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教育课程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教育课程的重点范文1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对策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它源自美国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尊重生命,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对信仰的追求,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提高道德要求,能够全面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生命教育的内容
(1)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即对生命的敬畏,这是第一层次的教育,只有生命存在了,才能谈生命的价值。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大自然赋予自己最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定要捍卫生命,是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大学生一定要爱惜生命,尊重生命,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明确生命的意义,才能使生命创造价值。
(2)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通过生命价值升华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他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知道为什么而活,怎么去活。了解到生命在社会中的价值,知道只有融入社会,生命的价值才会最大化,只有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看待自身的价值,能抵制住物欲、权欲等的诱惑,才能体会到生命存在的精彩。
(3)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
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是教会学生认识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有联系的,都是相互依存的。大学生应该学会与人交往,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怀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从他人身上学到积极的部分,为自身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
3.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生命教育在目前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说明了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开展生命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1)生命教育意识不够,缺乏面对生命的理解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坚定的理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都把高等教育看成是“就业前的准备”,只是认为学好本学科的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就可以了。一味的应试教育,一味的考证,一味的学习文化知识,就业率使很多高校追求知识至上,技能至上,而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对学生精神和价值的思考已经消失殆尽。久而久之,学生缺乏了对生命的理解,对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淡漠,这才造成高校自杀他杀事件频发。
(2)生命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专业的教师更是少之甚少。现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依托于德育教育,主要是由辅导员来承担。当然,不是每个辅导员都可以有足够的阅历和知识能够透彻的把握学生的身心状况,更谈不上能够进行预防和干预。
(3)没有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现在高校的生命教育主要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体现,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也没有把生命教育当作重点。生命教育课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提出来。
(4)心理辅导工作不很完善
现在,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也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实际上,这些机构都形同虚设,很多有学生前去咨询,更谈不上可以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起到作用。
4.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高校生命的现状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意识,珍惜生命
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教会学生掌握保护生命的方法,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让学生知道,生命教育的最大价值就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进步的前提下,学会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对个体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生命的理解。
(2)健全生命教育体制
要发挥高校研究的优势,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的路径,建立健全的工作运行机制。高校各部门应协作起来,为生命教育服务,并且要进行生命教育的评估机制,测评生命教育实施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生命教育机制。
(3)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融合各种教育资源,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从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知识的普及。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从多层次的了解生命。也可以结合实践进行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生命的内涵,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4)完善心理咨询机构
高校要进一步的完善心理咨询工作,能够积极的去帮助大学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去开发自身潜能,做到心理和身体都健康。同时,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更加广泛的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让学生可以自身化解精神压力,化解不良情绪从而消除恶性事件的发生。
5.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的。当然,生命教育是一项具有挑战的艰苦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才能去提高生活与人生的能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振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J].社科纵横,2010(1).
[2]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2).
[3]冯魁.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基于“药家鑫事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6).
生命教育课程的重点范文2
[关键词]生命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7-0018-03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幸福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自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提出并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以来,受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与推广。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比较晚,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往往只重视对中小学生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缺乏对中小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与人产生摩擦时就残害生命;学习压力大,心理承受不了,就相约自杀等。生命意识淡薄,自杀和暴力倾向严重。所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2005年9月,黑龙江省教育厅面向全省下发了《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要求全省各中小学校通过学科渗透、专题教育、课外活动等途径开展生命教育,经过三年的实践,成效不明显。于是在2008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又加大力度,决定将生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设,以必修课的形式正式排入学校课表,固定每学期8课时,配备专兼职教师,制订生命教育课标,统一编写教材。又经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全省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建构了有效载体,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活力,使学生学会了“珍爱生命、幸福生命”的方式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
一、当前中小学生命教育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家庭、社会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
尤其是部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校长的观念陈旧落后,忽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是中、高考学科,得不到一些地市、县区教育局领导和学校校长的关注和重视。虽然我省教育厅文件上要求各学校两周一课时,保证开足开满,但实际情况是常常被无端挤占或挪用,造成生命教育课教学无法开足规定课时。另外,从家庭、社会层面来看,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社会只关注学生的学历和证书,对人生幸福和生命价值缺乏足够重视。这是目前青少年出现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最大阻碍。
(二)对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际需求,操作指导跟进不够
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起步晚,缺少专业研究人员,再加上没有专项研究经费,使得研究力度不够,专业指导无法跟进。尤其是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多是舶来品,照搬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区的一些做法,没有一套适合中国本土实际的生命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途径,缺少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造成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偏离生命教育的主旨,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科化倾向严重;忽视了生命教育的体验与思考并重,实践与内化相伴,实施中应突出生命彼此的感染性、带动性和影响性的教育特征。部分教师教学照抄照搬课本,机械套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形式生硬僵化;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体验的活动过少;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缺乏激情和感染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师生、生生交流肤浅,教师常常越俎代庖,自己总结教学结论,最终导致生命教育形式化,甚至偏离主题。
(三)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员匮乏
1.师资数量不够,多数为兼职教师
黑龙江省地方课程有三门,即生命教育、技术、黑龙江人文与社会,多数学校是三门地方课程安排一个教师来承担,而且这个教师还要跨年段、跨教材教学。教学内容多,工作任务重,精力有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师资质量不高,缺少专业人员
生命教育涵盖内容广泛,我省生命教育包括11个方面的内容,即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禁毒教育、性健康教育、民族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死亡教育等,我们对这些专题进行有机整合,建构出了生命教育内容体系。然而目前我国各大中专院校,没有设置生命教育专业,也就没有相应的毕业生到学校教授这门课程。现在我省部分学校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任这门课程,这已是最接近生命教育专业的人员,而多数学校仅安排生物教师、思品教师、体育教师、音乐教师或老弱病、身体不好的教师,或不能胜任主课教学的“剩余”教师来担任生命教育课。这些教师对生命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缺乏了解和掌握,自身素质又不高,从而造成生命教育课堂教学专业化水平较低。
3.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由于没有专门、固定的教师编制,没有专门的职称系列,再加上工作量大,教学内容难度高,待遇低又不受重视,多数教师不愿意长期教授这门课,就连新毕业的大学生也不愿意。
4.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规范管理
如何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如何管理和评价中小学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如何评价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这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中小学校如何推进生命教育,目前国内还处于“百家争鸣”阶段,笔者认为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中小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和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国内以省为单位统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很少(据我所知只有黑龙江省和云南省),因此,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评价、教学规划、教学资源建设等还没有系统研发并形成科学体系。关于生命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问题,我省正在探索和研究,同时也希望全国生命教育工作委员会能牵头,组织一些先进省市协作研究,攻克这个难题。虽然评价问题很复杂、很难,但是它至关重要。没有科学的评价做导向,就不可能有生命教育规范的发展和质量的保证。
二、推进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对策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因此,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的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体现的教育,是为了生命活动而进行的教育。在推进生命教育实施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选宣传和推进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认同度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度
这是推进生命教育的前提基础。生命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我国发展比较晚,还没有在各级领导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还没有引起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发挥各种媒介的宣传作用。通过影视、广播、报刊、出版、各类文艺、公益等活动,增强舆论对生命教育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宣传。大力弘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
尤其是要提高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认识程度,更新学校校长的陈旧观念,建立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生命教育督导评价组。定期检查、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工作绩效,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完善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和评价机制
这是推进生命教育的根本保障。生命教育在我省虽然独立设课,有课标,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教研组织机构,但是还没有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实施纲要,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也是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生命教育工作的重点专题。我们准备在“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十二五” 加大实践力度,整合全省教育之力,重点研究制订生命教育的教学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为确保全省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科学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这是有效推进生命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是直接实施生命教育的核心力量。因此,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专业素质良好、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生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尤为重视抓好两支队伍的培训。
一是抓好各级教学管理者的省级培训。各市(地、企业)、县(区)的生命教育教研、教学管理者是直接领导生命教育工作的人,他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掌握开展生命教育的正确方法、途径等,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以便卓有实效地推进本地区的生命教育工作。我们先后两次举办了这类培训班,共计培训389人次,为全省各地市的二级培训提供了骨干力量。
二是抓好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由于多数生命教育教师不是科班出身,所学专业相距较远。因此,抓紧抓实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是实施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紧张,教师很难到省里参加培训,我们便利用网络视频,开展了两期的生命教育专兼职教师培训。围绕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实施、优秀课例展示、专家在线答疑等内容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大规模网络视频培训,共计培训三千多名生命教育专兼职教师,提高了教师们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把握,更新了教学方式方法,丰富了教学的经验,提升了教师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和行为。
(四)积极打造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渠道和实践环境。
这是有效推进生命教育的最佳载体。生命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温暖,生命对生命的点化,生命对生命引领,这一特性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生动灵活、贴近教师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活动方式及实践渠道。
1.成立省、市(地、企)、县(区)、校四级联动生命教育工作网络。按照我省教育厅的要求,省、地市、县区三级教研机构要配备生命教育教研员,负责省、地市、县区的生命教育的开展工作。各个中小学校也要配备专兼职教师上满生命教育课。
2.制订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建立生命教育网上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正确而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教学引领方向,提供资源。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生命教育体验周活动。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让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和采访自己亲近的人,才能使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亲身到幼儿园做一次小老师,感受老师的辛苦;让学生当一天家,感受父母的关爱;放手让学生饲养小动物和植物,感受培育过程的辛苦,明白生命的宝贵。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树叶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感受四季的转换;组织学生参观医院产房、婴儿室,观看剖宫产的全过程录像,听医生讲述婴儿在妈妈子宫里生长发育的过程等,体验妈妈孕育一个生命是多么的不容易和艰难,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并明白自己要承担的责任。组织学生到孤儿院、残疾人学校跟跟孤儿、残障人士度过一天,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戒毒所,或观看消防安全、预防艾滋病展览等,使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维护生命安全与健康。通过开展生命体验周活动,让学生领会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感动,从而培养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态度和信念。
(2)举办全省生命教育网络教学研磨活动。通过教师上课、课后反思、同伴互评、专家引领、集体研评等活动,提高教师理解教材、准确把握课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
(3)组建省级生命教育名师团队,建立网络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作用。
(4)举办全省生命教育教师素养大赛。以地市为参赛单位,选派教师参加专业理论考试、才艺展示、教学情境设计与解析、课堂教学四个模块的比赛活动。展示生命教育教师的风采,促进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5)举办“感动校园生命教育优秀学生”评选活动。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增强同伴团体的健康引导,使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感激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
注:此文是作者在2011全国生命教育论坛大会上的主题发言。
生命教育课程的重点范文3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教育”是指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事故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造成危害和影响的认识,指导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冷静处理、规避风险、救人自救、提高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
具体来看,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造智慧的个体。
二、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为了全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以及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情况,我们组织了调查。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增强生命认识,提升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和谐发展。
本次调查以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银川大学和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情感单一
对于“如何看待生命”这一问题绝大部分同学对生命有正确的认知。其中,研究生对物质的追求超过本科和大专生,对精神向往的同时也更加追逐物质的满足。同时,大专生更追求精神上的超越,本科生对于生命的属性认同则高于研究生和专科生。
2.大学生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感小
由幸福心理学可以得知,一个人幸福的感情和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当大学生觉得生命是幸福而快乐的时候,有的人表示一定可以做到无论何时都会热爱并珍惜生命;当大学生觉得生命是暗淡且痛苦的时候,有近半数的人表示会依情况来决定是否善待生命,更有一部分的人表示做不到,也许当他们受挫或者失败时,便会选择不再珍惜生命。这部分同学也将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重点。
3.大学生生命意义和价值多元化倾向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中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大学生更加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在个人和社会面前,更加追求实际,认为个人应该处于更本位、更中心的地位。
三、高校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环境中就业压力大和竞争力增强要求高校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作为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人生是一次不可预测的旅行,每时每刻都会带来新的体验,如何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过得有意义,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大学生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身体发育日益成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是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开始体验人生,思考人生,认识生命,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最困惑的时期。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主战场,理应加强生命教育。
2.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要求高校加强生命教育
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从几年前普遍称呼的80后发展到目前的90后了,他们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不可避免地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尤其是承受挫折的意识较差,大学生时期是一生中情感最丰富、最激烈、最微妙、最动荡的时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从其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会经历种种的内心矛盾和迷惘,另外来自学业、生活、人际关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更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如果这种焦虑不能及时地得到缓解和释放,进而形成抑郁等不健康的精神状态,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大学的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向人生更高追求迈步的阶段
生命教育本应是家庭教育、学前教育,高中前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的生命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引导学生向人生更高追求迈步的阶段。然而,事实是,生命教育在大学前阶段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这就使得生命教育在高校变得日益紧迫与重要。新形势下,高校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况,大学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最后堡垒。安全问题替代了生命教育。我们必须承认,生命教育已成为大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成了最重要的一环。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一份的责任。
四、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高校要创造很好的人文环境来加强人文关怀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即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但是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为过分的“以社会为本位”来强调其社会功能,最终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注,影响了学生的个体生命质量以及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
2.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落实生命教育内容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在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高校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教会大学生系统的生命知识,并从其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性认识上,带领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和体验生命、珍惜生命。
3.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引导
所谓隐性课程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教育实践和结果,他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高校除了应该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隐性课程的存在,其中校园文化就是隐性课程的最好载体。
4.通过生命叙事,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
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述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故事。生命叙事不是一种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再现”,而是借助所发生的事情,来理解生命,理解自己、他人或社会。[4]生命叙事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生命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在思索中获得情绪体验,并通过情绪体验内化为生命价值观。
5.高校的教育评价机制应重视大学生的生命个体感受
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就是应试教育,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一直以来我们也在进行教育改革,针对应试教育,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最终目的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6.提高教师个体素养,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
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师资培育是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与重要保证。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理念,往往是实践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
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处在起步时期,只有在大学生中间开展生命教育,使他们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形成一个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正确认识,才能减少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育人的教育,而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目前几乎是个空白。它的必要性和有效方式显现的十分重要,要高度重和明确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需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生命教育,不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为防范校园自杀,台湾各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N/OL]. 广州日报,2004-02-23
[3]刘兵勇.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3
[4]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2(12):24~25
[6]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5~8
生命教育课程的重点范文4
关键词:“减灾馆课程”;学会生存;变革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84-04
要想生活更加精彩美好,更有意义与价值,就要学会生存。减灾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生存能力”。基于此,在减灾教育实践中,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积极进行减灾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深度思考。
一、“减灾馆课程”定位与价值
“减灾馆课程”是以学会生存、生命关怀、健康第一为立意,以减灾教育为主体,以国家课程、学生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为组织方式,以学生实践、探究、体验为学习经历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在定位上,“减灾馆课程”是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学校在坚持必修课程主导地位基础上,开发多元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立意上,学校通过”减灾馆课程”实施,使学生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掌握应对灾害的方法,具备保护生命的手段,让学生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中有自救、互救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人类,关爱生命意识。
在课程理念上,“减灾馆课程”体现多学科整合、融入、镶嵌,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学习与研究融合。学校以优势学科――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用不同学科的表达方式聚焦同一主题,聚焦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多学科综合运用有利于让现有的学科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建构主体上,教师、学生成为“减灾馆课程”建构者、研究者。师生参与“减灾馆课程”建设、教学与评价等,真正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学习方式制定者、评价方法建设者。在学习方式上,“减灾馆课程”以主题式学习为特征,连接生活经验,让学习与生活更加密切,在生活中进行深度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其掌握生存技能,使减灾教育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和教育教学工作“常态”。在核心价值上,其一丰实教学资源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催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其二让学生学会生存,启迪生命精神,丰富生命内涵,提升生命境界;其三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校教育生态焕发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二、“减灾馆课程”类型和体系
(一)“减灾馆课程”类型
“减灾馆课程”基于生命教育理念,遵循学生认知差异,面向分层分类,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构建显性和隐性的多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减灾“实体馆”、减灾“学校馆”和减灾“校外馆”。
减灾“实体馆”以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为主体,“实体馆”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为学生提供模拟演示、直观体验、自主探究的地质灾害探究厅、气象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火灾探究厅等学习环境和多元化嵌套课程体系。“实体馆”学习空间设计与课程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创感”的学习空间中浸润式学习。“实体馆”实现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生情感深度整合,实现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环节和实践验证的探究环节的无缝衔接,为学生的探究意愿和学习质量提供保障。地质灾害探究厅通过探究实时地震数据、减隔震原理,体验不同震级、滑坡泥石流形成原理等,认识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减灾措施、逃生技能等。火灾探究厅探究火灾成因、同物质阻燃性、不同物质燃烧成分、烟雾逃生、结绳技巧、紧急救护、室内求生技能等,在活动体验中融入学科教学。气象灾害探究厅分析实时气象数据,体验不同风力,探究寒潮形成及入侵我国的寒潮的主要路径等,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认识台风、暴雨、寒潮、雷电和高温的形成,理解减轻气象灾害的措施。环境灾害探究厅分析实时环境数据,认识污水净化原理,测定水中PH值、COD、氯离子和室内甲醛等,探究PM10、PM2.5、PM0.1等对人体不同器官的影响,探究湿地降解污染物的原理等,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减灾“学校馆”是校园内除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之外的“馆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地理、历史专用教室,地理生态园,学科情景室,禁毒教育馆、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等。“学校馆”渗透在基础学科之中,融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于减灾教育之中,“学校馆”的综合性延伸了创造时空,拓展了减灾教育视野。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收藏了近万件野生动植物形态展示标本、模拟标本,呈现海洋、森林等不同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在体验中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禁毒教育馆有适合学生探究的图片、实物或仿真展品和高科技互动体验,在体验探究中让学生了解的种类,传播的途径和危害,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减灾“校外馆”是依托多方力量为学生创新的校外实践平台,聚集减灾教育的行走力量。减灾“校外馆”满足和丰富了学生的充分互动及个性化学习需求。减灾“校外馆”主要有无锡市国土局的“南京地质博物馆无锡分馆”“无锡市阳山火山地质文化展厅”,无锡市地震局的“防震减灾馆”,无锡市民防局的“民防体验馆”,无锡市气象局的“国家基本气象站”,无锡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分类处理等。无锡市民防体验馆自然灾害体验厅内数字地球、全息屏幕和360°环幕形象地展示洪水、雪灾、暴风雨等自然灾害,高科技的展示手段、丰富的体验设施,给学生以深刻体验。无锡市阳山火山地|文化展示厅以阳山火山为核心素材,通过“认识地球”“火山探秘”“阳山火山”“生态阳山”四个单元,全面呈现火山的形成、分布、类型、火山与人类的关系,以及阳山火山的形成与演变、区域地质概况和地貌特征,使学生在体验中认识火山形成及对人类影响。
(二)“减灾馆课程”体系
“减灾馆课程”使学生认识灾害发生的原理,掌握应对灾害的方法,具备保护生命的手段。“减灾馆课程”的实施变革了教学方式,探索了跨界学习的路径,再造了新型合作共同体。
“减灾馆课程”是必修与选修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课程综合统一体,我们构建的“减灾馆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地理必修课程与选修“地质灾害防与治”“顺雨调风――气象灾害防与治”融合,物理必修课程与选修“电与核辐射”融合,生物必修课程与选修“生态环境灾害”融合,化学必修课程与选修“人为灾害中的化学常识”融合,政治必修课程与选修“多元化危害及应对措施”融合,历史必修课程与选修“中国古今防灾减灾史略”融合,英语必修课程与选修“防灾减灾英语读本”融合,心理必修课程与选修“灾害心理”融合等,让“减灾馆课程”从素质关怀走向生命关怀。
“减灾馆课程”变革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和田野研究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学生被赋予课程选择权。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汇报展示、竞赛评比等形式展示成果。
三、融通“学科―学科”“学校―社会”
(一)“学科-学科”
“减灾馆课程”以核心学科――地理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基于现有学科知识体系,为加强某些规则、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拓展组合相关学科教学,在不改变自身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情况下渗透减灾教育内容。学校借鉴我校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高中课程目标序列化引领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成果,研制与本学科内容相匹配的“学科减灾教育渗透教学序列”,依托江苏省教研重点课题“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减灾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减灾教育元素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使散点知识系统化,形成课程合力,促进学生对灾害知识深而广的理解。
(二)“学校-社会”
“减灾馆课程”积极对接社会资源,用大教育观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学堂学习。在”减灾馆课程”架构中,学校借力华东师大、南师大地科院、江苏省地理学会和无锡市政府相关部门,寻找校外资源与减灾教育结合点。校内+校外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究、自我创新、自我制作、自我展示和验证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
四、融合+实践,变革学与教
基于国家课程、《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减灾教育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学校从教学组织活动化、学习过程合作化、差异发展个别化等方面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线上线下”“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学习支持,构建学科融合型、独立设置型、基地探究型的学习形态,革新学习方式,在开放情境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学科融合型
学校结合基础学科特点,挖掘课程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减灾教育资源,使其成为实施减灾教育主体,如探究“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以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为例,从地理角度分析重金属分布态势,从化学角度探究镉、汞、铅重金属原子结构理论,从生物角度探究镉、汞、铅3种重金属在食物链的传递规律及对人体的危害。
(二)独立设置型
学校以减灾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为抓手,优化拓展型课程,在基础型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减灾意识和思维,并把拓展课和研究课作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课程载体,如“探究雾霾天气”(见表1)。
(三)基地探究型
在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学生开展以减灾教育为主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学科课程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中的地质灾害探究厅与无锡市灾害指挥中心地震监测点联网,气象灾害探究厅与无锡市气象检测中心联网,环境灾害探究厅与无锡市环境质量检测中心联网。学生探究实时环境数据和气象数据,探究雾霾与季节、风向、降水、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减灾馆课程”已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减灾馆课程”重构,牵引教师理念更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课程执行力提升。随着“馆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减灾教育进入学校课程改革的深水区,我校将进一步建立减灾教育目标导航体系,完善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标准和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体系,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提升,转到教与学模式的真正转变上来,让生命教育落地生根。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一期重点课题“生命教育理念下减灾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2015JK11-Z014)研究成果。
生命教育课程的重点范文5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途径与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关注生命,保护生命,充分发挥生命的价值成了近年来幼儿教育研究的重点。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幼儿教育也理所当然成了研究的重点。幼儿生命是幼儿教育研究的原点,而幼儿教育源于幼儿生命发展的需要,因此幼儿教育研究应关注幼儿的生命。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
幼儿生命教育是指让幼儿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从而使幼儿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孩子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的感受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体会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最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的。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生命有着许多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生病。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人会死掉,死是什么,当幼儿提出类似问题时,家长和老师大部分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不但降低了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而且错失了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时机。
近几年,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已十分重视生命教育的开展,规划了从幼儿至高中阶段相应的生命教育教材,并对学前生命教育进行学术探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借鉴港台地区的经验,充分认识到幼儿生命教育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而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儿童生命和民族教育兴衰成败的大事,积极制定生命教育各项政策法规,规划幼儿生命教育课程,探索中国特色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开发与幼儿生命教育有关的教材,以促进我国幼儿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幼儿生命教育是终身生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幼儿园重视并实施、家长积极支持与参与、社区提供良好的环境,将促进幼儿生命教育的更好实现。
1.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
幼儿园应重视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制定生命教育课程,积极探讨生命教育课程的衔接问题,保证生命教育贯穿儿童的生命发展教育全程。教师要积极配合与幼儿生命教育专家及心理学专家合作,共同探讨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1)讲授法。教师通过投影片的方式向幼儿说明、解释有关生命知识教育。如花开花落;生命的美丽;遇到危险怎么办等;我怎样长大。通过讲解,让幼儿感知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
(2)欣赏讨论法。包括团体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前者以问答方式进行,后者以幼儿互相探讨方式进行。欣赏动物、植物、人的特征;欣赏生命的美丽, 培养幼儿热爱各类生命。
(3)随机教学活动。以生活中发生的有关出生与死亡的事件为教材,随机进行教学活动。如某小朋友家人突然身患绝症或病故,教师可以和小朋友共同探讨死亡的意义。帮助幼儿理解死亡的不可逆行及其给关爱的人带来的无限伤痛,使其初步明白生命意义和价值。
(4)模拟活动法。借助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想象以及故事主角模拟、绘画等活动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利用过家家小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生命的责任。
(5)阅读指导法。阅读有关生命的图书,讨论和分享心得。可以结合模拟活动法,让幼儿在阅读后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道理。
(6)专题教育法。一是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对生活寄予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二是对幼儿进行苦难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样,他们才会进一步认识生命、关爱生命,遇到挫折才会不退缩、不轻生,从而激发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品质,呈现生命的本色。
2.家庭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物质与精神双重支持系统。父母要信任和尊重幼儿,民主而平等地对待幼儿,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其树立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提出奖惩规则时,要加以说明,而且应随幼儿的反应加以调整,以此培养幼儿的道德感。注意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其自由意志的养成。在家庭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做法:
(1)和孩子谈谈人生。作为父母,我们要经常和孩子文流,可以谈谈名人的人生故事,探讨“星”们炫目光环背后的艰辛,如邓亚萍、马拉多纳超越自身条件的拼搏。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人生故事,让孩子熏染于父母营造的家庭文化中。孩子的人格倾向、思维方式、个性优势和人性弱点很可能类似于父母。以父母的人生为参照,孩子会从中悟出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从而为自己设计更好的人生―这是一种从人生传续中“认识自我”的智慧。
(2)做孩子的榜样作。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和最信任的人,父母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对孩子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加大“遇到危险怎么办”的预防性教育,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
(3)和孩子一起感受生命。一是应该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比如,自己的性别、身高、体重,自己的籍贯、家人、姓氏等,可以通过帮孩子记录、拍照、比较衣服的大小等方式,让他知道自己的成长,也可以让他通过长辈的照片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二是尽可能多地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看到一年四季动植物的变化,从一棵草、一条鱼了解由生到死亡的过程。
3.社区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
幼儿在走出家庭,与社区的互动过程中扩大了交往范围,开阔了眼界,获得了身心的快速成长。因此社区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际关系对培养幼儿的知、情、意、行起着重要作用。
(1)社区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儿童身心成长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同时要注重人文景观的建设。教师可定时组织儿童参观社区博物馆或烈士陵园等,为其讲解社区的历史由来和民族文化知识,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和民族认同、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带幼儿去公共图书馆的幼儿阅览室,以多途径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2)社区应注重幼儿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幼儿公共活动场所是幼儿除幼儿园之外与同伴交往的重要地方,幼儿在这里能得到身心锻炼,分享与同伴交流的经验,发展人我关系。
生命教育课程的重点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缺失
一、问题的提出
1.提出背景
从5.12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将“生命”这一重大课题以一种极其沉重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1977年恢复高考后,大学生自杀事件如影随形,2000年大学扩招后,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清华大学朱令被舍友投毒杀死,云南大学马加爵用铁锤敲死舍友,复旦大学硕士生投毒杀死舍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口角捅死舍友,南昌航空大学宿舍惊现腐尸,江苏沙洲职业工程学院乱刀砍死舍友。面对大学生对生命的漠然和轻视的状况,面对不断发生的自杀、他杀、校园暴力以及因意外事故造成的伤亡现象,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体质下降、越来越孤僻、自私、脆弱,逐步丧失了爱心、同情心、集体意识、感恩父母和尊重别人,甚至不珍惜自己生命的现状,有人开始重新诠释生命及其意义,作为教育者则开始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缺失及其实施对策。
2.生命教育的提出
1968年美国的华特士(J.Donald Walters)创办了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开始倡导并践行生命教育思想。1974年由澳大利亚的特德·诺夫斯(Rev.Ted Noffs)牧师主要针对当时青少年吸毒并致死这一问题提出了Life education(生命教育)。1979年,悉尼成立了旨在“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Centre,简称LEC)。 乌克兰2001年开始开设生命科学基础课。1996年,香港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1999年,推出“爱与生命教育系列”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并在多所学校推广生命教育课程。1998年,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的中学全面展开,2000年,台湾教育当局成立“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此外,许多高等院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也主动参与,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推进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提升作用。2004年12月,在我国大陆,也开始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我国叶澜教授最先开始关注“生命”及其与教育的内在关系,她主张“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刘济良先生在其著作《生命教育论》中提出:“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的活动。” 国内、台湾和香港等学者都提出了自己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以追求人的终极价值为目的,通过各方面的影响,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必须相互珍惜尊重,从而获得人格全面发展,幸福感得到提升的生命过程。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的原因
1.现代化的回声、教育的功利性、生命教育机制的缺乏
社会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是人们却开始异化为追逐金钱、物质和权力的经济动物。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得我国在在政治、经济与科技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但是重理轻文,过分看重实用性等倾向使得学生性格扭曲,社会也随之浮出沉重的代价。教学质量方面,重智育,重特长,轻全面发展,追求名牌学校升学率,面向市场追求就业率,学生被异化为做题解题的工具,而没有掌握最终要的方法,在沉重的压力下他们的心灵变得麻木、冷酷,怠慢漠视生命。教师方面,面对着上级部门下达的考核指标,家长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学生对教师业绩的评价,很多时候都是以学生成绩来衡量。因此,面对如此大的压力,教师很多时候为了使得学生成绩有提高,与学生情感交流少,成为督促学生成为解题工具的监工。学生方面,由于以成绩论英雄的狭隘性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误导社会的人才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是高分重点学校好工作。如此的教育剥夺了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好奇心求知欲等被压抑,没有轻松的心情去感受生活。大学之前的题海茫茫,高中老师的一句“进入大学就解放”了等使得大学生厌学情绪高涨,从而旷课沉迷游戏挂科,然后就焦虑从而产生轻生的想法。
学校有时候像个孤岛,学校教育占去了学生大部分时间,但当成绩优异的学生走上社会不知所措,开始茫然为什么优秀的自己现在这么无用,于是就胆怯慌乱。大学生缺乏人的自然性、理性、德性和社会性的教育;缺乏关于生命的价值、人的良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的意志与自由等教育;缺乏生态、人伦、亲情与爱情的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法律意识淡漠。
2.家庭教育的失败和家庭环境的不和谐
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而作为“制造人类性格工厂”的家庭在生活中占了很大的部分。父母没有受过专门训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将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嫁到孩子身上,很多父母还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不健全的家庭结构,比如相互攻击谩骂,行为过激,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比如单亲家庭对孩子过度溺爱,不良的家庭氛围,比如玩牌,酗酒,都会造成孩子心理阴影,影响心理健康,形成挥霍无度,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来到大学宿舍什么都不会做,因为念家而郁闷不堪,举手投足都带来挫败感,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自私孤僻等等,然后就采取极端行为毁灭自己或者伤害别人。
3.对生命的漠视,生死概念认识不足
现代大学生对生死概念缺乏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存在对生没有认识,对亡者尊敬又畏惧,重死重丧而又避讳言死的矛盾心理。因此,很多中国大陆的学生从小就对生和死没有什么概念,甚至有时候会觉得生命与自己的痛苦困难比起来更渺小,因此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去得到解脱。如此对自己的生命 缺乏尊重和珍惜,也会导致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轻视,因此自杀,伤害别人,暴力等也就接踵发生。
4.心理承受能力弱
“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越并不与孩子的幸福感成正比。” 西方教育专家也认为,堆积物质的溺爱方式对孩子成长很不好,挫折并不可怕,因为它既没有毁灭希望,也没有封杀所有通向成功的道路。而现在很多孩子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许多学生拼命学习,却越来越没有勇气面对未知的将来,很多学生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稍遇一些挫折就容易走向极端。
由于现代化发展,高科技的东西泛滥,随着大学生开始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也变得消沉抑郁,内向自闭。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李比较弱,浮躁,因为受负性情绪的影响大,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弱。
三、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
1.教育以追求人的终极价值为目的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提到,“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活地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如此把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作为教育的本质,那么教育也将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提升人处理和使用不断膨胀的欲望所带来的知识的智慧” ,发展个人,保留及传递文化的过程。人的终极价值就是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即对生与死的答案。因此,生命教育更应该:1)在认知层面以认识生命的历程为目标;2)情意层面以自尊、良心、正义、意志自由和人文关怀为目标;3)实践层面要以尊重自己和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命,做有责任感的人为目标。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其中平等是前提,理智是重要保障,开放是良好的方式。在关系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充分的理解信任,包容孩子偶尔的犯错,正确正面引导,鼓励孩子。特别是大学生除了在学校还要进行一定的社会交际,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正确成功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
3.尊重生命,正确认识生与死
在藏区也会进行一些言传身教关于尊重万物万生的活动,从小接触的和慢慢形成的对于生和死的答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慢慢接受影响从而形成的信仰衍生出道德价值观:人是属于自然的。各种生命体都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相互补充;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和帮助,扬善弃恶、尚美抑丑、率真释假;人人维护为了生存必须依存的社会。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经说过:“以哲学的观点看,生与死是辩证的关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在我们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也必然要考虑到死亡。” 这方面西方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在瑞典,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老师就会让他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然后给他们讲人是怎么出生的,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生命。此外,瑞典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在英国,尊重生命是英国人眼中最基本的素养。社会中各项活动中也都渗透了关于尊重生命的主题。如科研项目,教材,课外活动等等。
4.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现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精神抑郁、恋爱失败、求职困难、家庭离异、学业压力等等,面对压力很多大学生就选择逃避,逃避的方式就是自残、自杀或者伤害别人以发泄情绪。因此,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可以进行“压弹教育” 。“压弹”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指个体在面临逆境时维持积极适应的过程。“压弹”正是“压”与“弹”的完美结合与良性互动,从承受压力和化解压力两方面入手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面对现代化的脚步的加快,经济的飞速发展,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得到本该享受的全面的有效的生命教育,细心体会每一次呼吸,认真做好每一件事,通过一次次高质量的生命活动来经历高质量的生命全过程。(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 8.
[2]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9.
[3] 靳建华.关注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35-37.
[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 此教育的定义源自巴登尼玛教授2009年“教育学原理”课程讲解中.
[6] 陈平平.对青少年淡漠生命行为的反思与生命教育的实施[J].湖南社会科学,2007,6.
[7] 莲花生大师原著,达赫释著.生死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何芳.论生命视角下的幸福教育[J].中国德育,2008(1):17-20.
[9] 宋兵波.生命教育中的学生与教师——兼论生命教育向人的教育的回归[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30-33.
[10] 荆春霞等,家庭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5-28.
[11] 姜彩霞;王牧华.浅析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缺失与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11).
[12] 杨建民.“压弹”理论在高等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注解:
① 姜彩霞;王牧华.浅析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缺失与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11).
②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 8.
③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9.
④ 靳建华.关注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35-37.
⑤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⑥ 此教育的定义源自巴登尼玛教授2009年“教育学原理”课程讲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