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1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战略任务更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得人心,顺乎民意的一项德政工程。这次会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很多工作与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从搞好农村用地规划管理,保护耕地,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征地足额补偿等方面,切实将工作做到实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建设新农村的思路

建设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开展先进生产进农家,幸福生活进农家,文明新风进农家,美化整洁进农家,和谐民主进农家的“五进农家”实践活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上求突破,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土地管理就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既定的发展目标,着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切实保障国家和粮食安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提供用地,把好土地审批关,指导土地整理工作,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新农村建设的土地管理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项战略安排,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在用地保障、土地规划、资金配套等方面积极出谋划策,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依法管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用地

新农村建设要以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现代乡村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县可持续发展,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扩大建设用地比例,扩大中心镇建设用地规模,实事求是地确定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等,使规划适应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用地需要,认真做好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足用地空间,从而使新农村居住和产业发展用地得到保障,并引导农村和农民节约集约用地,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的目的。

3.2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复垦,推动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主体是农民,战场在农村,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宅基地复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契机,一是宅基地复垦新增的耕地指标首先用于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得到有效保证;二是拆迁户的集中搬迁有利于新农村的集聚;三是“政府补一点、集体贴一点”的模式减轻了广大农民向新农村点集聚的经济压力,也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3.3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

在我国现行土地税、费体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环节取得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区的多、投向农村地区的少,投向经济建设的多、投向社会事业的少。这种格局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冲突,同时也使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要对这种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提高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综合开发;制定和完善全国性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以及使用、转移和监督管理办法,保障对占用耕地的有效补偿;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管理,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标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4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和迁移,一些农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随之废弃或闲置,出现了空心村等现象,而与此同时,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在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尊重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因地制宜的开展土地规整以及废弃闲置地的开发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减少农村居民用地的无序发展,确保农村居民点用地,不侵占城镇用地规划指标,使农村用地向中心镇集中,用地指标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4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求实创新的态度,全面推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经济建设,进而实现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变。而其中涉及到的土地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深思和探索,要切实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主动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统筹;体制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把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创新思路,扎实推进。

一、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多管齐下,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工夫。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第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过程中,政府要通过良种补贴、培训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第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贴息和补助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第三,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第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创办和扶持发展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第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形成城乡互动、以城促乡的良性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建设新农村,要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统一起来。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水平,带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好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搞好科学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必须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来统筹谋划和安排。要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统筹编制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建设新农村,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改革经济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摘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以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城乡统筹作为基本理念,以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以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基础工程,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新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统筹;体制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把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创新思路,扎实推进。

一、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多管齐下,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工夫。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第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过程中,政府要通过良种补贴、培训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第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贴息和补助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第三,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第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创办和扶持发展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第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形成城乡互动、以城促乡的良性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建设新农村,要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统一起来。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水平,带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3

关键词:土地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58-2

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得人心,顺乎民意的一项德政工程。这次会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很多工作与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从搞好农村用地规划管理,保护耕地,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征地足额补偿等方面,切实将工作做到实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1 新农村建设的用地指标问题

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农民建房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而农用地转用的年度计划实行的是指令性管理,层层切块下达,中央切块到省、省切块到县、县切块到镇。虽然在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一再申明要合理安排、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但事实上用地指标大多用到了其他项目上,最后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上的指标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实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巩固城市发展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

1.2 土地调整和流转问题

土地调整和流转困难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问题,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已取得共识。但规划就得调整土地,而目前国家的土地政策是30年不变,自从国家免收农业税之后,竞相要地已成为农民纠纷的热点之一。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建房除部分项目带征的拆迁安置用地外,绝大多数的用地均为集体使用土地,如果不解决好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的问题,建设工作很难开展,往往由于一户农民的承包地无法调整可能导致整个新农村点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1.3 用地报批的严要求一时难以适应

全国开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到《决定》的出台,国家对土地管理越来越严,确属急需的建设项目用地,可报国务院审批。这一政策对急需建设项目的范围、条件和报批程序都作了详尽的规定,用地报批的程序和要求十分严格,加上当今社会体制人治重于法治的症结未能彻底纠正,还有历史上遗留问题等,造成用地仍较混乱无序。如因用地指标对必要的用地无保障,因此需要征用土地时往往顾不了用地指标。

2 建设新农村的思路

建设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开展先进生产进农家,幸福生活进农家,文明新风进农家,美化整洁进农家,和谐民主进农家的“五进农家”实践活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上求突破,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土地管理就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既定的发展目标,着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切实保障国家和粮食安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提供用地,把好土地审批关,指导土地整理工作,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管理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项战略安排,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在用地保障、土地规划、资金配套等方面积极出谋划策,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依法管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用地

新农村建设要以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现代乡村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县可持续发展,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扩大建设用地比例,扩大中心镇建设用地规模,实事求是地确定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等,使规划适应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用地需要,认真做好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足用地空间,从而使新农村居住和产业发展用地得到保障,并引导农村和农民节约集约用地,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的目的。

3.2 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复垦,推动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主体是农民,战场在农村,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宅基地复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契机,一是宅基地复垦新增的耕地指标首先用于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得到有效保证;二是拆迁户的集中搬迁有利于新农村的集聚;三是“政府补一点、集体贴一点”的模式减轻了广大农民向新农村点集聚的经济压力,也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3.3 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

在我国现行土地税、费体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环节取得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区的多、投向农村地区的少,投向经济建设的多、投向社会事业的少。这种格局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冲突,同时也使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要对这种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提高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综合开发;制定和完善全国性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以及使用、转移和监督管理办法,保障对占用耕地的有效补偿;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管理,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标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4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目前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140m2左右。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和迁移,一些农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随之废弃或闲置,出现了空心村等现象,而与此同时,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在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尊重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因地制宜的开展土地规整以及废弃闲置地的开发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减少农村居民用地的无序发展,确保农村居民点用地,不侵占城镇用地规划指标,使农村用地向中心镇集中,用地指标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4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树立形象。工作队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一是注重政策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习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思路,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湖北新闻,重点关注农村工作和聚焦“三农”;二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向书本学、向行家里手问、向农民朋友请教,尽早尽快地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三是狠抓作风纪律建设。工作队的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群众纪律,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用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朴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农民朋友的支持、理解和尊重。

(三)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工作队在认真听取了镇主要领导关于镇情、村情的介绍后,就驻村入户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在##村群众大会上,工作队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传达省委、省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此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强农、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想认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村民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信心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为统一认识创造了条件。在##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座谈会上,工作队还虚心听取了他们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提供了依据。

(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根据工作队“参与而不干预、帮办而不包办”的基本要求,坚持打牢基础、扎实创建、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找村干部群众交心谈心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调查摸底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按照厅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三年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会同相关单位和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拟制了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工作计划,明确了目标任务,确保年度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

三、存在问题

(一)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任重道远。一是部分群众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有误区。个别人对党的新农村建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不同程度地存在“等、要、靠”的依赖性思想。二是在帮钱帮物与帮智帮业的结合上有偏差。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真正在脱贫致富、增强“造血功能”上出主意、想办法、下功夫的人不多。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步履艰难。一是思想被动。总感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形势的需要,对调整后的发展变化盲目观望、消极等待。二是急功近利。生长周期过长,农民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益,少数人就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怀疑,甚至于动摇。三是经验不足。受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部分留守农民因为年老和视力的原因,茶叶采摘不到位,茶农收益受影响。

(三)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势在必行。驻点村现有茶叶加工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独家经营。表现在价格上的“一口价”和收购中的“垄断性”;二是市场调节受限。需要多种形式的茶叶加工来完善和补充。三是缺乏自己的品牌。没有及时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收购的渠道和市场不畅,自己的品牌打造不到位。

四、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从工作队组建时起,厅领导就非常重视和关心新农村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听取工作汇报,落实责任到人。3月5日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晨同志亲自带领新老队员实地查看、现场交接。5月25日厅党组书记、厅长谢松保同志又亲临驻点村检查指导工作。厅机关处室的领导先后5次到点上指导工作和看望队员,州、县及相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先后3次到点上指导工作。正是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使工作队员倍感亲切、倍受鼓舞。从而振奋精神、积极工作、扎实创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部门支持是保证。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既离不开厅机关相关处室的帮助和支持,也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配合。当工作队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确定今年的工作计划后,及时向厅领导做了专题汇报,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相关处室的负责同志表示:支持和帮助我厅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激发工作动力。同时,州、县民政部门,##县直有关单位及##镇政府,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三)群众参与是基础。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广大村民的自觉参与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们能自主响应;村容整治村民们能自觉拆违;道路硬化村民们能自愿出让;文明建设村民们能自发参与。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前提和要求。也是我们工作的有力保证和坚强后盾。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5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市、区的安排部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组被派驻*村。现将近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工作情况

进驻*村委会后,积极主动协助配合基层干部开展好农村“两委”换届、区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等工作,指导和开展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抓好宣传,营造氛围。进村入驻后,针对部份基层干部对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识有偏差,理解不全面,及时召开两委班子会和部分群众大会,利用标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宣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宣传工作组入村工作职责,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党员干部首先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认识。用党十七大精神武装党员村干部头脑,引导他们把握政策方向,掌握工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

二是协助基层干部,搞好指导工作。按照“帮忙而不添乱,协助而不代替”的工作要求,努力做到指导不指挥,帮忙不包办,监督不对立,到位不越位,对内做好出谋划策,对外当好桥梁纽带,并主动配合基层干部开展好农村“两委”换届,健全村领导班子。通过近年来扎实有效的工作,做到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各项中心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并获得了农业增产、经济增量、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

三是深入调研,熟悉村情。为熟悉了解掌握村情民意,有效指导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除自身抓好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涉农法律法规及农业科技等有关知识外,积极深入村组与农民交真心,换真情,做朋友,了解掌握村情民意,找准工作的突破口、话语权,较快地进入了工作角色,并顺利开展工作。

四是做好事,办实事。根据调研了解掌握的情况和村民的要求和愿望,积极实施街道整修,庭院绿化,沿街沿路开发,鼓励有条件的村民投资办企业,组织开展物流配送等,实施农村道路、科技信息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引导农民建立沼气池,节水灌溉工程和农民安全饮水工程。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农村经济落后是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困难。近一年来的实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党员和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突出表现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教育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接受新事物、学用新技能的能力弱,掌握一技之长的人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继续抓好宣传教育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把宣传教育贯穿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始终,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努力引导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真正让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是主体。作为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农村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上下功夫,促使他们不断增强先进性,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强化理论武装,为党员发挥作用奠定思想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要加强政策理论教育,把他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强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统一对建设新农村指导思想的认识,引导农村党员更好地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职责;强化科学发展观教育,统一对建设新农村发展理念的认识,引导农村党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化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教育,统一对建设新农村目标任务的认识,引导农村党员用新农村建设目标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强化教育,统一对建设新农村伟大使命的认识,引导农村党员牢固树立意识和党员意识,认真学习、自觉遵守、切实贯彻、坚决维护;强化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教育,统一对建设新农村方法途径的认识,引导农村党员彻底消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心所欲处理问题的倾向,牢固树立政策法律观念,掌握做好农村工作的方法手段。

加大培训力度,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能力保证。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先锋、做模范,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更要有过硬过强的本领。因此,必须从加强培训入手,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素质能力。在培训内容上要体现针对性,既围绕生产发展这一重中之重设计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和现代信息等内容,又立足农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安排科学文化方面的内容;在培训方式上要体现灵活性,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培训基地的作用,把课堂搬到基地里,并通过邀请乡土专家现身说法、组织外出学习、探索在发达地区建立培训基地等途径,丰富培训形式;在培训载体上要体现时代性,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这一最新、最活、最便捷的信息化培训载体,充分发挥其传输速度快、信息容量大、题材涵盖面广的优势,使农村党员和现代信息技术“零距离”接触;在培训对象上要体现层次性,坚持因人制宜,对老年党员着重进行政策形势、法律法规培训,对年轻党员着重进行实用技术、市场经济培训,对民营企业创业和务工党员着重进行经营管理、岗位技术培训,最大限度地增强培训效益。

完善活动载体,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广阔平台。实践证明,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当前,要抓住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契机,结合农村工作和党员队伍现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选准切入点和结合点,深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实践活动,帮助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准位置,为他们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创造条件。要在搞好总结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完善以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带”活动,以组织更多的农村党员承担村内、党内事务为主要内容的“设岗定责”活动,以对困难党员和群众送温暖、帮脱困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帮扶”活动,不断巩固扩大现有的活动载体。同时,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搞好探索创新,拓宽活动渠道,深化活动内容,积极创建新的活动载体。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利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党员增强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动力,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

坚持吐故纳新,为党员发挥作用积蓄源头动力。始终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是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质量建党”和“从严治党”的理念,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活力,为他们发挥作用积蓄充足的源头动力。一方面,在坚持计划服从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宁缺毋滥的基础上,拓宽积极分子来源渠道,将返乡青年、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复员退伍军人中的优秀分子作为重点对象,加强培养,大胆使用,及时吸收入党,改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在明确不合格党员的评定和处置标准的基础上,加大处置力度,将理想信念动摇、拒不履行义务、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合格党员,及时清除出党,纯洁党员队伍。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推行发展对象预审、票决、全程公示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在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中推行党员述职、两票评议等制度,逐步将入党和处置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确保程序到位,力戒个人意志,避免走捷径,切实增强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