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范文1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我们在享受着网络带给便利的同时,网络本身也成为了孕育计算机病毒的温床。据报道,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黑客攻击的事件屡屡发生,给计算机网络及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和破坏。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邮件成为人们相互交流较常用的工具,但它也成了电子邮件型病毒的重要载体。还有一些通过局域网传播的病毒,比如冲击波、arp攻击等。同时,网站挂马也悄然兴起,正常的网页有可能被黑客利用加入非法代码,在浏览该网页时会自动下载木马程序到电脑上,入侵者利用这些木马可远程控制别人的计算机,并窃取一些有用的资料,比如网上银行密码、网络游戏帐号及个人隐私等。因此,防范计算机病毒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计算机病毒的产生
算机病毒不是来源于突发或偶然的因素。病毒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精巧严谨的代码,按照严格的秩序组织起来,与所在的系统网络环境相适应并配合起来,并且需要有一定的长度,这个基本的长度从概率上来讲是不可能通过随机代码产生的。因此,现在流行的病毒是由人为故意编写的,多数病毒可以找到作者和产地信息。比如熊猫烧香病毒就是通过代码中的whboy知道作者来自武汉.
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可执行性
计算机病毒与其他合法程序一样,是一段可执行程序,它享有一切程序所能得到的权力,在病毒运行时,与合法程序争夺系统的控制权。
2.传染性
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重要条件。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程序代码,这段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复制的目的。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中,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去传染其他的计算机。当您在一台计算机上发现了病毒时,这台计算机上使用过的U盘可能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在同一局域网的其他计算机也有可能被该病毒感染。
3.潜伏性
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较长时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潜伏性越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越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越大。
4.可触发性
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称为可触发性。病毒的触发机制就是用来控制感染和破坏动作的频率的。同时病毒具有预定的触发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件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病毒运行时,触发机制检查预定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启动感染或破坏动作,使病毒进行感染或攻击,否则使病毒继续潜伏。
5.破坏性
所有的计算机病毒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危害,即降低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占用系统资源,其具体情况取决于入侵系统的病毒程序。如果病毒设计者的目的在于彻底破坏系统正常运行的话,那么这种病毒对于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造成的后果是难以预料的,它可以毁掉系统的部分数据,也会导致系统崩溃等重大恶果。
四、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相比于传统类型的病毒,网络病毒有着更强的传播性和破坏性。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网络病毒已经成为众多上网用户所关心的话题,下面我们来看看防范网络病毒的一些技巧。
1.合理设置、使用杀毒软件
如果安装的杀毒软件具备扫描电子邮件的功能,比如“POP3扫描”等,尽量将这些功能全部打开。经常用杀毒软件扫描并清除恶意插件。另外,现在的病毒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通过网络传播的时间越来越短,因此必须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的病毒库。
2.合理设置、使用电子邮件工具
如果是使用Outlook Express作为邮件的收发程序,建议在“选项”中的“发送”设置中,选择使用“纯文本”格式发送电子邮件,现在大部分流行的邮件收发工具都支持以HTML方式撰写新邮件,而使用“纯文本”格式发送邮件,不但可以有效防止无意中被植入恶意的HTML代码,同时也可以减少邮件容量,加快发送速度。如果收到邮件附件中有可执行文件(如.EXE、.COM等)或者带有“宏”的文档(.doc等),不要直接打开,最好先用“另存为”把文件保存到磁盘上,然后用杀毒软件查杀一遍,确认没有病毒后再打开。不要打开扩展名为VBS、SHS或者PIF的附件,因为这类文件几乎不会作为正常的附件发送,却经常地被病毒所利用。另外,绝对不要打开带有双扩展名的附件,如“.BMP”、“.EXE”或者“.TXT”、“.VBS”等。
3.合理设置IE浏览器的安全级别
在控制面板中的“Internet选项”中,进行合理的“安全”设置,以减少来自恶意代码和ActiveX控件的威胁,在系统推荐的默认设置级别“中”的基础上,点击“自定义级别”按钮,可以进一步进行更严格的设置,多尝试几次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安全设置组合。
4.关闭系统中不需要的服务及启动项
系统默认情况下在开机时会加载很多的服务项、启动项,而这些服务项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使用率比较低,甚至根本用不上,反而为病毒攻击提供了入口和条件。关闭平时不需要的服务项及异常的启动项,会减少被病毒攻击的可能性。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能够发现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五花八门,从而造成了对其加以防范变得难以控制。为此,作者提出了些许建议,谨此希望能够为计算机病毒的防控带来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 思维 管理创新
一、“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全新业态形式。现阶段,对染学术界和理论界都还未将“互联网+”思维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企业在管理中仍然需要提高重视。通过整体来看,“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需要具备如下几种思维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企业若想要实现“互联网+”时代下的管理创新,就必须了解“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主要包括:首先因为信息技术的极速发展,“互联网+”对产品和技术以及消费需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其次,“互联网+”思维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产生的思维,有着运用大数据展开消费研究和市场分析的特点。最后,“互联网+”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战略性。因此,在“互联网+”特点的基础上,企业应当培养开放的互联网思维,如此一来,才能够做到真正得的融入“互联网+”时代,从而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
(二)免费体验思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构建自己的盈利模式十分重要。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电子商务、增值服务和广告。这三项盈利模式的一个共同点都是需要企业拥有一个基数较大的免费用户群。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来说,通过获取免费的产品来吸引庞大的用户群,并通过用户群获得增值服务,是“互联网+”时代中的一种新型思维形式。
(三)用户第一思维。在互联网还未出现之前,传统企业就开始强调“顾客是上帝”的理念,但是受到时代背景和发展条件的限制,使传统企业“顾客是上帝”的理念难以落实。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实现本质上的用户第一,不但要通过其原有的资源和规模来生产产品,用户的需求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二、“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企业通过不断地创新,将新产品尽快的推出市场,能够更早地把握市场的走向,对于占据市场份额、开拓市场也有着相当大的帮助。因此,“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创新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
(一)建立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第一,企业应该建立具有开放性的企业文化,“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信息的井喷为企业带来的是其产品愈发的透明化,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企业只有展现出开放的态度,将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行展示,并且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并且不断完善和提升,才能够使自己处于百战不殆的境地。第二,在“互联网+”时代下应建立不断革新的企业文化,“互联网+”时代的另一特点就是千变万化,只有企业不断革新,才能够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和创新。第三,应当建立包容的企业文化,所谓包容,应该涵盖对员工的包容,这样才能激励员工,激发其积极性;对用户的包容,因为用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源泉;对合作者和对竞争者的包容,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使企业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中。
(二)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在“互联网+”时代,因为信息的爆炸式喷涌,使产品的生产,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变得尤为透明,员工能够随时获取想要的信息,这就使企业原本存在的“中心化”和“组织化”情况逐渐消失,员工不再必须从管理人员获取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不但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换来进行决策,信息的传递和反馈的速度也尤为重要。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因为管理层较多,信息的传播速度很慢,如此一来,沟通的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度都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在完善的组织结构中,不再将管理者作为结构的中心,每一位员工都是信息的中心,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创造和传递信息。如此一来,不但提升了个人获得信息的数量,还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进而能够帮助企业依据市场的最新需求做出策略调整,以更好的形象面对市场的发展。
(三)建立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建立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更好、更规范的发展,而不是用来约束员工,太多的制度约束只会对企业造成发展的局限性。在“互联网+”时代,技术革新和知识储备对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愈发重要,所以“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更加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员工。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多激励、少惩罚,鼓励员工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只有建立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员工不断迸发出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带动企业的发展。
(四)建立平等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无论是单纯把员工看作是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是现阶段大部分企业把员工看作是一项重要资源的人事管理理念,他们都觉得企业和员工之间只是一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所以企业通常都是从自身的最大化利益着手,建立严苛的制度和登记对员工加以限制,最大程度地“剥削”员工的机制。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能够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每个员工都能够通过传播或者信息成为信息的中心,员工不再依赖于管理者来获取信息,如此一来,管理者的权威不断下降。在个人成为信息中心,管理者权威下降的同时,企业和员工之间垂直的隶属关系就被逐渐瓦解,其展现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
结语:“互联网+”是现如今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它带给企业一种崭新的斯文模式,对传统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互联网+”思维不仅传承了传统思维,而且对传统思维进行了颠覆,其为企业带来的不仅有机遇,还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就管理来说,企业应当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不断革新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对企业的发展不断创新,使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芳.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品牌,
2015,04:83-84.
[2]褚吉瑞.“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J].
经营与管理,2015,12:52-55.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工会;创新模式
“互联网”一词可以说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词汇。正如《失控》一书的作者凯文?凯利曾经断言过的:“互联网是一个关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会由一种个体变为一种集体。在互联网时代中,我们通过结合把自己变为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物种。”互联网的风潮在席卷全球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劳动关系领域,以协调劳动关系为己任的工会组织不可能置身事外。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中每个工会工作者都需要思考:互联网时代对工会意味着什么?将会给职工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将给劳动关系领域带来哪些变化?并且由此引发思考,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技术改进工作方法。
1 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点
当前社会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已经全面进入到了互联网新时代。总结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渠道分享知识、心得和观点;移动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新媒体应用发展迅猛,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客户端已经成为网民们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互联网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大数据、云计算等促进了数据计算、存储、管理等水平的提升。
2 互联网时代下工会工作的新模式
(1)全国总工会十六届四次执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和实施工会“互联网+”行动计划,形成网上网下深度融合、互相联动的工会工作格局。要求各级工会树立互联网思维,深刻认识互联网给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对创新发展起到的带动作用,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主动适应信息化和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新趋势,立足工会系统进行总体谋划,大力加强服务职工网上运行工作,打开工会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新窗口,使“互联网+工会”成为常态,更直接便捷地联系服务职工。”
根据全总的工作指示,工会组织应该把握好互联网时代带来的重大机遇,认清国家未来的发展形势,超前谋划、提前布局,将工会工作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与先进技术紧密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保工会工作在管理模式上能够紧跟时展。
(2)目前我国使用智能手机的居民数量稳步提升,智能手机在企业员工中更是几乎已经达到人手一部,这就为工会工作未来依托互联网取得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信息时代中,工会工作应该始终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根本支撑,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网络终端的平台作用,提升工会工作的管理效率。
3 互联网时代下工会工作的创新方法
(1)建设工会信息化管理制度。依托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发展提升工会工作效率,首先要进行工会信息化标准的建设,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内部信息的互联互通。在进行工会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应遵循“规范、科学”原则,建立系统化的工会工作准则,进而实现工会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可视化。以信息为实践载体,将各种工作要素连接成为一个互助互联的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人们处理日常事务及相关工作的管理能力。信息化制度要求运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基础,促进全单位甚至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2)建设互联网时代中的工会工作管理模式平台。运用互联网红利,借助云计算与大数据先进技术,结合工会工作特点,建立起一个数字化、系统化、全面化的工会工作管理平台。比如,运用工会智能化办公软件进行无纸化办公;建立工会困难职工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员工进行网上申请与办理,提高工会工作的效率与透明度;建设工会劳模管理工作信息平台,定期更新宣传来自于员工内部的正能量;利用网上平台等方式发放劳模“三金”补贴,提高发放效率与准确率;建立职工医疗补助的网上申请流程,建立工会税务代收回拨全程网络处理流程。通过互联网化的工会工作管理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工会管理人员与职工之间的交流频次,第一时间了解职工的诉求与愿望,同时还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消耗,简化工作的流程。
(3)丰富工会工作形式,有效提升工会工作的管理质量。使用手绘漫画、微视频、H5场景等形式多样的现代创新技术在官方微信或公众平台上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借助五一劳动节活动的契机,在工会工作平台开设“劳模风采”专栏,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员工学习先进;将与员工利益息息相关的“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培训搬进“微信课堂”,帮助员工答疑解惑;定期分享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知识,邀请专业律师为员工答疑解惑;举办线上亲子系列活动,进行有奖知识竞赛、摄影比赛、问卷调查等相关活动进一步深化职工文化建设。此外,开展微访谈,将基层员工的创新工作方法加以总结提炼向员工进行展示,帮助员工进行分享与提升,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在当前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互联网与工会工作结合的越来越紧密。互联网时代的实质是其智能连接方式与各类关系的日益紧密。而互联网时代中的工会工作其实质是工会的许多服务内容将以网络方式呈现。工会组织本身就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果再加上利用互联网的连接作用,必然产生放大效应,真正使工会与职工群众离得更近、连结得更紧。
【参考文献】
[1]王少波.对建立“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模式的思考[N].工人日报,2016.7.
[2]对建立“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模式的思考,中工网.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动;融合;思考
一、互联网金融
随着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金融业的关系日益密切,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到来。马云在外滩金融论坛上说过:未来,互联网和金融将不断融合,互联网企业做金融,叫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深化互联网,叫金融互联网。招行前行长马蔚华说过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金融。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是不一样的。单独来看,金融并不代表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它是属于商业交易,不能解决消费者生活方面的各个需求,而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却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滴滴打车中的“专车”,如果绑定了信用卡,下车结算最终费用时,系统会自动从绑定的信用卡中扣除费用,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使得金融改变了自己的位置,成为商业交易的最后一环。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金融行业的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使互联网与金融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近几年来一个新兴的行业,它是对传统金融的改变与创新,也是互联网与金融互动与融合的结果。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互动与融合
1.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不同的营销模式
互联网金融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金融企业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而获得自己的发展是重中之重。一些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客户端等催生出新的消费者模式,改变着金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与交易模式。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也开展了符合自己发展特点的不同的营销模式,使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得到深化与提高。
金融的本质就是经营信用和信任,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是金融行业市场人员必须做到的要求,互联网金融时代为金融企业提供了互联网这一有效的平台。为了取得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大中型金融企业频频利用情感营销,以实现品牌与消费者情感上的互动,达到互联网与金融的互动与融合。美利金融在2015年的时候了一个品牌形象宣传片:演员黄觉朴实独白演绎“我是个Loser吗?我有时候会问自己……”黄觉在广告片中可以说是本色出演,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淋漓尽致地呈现给广大观众,在喧闹的片场中被大声唤醒,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不停地接戏,即使再累都要继续。因为他是一位丈夫,是一位父亲,他必须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片尾,黄觉说道:“一个平凡的演员,撑着一个还算合格的男人和一个挺安全的家庭,我觉得我还行。”最后点出宣传片的主题:用更多金融可能,支持更美丽的人生,美利金融。这个宣传片使人们对生活与工作、人生与理财产生思考,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让人们记住了美利金融这一品牌概念。情感营销是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实现金融宣传与交易,因为不论是处于传统营销时代,还是处于数字营销时代,成功的营销都是可以直击人的内心。这样的营销是在充分了解消费者真正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直击内心的内容,引发消费者间的情感共鸣,从而使消费者接收品牌信息进而接受品牌。不仅是情感营销,还有视觉营销、品牌代言、视频营销等等都是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这一开放自由的平台而采取的不同的营销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消费者对金融的热度与积极性。金融企业一改之前不变的观念与金融服务,顺应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趋势,增强了消费者对金融企业的信任度,实现了互联网与金融的互动与融合以及互利互惠的利益要求。
2.金融业的互联网化
金融,相对于互联网这一个新的行业来说,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两个行业最本质的特点在于融通,主要体现在金融是财富的融通,而互联网是信息的融通。所以,互联网与金融相辅相成,互动与融合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金融业面对这一新格局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逐步向互联网化转变。
(1)多元化具体化的金融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金融行业的弊端日益显露,相比较而言,互联网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更新速度快等特征,所以互联网与金融得到迅速的融合。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优势在于,金融行业能够使用互联网的手段与工具来提升金融业效率,改善用户体验,使金融服务更加多元化与具体化。百度和中信银行联合成立了“百信银行”;平安集团金融业务上在互联网化的基础上推出了网上银行、保险与信托、网上基金超市等,形成了一系列的互联网金融布局,为用户提供了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金融业想要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背景下幸存下来,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发展多元化具体化的金融服务,这样才能赢得用户的好感与使用,使自己具备竞争的优势与存在的价值。
(2)金融业的创新能力
互联网金融时代要求金融行业进行投资理财与产品服务等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模式创新上的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平台大部分是网络中介平台,解决的是信息不集中不对称和时间、空间上的阻碍,而且能够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入,将生活中的关系反映到互联网平台上。金融只是金融产品间的交易,因此金融业要借助知识与互联网的力量做出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一些金融企业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线上的保全及理赔处理,中间环节尤其是销售部分的减少,使得金融行业直面客户的机会增多,使得信息不对称这一缺点得到克服。因此金融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改变传统业务的销售方式,实行新的运营模式。金融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着,金融业的创新能力在逐步提高着,那么金融服务与运营流程就可以满足客户的自主选择,金融业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费用投入到产品研发、理赔等客户服务领域中,达到创新能力的最大发挥。
(3)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
互联网通过观察和分析出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来吸引消费者完成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利用了互联网这一优势,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设置不同的金融场景和内容,来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最后完成金融消费,这样就丰富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展现了金融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不仅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而且加大了对金融业的投资与对金融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支持,以此来吸引民间和国外资本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投资,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机会,使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要素与活力,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因此金融环境的变化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是密不可分的,伴随着金融市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推动下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的多变性也随之增加,使得互联网与金融的互动与融合越来越凸显。
3.金融企业必须顺应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全方位拓展竞争优势
目前,金融在互联网下的业务品种趋于多元化与具体化,而互联网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金融业的发展。首先是移动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便捷性、广泛性和可搜索性。这一趋势将使产品到产业化,最终形成互联网产业集群。其次是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运用,提高了金融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降低了金融业的交易成本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最后是互联网用户的多样化,使得用户的需求在变化,金融业如何把握用户的实际需求做出调整是不可忽视的要素。从另一方面来看,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一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的。首先是掌握金融业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必须同时理解互联网与金融这两种不同的逻辑,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如何定位金融产品和防范金融风险等金融业务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与分析互联网的能力,对互联网有着深刻的认识与认知,掌握必要的互联网技术。其次是既具备创新思维又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的创新中产生,为适应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与思维,来拓展互联网金融的业务,使互联网金融不断在发展。最后是具备风险意识和法治思维的管理型人才。虽然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型事物,但本质还是属于金融,仍然脱离不了金融方面的风险。与此同时,从业人员要对全国以及地方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相对熟悉。所以金融业要能够清晰的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加紧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并提供一定的平台进行实践,使其真正投入到互联网金融工作中,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是无比开阔的,也是不可阻挡的,金融企业必须顺应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做出多方面的努力,这样才能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赢得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总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运用,互联网业与金融业间的界线日渐模糊,两者间的融合逐渐深入,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并且成为未来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互联网与金融的互动与融合也是互联网金融下的发展格局,给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带来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金融行业。金融行业要顺应互联网金融这一发展趋势,拓展不同种类的金融服务与产品,提高创新能力,利用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与互联网金融人才赢得自身的竞争优势,使自身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得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雪薇.互动与融合--浅议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新趋势[J].经营者,2016,30(1):178.
[2]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 2012(24):15-17.
[3]赵月若雪.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下的创新与融合[J].工会信息, 2014(29):14-16.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范文5
【P键词】教育学 微课教学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90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从而走上教育岗位,而在这一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其中微课教学就是众多教学方式之一。
从2011年起,“微课”这一概念首次在我国出现,随着一段时间的发展,教育界也对微课有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在这以后微课就以一种全新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形式存在着,其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突出、结构完整、短小精悍、可分能合”等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课概念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极为迅速的传播,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应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学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学习的时间也越来越紧,这个时候微课就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微课的特点就是“微”,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相较于完整的课堂教学来说,微课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存在。微课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不明显,单独看一个或几个微课视频,并不影响其发挥实际效果,这能够让学习者灵活地进行组合。再加上微课所占的时间较短,这几乎就是我们口中的碎片化时间,而且微课视频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较为灵活,可以将多种教学手段融入其中,这使得微课视频虽然短小,但是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是微课的这些特点,其能够在教育学的教学中起到极好的作用,可以弥补学生在对教育学知识进行掌握的过程中的诸多不足。本文就对“互联网+”时代教育学的微课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教育学的微课教学
在教育学的教学中,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学习者可以灵活地进行学习,并针对学习中的重难点自行调整学习的时间。这个时候微课就派上了用场,其以“短小精悍”的特点很好的解决了学习中的针对性问题,微课把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解构,将其中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使得一个微课视频只包含一到两个的知识点,这有利于使用微课对相关的难点、重点进行针对性解决。
在我国对微课有“微课”、“微课程”、“微型课程”等不同的提法,虽然这些提法看似相近,但是其中的相关内涵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微课的提法逐渐得到了统一,也就是大家几乎都用“微课”来对其进行称呼,同时也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微课通过互联网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这也从侧面促进了微课教学的发展。学生对微课的运用及学习的方式也有了较大的改变,现在微课不仅仅是出现在课堂之上,以此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微课还存在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等互联网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获取微课视频,将平时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对未掌握或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学习。可以这样说,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微课使得教育学的课堂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
二、“互联网+”时代教育学中的微课教学内容及安排
微课的特点就是适合使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并且特别的“微”。当然这里的“微”是指形式“微”,并不是指微课的内容“微”,但是教师需要注意一点,微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手段,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学相关的知识内容都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来进行呈现。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教师在制作教育学的微课时,要对学习情况进行大致的了解,结合微课的特点来对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第一,在“互联网+”时代下使用微课教学对教育学的定义进行呈现。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着不少的定义,教育学也不例外,教育学的定义的学习就可以通过微课来进行。关于定义的知识是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理解并记忆的,但是这类的知识内容一般都比较抽象,在进行教学时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分离,使其融入多种的教学手段,这样更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可以使用微课进行合理的展示。
第二,在“互联网+”时代下使用微课教学对教育学的内容进行展示。在教育学的教材中,其对学生各种活动的特点及功能进行了分章节的描述,并进行了对比性的描述,这些内容结构相对较为单一,知识层次不算复杂,这就可以运用微课的方式让学生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
第三,在“互联网+”时代下使用微课教学对教育学进行实践运用。学生进行教育学的教学实践时,可以进行模拟讲课来进行实践体验,了解到教育学教材中个活动的特点及功能,以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时,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学生可以使用网络来进行模拟讲课,将自己讲课的全过程进行录制,制作成相应的微课视频,并传到网上供人点评,这样既能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取自信,又能从别人的批评中找到不足。
第四,在“互联网+”时代下使用微课教学对教育学的精彩案例进行运用。教育学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指导,然后让其去进行实践学习,从而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教育学从其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来看,是一门理论指导实践的专业性学科,从而教材中和教学中需要用到不少精彩的实际案例。在“互联网+”的时代下,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取大量的精彩案例,制作成微课视频,或直接获取大量精彩案例的微课视频。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这类微课视频进行教育学的相关学习,这样既能从案例中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能用精彩案例来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教育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多以大段的文字出现,篇幅较长,反映不够直观,如果能使用微课引入精彩的案例,那么可以使理论知识瞬间就直观起来,更易被学生学习掌握。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教育学的微课教学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微课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微课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的一种全新手段,是传统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向结合的典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资源的整合,使得微课的优势得到更为全面的发挥,让微课不“微”。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学术期刊 移动阅读 挑战 对策
在“快餐文化”的时代,人们通常选择最方便快捷的渠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移动阅读具有的阅读空间趋向移动化、阅读时间趋向碎片化、阅读主体趋向多元化、阅读方式趋向互动化这四个方面特点赢得了很多受众,导致纸质媒体市场严重萎缩,面临着空前绝后的生存危机。
迄今为止,学术期刊经过了很长的纯粹纸媒时期、纸媒和PC互联网并存时期。虽然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学术期刊仍然无法完全摒弃纸媒和PC互联网,但随着移动阅读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期刊逐渐移动互联网化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碎片化信息改变大众阅读习惯
据统计,2012年,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开始超过PC电脑上网用户,并且快速增加。到2016年,我国智能手机保有量将超过10亿部。毫无疑问,人们的衣食住行医娱教科文等都快速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阅读平台从纸质书本、PC电脑转移到移动终端,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和个人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变迁潮流,社会大众的阅读模式会受到重要影响。传统阅读方式往往要求读者在特定空间里进行阅读,对阅读空间常常有设备、灯光、器材等系列条件要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已经不受空间地理位置的限制,不需要特殊的场所条件;由于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较快,相对完整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移动阅读终端的便携性特点,在等待、休息等碎片化时间里进行阅读,达到利用时间和吸取知识的双重目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获取阅读资源的便捷性、经济性都大为改观,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取“高大上”的阅读资源,阅读主体从专业化走向多元化;传统阅读方式往往具有“单向传播”特点,为作者与读者提供阅读互动的途径较少,有限的互动途径往往由于成本大、成效差而束之高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朋友圈、微博和一些移动阅读平台自身具有的互动功能让作者的“被认同感”和“被点赞”的内心需求得以快速高效实现,让读者的读后“表达欲望”和“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移动阅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从纸质媒介到PC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移动阅读实现了知识传播革命,移动阅读重新建构了新的阅读方式,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阅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阅读兴趣,社会大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新媒体兴起让学术期刊发展面临挑战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等的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强势兴起,都让传统行业面临巨大的危机。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由于自身编辑与刊发方式存在速度慢、周期长等因素,发展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大部分学术期刊仍然沿着现行“纸媒+互联网”模式,其中部分优质和权威学术期刊由于拥有忠实用户而没有受到移动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容易为部分学术期刊形成一种假象:即使可以无视从而拒绝融入移动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其次,一部分学术期刊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潮流,主动调整期刊发展策略,借助移动阅读技术设计期刊移动互联平台,积极对外推介,扩大自身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的影响。
三是少数学术期刊仍然坚持传统纸媒时代做法,没有官方网站,投稿仍然依靠邮寄方式,与外界沟通主要依靠是固定电话。这类学术期刊在期刊界和学术界影响日渐式微,个别学术期刊面临停业关门的危机。
在移动阅读时代,绝大多数年轻读者倾向于在移动阅读平台查阅学术期刊,通过传统的纸质期刊和PC电脑上网的方式越来越不被年轻读者群接受,即使是权威、优质学术期刊也明显感受到移动阅读带来的读者群的变化。
作者群和读者群正逐渐迁徙至移动互联网,部分学术期刊由于没有及时转型,面临着丧失作者和读者的双重危机,导致期刊运营困难。其中一些核心期刊尚能通过收取版面费来保证期刊编辑部门正常开展工作,非核心期刊若是无法依靠有限的财政拨款维持运营,如何生存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学术期刊应提高移动互联网化水平
学术期刊作为我国期刊方阵的重要成员,应该认真面对发展困境,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创新办刊模式,从“内容为王、渠道为零”、“内容为主、渠道为辅”转为“内容与渠道并重”,实现期刊专业化水平和移动互联网化水平的双重提高。
搭建期刊移动互联平台
学术期刊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推进期刊网络化建设。学术期刊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建立期刊信息服务平台。平台除了介绍期刊基本情况、联系方式外,可开设当期目录、过刊目录、期刊检索、稿件查询等移动在线服务。学术期刊应通过利用APP,更好地实现碎片化阅读、增强互动功能、提升阅读体验。
由于传播技术的局限,传统纸质期刊普遍采取慢速、单向的交流方式,互动的效率极为低下,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术期刊通过采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开发期刊APP移动客户端等方式建立移动互联平台,形成编辑、作者和读者的立体多维互动途径。
形成编辑、作者的立体多维互动途径
加强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是办好学术期刊的重要方式。在纸质媒体时代,编辑和作者之间是依靠邮局寄发稿件来进行联系,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仅有的固定电话联系也只能交流稿件修改意见等有限信息。到了PC互联网时期,通过电子邮箱寄发稿件极大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工作效率,为编辑和作者之间进行快速高效的交流提供了便捷途径,但仍无法做到即时交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微信、QQ和期刊APP,编辑与作者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完全改变了传统纸媒时代和PC互联网时期的交流方式。
创新学术期刊营收模式
学术期刊市场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在保持期刊纯正性、学术性和规范性的同时,实现期刊收支平衡甚至获得一定的利润,这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用户付费多元化、便捷性、安全性将进一步提高,通过移动互联平台实现付费下载查看学术论文将是学术期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学术期刊采用移动互联平台的初期,尝试实行免费下载期刊论文模式,积累用户数量,增强用户粘性,提高学术期刊市场占有率;对于已经采用移动互联平台的权威期刊,实行以比PC互联网低的费用下载查阅期刊论文的方法,这将能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实现期刊营业收入的不断增加。最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企业在移动互联平台进行广告宣传,效果将远远超过纸质媒体和PC互联网。学术期刊可以适当在期刊移动互联平台开放广告业务,吸引优质企业刊登广告,增加盈利收入,改善办刊条件,最终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单位:辽宁报业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