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智能农网 ;新农村建设 ;必要性 ;作用

智能农网适应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大环境,带动了农村电力电网事业的发展。它以特高压电网网架为电网运行的支撑点,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的智能技术,是发展新能源的重要力量,大力进行智能农网建设,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推动了新农村的合理化进程。

1 智能农网的概念

智能农网是指智能化农村电网,智能电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智能电网利用其内部的传感器对电网发电、输电、配电及供电等诸多设备的整体运行情况实施实地监控;其次,将监控的过程中所收录的数据自动运用网络系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合;再者,其根据数据显示对整个电网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对整个智能电网系统更好的进行管理及优化。我国政府在特高压输电技术会议中已经对智能电网进行了定义,我国认为,智能电网主要是以坚强的网架结构为支撑点,为电网信息通信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其最主要特色是在整个电网系统管理控制中是以智能化作为控制手段的,对电网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整合管理,是一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清洁环保,经济高效的电网。

2 智能农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电力电网事业的不断发展,电能源消耗也是越来越大,面对这一现状,要使我国的电力电网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要开拓新的适合于现今低碳经济社会的电网,而智能农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与应用为电力电网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2.1 智能农网适应了我国电力电网事业的发展需求

智能农网是一种新型农网,适应了我国电力电网事业的发展需求。我国传统的电力电网能源消耗量大,给我国能源供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智能农网具有坚强的网架结构,并且有其独有的智能化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使用智能农网是我国电力电网事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使用农网,可以降低农村用户的用电量,减少用电量的消费,从而提高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化发展。

2.2 智能农网是开发新能源的坚实后盾

智能农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它能够对电网输电,发电等工作进行自动化的数据统计,从而根据数据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为农村电网提高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用智能农网能够减少电网中的线路耗损等故障的出现频率。此外,它的适应力极强,支持农村建设发电中的各种状况,比如发电出现间歇性,间断性,以及随机性的电能接入等问题,都不会影响其工作的运行,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电力电网事业的一大创新,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用智能电网十分必要。

3 智能农网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3.1 智能农网能够激励农村用电客户积极参与电网运行管理

电力消费是一种经济消费,过度的电力消费会增加农村用户的经济压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用智能农网,能够为农村用户合理规划用电,节省大量电力资源,一来为农村广大用户降低了经济压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二来对于我国电力电网事业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智能农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减少了线路耗损,为农村电力企业节省了大笔维修费用,提高了新农村的经济水平,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对用户十分有利,能够激励用户积极参与电网运行管理,使整个电网系统更加合理化,安全化。智能农网支持客户根据自身对电力的需求去购买电力,物尽其用,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调整了农村用户的用电方式,确保了电网运行的平衡。智能化农村电网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电力消耗,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2 智能农网确保了为农村用户提供的电能质量

确保电能质量在电网运行中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了整个电网的正常运行。倘若不能保证电能质量,电网在运行会出现电压偏移、频率偏移及线路三相等三者的不平衡,从而导致电网线路中的电压骤降或突升,但无论是哪一种状况,都会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导致用户无法正常用电。智能农网确保为农村用户提供的电能质量,对电力电网事业及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智能电网为农村用户提供了优质的电能,消耗量小,节能,经济,适合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节省了电力资金输出。此外,智能电网支持用户自己选择电力标准,电力标准优质与否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它可以根据客户对电力的不同价格需求,从而提供不同等级的电能质量,使用户拥有了用电的自由权和选择权,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有利于规范农村用电秩序,加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3 智能农网能够优化电力,使其高效运行

智能农网能够优化电力,实现最低成本为农村用户提供电力资源,智能电网应用其自身的功能性及技术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了宽广的用电空间,它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力使用,合理调整了电网的运行状态,使整个运行更加快速节能,它利用高速通信网络能够对电网中的运行设备进行在线监控,使其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观察电网设备的运行状态,当出现问题时及时发出维修信号,这样的话维修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至于影响用户的用电,确保智能农网的高效运行,增强了智能农网的安全性,这一特性有利于电网企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智能农网确保了电网运行的最佳状态,智能农网系统中的控制装置能够根据电网运行状态以及用户的用电状况及时调整电力供给量,避免因线路电压骤降或突升出现的线路耗损状况,保证了电网运行的优化状态,另外它还可收录运行状态数据,通过网络通信系统进行整合,给维修人员的维修工作提供了方便,使整个电网线路更加高效运行,提高电网的规划能力及水平,为用户创造更多的福利,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4 总结

智能农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是电力电网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加强了新农村建设。智能农网为用电客户提供了高质量且具有稳定性的电能,确保了电网的高效安全运行,减少了线路耗损,降低了用户的用电费用,提高了农村用户的经济水平,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田华茂.智能化农村电网建设的实践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08).

[2]张海文.加速农村智能电网建设[J].农村供用电,2011(13).

[3]卢宪林.加快发展坚强智能电网为服务“五个湖北”建设提供电力保障[J].名企风采,2012(11).

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要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处于统一网络结构体系中。同时,在我国文化事业方面,群众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利于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落到实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作用

1.促进乡村文明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能够快速在不同层次群体间构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关注弱势群体,及时给予人文关怀,有效传递正能量,缓解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农村群众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促使不同层次农民群众不断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娱乐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群众文化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以及服务,正确认识封建迷信,和不良风俗划清界线,借助名村群众力量,有效抑制各类歪风邪气,促使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比如,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促进乡村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多样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利于满足农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个体化需求,开阔农民群众视野的基础上,使其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不断提高综合素养,积极、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为其出谋划策。同时,群众文化利于农村群众全面、深入把握当下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路线、政策等,正确理解对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加快农村法制建设步伐。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利于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使其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中不断受到政策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知识层次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此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农民群众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显现,而这也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方面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任务之一。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型农民培养速度,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等,将新农村建设理念落到实处。

3.传承发展农村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和群众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群众文化建设利于科学整合农村地区已有的文化资源,使其和地区教育、旅游多方面资源巧妙融合,形成系统化的文化产业。群众文化建设利于农村群众在实践中全方位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中,有效保护地区已有的特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彰显地区特色。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优化途径

1.优化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农村群众文化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多样化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上,是一系列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要根据地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已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加以优化完善,合理扩大公共设施规模,将检修维护工作落到实处,使其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多样化作用。我国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比如,文化馆、广播站、图书馆,优化完善其基础设备设施,软硬件齐全,科学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2.高度重视,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分析群众文化内涵、特点以及重要性,科学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使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多样化作用。我国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根据地区建设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问题,适当增加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等,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这是因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部门要客观分析该地区农村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客观需求,优化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据地区已有的各类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三下乡”活动,及时向农村地区送达文化新产品以及服务,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内涵,不断吸引农村群众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建设步伐,使其发挥多样化作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此外,文化部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地区各方面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风尚,构建农村群众文化新格局,不断发挥群众文化多样化优势,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养。

3.注重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我国要将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对高校提出文化人才培养提出针对性要求,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文化专业人才,多鼓励他们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文化部门要注重对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对其进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实践培训,培养他们综合素养,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文化队伍。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要准确把握群众文化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多层次大力建设农村群众文化,优化农村文化基础实施,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以此,不断加快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国宏.谈繁荣新农村群众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J].人文天下,2016,10:103-104.

[2]薛明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机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92-397.

[3]檀江林,顾文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有机生态系统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59-66.

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开放,传统的农村社区共同体开始逐步瓦解,呈“原子化”状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农村社区共同体开始重构,新农村建设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重构农村社区共同体。那么,新农村建设以来,具有高度认同的典型农村社区共同体能否得到延续,能否重构,重构的进度如何?取得了哪些绩效?取得了哪些绩效?搞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深化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和谐社区有着重要意义。

一、共同体在我国历史上的主要变迁

共同体古已有之,传统的村庄是共同体的典型代表,是一种自治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国古代传统的村庄共同体靠乡绅、权贵等进行自治,他们把握着共同体的发展方向,维系着共同体的命脉。基于一定的权威力量下,传统的村庄共同体给人们形成一种依赖和保障。在这个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可,思想行动上高度统一,村庄相对和谐稳定,在长期的生产发展中,形成较为良好的生产生活格局,具有较好的自我整合功能。

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区共同体发生了转变,主要源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改造。在这个时期的农村,成立了由家庭、个体为单位组成的互助组,随后演变成更大范围内的共同体组织――人民公社。村民的生产活动都在集体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再陌生,朝夕相处,互相帮助。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社区集体经营逐步瓦解,导致村民对村庄的认同削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村社区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包括职业上的,生产资料上的,思想观念上等等。农村社区中,农民的社会活动常常以单独个体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导致传统农村社区之间互帮互助的关系逐渐消失,这样行为大大削弱村民对社区的认同,使和谐农村建设变得步履维艰。

二、农村社区共同体重构成效

面对部分地区出现村庄原子化现象,农村社区共同体逐步解体,农村不论在经济上,文化上等都远远落后与城市,农村社区的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和谐社区的建设目标。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重建农村社区共同体,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农村语境化背景下从村社本位出发,将农村建设成为与农村社会实情与村庄生活特质相吻合、村民关系融洽和村庄认同感强的生活共同体。

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社区共同体重构程度如何?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效?笔者就L市S村、H村、M村、J村四个行政村,每个村随机发放问卷15份,得到有效问卷60份。采取以下七个维度作为共同体重构衡量指标,分别为村庄凝聚力,村民的团结程度,村民对村干部的认同,村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程度,村民家庭关系的改善程度,村民邻里关系的改善程度,村民之间互帮互助的关系以李克特量表法设计五级选项,以主观认知度作为衡量共同体重构成效,以主观认同感受大大提高对应重构成效较大,有点提高对应重构成效有点大,没有提高对应没有成效,依次类推。现对四个行政村的问卷进行每一衡量维度的数据百分比进行合计统计

从数据统计发现,除村庄凝聚力及村民家庭关系的改善上有1.67%的人认为没有提高,村民对村庄的认同程度、对村干部的认同程度和村民参与公共事物程度各有3.33%的人认为没有提高外,其他人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大大提高”和“有点提高”上。村民认为村庄凝聚力大大提高的占65%;对村庄认同度大大提高的占75%;对村干部认同度大大提高的占58.33%;村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程度大大提高的占61.67%;村民家里关系改善程度大大提高占66.67%;村民邻里关系改善程度大大提高的占70%;村民之间互帮互助关系的改善程度大大提高的占75%。由此分析:新农村建设以来,可以看出农村社区共同体正在重构之中,而且成效明显。

三、新农村建设在共同体重构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对社区共同体的重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访谈及问卷调查显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大大激活了村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改善了村庄的风气,培育了新型社区精神,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凝聚力及对村庄的认同度。统计发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村民对村庄满意度大大提高的占76.67%,;村庄环境整治使村民对村庄的认可度大大提高的占63.33%。村民认为新型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对改善家庭关系,改善村庄风气大大提高的分别占75%和55%;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对提升村民归属感大大提高的占70%;认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对增强村民对村级组织的认同度大大提高的占58.33%;认为社区治安伦理建设对增强村民法制伦理意识大大提高的占65%。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对社区共同体重构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科普示范村;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45

1 建立科普示范村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适合农村生产的新技术的不断发明创新,我们只有不断地推广和普及新科技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在现在农村科普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基层的领导干部并不重视科普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的学习意识还很欠缺等。科普工作队伍还不够强大,尤其是科普主力的队伍力量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科普工作的推广。所以只有加快建立科普示范村的步伐,才能使新农村的建设不断推进。

2 建设新农村的对策

为了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应该加强对农村的科普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科普的推广体系和推广队伍;应该创建一个具有社会化的科普服务平台,以便开展各式各样的行之有效的科普工作,进而可以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的科普宣传工作;还要学会利用各类农村的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科技培训;要加大对相关工作的经费投入,改善宣传设施,为宣传科普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气氛;应该加强农村的科普队伍建设,尤其要提高那些基层的科普工作的服务能力。

3 简介广西疤链宓目破帐痉洞褰ㄉ

为了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014―2016年在广西省钦州市平吉镇疤链蹇展了“科普示范建设与示范”项目工作。2a来,该村以项目为支撑,村里建立了收集有2000多册各类科技书籍的“农家书屋”,一间可容纳200人的多媒体电教室,100多米长的科普长廊,还有其他娱乐设施。让村民在闲暇之余不出家门就能有书读,有师教,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内涵。由于疤链逵旁降淖匀惶跫,在科胜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266.67hm2耕地得到了合理的流转,其中,“疤链寤鹆果”示范基地与50户村民采用合租共营模式,在钦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帮扶下,将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免费提供给社员,解决了缺火龙果优质种苗和无公害高效栽培的技术难题。2016年“疤链寤鹆果”品种新,产量高,品质优,卖像好,单火龙果收入人均超过1000元。打造出了“一村一品”品牌特色。2015年,科胜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的133.33hm2“疤链寤鹆果”平均增产1000kg/667m2以上,假如以4元/kg来计算的话,每667m2地就会增收达4000元以上。如果以每年增加0.007万hm2的种植面积来算,这就会使农民增加产值高达400万元以上。为“科普示范村”的建设注入新的内涵。为疤链宓拇迕翊丛炝撕芎玫木济效益。另外,土地的合理流转,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规模代经营的步伐,有效降低了农民小作坊经营的风险。“合租共营”的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既可降低劳动成本,还可解决附近村民劳动力就业问题,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村民还可以边劳动边学习,逐渐掌握科学种植火龙果的栽培技术,利用自已闲散田地发展种植火龙果,增加收入。2016年,科胜果蔬专业合作社另名的“疤链寤鹆果”合作社社员增加到75名,面积扩大到90hm2,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3.5%。所以说依靠科技建设新农村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4 结束语

要想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认真的做好农村的科普工作。政府出台更加灵活的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三下”农村,不断地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帮扶农村新型合作经营组织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创建特色科技示范园区,或者开展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等,这样就能充分的整合资源,通过全民动员,促使农村的科普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进而也就能充分发挥出科普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口至今仍占总人口的70%。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贫乏,农业生产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我国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约为40%,只相当发达国家的一半。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农村现在还严重缺少人才的缘故。尽管高校连年扩招,但目前农村青年同龄人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的还是少数,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使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快农村人才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建设实用型乡土人才队伍。通过农村人才开发,真正把农村的人口“包袱”开发成人才资源,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近年来,山东龙口市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发展战略,努力营造乡土人才资源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智力支持,主要做法如下:

一、建立市镇村三级人才网络服务站,大力发掘乡土人才。

该市在16个镇区街和民营企业设立人才管理服务站,并实行联网办公,对本区的乡土人才进行调查摸底,挖掘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各种人才,按照专业类别建立乡土人才档案,输入“人才库”,便于统一管理和使用。每年,该市抽调1000多名有农业技术特长的人员,组成专门的支农队伍,直接联系包帮3000多个农业示范户,带动农民50000多人走向致富道路。

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为了提高乡土人才的素质,该市不惜重金,广开渠道,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通过请专家到家办学、社会化办学、下本钱送出去学、岗位培训、党员远程教育、电台专栏、专业网站、科技小报等多种形式,每年近20000多人从中得到实惠,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三、不拘一格大胆启用人才。

该市在使用人才上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在社会上创造出“尊敬知识、尊敬人才”的氛围,注重人才的实绩,积极鼓励乡土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一)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干部选拔中,真正将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让他们做新农村致富的“领头雁”。(二)给乡土人才以发挥聪明财智的空间,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三)在工作中保护好人才,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敢闯敢干,轰轰烈烈干事业。对受到他人诽谤的同志,及时为他们澄清是非,支持他们,为他们撑腰壮胆。

四、制定优惠政策,稳定乡土人才。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出台重奖政策,对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不论是引进的人才还是乡土人才一视同仁,一律给予重奖,避免“招来女婿气走儿”的现象,这样既吸引了外地人才,又稳定了乡土人才。二是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为此,该市特别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到乡镇厂矿一线工作的各类人才提供方便,从而稳定了在农村厂矿一线工作的各类人才。三是真正关心爱护人才。该市各级党政领导,高度关心人才疾苦,通过镇区街人才服务站定期了解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对人才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逢年过节,还对乡土人才进行走访慰问,使乡土人才充分感到组织对他们的关怀,促进龙口新农村的发展。

激活农业和农村经济,当务之急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实施农村人才开发战略。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依靠人才开发实现对农业结构层次的科学调整,真正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建立一批龙头企业和其它中介组织,将农业的产业链延长,使农产品生产中的加工、储运、营销等工序结合在一起,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增加农民收入。针对农村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完善农村人才导向机制,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兴农工程,引导农村各类人才为“三农”服务,通过科普宣传、选派科技示范员等多种形式到农村、农业企业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与农村结成“利益共同体”,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要切实打破所有制和身份界限,把农村人才服务工作纳入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在进一步摸清底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农村人才需求预测和发展规划工作,加强对农村科普宣传人才、种养先进技术人才、农业项目中介人才资源管理的综合指导服务。

二是完善农村人才服务机制,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宽松创业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提高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要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采取本地培训、外地取经、就地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方法,着力培养和建立新农村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能工巧匠五支队伍,增强他们带领群众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

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着力构建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标准,重在社会与业内认可的科学、客观、公正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评价体系,推行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重视工作能力、重视实际贡献、重视发展潜力。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致富中的带动作用,给农村人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要创新人事机制,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把人事工作作为服务“三农”的龙头,建立农村人才服务站,专门为农村人才服务。要按照社会化、专业化要求,不断扩大人事范围,完善人事办法,为其提供政策咨询、人才策划、档案托管、职称申报、人才落户等一系列全方位的人事服务。

三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人才开发投入,积极向农村引进人才。

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6

1 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1 农机技术的有效使用离不开良好的推广

随着科技水平快速提升,使得我国国内科研部门中不断有全新的科研成果涌出,在农机技术方面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和发展。正是由于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才使得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应用,反之就会使科技成果被埋没,并且不能发挥其真实作用。因此可以这么说,农机技术的有效推广能够将科研机构和农民进行连接,进而使科技成果得到良好的展示。

1.2 农机技术的发展需要有推广应用经验来作为支撑

一般来说,农机技术被研发出来以后,其本身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技术,想要使其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就一定要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进而在获得农民的反馈信息以后,有针对性的对农业技术进行完善和补充,进而保证农业技术更加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因此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是不允许忽视的。

1.3 农机技术推广能够满足农民实际需求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虽然城市建设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农村人口比例并没有出现下降,因此农业生产还是需要农业技术作为有效支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民依然有调整和改善农机技术的愿望存在,所以对于农机技术推广来说是非常迫切的,在这一良好的形式背景下,农机技术推广得到了良好的促进。

2 农机技术推广在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1 加快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进步

在对农机技术进行推广期间,有效的将以往较为传统的生产工具进行了完善和更新,在原来的基础上引进了形式多样且功能众多的农机工具。例如,轮式拖拉机、综合型收割机、插秧机等,使手工作业得到了良好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有针对性的减少了劳动成本支出,进而使农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在对农机技术进行推广期间,还能够推动农业技术之间的整合大发展,进而使传统农业工艺得到了改变和完善,更好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在使用保护性耕作措施以后,不仅使相关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还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有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2 农民素质水平的提升

在其进行推广以后,农机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这样一来就需要农民具有更好的素质才能够更好的将农机技术进行应用,因此自身素质水平不高的农民就会主动的参与到技术培训和学习中,进而使农民各方面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提升。而农机技术的应用能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农民也会加大对下一代的教育重视,进而有效提升了下一代素质。

2.3 促进了农村人口结构变化

农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生产力,这样一来就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水平上升,农业生产用人数量的减少,就可以使其子女安心上学,年轻人可以进城务工,而在此基础上农村人口的整体结构会出现改变,不仅提升了农民家庭的收入,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源。

2.4 对农村环境进行改善

在使用机械化耕作时,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还能使土地得到保护性耕作,降低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提升了农村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还可以使用先进的技术对原本要丢弃的秸秆进行再利用,将秸秆转化成较为清洁的能源以后在进行使用,不仅有效控制了焚烧秸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污染,还充分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2.5 推动农村产业的良好发展

在农机技术推广的作用下,不少农民都真正的实现了增产致富的目标,而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生产的实际规模得到了扩大,在农机技术方面应用的更加广泛,这样一来不仅加快了农业产业集中经营的水平,还对农村资源进行了良好的优化配置,因此农机技术推广已经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

3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农机技术推广有效作用的途径

3.1 制定科学且合理的推广方案

想要保证农机技术推广顺利的进行,就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科学推广方案。首先,一定要对农机技术的重要性进行充分重视。因为我国农村地区非常广阔,同时不同的区域都拥有着属于自身的特点,因此这样一来就给新农村发展和完善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推广方案。其次,要根据地区的自身条件进行规划,不能一味的使用照搬或者是照抄的形式来进行农机技术推广,例如,可以先采用小规模试点的方式来进行,然后再对反馈信息中的不足进行调整和完善,进而对大范围的推广奠定基础。

3.2 完善相应的补贴政策

首先,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均,使得地区间的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所指定的补贴政策要尽可能的贴近当地情况,进而提升推广工作的可行性水平。

其次,因为社会发展速度的提升,使得原本的补贴政策不能满足现阶段实行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需要对不满足情况的政策进行取消,使用新补贴政策进行替换,进而实现农机技术的良好实施。

最后,在制定补贴政策时,还要对农民自身接受水平进行充分考虑,对于已经进行大范围推广的农机技术,应该适当的减少补贴标准,而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则要加大补贴力度,进而保证其推广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

3.3 加大对推广工作的宣传

在对农机技术进行推广时,一定要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只有在提升农民自身认知以后,才能使农机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然而在推广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利用媒体的优势,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在对农机技术进行展示过程还要加强农民自身的体验水平,使其能够更好的对农机技术进行接受;并且还可以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提升农民对该技术的信任程度,进而保证农机技术推广的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