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开展
小学阶段是个体思想道德成型的重要阶段,做好德育工作,是小学班主任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多是通过学校宣传、教师讲解、家长教育的方式开展,在网络时代下,对德育教育工作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班主任,需要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调整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
一、网络时代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在科技的发展下,网络已经渗透至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小学生对网络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他们会利用网络看视频、玩游戏、听音乐等,不可否认,网络确实对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价值观冲突也是普遍存在的,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并不稳定。在网络上,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世界观朝着我国汹涌袭来,更有甚者,通过歪曲事实制造了一系列的黑色文化。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网络给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分辨能力,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类负面信息的影响。劣质的信息资源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甚至导致小学生道德观与价值观出现扭曲。
德育是小学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这一阶段的德育教学旨在培养小学生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在网络时代下,传统的家校互动德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小学生发展的需求,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积极应对时代的挑战,发挥出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上的先天优势,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与正确的是非观念。
二、网络时代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策略
(一)尊重中心地位,构建和谐关系
进入了网络时代后,每一个个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成为者,传统的一元权威结构被瓦解,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性。在网络时代下,关注个体的需求和体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是德育在育人方面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很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做,亲自参与,对外部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身处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尊重孩子们的主体、中心地位,做到换位思考,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需求、年龄、个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教学方式,合理应用德育资源,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让学校成为德育联动模式的中心。
同时,还要构建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欣赏学生,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特殊的年龄段,他们自尊心强,希望得到同学、教师、教师的认可与关注。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用深沉的爱来看到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是优等生就予以他们特别关注,也不能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就过分苛责。只有认真公平的对待学生,才能够让他人从心底里接受德育教育。
(二)轉变教育思路,开展网络教学
为了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育思路,将德育教学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时代提供的各类资源来弥补传统德育教学的短板。借助社交媒体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们在家中的表现,沟通想法,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提高德育教学工作的实效,还可以组织孩子们自己来建立班级网页,亲自动手,将生活中的内容分享到班级网页中,进行科学的判断,在整个过程中,以孩子们的动手为主,教师只要负责监督即可。同时,设置班主任信箱,孩子们可以通过私信的方式与班主任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于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寻求班主任的帮助,这对于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效用。
(三)促进道德内化,提倡合理上网
人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无律到他律的过程,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的德育理论,更重要的是实现道德内化,将其践行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德育理论的传授说到底,是带有强制性的,只有引导学生将外在道德转化为自身的终身品德,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飞跃。在德育教育内容上,要积极借鉴网络技术,让德育内容变得活泼、生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形成课上、课后的联动。在课后,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参观博物馆,通过实际生活来理解自己在课堂中学习到的德育内容,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到德育教学中,形成教育合力。
针对一些孩子沉迷于网络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合理上网,在这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积极向上的网站,如学乐中国网、中国儿童资源网、中国少年雏鹰网,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传至班级网页,针对网络中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孩子们有目的的参与“网络摄影大赛”、“网络读书征文”等活动,发挥个性特长,做到合理上网。
三、结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小学德育活动带来了新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积极应对时代的要求,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应对网络时代不良信息思潮的影响。深刻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爱心、耐心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雷.小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J].科技资讯.2015(25)
[2]窦桂梅,陈世荣.天机云锦妙剪裁——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实录与赏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6(01)
[3]金晔.实用理性运思下的文化制衡——老舍《骆驼祥子》新释[J].中国文化研究.2014(04)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 网络时代 中小学 媒体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时代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
1.1 媒体及媒体素养的内涵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杂志、手机、直邮。媒体素养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媒体素养教育”或“媒体教育”有别于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体专业教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民具备思辨与产制资讯的能力,可以以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读媒体信息。
1.2 媒体素养教育的特点
(1)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从网上学习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没有时间、空间的界限。通过网络,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共同学习。网络使得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兴趣成为知识的老师,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浩如烟海的知识,不论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
(2)学习主体的自主性。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由点到面,而现在的媒体传播模式为信息传播者与受众角色的点到点的传播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们学习和选择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强了,学生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持续关注,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忽略。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随着网络的发展,媒体素养的教育内容不断多样化,其中既包括时下流行的贴吧、网盘、博客、播客、手机媒体,也有针对当前网络重点关注的事件进行讨论、总结、深化,从现象到本质,从认识到实践,各个环节都成为培养媒体素养教育内容。
网络时代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是顺应网络时展的客观要求,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亦是满足青少年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 当前我国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当前我国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体系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陆媒体素养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没有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也没有一本针对未成年人公开出版的媒体素养教材。这与人们对传媒发展的认识程度还不深远有关系,对于新生事物,在充满兴趣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应变准备。
(2)重基础理论教育,轻媒体实践应变能力教育。目前国内的媒体素养教育,仍然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对于媒体实践应变能力教学投入不足,这时,我们的教学就需要引入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
(3)媒体素养教育主体意识淡薄。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学校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略学生对知识的选择、认同、质疑和应变,缺少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这种教学模式将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呆板机械,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存在问题的根源
(1)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缺乏必要的媒体素养教育,在面对不断涌现的各式各样媒体时,缺乏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使用媒体的能力,特别容易受到媒体的影响与冲击,以致影响学业或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减弱等。
(2)学校存在的问题。当前,许多在校老师本身并没有接受过媒体素养的专门培训,对于媒体素养的教学往往依赖自身的阅历,这就决定了教师无法从专业角度指(下转第77页)(上接第64页)导学生。通过学校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和了解,现在,由于相关教师媒体知识的欠缺,将影响教学效果。
(3)社会存在的问题。目前,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还没有制定一些权威的政策性文件和有关规范,也没有相关的经费投入。缺少教育部门的关注和投入,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十分缓慢。另外,国内对于媒体素养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关注度尚不足,没有国外学者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因此鼓励支持国内学者对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
3 网络时代加强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对策分析
3.1 社会层面
(1)媒体。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者,应自觉加入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行列中来。社会媒体不仅是信息生产的机构,而且是信息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同样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社会媒体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来。(2)政府。政府干预是推动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上层路线,为教师媒体素养教育制定相关政策,为教师开设媒体素养教育培训课程。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法规政策,与教育、文化等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建立协调机制,推动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
3.2 学校层面
(1)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际操作者,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为此应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掌握媒体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用途,了解媒体传播信息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巨大作用,具备合理地使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学习,与学生进行有效交互的能力。
(2)课程。在我国高校新增设媒体素养教育专业,主要为中小学校培养媒体素养教育的专门人才,以提高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媒体素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将从事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指导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从而提高中小学学生媒体素养的教学质量。
3.3 家庭层面
(1)家长。家长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言行最能直接影响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想培养中小学生们的媒体素养,家长自身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媒体素养,主动学习媒体知识,了解媒体动态,关注孩子们感兴趣的媒体内容,从而加以引导,对孩子的媒体素养教育要有的放矢。
(2)家庭环境。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对中小学生们的尤为重要,家长们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不懈进取的氛围,引导孩子们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加强中小学的媒体素养教育是顺应时展潮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明智之举,要促进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共同协作,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 樊葵.媒介崇拜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阅读 上网习惯
一、前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次人们信息接受方式的改革。网络,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赶超传统媒体,以其速度快、容量多、直观、丰富的特点迅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当今社会的第四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网民现已达到2.5亿,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中国的网民中,有17.3%是在校中小学生,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以一定比例持续攀升,他们和成人一样,接触网络、使用网络,更加习惯使用网络来了解信息。网络阅读这一新兴的阅读方式也逐渐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尽管我国信息产业在不断进步,互联网在飞速普及,但是相关的互联网制度并没有完善,各类信息依然参差不齐、良莠不齐,网络中的书籍、杂志等可阅读信息也尚未规范。因此,在青少年读者们热衷于网络阅读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孩子们养成网络阅读的好习惯,合理阅读,健康阅读,也至关重要。
二、青少年网络阅读习惯现状
现在,当我们走进图书馆,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在电子图书馆中看书。网上的文字、图片、声音、色彩等诸多媒介构成了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新文本世界,这种有声有色的新事物带给少年儿童的是多重感官刺激和更真切更形象的阅读体验。网上的信息获取轻松快捷,“鼠标一点”丰富多彩的信息就呈现眼前。与传统的书籍阅读相比,青少年更喜欢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络阅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中互联网使用者占到了36%,他们每周平均上网的时间为212分钟。从网络习惯上来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的目的大致分成四类,其一,实用目的:在BBS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处理个人事务、学习功课或上网络学校等。其二,娱乐目的:聊天、网络游戏等。其三,网络技术使用目的:下载图片、声像资料或杀毒软件。其四,信息寻求目的:查阅有关知识的信息,进行网络阅读等。其中青少年用户的信息寻求目的使用频率最高。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网络阅读诸多的优点面前,让我们也来看一看网络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1)青少年年龄小、社会阅历浅,信息素养很不全面,孩子缺乏网络信息是非观,不懂得筛选信息,很容易形成随意阅读。(2)由于现今青少年学习压力大,课余自由支配时间少,一部分孩子的网络阅读会从事休闲性阅读为主,久之,他们会习惯性地进入“浅阅读”状态,浏览网络内容也只是看个大概,而非“深入其中”去学习。(3)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给了青少年无限的吸引,也让他们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一部分孩子就被网络深深迷恋,以为“天下百事上网一查便知”,完全依赖于电脑,而缺乏了探究知识的主动性。
三、培养青少年健康网络阅读习惯的一些方法
针对网络阅读的种种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引导好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开展健康网络阅读活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
1.建设软环境,杜绝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危害
计算机在联入互联网后,会产生不少的网络问题。病毒、木马、不健康网站等对小学生都会产生许多危害。因此,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阅读习惯的同时,学校图书馆应该加强网络软环境的建设。比如,定期为计算机升级系统软件、进行病毒查杀;屏蔽一部分不良网站;安装有利于学生绿色上网的相关软件,如网络爸爸、天网门神等,确保计算机网络的绿色健康,从第一源头切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
2.以思想指导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古人有云:论先后,知为先,思想决定着行动。学生在接触网络之前、之时、之后,都应该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知识的传递,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作为学校,电子图书馆要为孩子健康上网服务,要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阅读兴趣、阅读动机出发,筛选信息精华,指导孩子们从网络中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信息进行浏览,把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介绍给青少年。尽管网络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信息,是生活与学习的优质平台,但对于它的负面影响,应该用全面、理智的眼光去正视。要指导青少年辨证地看待网络,从源头切断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提高自身抵制污染的能力,遇到不良图片、信息等,应该摆正心态,做到视而不见,使自己不仅是网络的使用者,更是良好网络环境的维护者。
3.建立绿色图书馆,占领网络阅读阵地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首先,要为青少年创设一个健康的网络阅读环境。在健康的环境下进行网络阅读,是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能使青少年健康阅读的关键。在学校或社区,绿色图书馆的含义就是从源头上切断了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其次,为青少年健康阅读指引了方向,告诉了他们该读什么,该看什么。建立属于孩子自己的电子图书馆网站,使其区别于一般的和商业网站,增添孩子喜闻乐见的flash、视频文件等新颖方式来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加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主的网络阅读读物,为青少年服务。
4.开展阅读方法指导与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青少年上网容易受到诱惑而导致成瘾,其中很多是由于上网方式与心理因素的原因。电子图书馆在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工作人员在青少年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指导其正确的阅读方法,以避免盲目阅读与肤浅阅读,增强阅读能力。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网站导航和搜索引擎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心理习惯;自觉抵触不良信息等阅读习惯。也可以通过一些网络读书活动、网上冲浪、各类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培养这一类的能力。
5.做好跟踪记录,建立与家长的联系制度
孩子上网,最大的支持者是家长,最担心的也是家长。因此,为青少年建立一个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的方式十分重要。可以采用网络浏览记录、家长留言、网络答疑等方式,告诉家长孩子都看了些什么,获得了什么;也可以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上网浏览内容,避免孩子私自浏览不健康的网页内容。在青少年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家长与社会有必要做好引导和监护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网络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网络阅读习惯,引导青少年健康阅读、正确阅读的养成,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拥有一块“净土”,利用网络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让“网”为我所用,让“网”真正有用。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孩子们能在网络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4
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的乡级中学。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家中配备电脑,接入了互联网已不是稀罕的事情。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约有80%的学生家庭拥有电脑,家庭已经联网的占90%以上。而且,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因此,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生成方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了深层次调查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生成方法,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本次共向中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回收率为97%。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知一个令人忧心的结果,有25.8%的学生认为网络上不需要讲道德或者对于需不需要讲道德持无所谓态度,说明有一部分学生的道德观受到了冲击与影响;有65.8%的学生认为,自己周围的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网络的冲击;有36%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60%的学生认为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言论是自由的,不需受任何的约束,信息观点自由表达;35%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中既然不是实名,那么做什么都
可以。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本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这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干预,面对网络上良莠掺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对黄色及其他有害网站加以控制,防止各种垃圾信息污染、腐蚀学生的心灵。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速网络德育工作研究,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培养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要长期、不断地唤醒学生对互联网应尽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坚持宣传、教育、激励,达到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
在学校中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防止学生落入“网络陷阱”、防止他们“网络成瘾”、让他们克服网络依赖具有积极的意义。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学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
三、教师应当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
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1)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统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2)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目前虽然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但网络方面也不是全无法规或规范。问题在于,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鉴于网络世界的特点,我们应加强道德法制宣传力度,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则需要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5
当前受网络信息和网络环境的干扰,多数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共性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学校素质教育起步比较晚,加之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以及网络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此,网络时代下,探寻科学、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学校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基础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抵御纷杂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干扰。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理应发挥领头军的作用,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必修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一点一滴地渗透,形成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看待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体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引导学生待人真挚诚恳,做事光明磊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积极进取,努力提升人生境界。网络时代,以学校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详尽的研究。一方面从整体上防患于未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制订具体的、符合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原理的教学规划,根据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必修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理念,培养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确保学生朝着健康的、合理的心理状态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根据部分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治疗,给予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矫正不正确思想和行为表现,帮助存在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尽快走出心理困境,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和治愈。
2网络时代应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21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飞速发展和传播的时代,网络信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网络信息化在给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凸显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意义深远,它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网络教育具有极大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由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心理教育知识,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并设立心理健康问答专区,方便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
3加强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模式的构建
网络时代,学生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广泛,无时无刻不在受网络信息的干扰,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影响很大。由此,学校和家庭之间应该构建无缝对接的衔接教育模式,将两种教育紧密配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模式的成功与否可以改写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要想让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就要把握好家庭教育模式,把握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应当以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指引,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不能全盘否定网络信息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家庭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一部分,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衔接起来,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才能够更好引导学生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影响。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目标的一致性,让学生更好地辨别网络信息的好坏,塑造健康的心理。衔接模式下应增强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和交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有关网络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努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在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至关重要性,充分发挥出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引作用,使进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模式能够真正发挥其关键性作用。
4网络时代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教育模式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来解决。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受众主体,如果只是被动接受心理教育和改造,显然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绝不能忽视心理自主模式,构建学生的心理自主模式应重视和突出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树立起正确的主观观念,促进其主动与教师、家长沟通交流,依靠自身力量,激发其主动运用正确的心理健康发展规律,进行自我调节,学会自我优化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心理状态自主、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
5结语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泛在学习;特征分析;网络文化;思想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2-0094-0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尽快适应时代特点,把握教育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向,并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提升教育教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
一、网络时代的泛在学习特征
泛在学习(U-Learning),有学者又称其为泛在的学习、普适学习、无缝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1]。其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描述,但内涵大致相同,是基于便捷计算和通信能力的环境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进行自主化学习的方式[2][3]。泛在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学习理念,它涵盖了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环境的构建等多层面、理想化的学习观念。通过学者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泛在学习理论是一种具有良好效果的学习理论。面对网络到来的势不可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满足大学生学习研究和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而网络时代的环境特征,又与泛在学习的客观要求不谋而合。下面简要列举泛在学习的方法和特征:泛在性:学习者可基于自身的需求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持续地、无缝地获得各种嵌入和非嵌入的学习支持。易获取性: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兼容性及信息与物理空间的整合,使学习者有较强的体验感和良好的接受度。交互性:学习者利用终端设备随时与专家、教师或者学习伙伴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协作与共享交流,也可以随时随地直接从泛在环境中获取信息。学习环境的情景性:学习者可以体验真实的学习环境,学习进程是无缝变换的且没有被学习者察觉,学习者甚至意识不到学习环境的存在。以现实问题为核心:学习过程是一种根据学习者需求的自我导向过程。以学生为本,它以学习者的学习任务和认知目标为焦点,目的是解决学习者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不在于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工具的使用。上述描述不仅仅是泛在学习的特征,更是学习的方法。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如何围绕泛在学习的特征设计工作平台和机制,提升工作平台的效果和质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基于泛在学习特征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设计与实践
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围绕高校的育人职能,面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理论基础和专业机能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三个方面进行。结合泛在学习的方法,围绕工作目标进行设计与实践是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要求的。这里,我们以某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工作实际进行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设计与实践,供高校各学院、学工部门参考借鉴。
1.矩阵管理,借势借力,设计泛在、易获取的网络文化平台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需求,设计具有较强体验感和良好接受度的,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持续无缝的学习和文化平台。
(1)微平台百花齐放,矩阵管理一呼百应。现阶段学生广泛应用的是微博、微信和QQ这三个微平台,因此针对三微平台,根据各自特点,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性建设,如针对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心理健康指导、年级建立官方微信和微博,针对学生组织、班级、社团等建立QQ交流群,做到持续无缝覆盖。设立学院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机构,对官方三微平台进行指导和统一运营,在交流群组设立联络人,保证全院微平台体系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整体联动,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2)舆情监控,有效发声。立足官方微平台,整合各级各层交流平台,建立联络员联动的诉求处理渠道,注重问题的接收和处理的机制。同时,开展积极正面的引导活动,如开展了“学院发声”栏目,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渠道表达自己的见解,起到预防和调控的积极作用。
(3)加强队伍建设,整合网络力量。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需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网络建设业务能力培训,提升队伍工作能力和实效,如聘请宣传部门进行培训,召开工作讨论会,进行专题研讨等。辅导员队伍是离学生最近的群体,开辟辅导员“微导心语”等专题栏目,进行思想引导、专题交流等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加强工作实效,定期邀请学院领导、学者、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心得感悟。借助家长的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具有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决定孩子的未来发展。情感教育是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水平的有益尝试。因此开展“一封家书”活动,邀请家长给孩子们写信,表达他们的思念与感悟;中秋节时开展“月满中秋”活动,通过视频的形式,将家长的力量整合到网络文化建设中来。
(4)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提升接受度和体验感。开展“学子SHOW”“达人”和“V团”等栏目,充分利用网络的扩散性,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2.延伸课堂,建设交互性学习渠道
利用网络渠道优势,延伸课堂,加强互动,通过新颖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建设交互性学习渠道。
(1)丰富党课形式,唱响主旋律。利用微平台在党团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紧握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借力借势,开设“微思想党课”栏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事政治热点,利用新颖的方式,如漫画、视频等,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正确的思想和时事认知方向。
(2)创新学习渠道,传道授业解惑。针对学生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创新学习渠道,邀请专业教师共同开设“信软微课堂”栏目,以提高服务,促进学习,加强互动。
3.以情景性活动为抓手,两线作战,联动并进
设计情景式的学生活动,在学生活动中融入教育信息,避免传统教育形式带给学生的审美疲劳。通过喜闻乐见、体验式、身边可见的活动提升泛在学习效果,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增加实际感受度。
(1)榜样学习,组织学霸主题活动。加强学风建设,开辟“你好,学霸”专栏,专门为各年级学风榜样提供展示和评比的平台。通过图文的形式介绍展示自己,为自己拉票,官方平台进行学霸风采和学霸故事的专栏介绍,扩大影响面,起到榜样的作用。
(2)抓住契机,开展主题教育。利用大型活动,挖掘教育题材,提升主题教育效果。如利用学校银杏节的契机,开启“网络银杏节”“邂逅银杏,晒出我与银杏的自拍”,让更多的人感受校园之美,提升集体荣誉感,开展“银杏树下”主题征文比赛,引导学生们在收获的季节注重反思,加强大学的规划;银杏节志愿者征集,两线联动,提升志愿者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等。
(3)交换体验,体味别样人生。交换体验,倡导换位思考,如在三微平台上推出“交换120分钟”活动。活动通过线上宣传,线下实施的形式开展,以学生食堂为载体,提供如加工、淘洗、保洁、售卖等多个工作岗位,使学生在2个小时的体验时间中,切身感受后勤人员工作的辛劳,加强后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沟通和理解,构筑和谐校园。
(4)激励行动,养成良好习惯。发挥微平台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如开展“晨曦计划”,提出好听易记的口号“早起来签到,一起做个‘晨型人’”,以积分的形式促进学生早起读书和锻炼,获奖的学生纷纷在网络上晒出奖品和心得,带动了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4.以现实问题为核心,以教育引导为主线,形成微文化
针对不同阶段的问题,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逐渐建立信息获取习惯,形成微文化。
(1)开展网络新生教育。以迎新为契机,在微平台上开展新生教育工作。如:开展“家长请放心,大学我能行”活动,增强新生的独立意识;“谢谢你们,我的家人”,利用分别时刻,进行感恩教育;“逐梦大学”开展大学生涯励志教育。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抓住重大传统节庆日,开展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中秋节的“月圆中秋”活动,邀请家长录制视频,用丰富生动的形式实现情感育人;教师节的“教师节特刊”,开展诗歌大赛等活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正能量。
(3)开展时机教育。利用特定时机,适时开展主题教育和信息服务,提高实效性。如:在高考阶段,开展“学院邀约”活动,加强高考学生对学校学院的了解与认可;迎新阶段,开展“学长知道”“初识导生”“新生便利站”等栏目;实习季,开展“实习小报”“暑期特刊”等栏目;毕业季,开展“职飞航班”“企业风采”等栏目。
(4)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及时进行事件新闻推送,提升荣誉感和归属感。如:迎新时推送的“看到这件T恤,就知道是我们成电信软人”栏目,通过解读迎新T恤加强新生的归属感;开辟“学院喜报”栏目,将学院大事新闻进行推送,提高学生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学校烙印”。本文通过对泛在学习特征和方法的研究,针对学生特点和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目标,对学院网络文化平台进行合理设计,尝试探索一种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虽然实践时间只有两年多,但是从学生的调查、家长的反馈可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和家长的关注率达到80%以上,信息的交互速度得到了提高,主题活动的效果也有大幅提升,相较传统教育方式有良好的改善,但是由于学校、专业、区域等环境的不同,平台内容设计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应根据泛在学习的理论特征,针对实际情况予以内容上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小艳,徐真.普适计算技术支持下的泛在学习研究[J].软件导刊,2015,(1):166—168.
[2]石慧慧,刘奎.U-Learning与终身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