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预习;复习;动手能力;生活情境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科学的一部分,主要是以理解为主,学生只有理解了所学的物理内容,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知识,才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然而,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没有很好地被开发,因此,可能会有部分初中物理老师觉得初中物理的教学是很难开展的。故此,本文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理解能力展开以下探究。
理解能力可以分为三种水平,比较低级的理解是说我们知道事物是什么,例如,我们看到了一根香蕉,我们知道这是香蕉。中级的理解是指我们知道我们看到的事物是怎样的,例如,我们同时看到一根黄色的香蕉和一根绿色的香蕉,根据我们的认知,我们可以知道黄色的香蕉是甜的,绿色的香蕉是涩的,不是甜的,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黄色的香蕉来吃。高级的理解是指我们知道事物为什么会这样,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为什么黄色的香蕉会是甜的,而绿色的香蕉是涩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要一步步来,先从低级的理解开始,然后逐步地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的理解能力。
一、加强学生的预习和复习
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的理解能力,第一步就是要加强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因此,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物理概念的初级理解能力就要加强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预习以及复习。例如,在进行温度模块学习的时候,学生首先就要了解温度的概念,在上课前就要对温度这一模块的内容进行预习,以便在上课的时候更好地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了解完温度的概念,我们接着就要了解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在上课前,学生可以拿自己家里的温度计来预先了解一下,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以及构成。在课后,学生也要加强对上课所学的知识的复习,主动完成课本的练习,在练习的时候巩固所学的物理内容。通过对物理知识的预习以及复习,学生是可以掌握大部分的物理概念的,这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初级理解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初级理解后,就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的中级理解能力,中级理解是指学生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是怎样的,比如说学生已经了解了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是指物体的分子热运动①的剧烈程度,所谓的中级理解就是指学生了解分子是怎样运动的。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所谓的中级理解就是指了解当中的原理以及法则。加强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原理以及法则的了解并不能靠死记硬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是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的中级理解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动手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加强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电路的学习当中,老师可以选择在实验室上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串联和并联的电路。在串联和并联的电路中都分别加入一个开关,当关上开关时,串联和并联的电灯都可以亮,然而当打开开关的时候,只有并联当中的电灯会亮,学生可以从中更好地理解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区别。很明显,当串联电路中的任意一处断开,整个串联电路是没有电流通过的,因此,当打开开关的时候,串联电路当中的电灯是不会亮的。而并联电路当中的电灯是亮的,也就是说当断开并联电路中的其中一个支路的时候,另外一个支路是不会受到影响的,这就是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最大的区别。通过自己动手搭建电路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电路的搭建原理,也通过在支路当中加入开关的设置,直观地了解不同电路的区别。
三、在教学中融入生活情景
理解能力当中最高级的是指知道该事物演变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已经很好地了解到所学的物理现象出现的原因时,那么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了高级,因此,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地融入部分的生活情景。例如,在进行浮力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引进生活当中所见到的浮力的情景。比如,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把一颗比较重的石头投入湖中和将一个比较轻的纸团投入湖中所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石头会沉入湖底,并发出“咚”的一声,而纸团是不会发出“咚”的一声,而且还浮在水面。石头之所以沉入湖中,是因为石头的重力比水对石头的浮力要大,而纸团浮在水面是因为纸团的重力要小于水对纸团的浮力。所以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为什么较重的石头会沉入湖底,而较轻的纸团会浮在水面。通过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融入生活情景,可以加强学生对初中物理的高级理解能力。
并不是所有的初中物理知识都要一步步地提高理解能力,有部分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知识可以直接跳过对初级理解能力的加强,直接加强中级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浩.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 物理习题 常见问题 解决方法
解题是整个学习物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一些学生对做题的目的不甚明确,匆匆解题,就题论题。只重视解题数量和结果,不注重解题的质量;只重视题目的解前分析,忽视了解题后的再思考。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巩固,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物理变成了繁重的包袱。正确认识习题解答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矫正,将大大增强学习效果,使学习物理变得轻松而有趣。为此,要求学生解题前明确解题目的、解题中规范步骤、注重逻辑推理、多角度对题目进行分析,同时加强解题后的再思考,挖掘题目内涵。可以通过变换已做习题的已知量,扩展习题内容。教学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生解题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解题时常见的问题
1.目的性不明确,解题程序混乱。
当前学生对于解答习题的目的认识模糊,解题程序比较混乱。在学习过程中不明确为什么需要解题,解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有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留心解题的过程,不去弄懂为什么这样解的道理,而是想尽办法能快点解出答案来,这些学生没有在应有的解题程序上分析所解的习题,好像解题只是为了得到答案,做习题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些学生表现为一看到习题,就思维行为混乱,做做试试,当第一种尝试被证实是错误的时候,马上就做第二种尝试,如果又错了,接着做第三种、第四种尝试,就这样一直到放弃所有的尝试,或者是偶然地碰到一种正确的解法为止。
2.对物理习题“做得多、想得少”。
做物理习题有些学生只是模仿在课堂上学过的例题来解答习题,所以一遇到类型不熟的习题时,就埋怨这样的题没解过、没学过,好像非得把所有的题都学过、预先把所有类型的题目都逐个解过不可。这种现象说明有些学生学得过于死板,在活化知识方面缺乏功夫。究其原因,就是平时做题时想得太少,思考得不够,往往结果得出来后就认为任务完成了,这样习题尽管做得多,却思考得少,总结得少。
3.对物理习题“粗做多、精做少”。
在物理习题的解答中,有一些学生贪快图多,不注意分析物理过程,不注意解题过程,做多少算多少,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只有自己能勉强看懂;有些同学的解题只是一大堆的公式,既没有物理情景的分析,又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过程之间的联系不作交代,只是粗线条式地解题。
4.做题目套公式多、分析得少。
在物理习题的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的解题是在一大堆公式中碰来碰去,运气好的恰巧碰到了一个合适的公式,解题能顺利下去;运气不好时,公式套来套去就是无法套到合适的,结果解题过程只能被迫停下来,用这种碰运气、套公式的解题方法永远也不可能学好物理。有些同学在解题的过程中没有养成画图的习惯,整张物理试卷中没有一幅受力分析图,也没有一幅情景分析图,就是整篇的数学公式。
5.不注意解题后的反馈、不喜欢动手运算。
有些同学解题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作业发下来后,有的根本不看就放进抽屉里;还有些同学只是看一下有没有错误,没有错误就万事大吉;若有错误也只是粗略地看一下,根本不去深究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因而以后遇到了同样的或相似的题目还是要错,解题的目的根本无法达到;有很多同学平时作业不喜欢动手运算,即使很简单的运算也要借助于计算器,到考试时遇到稍难一点的计算,就感到烦,从而错误百出,丢掉了许多不应该丢的分数。
二、解决方法
1.明确目的、规范解题步骤。
每个同学都应明确,做习题是为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采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是学习过程的延续,是提高能力的手段。为了提高自己思维的有序化程度,解题必须做到规范,用统一的通用物理符号,做到先分析物理过程,再列出必要的方程,最后联立方程求解,千万不可什么都设X,用数学代替物理,把物理数学化,也不列一个等式,就直接代入数据解一下,从而造成解题步骤混乱,干扰思维深入,造成错误的结果。
2.注重一题多解、多思考多讨论。
解一道题应充分发挥题目本身内涵的教育功能,不应把得出答案看成是解题的完成,恰恰相反,答案出来以后是总结回顾、提高自己整体把握能力的极好时机,不应错过。所以答案出来以后,我们要回过头来重新思考一下,看看是怎样解出来的,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以吸取,克服解题的盲目性,提高解题效率。粗做十道题,不如精做一道典型题,精做一道典型题可以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精做物理习题可以对一些题进行一题多解,对习题“扩充”、“变型”或在某些条件下变更一下,进行一题多用和一题多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可以这样做:(1)先用最熟悉的方法,分析、解答出正确答案;(2)考虑有没有其他方法;(3)从同一条件出发,可不可以有不同的情景,得出不同的结论;(4)如果条件改变,会出现什么情况。
例:质量为M的小车在水平面上以速度V做无摩擦的直线运动,在小车顶的前缘放上一质量为m,且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若物与车的摩擦系数为μ,为了使物不至从车上滑下去,问车顶至少多长?
分析:因为物体m不至于从车顶滑下的条件是物体刚好滑到边缘时与车具有共同速度V,物体与车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外力为零。
由动量守恒定律MV=(M+m)V
解得:V=MV/(M+m)(a)
以下几种解法中均以(a)式代入
解法1:运用动力学和运动学公式求解
因为物体m的加速度a=μg,车M的加速度a=-μmg/M
所以物对地的位移S=V/2 a=V/2μg(1)
车对地的位移S=(V-V)/2 a=(V-V)M/2μmg(2)
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3
一、初中物理学生粗心的产生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初中生物理学习中产生的粗心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审题不清,容易进入题目设置的陷阱
初中生的社会阅历尚浅,常常会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因此,在审题的时候不能抱着一个正确的态度认真审题,常常是粗略的阅读之后,就开始答题。不正确的审题方式,可能会遗漏许多有用的信息,造成解题的错误,这是粗心问题最直接的体现。不仅如此,有一部分的物理题目,会设置陷阱,一些粗心的学生可能因为粗心而进入陷阱,造成解题答案的错误。
2.受思维惯性影响,问题考虑不全面
受到青春期心理变化的影响,初中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很难轻易地转变过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不去细致分析物理问题的本质,而凭感觉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粗心大意的一种表现。例如物理题目,装满水的杯子,上面漂浮着一块冰,由于冒出水面,如果冰块融化后,水会不会溢出杯子?如果按照初中生的一贯想法,认为冰融化后肯定要溢出来。实则不然,根据浮力公式,冰块融化后水的体积与冰块漂浮所排开水的体积是一致的,所以水不会溢出来。在这个问题中,需要初中生避开惯性思维,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细致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3.知识结构不完善,忽略题目条件设置
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物理学知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和完善,因此初中生在做物理练习题的时候,常常对题目设置的条件不理解,或者理解得太片面,从而造成了粗心大意。也有学生忽略了物理公式应用的条件,看见相关数据,就死搬硬套,最后造成解题结果的错误。
二、纠正初中物理学生粗心的措施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时,粗心是一大弊病,针对出现粗心问题的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意见,用以改正初中生物理学习时出现的粗心问题。
1.老师做好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老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向导,很多时候都是起到了引导作用。而针对学生出现的粗心问题,老师更要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做题时,要求学生要逐字逐句进行审题,保证题目内容的不遗漏。再例如进行物理问题分析时,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不能凭空想象,主观臆断地认为物理问题应该是这样的。或者说,老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好示范作用。讲解例题时,认真审题,一步一步地分析题目,最后提出解题方法。一方面可以照顾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跟上思路,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学生充分认识正确审题解题的良好习惯。
2.设置学习小组,在学习上相互帮助
老师毕竟不能够时时刻刻陪在学生身边,而学生一旦出现粗心遗漏的问题,老师也不能够及时发现,从而造成一定的后果。而在老师的帮助下,建立物理学习小组,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小组成员在一起学习,一旦有同学出现粗心的毛病,遗漏重要知识点,其他同学可以及时向他提出来,避免更大的问题出现。除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也存在相互竞争和相互合作,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动力。
不过,老师要严格控制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纪律。防止小组成员之间因为恶意竞争,造成不必要的后果。例如为争夺考试成绩第一,故意传递错误知识点等。老师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竞争观念,保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令初中生的物理学习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避免粗心毛病的产生。而老师作为引导者,可以帮学生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规划,避免知识点由于粗心而遗漏。制订复习计划,及时对容易遗忘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也要制订练习计划,巩固所学知识,保证所学物理知识的熟练运用。这样一来就能够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巩固―应用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避免了由于粗心而遗漏的知识点。
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 词不达意 生物学名词 含义
生物学名词是对一些定义的高度概括,很多时候我们能从其名称联想到其含义,但有时却事与愿违,如果只是单纯理解字面意思,反而会让人产生歧义,下面对教材中常见的生物学名词的含义一一进行解释。
细胞液:成熟植物细胞由于中央液泡占据了细胞的大部分空间,是细胞内主要的液体环境,所以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中液泡内的液体,不能简单理解为细胞内的液体。
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不是动物体不需要的氨基酸,是指动物细胞自身能够合成,不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氨基酸。
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无关”并非与实验结果无关,在具体实验中无关变量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必须相同且适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过程中因变量的不同仅与自变量有关。
生物膜: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个概念涉及细胞范围,并非整个生物体,即生物膜不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如胃黏膜就不属于生物膜。
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没有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糖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无氧”并不是指外界环境中没有氧气,无氧呼吸在无氧和低氧时都可以进行。
无籽西瓜:无籽西瓜是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联会紊乱,无法产生正常的卵细胞,导致三倍体西瓜不育,即没有种子。但无籽西瓜真的一颗种子都没有吗?其实不然,导致单倍体西瓜有“籽”的原因有两种:一方面三倍体西瓜有可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即当细胞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都移向细胞的同一极,卵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就能正常受精,只是产生这样的卵细胞可能性很小,但不代表没有。另一方面从种子的形成过程来看,卵细胞与受精得到的受精卵最终发育成种子的胚,西瓜的种子包括两部分:种皮和胚,其中种皮是由母本的珠被发育来的,三倍体西瓜缺少胚,但仍然具有种皮,从颜色上看,只是没有或很少有黑色种子,而是白色的种子。
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从位置上看,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aa虽然等位,但不能称为等位基因。
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人类常见遗传病的一种类型,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这里的“单基因”是一对而不是一个基因。
排卵:雌性动物初情期后,从卵巢直接排出的卵母细胞成熟程度不同,一部分动物排出初级卵母细胞,比如马、犬等;有的动物从卵巢中直接排出次级卵母细胞,比如猪、牛等,最终这些细胞都要在输卵管中进一步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才具备与受精的能力。所以这里所讲的“排卵”,排出来的并不是卵细胞,实际上,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和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动物体内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卵细胞。
冲卵:冲卵是胚胎移植技术中胚胎收集的一步操作,指的是配种或输精后第7天,用特制的冲卵装置,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简称“冲卵”,这里的“卵”不是卵细胞,而是早期胚胎。
获能:获能并不是获得能量,是指刚刚排出的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须在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内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在成熟过程中,表面覆盖着蛋白质和多胺类物质,这些物质对受精能力有抑制作用,当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内运动时,能消除表面的抑制因子,促进获能的发生。
试管婴儿: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课本专题四的首页有一张婴儿装在试管内的图片,会让人误以为婴儿真的可以在试管中诞生,其实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在体外成熟和受精,并培养发育到早期胚胎,经移植产生后代。该技术中的早期胚胎一定要移植到受体子宫内才能继续发育,目前实验室还不能完全模拟雌性动物的子宫环境,整个技术过程只有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是在体外进行的。
植物组织培养:一定用植物的组织才能培养得到一株完整的植株吗?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所以这里的“组织”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培养的不一定是生物组织,也可以是其他外植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记住生物学名词,而应该准确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平时应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庞四喜.“顾名”不可“思义”举例[J].生物学教学,2014(1):67-68.
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教育对策,危机干预,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9-01
一、引言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无意识的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67)在研究动物行为时提出的,心理学家随后也证明了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会发生。
二、习得性无助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
1、学习动机意识弱。习得性无助者对于自己的要求过低,目标不明确,对于失败的恐惧要多于想要成功的渴望。
2、自我评价过低。习得性无助者在不断的经历失败和挫折之后,对自我产生怀疑,影响对自己的认知水平。遇到学习困难时,他们往往主动放弃,不做任何努力。
三、研究形成原因
1、自身层面
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经过多次失败之后,学生对自已的能力进行了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可能成功。从而在面对学习的时候。只要遇到一点点困难就会选择放弃,即使遇到的困难对于他来说,只要稍稍花一点努力就能解决也不愿意加以尝试。
2、社会层面
(1)父母方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非常重要。调查发现: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父母总是用比自己孩子优秀得多的孩子来和他们进行对比,对于自己的孩子总是给予否定性的评价,缺乏客观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久而久之造成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心理。
(2)教师方面:不合理的评价造成了心理的不健康。教育研究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新奇的现象充满了兴趣。当他们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受到教师的过度批评时,便会产生焦虑情绪.对于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和厌倦心理,甚至在一些负面心理暗示的影响下,学生自己也相信自己很无能,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心理。
(3)同学方面:不合理的竞争和不和谐的同学关系使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受应试教育影响,往往只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差的唯一标准学生之间也只会“以分数论英雄”。学生与学生之间,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谐关系。学生因为考试成绩的差异被分为三六九等,强化了这些成绩落后的学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形成。
四、实施心理干预
危机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而危机干预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借用简单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1、精心准备第一堂物理课
鉴于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有很大的不同,所有学生的物理学习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可以把这一情况作为进行学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干预的一个良好契机。站在长远的角度讲,对于学生进行一节有关学习信心培养和学习方法介绍的课.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都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对具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教师精心准备的第一节鼓舞人心的物理课,可能会消除他们自己对于物理学习既定的消极态度,却而代之信心满满的积极的精神面貌。
2、巧妙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所谓“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期望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期待,相信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进步,并且将我们的这种期望也让他们感知到。
3、适时进行“隔山打牛”式表扬和赞美
因为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对于教师当面的表扬常常持怀疑态度,换一种方式,用“隔山打牛”式来进行表扬和赞美,会消除他们的怀疑,使他们确定自己确实值得表扬。自己确实具备了老师所说的优点,也因此会更加重视对于自己的这些优点的发挥,从而逐步摆脱“习得性无助”的阴影。
4、注重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
鉴于“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想要使学生消除这种消极心理,作为教师,孤军奋战远不如联合各方社会因素进行共同作战更为有效。主要表现为联系两个方面的因素:学生父母和班级同学。学生父母方面,作为教师,要经常性地和学生家长沟通,尤其是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向家长反馈,改变不合理的评价方式,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逐步消除“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自卑无助心态。
参考文献:
[1] 徐 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对生物学的理解范文6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阐述了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通过“五对接”的方式,将电厂化学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就业竞争力;特色专业;五对接;高职高专;电厂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50-03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影响学生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建设是否具有特色。我校电厂化学专业自2008年被列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以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基于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养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工作过程和任务引领设计教学情境,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五对接”的方式,将电厂化学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首先,在电厂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突出了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在核心课程开发和教学中,结合了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校企结合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以“就业导向、市场导向、电力需求导向”为核心的转变。再次,认真抓好职业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实行了“双证书”培养制度。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后,能够“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
通过“五对接”,建设特色专业
在电力工业领域,电厂化学作为一个基本专业,涉及电力生产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所培养的人才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因此,电力企业对电厂化学专业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对电厂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稳中有升。同时,本专业针对性强,主要针对发供电企业的水质化验、水处理设备运行、燃料化验、油品分析等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要面对的工作,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毕业应聘到电力企业后,可直接顶岗工作,无需再岗前培训。我校在电厂化学特色专业建设中,主要注重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五对接”,即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职教师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对接。通过“五对接”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从事火力发电厂化学专业生产运行、检测分析及专业技术管理等的一线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性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校与企业对接 学校对接企业,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电厂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分析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相应地,随着时展、社会进步,不断完善电厂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能。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同安排实践教学,负责“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校企双方员工实行互兼互聘,共同修订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在学校与企业对接过程中,构建校企双向服务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主动服务、项目合作”的校企双向服务机制。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实训场地、仪器设备、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条件,以项目合作方式开展校企之间技术咨询、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学校则利用企业的优势,分时期、分阶段地对学生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在学生下厂实习过程中,学生对电力企业的认知逐步得到提高。通过认识实习,实现从陌生到认识;再通过生产实习,实现从认识到熟悉的转变;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实现由熟悉到融入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有对电力生产过程、热力设备、仪器仪表的认知,又有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了解。总之,校企结合各自的内在需求,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另外,在学校对接企业中,每年要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和相应措施,避免形式主义。近年来,我校与聊城热电有限公司、国能石横发电厂、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山东泰山钢铁、博兴诚力供气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签订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习奠定了基础。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电厂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是: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在电力企业中,欲做好水质化验岗位工作,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电厂化学专业水处理系统工艺、水汽系统图的识别与绘制;常用化学仪器、仪表、药品、工具的使用;化学设备、仪器仪表的常规检修;水质分析技术、水汽技术标准规范、电厂水汽质量运行标准;计算机技术应用操作等。要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有:工程制图与识图、无机化学、化学分析与测试、仪器分析测定、电厂水处理等。在讲授课程内容时,要打破学科制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和任务引领设计教学情境,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有关课程内容后,接着进行相应的实训操作,这样就为学生毕业时获取“双证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火力发电厂化学车间的生产实际,合理安排课程的授课顺序。一门课程的情境教学设计以及不同教学情境中的任务,也要与生产过程对接。如我校水处理设备运行实训室,就是对应电力生产过程的制水车间而建的,内部主要的设备有过滤器、电渗析、反渗透、混床、EDI等,只是与现场生产过程成比例地缩小而已。水处理系统连接可以是原水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电渗析水箱保安过滤器反渗透水箱混床水箱,亦可采用如下方式连接,即原水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水箱保安过滤器反渗透水箱EDI水箱。根据上述水处理系统连接方式的不同,可知这两种水处理工艺的不同。教师在讲授“电厂水处理”课程时,就容易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学生学习时由于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容易激发出学习兴趣。理论知识讲解后,接着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很容易掌握。通过这种形式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后,在生产一线工作起来轻车熟路。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为使毕业生至少掌握一门技能,做到毕业到企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操作,应基于学生就业和岗位准入的要求,实行“双证书”制度,使教学计划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相衔接,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之中。通过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确定电厂化学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有:电厂水化验员、电厂水处理值班员、燃料化验员、油务员等。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确定不同职业资格理论培训内容、技能考核范围和技能鉴定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及实训项目参加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获取“双证书”,可为就业上岗提升竞争力。
专职教师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对接 专职教师对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将这些技术难题反馈给专职教师,双方进行项目合作,共同攻破难关。这样教师有了科研课题,学校锻炼了教师队伍,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对而言,专职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丰富,但在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相对薄弱。专职教师对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后,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校企共同制定《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企业兼职教师实施与管理办法》、《校企人员互聘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向交流机制,努力实现专职教师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身份互换。两者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教研、科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即学生除了要由一位本校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实习外,还要选择企业的一位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导师,从而接受共同培养。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操作,而且还明白了为什么这样操作。毕业生上岗操作起来,工作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可避免误操作。
建设特色专业的体会
首先,建设特色专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次,毕业生就业评价标准不仅要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质量。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的培养。再次,在特色专业建设上,学校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专项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特色教材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及时更新设备、仪器,强化专业文化建设,搞好社会综合服务。最后,通过“五对接”建设特色专业,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在电力等工矿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厂化学及相近专业方面工作的技能要求。
参考文献:
[1]华挺,仰文昕.高职院校的优质就业“秘诀”[N].光明日报,2013-07-27(10).
[2]伦国瑞.电厂化学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教育前沿,2011(7).
[3]王启洋.按照五对接原则建设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