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

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范文1

关键词:园林绿化;园林管理;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1 园林绿化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

1.1 园林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中园林绿地包括:城市公园、城市街道、城市广场等,不管什么形态的绿地,都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功能。在城市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发展城市园林绿地,要以植物绿化为主,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还需要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

1.2 园林绿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环境

在现代的城市中,硬质的几何建筑,长线的道路,烟尘弥漫,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让人更想亲近大自然。所以很多人在闲暇之余,到周边园林绿地郊游。城市公园、城市滨江滨河绿地等城市绿地,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城市的绿地能改善空气质量,阻挡和吸附空气中烟尘和粉尘,亦可在不同的季节形成季节景观效果,美化城市环境。绿色的环境可以使人们产生安宁、相合的感觉,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1.3 园林绿化为发展城市文化特色创造条件

不同的城市,城市的人文环境不一样,而园林绿化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园林绿化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与艺术及历史文化相互融合也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园林绿化可以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如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的晴虹桥边的荷花,断桥旁的梧桐秋景,柳浪闻莺的垂柳春景,都寓意着西湖各四季文化。

2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园林绿地设计的高要求

园林绿化在城市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许多园林规划设计部门,为了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植物景观效果,不切实际的进行规划设计,却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2 实际施工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过程中,园林的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施工方法的选择,都会造成园林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树种的选择、不同的树种在种植中的选择,种植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等,水源及灌溉,植物种植的要求。

2.3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不仅持续时间长,并关系到园林事业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建设部门过分追求园林绿地建设资金的投入,而忽视了对现有绿地的养护管理资金的投入,重建轻管现象比较严重。首先绿化设计不科学增加后期管理养护的难度,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养护效率较低,效果差。园林绿化中养护管理缺乏法治保障,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操作规程、管理体系法治保障薄弱,导致科学、法制和规范化的养护管理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3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

3.1 优化园林绿化设计

园林绿化应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特点、经济适用”,与当地的人文风貌及当地的乡土树种为主,引入适当的优良树种,驯化树种进行种植。

3.2 积极探索园林绿地发展

积极探索城市类型和城市绿地类型,对城市植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探索树木、花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植物的适应性及生态习性,培育适合当地的植物品种。

3.3 提高苗木质量水平

苗木是提供园林绿化的保障,是园林绿化的基础,而苗木是园林绿化的根本,所以确保苗木生产质量是园林绿化的重中之重。对于苗木质量,结合现状合理发展。

(1)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策划。确定苗木质量目标、选择有效的程序和过程实现苗木生产的质量目标、苗木目标资源的有效配置。(2)苗木的系统控制。影响各苗木生产的质量主要有5大因素:人、材料、园林机械、苗木的生产方式。合理的进行苗木的系统控制,达到园林绿化的苗木目标。(3)苗木生产的质量保证。苗木企业通过国家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针对顾客要求进行苗木的培育。(4)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园林苗木的质量改进是苗圃企业为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期望而进行的各项生产管理活动。针对顾客需求进行进行苗木目标的调整、发展战略的更改及其他。针对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保证苗木质量提高。

3.4 作好园林绿地养护的管理工作

常言道“种三管七”,绿化中种植的都是有生命的植物,不少城市在园林绿化时,往往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养护低水平,造成好景不长。在绿化养护管理上,要了解种植类型和各种品种的特征与特性,关键抓好肥、水、病、虫、剪五个方面的养护管理工作。采用机械化生产,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构建园林绿化建设发展保障体系,实现绿化规范养护,要切实加强园林绿化护理制度建设,增强法制管理观念,构建法律保障体系,严格相关监督措施,实行分级管理,规范绿化养护措施,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的落实保障。

参考文献

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范文2

“十二五”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贵州决胜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过去五年,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居全国前3位,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进入高铁时代,开启大数据时代,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迈入高铁时代,代表着贵州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长期制约贵州发展的瓶颈得以有效突破;开启大数据时代,意味着贵州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特征的弯道取直之路,贵州具备了崛起的可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凸显了贵州发展的先进理念,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贵州的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

“十三五”的科学规划,为贵州未来五年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路径。未来5年,贵州将重点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特色新型城镇体系、现代生态文明体系等七大体系,在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区域民族地区协调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等七大方面实现突破。五年后的贵州,将实现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新跨越、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新跨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跨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新跨越、社会建设和法治保障新跨越。

“实施两大战略行动,构建七大体系,实现七大突破”,不仅与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也是贵州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历史实践。

决胜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是难点和重点。对于贵州而言,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是对贵州人民的历史责任,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故而,在贵州省“十三五”发展蓝图中,脱贫攻坚处于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范文3

谋划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应当顺应新形势下的新特点,寻求新阶段的新动力。放眼“十三五”规划,中国经济具备了持续向好的条件,拥有了稳定增长的基础。着眼“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的行稳致远,中国应从三个方面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即向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三大动力机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撑点,将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构筑全面改革动力机制

更好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十三五”规划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划,把改革贯穿规划始终,通过改革为中国经济提供持续动力,是这份规划最鲜明的特色和最本质的内容,围绕形成强大改革动力这一目标,“十三五”规划要以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重点,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建设完成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建立市场决定机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构建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打破地方主义,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特别是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通过区域一体化战略,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领域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政府退出机制,简政放权促“三高”。抓住简政放权这个“牛鼻子”,使高效市场、高效政府和高效社会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市场发展动力、社会创新活力和政府服务能力。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建立政府退出机制,推行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相结合的制度。

建立开放融合机制,优化营商准入环境。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可以促进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推动自贸区改革经验的复制和推广,通过改革创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机制,创新涉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建立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不断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

建立法治保障机制,推进现代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完善法治为改革护航,为改革助力,全面推进现代法治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实现市场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法治的改革和改革的法治化是 “十三五”改革动力机制的基础。坚持于法有据、依法而为,保障改革成果公平分享、惠及全民。

优化结构调整动力机制

以转型升级推动协调发展

“十三五”是一个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的时期。精准拿捏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既要把握总量平衡,更需着眼结构优化。应从优化供给和改善需求两侧精准发力,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中结构调整的艰巨性,关注现有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承载能力、经济增长下行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型产业关系。

增强内需拉动力,不断挖掘和释放“需求富矿”。中国13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需求的富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消费主导型经济是稳增长必由之路,要夯实消费主导的经济基础,增加居民收入,加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消费市场的培育创新,更新消费观念,引导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领域,使消费模式由雷同化、平板型向多样化、梯度型转变,使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使消费方式由自我积累型向信贷消费型发展等。

建立新型城镇化推进机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围绕以人为核心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配套联动机制,以高效、包容理念,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加快构建转移人口市民化转移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的推进机制。重点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棚户区改造、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的投融资机制等,推动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优化升级,让城镇化这个推动内需的最大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和释放,为 “十三五”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建立区域均衡发展机制,构建梯度发展格局。中国的改革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实施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通过东西双向开放,借势“两带一路”、形成沿海、沿江、沿边与中西部相互支撑、均衡发展、良性互动的全新动力机制。让各大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区域经济强大发展的新动力。

建立产业优化升级机制,深化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根本在于创新驱动。以体制创新引导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入增量,培育“新鸟”,同时,让“老鸟”变“壮鸟”。围绕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高端新型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机器换人”战略实施,抢占大数据、新产业的制高点。全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以人才创新为支撑、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载体创新为抓手、以服务创新为保障的城市创新体系。

建立生态文明倒逼机制,大力推动绿色变革。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高压线”,通过节能减排倒逼转型升级,通过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结构节能,严格执行“能评”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加强信贷、财税、土地、价格等多种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先进产能的发展上。

建立改善民生动力机制

增强内需拉动作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改善民生对增加消费、扩大内需至关重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立足增加就业,着眼平衡发展,强调公平公正,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包容性增长,把百姓对生活的热爱转化为中国经济后发的动力。

建立居民收入增长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大力推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收入公平分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推进收入分配的合理化为目标,深化以政府分配机制为主导的收入分配法律制度改革与发展。 “十三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设一体化有序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资本市场体系,构建和谐劳动一资本关系以及劳动一资本双赢的收入分配关系。以“三公”经费改革为契机,有效推动公务员工资改革联动突破,推动公务员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深化行政性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进一步完善集体协商机制。在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利,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同时,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启动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构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对于收入分配的有效调节作用,改革和完善再分配制度。

建立就业创业激励机制,壮大市场主体和小微企业发展。就业是收入之源,是民生之本。加大对重点人群就业扶持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创业的财税金融扶持和服务力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培育更多市场改革,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

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范文4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__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__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争创__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 万吨,油料总产 万吨,种植中药材 万亩,生姜 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 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 万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水果 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种植业基地面积 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家,其中省级重点 家、__市级 家,产值过亿元的 家,农民专合社 家,家庭农场 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个,带动农户 万户,联结基地 万亩;农产品初加工 以上,精深加工 以上。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 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 %。进一步完善合作经营机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2年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311家,注册资本12.2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占总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61.8%,成为组织生产和联系市场的重要纽带。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到2015年底,全市培育10—1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1560户,其中种植100亩以上大户达到586户,种植面积9.1万亩。

——农旅结合共融互动。古城周边、__景区等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发展农家乐 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达20多家,实现年产值8500万元,销售农产品1万余吨;建立水果玉米、特色红薯、彩色花生等农餐对接特色农产品基地1.25万亩。

——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农村公路、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稳步推进。到2015年底,全市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 余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三级以上标准农田达到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设施农业面积发展 亩,累计发展户用沼气 户。

——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深入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和植物疫病防控有序开展,农业标准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农业生物灾害得到有效防范。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构建。

(一)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

部分乡镇干部、群众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还未真正形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观念还未真正确立,以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较慢,“小而全”生产方式特征还很明显,产业模式还未真正突破,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还未真正改变。

(二)发展动力明显减弱

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国内外倒挂、“黄箱”政策接近上限两个“天花板”挤压,和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两道“紧箍咒”制约,原有发展动力明显减弱。__人均耕地等资源低于全省水平,中低产田土高达60%以上,有效灌面只有40%左右;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产品品种特色、品质特色、品牌特色不够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发展效益不凸显

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基本上以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上自谋出路为主流,营销方式单一、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薄弱

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成果供给不足,转化率不高,支撑和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标准化工作推进不快,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商品率和资源产出率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农业疫病防控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能力较弱,依靠科技振兴农业、依靠科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增加农业附加值还未真正实现。二是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不完善。乡镇农技人员主要工作精力

未用于农技推广服务。农技队伍年龄偏大,专业结构和整体素质偏低,大多农技人员缺少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已有的农业社会服务机构承担社会化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服务农民作用有限,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农业发展面临巨大人才缺口

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

(六)龙头组织带动性辐射性不够强

一是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2015年实际销售收入总额不超过 亿元,“亿千”企业不多,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大部分农业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科技创新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企业人才引进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现代管理能力不强。二是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大部分规模小,服务层次比较低,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到位,机制不灵活,与社员的利益关系不密切,存在无固定资产、无股份资金、无固定场所和无销售市场等“四无”现象。三是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企业发展产业化基地较少,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订单质量不高,同时缺乏对下游农户进行足够的种植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影响了生产过程中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使农户种养殖收益受到一定影响。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自身发展局限,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明显。

(七)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虽然逐年加大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总体来看,一是规划滞后。主要是传统农业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差异,对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适用性不强。二是设施薄弱。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三是管理缺失。土地不集中、种植不连片等问题造成渠道等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加上部分群众素质不高,“建而不管”、“建而不用”、“各自为政”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遵循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用统筹的理念规划农业,用工业化的集约经营理念管理农业,用市场、质量、竞争的理念经营农业,以建设“中国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市”为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__、__、__三大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推进不同区域农业的差别化发展为路径,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科技驱动、更加注重服务和法治保障,加快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种养加一体、农旅显著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立农。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子,以构筑循环体系、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建立完善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施用总量减少,农作物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废弃农药包装物与农膜基本有效回收的目标。二是坚持改革活农。以调动和发挥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农村资源要素配置优化、最大利用为目标,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主线,以建立确权、赋权、活权、保权的要素市场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产权流转体系,继续保持农业经营体制先发优势。三是坚持科技兴农。立足需求和应用导向,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机农艺融合机制,大力推广适合我市应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设施增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大院名校”与“乡土人才”并重,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四是坚持质量强农。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以全国放心示范县创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应用为载体,突出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快构建起生产经营规范、监管全程有力、质量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质量建设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成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五是坚持多措惠农。综合运用改革、政策、市场、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大农业投资,倡导“万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稳步提高经营性收入;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落实支农政策,切实保障转移性收入;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持续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六是坚持依法治农。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发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稳定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农业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在法治框架下活动,在法治保障中更健康、可持续前行。

(三)发展目标

——主要农产品供给目标。到2020年,我市粮食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达到4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达到4.0万吨以上;中药材、生姜、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等5大产业整体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耕地质量建设目标。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耕地地力提高l~2个等级,增强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产品品质优化目标。到2020年,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稳定在80%以上,其中国际二级以上优质稻力争达到40%;玉米专用优质率达到55%:优质专用薯类商品率达到65%;“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95%以上;柑桔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精细蔬菜比例达到60%以上;重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达到 个以上,绿色食品达到 个以上,有机食品达到 个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达到 个以上。

——农业支撑条件水平目标。2020年,全省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覆盖率提高到8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农民收入与自我发展能力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5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农业生态环境目标。到2020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占适宜农户的80%,基本普及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化养殖场粪水沼气化处理率达到80%,实现“粪便肥料化,粪水沼气化”目标;以烧柴为主的农户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率达到90%;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通过净化沼气池进行有效治理;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使用面积达到80%以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不断提高秸秆、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区水稻秸秆还田率达到95%,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

全市生态休闲农业总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生态休闲农业农庄(企业)达到30户。创建国家级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发展规模以上“农家乐”200个,培育经营规模上千万元的生态休闲农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发展一大批成长型的中小型生态休闲农业企业。(一)增强粮油生产能力

粮油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20万亩左右,粮油总产量保持稳定在40万吨以上。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结合实施国家千亿斤增粮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造等项目,到2020年努力,全市规划建设3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年亩产吨粮或亩产值达到万元的生产能力。一是藏粮于地。认真落实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集中连片建设10万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秸秆还田达到85%,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用药量减少30%以上,可控降解地膜推广使用量占总使用量的30%以上,不可降解标准地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二是藏粮于技。加快新品种推广,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建设粮经复合型产业基地10万亩,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达到8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面达到100%,农产品无公害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三是藏粮于民。积极调动农民种粮储粮积极性和提升农民素质,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证种粮农民合理收益;改善种粮农民的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培育3000户种植100亩以上的粮油生产型家庭农场、50家种植500亩以上的专合社。

(二)构建“三区四带五群”发展格局

“三区”:即以__、__、__、__、__等5个乡镇(街道)15个村为核心,打造__农业农村综合区;以__、__、__、__、__、__6乡镇40个村为核心,打造__现代农业园区;以__休闲农业园、____特色蔬菜示范园、____中药材示范园、国道347线川明参生姜等特色产业为核心,打造__生态特色产业示范区。“四带”。一是以__古城、__院景区、__河湿地、老观古镇、__片区历史文化遗存和升钟水库等为依托,规划建设3个主题农场、3个农业文化园、10个幸福美丽新村、10处景观田园、50户五星级农家乐为节点;进一步完善__休闲农业园,争创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加快中国农耕文化(__?耕心之旅)体验园建设,打造集生产、加工、观光、体验、运动、住宿、餐饮、购物、养生为一体的4A级度假休闲运动景区;努力打响__博世葡萄节、__枇杷节、__柑橘节三大农业休闲采摘节庆品牌。构建__到__和__、__到__河湿地和老观古镇、__到__片区文物遗存和升钟水库为重点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二是以__、__园区为重点,建设4万亩晚熟柑桔、猕猴桃、伏季水果等优质水果产业带。三是以彭城万亩蔬菜基地为重点,包括__、__、__、七里、彭城、__、__、__等乡镇,建设3万亩城郊保障型商品蔬菜产业带。四是从__到三庙建设5万亩川明参、5万亩生姜特色农业产业带。“五群”。即以生态休闲农业、川明参、生姜、城郊保障型商品蔬菜、优质水果等五大特色效益农业产业群。

(三)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拓展农业多功能,依托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价值链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到2020年,全市部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以上达到10家,__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产值过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家,规范发展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型家庭农场5000户,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品牌销售率达到50%以上,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生态休闲农业总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企业)达到30户。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发展规模以上“农家乐”200个,培育经营规模上千万元的生态休闲农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发展一大批成长型的中小型生态休闲农业企业。

(四)着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促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布局相协调、以集中育苗、育种为重点的良种繁育基地。积极实施10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推进农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促进新型农民培养。重点加强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农业节本增效控害、重大病虫综合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农产品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农业节能减排、农业信息化、农业抗灾减灾等领域的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重点突破和熟化种子种苗、水稻机插、油菜机收、病虫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

(五)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到2020年,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稳定在80%以上,其中国际二级以上优质稻力争达到40%,玉米专用优质率达到55%,优质专用薯类商品率达到65%,“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95%以上,水果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精细蔬菜比例达到60%以上。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全市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通过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50个以上,基地面积50万亩以上,“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全市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6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10个以上。

(六)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加强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大力推广粮经轮作“千斤粮万元钱”模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实施粮食作物与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间(复、套)种、水旱轮作、立体种植,大幅度提高粮田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稳粮与增收的有机统一。大力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的新型种养模式,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共赢”的发展格局,实现种养平衡发展。大力创新和利用“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作畜禽饲料、还田肥料、食用菌基料、沼气能料利用,促进农业废弃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高效节水微灌、肥水同灌、钢管大棚、避雨棚架等设施,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培育农村沼气服务组织,健全沼气服务网点,多渠道扩大“三沼”综合利用。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80%和80%以上。加快推行农业生态化。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范工业和生活污染影响农业生产。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大有机肥、生物农药推广力度,降低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氮、磷等排放,推进农业薄膜等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减轻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到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均达到80%以上,化肥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10%。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土地占有、承包、经营、收益“四权分置”,积极推动集体委托和信托模式,优先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实现“土地分散占有、集中连片经营”。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其适应农业生产的分工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帮助农民立足农地发

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扶持农民跳出农地从事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八)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宣传、电子商务等服务。稳定和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等公益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全面建立农技推广、病虫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鼓励组建农机、粮食、植保、沼气等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沼气服务等专业化服务。积极采取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进一步构建营销服务平台,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力争到2020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万亩,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达50%,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80%。

(九)着力推进法治农业建设

一是切实树立法治理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头尊法、敬畏法律,带头学法、掌握法律,带头守法、捍卫法治,带头用法、厉行法治,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坚定法治信仰、坚守法治理念、坚持法治精神,强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增强宪法法律至上意识,始终保持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绷紧法律红线不能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这根弦。增强权力法定意识,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遵循法律授权、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增强权责一致意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做到“心中有法、遇事找法、权不离法”。 二是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全力加强执法专业队伍建设,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力量,不断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高度重视农业法制队伍建设,加强法制机构设置,充实法律专业人员,促进农业法制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注重法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教育培训和知识更新。三是坚定农业综合执法方向,切实做到敢于执法、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重点抓好生产经营执法监管,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监管,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监督检查。

围绕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小型集雨蓄水、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开展土地平整,落实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快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推广应用。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项目

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建设生态高效家庭农场,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落实示范性家庭农场培育发展政策,力争每年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规范__市级龙头企业管理,争取新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各2家。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切实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组织和带动能力。

(三)农村土地流转项目

力争全市每年新增土地流转1.5万亩以上;建好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制订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四)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项目

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主题农场、农业文化园等,创建一批景观田园、五星级农家乐。进一步完善__休闲农业园,争创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加快__博世葡萄庄园建设,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星级)企业(园区)1个;以油菜、水稻等为载体,建设农业景观1个以上;加快____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举办农业休闲采摘节;力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授牌。

(五)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

依托农业“三区”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和农业主体培育,引导工商、民间资本投入智慧农业发展,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孵化园、产业园。

(六)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

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作用,提升农民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组建农机、粮食、植保、沼气等专业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机调度维修、沼气服务等专业服务。

(七)设施装备提升项目

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大力发展多功能、高性能、经济型农业机械以及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农业,积极稳妥推广农用无人机、秸秆资源化利用设备,深化农机农(牧)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粮食生产和主导产业机械化进程。

(八)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

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电子商务发展力度,鼓励发展一批以__名特产品为主的电商化主体,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80%的涉农商家实现上网销售,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组织涉农商家参加农博会、展销会、“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活动,支持开拓农产品国(境)外市场。完善农业品牌发展激励机制,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平台建设。

(九)“菜篮子”建设项目

积极推动蔬菜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完成2万亩保障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处理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问题,营造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加强乡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组织指导、服务协调作用。各乡镇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支持服务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努力形

成“合力兴农,合力扶农”的良好氛围。(二)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积极发挥国家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的力度。不断增加市农业发展基金(创新基金)规模,确保市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完善惠农政策,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业产业化及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方面的投入,确保公益性项目和重点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持续增加信用资本金额度,为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农业政策性保险进程,不断扩大承保品种和范围,探索建立政府补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范文5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总要求,以解决县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持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确保我县城市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以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为中心,开创“城市守护者”党建品牌,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整合各方资源公平公正、务实高效进行城市管理。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优化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聚焦全面小康城市品质,科学合理规划,突出时代、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原则,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

三是坚持依法治理。坚持依法规范、执法为民,坚持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过程全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明确城市管理和执法职责边界,制定权力清单,落实执法责任。

四是坚持科学管理。明确城市管理执法的领域,具体实施范围,增强城市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五是坚持创新发展。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优化管理流程,逐步推行城市管理数字化的原则,加强政策措施的配套衔接,强化部门联动配合,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六是坚持社会共治。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和管理服务政策,加强公众监督,公开办事内容、程序、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开展城镇居民卫生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文明意识教育,提高广大居民整体素质。

七是坚持科技创新。为城市治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加快推动云、网、端等数字基础科技方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结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总体目标

推动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慧化,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管理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有效的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在城市管理方面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通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到2022年,基本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目标、布局、体制、方式、政策、能力现代化。顿利通过中央、省委审核验收,获得“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称号。

四、工作任务

创建试点城市工作任务包括“共性、区域特色、特色和负面清单”四个方面,其中,城建中心共涉及共性工作任务中3个板块、8项重点任务、15项分解任务、23项基本要求:

1.治理体制现代化板块:4项重点任务、6项分解任务、16项基本要求。

2.工作布局现代化板块:2项重点任务、3项分解任务、3项基本要求。

3.治理方式现代化板块:2项重点任务、3项分解任务、4项基本要求。

五、实施步骤

创建试点城市历时三年时间(2020年—2022年),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按照上级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工作有序开展。

(一)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按照《市创建全国首批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县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小组。

(二)是根据《市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县任务分解表》,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和特点对实施范围明确的工作事项进行全面的梳理,围绕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流程。

(三)是按照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面实施创建,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建相应机构或专班,制订工作方案、政策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为全面创建试点城市提供助力。

(四)是严把工作进程,实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按照任务分解阶段制定的落实措施和思路,全面实施创建,针对创建遇到的问题开展专项调研,遇到难以解决问题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反映,报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五)积极配合上级创建试点城市考核办法、工作月调度季通报等制度,根据时间节点形成汇报材料,进行工作汇报;根据上级部门督查检查意见,针对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六)要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政法委验收办法、评分细则等文件要求,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查漏补缺,就创建试点城市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自我考评、材料归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自评得分情况,全面做好迎检准备。

六、保障措施

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范文6

关键词 泰州;海陵区;服务型;司法行政;体制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appear more and more multiple high incidence trend, focus control difficulty bigger and bigger, more and more demand for legal services ... ... These new features, for the Taizhou City Hailing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llenge and rare opportunity. How to seek a breakthrough? The author thinks, should b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for chance,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judici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pace of service type.

【Key words】Taizhou; Hailing; service; system of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矛盾纠纷越来越呈现出多发高发的态势,重点对象的管控难度越来越大,法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些新特点,为泰州市海陵区加强和改进司法行政工作带来了深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如何才能寻求突破?笔者以为,应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加快构建服务型司法行政体制的步伐。

1 增强三种意识,树立服务型司法行政理念

1.1 增强司法行政机关就是社会管理部门的意识。要主动深入研究转型期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诉求等方面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探索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将司法行政工作重点放在研判民情、化解民忧、满足民需、温暖民心上,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

1.2 增强司法行政职能就是提供法治保障的意识。坚持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社会管理创新的全过程,引导和推动各类社会管理主体依法参与社会管理、承担社会管理任务、履行社会管理职责,促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格局。

1.3 增强司法行政工作就是服务基层群众的意识。引导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工作者,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社会公正、社会平安的新要求、新期待,准确把握社会心理和群众情绪,优化法律服务形式、拓宽法律服务渠道、提升法律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2 沿着四条路径,转变服务型司法行政行为

2.1 在服务理念上,引导广大律师、法律工作者由追求个人价值为主向追求社会效益为主转变。一是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职业道德、纪律教育,持之以恒地开展“公益服务优秀律师评选”活动;二是深入推进“服务为民创优年”,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快境外劳务、慈善救助等弱势群体相对集中领域的法律援助全覆盖;三是定期组织“公证义工社区行”、“团员基层服务日”、“ 党员社区先锋行”专项行动,为城乡居民提供工程式公证服务,做亮公证绿色通道服务品牌;四是引导广大律师、法律工作者、公证员自觉、主动地服务中心重点、服务经济转型、服务社会维稳、服务改善民生,在执业活动中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2.2 在业务拓展上,鼓励广大律师、法律工作者由办理诉讼案件为主向非诉讼案件为主转变。今后一个时期,海陵区的新兴产业将会快速成长、传统产业也加快提升,特色产业基地也会逐步建成,这些都会促使企业兼并重组、产业政策引导、涉外贸易争端、重点项目招投标等法律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为法律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要尽快加强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把握发展走向,突出加强法律服务能力的建设,更多地为“四新”产业、“一区三园”的发展提供优质、高端的法律服务,更多地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帮助企业打造品牌,提升竞争力,更多地参与调解维稳、维稳、拆迁维稳等法律服务。

2.3 在行业建设上,推动法律服务机构由同质化业态为主向特色化业态为主转变。一是认真制定《律协海陵分会促进和保障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装备产业发展法律服务实施意见》,积极引导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定向流动、专业发展,逐步构建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二是鼓励有条件的法律服务机构积极引进人才、挂靠联姻,做强队伍、做大规模,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尽快培植上规模的律师事务所、专业律师事务所和品牌律师事务所。

3 构建鼎足之势,强化服务型司法行政力度

3.1 优化监管模式。突出海陵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实战能力的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矫正规范化运行体系,加快社区矫正由以镇(街)为主,向区、镇(街)两级矫正机构功能互补、联动共管的转变。一是强化三级联动。依托该区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加快构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集中教管、日常监管、就业帮扶的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模式,打造新型教育矫正平台。二是加快“三化”建设。以贯彻两院两部新颁《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为契机,建立公、检、法、司共同参与的社区矫正综合执法队伍,实现各部门执法一体化;公安、司法、民政、人社、工商、教育等矫正办成员单位,共同承担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培训,配备师资,落实教材,在教育培训内容上形成系列化;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殊人群的管理,开发心理调适、困难救助、就业帮扶等服务项目,加快特殊人群服务社会化。

3.2 加强无缝衔接。一方面严格实行走访制度。在全国“两会”、党的“十”召开等政治敏感时期,司法所要主动与公安派出所加强配合,加大对重点对象的摸排力度,做到“服刑人员底子清、矫正情况记载明、上门帮教访问勤、个别教育谈得深、日常考核工作细、奖惩机制严而全”,确保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到位,杜绝脱管漏管现象。另一方面建立定期核查对接制度。充分发挥网络移动定位功能,完善摸排分析制度,加强对高危重点社区服刑人员风险评估,做好重要敏感时段的行为监管和帮困扶助工作,提高监管科学水平,要争取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1/1000以内。

3.3 强化安置帮教。一是全面推行分类帮教,定期开展提前帮教,突出做好重点帮教工作。二是建立温情联系机制,教育引导机制,帮扶救助机制,就业促进机制,确保刑释解教人员思想稳定、生活安定,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三是认真落实必接必送的工作要求,强化无缝对接和管控。四是组织赴监所开展“家乡变化大、亲人盼早归”帮教活动,积极探索帮教向监所延伸的新路子。五是严格实行重点帮教对象个案管理、跟踪服务,切实做到管得住、管得好。争取2012年衔接率、帮教率和安置率分别达到100%、98%和95%以上,重新违法犯罪控制在1.5%以内。

4 强化三项功能,优化服务型司法行政方式

4.1 强化法治建设的基础作用。一是加强重点人员学法用法。通过开展集中培训、专题活动、传阅文件、考核评比等形式,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二是深化法制文化建设。按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托电视、网络、报刊、公益广告、民俗文化、普法志愿者等六大载体,有计划、分阶段实施十处法治文化景点、十个法治实践基地、十项普法创新工作、十件法制文化艺术精品等系列创建活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三是开展普法服务社区活动。通过部门联动、广泛发动、全员参与,着力提升全民法制观念,组织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法制文艺演出队,开展送“法制文艺演出、法制图片展、法律知识讲座”普法服务社区活动,进一步提升法制宣传工作的社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