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物 “活动课” 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课程实施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到大自然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探究而获得知识的机会。国外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活动,甚至把学习新知识也放在教室外进行。我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提倡具有启发意义的活动性教学观念,特别强调知识的自然习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总结了我校生物科组多个“活动课”课堂实施成功案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实施难点的对策。

一、初中生物“活动课”的教学方法

我校生物“活动课”面向所有学生,在正常授课时间内在校园进行。其内容以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为主,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编。“活动课”分为课前准备、导入、实施和总结四个阶段。实施的活动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思考性,也要体现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要让“活动”贯穿于始终,就要在“动”字上下工夫。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讨论法

在“活动课”中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前奏活动课中,学生每次选取叶片前,都要依据老师的问题先由小组讨论,确定应该选取怎样的叶片。问题1:在指定的范围内应选取一棵怎样的植物用于“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实验?问题2:如要进行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你又如何选取植物的叶片?你选取的原因是什么?问题3:设计“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且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实验材料处理方法。2.调查法

学生通过调查校园特定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中,让学生调查阳生与阴生植物的特征。调查1:你能在我们的校园找出哪些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调查2:分别调查三种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的生活环境和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结构特点。

3.实验法

实验的场所不一定要在实验室,也可以将实验仪器带到室外;实验的材料不一定要由老师准备,也可以由学生自行寻找。例如,在《到哪里寻找微生物》中,每个小组带着一台显微镜和滴管、玻片等相P仪器,在校园内自行寻找水样观察微生物,并将观察结果画下来。学生不仅可能观察到衣藻、草履虫,还可能观察到其他的单细胞生物,甚至是浮游植物和动物,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4.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轻松巩固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植物认种活动中,当学生将指定区域的植物都认识后,每组轮流派出代表,当教师说出植物名称,他们就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该植物。在游戏中就迅速地记住了今天学的所有植物,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5.操作法

操作法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让学生制作植物标本,可加深他们对植物分类和植物形态结构的认识。

二、初中生物“活动课”的实施难点与对策

学科活动课程建设是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许多教师都有开展室外活动课的想法,但很少真正实施,是因为在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我们也在尝试化解这些难题。

1.课时紧张

初中生物,尤其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多、课时少,不少老师怕上了活动课就完不成教学进度。但新课标的实施正是初中生物课堂改革的契机。活动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要建立好活动课的模式,随着课程推进,学生将会养成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再通过课堂40分钟的精讲精练,是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而且活动课的学习内容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而不是无止境地拓展课外知识,例如,《到哪里寻找微生物》就是以教材《单细胞生物》为基础而设计的,学生不仅做了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还观察到其他单细胞生物,完成了课标要求。

2.纪律难控制

初中生特别好动,有些老师怕带他们到室外上课,纪律不好控制,一不小心就成了“放羊课”。解决的对策有很多,例如,向体育老师请教整理队伍的指令和方法;嗓音小的老师戴上扩音器,保证每位学生都听到自己的指令;按照学生的特点分成互补型的小组,并选出负责任的小组长;备课时安排好每个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设立小组激励机制,在活动课表现优秀的小组可获得相应的奖励,有了团体间的评比竞争,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3.形式单一

只要说到室外活动课,绝大部分生物老师只能马上想到植物认种。其实,如果我们把学生分成4~6人小组,将课堂活动变成小组活动,再根据相应的课堂内容采用讨论法、调查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活动课的形式可以有许多变化。

4.拓展的知识太过专业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2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的特征:(P4,5,6,7)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获取营养物质);

2)

生物能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动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含羞草、狼追羊跑等);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子代和亲代相似的叫遗传;子代和亲代不同的叫变异);

7)

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2、调查的注意事项——你所看到的生物,都要如实记录。

3、生物的分类

u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u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u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4、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向下各约10千米(共20千米)。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u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u

生物因素: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

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争夺相同食物和空间等)

合作关系(生物互相帮助)

寄生关系(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

6、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7、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组成

种类

类别

功能

生物部分

植物

生产者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

消费者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非生物部分

阳光、温度、空气和水等

8、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食物链的第一个成分必须是植物,食物链只能由植物动物组成,不能出现细菌、真菌和非生物因素。

食物链:植物虫青蛙蛇鹰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此食物链中植物的能量最多,数量也最多,鹰的能量最少,数量也最少;但有毒物质或重金属,植物中含量最少,鹰体内最多)

9、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10、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显微镜的结构(P37)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P38-39)

1、低倍镜对光,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找到物象之前,调节粗准焦螺旋,此时眼睛从侧面看物镜,防止压坏玻片;找到物象之后,想要看的更清晰,要调节细准焦螺旋,此时眼睛看目镜。视野太暗,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换用大光圈和凹透镜;视野太亮,则换用小光圈和平面镜。且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应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换用大光圈和凹透镜;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如果是实物标本d,那么视野里是P,即上下,左右分别颠倒一次。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视野里看到的物象偏向左上方,想要移到中央,还将玻片标本向左上方移动——偏哪儿,往哪儿移。

3、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三、观察动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P43),碘液的作用使细胞核染色,便于观察。如果是有颜色的细胞(如黄瓜表皮细胞、黑藻细胞)无需染色。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内有糖分,甜味,香味,色素类等物质)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避免细胞吸水过多而胀破。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u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u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不燃烧):水、二氧化碳、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u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光能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u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释放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3;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

3、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相同;

十、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注:细胞不会无限制的生长)

3、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一、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

保护作用

皮肤上皮、小肠腺上皮、消化道上皮

肌肉组织

收缩、舒张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结缔组织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

血液、骨组织等

神经组织

受刺激能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脑和脊髓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的组织(P64):分生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等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没有系统)

十二、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P68)【其表膜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三、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3、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P72)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绿色植物: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植物

类群

代表

植物

生活

环境

形态结

构特点

用 途

藻类

植物

衣藻、

水绵、

海带

大都生活在水中,少部分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无根、茎和叶的分化

释放氧气、鱼类的饵料、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

苔藓

植物

葫芦

潮湿的陆地

植株矮小,茎和叶内无输导组织,具有假根

形成泥炭、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

植物

肾蕨、

铁线

阴湿的陆地

有根、茎和叶,体内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食用、药用、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古代的蕨类变成了煤等

3、藻类,苔藓、蕨类都是孢子生殖。

4、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6、种子的结构(P81)

蚕豆种子:种皮、胚

[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无胚乳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

[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中有淀粉,遇碘变蓝色)

7、种子植物比藻类、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8、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2-83,84)

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的植物。如油松、侧柏、苏铁、银杏、红豆杉、水杉、圆柏。

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的植物。如水稻、小麦、菊、豌豆、木瓜、苹果等绿色开花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1、种子的萌发(P88)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检测对象太大,随机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并在测定过程中给种子提供最适宜的条件。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P97)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6、茎的加粗生长:茎的形成层细胞(分生组织)不断分裂分化的结果。

7、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P99);植物缺少会患病(99100),过量施肥也不好。

8、花的结构(P104)

9、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果肉也是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0、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1、黄瓜南瓜等多半都不会结果,是因为雌雄异花,雄花不会结果。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注:导管有许多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死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上下连接的细胞壁溶解消失。

筛管是活的细胞组成的,只没有细胞核。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下表皮气孔数量多)

5、气孔的结构:有两个保护细胞组成。

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1]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2]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3]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4]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P117)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6、呼吸作用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8、呼吸作用反应式:

9、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呼吸作用的强弱常常是生命活动强弱的标志。

第五章

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间作套种、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之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错字纠正:

水份(×)

水分(√)

液胞(×)液泡(√)

注意区分:

叶绿素(一种绿色物质,存在于叶绿体内)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生理盐水

(不要写成盐水)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3

关键词:生物教学 模糊语言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048-02

所谓“ 模糊语言”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状态的不确定性的物质形式,是语言表现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模糊语言主要是指由模糊词组所产生的,表示概念的外延难以确定的语言。在生活中,当人们无法具体或精确地确定思维对象的范围时,语言就带有模糊色彩。一般来说,模糊语言语义不清,容易使人产生歧义,从而产生模糊结论。对生物教材中的模糊语言,若处理不当,会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掌握带来消极影响。相反,若运用恰当,则能准确反映自然界中普遍和特殊、简单和复杂、主观和客观的各种生物现象和规律。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模糊语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处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对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模糊语言”的认识及其应对策略。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常见模糊语言

据笔者的粗略统计,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涉及“模糊语言”的词语有“主要原因”“主要分布”“主要特点”“主要方式”“主要区别”“某些”“有些”“绝大多数”“大多数”“绝大部分”“大部分”“部分”“几乎所有”“一定浓度”“一定条件”“一般”“接近”“通常”“基本相同”“主要”“常常”“轻微”“重度”“大致”“适时地”“有计划地”等,而且许多与重要概念、规律有关。

二、对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模糊语言的应对策略

笔者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和听课活动中感觉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模糊语言都不太重视,常常视而不见,忽视它们的存在和重要性,即使看到也不去仔细推敲、琢磨、弄清它们的准确含义。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准确、科学、规范地使用教学语言,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不能准确理解其中含义,这种现象很严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好生物语言的模糊性和知识的准确性之间的矛盾,将模糊语言对教学的消极影响转化为教学的有利因素。下面笔者结合生物教学实践谈谈对“模糊语言”教学的一些策略。

1.先入为主,引导探究

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细胞》短短两节中出现了许多模糊语言,如仅第10页就有“绝大多数”“主要成分”“主要”“相对”“可以”等模糊语言。教师在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时要把握契机,明确告诉学生类似这样的模糊性语言在今后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多,要注意正确理解和应用。这样一方面可引起学生对模糊性语言的有意注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隐藏在模糊语言背后生命的奥秘,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如针对如下模糊语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构成生物体新陈代谢的所有化学变化,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而几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笔者对模糊语言“主要成分”“相对”“主要”“几乎”“绝大多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成分除DNA外还有哪些物质,遗传物质除DNA还有哪些物质,酶除了蛋白质外还有哪些物质,遗传信息除在DNA中外还存在于哪里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欲望。

2.标记关键字词,引起重视

在具体教学中碰到一些重要的模糊性语言,教师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而应让学生作为关键字或词用笔圈出或点出,以引起学生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如针对如下模糊语言:氨基酸分子共同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至少”两字圈出,并通过列举具体实例(如必修一24页的练习第2题)进行仔细剖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

3.适当拓宽教材内容,帮助理解

对含模糊语言知识的有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恰当拓宽,掌握其外延。如在讲授“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容时,笔者对细胞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蓝藻、细菌等原核生物、病毒的呼吸方式(特别是产生ATP的场所)进行适当拓宽,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模糊语言“主要”其中的含义。又如,笔者在讲授“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教材中的例子:“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禁止捕鱼;相反,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不仅能获得渔业产品和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幼鱼的生长发育,从而有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时,笔者对“适时地、有计划地”其中的含义进行适当拓宽,与必修三“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4.“反例”教学,加深理解

对教材中一些存在于重要的概念、规律中的模糊性语言,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举出一些典型的“反例”、“特例”来说明,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语义的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笔者讲授教材中描述“物种”时解释“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的,即使成功,也不可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和“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概念时,笔者用骡、狮虎兽、虎狮兽的产生、生殖来说明为什么只说“一般”这个模糊性语言。笔者用“生殖隔离”图片展示人类正常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XY等特殊例子来说明“同源染色体”中的反例。这样学生学习了以后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强化训练,巩固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编制一些选择题、判断题或简答题进行强化训练,认真讲评,纠正错误,深化理解,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模糊语言来描述生物现象和原理的能力。如笔者在讲授教“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的应用时,针对教材中讲到“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如笔者设计如下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以巩固理解。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

B.单细胞生物体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繁殖;

C.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程度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

D.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6.示范教学,激发实验兴趣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4

关键词 高效课堂设置疑问、自主学习、实验制作、联系实际、课堂游戏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有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题、创新的思维、忠恳的建议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对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提高课堂的高效快捷,有很大的作用。

以下结合一些课堂实例,谈一谈笔者的思考和感悟。

一、设置疑问,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创设悬疑性、诱导性的问题情境,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活跃思维,吸引注意力,驱动学生以最佳状态主动探究学习内容。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侏罗纪公园》的精彩片断。然后设问:为什么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恐龙现在却销声匿迹了呢?从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芸芸众生着的200多万种生物,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力量推动生物不断地进化呢?由此引出本节探究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明辨是非,释疑解惑。

二、自主学习,让学生展开创新的翅膀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教少学多。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活动、合作的时间,学生就会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一节教学中,教师给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与细菌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比较三者的不同。学生们相互讨论,新手绘制表格,列出具体的几项内容,逐一比较。学生设计表格如下:

学生设计的表格比我想像的还要全面,还要系统。只有学生亲自思考、亲自总结过的内容,理解才会更深刻,记忆才会更长久。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促进学生思维和创新的发展。

三、实验制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实验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而且科学探究的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会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饲养和观察蚯蚓》一节中,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时,某些实验小组常会得出与教材上相反的结论:即蚯蚓在光滑的玻璃表面上爬得比在粗糙的纸板上快。而且把玻璃板垂直于地面,蚯蚓也能在上面爬行,很少会出现像预期那样滑落下来。为什么会有两种结论?学生们潜心探究,发现如果往玻璃板和纸板上喷水,使纸板蓄有一定量的水,这样既保持了蚯蚓的体表湿润,实验结果的正确率又大大提高了。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们分析前后结果不同的原因。学生分析认为,干的纸板因表面干燥而使蚯蚓运动异常,当水浸透了纸板,让蚯蚓在湿润的纸板上爬行,似在潮湿的土壤上爬行一样。这样使蚯蚓的刚毛发挥了威力,使实验的成功率有了保证。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扩展了自己的思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在其中加入自己的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无形中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四、联系实际,高效课堂走进生活

作为生物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科学高效的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以致用,还生物学教学应有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教学中,可以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吃的食物中有哪几种营养物质?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应该多补充哪几种营养?身体如果缺乏蛋白质会表现出什么症状?缺乏钙、磷、铁等无机盐呢?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的症状呢?有的同学经常患口角炎,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已经缺乏部分营养了,应该怎样补充呢?等等这些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教材中学过的知识,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探讨交流,这种关爱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品质和意识,却永远地留给了学生,或许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课堂游戏,轻松愉快突破教学难点

“玩是天性”,学生们都喜欢参与各种各样有趣的小游戏。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引进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 “性状”这一专业术语,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就通过“寻找班上重要人物”这一游戏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先请全班同学起立,再让不符合教师描述的性状的同学坐下。第一步:教师先描述要找的这个重要人物是“男性”这一性状。女同学们领会后,全部坐下。第二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双眼皮”性状,又有部分同学坐下。第三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有耳垂”这一性状,又有部分同学坐下。第四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肤色黑”这一性状。第五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个子较高”的性状……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5

[关键词]植物干细胞;动物干细胞;干细胞龛;信号传导

[收稿日期]2013-07-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4006)

[通信作者]*黄璐琦,Tel:(010)64014411-2955,E-mail: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这些细胞既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维持自身细胞群的大小,又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从而形成机体各种复杂的组织器官。

与动物不同的是,植物不能运动,植物干细胞是植物适应恶劣环境的动力之一,是维持植物多样性的源泉之一。自然界中很少有几种动物能存活几百年以上,但是许多植物的寿命都很长,许多树木可以存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例如龙血树的寿命可达6 000余年[11],龙血树受伤后流出的树脂,就是名贵中药血竭。植物具有如此之长的寿命的条件是在其体内必须具有一群长期存在的未分化的未成熟细胞,即干细胞,它们一方面能不断的自我更新,另一方面能分化成许多成熟的细胞或组织。干细胞是产生所有植物组织的来源。目前,人们对控制植物干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只有初步的了解,在这方面的进展主要来源于对拟南芥的研究。对植物干细胞与动物干细胞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认识干细胞生物学的分子调控、定向分化等核心问题。

1植物干细胞及其特征

植物干细胞是位于植物分生组织的未分化细胞,可以形成稳定的前体细胞,进而形成不同的植物组织和器官。植物干细胞是维持植物生命的原动力。植物干细胞的特征包括:能够形成所有分化细胞的类型;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维持干细胞的数量;位于分生组织或者原形成层。

尽管愈伤组织具有干细胞样属性,愈伤组织可以作为植物干细胞的替代来源,用于培养植物化合物,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愈伤组织和植物干细胞不同[1]。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与干细胞相似,但两者的不同在于它们的来源。植物干细胞存在于植物分生组织及原形成层;愈伤组织来自于体细胞,是体细胞对损伤的暂时响应,是一个临时获得刺激的细胞。植物干细胞和愈伤组织之间的差异还在于细胞分化和增殖的能力是不同的,只有位于分生组织中的干细胞在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可以产生并形成新的组织和器官。

与干细胞不同,愈伤组织是异质性的。愈伤组织由成体细胞的已分化细胞组成,经过脱分化形成分化细胞获得分化能力;愈伤组织不易维持稳定的细胞分裂。

2植物干细胞与动物干细胞的异同

2.1功能的相似性

在动物中,通常将干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所有的成体组织细胞,甚至发育成为完整的个体)、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可以分化形成除自身组织细胞外的其他组织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皮肤干细胞等)和单能干细胞。真正具有全能性的细胞是受精卵和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此相比,许多植物干细胞在它的整个生活周期中都具有全能性。例如存在于植物苗端分生组织和根端分生组织中的干细胞,具有旺盛的再生能力,在干细胞的整个生活周期中能使植物生长并且产生新的器官。

2.2信号传导分子的异同

2.2.1动、植物干细胞龛(stem cell niche)干细胞的定向分化需要一个比较固定的、有调控活性的微环境,称之为龛[2]。干细胞的龛是由容纳干细胞,并控制干细胞自我更新的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组成,干细胞龛的大小往往由信号分子来源及其所能到达的有效范围而限定。例如,果蝇的卵巢干细胞龛具有2种干细胞,即生殖腺干细胞(GSCs)和成体干细胞(SSCs)。果蝇卵巢生殖腺干细胞龛位于卵巢管状结构顶点的盲端(图1a)。位于顶点基部的帽细胞(Cap Cells),与生殖干细胞直接接触。帽细胞在果蝇卵巢干细胞龛中是主要的信号细胞。GSCs非对称分裂产生2个子细胞:一个仍然与帽细胞保持接触,保留干细胞的特性留在龛中;另一个子细胞则离开龛开始分化而形成卵囊细胞。此外,在果蝇生殖腺的成体干细胞龛维持成体干细胞的特征,SSCs是产生不同亚型的卵巢囊泡细胞的祖细胞。维持SSCs的信号分子也被认为是来源于帽细胞(图1a)。

维持干细胞功能的信号来源细胞以红色区域标示;干细胞以深蓝色标示;干细胞的后裔细胞以浅蓝色标示;a.果蝇卵巢生殖干细胞龛,GSCs与帽细胞接触。生殖干细胞的后裔细胞为卵囊细胞,卵囊细胞分裂形成卵囊(egg cyst)。成熟的卵囊细胞被卵泡细胞包围,卵泡细胞由成体干细胞(SSCs)产生;b.造血干细胞龛,造血干细胞与纺锤形的、N-cadherin+CD45-的成骨细胞(SNO)相接触,SNO附着于骨髓腔的骨小梁细胞。骨髓干细胞的后裔细胞是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分化成为多种血细胞;c.茎尖分生组织干细胞龛:位于组织中心的细胞表达WUS转录因子,维持干细胞特征。中心区域干细胞分裂后产生两部分细胞,一部分仍然保留在中心区域保持多能特性;另一部分细胞,随着干细胞的分裂逐渐脱离中心区域到分生组织周边区域,在周边快速分裂并分化,形成组织;d.根尖分生组织干细胞龛:根部干细胞通过静止中心的信号维持其功能。早期的干细胞后裔细胞增殖形成根冠,并分化为跟部细胞。

图1动、植物干细胞龛示意图[4]

Fig.1Examples of animal and plant stem-cell niches造血干细胞(HSC)位于骨髓的造血微环境龛中,它们与龛内特定的细胞相互作用以调节其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在哺乳动物骨髓中,一类特殊的成骨细胞(SNO)可能是维持HSC骨髓造血干细胞龛的主要基质细胞。SNO是一种富集在骨小梁表面,呈纺锤形,N-钙黏素+CD45-的成骨细胞。HSC能在这一特定的微环境内维持长期造血,形成多能干细胞,进而分化为多种血细胞(图1b)。

在植物中,研究的比较完善干细胞龛分别位于拟南芥的茎尖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在茎尖组织中,干细胞位于分生组织的中部。在干细胞周围的后裔细胞迅速分裂而提供多种前体细胞,形成新的器官,如叶片(图1c)。位于干细胞周围“组织中心”的细胞表达同源蛋白WUSCHEL(WUS),WUS是保持茎尖干细胞特征的必要信号分子。近年来,许多参与调控过程的基因已鉴定出来。其中起主要作用的WUS(WUSCHEL)基因和CLV(CLAVATA)基因之间形成一个反馈调节通路,控制着干细胞的数量和茎端分生组织中心区域的大小。

在拟南芥的根尖分生组织中心,有一群分裂缓慢的细胞,称为“静态中心”(图1d)。静态中心被单层干细胞所包围,维持干细胞的信号分子来源于静态中心。干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形成根的不同细胞类型与组织,进而构成植物的地下器官――植物根系。Ben Scheres等[3]研究发现静态中心维持根尖干细胞特征同样是依靠细胞的直接接触。这种短程的信号机制保证了干细胞数量的稳定性,并且与果蝇的生殖干细胞与帽细胞直接接触的方式相类似。

为了维持干细胞无限的自我更新状态,并且与分化信号及其组织器官形成方式相互协调,干细胞必需局限于特定的区域;而对于外界信号的依赖是维持干细胞数量稳定的有效方式。虽然动、植物干细胞微环境是相互独立的,但是PcG(polycomb group)蛋白的角色提示二者有某种分子相似性。PcG 蛋白是一组通过染色质修饰调控靶基因的转录抑制子,作为细胞记忆系统的一部分维持细胞身份在细胞分裂中的稳定性。PcG 蛋白与干细胞命运的决定、X染色体失活、细胞分化密切相关[12]。在动物中,PcG蛋白家族通过组蛋白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基化关闭与干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使干细胞保持未分化状态。在植物中,研究表明干细胞全能性丧失与PcG介导的基因沉默有关。染色质修饰对植物干细胞和动物干细胞的调控具有相似的分子机制[4]。

AGO(argonaute)蛋白家族是一类序列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量约为100 kDa,与非编码小RNA(如miRNA, siRNA, piRNA等)紧密相关。在真核生物中,AGO蛋白家族参与由非编码小RNAs引发的一系列序列特异性的基因表达负调控作用,即RNA基因沉默作用[13]。AGO蛋白和染色质修饰是稳定细胞状态及单细胞生物的古老机制之一。例如,在裂殖酵母Shizosaccharomyces pombe,型位点通过组蛋白H3的甲基化而沉默,这种异染色质沉默的机制涉及AGO1的RNAi。而在四膜虫Tetrahymena,由小RNAs介导的基因缺失也涉及到AGO蛋白。综上,在动、植物干细胞微环境中存在着一种限制和稳定细胞分化的相似机制[4-5]。

2.2.2维持动、植物干细胞功能的主要信号分子在哺乳动物,Wnt和Notch经典信号途径调控造血干细胞、肠上皮干细胞、皮肤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的自我更新[6]。Dpp (decapentaplegic)是TGF-β超家族成员,作为形态发生素指导细胞的分化、分裂,在果蝇翅膀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Dpp和Hedgehog (Hh)共同维持生殖干细胞的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不仅与胚胎的发育、组织的形成、成体组织再生及修复相关,同时已被证实与其他信号分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共同调控发育过程。例如在果蝇卵巢管,生殖干细胞被去除后,帽细胞继续分泌Dpp和Hh。在Hh的调控下,成体干细胞最终进入生殖干细胞龛并且持续增殖。

在植物[7-9],WUS(wuschel)基因和CLV(clavata)基因之间形成一个反馈调节通路,控制着干细胞的数量和茎端分生组织中心区域的大小,调控茎尖干细胞稳态。Scarecrow(SCR)- Shortroot(SHR)信号通路对根尖细胞起调控作用。SCR和SHR属于GRAS家族的转录因子,对根尖分生区的维持起关键作用。SCR在静态中心及内皮层表达;SHR在根尖中柱细胞表达。SHR和SCR都是维持静态中心功能必需的,共同为干细胞微环境提供信号。近年来研究也证实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控植物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14-15]。小RNA也被发现在植物干细胞间发挥着重要的信号传导作用[14]。

2.3研究方法的异同

研究动、植物中干细胞的方法不同。在动物中,追踪干细胞的方法是进行细胞分离培养,观察这些细胞在诱导分化条件下的命运。研究人员曾尝试通过不同途径实现动物体细胞重编程以获取胚胎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样的细胞或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这些途径主要包括:体细胞核移植;体细胞与多潜能细胞融合后的重编程;将分化的体细胞在卵细胞或多潜能干细胞的抽提物中孵育以实现体细胞重编程;体细胞经特定因子诱导重编程为iPS 细胞。虽然运用前3 种方法可以获得多潜能干细胞,但是这些方法在技术、细胞来源、免疫排斥、伦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第4种方法的iPS细胞就是借助基因导入技术将某些特定因子导入动物或人的体细胞,同时可选择性地在培养液中加入特定的小分子物质,即可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10]。对iPS细胞的研究荣获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但是植物细胞被厚厚的细胞壁包围,无法进行单个细胞的分离培养。研究植物干细胞主要是通过观察体细胞胚的形成过程。通过悬浮培养分离出的细胞可以获得体细胞胚,此外早期发育的胚甚至是成熟组织都可以诱导体细胞胚的再生。哺乳动物的干细胞无法通过定位进行分离及鉴定。

3结语

对动、植物干细胞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认识多细胞进化的进程。综上所述,在动、植物界,干细胞行为之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包括有限范围内的细胞间信号传导,与子代相比干细胞分裂相对较慢。当然,动物干细胞微环境的信号分子与植物干细胞不同,并且在不同发育过程的信号分子也有所不同。因此,动、植物干细胞微环境的存在极有可能是在相似条件下的趋同进化。

干细胞如何维持多能状态,而外部信号如何介导该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对于植物而言,维持干细胞功能信号的特征,以及植物干细胞重构等方面有待深入研究。动、植物干细胞功能的相似性在发育生物学中是一个统一的主题。

[参考文献]

[1]Wikipedia. Plant stem cell[EB/OL]. 2012-05-25.http://en. wikipedia. org/wiki/Plant_stem_cells.

[2]冯振月, 潘敏慧, 鲁成. 果蝇生殖腺干细胞和它们的微环境[J].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6, 28(2) :169.

[3]van den Berg C, Willemsen V, Hendriks G, et al. Short-range control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Arabidopsis root meristem[J]. Nature, 1997, 390:287.

[4]Robert Sablowski. Plant and animal stem cells:conceptually similar, molecularly distinct?[J]. Tr Cell Biol, 2004,14(11):605.

[5]马克学, 李芬, 席兴字. 植物干细胞调控的分子机制[J]. 生命的化学, 2007,27(4):315.

[6]白戈,唐珂,景乃禾. Wnt与其他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crosstalk[J]. 生命的化学, 2002,22(4):304.

[7]谭文勃,李玉花,徐启江. 植物茎端分生组织中的茎干细胞调控机制[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8, 44(4): 811.

[8]徐云远, 种康. 植物干细胞决定基因WUS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5, 31 (5): 461.

[9]José R Dinneny, Philip N Befey. Plant stem cell niches: standing the test of time[J]. Cell, 2008, 132(4):553.

[10]申红芬, 姚志芳, 肖高芳, 等.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 cells)――现状及前景展望[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9, 36(8):950.

[11]黄全能. 珍奇植物[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5.

[12]马克学, 席兴字. Polycomb group (PcG)蛋白复合体[J]. 遗传,2009, 31(10): 977.

[13]周嘉敏. Argonaute家族与肿瘤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11,27(8): 1492.

[14]Sablowski R. Plant stem cell niches: from signalling to execution[J]. Curr Opin Plant Biol,2011,14(1):4.

[15]Lee Y, Lee W S, Kim S H. Hormonal regulation of stem cell maintenance in roots[J]. J Exp Bot,2013 ,64(5):1153.

On plant stem cells and animal stem cells

YOU Yun1, JIANG Chao2, HUANG Lu-qi2*

(1.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A comparison of plant and animal stem cells can highlight core aspects of stem-cell biology. In both kingdoms, stem cells are defined by their clonogenic properties and are maintained by intercellular signals. The signaling molecules are different in plants and animals stem cell niches, but the roles of argonaute and polycomb group protein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some molecular similarities.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6

1 种群是一群种吗

牛群是一群牛,人群是一群人,但种群却不是一群种。种群是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个体的集合。生活中有很多概念是可以顾名思义去想其解释的,但这里却是个例外。“population”作为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它的翻译结果却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这个术语是从拉丁语派生的,含人或人民的意思,在我国被翻译成种群,在生态学、分类学、生物地理学等学科中广泛应用;在进化论、遗传学中常被译成“群体”,而在其他学科中也有被译成“居群”或“繁群”的,在台湾将population译为“族群”,日本译为“个体群”。

2 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那么概念中的“一定区域”应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吗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的种群”,根据教材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出,种群的同种个体的确占有一定的区域。“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繁殖的单位”,从这个现代进化论的观点中还可以看出这个区域界限是存在的,否则怎么才能保证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呢?但实际情况与想象的有一定距离,起码教师不能把这个界限等同于地理隔离中的沙丘、河流和高山等不可逾越的障碍。不可否认,有时种群的界限是非常清楚的,如一个池塘中的鲤鱼或一个岛上的蝮蛇,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群的边界则是生态学家根据调查的目的而划分的,缺乏绝对的界限。

3 种群有几个特征

种群有几个特征?好象这是个很浅显的问题,因为这一节学的就是“种群的特征”,但如果真的要作答的话,答4、5或6种恐怕都有它的道理。因为综观各种练习册及教辅材料,得出的结论是种群特征为4个(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然而翻开教材会发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个特征外,还有一个用小字排版的“种群的空间特征”,这若要算上的话,种群的特征就应该是5个。为此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新课上完学生会说5个特征,而练习做多了就会改成说4个特征。但按照最新版生态学的划分,种群的基本特征应包括以下6个,即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内分布型、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的迁出率与迁入率、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种群的性比,也就是说教材上的种群的空间特征算一个,同时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得分开算成2个。

4 表示种群密度时,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在什么时候使用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可是在具体表示某个种群的密度时,何时用面积,又何时用体积呢?实际上这个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陆生种群用面积表示,不要说大型动植物,就连土壤中小小的螨类,习惯上也是用每平方厘米有多少千个来表示。水生种群中数量少、个体大的水生种群用面积多些,如每亩水面有多少尾鳙鱼等,而数量大、个体小的种群则用体积多些,如每毫升培养液中草履虫有多少个等。

5 黑光灯灯光诱捕法,是怎样确定种群密度的

通过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获取的种群密度虽然是个估计值,应该说其与实际数据的偏差度是有限的,学生也容易接受和理解。但在用黑光灯灯光诱捕法来调查有趋光性的昆虫密度时,就凭借每晚诱捕到的几只蛾子,似乎无法计算出密度来。其实灯光诱捕法获取的仅是相对密度,是通过跟历史记录作对照得出的,反应密度大小的也不是具体的数据,而是成灾程度的多度等级,如轻、较轻、较重、重等,比如说,通过历史记录得知每晚捕到20只左右的蛾子将暴发严重的农林虫害,那么,在相同条件下,今年也一晚捕到20甚至更多只蛾子时,就说害虫密度已大到严重灾害的程度了。

6 性引诱剂是怎样诱杀雄虫的

某些雌蛾腹部末端能释放出挥发性的性外激素来吸引雄虫,只要雌蛾分泌数量极其微小的性外激素(每毫升空气中存在几千个,甚至几百个性外激素分子,大约十亿分之一g),就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到千米左右的雄蛾所感知(以触角来感知的)。根据这一原理通过人工合成性引诱剂(大都属于酯类、醇类或有机酸类),制成对同种雄蛾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然后将诱芯置于诱捕器(水盆式、黏胶式)中。性引诱剂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进行诱杀。通过长时间释放过量的性引诱剂的干扰,残存的雄虫在繁殖季节也因此而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降低了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大幅度地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达到防治农林害虫的目的。

7 种群都有年龄结构吗?

像人和高等动物等的种群,确实明显存在着年龄结构,理论上讲生物有寿命就应该有年龄结构,但实际操作时,就会碰到不少问题。①单细胞生物,虽然有产生、分化和衰老的过程,但一般不分老、成、幼年龄结构;人工饲养的实验种群也往往会是青一色的幼年或成年个体,不同时出现三个年龄段,而谈不上年龄结构。②有些寿命不足一年的生物,这时可能改为月龄结构或像昆虫改为生活史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更好些。③大多数植物、海绵、水螅和珊瑚等构件生物,它们的受精卵先发育成一构件(结构单位),然后发育为更多的构件,通过连接部位的死亡而成许多个体,像这些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又有个体年龄结构和构件年龄结构两个层次,如构件生物植物是由年轻的、正在生长发育和参与繁殖的部分与衰老的部分组成的。

8 四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注意点分别是什么

教材强调了样方法的注意点是“样方选择要随机,样方大小要合情,样方数目要适宜”,很自然学生会问:其余三种方法的注意点是什么?事实上标志重捕法的注意点:一是“所做标记要科学”(所作标记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捕食、避敌和机体健康等);二是“重捕的区域、方法要一致”(避免增加变量,人为干扰实验结果);三是“二次捕获之间的时间要足够”(让被标记动物与没被标记的动物充分混合)。灯光诱捕法的注意点一是“定时间、定功率”(诱捕时间的长短、功率是20w还是40w这两点若有不同,那么所捕数量就没有可比性);二是“留意天气”(气候会严重影响灯光诱捕的效果,特别是下大雨和刮大风)。逐个计数法的注意点就只有“防遗漏、不重复”这一条,保证所记之数是准确的。

9 种群性别比例都是1:1吗

性别是从酵母菌到人类一切真核生物的共同特征,两性生物中的雌雄性别比1:1理论上是一个恒定值,在自然群体中这是同一物种内两种性别表型选异的结果,事实上大多数动物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接近1:1的,少数雌雄异株的植物中,也有与动物相类似的性别比例。但也有些生物是例外的,在它们的种群中不存在雌雄个体1:1的比例。如后口,自由游泳的幼虫是中性的,如果它落在海底就发育为雌虫,落在雌虫的口吻上就发育为雄虫。如蜜蜂,受精卵可以发育为正常能生育的雌蜂(蜂皇),也可发育为不育的雌蜂(工蜂),不受精的卵则发育为雄蜂。如盐生钩虾,在5℃下后代中雄性为雌性的5倍,而在23%下后代中雌性为雄性的13倍。如黄鳝,幼年是雌性,繁殖后多数转为雄性。再如玉米,基因型为BaBaTsTs为雌雄同株,babaTsTs或babaTsts为雄性植株,babatsts为雌性植株。由此可见,在具雌雄性别的种群中,有性染色体的存在,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性染色体能影响性别的发育,事实上性别是一个复杂的发育性状。

10 “标志”与“标记”可以等同吗,标志重捕法所获得的数值与实际比较差异是什么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标志与标记是同一条目,并无两样的解释,完全可以互用而划等号,不少付出了额外的注意,其实新的大学教材基本上已不出现“标志”两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