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再生资源现状

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1

〔关键词〕不可再生资源;政府行为;世代交叠模型;保护性开发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5007507

一、引言

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自然资源约束尤其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能源、环境和国际竞争等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因素也都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的双重任务。如何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杜绝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在这样的要求下,我国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具有硬性储量约束和高耗能、高污染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则要坚持向以节能减排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在发展过程中,统筹兼顾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其开发和利用逐步同国际接轨。随着开采和利用技术不断提高,不可再生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亦不断完善。同时,政府调节机制日益健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工作管理办法》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勘查开采管理暂行办法》等来规范各经济主体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行为。这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政府长期占主导地位,且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因而要想实现自然资源的跨期最优配置,实现不可再生资源在既定储量等约束条件下的合理开发,政府行为是关键,尤其是拥有所有权的地方政府。然而,近年来在经济利益和政治激励的双重驱动下,地方政府不断加快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而这种发展方式在客观上加剧了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对自然资源“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局面。尤其是在缺乏对现任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的情况下,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在代际之间形成了较强的负外部性,导致其跨期配置不合理。尽管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储量相对丰富,虽然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但我国人均煤炭、原油和天然气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球人均的70%、10%和5%,剩余可采总量约占世界剩余可采总量的10%,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如果不能实现资源跨期最优配置,仍以当前的过度开发模式开发资源,那么我国将很快面临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局面。

从目前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模式及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来看,短期内地方政府推动的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其消极作用会日益凸显。不可再生资源的长期过度开发会造成地区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日益失衡和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规范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对促进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意义重大。政府行为的约束限制以及在不可再生资源跨期配置上的失灵实际上反映的是代际公平问题,而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其不可再生性和有限的数量使不可再生资源的跨期配置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在不可再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规范政府行为、实现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代际公平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阶段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模式。而研究政府行为与现阶段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模式的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

在涉及不可再生资源跨期最优配置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尤其是对代际公平问题的研究,由Diamond提出的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OLG)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基于OLG模型,国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Kemp和Long[1]首次在世代交叠模型中引入自然资源,并进行了竞争均衡的分析。Olson和Knapp[2]利用世代交叠模型研究了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财产在代际间的分配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Howarth[3-4]把OLG模型扩充到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生产和投资的经济系统中,他指出为了极大化社会福利一般要求风险规避的资源转移者。Pezzey[5]、Howarth和Norgaard[6]研究认为,资源代际外部性内部化不一定能实现代际平等,并指出即使当代人关心下一代,利己主义导致的资源转移也不能实现福利最大化。然而,国内研究大多与上述研究结论相反,洪树林和邵宜航[7]在OLG模型中考虑了资本生产带来的环境外部性,指出政府征收的环境税以及消费税和一次性转移可以达到社会最优。宋冬林和赵新宇[8]等将资源税引入到改进的 OLG 模型中,得出了对家庭进行补贴可以达到约束资源消费目的的结论。

国内外研究成果为OLG模型研究资源配置提供了有效借鉴,但研究者更多关注资源配置中的个体均衡,而对资源配置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较少。在政府行为研究中,Blanchard 和Fischer[9]提出,政府可采用社会贴现率来实现不同代际间的资源公平配置。Ono[10]认为,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应公平对待每一代,实现不同代际间的公平。在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宋敏和田贵良[11]将 OLG 模型应用于沿海港口岸线资源代际配置管理中,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和决策类型,并指出政府在资源代际配置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的决策选择。徐晓亮[12]通过对OLG模型中资源税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政府进行适当的资源税改革会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最终影响政府决策行为。

综上所述,利用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代际之间的资源跨期配置问题已经比较成熟,并且部分学者也已开始对政府行为进行分析。然而,以往的研究往往将政府当作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较少利用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不可再生资源跨期配置中的政府行为,这是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本文以代际公平理论为基础,运用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对影响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行讨论,对中央政府现行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政策的合理性进行深入分析。

三、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一)代际公平的基本理论

代际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利益实现与生存发展等方面的权利均等。这要求当代人在发展过程中,须给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环境与自然资源。Weiss[13]认为,代际公平应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即选择原则、质量原则以及接触和使用原则。代际公平在不可再生资源的跨期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且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要想达到代际公平,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合理的跨期配置。同时,不可再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离不开有限范围内生态资本与物质资本在代际之间的公平性。

(二)模型介绍

1基本假设

(1)离散时间的假定同一般世代交叠模型。

(2)不可再生资源代际配置的主体为地方政府。在当前政府考核体系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将满足本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第一目标,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就成为第二目标。

考虑技术进步条件下,政府两个阶段资源开发选择有如下三种情况:

情况一:当θ

情况二:当θ>1时,即当政府进行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相对风险规避倾向较大时,即政府对任期内两个阶段的资源开发具有强有力偏好时,政府倾向于任期第一阶段过度开发资源,致使大量资源在较低的利用率下低效开发,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情况三:当θ=1或无限接近于1时,即当政府进行资源开发的相对风险规避倾向适中时,技术进步因素对政府进行资源开发的决策影响不显著,政府的开发阶段偏好与r无关,其开发偏好将受其它随机因素影响。

3模型结果分析

由实际情况可知,r将不断增加,即资源开发技术将不断提高。因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矿山设备、钻探设备及人力技术等将不断改进和创新,管道铺设、年产能力和转化能力等将不断改善和优化。而这些因素将共同推动我国资源开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上文可知,如果0

情况一:当θ>1,s/r

情况二:当0

通过比较情况一和情况二可以得出:如何有效降低θ,即约束和引导地方政府行为是解决我国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的关键。在我国经济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型阶段,θ较高,即θ>1。按照上文分析,当θ>1时,政府对资源开发具有强有力的偏好,倾向于任期第一阶段进行过度开发。究其原因,这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及官员政绩考核制度有关。

第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依赖要素驱动是资源过度开发的首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此种增长方式不可避免且正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性的制约。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国际制造业大规模向我国转移,高耗能、高资源利用产业发展迅速,企业的创新能力、新技术利用率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呈现出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特征。国内外经济增长形势和条件固化了我国的传统增长模式,使资源性产品消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对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现象持续存在。

第二,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不合理也是造成资源过度开发的重要原因。从要素供给来讲,不可再生资源是产品生产的基础性原料,在产品生产体系中处于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是生产和制造的基础性资源。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不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市场需求导向不足,供求与价格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传导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水平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状况,难以起到激励或约束相关经济主体节约使用资源的作用。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导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资源性产品的消耗偏高,资源利用和开发效率低,带来资源过度开发和低效率使用。

第三,不恰当的政绩考核体制是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在我国以GDP增长为主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为了政绩而一味追求GDP的增长,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施政急功近利,只要能够带来GDP的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就会想尽办法对资源进行尽快开发、提前开发。的确,开发资源对地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所以,地方政府不仅热衷于资源开发,有时甚至是不惜成本、不顾环保、不计民生。这种资源开发模式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对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长远规划,这样不仅影响了下一届政府公平利用资源的机会,而且破坏了经济秩序,进而危害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受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而且同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相对缓慢有关,更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的改革滞后直接相关。

四、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中的中央政府作用

针对地方政府对不可再生资源盲目过度开发造成的代际外部性,我们需要考虑借助中央政府的力量对地方政府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矫正、规范和引导,从而实现不可再生资源代际配置的公平。当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采取的针对代际外部性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三种:税收调节、限额制度调节资源总量调节。这些政策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并优化了地方政府的资源开发行为。从短期来讲,应支持并且提倡以上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作为中央政府,应从全局与长远角度出发,激励地方政府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对中央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分析有助于改进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模式,不断完善规范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政策体系。

(一)中央政府调节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政策路径

第一,税收调节。以调节资源开发、促进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为目的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和燃油税。目前,中央政府针对自然资源流量征收资源税,力图通过提高自然资源的价格让人们认识到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性,以求达到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目的。然而,现行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征收的范围较窄,征税额偏低,与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状况不匹配,对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有限。而燃油税的征收还处于讨论阶段。

第二,限额制度调节。中央政府对地方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实施限额制度,主要是为了避免地方的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促使国家出台了多项限额制度,如土地农转非制度、稀有金属开发制度等。限额制度要求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对某一种资源的资源开发量不能超过一个限制额度。这一限额通常可以使资源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可利用水平或一个较低的减少速度,从而实现某一不可再生资源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与长期利用。

第三,资源总量调节。总量控制是中央政府进行资源调节的一个重要手段。从现有政策来看,中央政府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调节与控制,特别是对总量的控制,可以有效约束过度开发现象,稳定资源供给,弥补资源市场失灵,促进各地区自然资源的均衡开发与经济的稳定良好运行。

(二)中央政府政策影响的模型分析

(三)中央政府政策效应及改善

第一,资源税征收的成本压力。资源产业由于其投资时间周期较长、行业规模较大、市场准入要求较高,目前属于垄断性较高行业。这种垄断易造成企业的税负转移,提高成本价格,中央政府的资源税征收的当期收效因而很容易受到影响。但资源产业,尤其是开采或耗能企业属于产业链的上游,它的成本提高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增加其产业链下游厂商压力,从而引发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不良后果。因此,资源税的征收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二,限额制度的不合理性。尽管限额制度是为了杜绝和防止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而出台的规范措施,但从其本质上来看,这些制度并没有完全杜绝超限额问题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限额制度制定的准确性受到现实情况的挑战,且限额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大。短期内,中央政府的限额制度可能是准确的,也能做到良好的执行,但长期内,不可再生资源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因此,无法做到限制资源的过度开采这一目标。

第三,不可再生资源总量调节的长期适应性差。通过总量调节可能会使得各区域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得到一定缓解,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促进区域不可再生资源合理配置格局的形成和优化。但总量调节尚未考虑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波动以及市场体制本身规律。从长期发展来看,总量调节政策应做适当的调整。

五、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政府行为对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有很大影响。中央政府主要通过征收资源税、出台限额制度和资源总量调节这三种主要政策行为对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进行约束,但从其实际效果来看,短期内的限制效果明显,而对长期的开采过程而言,其约束基本失效。政府行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限制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因此,要想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就必须不断约束并优化地方政府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行为,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改革,推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完善政绩考核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突破不可再生资源瓶颈的制约。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由物质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将降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减少物质资源类的投入。通过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减少对物质要素投入的依赖,进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加快低碳工业发展,坚持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坚决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注重开发资源的同时应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

第二,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理顺价格关系。完善不可再生资源定价,建立能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并有效发挥市场和价格作用。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殊性,对资源消耗过多的生产、生活活动要进行限制和惩罚。对资源品的定价可适用“价格歧视理论”,即根据不可再生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制定不同价格,获取难度越大,价格相应越高。

第三,改革财政体制,完善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财权与事权不对等是地方政府热衷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关键原因,因此,约束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建立起财权与事权相顺应的财政体制。事权划分应遵循财政分权基本原理,以事权明晰化、下级政府优先和效率为原则,不断提高财政体制安排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通过对各级政府财政行为的共同约束,形成各级政府稳定的收入和支出预期。完善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要把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从以GDP为主转向以民生和环境保护为主,从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转移到公共服务提供上来。从考核内容上来考虑,要既突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兼顾发展速度和质量,又突出考核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Kemp, MC,Long,NVThe Under-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A Model with Overlapping Generations[J] Economic Record,1979,55(3):214 -221

[2]Olson,LJ,Knapp,KCExhaustible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Econom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7,32(3) :277-292

[3]Howarth,RBIntertemporal Equilibria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1,4(3):237-252

[4]Howarth,RBClimate Change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1996,14(4):100-111

[5]Pezzey,JCVEconomic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nvironment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Washington,DC:World Bank,1989

[6]Howarth,RB,Norgaard,RBEnvironmental Valuation und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2):473-477

[7]洪树林,邵宜航世代交叠模型中的环境政策分析[J]南方经济,2006,(4) : 24-31

[8]宋冬林,赵新宇引入资源税的世代交叠模型及其改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86-93

[9]Blanchard,OJ,Fischer,SLectures on Macroeconm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126-135

[10]Ono,TOptimal Tax Schem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y[J]Economics Letters,1996,53(4):283-289

[11]宋敏,田贵良沿海港口岸线资源代际配置中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146-149

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2

毕节市赫章县位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市西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赫章县坚持走“矿业兴县”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发其拥有的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赫章县经济快速发展。但长期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不重视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赫章县的生态环境质量较低,恶劣的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因此赫章县这样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趋势。本文通过对赫章县矿产资源枯竭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叙述,提出了赫章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赫章 资源枯竭 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所谓不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没有自我繁殖能力的资源。由于不能自我繁殖,这种资源就可能被耗竭。我们可以认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初始禀赋数量是给定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可能再增加,消耗一点就少一点。也即相对人类无穷的欲望来说,不可再生资源是稀缺的。本文所说的资源是指不可再生资源。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一般可使用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之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之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二、赫章县矿产资源枯竭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赫章县矿产资源枯竭现状

1、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不断衰减,可开采年限日益缩短

矿产资源是耗竭性的、不可再生的,是自然资源中使用价值相对较高的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不可再生资源是在地球环境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人们的使用来说其生成时间几乎可以视为无限。因此,人们开采一点就少一点,资源可供开采的年限也越来越少。

2、开发利用方式粗放,集约化合理利用资源尤显不足,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大大缩短了资源的可使用年限

大多数矿山企业技术装备陈旧落后,生产水平低;较多矿山采选冶回收率达不到国家标准,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更是不足,低品位难选冶矿产利用与研究不够;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破坏浪费资源状况仍有存在。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较多矿山企业在开发过程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问题较为突出,矿山废渣、废气、污水随意排放现象普遍,土地破坏也较为严重。采矿诱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4、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较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长远乏力。

赫章经济、财政严重依赖资源型产业,第一产业、加工业、服务业极为脆弱,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传统行业技术更新缓慢,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单一,矿产粗加工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原料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低下。

(二)赫章县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贫矿较多富矿少,开发利用难度大,以铁矿为例,查明资源储量为3.6亿吨,但80%以上是难以直接利用的贫矿,铁平均品位仅为34%。

2、开采规模小,无大中型矿山企业,而小矿山众多,造成总量低、产值少、效益差、总体回采率低,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利用难度大,成本较高,如锗矿的开发利用至今仍是空白,在经济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不仅部分资源被浪费,而且由于开发利用难度大,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4、找矿勘查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随着地勘体制的改革,国家勘查资金投入的减少,商业性勘查还处于起步阶段,造成找矿勘查滞后,资源储量增长有限,急需的矿产后备资源短缺,难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需。

5、矿业发展与资源大县不相匹配

矿产资源勘查程度低,未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6、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经济效益偏低

大多数矿山企业技术装备陈旧落后,生产水平低,集约化合理利用资源尤为不足;较多矿山采选冶回收率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更是不足;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破坏浪费资源状况仍有存在;矿产开发多以初级产品为主,高附加值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较少,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7、矿政管理尚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由于现行的一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矿业活动的特殊规律,兼以矿业权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的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矿政管理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8、产业结构单一,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长期以来,赫章对资源进行的是粗放式开采和利用,没有通过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改造对资源产业进行纵向和纵深发展,进而扩展其产业链。同时,赫章还长期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新的支柱和替代产业。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得赫章形成了对资源产业具有极强的依赖性的单一产业结构。

三、赫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勘探力度,保障经济转型平稳过渡

为了延缓资源枯竭时间,应加强资源深部勘查,挖掘矿区内资源潜力,稳定生产规模,延长服务年限。加强矿区周边及深部的煤炭勘查工作,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增加开采后备储量,开展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评价及综合利用,探索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有效模式。

(二)加快赫章县的市场化进程,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赫章县经济转型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来推动的,在当前情况下可能是比较有效的,但从长远看,仍需要加快赫章县的市场化进程。

(三)延伸资源型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赫章县资源产业的主导地位将为逐渐衰弱,必须通过延伸资源型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鼓励公众参与

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对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经济和社会转型十分重要。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保护他们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贺莹 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8(5).

[2]张秉福 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与对策[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4).

[3]刘庆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1).

[4]罗珺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J].经济与管理.2007(9).

[5]王树义,郭少青.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战略与决策.2011(9).

[6]张新营,佟连军.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经济建设问题分析[J].绿色经济.2010(7).

[7]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

[8]赵景海.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6(3).

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3

关键词: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理论;供需均衡;公地悲剧

1经济学角度上认识水资源

在资源经济学分析框架里,经济学家们往往依赖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计算,定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例如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建立所考虑的资源的“年获取量”与“总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获取量保持不变但总存量随时间逐渐递减,就说该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否则,就是“可再生”的。于是得到诸如水、空气、鱼群、森林这类资源,为“可再生资源”,而诸如矿产、能源、资本品此类为“不可再生资源”。然后,再根据资源的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提供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定价准则。

但是这样一种基于工程学的资源分类方法,不仅不符合经济学原则,而且不适应目前我们遇到的资源经济学问题。事实上,中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表明:水,正在从“可再生资源”转化为“不可再生资源”。说起来,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却占了97.2%,陆地淡水仅占2.8%,而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又仅占淡水储量的0.34%。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数量极有限的淡水,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据科学界估计,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目前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水,世界已有将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我国人均淡水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

2水资源的稀缺性及特点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而且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水资源每年在递减。从淡水资源看,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2900立方米,我国仅2695立方米,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同时,我国的水资源污染也十分严重,并已成为世界上肝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农村被污染的水资源。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万人正在饮用高氟水。除了健康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还让中国经济付出代价。来自政府的信息表明,水资源短缺每年给中国工业带来的损失达250亿美元,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达190亿美元。中科院的一位教授计算过,若把污染的代价算在内,中国1980年到200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应该为6.8%,而不是官方公布的9.6%。

为何水资源变得如此岌岌可危?我国水资源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全国降水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极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别悬殊,历史上水旱灾害极为频繁,北方有的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水丰富的南方却常常发生季节性干旱;②缺乏科学的用水定额和管理,生产耗水量大,水的浪费相当普遍,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有45%,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25%至40%;③水资源的再生性不是永远都有保障的,特别是地下水,地下水的再生性是有条件的,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使可再生的资源变为不可再生。我国目前污水排放量大,但处理率很低,全国年排污水363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水质性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

3水资源危机的成因

在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之后,我们用经济学理论从更深层次来思考产生水资源危机的成因。价格理论告诉我们,当某种资源的价格严重低于一般均衡水平时,便会发生资源的浪费。只要资源浪费的速率足够高,这种资源就会从“可再生的”转化为“不可再生的”。在农业时代,我们知道,“免费”程度最高的物品,典型如“空气”,价格长期保持为零。可是,在工业时代,当汽车和其他类型的污染达到足够高的速率之后,在任何都市地区,新鲜空气都不再是免费的了,它正在被耗尽。

另外,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是公有的,那么,只要维护公有产权的费用足够高并且私人在这一公共领域内“追租”的费用足够低,就总会发生类似“公地悲剧”的那种掠夺效应,最终,足以把该资源的经济价值完全耗尽。眼下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种“公地悲剧”,是私人停车位对小区人行道和绿地的随意侵占,而只有极少数的小区管理者懂得把停车位的价格(即土地资源的“获取”价格)提高到足以抑制“公地悲剧”的水平。象现在的大专院校里,这样的“公地悲剧”就相当严重,由于不用按月交水费,很多学生在洗衣服、拖地时都长时间打开水笼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4解决措施

综上所述,解决水资源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怎样管理。从一个大的范围来看,是不会存在任何资源的危机问题的。因为按照经济学的道理,任何一种产品都是可替代的,水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可以用节水的技术、工艺以及各式各样的方法来代替水;而且,在经济学上讲,向来是物以稀为贵的,贵了以后就不缺了,所以经济学里不存在缺的问题,只有贵贱的问题。水不够就应该涨价,通过价格调节使其达到供需均衡,价格一涨,自然供应增加,需求减少,人们就会想办法节约用水。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什么就搞什么,缺水就修水坝,建引水工程,各式各样的办法,而不问其代价有多高,用同样的代价有没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解决办法,同样能达到目的。现在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高明就在于它不是单纯地说缺什么就搞什么,因为这样往往导致不经济的做法。

但是经济学的方法往往离不开价格,可能大家会顾虑,水价上升以后低收入的人承受不起。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别的办法来解决它。比如说,现在城市里有低保政策,有最低生活保障,那么就可以在水价提高的同时增加低保水平。因为水价的补贴是穷人富人一块儿受到好处,而富人没有必要补贴他,所以应该把水价提起来,另外单独通过其他政策保障来优惠穷人。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面对“水荒”,我们的政府应当拓宽思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下面针对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目前,必须转变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水利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时就考虑环境治理保护问题,在水资源治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水资源城乡一体化管理,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②积极稳步推进工程管理单位改革.在事业费逐步削减的情况下,必须探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对水管单位分类改革,供水、水电等水管单位要逐步走向市场,当然,其前提条件是水价改革,使之能完全达到成本水价,从而使水管单位具有自我造血能力;③对水权改革进行探讨.在国家对水资源拥有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逐步放开使用经营权,可以先进行试点,选择部分地区,允许进行水权交易,就如同现在推行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一样.

参考文献

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4

【摘要】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中医药 发展 的基础。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必须遵从中药资源的 自然 属性。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的有限性与可再生性,生存环境的互补性,物种分布的地域性,药用价值的潜在性,生物物种的可解体性,分布、利用的国际性。

【关键词】 中药资源; 可持续利用; 属性

中药是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中药能够 治疗 疾病,是因为中药含有治疗疾病的活性成分或物质。祖国医药学是 中国 劳动人民在数千年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 总结 积累的经验,并逐步升华形成理论知识体系,用以指导实践,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九项传统医药学榜上有名,分别是中医对生命与疾病认识方法、中医诊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和藏医药文化等内容。如果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那么中药资源则是中医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祖国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中药资源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探求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原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等,则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药工作者永恒的课题。wwW.133229.cOm

1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任务

资源(resources)是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与非自然资源。中药资源(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区域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的种类及其蕴藏量的总和,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中药资源包括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药资源、民间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认识中药资源的特点及自然属性,有利于人们在中药开发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遵循生物物种的分布、生长、繁殖 规律 ,不断提高中药质量,保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或tcm resources)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确定中药资源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利用中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中药资源能够不断的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医疗保健的需求。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紧密联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自于生态学,是一种资源管理战略,即将全部资源的一部分加以合理收获,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新生长的资源数量又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生物资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通过人工种植、饲养或以生物技术为主要手段减少野生资源消耗;以保持社会、 经济 、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确保当代人及后代人对中药资源的需求不断地得到满足。

2 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与指导意义

2.1 资源的有限性与可再生性凡具有自然更新能力和能够进行人工繁殖的生物资源,称为可再生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是中药资源的主体,包括植物药资源和动物药资源;凡是不具备自然更新能力和不能采用人工繁殖的自然资源,称为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矿物类中药就是不可再生的中药资源。

中药资源的有限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资源数量的有限性。指在自然条件下,野生中药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蕴藏总量是有限的,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再生增殖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如果采用人工培育或栽种的方式获得的资源,其质量同野生资源相比,可能存在差异。二是资源利用的有限性。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中药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2.1.1 资源的再生必须与需求量一致对不可再生资源应尽量减少浪费,积极开发和寻找替代品。对于可再生资源,数量应大体上与市场需求量基本一致,资源的利用数量必须与资源的再生、增生、换代、补偿能力相适应,即保持供需平衡。可供利用的数量略大于或等于再生量,因为药物不同于其他商品,可以打折或降价销售。老百姓有句形象的比喻:“中药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讲的就是减少中药资源积压浪费,保持供需平衡的大道理。

2.1.2 加大人工抚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对市场紧缺的野生资源,可采取引种栽培、人工抚育和养殖等方法来增加总量。

2.1.3 促进资源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可再生资源具有双重属性,若能积极有效的加以保护,并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有限的中药资源可以保持良性发展。反之,若不加以有效保护,乱采滥挖必然导致有限的中药资源,特别是野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濒临枯竭,甚至导致许多珍稀物种濒危灭绝,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是无法恢复的。

2.1.4 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今天,节约资源是全社会的首要任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包括3方面:一是对药用价值明确的中药,应扩大临床用途和扩大药用部位。二是应用 现代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和药用价值。三是提高生物体内具有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提高产品质量。

2.1.5 加快寻找不可再生资源的步伐由于矿物药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长,数量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人们必须加快替代品的研究步伐,减少浪费。

2.2 生存环境的互补性中药资源生存环境的互补性,又称为生存环境的依从性。中药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人们按照其药用价值进行划分的。而许多中药资源又是森林资源、农业资源,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在生态效应上存在着互补性和依从性。以森林资源为例,能够为许多中药品种资源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例如中药天冬通常生长于阴坡的树林下;金果榄分布于以石灰岩为主的峰林中,生长在林层繁殖茂盛、林冠郁闭、林下阴湿的地方;天麻喜生林下腐殖质较多的土壤中,并与密环菌共生等。不难看出,中药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的生长环境和数量。生存环境的互补性带给人们的启示集中在两个方面。

2.2.1 合理布局,统筹安排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坚持政府统一规划。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离不开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应该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同步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兼顾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利益,合理布局,统筹协调。

2.2.2 应用生物技术,扩大药源 在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应该借鉴林学、农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在新种质资源的寻找和利用上,后者更具技术优势,例如农业、林业部门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生漆、水稻、玉米产量的提高方面,与中药材生产部门相比,前者技术更成熟,更具优势。

2.3 物种分布的地域性太阳辐射、空气、水分、土壤条件以及生物链的存在等,为各种生物生存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若离开了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物种的质量会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其生存能力。

2.3.1 加大道地药材研究 中国 对道地药材的培育 历史 悠久。“道地药材”的形成,是区域性特有的优质中药资源种类的代表。其形成过程还包括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完善的栽培加工技术、系统的中医药学理论、长期的商贸活动以及地域医药文化的积淀等。研究 自然 环境对地道药材有效成分的影响,根据道地药材所需的自然条件和加工技术,扩大道地药材的品种数量,提高产量。

2.3.2 提高活性成分含量采用人工干扰的方法增加植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细胞工程产生次生代谢产物,例如通过紫草细胞培养产生紫草素,黄连组织培养产生小檗碱,长春花组织培养产生蛇根碱和阿马碱等[1]。

2.3.3 加大濒危物种的人工培育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人工培育珍稀濒危物种。任何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当被人们利用时,野生资源就会受到威胁,直至枯竭。例如市场应用良好的中成药原料如果完全依赖野生资源时,往往3~5年就很难维持。因此,国家鼓励对资源紧缺的大宗动物类药材进行引种驯养和对植物药进行野生变家种研究以及技术推广。药用植物栽培是保护、扩大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例如红豆杉是珍贵的抗癌植物。据测算,每生产1 kg紫杉醇,需16.67 t树皮,需采剥1500~2000棵大树,即使将全世界的现有红豆杉全部砍伐,所提供的紫杉醇也只能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可谓杯水车薪。 发展 种植是实现红豆杉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对策,而扦插育苗、发展人工原料林基地是最直接、最简单、周期最短、成本最低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正在尝试利用红豆杉细胞培养技术来生产昂贵的紫杉醇[2]。

2.4 药用价值的潜在性一种植物往往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能 治疗 多种疾病,只是某些成分尚未被人们所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构建中医药科研平台,加快研究步伐,逐步挖掘、发现中药潜在的药用价值。

2.4.1 加大活性成分与临床药效的相关性研究有的植物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临床用途不同,例如当归的药用部位为根,根的不同部位又有不同的功效,在根的用法上又有归头、归身、归尾、全当归之分,其活性成分有无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 科学 依据。

2.4.2 寻找活性成分与综合利用开发相结合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将利用非药用部位与寻找新的中药资源和发现新的活性成分相结合,将单一的中药资源开发转向多方位、多部位、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利用开发。

2.4.3 寻找和扩大药用部位往往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不同部位通常有不同的功能,如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唇形科植物紫苏pertilla frutescens (l) britt等各个器官均可供药用。又如人参中也含有人参皂苷,已被收入《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

2.5 生物物种的可解体性中药资源中每一生物种群的总体数量都是有限的,当自然种群中的个体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生物个体间长期的近缘繁殖,其抗逆性、抗病性必然下降,其野生生存能力随之降低,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该物种的数量急骤减少,数量的减少更加剧了恶性循环,加速了某些可再生中药资源种类的解体。

2.5.1 野生濒危物种保护形势严峻生物物种的可解体性,给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濒危物种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国家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否则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2.5.2 抢救性保护工作比开发利用更重要资源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础,在加强保护管理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进行开发利用。一是建议国家药品管理部门应尽快组织新一轮的中药资源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摸清资源储量和处于濒危状态的物种,为国家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对某些珍稀物种进行抢救性保护。例如国家在四川对国宝大熊猫实施抢救工程,在保护区内保护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和华南虎等。

2.5.3 加大珍稀物种人工抚育的力度对于野生中药资源特别是珍稀物种首先是防止过度采挖或猎取,在采取有效保护的同时,进行人工抚育。例如,江西中医学院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八角莲进行人工培育,已取得较大突破,在拯救和保护濒危物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2.6 分布利用的国际性中药资源的国际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资源分布的国际性,许多中药资源种类分布地区广泛,往往遍及同一气候的不同国家。二是开发研究的国际性,往往多个国家同时研究同一种或同一类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的开发。三是使用范围的国际性,某种新的药用资源或新产品一旦开发成功并得到国际认可,便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成为该国出口创汇的 经济 增长点。例如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开发就是最好的佐证,已在非洲国家广泛应用。

2.6.1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开发新的中药品种及推广应用既要立足国内,也要面向国际,及时了解中药的国际需求现状及前景。

2.6.2 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借鉴和应用国外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加快对中药资源的开发研究和保护步伐,让新品种开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辐射全球。

2.6.3 资源保护的国际性中药资源的利用必须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生态环境和需求能力,既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的需求,又不损害其他地区或国家人群的需求能力。

3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遵从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

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是由中药资源的本质属性和生物物种生存发展 规律 所决定的,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遵循它才能促进中药资源的发展。反之,轻者导致资源的枯竭,重者直接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或灾难。中药资源的有限性与可再生性、药用价值的潜在性、开发利用的国际性大多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有关,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生存环境的互补性,生物分布的地域性和生物物种的可解体性、大多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关,是生物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反映出资源保护的紧迫性。人们在中药的开发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循或依从于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好比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应该遵循的“金规铁律”;生存环境的互补性或依从性,资源再生的周期性和生物物种的可解体性,提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以及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应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对濒危物种积极开展抢救性的保护工作,探索中药资源保护的新方法、新途径。各行业和各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注意相互衔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部门利益而忽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方面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

【 参考 文献 】

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5

生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应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生态建筑特征

1.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1.2材料的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从而提高建筑材料的重复使用性能,减少了建筑材料的浪费,同时也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

1.3减少废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1.4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到环境和文化的领域。

2我国生态建筑方面现状

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现代化建设加速,建筑行业发展迅速。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就目前很多地区实施的并不是很理想,都在重复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套路,建筑行业也不例外。生态建筑没有很好的融入建筑设计中,主要是建筑人员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建筑物整体性观念不强,能源消耗过大,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因此,我国生态建筑方面现状不容乐观,急需将生态建筑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3生态建筑融入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中期,但当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生态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也是新型的设计理念,其理念跟传统的建筑模式不同,生态建筑是以大自然为基本,尊重环境为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的建筑模型。先如今,我国还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建筑行业也极不稳定,在能源危机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选择下,建筑业必然要改革,如能有效的将生态建筑融入建筑设计中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体现。在建筑设计融入生态建筑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可持续发展观意识的加强

对于建筑设计人员加强可持续发展观意识,在建筑设计中积极应用生态建筑,从而减少对大自然的影响,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要想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到实践当中,还需要建筑业所有人员的配合。增加设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让建筑从开始就与环境相谐调。

3.2与生态环境谐调

建筑设计应与环境相适应、相谐调,要充分考虑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因素,尽量结合环境来设计,不影响自然的发展。同时利用周围的可再生资源,减少对稀有能源的依赖。例如,在采光设计需要设计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开窗尺寸,让建筑室内有充足的光线,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灯具的使用,从而减少电能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协调,首先以建筑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一体化设计,其次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建筑与环境一体化。

3.3应用高技术设计

利用高技术手段来解决生态问题是应用高技术设计的目的,尤其是建筑材料和建筑物理结构方面的应用。例如,太阳能的利用,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应考虑应用太阳能烧水、供暖、供电等问题。这样就能有效的减少煤炭、天然气和空调的使用,不仅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还减少了废弃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3.4室内外绿色化

生态建筑与大自然相协调,建筑物室内外应绿色化。在室外绿色化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调节环境。但不能为了绿化一味的多植草木,应因地制宜,减少草木的浪费。在室内绿色化,通过精心的设计,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净化空气。

3.5方案设计应个性化

生态建筑设计的宗旨即注重环境。与环境相适宜,但不等于抹杀了设计方案的个性。生态建筑更应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才能更好地使其融于环境,“建筑的目的在于创造完美”。建筑师必须善于利用自己的创造力使建筑作品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建筑要求能够良好地把握设计尺度,将建筑平面设计、立面造型与周边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建筑功能合理安排,内部流线舒适流畅,充分利用原始地形、地貌将各个空间有机组合。利用各种设计手法、造景手法,使整个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与周边背景相呼应,将其统一在大自然的“神妙”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具备了这种朴素的生态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在南方多雨潮湿的林区。建筑采用干阑式构造,使房屋下部架空,既可以使空气流通、减少潮湿、又有安全感;在黄土层肥沃的黄土高原,多采用生土技术建造窑洞.依山就势,节约耕地,较小地破坏地面植被和自然环境,这两种建筑形式都是古代人民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属于传统的生态建筑。

3.6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规划设计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合理确定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等内容。注重场地设计,尊重设计地段内的环境,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力求最小的土方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合理组织交通,减轻地面上各功能区域的相互干扰。根据地形特点,利用建筑周边环境及其本身的形体处理通风和光影关系,组织立体绿化和水体,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们生活在绿色、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中。在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结束语

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趋势所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要求建筑人员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还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物时因地制宜,与周围的环境相谐调,应用高技术手段措施解决生态问题,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建筑物室内外的绿色化为一整体。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建筑设计是建筑人员一直以来探索的问题,也是今后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时刻应牢记人类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供人类生存,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减少,环境的不断的污染,不断破坏都是人类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与环境和谐相处才是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建筑设计融入生态建筑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曹丽新.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7):56.

可再生资源现状范文6

关键词:生物基聚酰胺;聚酰胺纤维;可再生资源;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TQ342+.1 文献标志码:A

Latest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of Bio-based Polyamide and Its Fiber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antly growing public awareness and interests in bio-based plastics around world has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kinds of bio-polymer including polyamide.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quo of global polyamide industry, and gav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n the latest R&D developments of bio-based PA6, Pa66 and long-chain polyamides as well as their down-stream products.

Key words: bio-based polyamide; polyamide fiber; renewable resources; bio-technology

1 全球聚酰胺材料的发展概况

根据统计,聚酰胺(PA)材料的38%用作纤维,46%注塑成型,14%挤压成型,其余深加工制品大约占2%左右。PA纤维(主要包括PA6和PA66)是仅次于聚酯纤维的第二大合成纤维品种。在过去的10年中,全球PA纤维生产呈持续下滑趋势,2010 ― 2012年间西欧地区的PA市场下降了6%,美国下降了9%,2012年全球PA纤维产量维持在400.81万t。

与此同时,中国PA纤维的产能不断拓展。据统计,2005― 2010年期间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7.69%,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全球PA及其纤维制品的下跌形势,2012年国内PA纤维产量达到181.46万t,其中长丝纱173.0万t,短纤维8.44万t,设备的运转率视品种不同在70% ~ 83%之间。

全球性经济减速影响下的PA纤维产量的变化,主要对PA长丝纱和短纤维的市场供给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产业用纱的生产亦受到明显波及。期间己内酰胺及其树脂的价格不断上涨,2011年我国进口的己二酸己二胺盐价格上涨了24.22%,己内酰胺价格上扬了31.70%。

PA地毯纱产量下跌明显,年下滑速率达9%,作为地毯重要市场的美国其产量下降了16%,相继关闭了Shaw等多家地毯纱工厂。地毯市场的变化亦与聚酯BCF量化及其替代PA地毯绒头纱的趋势日益明显有关。期间美国的聚酯BCF份额由2002年的1.1%升至目前的30%;欧洲地毯生产亦出现了相似的状况,其出口中东地区的地毯纱受阻,市场持续萧条,需求萎缩,地毯纱产量的下降幅度也超过了10%。同时全球PA短纤维产量下跌了约1/4,作为PA短纤维生产的主要国家之一美国也出现了大幅减产。

2.1 生物基PA66

生物基己二酸(ADA)的制备,可选用葡萄糖为原料,在酶菌的环境下经发酵转化,进而在压力条件下加氢制得。生物基己二酸与己二胺可按常规聚合工艺制得PA66,生物己二酸制造工艺如图 1 所示。

美国Rennovia公司采用空气氧化工艺,即葡萄糖原料在催化条件下氧化得到葡萄糖二酸(glucoric acid),用其做中间体经催化加氢得到己二酸。该公司选用非粮食木质素为原料,第一个商业化的生物基ADA装置产能13.5万t/a,拟于2018年完成生产性运转。Rennovia公司声称可以生产100%的生物基PA材料,也具有将生物基ADA转化为己二腈(AND)技术和生物基己二胺(HMD)的技术,用以生产100%生物基PA66聚合体。

Verdezyne公司合成生物基ADA的研究亦从实验室进入批量生产试验阶段,并在美国加州建设了商业化试验装置。该项技术采用糖类、植物油为原料,通过变性酶工艺对葡萄糖施以发酵处理以制得ADA。该生物基己二酸的商业化装置预计2014 ― 2015年完成。加工成本较传统石油基ADA要低20% ~ 30%(基于原油价格40欧元/桶)。Verdezyne公司生物基己二酸技术的原料选择为非粮食生物质,即使用大豆、椰子油或棕榈油生产中的副产品作原料 。

2.2 生物基PA6

美国Michigen大学研究人员利用葡萄糖发酵技术制得赖氨酸,进而成功合成了生物基己内酰胺,纯度高于99.9%。图 2 为生物基己内酰胺的制备工艺。

YXY技术是利用可再生植物原料经催化脱水、氧化制取2,5-呋喃二羧酸(FDCA),进而催化聚合可得到100%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其中的FDCA亦可用于制备生物基PA。Solvay公司使用YXY技术生产出了PA工程塑料,Rhodia公司利用FDCA制得了PA及其纤维,日本帝人公司拟以FDCA为原料开发环境友好型芳香族聚酰胺纤维。

YXY技术的核心是FDCA的合成,其商业化试验中使用的第一代原料是糖类或玉米淀粉,目前在原料的可利用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已开始采用非粮食生物质资源。

Avantium公司在规模为 5 t/a和40 t/a的试验设备的基础上,于2012年又建成了1 000 t/a的FDCA试验装置,预计工业化后FDCA工厂的产能在 1 万 ~ 10万t/a之间。

荷兰Utrech大学基于YXY技术的生命周期(LCA)分析认为,和传统石油基产品相比,其CO2排放可降低50% ~70%,且生产链具有原料可再生和产品可回收再利用的优点。目前YXY技术的200 ~ 450 t/a的半生产性设备已在运转中,预计2015年 3 万 ~ 5 万t/a的生产线可投入运营。

2.3 新型生物基PA4及其纤维

PA4是γ-氨基丁酸的线性聚合体(GABA),具有同其他PA材料相似的一系列优越性能,包括非常高的熔点和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能。生物基PA4的原料取之于可再生生物质。通常生物质经糖化处理得到葡萄糖,后经过酶处理工艺得到谷氨酸,二氨基戊二酸再经脱羧基反应得到GABA,用作PA4的单体,通常可在室温条件下完成聚合反应。表 2 为生物基PA4同其他聚合物的基本技术特征比较情况。

据测试,生物基PA4纤维的吸湿特性与棉花相近,且纤维的染色性能良好。目前,日本国家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AIST)已在生物基PA4的研究上取得了进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吉林纺织研究设计院在PA4纺丝成形工艺方面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性试验,取得了不错的实验室成果。

2.4 生物基长链PA

据统计,目前生物基PA610的市场需求量在2.5万t/a左右,源于天然植物油原料的PA11(Rilsan)已有50年的制造历史,与传统PA6相比其环境友好特征更明显,CO2排放量更低。据了解,Arkema公司的PA12系列(Rilsamid)的聚合生产能力已达到6 000 t/a规模,该公司已在我国江苏常熟合作建设了PA11生产工厂。苏州翰普公司利用可再生原料,开发了生物基长链PA系列,包括PA610、PA1010、PA11等的工程塑料,其生物组分在40% ~ 100%之间。

2007年DuPont(杜邦)公司开发的商品名为“Zytel?”的长链生物基PA即PA1010和PA610使用的癸二酸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其中PA1010的100%、PA610的70%组分使用非粮食生物质原料。DSM公司开发的生物基高性能工程塑料“EcoPaxx”即长链PA410聚合物的70%原料取材于蓖麻籽油。

EMS公司开发了商品名为“Grilamid”的生物基PA系列,包括PA1010(生物基组分99%)、PA610(62%)等。该公司开发的生物基长链PA系列聚合物的生命周期分析结果如表 3 所示。

2.4.1 生物基PA11

Arkema公司开发的生物基PA11选用蓖麻籽原料,制得了11-氨基十一酸,经 3 段聚合得到聚11-氨基十一酸。与环氧树脂类产品相比,生物基PA11对环境的危害性可减轻一半,CO2排放量下降40%,其热塑性树脂亦可回收再利用。利用生物基PA11纤维及其树脂可以制得100%的生物基复合材料,密度1.16 ~ 1.22 g/cm3,热分解温度230 ℃。PA11纤维的体积添加量横向(UD)为30% ~ 35%,纵向(MD)为30%,目前已在飞机和运输车辆的部件上使用。

2.4.2 生物基PA610

Rhodia公司开发的生物基PA610,使用了60%的可再生资源,年产量为2.5万t,已大量用作生产单丝或牙刷鬃丝。德国Evonik公司开发了Vestamid生物基PA系列产品,主要包括PA610(HS)、PA610(DS)和PA610(DD)产品。部分产品的技术特征如表 4 所示。

2.4.3 生物基PA56

Ajinomoto公司利用天然植物油制备的氨基酸/赖氨酸,通过赖氨酸脱碳及酶工艺加工得到1,5-戊二胺(1,5-PD),用以合成生物基聚酰胺PA56。我国上海凯赛生物产业公司生物基PA56的研究与开发亦取得了进展,据悉商业化的装置正在实施中。2.4.4 生物基PA69

生产PA69使用的二元酸单体可以通过油酸经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十八烯酸-9(油酸)属单一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十八碳。油酸可以资源丰富的动物或植物油脂为原料,利用动物油脂合成生物基壬二酸的加工工艺如图 3 所示。

油酸在高锰酸钾条件下可氧化制得壬二酸。目前油酸氧化而产生的分子链断裂是在络酸条件下实现的,亦可采用臭氧分解的方法制得壬二酸。生物基壬二酸与二元胺合成PA69的阶式聚合反应与传统PA66有许多相似之处,仅在聚合物黏度和熔融温度上存有差异。目前PA69聚合体已成功用于非织造布网材的加工。

3 生物基PA的成本结构及发展

依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统计数字,2010年欧洲生物基聚合物的产能约72.45万t/a,生物基PA为3.5万t/a,占生物基聚合物产能的5%。预计2015年欧洲生物聚合物材料的产量将达到170.97万t,届时生物基PA的状况与市场份额将如表 5 所示。

3.1 生物基PA的原料资源

在生物基PA的研究开发中,常用的可再生原料资源包括蓖麻油、油酸与亚油酸以及葡萄糖等。如BASF(巴斯夫)公司开发的生物基PA610使用了60%的来源于蓖麻油的癸二酸;杜邦公司开发的生物基长链PA即Zytel-RS系列中,PA1010和PA610两类材料中的生物基癸二酸含量分别为100%和60%,产品具有优良的热性能。

作为重要的可再生原料,蓖麻籽是一种生长迅速的作物,其季度茎高增长速度可达 2 m,并可在贫瘠的土地上栽植,不存在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矛盾,每公顷蓖麻的产量可达到10 t左右。据统计,目前全球蓖麻产量约120万t/a,但相关蓖麻籽油的产量仅为植物油产量的1%。此外,其他可用的可再生资源还包括棕树油、椰油、油菜籽等。

Arizona公司利用制浆造纸工业的副产品妥尔油(tall oil)提取不饱和脂肪酸,通过二聚反应形成了脂肪酸二聚体,再经聚合得到了生物基PA。

评估生物基PA产品,其相对于传统石油基PA的加工成本是关键点之一。依据DSM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与低价高得率糖发酵技术的进步和量化,生物基己内酰胺的单体价格可降低至75欧元/kg,较之于21世纪初期的成本下降了50%。而当装置规模达10万t/a以上时,则无需像传统石油基PA生产那样再为“三废”治理支付费用。

当今市场中,生物基PA的价格主要为:PA11在9.82 ~11.30欧元/kg之间,PA610在4.32 ~ 4.73欧元/kg之间,比石油基PA6/PA66的平均价格(2.1 ~ 2.4欧元/kg)要高。而如从基本原料考量,生物质原料价格较具优势,如葡萄糖原料价格在300美元/t,石油基环己烷则高达1 250美元/t(2012年市场水平)。

3.2 生物基PA纤维的开发与应用

Rhodia公司研究中心与Fulgar公司合作,将商品名为“Emana”的生物基PA66纤维供给欧洲纺织品市场。据介绍,由该纤维制得的服装面料可通过织物与人皮肤间的作用,明显改善人体血液微循环和细胞组织代谢的状况。来自2013年Dornbirn-MFC(多恩比恩人造纤维大会)的信息显示,未来 7 ~ 8 年全球生物基PA66纤维的产量有望达到102万t/a。另外Radici公司生产的生物基PA6短纤维也已在针刺非织造布产品上使用。

美国Invista(英威达)公司开发的环境友好型PA地毯纱采用三组分混合技术(Trublend),即将PA66和回收再利用的PA66,以及5%的生物基PA11混合制得地毯绒头纱,已批量投放市场。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显示,其CO2排放量减少了21%。

日本尤尼契卡公司使用Arkema公司的生物基PA11成功制得了纺织用纤维,纤维难燃性好,符合FAR25853的要求,LOI指数达35,燃烧时无烟、无有毒气体释放,主要用于高端服装面料和运动服装;Greenfil公司使用Arkema公司的生物基PA11纺制的长丝袜,耐用性比常规尼龙袜要高 5 ~ 10倍,但售价要高 2 ~ 3 倍。

昆士兰大学(澳)使用蓖麻籽为原料制得PA11纤维,用作增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其短切纤维长度为 3 ~ 7 mm,单纤直径在10 ~ 35 μm之间。工业用丝束纤维长度在150 ~500 mm之间,单纤直径为15 ~ 25 μm,伸长率低于30%。

依据法国纺织与服装研究所(IFTH)的研究试验结果,PA11纤维及其织物有许多特点,包括较高的耐磨性、良好的耐氯性能、非常低的霉菌繁殖速率和速干性等。IFTH将PA11长丝织物与PA6、PLA、棉和再生纤维素纤维(Modal)产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前者的霉菌繁殖速率几乎近于零(依据ISO20743),且洗涤干燥速度明显优于传统细旦PA66织物。

日本帝人公司利用YXY技术开发的生物基芳香族聚酰胺产品,赋予了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更高的附加值,目前该项目的实验室研究阶段已经完成。该公司在开发生物基对位芳香族聚酰胺Twaron的过程中,利用非粮生物质原料制备了生物基Twaron单体,用以替代石油基单体。该芳香族聚酰胺产业链的环境友好分析显示,可降低14%的碳足迹。预计到2016年生物基Twaron的生产工艺过程的碳排放将减少8%,单体制备成本可降低4%。

日本东丽公司利用1,5-戊二胺原料制得的PA56纤维在手感、强力和耐热性方面与石油基PA纤维相似,而吸湿性则与棉纤维接近;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生物基PA610单丝目前已用于纸机长网、工业用鬃丝产品。

此外,我国的北京服装学院最近也成功开发了一项生物基PA纤维的制备方法;中国台北纺织研究所在生物基PA纤维的研究中,使用64%的PA610组分制得了PA中空纤维,纤维的中空度为20.2%,密度为0.86 g/cm3,纤维的断裂强力为5.5 g/D,伸长率为28%,该纤维适宜用于织制轻薄织物如风衣等。

3.3 关于生物基PA技术进步的思考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生物聚合物材料在常规和高性能产品领域的日益拓展,业界普遍认为,生物基聚合材料替代常规石油基聚合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于人们的期望。换言之,持续发展的生物技术与生物基聚合物将会不断进入更多新的应用领域,依赖石油资源的传统制造业将面临生物技术的挑战,生物加工工艺将会更多地替代某些制造业的化学合成过程。

和其他生物基聚合物一样,生物基PA的生产技术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比如生物质原料管理、生物聚合物的性能和产品成本等,此外生物基单体及其聚合生产装置的经济性和规模亦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具体来说,面临的挑战包括生物质原料资源与供给;生物基聚合物的技术途径,是否可达到现有石油基聚合物加工工艺的生产效率;新型微生物与酶制剂;生物聚合物及其制品的回收利用技术途径等。

目前,生物基聚合物占世界塑料市场的份额不足1%,但生物技术吸引了全球诸如杜邦、巴斯夫、Evonik、DSM等国际著名企业的浓厚兴趣,它们争相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数十种已商业化使用的PA材料中,取之于可再生资源的生物基PA系列产品,包括PA6、PA66、PA69、PA11、PA610、PA1010及其制品的研究与开发均已相继展开。美国Rennovia公司基于全球葡萄糖类原料的供给现状以及通过化学催化技术制备生物基己二胺及己二酸技术的商业化现实判断,2022年全球生物基PA66纤维产量将突破100万t大关。

对于我国而言,近年来生物基PA在品种、技术及产品的应用研究中取得的惊人进步,无疑在客观上将促进尼龙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将强化行业对于PA产业链生命周期研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