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死亡教育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死亡教育的内涵范文1
一、死亡教育内涵
1.由“死”观“生”
在我国人们普遍对“死亡”有着重重误解,加之“死亡教育”本身在提法上就比较容易引起歧义,因此,“死亡教育”获得人们的普遍理解与认同的困难之大是可以预见的。要真正地理解“死亡教育”,必须避免简单直白地望文生义,而要在具备正确的死亡观的基础上去领会“死亡教育”的真义――“死亡教育”并非是告诉大学生实际操作层面上如何去“死”,这里所指的“死亡”也并非囿于“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更深切的关怀是建立在合理合意的死亡观上的“观念”上、“意识”上的死亡品质的提高,教育学生形成一种合理合意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智慧,最终的目的是生活质量、生命品质的升华,这便是死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2.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另一维度
生命教育以个体的生命为基础和目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而死亡是最广阔意义上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最终极的、成就个体生命完整性的“可能性”,也是生命教育内在的、不可回避的终极关怀。基于此,生命教育自觉地将引导青少年去认识死亡、接纳死亡、超越死亡,以达生命价值的实现的终极关怀纳入自身的体系,自觉地肩负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死亡观、生命观的重任。死亡教育相对于生命教育来说是一种“逆向”教育,换了一个切入点,从“死”讲到“生”。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虽然是“相逆”的,但是并不“相反”――知道死亡,为的是善待生命,更好地生活,二者殊途同归,角度不同而已,共同的目标便是“生”,“死亡教育”实质上正是执著于“生”的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大学生死亡教育现状分析
1.国外大学生死亡教育现状
死亡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是伴随着20世纪死亡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兴起而起步的。进入上世纪60年代,死亡教育在美国大学中开始有系统并有计划地推广。1969年,Kastenbaum在韦恩州立大学创建了有关死亡与濒死的研究中心。1974年,全美大学学院设有“死亡与死亡过程”等课的已达165所。至1985年,美国有60%的大学至少提供一堂课于死亡教育的探讨上。到了1987年,全美共有85%的药学专业和医学专业为学生提供死亡教育。
日本受美国的影响,很早就开始对教育的研究,日本的上智大学自1982年以来一直坚持举办死亡教育讲座。在德国,大学已实施了死亡教育,出版了标准教科书和科普读物。其他如英、法、荷兰等西方国家,许多大学也都设有死亡教育课程,如多数西方国家都在大学中开设了“死亡哲学”课,取得了良好效果。
2.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重生乐生、乐感文化及求“圆满”的价值取向占统治地位,而“死亡”则是禁忌的、不吉利的字眼,人人避之不及。现代社会更是提供给人们应接不暇的“生的乐趣”,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技术理性代替了是非善恶的价值理性,死亡问题更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在利益追逐中被有意无意地淡化,被隐藏在意识的角落中。在这一社会氛围下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及发展的程度,都无法使更多的人强烈地自觉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唯恐死亡教育会引至消极、负面的影响。无论社会、家庭还是学校往往是与作为“未来栋梁”的大学生谈论理想、谈未来、谈前途,而对“死亡”的话题则是能躲就躲,实在躲不了就含糊其词,或者用一些距离大学生现实生活较遥远的“高、大、全”的英雄主义形象去“教育”大学生,这似乎更像是政治说教、道德教育。将死亡教育德育化,传达给大学生的往往是一些不适切的有关死亡的知识,无疑会在他们心中加重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更为现实的是,学校进行正规系统的死亡教育还缺乏必要的人文基础、师资训练、课程与教材体系,对于究竟如何切实有效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死亡教育,仍然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
三、高校开展死亡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1.加强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建设
注重通过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乐观向上的精神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育大学生的生命情感,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校园环境布局、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各个方面,充实校园文化内涵,彰显教育的生命关怀,激发大学生的奋斗潜能,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建立师生在线交流、答疑解惑,开设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论坛,在思想互动中加深其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重构大学生生命关怀的精神家园。
2.开设死亡教育的讲座或专业课
以讲座或专业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死亡的生理过程、死亡心理、中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濒死体验与临终心理、死亡尊严与临终关怀、死亡的本质、生死的内在关系以及自杀、安乐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探讨,如死亡心理学、死亡哲学、死亡伦理学和死亡社会学等,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死亡意识,认识到死亡是庄严人生的一部分,感知时间的紧迫与生命的可贵,由“死”观“生”,主动地寻求自我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死亡教育课程的开设,对提升学生的死亡品质、树立“向死而生”的价值观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加强死亡教育在思想道德课及心理学课程的渗透
思想道德课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则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两者所特有的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为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可以配合死亡教育专门课程,开设专题,简明扼要地、正确地、适当地向学生传递死亡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把对死亡的简单认识转化为对生命价值的高扬。
大学生作为行将进入社会的新生力量,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知道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需要知道如何死才最有价值,更需要知道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死亡,这对降低日益严重的高校自杀现象,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性、完全的人格,成长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人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
死亡教育的内涵范文2
关键字:死亡教育 临床护士 培训
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科学、人道地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以及利用医学死亡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1]据沈峰平调查显示81.5%的护士有护理临终患者的经历,仅有29.2%接受过与死亡教育相关的培训【2】,可见护理人员是临床一线直接服务于临终患者,相关死亡教育知识的缺乏,而在护理濒死患者时产生焦虑、不知所措、缺乏有效地沟通技巧和技能。使临终关怀的患者及家属得不到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护理人员自身亦产生面对死亡护理的困惑及丧亲家属悲痛显得无言以对,行为苍白无力。笔者针对临床护士开展死亡教育培训进行了思考,现报道如下:
对临床护士开展死亡教育培训的目的
1、死亡教育起源于美国,也早在法、英、德、日等发达国家开展美国1987年成立死亡教育和咨询学会,建立了“死亡教育者”和“死亡咨询师”。而死亡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多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校及在职期间几乎很少接受相关的培训,目前在我国缺乏科学而系统的死亡教育体系及专门的死亡教育教材,【3】致使临床护士作为死亡教育执行者对死亡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影响了对患者的服务内涵质量。导致了护士在护理濒死患者时时常不知应该做些什么,护士对死亡的调适处理能力显得非常无效。因而加强临床护士死亡教育培训势在必行。
2、,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死亡是不吉利和应该避讳的,目前在我国提倡死亡教育的理论较多而真正开展实践较少,社会大众明显缺乏死亡教育,对死亡采取回避及消极的态度,。有学者认为如果护士无法接受死亡,在护理濒死患者时,会产生个人与专业角色的冲突,从而影响工作质量。美国社会学家Quint曾说过:“如果一个临终患者得到了成功的护理,他死时就会感到活得有价值”,而护理人员是直接面对临终关怀,肩负着对患者及家属的死亡教育,为了更好的提高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提升自身心理品质,死亡教育的培训刻不容缓。
3、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寿命在逐渐的延长,慢性病及肿瘤病的高发,更多患者的面临着长时间死亡恐惧,致使如今癌症病人自杀率的上升,而作为护士的白衣天使神圣职责是解除痛苦,开展死亡教育是护理人员不可推卸的职责,加强死亡教育的培训是护理职业生涯完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开展死亡教育培训的内容
(1)死亡的基本医学知识:生理学的死亡及脑死亡 (2)死亡的意义及正确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死亡是生命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与其被动的接受死亡不如主动地认识死亡、坦然的接受死亡,争取在科学的帮助下光荣的、有尊严的死,平静而愉快的地渡过人生最后阶段。【4】有学者提出学习关于不同宗教及不同民俗的死亡观及丧葬习俗的学习(3)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及失落与悲伤护理的学习。(4)临终病人常见症状及护理技巧(5)与临终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方法及技巧,如何引导患者及家属讨论关于死亡的话题,如何回答患者提出以些有疑惑的问题(6)关于死亡相关伦理、法律问题的学习。
开展死亡教育培训的方法
(1)理论授课法(2)通过欣赏文学及影视作品,更好的诠释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及死亡的意义(3)亲身临床体验,并在死亡病例讨论中增加死亡教育的话题及回顾式的角色扮演。
小结
一次有效地死亡教育胜过10次乏味的生存教育,通过死亡教育的培训,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正确地面对他人之死,从而树立科学、健康的死亡观,可以让护理同仁在面临临终护理时更加得心应手,也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的人生画上完满的句号。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需求,这其中有更多的细节、具体的实施内容值得我们不断的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郝艳华、吴群儿 死亡教育—健康教育新课题 医学与社会 2001,14(1)20-21
[2]沈峰平、崔静、赵继军。护士对死亡教育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分析 护理杂志 2010,3(2)340-342
死亡教育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生命教育,以人为本,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
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出现医学生漠视生命,残害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他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诠释,直接影响到今后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甚至影响到整个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医学生中开展积极有效的生命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正确处理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深刻领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育人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生命的两个属性来看,生命既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马克思曾经说:“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从自然的角度来看,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人作为自然物,要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要受到规律的制约。例如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出生、成长到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体现了生命的特性,即唯一性和不可逆性。生命是唯一的,是一切智慧、理性、情感和行动的载体,失去了这个载体,其他的一切无从谈起。所以生命的自然属性要求我们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和善待生命。从生命的社会属性来看,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本质属性。人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本质属性对象化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同时又在对外部世界改造的过程中把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属性。正是这种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的过程,构成了生命的社会属性。生命的社会属性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要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同时也要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劳动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设置生命教育课程
课程教育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要树立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在医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在国外生命教育发展相对成熟。但是目前在中国生命教育仍然没有发展为一门相对比较独立的学科。虽然我国大学教育中的一些课程,部分的涉及到生命教育的内容,但并不系统也不完整。所以首先在高校,尤其是在医学院校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课程的目标设置上,要将医学生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本身,引导学生在追求生命的意义的过程中最终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该紧紧围绕医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的特点,构建生命观教育,生死观教育,生命和谐教育和生命伦理教育等内容,使医学生能够系统的认识生命知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体验生命中的挫折,正确认识死亡的现象,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医学生中开展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以让生命教育的内容更加系统全面的体现,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从而将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得以落实,这也是大学校园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途径。生命教育就在于使医学教育从单纯的生命认知向生命认知与生命体验统一的转变,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二)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医学院校实际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例如,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渗透生命意识和生命伦理教育。在动物实验课中,引导学生尊重动物生命,尽可能减轻实验动物的痛苦。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中必备的要素之一,被称为“活的精密仪器”,在医学领域作为“人类的替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使医学生充分认识到为了医学事业的发展,这些实验动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生命,善待实验动物,以感恩的心铭记为人类贡献出健康和生命的实验动物。这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解剖课上引导学生对教学尸体心怀感激与尊重。在每节解剖课之前,学生都要向遗体行鞠躬礼,感谢这些“无语良师”的无私奉献。“无语良师”虽然不直接讲授知识,却用自己的身体作教材,鼓励医学生们去探索人体的奥秘,启示生命的新思维。正是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患者,拒绝冷漠和敷衍。再如在医学伦理课上可以通过探讨“紧张的医患关系”“安乐死”等话题,从生命伦理和哲学的深层次中寻找原因,从而启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三)将生命教育整合到思政教育的课程的中去
在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中,更多的是注重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教育,往往忽视了生命本身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所以将生命教育融合到思政教育课堂体系中去,是构建生命和谐,构建对医学生直接开展生命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使学生认识生命作为价值的根源,一切客体价值都是生命价值的手段,生命价值才是最高目的。人的价值体系中至高无上的应该是生命价值,有了生命,才能去实现自我,实现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都扮演着独一无二的社会角色,而且是任何其他人无法替代的角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作为医学生,更应该担负起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唯有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才能进而珍惜他人的生命,关爱他人,从而认真履行救助生命的神圣社会责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对整个生命历程起着主导作用,赋予人生新的意义。尤其是对医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更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挫折教育也是生命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同目标之一。加强挫折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在人生经历中是不可避免的,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也可以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在挫折中能够磨练坚强的意志和不断进取的决心,从而更加悦纳自己,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生命教育
首先可以组织医学生积极参与临床见习活动。通过与孕妇的交谈,体会生命从孕育到出生的艰辛,深刻领悟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与癌症患者和家属的交流,去换位思考病人对生命的领悟和即将离世时对生命的眷恋,感受患者家属的焦急和期盼的心情,从而感悟医务人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人体科学展览馆,殡仪馆,监狱,戒毒所等场所,使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体验生命的可贵。尤其是死亡教育,对于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自身使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得不经常面对生死问题,通过死亡教育使医学生科学掌握生命现象的本质,了解死亡的原因和机制,理性地把握整个生命过程,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更全面地看待健康和生命,疾病和死亡,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此外在“世界艾滋病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国际禁毒日”等特殊的日子里,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宣传板,播放宣传片等多种活动形式进行专题教育,使医学生体会生命带来的心灵震颤,引发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贯彻以人为本,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
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自由而全面的实现人的发展。医学人文精神是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高度关注人的生命,以人类未来的健康和幸福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生命教育就是以追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使人懂得生命的意义,认识并充分尊重生命。所以开展生命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医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不仅仅只是关注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医学人文精神,摒弃过去那种“见病不见人”的工具性思维,大力开展凸显生命本质意义的教育模式,引导医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构建生命和谐,塑造医学生健康人格的内在需要
生命和谐首先是人与自我的和谐。一个和谐的生命个体,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同时也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我国目前的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专业学制长,课程多,学业任务繁重,加之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较高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因此他们更容易对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感到困惑,甚至生命意义感下降。而医学生的健康和谐的人格和生命意义感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他们对患者,对今后要从事的医学事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健康和未来。所以生命教育对于医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三)缓解医患矛盾,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在需求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频发,应该说与医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命的宝贵性决定了医学的崇高性。特别是以人类健康为己任的医学生,更应该懂得“医道天德”、“医者父母心”的特殊职业道德的要求,必须具备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生命教育引导医学生从人生的终极问题上思考生命、感悟生命从而珍惜和关爱生命,培养对患者、对患者家属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建立生命神圣和平等的价值理念和对人生价值的崇高追求,使他们认识到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救死扶伤,在救护患者生命的同时,也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为患者提供所需要的最好服务,从而唤醒人们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参考文献
[1] 王海平,生命教育: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维度[J].医学与哲学,2011(2).
死亡教育的内涵范文4
摘要:人对生命的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明确生命观的内容,在大学生中开展一定的以生命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他们如何通过社会实践去实现生命的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生命的产生有其特殊性,即人类个体生命是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所谓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个生殖细胞(通常是和卵)的结合从而产生后代的方式”。有性生殖的好处在于它所提供的后代总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个体的重复性,永远保持着人类生命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人类个体生命总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无可替代”的具有唯一性的生命。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接班人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群体,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而且更应该懂得珍惜和热爱生命,以及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主要表现
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采取的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升学而展开,基本上忽视了对生命本身的教育,偏离了人是教育的目的这一根本的指导思想,大学教育也是如此。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主要分为公共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而作为公共课教育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本应该承担起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任务,但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分注重政治陛和方向性,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的教育,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遗感。正是因为这一教育内容的缺乏,导致了大学生生命观的缺乏,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由于生命观教育的缺乏所导致的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忽视了生命存在的基础性价值。人的生命是特殊的存在,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这种特殊的存在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命相对于其他非人类生命而言具有特殊的价值,就是人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二是人类个体相对于人类其他个体而言,生命存在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所有人类的个体生命都是地球上唯一存在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和敬畏生命,因为这是个体用生命去创造所有可能性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缺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认识不到生命存在的基础性价值,因而导致在大学校园经常出现大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无论是自杀还是杀人,都是漠视生命存在的表现,都是否定生命存在基础性价值的表现。
二是忽视了生命实现的创造性价值。认识到生命具有存在性价值只是理解了生命的最基本层面。如果仅仅把生命理解为存在性价值,则人类的生命就和其他动物的生命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因为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我国高校扩招所导致的教育产业化使大学生群体空前膨胀,相当多的大学生丧失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整天沉溺在网络游戏、恋爱和赚钱之中,思想颓废、不思进取,不断在浪费宝贵的生命。他们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存在,而更重要的是去实现生命的价值。也就是说,生命更高的、更大的价值在于:以保存和珍惜生命为基础,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可以创造出远远大于生命本身的价值。
三是忽视了生命本身的超越性价值。人的生命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生命正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价值的,这也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动物的生命是既定的,它们无法完成对自身的超越;而人的生命是未定的,其本质具有超越性。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看不到生命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他们或是被动享受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简单地重复生命消费活动;或是以一种经验的方式重复生命的其他活动。没有了超越本性的生命,不仅导致个人无法超越自己,更为重要的是,也使社会的发展受到影响。
四是忽视生命意识对行为的指导性作用。生命意识是对生命认识的自觉,是对生命的体认和感悟。生命意识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缺乏生命意识,就认识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会去热爱和珍惜生命,也就不会理解生命的超越本性。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生命观教育所导致的生命意识淡薄现象非常普遍。一是表现在有部分大学生因为恋爱受挫、成绩不好等简单的事情而选择自杀来解决问题;二是有少数大学生因为一些小事而伤害甚至杀死其他的同学或老师,比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的事件及中国政法大学程春明副教授被学生杀死在课堂上等,都反映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从而无法正确指导自己生命中的行为。
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处在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个时期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将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而生命观又是大学生个体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思想内容。缺乏生命观或者具有不正确的生命观,会使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严重制约和影响大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品质的实现。另外,生命观教育还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针对大学生生命观缺乏的现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优势,在大学中开展生命观内容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生命存在观教育。马克思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个体只有首先保持有生命的存在,才能在社会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体现生命的社会性意义。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树立生命存在观,充分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有意识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学会热爱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每一个存在者都满足于自身。没有一个存在者会否定自.己,会否定自己的本质性;没有一个存在者对自身来说是有限的。”人不仅有保存生命的强烈欲望,并且生命还有朝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会在生命历程中不断扩充其内涵。大学生应该把保存生命作为自己人生的基础性价值,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充实生命的存在内涵。
2.生命独特观教育。人类生命是自然界伟大的奇迹。人的生命既有相对于动物生命而言的独特性,又有相对于他人生命而言的独特性。生命独特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生命现象对非生命现象的独特性。生命现象的出现是物质世界演化的奇迹,是对非生命现象存在方式的根本性超越。二是人类生命对其他生命的特殊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动物则是无意识的个体存在物;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事物的存在并能改造他物,而其他生命则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只能适应环境。三是人类个体相对于其他人类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无论从肉体到精神都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大学生要学会理解人类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学会尊重和敬畏人类生命。如果大学生缺乏生命独特观,就会忽视人类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也就无法理解生命在展开和实现过程中的精彩。
3.生命品质观教育。个体生命虽有其独特性,但独特性却不是它的最主要的存在方式。“每一种生命都十分脆弱,当它的生存之境突变之时;每一种生命又可以是相当强大,那是它依存于和谐的生存之间。”所以生命在存在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变异性。生命品质的高低取决于个体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大学生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社会中,通过社会实现生命的价值,不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封闭在自我的狭小天地。生命只有融人社会,在生命的相互依存中才能变得强大。当生命从社会和他人那里获得支持的时候,就具备了提高生命品质、创造生命基础的前提和基础。
4.生命超越观教育。人类生命是一种超越的存在。生命超越观有两层含义:一是生命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超越。生命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从而达到影响和改变客观世界并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二是人类生命对自身的超越。生命从来就不满足于自身存在的现状,它会通过生命本身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生命存在的现实,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其超越性不断更新生命存在的内容和方式。存在不是生命唯一的和主要的目的,超越才是生命的本质所在。大学生只有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体验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也才能意识到社会对其生命存在的认同。
三、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途径
人的生命观不能自发地形成,即使可以自发形成,也是不系统的和不完善的。因此,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就成为了培养大学生生命观的最主要的途径。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生命观呢?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尊重生命、体验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教育。根据国外生命及生命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命观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生命观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首先是一个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在生命观的问题上,中国人注重对外在的物质层面的追求。我们现在也还在宣传人为了抢救或维护国家、集体和他人财产而牺牲生命的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当然,维护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财产不受侵犯是十分合法和道德的行为,问题是为此而牺牲生命的行为值不值得提倡。根据生命神圣和生命至上的原则,人的价值应该大于其他任何东西的价值,因此为物而牺牲生命的行为无疑违反了生命存在的基本原则,对此不应该加以提倡。培养生命观,首先就要大学生转变思想和观念,把人而不是把物确定为社会的中心,充分意识到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要认识到生命价值的两个层面:即存在价值和超越价值。存在价值是超越价值的基础,超越价值是存在价值的深化和生命最本质的内涵,人只有在存在价值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超越价值。
2.改善社会环境。一个正常的人类社会,应该是以人为中心,始终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的社会;应该是尊重人的生命,给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社会。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观,就是要他们都来真正关注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命,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社会意识。大学生也生活在社会中,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只有在一个以重视生命为基础条件的社会里,人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学的生命观。
3.开展生命观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应该成为大学生世界观培养的重要途径,也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生命观的重要途径。结合国外生命观教育的实践,实施生命观的理论教育应该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有关生命意识观的内容;二是开设生命观教育方面的专门课程,让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理论化的生命观教育;三是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进行生命观方面的理论教育。生命观教育的实践教育方面主要是要求大学生多接触和了解社会,多参与到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社会实践中去,让大学生充分体会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人在改造社会中的伟大作用和现实价值,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坚定他们珍惜生命、投身社会和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信心。
死亡教育的内涵范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当人们的压力无法排解时,就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现在这种情况也时常发生在青少年身上。这些青少年由于学习、感情、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和烦恼,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而青少年在处理这些压力、烦恼和心理问题上还不成熟,还缺乏能力和经验。当他们承受不了时,心理就会发生扭曲,直至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生命意识的淡薄,对自己及他人生命的不珍惜和不尊重;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缺少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正确态度,缺少处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和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初中生物教学有许多关于生命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利用生物的生长周期,帮助学生认知“生死”
生物教学中讲授的生物知识一般都包括了生物的孕育、出生、生长、死亡这四个方面,这是一个生物的生命周期。在进行人类生命的延续生殖时,可以结合受精、形成胎盘、胎盘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胎儿的生产的图示来讲授,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形成过程,感受母亲生育生命的辛苦,从而让学生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使他们能够珍爱生命。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实,而青少年对死亡没有明确的概念,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不知道死亡对周围的人会产生什么影响。因此,生物教学中要结合生物的死亡知识,教育学生正确感知死亡,形成正确的死亡概念,使他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死亡了,会使家人痛苦万分,会破坏一个完整的家庭,从而使学生珍爱生命,不随便做出残害生命或结束生命的傻事。在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生死”后,还要让学生明白人生就是以出生为起点、以死亡为终点的一个生命周期,在周期里人们虽然无法改变人生的长短,但是可以增大人生的宽度,可以充实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灿烂辉煌,不白活一回。
2.改变生物实验方式,教育学生关爱生命
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是关于动物生理结构解剖的实验。在以往的教学中,做这样的实验都是拿动物活体进行现场解剖实验的。这样使学生看到了活生生的动物被残忍地解剖了的血淋淋的过程,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动物生命的冷漠,使他们觉得动物的生命不重要,可以随意宰杀,使他们不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因此,生物教学要改变这种残忍的生物实验方式,用电脑模拟实验来代替活体实验。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不会使学生产生对动物冷漠的感觉。这样还会使学生明白动物也是有生命和痛苦的,要关爱动物的生命,使动物和人类和谐相处。
3.借用部分生物的顽强生命力,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
一些生物的生命力是相当顽强的。比如小草能够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许多动物能够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长时间地生存下来,等等。这些都对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有着积极的影响。生物教学中,在讲授这部分生物知识、介绍这部分生物习性时,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使他们能够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生物那样坚强地生活,使他们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当学生再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正确地面对,不会做出残害生命的极端事情。
死亡教育的内涵范文6
一、工作目标:
新法接生率》;99%;孕产妇系管率》;97%;
住院分娩率》;98%;高危孕产妇筛查率》;95%;
高危孕妇妇住院分娩率》;98%;努力控制孕产妇死亡;
3岁以下儿童系管率》;88%;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90%;
新生儿死亡率《;10‰;婴儿死亡率《;1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6‰;新生儿窒息死亡占婴儿死亡此《;12%;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88%;托幼机构儿童保健体检率》;98%;
妇女病查治20xx人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98%.
二、主要抓工作:
(一)、主动沟通协作,不断优化妇幼保健工作环境。
首先要正视困难、抓住机遇,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大力宣传妇幼卫生工作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群众健康的重要作用,提升妇幼卫生工作的社会共识,积极争取政府更加重视、关心和支持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二是要继续主动当好政府的业务技术参谋,巩固提高实施 母婴健康工程 项目工作成果,特别是针对工作重点与难点,以制定落实相应的工作措施,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三是要通过下村业务指导、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村卫生站对妇幼卫生工作的思想认识,把妇幼卫生纳入单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更加关心、支持妇幼人员做好岗位工作,从组织上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注重健教实效,加大对健康教育的投入。
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的保健意识,高度重视并自觉参与卫生保健工作,是搞好卫生工作的基础。
1、要把健康教育作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发展潜力较大的服务品牌,在人员、设备和经费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按统一计划、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要求,做好健教工作。
2、逐步规范 孕妇学校、育儿学校 教育,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际效果,城镇孕产妇健康知识和家长育儿知识教育率达90%,做好健教效果评价和教育登记工作。
3、继续利用广播、报纸、黑板报等开展保健知识宣教,进一步发挥电话通讯便利的优势,为保健对象提供健教咨询服务。
4、针对初、高中女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以及影响妇女健康的主要因素,进一步重视在学校、社区开展妇幼保健知识讲座,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5、在进一步做好门诊保健对象健教资料分发的同时,利用村妇幼保健网络、婚姻登记窗口、托幼机构等途径,发放各式健教宣传资料,努力扩大健教覆盖面。
(三)、狠抓工作重点,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质量。
按 抓好二个系管、加强二个筛查、控制二个死亡 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质量,保障孕产妇和儿童健康安全。
1、认真抓好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工作常规的贯彻落实,进一步重视孕产妇和儿童的全程保健管理,不断规范保健技术服务,提高保健服务质量。加强对各项工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巩固提高妇幼保健各项数质量指标。
2、孕产妇保健要继续以高危筛查为抓手,把孕产妇高危筛查管理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切实落实好每位孕妇初筛评和高危筛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高危筛查要按保健常规把好质量关,及时发现危害健康因素,努力避免漏筛错筛现象发生。对筛出的高危孕妇做到及时报告或反馈,按分级管理原则落实工作责任,对重度高危继续实行镇村联管、专人负责、专案管理,认真落实追踪随访、转诊护送、定点分娩、接诊救治等措施,努力控制高危因素而致的不良后果。
3、儿童保健要以体弱儿筛查为重点,注重发现健康问题和健康问题利用,提高儿保工作的吸引力和认同度。基层对筛出的体弱儿,要尽可能动员家长接受一次较为全面的复查,并按保健常规做好保健管理工作。要抓住小学入学需验《儿童健康档案》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抓好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
(四)、面向农村基础,加强基层妇幼保健基础工作。
农村妇幼保健是整个工作的重点,也是影响全镇妇幼卫生工作水平的主要因素,必须继续予以高度重视。
1、所领导全面负责基层妇幼保健的检查指导,对基层工作指导在人力、制度、分配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妇儿保科要根据现有人员负责具体的业务技术指导工作,对各村卫生站的业务指导全年不少于4次。
2、继续实行基层妇幼人员季会制度,以定期总结交流工作情况,布置各阶段工作任务。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宗旨观念和责任意识引导,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扎实做好岗位工作。
3、采取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等方式,对基层妇幼人员进行2次以上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培训高危孕妇筛查与管理、体弱儿筛查与矫治、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常规、产科并发症的处理等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她们的业务水平。
4、第二季度对全院产科质量进行一次检查,对产科质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季度对全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基础情况进行一次抽样调查,以分析妇幼保健工作面临的困难与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
5、进一步完善与村卫生站联系机制,提高妇幼保健服务的二个效益。同时要关心村卫生站人员的工作和学习,尽力提供服务,帮助村卫生站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6、努力扩展农村妇女病查治覆盖面,按排妇女病查治工作,按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争取在九月开展妇女病查治,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
(五)、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综合服务功能。
高度重视业务技术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服务条件,提高妇幼保健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是业务技术指导中心的职能得以发挥的前提。
1、按责权相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并实施所科二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干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骨干作用,鼓励督促中干按制度履行好各自的职权与职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根据实际情况,充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视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督查,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建立起制度化、人性化、规范化的具有生机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