入门槛,激发了草根阶层客户意愿与活跃度,使大量低净值长尾客户通过互联网形成海量聚合,推动客户层级下沉。四是粘性高,注重平台建设。互联网金融通过类型丰富便捷的信息、游戏、通讯、购物、社交等多元化功能应用汇集海量客户,全面渗透客户日常需求,提高客户迁移成本、提升客户粘性,并将金融服务内嵌其中开发冗余流量价值。五是精准性,注重大数据运用。互联网金融综合运用大数据理念与技术,通过对大量价值密度极低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等模型化处理,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并提供精准营销与金融服务,提高创新与营销效率。

二、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与看法

应该看到的是,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进行了许多尝试,创新推出P2P网贷、众筹等新业态。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企业而言通常是在既有互联网平台内嵌金融服务,而对金融机构而言则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拓展金融产品使用范畴、创新业务营销与经营理念和方法。

(一)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要积极应对

一是客户服务理念受到冲击:由放弃小微客户向抓大不放小转变。二是渠道优势面临挑战:由物理的网点渠道向电子渠道转变。三是中介角色有所弱化:由资金中介向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者转变。四是盈利模式发生变化:由关注单笔收益向注重流量收入转变。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火爆现象具有阶段性,需理性看待

一是国内互联网金融尚处野蛮生长阶段,终将回归正常发展道路。二是国内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与当前监管方式密切相关。

(三)互联网金融与现有金融领域互为补充,应辩证借鉴

一是二者定位有别,金融机构不宜盲目跟随。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总体规模相对还比较小,大众容忍度更高,意味着其可以较低成本“摸着石头过河”;而大型金融机构具有庞大的客户与业务规模,其品牌关注度与声誉风险远高于互联网企业,如单纯采取跟随战略,一旦行差步错,后果或将难以承受。二是双方互为补充,金融机构需辩证借鉴完善。

三、互联网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思路

(一)不断创新迭代推出接地气、聚人气的热门产品与营销活动,将海量客户“引进门”

一是加强互联网运用,全面拓展电子渠道。加快实现商业银行网络渠道全覆盖,推动各类产品线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全面上线;创新探索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社交网络等互联网企业合作拓宽网络渠道。二是迭代创新推出接地气、聚人气的热门产品,快速提升市场口碑。三是不断打造吸引客户眼球的营销活动,提高客户吸引力。改变传统媒体广告投放模式,充分借力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开展口碑营销,引入漫画、谜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营销方案内容与形式,不断制造客户关注点,提升市场知名度。

(二)努力打造简单、好用的集成化产品体系,使进门客户“留下来”

一是打造一站式的集成化网络金融平台,实现客户操作便捷可感。加快形成并持续丰富商业银行产品线,以便捷、可视、可感的金融超市一站式陈列各类金融产品,实现相关业务的关联推荐与实时跳转,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金融服务,便利客户操作。二是全面实施开放式改造,引入行外客户。研究推出可支持不同银行、不同支付工具的网络交易账户,不区分我的客户与竞争对手客户,允许所有互联网用户购买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将商业银行“人无我有”的产品优势快速转化为竞争力与经营效益。三是引入粘性较高的互联网工具,提高客户迁移成本。积极引入对战游戏、即时通讯等社交性较强的互联网工具,全方位渗透客户日常需求,提升客户对一体化平台依赖度。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5

一边,回归热闹。

小风口不断,人工智能领域集体。相比之前的“投资人很谨慎,创业者很紧张”,显然,2017资本市场相比创业活跃了很多。人工智能与消费生活、机器人、教育及汽车交通五大领域投资热度持续上升。过多的资本追逐有限的标的,造成了暂时的泡沫,新零售、共享经济、无人业态等领域热钱不断涌入。

与此同时,资本的集中化成为今年创投市场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表现为:平均融资额上升、资本向后期轮次聚集及行业与项目的集中,时间窗口进一步缩小,泡沫挤出效应明显,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垄断的意义与价值持续放大。

一边,回归理性。

热闹是属于少数人的,多数人只是围观的吃瓜群众。创业将逐渐回归商业本身,商业的本质是赚钱而不是竞争,补贴模式被资本看淡,多数移动互联网企业进入市场清理和优胜劣汰阶段,没有盈利模式的企业倒闭浪潮初现。

投资人越发理性及务实,早些年资本集中在一些概念领域的现象应该很难重演,随着商业模式创新完结,科技创业将成为下一阶段主要特征。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将迈入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时代,这是不可逆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6

“2011年11月,中国基于Android和iOS的智能移动设备即将超过5000万部,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2011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上表示,“我们正身处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开端。今天看到数千万用户,但是相信在一年以后我们会看到1.2亿,并很快向13亿高速扩散。”

此话并不夸张,千元智能手机已经实现,500元手机时代离我们还会远吗?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扩散速度将是桌面互联网的3倍左右,其未来的发展规模及前景自然不言而喻。李开复根据移动互联网的高速成长性,预言2012年将是移动互联网真正的爆发点。

源于此,11月3~4日,以“移动大变局下的抉择”为主题,2011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来自移动领域国内外的运营商、平台商、互联网企业、手机终端厂商、应用开发和投资公司的超过140位国内外业界人士组成讲师阵容,和超过5000位来自一线的研发、运营和管理的资深专业人士汇聚一堂,探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共论移动应用大变局下的抉择。

引领行业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快速成为主流,移动是大势所趋已成为业界共识,移动互联的崛起,无论从设备数量、产业规模,还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都将是一次巨大的变局。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移动互联网成为60年科技的结晶,引领了众多行业的变革,如IT制造业、软件业、出版业等等。如今,中国即将直面这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变革,无论是芯片、操作系统还是互联网平台、移动终端,信息产业格局将被重新划分。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将引领着数字化、网络化这一更大趋势,信息产业正快速扩张自己的版图,将媒体出版、广播电视、电子家电、物流零售等行业纳入其中。

正如李开复所言,今后数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关键词将是“蔓延”,其快速发展的触角将伸向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举例来说,在设备端,随着消费者对于移动互联需求的日益旺盛,设备将向大众、智能、便携的方向进化。随着产业链的缩短、硬件门槛的降低,智能手机价格已降至千元左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移动终端的覆盖率;在用户端,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者将从5000万核心用户向4.85亿网民、9.4亿手机用户高速扩散,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安徽、云南等11个省份季度增长率超150%;此外,在娱乐方面,游戏正从核心玩家向数亿用户扩散,成本低廉、差异化程度高的UGC(用户生成内容)将成为移动端的主流,有数据显示最近半年内,手机使用微博的比例已超过1/3。

应用需要差异化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已经来临,这点不容置疑,但在应用层面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手机游戏也在快速发展,但却没有像移动互联网那样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网龙公司首席执行官胡泽民说,“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应用的同质化较为严重,重复性太高。开发者只有将思路完全放开,才能有更多的创新以及更多的想象空间。”

时下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正如当年互联网疯狂膨胀之时,产品层出不穷,但多数缺乏创新,未能真正领会消费者的需求,一些应用的开发者为了抢占用户,根本不考虑盈利问题以及日后产品的升级换代。

不过,随着行业的日趋完善,不论是体系的健全还是开发者认知的深入,相信上述问题都将得到解决。伴随着移动互联平台商的快速发展,整个产业链将更为良性、更为贴近上下游的需求。应用同质化的问题也会凭借平台所搭建的沟通桥梁而逐步弱化。“通过对众多用户的行为分析,平台商能够更为清晰地分析出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点在哪里,而这些便可以指导开发者进行下一步的产品设计和研发。”胡泽民表示。

多路径整合创收

除去应用产品本身,其盈利模式也至关重要,目前,移动应用收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广告、付费下载以及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