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范文1

[关键词]物流业;交通运输经济;机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32-02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足以说明物流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在国民资本稀缺状况下,通过物流业来提升资本循环的速度,实则放大了稀缺资本的使用价值。伴随着近10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仍存在着诸多缺陷。最主要的还在于,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态势还未形成。

考察“交通运输经济”可以理解为:我国流通类型的市场经济主体,所构成的产业结构以及对国民财富创造的支撑。由此可见,物流企业作为流通类型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却在各自的市场范围内分散发展。这种分割的发展态势,不仅无法构建起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还将与交通运输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求相违背。这样一来,在缺少外部能量交换的背景下,物流业将维持着低水平的发展路径。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物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本文将就二者联动发展机制展开分析,并给出结论。

1 目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过度无序竞争

根据SCP模型可得:当物流市场缺少必要的退出机制时,其必然形成过度与无序竞争的市场结构;在此结构类型下,物流企业将通过价格策略或其他方式提升市场势力;最终,在低利润的情形下展开低水平营运。由此可见,这一逻辑递进关系,不仅抑制了物流业本身的创利能力,还因业界整体颓势影响到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运作功能分离

不难理解,物流支撑着商流的流通,而商流的流通方向又受到目标市场的牵引。从而,物流业在建构供应链环节时,须在成本约束下满足综合物流功能的实现。综合物流功能包括:综合运输模式、仓储、流通加工等。目前,诸多中小物流企业在资本与战略目标的约束下,难以满足综合功能的实施。并且,在市场分散环境下,各互补型物流企业也难以形成战略联盟。

由此可见,上述问题在困扰着“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对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敲响警钟。

2 以上问题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

2.1 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

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交通运输而言,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方向。考察目前消费者对物流需求的偏好可知:消费者逐渐对于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传统的速度、货损率要求外,更加关注物流服务的灵活性和品质。然而,受到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推动,其经营行为必然存在粗放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必然影响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

2.2 影响交通运输关联行业的经济发展

从中观层面来考察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其仍然须追求“范围经济”效应。即通过行业间的互补来实现运营成本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受到我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以及物流市场状况影响,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关联企业的交叉弹性仍然很低(0.6左右)。这就意味着,在该弱弹性状况下难以带动关联企业的发展,或者理解为难以促使交通运输业获得范围经济效应。

2.3 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资源节约

低碳经济的提出,不仅要求交通运输企业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还要求企业能满足资源节约型经营的目标。然而,上文指出的诸多问题,都抑制了后一目标的实现。

3 二者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3.1 物流业的正常发展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保障

不难知晓,物流业隶属于交通运输产业,并且物流业是交通运输产业的主体。在此关系下,物流业的正常发展便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进一步规范物流行业市场。在引入严格的入市标准,以及建立低成本的退市机制,不断增进在位物流企业的服务意识与质量。同时,建立卡特尔式的企业联盟,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物流需求。唯有这样,才能推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

考察“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不难发现,其实则是从价值层面来理解交通运输业的运作状态。尽管物流业隶属于交通运输产业。但是,没有该产业的经济发展,物流业也难以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由此可见,各级地方政府应配合国家的流通经济产业政策。努力消除地区性贸易壁垒,来为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综上所述,二者联动机制的形成,将在互动共生状态下实现大、小流通系统的发展。

4 结 论

物流企业作为流通类型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却在各自的市场范围内分散发展。这种分割的发展态势,不仅无法构建起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还将与交通运输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求相违背。具体表现在: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影响交通运输关联行业的经济发展;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资源节约。因此,物流业的正常发展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保障;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则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唯有形成二者的联动机制,才能在互动共生状态下实现大、小流通系统的发展。

不可否认,理论探讨总需建立在实践之前,而实践过程中又将面临新挑战、新问题。但是,只要将“二者联动”作为出发点,将能有效增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奕凌.我国物流业集群式建构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

[2]金懋.运输经济理论研究评述[J].生产力研究,2010(9).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范文2

关键词:“营改增”;交通运输业;结构性减税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146-03

引言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确立了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的现行税制格局,这符合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能力。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两税并行的税制结构的不合理性逐渐显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对其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来看,两税并行的税制结构打断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导致增值税抵扣不完整;从税收对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来看,这种税制结构会抑制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营改增”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潮流,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11月16日颁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财税[2011]110号),确定上海市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开启了“营改增”的序幕。按照国家的总体规划,我国的“营改增”政策将实施“三步走”战略:一是选择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进行试点;二是确定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三是将部分行业推向全部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营改增”。2012年7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之后,2012年下半年,先后有北京、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天津、浙江、湖北等8省、市加入试点范围。随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并确定在2013年8月1日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推向全国,“营改增”政策的“第二步”战略也已实现。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但交通运输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交通运输行业实行“营改增”,对整个行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交通运输行业“营改增”前后的税负变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增值税进行改革的呼声日渐强烈,学术界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从“营改增”对不同行业的税负影响的相关文献方面进行总结。

(一)“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的研究

当前,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已经实行“营改增”,且运行良好。建筑业由于其行业复杂性和多样性,涉及环节众多,暂时还未纳入“营改增”的范围,但建筑业实施“营改增”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学术界对建筑业实施“营改增”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多数文献认为,由于建筑劳务费无法抵扣、部分建筑材料费抵扣困难等原因会使“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的税负会高于改革之前(王军,2014)。同时,由于建筑业自身的特殊性导致的施工项目比较分散,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收集和认证工作难度大等原因也会无形中加大“营改增”后的实际税负(陈思聪,2014)。

(二)“营改增”对部分现代服务业税负影响的研究

“营改增”的实施对现代服务业不同行业的税负影响差异较大,由于对不同服务行业实行不同的税率水平,有形动产租赁等行业税收负担加重,而大部分其他服务行业税收负担下降,这主要是由税率水平和中间投入比率的不同所导致的(潘文轩,2012)。

(三)“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影响的研究

交通运输业“营改增”在2012年1月1日首先在上海实施试点后,其实施情况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2013年8月1日将试点范围推向全国后,关于交通运输业实施“营改增”的相关文献不断增多。多数文献认为,交通运输业实施“营改增”后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征税,但由于占成本较大的人工成本、路桥费等未纳入可抵扣的范围,部分燃油费、车辆修理费无法取得合法抵扣凭证以及部分企业购置固定资产较少,导致当前大部分企业抵扣范围较小,短期内税负成本会有所上升的状况(黄玉梅,2014)。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以及对取得专用发票的重视,以及国家政策的完善适时将路桥费、人工劳务费等纳入抵扣范围,交通运输企业的总体税负会不断降低(张智猛,2014)。

二、交通运输业的基本情况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上游产业,其发展状况几乎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营运里程都迅速增长,交通运输行业的客运量和货运量都大幅攀升,有力地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繁荣(具体数据见表l、表2)。

三、“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及成因

交通运输业实施“营改增”后,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其增值税税率为11%;小规模纳税人应税服务年销售额小于500万元,其采用简易征收办法,税率为3%。

(一)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分析

未实施“营改增”之前,按照营业税的规定,交通运输业按照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而“营改增”之后,交通运输业按照增值税的相关规定缴纳增值税,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其按照简易征收方式征收,税率为3%。表面上看,二者税率相同,但由于“营改增”前后计税依据发生了变化,导致其实际税率会发生变化。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其计税依据为含税销售额,而增值税是价外税,其计税依据为不含税销售额。因此,在含税销售额相等时,其“营改增”前后税负变动就是税率的变动。交通运输业在“营改增”前的税率为3%,而在“营改增”之后,对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其征收率为3%;消除“价内税”影响后的实际税负为2.91%(3%/(1+3%))。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交通运输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而言,“营改增”后其实际税负略有下降。

(二)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分析

在“营改增”之前,交通运输业按照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而“营改增”之后,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按照11%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增值税的缴纳涉及到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等,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在此,本文假定,W公司为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在20**年的营业收入为Y元,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并且可以抵扣的营业成本为M元,直接人工及其他费用为N元。

在当前交通运输业1 1%税率的前提条件下,根据表中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

(l)当M/Y=0.4756时,应当缴纳的VAT=BT,此时,“营改增”前后,企业税负没有发生变化;

(2)当M/Y>0.4756时,应当缴纳的VAT

(3)当M/YBT,此时,“营改增”后,企业税负增加,“营改增”政策没有达到改革目标。

从之前上海市交通运输业以及全国其他地区“营改增”的运行情况来看,交通运输行业的总体税负出现“不降反升”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增值税税率偏高。在未实施“营改增”时,交通运输业按照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营改增”之后,对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名义税率依旧是3%,差别不大,而对于一般纳税人,税率为11%,税率大幅上调,即使扣除可抵扣进项税额,实际税负依然偏高,导致一般纳税人总体税负较重。

第二,实际中能够作为进项税额抵扣的项目较少。在实施“营改增”之后,对交通运输企业而言,能够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的项目主要有外购的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以及燃油费和修理费等。而对于公路运输企业,高速公路的路桥费、劳务报酬费以及运输车辆的保险费等占其营业成本的相当比例,其支付的这部分费用并不在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之内。外部购置的运输工具购置成本高,可用作抵扣的进项税额大,但是对大部分规模比较稳定的交通运输企业而言,在一个可预见的年限内,企业不会大规模购置运输工具,这就导致外购运输工具作为进项税额抵扣项目不具有稳定性。

第三,无法取得充分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进项税额必须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够抵扣,而在改革初期,由于运输企业员工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识不足,对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意识不强。同时由于大部分进行长途运输的公路运输企业,其运输车辆加油和进行车辆维修的地点的不确定性,大部分会选择在运输路线沿途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加油和车辆维修,而这些加油站和车辆维修厂多为一些个体户,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就导致企业的燃油费和修理费支出所支付的税额无法得到全额抵扣,最终造成企业的实际税负过高。

四、“营改增”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申请小规模纳税人资格

对小规模纳税人而言,“营改增”前后,其名义税率都是3%,但是由于增值税为价外税,其计税依据中剔除了增值税税额,因而其实际税负会低于3%。而且对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界定标准由原来的8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500万元,这对部分中小企业申请成为小规模纳税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项目的范围

由于当前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项目较少,占交通运输企业营业成本相当比例的路桥费、劳务成本、运输工具的保险费等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在今后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路桥费、劳务成本以及保险费等纳入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项目。同时,针对在“营改增”之前购置的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其使用年限的长期性,可以考虑将3年或5年以内购置的运输工具,按照年折旧额所包含的进项税额进项相应的抵扣。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范文3

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交通运输行业实施信息化的节能减排效果不是很明显。

中国的机动车总量虽然没有一些发达国家多,但由于信息技术相对落后、路况差等因素,单位车辆行驶里程的耗能量却高于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以及机动化的快速增长,中国交通运输所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可见,我国仍需要继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动节能减排,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滞后。

西部地区由于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等特点,致使其在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信息化的投资大、成本高,从而导致了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信息化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有必要针对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有利于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实现信息化的策略。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第三,严重缺乏交通运输行业实施信息化的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的人才队伍。然而,从近年来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发展来看,人才的培养仍不能满足需要。交通运输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集多种现代技术为一体的复杂综合系统,无论是建设,还是运营管理和维护都需要一大批专门人才来参与。

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规范发展的对策

(一)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运输之路。

1.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系统节能环保水平。建立和完善优势互补、结构合理、满足不同需求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达到系统减排的目的。例如, 通过发展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等多种形式的城市公共交通来解决城市、市郊运输问题。

2.制定与《节能法》相配套的交通行业法规、标准与政策体系,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

3.大力促进机动交通工具燃料的清洁化和多样化。研制和开发新型燃料替代车辆,如天然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甲醇、乙醇等生物质能汽车等。根据各类替代燃料的技术开发程度和市场应用前景,慎重选择真正既具有资源优势又具有节约能源和降低排放效果的替代燃料技术,形成产业优势。

(二)确立优先发展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政策。

首先,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西部地区的地域特征和交通运输发展状况,提出有利于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其次,应该大力加快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信息化建设是在具备一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条件下才能实施,应该通过各种适应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投融资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从而缩小西部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的交通差距。再次,可以通过提高在西部地区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相关人才,这样对于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顺利开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建管维人才”并重的策略,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1.建设层面的人才培养。建设层面的专家主要对国家交通运输信息化过程中的若干战略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让他们通过定期去国外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先进的国家考察研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然后再提出适应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建设策略。

2.要注重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层面的人才培养。开设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可以侧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尤其可以通过开展校企联合来培养学生。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范文4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0引言

各项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作为支撑,交通基础设施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极大便利了人们日常出行。国家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不断增大,有效拉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以2016年交通经济运行状况为例,其发展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交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入也处于高位运行,完成额度为2.85万亿元,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民生服务能力,完成民生实事13件。虽然交通运输供给量逐渐提升,但是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结构性矛盾,必须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并分析具体原因,采取相应解决对策。

1发展交通运输经济重要性分析

1.1社会作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

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仅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同时建设材料的投入也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出现突发事件或者特殊时期,如发生自然灾害时,通过多种类型的交通运输方式,及时实现救灾物资的运送,转移受灾人员。交通运输行业属于战略产业,应充分发挥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以完善的运输通道为依托,促进生产力布局及资源配置的优化。

1.2经济作用完善的交通运输条件

能够保证经济活动正常展开,加快生产要素及人力资源的流动,促进经济空间形态的形成及演变。近年来交通运输网络初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输成本,加强区域间联系。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交通运输需求量不断增大,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也提供了必要资金支持。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有效拉动沿线经济发展,形成空间发展轴。交通运输规模应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协调一致,既满足社会客货运量的需求,又要不断调整实际运输量,创造更大经济价值。

2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交通运输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我国交通运输规模逐渐扩大,但仍旧存在不同程度滞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交通运输供给量不足,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以及山区地带,由于资金、地势条件等因素限制,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程度较低,加剧了当地贫困程度。其次,交通运输网络不合理,城市交通拥堵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导致物流运输降低,影响人们正常出行。再次,城乡交通建设不均衡,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不利于城乡之间互联互通。根据《2016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统计的数据,以公路运输为例,截至2016年我国公里总里程已经达到了469.63km,每百万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为48.92km,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我国人口密度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仍旧面临较大的交通压力。

2.2交通运输资金保障问题

资金问题是制约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完善的交通运输作为依托,要求其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而基础设施属于准公共物品范畴,若单由政府部门投入资金,不仅会增加财政负担,也无法满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不利于交通运输经济持续发展。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内部竞争更加激烈,劳动力、原材料等各项成本也不断提升,导致建设造价随之上升,更加剧了资金短缺问题。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制约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2.3交通运输安全问题

在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全问题较为突出,2016年仅货车事故就发生5.04万起,造成死亡人数为2.5万。同时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逐渐攀升,目前已经达到了2.9亿辆,对于交通运输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增加客货运空间位移范围时,也应不断加强安全保障措施。结合笔者实践经验,将安全事故频发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其一,安全管理意识不足,在交通运输过程中尚未形成完善的安全制度,无法真正保证安全行驶。其二,驾驶人员操作不规范,超载超速、违章操作等问题仍旧存在,潜在安全问题突出,导致事故发生机率不断提升。

2.4交通运输管理制度不健全

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应管理制度作为保障,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不能完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交通基础设施需求量增加,出现过剩运输量;而经济发展低迷阶段,交通基础设施闲置,导致获利下降。因此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3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3.1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对于交通运输需求量呈快速攀升状态,因此必须逐渐拓展资金筹措渠道,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通常情况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相对较大,需要大量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而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自身属性,资金回收速度相对较慢,导致资金筹措存在一定难度。政府作为交通运输规划引导主体,在给予相应财政投入的同时,可在基础设施建设、养护中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多渠道吸纳资金投入。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应加强造价管理与控制,形成资金联动管理机制,引入动态管理理念,科学编制资金预算,尽量降低建设成本,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水平。

3.2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目标

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及先导性产业,为各项经济活动正常展开提供保障。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科学战略计划,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积极作用。交通运输应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确保其供给量能够满足经济活动需求,避免存在供给量不足的情况,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过度超前也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因此,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要求以及当前交通运输状况,从全局角度出发形成科学发展模式,促进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

3.3加强交通运输综合管理

首先体现在安全管理层面,相关部门应加强违章行为打击力度,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规范性。同时不断完善车辆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等的规定,禁止质量不合格的机动车投入运营。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与水平,进而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逐步提高驾驶人员安全意识,从根本上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性。其次,推进交通运输网络化管理,充分利用电子监控仪器、测速设备等,实现对交通运输动态监管,及时处理交通事故,尽量减少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3.4优化交通运输管理机制

应根据实际运行状况促进交通运输管理机制的完善,使交通运输结构得以优化,综合利用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满足客货运需求。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也应加大科技投入,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掌握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为交通运输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提高运输网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快速高效处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不断加强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做好交通运营单位的日常管理及考核工作,形成科学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提高交通运输稳定性。

4结语

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外界多种因素限制,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诸如建设资金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制约了交通运输经济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此类问题,对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战略规划,加强综合管理,适当引入信息技术,进而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循环经济思想指导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程度还不高,还需要不断的努力。综管各发达国家,他们在进行工业化时都是进行大批量的工业生产,在资源的利用上较为浪费,最终产生大量的废物残留[1]。然而,从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都没有可以效仿的能力,因为我国的矿产资源、稀有金属、石油等都处在严重短缺的阶段,资源储备不雄厚,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但是,要在这样的情形下得到发展,就必须转变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走节能、减排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务之急就是提升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资源压力,加速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虽然不同于产品的生产部门,但是在资源的投入和废物的排放方面还是具有相似之处的,为了维持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交通运输部门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证交通系统的运行,同时,交通运输与产品生产部门一样,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上无法比拟的[2]。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社会,交通运输管理必须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从而进一步缓解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创造绿色国度。从现实的发展状况来看,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各大企业减少成本开支、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出路,这也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二、循环经济视阈下交通运输管理的优化策略

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要做到逐步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相关法律、法规,让交通运输产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考究范围。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市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环境污染纳入成本中。因为在运输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排量较大,不注重资源节约,废气污染严重等情形,基于这一现状,应该对于在交通运输中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罚款或者征税,或者将环境污染的成本计入运输市场的价格中[3]。二是通过技术革新、引进先进设备,创新交通运输管理模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让环境在所能承受的压力内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总而言之,就是对交通运输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要灵活应用市场调节机制,以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注重环境的保护,用法律约束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对注重资源节约的运输方式给予政策倾斜,对于利用低能、环保设备的给予价格优惠,让人们形成生态保护意识。

2、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行交通路线规划时,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构建,不滥用自然资源,建立稳固、安全、环保的交通基础服务系统。规划时要协调优化交通运输各个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综合考虑城市用地规划、国土规划等,确保各部分协调发展。除了要保障基本的道路设施,还应该重视各道路电子监控、信息传达、交通安全应急和环境保护系统等设施的建设。这些设施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是确实交通运输系统不可或缺的,局部的整合有利于交通系统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最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运输中产生的污染。

3、交通结构的优化

交通结构式整个交通系统的骨架,不同的地区适用不同的交通结构,可以分为方式结构和网络结构。所谓交通结构的优化就是可以适应不同运输方式的需求,不同结构上进行紧密衔接,实现交通运输的便捷、快速流通,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优化体系,合理布置网络格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4、加强技术创新

信息时代的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因此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是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践中,我国已经初步尝试利用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技术,这一先进技术每年可以为我国节约近3.5亿元的资源,这无疑是契合循环经济所提倡的理念的。因此,我们亟待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交流机制,加强合作进行新技术的共同研发,吸收转化引进的先进技术、加强原创力度、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交通运输资源的再利用技术,用清洁的新能源替代污染严重的传统能源,开发环保的新材料,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

5、注重交通环境保护

交通运输的污染源主要集中在道路上,其中汽车的废气污染时最主要的,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铅化物等。因此,必须有效的减少废气的排放,降低废气对环境的污染,笔者提出以下几个策略:首先,动态调整交通控制,保障上下班高峰期道路流通的顺畅,以显著的标志提示过度的噪音污染,提倡绿色出行,设置专门的绿色通道,减少车流量等;其次,限制废气污染及其严重的车辆的通行,政策鼓励改进汽车结构;再次,用优惠政策鼓励使用新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后,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鼓励绿色出行,享受低碳生活。

三、结论

交通运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最基础的服务产业,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大源头之一。想要实现交通运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邓晓亮.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9(3):125-126.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范文6

【关键词】交通运输 城市经济 经济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分析

交通运输的需求是一定时间段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支付能力的物与人的位移需求,其本质是一种衍生出来的需求,主要指的是经济活动的货运需要和人员进行经济或社会活动的旅行需要。城市经济是我国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集合。在经济学中,我们常用GDP(国内生产总值)和GNI(国民生产总值)共同来衡量城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下文将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指标。交通运输业是我们城市经济基础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经济的基础和先驱,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现状也影响交通运输需求的变化情况,为交通运输业的整体布局提供经济依据。

并且,交通运输上的需求的特点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在过去,我国城市经济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老百姓注重运输的费用。现在,在“时间至上”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人民的时间观念强烈,客货运输需求偏重于快捷,便利和安全。在客运方面,人们对出行速度和方便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把运行时间的长短作为选择运输工具的一个决定因素;在货运方面,由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增多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货主为了抢夺先机或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对于货物运输时效性的要求更高。稳步上升的民航客流,高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和提速的铁路旅客列车都反映了人们对运输快捷性的要求。

二、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的矛盾分析

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城市,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很突出,滞后的交通运输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交通落后,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经济滞后又制约了城市交通的建设。

就目前我国整体情况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十分薄弱,而且交通总量不足。但是1978-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运输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运不出去,许多产品只能以运限产,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旅客运输也处于全面紧张状态,“行路困难”成为当时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购买铁路客票极度困难;干线公路和城市旅客运输都非常紧张;我国民用机场少,设施落后、飞机运力不足,买票难、乘机难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对交通运输发展问题非常重视,把交通运输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八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力度。交通运输行业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以调整体制、理顺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培育建立运输市场、转换政府职能等措施,推动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网络覆盖面持续扩大,通达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体系,综合运输能力较之以前增强,技术装备和水平显著提高,而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发展也大力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贡献分析

交通运输是城市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它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关,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工业项目评价手册》中建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下列指标:

主要指标―国民收入净增值 国民经济评价

附加指标―就业效果,分配效果,净外汇效果,国际竞争力

其他社会效果―文化,技术发展,环境保护等。

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主要指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包括交通运输行业直接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以及直接创造的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以我所在的浙江湖州为例,长期以来,在综合交通网络中,湖州运输方式构成存在一定的失衡:公路一直居于主体地位,约占整个综合交通网络里程的84%,承担98.9%的客运量及39%的货运量;而铁路的交通运输相对滞后,铁路所占综合交通网络里程比例仅2.2%,承担1.1%的客运量及4.6%的货运量。但是随着湖州高铁“三线一枢纽”工程的规划建设,铁路对于我市经济生活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铁路路网布局、提高线网密度、增加运输能力将进一步得到优化,“铁公水”联动的大交通格局必将提前实现。在2008年12月,杭宁高铁在宜兴正式动工,2013年7月建成通车,建成后与沪杭、沪宁高铁共同构成沪宁杭“金三角”快速交通通道。湖州将正式跨入高铁时代,较之以前湖州人民的人均GDP上升明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