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种植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农业种植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农业种植的认识

对农业种植的认识范文1

    1.1样本来源

    1.1.1调查方法。对安徽省巢湖市两个农业大县(和县、含山)的470位农民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42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了89.8%。

    1.1.2样本概况。在被调查者中,男性322人,占68.6%;女性99人,占31.4%。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50~60岁,50岁以上的278人,占66%;其他年龄结构的143人,占34%。被调查者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家庭收入是务农与务工并兼,其中务农的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被调查者中,小学及不识字的农民占72.4%,初中程度的占20.7%,高中程度的占5.0%,大专及以上的占1.9%,平均受教育年限是5.1年。农民整体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在被调查者中,84.2%的农民听说过现代农业技术,只有15.8%的农民没有听说过现代农业技术。在被调查的421位农民中,78.3%的人乐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只有21.7%的人不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1.2研究方法

    1.2.1模型选择。由于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意愿是一个二元因素选择变量,所以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意愿的因素。设农民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概率是P,其中P的取值范围是[0,1],则1-P为农民不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概率。对P进行Logit转换,即定义logitP=ln[P/(1-P)],易知logitP的取值范围为(-∞,+∞)。以logitP为被解释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logitP=α+βiXi,可得下列公式[2]:P=1/{1+EXP[-(α+βiXi)]}式中,P表示农民选择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概率;β表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i表示影响因素编号;X是自变量,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α是常数,表示回归截距。

    1.2.2变量设定。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意愿的因素是多样的,通过对和县和含山县农民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可能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因素,具体包括农民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家庭收入、农民培训与需求的一致性、家庭种植面积、种植年数。在此基础上设定变量,各变量及其含义为:①是否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是=1,否=0;②年龄,20岁以下=1,21~30岁=2,31~40岁=3,41~50岁=4,50岁以上=5;③性别,男=1,女=0;④受教育程度,5年以下=1,6~9年=2,10~12年=3,13年以上=4;⑤家庭收入,5000元以下=1,5001~10000元=2,10001~20000元=3,20001~30000元=4,30000元以上=5;⑥种植面积,0.20hm2及以下=1,0.27~0.40hm2=2,0.47~0.67hm2=3,0.67hm2以上=4;⑦种植年数,5年以下=1,6~10年=2,11~15年=3,16~20年=4,21年以上=5;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是=1,否=0;⑨农民培训与农民需求的相符度,是=1,否=0。

    1.2.3模型假设。假设一:农民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等自身特征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意愿;假设二:农民种植年数、种植面积、个人总收入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有着重要的影响;假设三:农民个人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以及农民培训是否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等其他相关因素也会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需求。在以上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解释变量中,预期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种植面积、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接受教育培训模式是否符合实际需求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需求具有正向影响,年龄、种植时间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需求具有负向影响。

    1.2.4数据分析。采用E-Views3.1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设置选定变量标准水平为α=0.05。

    2结果与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McFaddenR-squared的值达到了0.889637,说明数据对BinaryLogistic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且LRstatistic(8df)的值达到了393.2925,Probability(LRstat)的概率为0,说明模型建立有效。根据logistic函数的意义,用比数比(OddsRatio)解释模型中变量即Exp(B),它表示其他因素不变时该解释变量发生一个单位的变化所引起的比数比自然对数值的变化量。在该模型中,比数比表示的是农民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概率与农民不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概率之比。变量性别、年龄、农民培训与农民需求的相符度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非常显着,而变量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种植年数、种植面积、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较显着。同时还可以看出,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种植面积、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农民培训与农民需求的相符度的系数都为正,说明这几个变量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是正影响,这和初期的估计一致。性别这一变量的系数为2.199755,其概率为0.0824,对因变量在0.01水平上具有极显着影响,即男性较好,这是因为男性在接受现代技术方面的心理比较开放,更加愿意并且也更加容易接受现代农业技术。受教育程度的系数为1.706778,概率值为0.3967,对因变量在0.1水平上有较显着影响,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越多样化,对新事物的认知水平也有提高,接受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强,他们能够认识到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高效、高产作用,相对来说也更加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变量农民家庭收入的系数为0.381884,其概率为0.6831,在0.1水平上具有极显着影响,说明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民支付能力越强,他们会比较乐意拿出收入中的一小部分来支付培训费用,通过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的作用。变量种植面积的系数为0.855012,其概率为0.3022,在0.05水平上影响显着,种植面积越多的家庭越倾向于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因为种植面积越多的农民,农业生产越是高产农民收入越是乐观,所以培训的效果对种植面积多的农民有着深远的影响。变量农民培训与农民需求的相符度的系数为7.472032,其概率为0,在0.01水平上影响显着,农民培训若是符合农民需求的,能够给他们带来实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因为这直接和他们的收入有很大的关系。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这一变量的系数为0.318436,其概率为0.0320,在0.05水平上影响较为显着,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越高,他们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越高,因为认知度越高的农民其对新技术比较关注,了解颇多,能够认识到现代农业技术会给农业生产带来高产、高效作用,所以这个群体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也相对较高,农民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农民具体的行为。由表1还可以看出,变量年龄、农业种植年数的系数都为负,说明农民的年龄越大,小农意识和传统观念比较强,对新鲜事物具有抵抗情绪,认为自己的种植经验可以为农业种植提供帮助,他们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愿望很低甚至会有抵触情绪;相反,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关注程度比较高,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种植年数越久的农民越不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因为他们认为自己长久积累的种植经验足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对农业种植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有机农业 效益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

一、安龙村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

安龙村位于郫县安德镇,处于走马河沿岸、成都市府南河的上游,因而该地的环境状况关系着成都整个市区的饮用水质量。为了保证成都市饮用水的质量,成都市河流研究会生态农业项目组于在2005年11月启动了“成都府南河上游安龙可持续发展示范村项目”;于2006年1月在安龙村实施“社群支持农业”项目。在河流研究协会的帮助下,11个参与了生态农业项目的农户修建了生态旱厕和沼气池,并开始有机农业生产。到2007年,共有10户人拿出了5亩地进行生态农业种植的试点,承诺放弃使用农药和化肥。到2011年5月,全村共有6户人仍然在种植生态蔬菜,规模已经达到近30亩。

二、安龙村有机农业的效益

(一)减少农业污染,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

有机农业通过采取种植豆科牧草、反刍动物对牧草和秸秆进行消化利用、种植食用菌和养殖蚯蚓对秸秆和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化利用等措施,依靠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和微生物发酵,以蚓粪和沼渣、沼液等高效有机肥代替化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确保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农作物能够增产,防止农用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安龙村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当地农民采用传统的有机肥料,如:堆肥、沼液、麻枯等,对农作物进行施肥;实行人工除草;生态灭虫。这就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污染来源,实现了环境友好型农业。

(二)养成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由于有机农业的发展是农村的全方位、系统化的,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再到思想意识的变化。在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是道德主体内在的道德信条或者道德信念的建立和内在伦理观念的外化,并在经济主体接受后,自动转化为主体自身的道德信念并在实践中表现出来。总体而言,有机农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的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被动的适应阶段。

在该阶段,有机农产品生产者将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相结合,他们按照有机农业的基本要求,规范自己的生产行为,自觉的将生态、环保、清洁生产等相关理念逐渐渗透到具体的生产和决策中。正如在访谈调研中安龙村全伯伯(有机蔬菜种植者之一)说的那样:“在最开始我们是凭感觉,随便做做,没有想到过发展有机农业会对生态有这么大的好处,也没有意识到,以前我们的种植方式对自然的破坏有那么大,没有什么理念,只是在对有机农业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加上河研会的指导来种植有机蔬菜。

第二阶段:认识、遵守、利用农业生产中的自然规律阶段。

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人们在不断的接触着生态、环保的相关知识、对于自然规律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加上成长在农村,与土地和自然本身就有着浓厚的感情,人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态规律和生态道德的指导的价值规范根植与自己的思想,形成生态环保的理念。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这种理念的软调节作用,它能够匡正和矫治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不友好行为,为有机农业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和价值上的援助。

第三阶段:追求经济中的生态审美阶段。

该阶段,人们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进行农业生产,有机农业还赋予了人们更高的信念——环保、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食品。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是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经济价值和自我价值。安龙村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农民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讲述着有机蔬菜的种植方式、有机蔬菜的营养价值,居住地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我们看到,有机农业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是由意识再到实践,并最终又促成思想的升华,在这个有机循环的过程中,每一环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形成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

生态蔬菜种植社区,人们有着相似的生态、环保理念,这就为形成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奠定下了思想基础。日常的劳作中,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共用设施,这有利于互助合作关系的形成。在安龙村,6家种植生态作物的农户确实合资购买送菜车,实行轮班的送菜方式,而送菜产生的费用则根据每家农户出售菜的数量按照0.5元/斤的价格进行分担。在的蔬菜种植方面,6家农户频繁的进行技术交流、共同置办和使用农具和基础设施,如:驱蚊灯等;在与消费者交流会上共同协作招待客人,宛如一家人。

(四)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市场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是一般农产品价格的两倍以上,这也是许多有机农业发展的原动力。较传统的农业而言,有机农业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优势,将其价值最大化,这就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在许多方面如:除草都需要人工。这就增加了农村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民不用进入大城市当农民工,在家也能有较好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吕逸新,栾贻信.循环经济的道德特性和行为方式. 生态经济,2007(7)

[2]韩荣锦,孙国才.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 生态经济,2007(11)

对农业种植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菜用豌豆;种植;问题;应对思路

菜用豌豆是以食用鲜豆荚、鲜豆粒和鲜荚粒为主的豆类特菜,是唯一能充当水果的生食蔬菜,鲜甜可口,质嫩清香。豆荚和豆粒富含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鲜豆草是营养丰富的精饲料[1-2]。门源县以“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累计从兰州皋兰县引进推广种植菜用豌豆(甜脆豆、大荚豆、小荚豆)面积254.8 hm2,涉及东川、泉口、西滩、仙米4个乡镇34个行政村。种植区域为门源县中东部农业农作物种植区域,海拔高度2 600~2 750 m,降雨量450~500 mm,年日照时数2 450 h左右,耕地平坦,肥力高,水质好。其水、肥、气、热、光照等条件极利于菜用豌豆的生长和种植。门源县农牧局、财政局连续3年下达了菜用豌豆栽培引进推广项目任务,积极扶持发展菜用豌豆种植。据统计,平均产量14 256 kg/hm2,总产3 632.4 t,平均收入33 367.5元/hm2,实现总产值850.22万元,除去种子、农药、地膜等各项费用5 497.5元/hm2,单位面积实现纯收益27 870元/hm2,创总收益710.14万元。菜用豌豆单位面积纯收益与种植青稞、小油菜相比,分别增收25 470、23 070元/hm2,增幅明显。据田间实地调查,菜用豌豆除鲜豆荚产品外,单位面积均生产优质鲜豆草5 250 kg/hm2,按0.6元/kg计算,单位面积产值3 150元/hm2(人工费未计算在成本内),3年累计生产优质豆草1 337.7 t,实现总收入80.26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4]。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今后需要加以解决。

1存在的问题

(1)少数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项目组织部门在农业主管部门领导下尽管做了深入的宣传,但仍有少数群众受传统农作物种植模式的影响,对菜用豌豆种植精耕细作的要求认识不清,不愿接受,少数群众对种植菜用豌豆有抵触情绪,种植菜用豌豆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菜用豌豆种植工作的顺利开展。

(2)种植户产量高低差异较大,导致平均产量不高。经过调查,3年来,菜用豌豆最高单产达21 000 kg/hm2,最低的只有4 500 kg/hm2。究其原因主要是播种、田间管理和采摘等农事技术操作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细心栽培、精心管理的地块菜豆长势好,产量高,菜豆的经济性状好,农户收入高。反之,极少数农户对种植菜用豌豆认识不足,疏于管理,采摘时不按技术要求,造成产量低,收入也相应降低。

(3)种植规模小,种植地块零散,缺少种植大户。数据表明,2009年全县种植菜用豌豆160 hm2,户均种植0.06 hm2,种植面积最多的种植户达到0.33 hm2左右。但种植地块相对分散,对技术指导、病虫草害防治、收购等带来不便。

(4)种植菜用豌豆一次性投资较大。单位面积投入平均5 250元/hm2(所需物资竹竿、铁丝按3年折旧计)左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种植菜用豌豆的积极性。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政府资金扶持依赖性很强。

(5)产品销售环节薄弱。2007—2009年种植农户与甘肃双龙蔬菜有限公司进行订单合作,产销渠道单一,对菜用豌豆收购要求过于严格,影响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2应对思路

(1)合理布局种植区域。通过近3年的大面积种植,门源县适宜菜用豌豆种植的区域在西滩乡以东的平坦地区,浩门镇附近及以西地区种植菜用豌豆产量低,而其易受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种植风险大。按一村一品的要求,在不同乡镇、村社种植不同品种,实行区域化合理布局。

(2)以点带面,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树立菜用豌豆种植示范户,重点培养种植大户。通过成本、收入的对比算帐的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使更多的群众自愿参与菜用豌豆种植,并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壮大种植规模,力争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 hm2左右,鲜荚总产达到4 200 t。

(3)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在销售过程中,充分发挥村级合作社的作用,由其牵头,与甘肃双龙蔬菜有限公司等产品收购企业签订菜用豌豆种植和销售协议。同时,积极取得与周边蔬菜市场的联系,增加产销渠道,提高群众销售收入。

(4)提高种植技术含量,增加产量。县乡技术推广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栽培技术宣传和指导力度,保证农户种植技术过关。解决目前种植户在菜用豌豆播种、田间管理和采摘等方面技术操作比较粗放的做法,确保将“精耕细作”贯穿于每个生产环节。并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农民增收。

(5)制定采用豌豆栽培技术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真正实现菜用豌豆生产高产、优质、高效,提高门源县菜用豌豆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菜用豌豆生产的健康发展。

3参考文献

[1] 薄国森,李合智.河南省豌豆品种资源研究初报[J].河南农业科学,1990(2):6-7.

[2] 陈文瑞.夏秋季菜用豌豆种植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1997(2):36.

对农业种植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颍上县;农村土地流转;农业发展;科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11-02

近年来,颍上县针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如何科学的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超过2.8万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7.3%,全县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0家,参合农户达4.5万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53家,农产品年加工能力126万t,年加工产值达59.8亿元。

1 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

1.1 农村劳动力紧缺的需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选择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留在农村继续种地的老年人和妇女居多,他们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认知不足,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要使土地的开发利用得到重新的重视,就必须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将土地流转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手中,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

1.2 惠农政策的需求 现在有地的农民可享受政府补贴,买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农业相关用具均有一定的补贴。2004年以前,农民种地每667m2须缴纳近百元税费,小麦价格仅为0.8元/kg左右,使农民种地收入不乐观,种田积极性极大下降。2004年以后,我国农村进行了税费改革,免除了农业税,农民种地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自2012年以来,颍上县政府对小麦的“一喷三防”实行免费供应,极大的推动了土地流转步伐,使全县小麦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促进了一些家庭的土地流转。

1.3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需要 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就必须进行土地流转,只有使土地大面积的流转起来,发展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农业,才能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科学的进行土地流转才能更好地实行种植专业化、管理一体化,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 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2.1 对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认识不足 目前,农村对土地流转相关的一些政策宣传力度小,导致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政策认识不够,片面的认为土地流转就是把土地租出去。一些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收不回来,使自己失去收入的基本来源。土地流转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转包、互换、出租、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如果农民对土地流转有足够的认识,就会明白其实流转出去的仅是土地的使用权,而农户仍然保留着土地承包权。

2.2 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意识不强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很多人认为自己种的粮食够自己吃就行了,不愿为种植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发展现代农业失去了积极性。土地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农业良好发展才能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但是由于农村当前的劳动力素质较低,地块零散、不便于机械化耕种,很多农户都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

2.3 国家惠农政策理解不够深入 近年来,中央政府逐渐提高对农民的土地补贴,不断完善农民种地的奖励措施,但是没有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装备,包括一些种植大户仍采用传统的种植模式,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个别农民认为种植大户仅仅是为了享受补贴,所以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但对种植大户来说,政府补贴也有限,这对扩大土地流转、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也有一定影响。

2.4 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 目前,国家已经开始加大对农民种植的各项补贴力度,但是对于促进发展现代农业现有的投入仍然不足。这包括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的两方面不够。小户农民多数采用松散粗放的种植方式,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还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不利于加快土地流转。

3 科学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3.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要做到科学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就必须逐步完善土地信息的搜集体系、体系和纠纷调停体系。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需要将转出和转入的土地信息全面的上传到互联网上。土地流转服务站,必须进行土地流转供求登记,同时在网上土地信息、提供法律咨询和合同范本,建立完备的土地流转档案,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服务和引导的作用。同时要对这些体系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此外,对广大农户、合作组织以及龙头企业典型事例、成功经验等加以宣传,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3.2 加强领导,逐步落实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关系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领导。成立由农业、财政、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谋划如何更好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找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和突破口,鼓励农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接受农户依法流转的土地,并建立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对那些流转土地面积大、期限长、示范带动效益好的农户及种植大户,政府应该从资金、政策和技术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科学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必须组成一批可以切实履行职责,做好管理、指导和引导领导队伍。至少要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的1~2人负责各专项工作。

3.3 完善土地流转激励机制 科学引导土地流转,必须完善土地流转鼓励机制。政府财政部门应该设立土地流转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的各个方面,包括经营权流转指导、流转信息等。促进土地流转,必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同时激励扶持出台乡镇政府及村委会新型经营主体的财政、保险、信贷等奖励扶持措施。对于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应该进行表彰,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

3.4 规范承包合同程序工作 有些农民一直以来对承包合同的手续不了解,很盲目。政府必须大力开展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同时完善土地承包合同的相关手续。对那些合同中存在问题的农户必须进行一定的惩罚。同时要对各项合同的相关程序进行完善,使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稳步的进行。政策较好的村镇还应该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切实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4 结语

土地流转适度规范化种植,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土地流转工作又错综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要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促进颍上县农业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培虎.颍上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02:343-344.

[2]孔辉.颍上县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350-352.

对农业种植的认识范文5

摘 要:种植业产业化实施农业保险模式进行管理,提高了农业种植产业发展的经济保障,为促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专业化管理模式,优化农业种植管理的产业分配结构,本文从种植业专业化的实际情况着手,对农业保险模式进行探究,推进现代新农村农业种植与管理的科学性发展。

关键词: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2.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9

农业种植的经济收益是农村经济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化发展,实现新农村的种植产业专业化管理,包括技术管理专业化和种植理念专业化,启动农业保险模式,给予农业种植的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

1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现状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管理的新途径,农业种植保险模式的实施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趋势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状态,但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局部实施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的管理者对国家实施农村保险制度的实施理念认识上存在偏差,保险模式的运行管理体制与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1]。一些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运行中,制度和运行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偏差,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实际中运行的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

2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化发展

2.1 保险模式的灵活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应加速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灵活应用。相关人员对保险模式体制的政策进行深入解读,提高社会资源应用与管理平台的综合性应用,使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新农村整体农业种植可能存在的种植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例如:农村水稻种植,基于水稻种植的技术指导,并给予水稻种植农户一定的农业种植补偿,对促进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之中的农村农业发展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了可靠地实施环境。

2.2 保险模式的基本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农村经济官管理模式,在我国农村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为进一步优化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情况,社会中要加强对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实际政策扶植的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例如:对农村农业中,实施农业保险的种植面积与保险金额之间的比例实施层次化管理,加强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实际实施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法律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实施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法律结构体系进一步细化。

2.3 保险模式社会整体发展的融合

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中的科学应用,促M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整体发展相融合。引导新农村保险模式的应用作为新农村农作物的销售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中,例如:政府为了发挥保险模式爱农村种植业中的的作用,采用某农村地区引进新收割技术,实现了该地区农村农作物收割与销售自动化管理,提高农村农作物引入到市场中的销售价值,进一步完善农村种植业管理专业化水平,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与完善。

2.4 保险模式运行模式不断完善

实施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化发展,使保险运行模式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农村农业种植中的基本资源优势,结合我国政府给予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种植资源的综合应用。如:实现农村农业种植技术中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充分应用农村广阔的土地资源,实行现代农村种植发展中合理应用政府给予的技术和经济支持,引导农民在农业种植中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性规划;充分应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开拓新农村种植业的销售市场,应用国家基于农村种植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推进农村农业发展商业化。例如:积极开展社会企业与农村农民签订商品供应合同,进一步拓展农村种植产品的后期销售模式专业化发展,为推进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供发展新空间。

3 结论

实施农业保险模式,是推进新农村农业种植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措施,引导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对农业种植的认识范文6

论文摘要 总结了大通县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大通县属高原大陆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候凉爽,土质肥沃,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交通便利、宁张公路贯穿全境,并通有宁大高速和宁大铁路线,乡乡通柏油路,50%以上村庄实现道路硬化,利于农产品的运输。通讯发达,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开通了大通县农业信息网、农业电话语音咨询热线,县乡各机关单位全部实现电话、传真与电脑办公,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传输系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通过实施省、市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的建设,为打造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大通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大通特色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1 农业生产现状

“十五”期间,在确保农村自用粮食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我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4.6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公顷,总产量7.90万吨。其中小麦面积1.40万公顷,总产量4.56万吨;马铃薯0.57万公顷,总产量2.48万吨;蚕豆面积0.26万公顷,总产量0.71万吨;油料1.94万公顷,总产量4.43万吨;蔬菜面积0.29万公顷,总产量11.26万吨。马铃薯、油菜、蚕豆为主的特色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占到60%。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高原特色调整优化,由粮油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产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结构”转换。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了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级病虫监测点。

2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2.1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

“十五”末,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县农技推广中心现有职工56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名(占85.7%),工勤人员8名(占14.3%)。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19名,初级职称22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于2005年建成了大通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由专人负责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病虫信息,指导全县的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全县20个乡镇均建有农技综合服务站,管理模式以乡镇管理为主,现有人员74人,其中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6人,其他14人;村级服务基本以县乡技术人员和村干部服务为主。

2.2 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重点推广了青春533、高原448、乐麦5号、民和853等小麦优良品种;青海9号、10号、11号、12号等蚕豆新品种;青杂1号、青杂2号等杂交油菜品种;狠抓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重点推广了脱毒175、下寨65、青薯2号、大西洋等马铃薯脱种,使粮油作物的生产逐步向“小麦良种化、蚕豆优质化、油菜杂交化、马铃薯脱毒化”的方向迈进。并累计推广旱作沟播技术0.73万公顷,配方施肥技术7.67万公顷,种子包衣技术0.18万公顷,病虫草害防治技术23.0万公顷以及农业重点新技术2.43万公顷,受益农民19万人,充分展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2.3加强了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

重点实施了优质油菜、优质蚕豆、马铃薯种植基地等项目。2007年共建立优质蚕豆、油菜沟播、小麦良种繁育、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及商品薯生产等为主的31个集中连片示范基地66.7hm2。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特色种植初步形成,并向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我中心在全县建立14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其中马铃薯特色产业村3个,面积232.92hm2,平均产量33.75t/hm2,收益达2.025万元/hm2(0.6元/kg),总收入471.7万元;油菜特色产业村4个,面积9.488万公顷,平均产量3 375kg/hm2,收益1.215万元/hm2(3.6元/kg),总收入达512.3万元;小麦良种繁育种子村4个,面积327.7hm2,平均产量4 500kg/hm2,收益1.08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53.9万元;蚕豆良种繁育种子村1个,面积505.4hm2,平均产量4 875 kg/hm2,收益1.17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9.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和特色种植产业重点乡镇,发展势头积极。

截至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842.85元,比“九五”末增长64.98%,“十五”期间年递增10.53%。农技推广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3 存在的问题

3.1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大通是少数民族居多的自治县,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本素质偏低,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差。虽然每年都进行科技培训,但传统种植观念改变较慢,因为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真正掌握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青年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但力度不大;由于经费紧缺,不能系统的进行定期培训,科技知识更新慢,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3.2良种引进、繁育管理工作滞后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其职责是进行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引进良种是农业的基础措施,而我县在良种引进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在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执行,往往导致引种速度慢、推广面积小,甚至出现引种失败的现象。我县农民对良种引进的认识不够,习惯于常规品种的种植。另外,我县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购买良种的能力有限,在良种推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引种方面,管理工作跟不上,对未经审定的品系,进行随意种植,导致品种繁杂。不能明确品种优良性,也是不能取代常规品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