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种植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种植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揽全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田、林、路、水、村综合开发,实施工程、科技、生物、服务综合配套,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扶持壮大优势产业基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最富最美新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一万亩土地治理项目
完成投资90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55万元、省财政180万元、市财政配套46万元、群众自筹(包括筹资投劳)228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涉及坡头镇栗树沟、左山、白道河、佛涧、店留5个行政村。
1.水利措施:投资771万元,建设小型蓄水池9座、5800立方米,铺设地埋管道53000米、出水口900个,新安装变压器2台、架设农电线路1000米。
2.农业措施:投资60万元,新开机耕路5000米。
3.林业措施:投资13万元,栽植农田防护林5000株。
4.科技措施:投资38万元,实施3个科技项目。
5.其他措施:投资27万元,用于管理、资产管护等。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
1.国家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建成市年产12万吨家兔专用饲料加工新建项目,总投资933.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40万元、省级财政56万元、市财政配套14万元,企业自筹723.9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购置年产12万吨全价颗粒饲料自动化控制生产设备一套,新建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3000平方米,并完善附属设施。
2.省级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建成市6000头祖代原种猪场扩建项目,总投资390.7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70万元、省级财政28万元、市财政配套7万元,企业自筹285.77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猪舍15栋5000平方米、饲料加工厂房300平方米及其配套设施。
3.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建成市年出栏4万只父母代伊拉种兔繁育新建项目,总投资260.8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0万元、省级财政32万元、市财政配套8万元,企业自筹140.8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标准化兔舍2栋31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购置养殖设备500件(套)。
三、工作重点
(一)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开发方针,在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建设优势基地,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水、林、路、田、村综合治理,桥、涵、闸、井、泵综合配套,工程、农业、生物、科技综合应用,全面打造高标准农田。同时,注重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林业和农业措施,搞好林网建设和土壤肥力保护,为实现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奠定基础。
(二)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综合开发效益。重点围绕全市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加大产业化经营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的结合力度,以扶持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为主,重点培植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以科技推广应用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农民的科技培训作为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放大开发效应,使项目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明显提高,有效促进科技进步和农民增收。
(四)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发展工业、商贸业、旅游业等产业,拓展农业综合开发外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内涵;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现代经营体制为关键,以实现综合效益为核心,大力推行绿色安全、循环生态、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活服务、保障就业、观光旅游、生态保障、文化传承等功能,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着力服务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全面促进农村繁荣。农业综合开发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要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加快项目区的新农村建设,带动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水、电、路、村庄等设施建设和治理,着力改善村容村貌;要带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农村沼气等新能源;要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带动劳务输出,提高农民的素质,提升农业经营水平。
四、强化管理
(一)严格工程招投标制
土地治理项目中财政资金建设部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农开办)委托专业的招投标机构进行招投标活动,招投标过程在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监察局、审计局、政府投资办、项目所在镇等有关单位的监督下进行,严格按照有关程序、标准、条件和规定,确定施工企业。
(二)强化资金报帐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有无偿资金的使用必须实行报帐制。按照合同约定工程实行阶段性报帐,报帐的程序是:施工单位提出申请,以施工合同、监理签证及工程建设投入费用单据为依据,填写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进度表和提款报帐申请书,经市农开办、市财政局签字同意,方可拨付。工程竣工后,市农开办、财政局、审计局、政府投资办和施工单位共同做好工程决算及审核工作,通过对项目计划、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工程验收表、提款申请书和工程进度表、税务发票、工程决算书、施工记录八项内容进行审核后,预留5%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其余工程价款直接拨付到施工企业。质量保证金期限为1年。
(三)实行项目和资金公示制
按照真实、及时、公开的原则,在项目申报前、实施中和竣工后三个阶段,通过设立公示牌等形式,对规划方案、农民筹资投劳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工程数量、资金使用计划、投资完成情况、项目预期效益、运行管护等内容向项目区农民公示,广泛听取农民意见,接受农民监督。
(四)坚持工程建设监理制
市农开办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专业监理单位,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监理,按照建设合同控制工程建设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监理单位负责审查施工单位的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控制工程建设施工材料、设备质量及工艺流程;组织工程建设质量综合评定等。同时,在工程保修阶段,还要负责检查工程质量状况,承担质量责任,督促施工单位保修。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参照执行。
(五)完善项目竣工验收制
项目竣工后,市农开办组织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发改委、政府投资办、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及项目所在镇、村组成联合验收组,重点对工程的数量、质量、布局、工程管护、开发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验收。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与帐目、实地察看、走访询问、反馈意见等步骤,对项目建设、资金落实与使用、工程管护、开发效益、开发措施和经验等内容,进行市级自验,时间安排在2010年12月下旬。省级验收时间安排在2011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六)健全项目后期管护制
坚持建管并重,在工程移交后,项目所在镇村要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后期管护的要求,定人员、定报酬、定制度、定奖罚,严格责任,与市公安、水利、林业等部门配合,依法管理,严管重罚,确保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同时,2010—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的林网产权必须落实经营主体,切实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保全增值、滚动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强化服务。项目所在镇及村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展,取得预期效益。
(二)严格管理。农业综合开发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把工程建设质量,严格工程建后管理,确保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做成精品工程、惠民工程。
农业种植方案范文2
一、正确调整种植结构,防范长残效除草剂对后茬作物药害的影响
从生产上看,对后作影响较大的主要除草剂品种有:咪唑乙烟酸、氯嘧磺隆、氟磺胺草醚、莠去津等。对使用上述除草剂及其添加上述有效成分混合制剂的地块,切忌盲目调整,严格避免在残效期内种植敏感作物。需要调整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作物,对于转租、转包的土地,一定要严查前4年内长残效除草剂的使用情况,避免种植敏感作物。
1.前作大豆田:施用咪唑乙烟酸(如普施特、豆草特、咪草烟、豆草除)的地块,5%的咪唑乙烟酸hm2用量1.5升,需间隔12个月后方能种植玉米、小麦;18个月后方能种向日葵;间隔24个月后方能种水稻、高粱和谷子;36个月后方能种油菜、马铃薯、瓜类和蔬菜;40个月后方能种甜菜、亚麻。
施用氯嘧磺隆(如豆磺隆、豆草除)的地块,20%可湿性粉剂hm2用量75g,需间隔15个月后方能种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烟草、向日葵;连年使用和碱性土壤地块,2年内也不能种上述品种;间隔40个月后方能种油菜、亚麻、马铃薯、瓜类和蔬菜;48个月后方能种甜菜。
施用氟磺胺草醚(如虎威)的地块,25%氟磺胺草醚hm2用量1.0升,需间隔12个月后种水稻、玉米、甜菜、油菜、亚麻、菜豆、烟草、瓜类和蔬菜;高剂量施用或连年施用的,2年内改种上述作物也需慎重。
2.前作玉米田:施用莠去津(如阿特拉津)的地块,后作第1年内只能种植玉米和高梁。高剂量施用或连年施用的地块,2年内不能种植其它作物。
3.在3年内曾施过长残留性除草剂田块的土壤不能用作水稻、甜菜、蔬菜等作物的育苗床土。
4.实行旱改水时应选择3年内没有施用过长残留性除草剂的地块,如2年以前施用过长残留性除草剂,要对地块深翻、泡田、水耙,泡田期间2—3次大灌、大排较为安全。
以上安全间隔期仅做参考,还要视具体的地力、土壤类型、用药量等情况而定。
二、安全有效地开展农田化学除草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药剂,并做到适时早施药,适量用药,施药后及时中耕,以保证除草效果。在草荒较重的地块,提倡苗前、苗后两次用药。
大力倡导使用残效期适中,且安全有效的除草剂。如:苗前除草可使用异丙甲草胺(金都尔)、噻吩磺隆等药剂;苗后可使用灭草松、精喹禾灵)、烟嘧磺隆(玉米田除草剂)、稀禾啶等药剂。
1.大力推行化学除草标准化作业。推广使用扇形喷头,有条件的地区要大力推广使用气吸式喷头。同一机车上的喷嘴型号要确保一致,避免新旧喷头同车使用,以保证雾滴分布均匀。使用小四轮悬挂喷雾机进行除草,要严格控制行进速度和喷夜量,避免重喷和漏喷。拖拉机行走速度每小时6—8km,封闭除草喷液量每hm2300升以内,压力控制在1.5—2帕,苗后除草每hm2200升以内,压力控制在2—3帕;人工喷雾要选用配备优质扇形喷头的喷雾器,封闭除草喷液量每hm2300升,苗后除草每hm2200升。
2.对干旱比较严重的地块,不宜采取土壤封闭化学除草。应大力推广苗后茎叶除草。如采取土壤封闭除草,必须施药后浅耙混土,以提高除草效果。
3.科学防除豆田恶性杂草。对于鸭跖草、蓟、苣荬菜等旱田恶性杂草,密度较大的地块要播种前采用深翻重耙整地,切断杂草根系。并在苗后茎叶处理,做到适时早施药,可选用48%光灭灵600—800mL/hm2加25%虎威750mL/hm2加12.5%拿捕净750—1000mL/ hm2。此配方对后作相对安全。
4.加强对易产生药害除草剂的技术指导。嗪草酮等药剂在土质疏松、水分较大条件下易淋溶而产生要害,可改用苗后茎叶处理剂除草。不得将未经登记的含有氯嘧磺隆成份的配方推荐用于豆田苗后除草,不得随意将未在芸豆、小豆、绿豆等豆科作物上登记的大豆田除草剂用于该作物田,以免出现药害。除草剂使用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要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安全用药,正确的确定喷药时间、喷药量,杜绝盲目施药,避免药害发生。
三、缓解长残留除草剂对下茬作物产生危害的有效技术措施
因种植业结构调整需要,前茬作物使用过长残留除草剂的地块,计划种植敏感作物时,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来缓解药害。
1.尽量选用平岗地、避免选用洼地、内涝地及排水不良的地块。
2.采用深翻整地,将地表的长残留除草剂深埋于耕层,同时实现垄沟垄体换位。避免与作物幼苗接触,减少药害的发生。
3.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结合整地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3m3以上,有机肥能吸附大量残留的除草剂,可有效缓解药害发生。在配方施肥基础上,科学合理使用氮磷钾肥料,补充中微量元素,满足作物营养,增强作物的抗药害能力。
4.采用生物肥拌种缓解除草剂药害。生产实践证明播种前5—7d,用绿农生物肥粉剂拌种,可起到增产、提高品质和缓解药害的作用。
5.调酸。在播种时用米醋喷于埯中进行调酸,可促进土壤中残留药剂的降解,此技术适于小面积的高效作物种植,大面积使用操作不便且成本较高。
6.吸附。可采用活性碳做为吸附剂,每hm2用活 性炭15kg与种肥混施,吸附残留药剂,此技术适于小面积的高效作物种植,大面积使用成本较高。
7.播种时,在种肥中混拌腐殖酸颗粒肥来缓解药害,一般hm2用量25kg。
农业种植方案范文3
【关键词】技术推广;增加产量;科技方案
1农业技术推广到基层的制度与方案
由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生产中就要推广先进的技术到生产中。比如,针对于棉花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来说,科技的有效运用为棉花的种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棉花种植方面农业技术的推广技术离不开经济、管理技术以及对外发展宣传等多方面的支持。农业研究方面的专家以及一些农业学院的学生为使农业技术方面得到有效的推广,专门走进基层迈进农田,进行田间示范,以使农业技术推广更好的进行下去。技术员下到田间对种棉户进行一对一的技术示范讲解,种植户不懂的地方需要进行耐心的解说,比如,播种时的种子的间距,棉花不同时间段有效管理方法。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建立有哪些方面
1)农业科技的经济支持制度基层农业技术要想得到有强有力的技术推广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来支持。结合团场农业科技推广站的运行和推广机制有必要在田间建立示范田,将科技引入到农户手中,对于团场农业技术需要上级部门按计划给予一定的经济的支持。2)农业科技的对外发展制度基础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想使科技成果使更多的人们受益,达到农业技术推广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农业科技上有健全的对外发展制度。通过科技的推广后能使种棉户棉花的产量提高,有了产量就有了经济效益,则可以吸引较多的资金的引入,为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注入新鲜的活力。3)农业科技方案的设计制度一个合理有效地农业科技方案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开端,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农技员设计出一个可行的农业科技方案可以满足不同农户的生产需求,提高农业生产上的工作效率。使农业作业有条不紊地进行,比如,农业技术人员对于棉花的种植技术,会不定期的抽查看棉花的生长状况,以便根据棉花的长势情况及时调整后续种植方案,使农村田间的管理更加规范化。4)农业科技的人员管理制度农业技术可以顺利地推广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技员,高素质的人才的管理和培养对于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很重要。选拔合适的高素质农技员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对于人才的选拔要有规律有计划的进行,为日后的技术推广提供可靠地人才保障。
农业种植方案范文4
为进一步提高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我部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总体要求,现就加强高毒农药和种植业产品监管专项整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次高毒农药和种植业产品监管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协调,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抽调专门人员,结合本地农药管理和种植业产品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各地要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农市发[*]22号)的总体要求和《农业部种植业系统高毒农药和种植业产品监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见附件)的具体安排,制定本地高毒农药和种植业产品监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明确本地专项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专项整治行动的具体内容、工作月历及每项工作的责任人,加强工作检查和督导,确保各项整治措施的落实。
二、加大农药监管力度
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属的农药管理机构要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集中开展一次农药质量与标签监督检查(检查方案见附件2)。重点检查是否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加大处罚力度;对涉嫌刑事犯罪的,要按规定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涉及跨省大案要案,要及时上报我部;对于查处过程中收缴的高毒农药和假劣农药,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与当地环保部门进行沟通,按照有关危险化学品处置要求,做到100%销毁。
三、强化无公害基地监管
一要开展产地环境整治。各地要对种植业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进行检查,产地环境(大气、农用水质、土壤)必须符合国家或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生产基地必须建立在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没有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废弃物、医疗污水和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污染的区域。农用灌溉水源受污染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高、农药残留量高且短期内不能转换的地块要坚决退出生产。二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落实无公害关键技术。各地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综合生产技术的培训推广,严格执行禁限用高毒农药和农药安全间隔期等规定,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要进一步完善田间档案记录制度,摸索产地编码和产品编码方法,以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以包装上市的农产品为控制对象,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方案见附件4)。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出口示范基地可以按照GAP(良好农业规范)操作细则来组织生产,积极开展GAP体系认证试点。三要加大农残监测力度。各省(市、区)要以10万亩以上蔬菜大县、5万亩以上的水果、茶叶大县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近期组织全面抽检,抽检率要达到100%。蔬菜以叶菜类为主在9月、11月各抽检一次;茶叶重点对9月或10月份的秋茶进行抽检;水果以苹果、柑橘和梨为重点在10月或11月进行抽检。
农业种植方案范文5
一、目标任务
按照“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的总体要求,根据省农业结构调整行动方案(2019-2022年)总体部署,利用2019年秋种到2020年夏播前半年多时间,全市调减非优势区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面积4.3万亩,确保今年9月底任务落实到地块,坚持成方连片规模发展,力求打造千亩万亩示范片,2020年6月完成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任务。
二、调整重点
结合全域旅游、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进行调整,调减玉米、小麦等高耗低效作物,着力发展增加谷子、中药材、花卉、观赏绿植、油葵、油菜花、酿酒高粱等高质高效作物,增加生态绿化面积。
(一)围绕市全域旅游做好种植结构调整。
1、在市西部景区的活水乡、管陶乡沿平涉线两侧和沿白云公路和柏草坪到朝阳沟景区公路两侧,在东南部景区的康二城镇兴盛庄和洺湖景区周边,压减玉米、小麦5000亩,增加花卉、油葵、酿酒高粱等高质高效景观作物种植,建设花海绿廊,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景观效益。
2、在镇平涉线至水沟段两侧、阳邑镇、冶陶镇部分村压减玉米、小麦5000亩,增加油葵、酿酒高粱等高质高效作物种植形成的高粱花田。
(二)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进行调整。
1、围绕小米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在11个乡镇压减玉米、小麦2.3万亩,增加谷子、高粱种植面积,发展小米产业。
2、围绕中药材特色产业,在13个乡镇压减玉米、小麦1万亩,增加连翘、金银花等道地中花材种植,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阶段。通过认真调研,制定2019—2020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实施主体,建立台账,制定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表,制作农业结构调整分布图和景观设计图;召开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将任务落实到村、户。第二阶段播前准备阶段。技术部门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种植户准备好种植品种所需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种植大户做好土地流转。第三阶段新增品种种植阶段。力求集中连片种植,打造千亩万亩示范片。第四阶段督导检查阶段。农业农村局牵头,对各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定期开展调研指导、督导检查,确保任务完成。
四、秋种任务落实情况
根据种植结构调整任务清单,分品种按时播种。调减作物小麦、玉米4.3万亩,在今年已全部落实。2019年秋种完成中药材1万亩,花卉0.2万亩。
五、保证措施到位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责任分工,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市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规划,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包重点区域,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落地见效。
(二)强化政策支持。强化财政支持,市财政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强化金融支农,协调银行、担保等各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支农服务平台;强化人才支撑,落实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培养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人才梯次科学、产业链条衔接紧密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
(三)加强督导考核。将农业结构调整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考核结果先进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推进不力、未完成任务目标的进行约谈问责。
六、结构调整存在问题
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土地在一家一户的农户手中,集中调整难度较大,农户配合调整的意愿不强,工作难度大;二是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目前种地的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不愿意改变种植习惯;三是种植结构调整地块要求在“两区”之外,增加了实施难度;四是种植效益低,农民对结构调整积极性不高;五是农作物需要轮作倒茬,划定调整区的做法不够科学。
七、下步打算和万亩示范片建设情况
我们计划在调整规划区域以新型经营主体和土地流转大户为种植结构调整为重点,坚持成方连片规模发展,力求打造千亩万亩示范片,完成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任务。2020年春计划完成种植花卉0.3万亩,高粱0.5万亩;2020年夏计划完成种植谷子2.3万亩。
我们重点打造了北洺河谷万亩花海绿廊种植结构调整示范片。市北洺河谷花海绿廊南起千年古村落炒面之乡镇村,北至田鑫亲子度假小镇活水乡前渠村,途经宋祖山、京娘湖、东太行、七步沟等著名旅游景点,沿平涉线两侧打造,全长25公里。内容主要包括村高粱花田景观、活水村—前渠段河道两侧花卉景观、楼上村与东太行景区之间农田景观和其他景观设施。
(一)村高粱花田景观
在镇平涉线至水沟段两侧,规划种植了高粱花田景观,压减玉米2600亩,增加油葵、酿酒高粱等高质高效作物种植形成高粱花田,油葵推广高油品种矮大头,高粱推广酿酒品种红樱子。金秋十月,以高梁红为底色,以金色的油葵锁边,火红的高粱、金黄的油葵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观景期结束后,油葵、高粱又将以榨油和酿酒原料销售给榨油和白酒企业,促民增收。
(二)活水村—前渠段河道两侧花卉景观
农业种植方案范文6
关键词:气候变化;北方;作物生长;长期适应策略;短期响应方案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4JK1017)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58
全球变暖加剧,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诸多研究表明,中国北方地区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明显的区域,未来气候变化对该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针对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寻找农业生产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北方地区气候变化趋势
北方地区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上。数据表明,近100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增加幅度为 0.5℃~0.8℃,到2020 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 1950年升高 1.68 ℃[1]。唐国平等[2]选用 GCM 模型对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模拟,结论表明气候变化将使中国境内的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并且气温升高的幅度在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北方地区未来温度会不断增高,最大增温区在东北,可达 0.192℃/10 年,其次是华北,为 0.104℃/10 年[3]。降水变化更为复杂,不同空间地域差异较大。受气温变暖影响,高纬度地区和一些湿润热带地区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中纬度和干旱热带地区的降水将进一步减少。西北中部,青藏高原西南部、华中至华北地区和东北中部 4 个地区的降水则显著减少[4]。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都有增强的趋势,干旱将进一步加剧。
2 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农业生产影响
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未来气候变化对各地影响也明显不同,总体趋势是不同生态区可多利用的积温均由北至南逐渐增多,本研究根据各地区热量资源变化情况、种植制度及作物品种划分原则,可以得出北方三区域的农业生产变化趋势。
2.1 东北区
在该区域未来春小麦面积将缩小,有向三江平原北部集中的趋势,而冬小麦面积增加,热量资源逐渐可以满足一年两作的需要,特别是辽宁省南部逐步可以进行冬小麦/夏玉米的轮作。受热量条件影响较大的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以及高原地区的冷凉气候区的作物种植面积将会迅速扩大,未来玉米种植品种也将由现在的早熟品种更替为晚熟品种。
2.2 华北区
该区温度增加较多的集中在山东东部和河北北部地区,较少的是华北平原中部地区。河北省北部地区未来积温增加幅度可满足冬小麦生长,种植制度可能由一年一熟(春小麦)或两年二熟(如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演变为一年两熟(麦+大豆或麦+棉等);山东省东南部和河南省南部复种指数提高,可由当前一年两熟(如麦+稻、麦+大豆或麦+棉等)演变为一年三熟,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亦可以种植冬小麦+双季稻[5]。
2.3 西北区
该区冬季气候变暖使得越冬作物种植区北界西伸北扩,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多熟制向北推移,作物品种的熟性由早熟向中晚熟发展,单产增加,品质提高;另外多熟制向北部和高海拔地区推移,复种指数提高[6]。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发生明显变化,春播作物提早播种,喜温作物生育期延长,越冬作物推迟播种,生育期缩短,如冬小麦,其生育期缩短的趋势大于春小麦[7],棉花产量明显增加。气候变暖使西北干旱区作物种植格局由春小麦为主转变为玉米、棉花、冬小麦为主;半干旱区由小麦为主转变为玉米、马铃薯、冬小麦为主[8]。
3 应对策略的制定
开展农业适应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应对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应对策略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短期响应方案,另一方面是长期的适应策略。
短期响应方案主要是指农民以及科研机构根据气候变化做出的努力保持农业系统现状的一些调整。它们是自主进行的,并没有政策性的变化或更深层次的研究。 短期调整在本质上是抵御气候变化的第一道防线。农业的长期适应策略是指在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市场机制和在应对一些环境或经济刺激的政策政府的改变上,这种改变是从根本上应对气候的长远变化[9]。
3.1 短期响应方案
应对暖干化的短期响应方案一般包括:农艺策略。包括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的变化、提前播种和收获、深耕深播等;保存水分策略。包括保护性耕作、耗水低的农作物轮作、小气候改造和灌溉调度。
东北地区是我国增暖最明显的区域,也是未来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增温使该地区春季回暖早,生长季延长,积温和持续天数增加,积温带北移,这些变化为当地农业带来了更多生产潜力,提高了复种指数,但同时也带来更多气象灾害的影响。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期适应策略应重点在调整作物结构,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变更作物熟性等方面投入力量。调整作物结构是指可以将当地现有作物结构调整为以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相结合的三元农业种植结构,在北部地区以培育大豆和水稻为主,中部地区以培育玉米、大豆为主,而在西南部地区以水稻、玉米为主,兼顾杂粮,这种混合种植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增加的热量资源并且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10]。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则主要通过逐渐种植产量较高的冬小麦,取代春小麦,以实现高产目标。变更作物熟性可通过引进或选育生育期相对较长、感光性弱、感温性强的中晚熟品种, 以增加作物产量;在熟制不变的地区培育生育期更长的晚熟品种,以充分利用增加的热量资源。
华北地区气候未来呈现暖干化趋势,水资源将成为该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应合理调整当地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即适当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如不耐旱的玉米、春小麦种植面积可视情调整,培育和引进抗旱品种。在水资源能保证作物需求的区域,可维持当前耕作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水资源匮乏区地区,采取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混作经营模式,发展多元经济模式,也可以充分利用增加的潜在热量资源,获得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从农艺措施层面而言,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可以对夏玉米进行适当晚收和晚播,冬小麦进行迟播。因为气候变暖导致冬前积温增加,暖冬现象加剧,小麦的播期可以延迟[11-12],而玉米延迟收获可以增加对光温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籽粒灌浆,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13-14],夏玉米晚播则是因为气候增暖后,温凉且温差较大的秋季更适于玉米的灌浆,而且较长的生育期亦有利于产量形成[5]。从改变农业生产技术层面而言,气候变暖有利于设施环境下作物生长,可以进行高效率的农业生产,减小气象灾害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利用采用节水措施开展农业生产,所以可考虑在华北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西北区地域广阔,气候多样复杂,总体来说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是由暖干向暖湿转型[15]。降水量的局部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减少对农业生产有利。但作物生长期气温升高,缩短了养分积累的时间,降低了品质,而且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持续偏少,土壤水分蒸发加剧,由于水分亏缺抑制了热量资源增加所发挥的作用,部分地区粮食将大幅度减产。针对这些变化趋势,首先应确保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西北地区集中了大片荒漠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区还有青藏高原的高寒区,还有内蒙古地区大片的草场资源,适合农业生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和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在保证宜农地区农业生产的同时,更要兼顾其他不适宜农业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增强该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其次,西北地区土地类型多样,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气候情况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产品和特色农业[16]。新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且温差大,适宜棉花、优质瓜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减少耗水作物的播种面积。河西走廊夏季冷凉干燥,适宜发展蔬菜生产。在农牧交错带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在为数不多的宜农区需要培育和引进抗旱作物品种,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甘宁地区可以结合地方优势发展药材种植[17]。陕西中部和南部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随着温度的增加,可以增加复种指数,开展多熟制度和混作制度,增加粮食产量。青海地区热量资源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对较小,还是以喜凉作物或经济作物为主。
3.2 长期适应策略
长期适应策略是一个有机体或群落或系统,通过改变自身形式或功能去强化响应外界重复扰动的能力[9]。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当一个基本生产要素缺乏时,那么作为一个长期的适应机制则意味着作物种植制度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例如,日益稀缺的灌溉用水可能会改变旱地农业的耕作技术、设备需求和市场基础设施。
长期适应策略需要从管理策略、政策制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上进行考虑,包括:减缓气候变暖,这要求政府部门从根本上制定策略来延缓气候变暖的发生,主要通过减少碳排放等途径;改进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改进,农艺器具的更新;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能源设施,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存的各种能源可能面临供应紧张或枯竭的局面,如何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这些都将是未来需要考虑的方面。从长远来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将成为推动能源等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4 结论
从不同纬度地区将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热量资源变化的潜力上来分析,我国高纬度地区农业适应性较强,存在较大的适应空间;中纬度地区适应性较差,但通过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管理措施,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低纬度地区,由于本来基础温度就高,未来增温幅度也不大,农作物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不明显,另外随着该区域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也将威胁该区域的粮食安全[18]。在不同区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时,需要从短期响应和长期适应两方面来考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负效应。
参考文献
[1] 丁一汇,任国玉, 石广玉, 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 2(1): 3-8.
[2] 唐国平,李秀彬.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55(2):129-138.
[3] 翟晓慧,刘孝勇, 宋乃平.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
响及农业适应对策综述[J].甘肃农业, 2011, 7:20-23.
[4] 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中国近 50 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2):238-244.
[5] 金之庆, 葛道阔, 高亮之, 等.我国东部样带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的模拟研究[J].1998,31(4):51-58.
[6] 刘德祥,董安祥,邓振镛.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19-125.
[7] 郝祺.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小麦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9.
[8] 王润元.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兰州,兰州大学,2010.
[9] Easterling W E. Adapting North American agri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 in review[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996, 80(1): 1-53.
[10] 金之庆, 葛道阔, 石春林, 等. 东北平原适应全球气
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的模拟研究[J],作物学报, 2002, 28(1): 24-31.
[11] 金岩,王从卯,李延奇,史桂萍.气候变暖对龙口小麦适播期的影响[J].山东气象2008, 28(2):28-30.
[12] 高蓓.暖冬对陕西省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J].科技咨询导报,2008,(18):256.
[13] 李晔.收获期对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中国种业[J].2007,(10):42.
[14] 刘月娥.玉米对区域光、温、水资源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15]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2,24(3):219-226.
[16] 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2):51-56.
[17] 邓振镛, 张强, 赵红岩, 等. 气候暖干化对西北四省
(区) 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及调整方案[J]. 高原气象, 2012, 31(2): 49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