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范文1

然而,可再生能源发展“必要性”与“经济可行性”之间存在的反差,传统能源利益集团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阻挠,对发展路径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决定了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之路必将是曲折、艰难和反复的。

在我国,一个更为强烈的反差是:一方面,我们“极端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出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对现有能源系统以何种恰当方式转向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系统方面的研究“高度忽视”。对可再生能源“如何转型”缺乏基础性研究与系统性思考,导致本应是系统推动能源转型的政策在实践中“各自为政”,并演变为单纯以实现某个“既定份额”为目标。

将可再生能源发展置于人类能源转型历史进程之中,探讨能源转型的基本内涵与动因,梳理能源转型的逻辑,系统分析可再生能源转型与历史上能源转型的异同,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问题和转型方式,不仅有理论必要性,也有实践重要性。 一问:能源转型如何发生

很多报告和论文将“能源转型”(energy transition)一词等同于“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或“低碳转型”来理解。这一含义最早可能来自1980年德国科学院出版的一份报告:《能源转型:没有石油与铀的增长与繁荣》。该报告当时呼吁彻底放弃核电和石油能源的观点受到强烈反对,但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演变成为德国能源政策的基本内容。相应的,德国“能源转型”的含义逐渐演变为“转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并宣称最终目标是建立百分之百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体系。

能源转型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在更一般意义上,能源转型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国家或社会主导能源的转换或更替过程。比如,煤炭替代薪柴并成为主导能源,石油替代煤炭成为主导能源。不过,对能源转型的这种描述性的理解,以及基于这一理解的相关研究难以适应复杂、丰富的能源转型实践的需要,无法对认识当前能源转型提供洞见。

美国天然气专家罗伯特・海夫纳三世试图另辟蹊径。在其2009年出版的著作《能源大转型》中,罗伯特・海夫纳三世从能源存在的三种物理形态,即固体(木材、煤炭等)、液体(石油)和气体(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氢能等)出发,把人类能源利用的历史与未来概括为两次能源转型:第一次能源转型是固体能源向液体能源的转型,第二次能源转型是液体能源向气体能源的转型。这一观点具有理论抽象性和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能源转型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观察视角;但这一理论对于能源转型判断标准过于抽象,对能源转型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理解能源“如何转型”作用有限。

加拿大的瓦茨拉夫・斯米尔(Vaclav Smil)教授认为,能源转型是各种能源利用“原动机”(prime movers)驱动下的能源结构不断变化过程。“每当效率更高的新能量‘原动机’出现取代旧的原动机,显著提高了人类所能利用的能源的量级,能源转型就会发生。”

斯米尔教授根据“原动机标准”将人类能源利用划分为四次能源转型:第一能源转型发生在距今1万年到5000年,人类通过驯养役畜来替代部分人力;第二次能源转型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风车和水车的出现,进一步替代人和动物的肌肉力;第三次能源转型随着1765年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的扩散和进一步改进,启动了煤炭替代薪柴的能源转型进程。第四次能源转型的发生则伴随着发电机的发明使用,以及1882年世界第一座中心发电站在纽约和伦敦投入使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而出现。

斯米尔教授所提出的“原动力发明、改进和扩散”逻辑为我们认识历史上的能源转型“何时发生”、“如何发生”提供了非常有启发性的见解。然而,回顾人类能源利用史就会发现,以“原动机”单一标准来判断能源转型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从原动机标准所划分的一些能源转型并未真正导致该种最终能源成为“主导能源”,从而不构成人类社会或者国家层面上的能源转型。比如公元前1000年伴随风车和水车的出现,除了在小范围外,风能和水能并没有在普遍范围成为主导能源,更不用说全球了。这是风能和水能的自身局限所致,与原动机效率高低无关。二是以“发电机”出现而引发的第四次能源转型,偏离了“一次能源”的逻辑进入二次能源(电气化),这一转型与当前清洁化低碳化发展存在矛盾和冲突。这是因为,化石燃料发电的“原动机”效率和能级的提升将进一步增强化石燃料的竞争力,不利于向清洁燃料过渡。因此,任何非一次能源技术革命对于“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回归到其所依赖的一次能源的“源头”来评价。

为了更好描述历史上能源转型的逻辑和解释未来的能源转型,笔者对能源转型的定义是:能源转型是由原动机推动的,伴随着能源系统深刻变革的,一次能源结构长期变化过程。能源转型的发生与深化,是随着一种足以推动国家,乃至全球层面的能源转型得以发生“原动机”发明、扩散而发生、发展的,正如历史上的蒸汽机之于煤炭,内燃机之于石油一样。 二问:中国能源转型处于哪个阶段?

中国处于能源转型的哪一个阶段,下一次能源转型是第几次转型?判断能源转型的标准不同,答案也不相同。基于能源转型的上述新定义,就国家层面而言,能源转型应符合三个判断标准:

一是要有导致能源利用方式重大变化的“技术创新”或“原动机”出现。能源转型不是“新”能源品种使用数量的简单“累积”,中世纪英国城市用煤非常普遍,到18世纪初,英国不仅家庭住宅取暖,很多工业行业生产中都使用煤炭。煤炭的利用方式依然是沿用过去的燃烧方式,没有出现用煤技术的重大创新。1765年,瓦特蒸汽机作为煤炭原动机的出现,英国才真正启动了向煤炭的转型,随后扩散到欧洲大陆和美国。

二是要有基于能源技术创新的一次能源结构变化,即新“原动机”出现后,所利用的一次能源逐渐替代原有能源,并最终成为主导能源。换句话说,替代能源需要有成为主导能源的潜质。从这个判断标准看,瓦茨拉夫・斯米尔所说的风车和水车发明所引发的能源转型,并不构成国家层面的能源转型。

三是要有能源系统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基于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原动机),一次能源的替代与转换的展开,必须同时构建与这种能源特性相匹配的能源生产、消费和输送体系,否则能源转型难以顺利和有效推进。因此,就当前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而言,能否建立起与可再生能源特性相匹配的能源系统对于转型成功至关重要。

根据这些标准来梳理人类能源利用的历史,可以发现:从原动机标准和一次能源结构变化标准看,历史上的能源转型可以划分为三次,即薪柴向煤炭转型、煤炭向石油转型、石油向天然气转型。目前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阶段,即石油向天然气转型阶段。

如果结合能源系统变革(第三个标准)来看,就会发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同属于化石能源,其能源生产和消费系统的共同特征是:大规模生产、输送和消费。也就是说,它们均属于“能源系统”特征相同的一次重大能源转型。

人类能源利用可以划分为两次大的能源转型。第一次能源转型是植物能源向化石能源的转型,第二次能源转型是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两次大能源转型期间存在着一些亚转型(如向煤炭转型,向风力发电转型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天然气是向第二次能源转型的重要过渡能源,这不仅是因为它比煤炭和石油更加清洁,而且因为从能源系统看,它兼具集中式和分布式的特点。 三问: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难在何处?

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有多难,难在何处?相信任何一个相关的政府官员、学者和产业人士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我认为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至少有如下“三难”:

一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迫切性与经济可行性存在巨大反差。化石能源对植物能源的替代,不仅是高密度能源对低密度能源的替代,而且是高竞争力能源对低竞争力能源的替代,主要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当前各国正在发生的可再生能源转型,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主流价值观的背景下发生的,是碳减排政策驱动下的能源转型。因此,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是在化石能源自身效率还有较大提升潜力情况下,为实现经济增长的“脱碳”而发生的低密度能源对高密度能源的替代,同时也是低竞争力能源对高竞争力能源的替代。这一转型的迫切性、必要性与经济可行性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导致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问题的基本根源。

二是与可再生能源特点相匹配的“新”能源系统无法通过现有能源系统的“外推式发展”而得到。一个与化石燃料的大规模生产、消费和输送体系及其高能量密度、可储存、分布不均衡等特性密切相关,而风能、太阳能的广泛分布性、低能量密度和不可存储性决定了本地生产本地消费模式是较好的选择,现有能源系统必须变革以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新特征。然而,与化石能源特性完全耦合的现有能源系统并不会自觉向适应可再生能源特点的能源系统转型,因为传统能源企业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往往会自觉阻碍这一进程。

三是可再生能源的单一品种,无论是水能、风能、太阳能,还是生物质能,都不具有成为单一主导能源的潜质。因此,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是就多个品种集合整体而言的。这些不同可再生能源品种的技术特性不完全相同:水电基本与现有能源系统兼容,风能和太阳能更适合分布式、小功率,生物质能则分布式、集中式均可。要将这些能源利用技术整合为一个有机“新”能源体系,将面临更多的技术、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复杂性。

上述“三难”,也可以说是能源转型的新特征和新变化。这就给能源转型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转型政策要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能源体制与政策实施方式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新特征与新变化,减轻能源转型的成本与阵痛。 四问:从德国能源转型实践学到什么?

德国是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典范,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做法也被作为“经验”为各国所借鉴。比如,可再生能源全额上网、固定电价(FIT)、投资补贴等政策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标准选项。对此,无需多言。这里我将特别指出两个很少被提及,但实际上对我国更有价值的德国能源转型“经验”:

一是增强电力市场灵活性是应对可再生电力波动性最重要的制度条件。德国电力改革始于1998年,但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电力市场制度架构,确立了电力供应侧和需求侧竞争性市场。其核心要素包括:电力零售侧放开,终端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售电商;开放电网使用权,电网运营商不参与市场竞争;日前、日内现货市场与多级调频辅助服务市场协同合作的市场结构,等等。德国可再生能源转型到目前为止能够较为顺利地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及其配套机制所决定的市场灵活性是基本制度条件。从经验借鉴看,构建这一制度是中国等很多国家推进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必备条件。

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份额上升,德国又设计了一些新的市场制度以期进一步提高市场灵活性:一是建立了以平衡结算单元为主体的电量平衡机制,以及与之配套的独立调频市场。凡是不能维持区域内发电和用电平衡的平衡发电运营商(结算单元)都必须从电网公司那里购买调频调峰电量,同时允许调频供需独立进行拍卖;二是在2015年底的《能源变革白皮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电力市场灵活性措施,主要包括:允许短时间内的超高电价和负电价,允许更多类型的技术参与到调频辅助服务市场中,等等。更为灵活的电力市场制度,能够更为精确地反映电力的时间和空间价值,市场参与者能够及时反应。

二是从发电、电网和用电各个环节入手,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整体灵活度以应对可再生电力波动性挑战。具体做法包括:进一步提高化石能源发电厂的灵活度,以提高其调峰能力,而不是扩大规模降低能耗;改变热点联产电厂和生物质发电厂运行方式提高其灵活性;发挥欧洲互联电网的“间接储能系统”作用,提高德国输电网的灵活度;综合运用储能、热泵、电动汽车、智能电表等技术手段提高负荷的可调节性,增加电力需求侧灵活性,等等。 五问:什么是中国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当务之急?

中国可再生能源转型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可再生能源比重太低?补贴力度不够?并网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不是“当务之急”。当前应优先落实如下事项或原则:

一是确立我国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国家战略。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国家战略既要反映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各国能源转型方向虽然相似,但能源资源禀赋与治理结构不同,决定了能源转型的国别差异。

我国的能源转型远未上升的“国家战略”层面。首先,我国能源转型处于各个部委各自为政阶段,每个部门就自己主管的领域自行决定重点、方向和速度。其次,我国能源转型缺乏清晰的战略安排,实施路径和推进速度也缺乏统筹考虑。最后,能源转型进展和政策实施效果也无科学评估和考核。政策出台了很多,能源转型的问题也很多,但鲜有部门能够出面纠正和完善。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国能源转型“国家战略”的确立和落实。

二是当前能源体制改革应充分反映能源转型的方向和要求。我国能源体制抑制市场作用导致配置效率低下问题非常突出。大力推动能源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能源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不仅如此,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告诉我们,竞争性电力市场和灵活的交易机制是可再生能源转型最重要的制度条件。因此,能源市场化改革的迟缓不仅会影响能源配置效率,而且还会阻碍我国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进程,增加转型成本。

三是我国能源转型的进展与步骤不应由传统能源巨头决定。传统能源巨头一定是能源转型的主要参与者,但能源转型的方向和进展不能由电力公司等传统化石能源巨头主导。因为它们可以从放缓能源转型速度和进程中获得经济利益。正如赫尔曼・希尔在其《能源变革:最终的挑战》一书所指出的,“客观上,在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中是不可能实现共赢的。百分之百转向可再生能源是工业时代以来最广泛的经济转型。如果这个进程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是不可思议的。失败者将不可避免地是传统电力工业,其损失程度取决于其洞察力、决心和能力,以及进行彻头彻尾的重组、直面迅速衰减的市场份额、发现新的业务领域。”

如果想让我国能源系统能够按照能源转型的方向和逻辑来实现转型,必须要在确立能源转型国家战略基础上,配套以推动能源转型的系统法律和政策框架,由国家来主导和推动转型,方有可能避免能源转型进展和节奏由传统化石能源巨头主导的局面出现。

四是基于能源转型方向调整当前投资以避免锁定效应。未来30年-50年的能源系统是由当前投资决定的。当前的能源投资要符合能源转型要求,否则将导致我国未来能源系统(电力系统)锁定在既定道路上,加大未来能源系统转型的成本。

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师范专业;可再生能源教育;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28-03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动力。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作为优质能源,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将人类飞速推进到现代文明时代,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棘手的环境影响和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生成时间漫长,不可再生,终将枯竭,造成全球能源短缺。人类能源使用的低效率加速了化石能源的耗竭,而化石能源使用所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造成了空气污染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我国是典型的能源消费性污染国家,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为此,世界各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资源,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越来越重视全方位的可再生能源教育,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人们选择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

一、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教育现状

可再生能源教育在教育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一般是指关于可再生能源及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教育,其基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能够积极关心能源及环境问题,提高能源意识;理解可再生能源的基本含义;认识能源的有限性和节能的必要性,树立节能观念;认识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正确理解和把握能源及环境问题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养成科学地处理能源及环境问题的实践态度以及对能源问题的自我价值判断能力和意志决定能力,树立与环境相协调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并采取积极行动,协同共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开展能源教育。例如,美国国会《2007美国绿色能源教育法案》的颁布,建立《国家能源教育课程内容标准》,形成了覆盖全国 、所有年龄段的能源教育体系。日本《能源基本计划》指出: “能源教育是长期、综合、有计划推进能源供给措施的必要事项之一。” 2006 年日本能源环境教育信息中心颁布的《能源教育指南》,对学校能源环境教育的性质、目标及内容等做了具体规定与说明。我国台湾1973年颁布了 《台湾地区能源政策》,并于1979 年、1984 年、1990 年及 1996 年分别对此政策作了四次修订。2002 年,台湾“经济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加强中小学推动能源教育实施计划》,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源素养,促进学校能源教育的发展,培养能源教育师资,推广学校能源教育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也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制定节约能源政策、进行能源教育势在必行。1986年国务院了《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但却没有把能源教育作为节约能源的一个重要途径重视起来。2006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将节能知识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之中,但还没有形成能源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师范专业可再生能源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师范是教师的摇篮,师范生承担着未来青少年的培养重任,通过他们将可再生能源的理念和观念带给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因而师范专业要大力开展可再生能源的教育,提高师范生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师范专业开展可再生能源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开设选修课程,保证教育的覆盖面和效果。作为普及性的教育,受教育学生的人数越多越好。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一般都有课程文件将其固定,特别是必修课程,很难随意加减课程。但选修课程有一定的灵活性,特别是任选课程,学生可以随意选修。将可再生能源教育列入任意选修课程,全校的学生都可以选修,保证了全校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都可以在自己的课程中渗透可再生能源的相关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课程是保证教育效果的最有力武器,通过课程将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最基本的知识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并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深入每个学生心中,养成自觉节约,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行为习惯,避免学生知识支离破碎,学习与生活行为分离的局面,有效保证学习效果。

2.利用“三小”活动,深入开展再生能源教育。在中小学可再生能源的教育除了在各学科中渗透外,开设专门的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师范生将来要承担专门课程教学,光靠选修课程所学的知识,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因此,选择重点专业,如科学教育专业,将来很可能会承担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育等专门课程的教学,对这样的重点专业可深入培养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育等课程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有效指导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培养的主要方式就是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中重点抓“三小”活动(即小论文、小制作和小发明)。“三小”活动是武汉市教育局每年针对市属高校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活动,学校非常重视,在制度和活动经费等各种保障上都非常支持,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在“三小”活动中,指导学生多选可再生能源的课题,如“武汉市小区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情况调查”、“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中水系统设计”、“生态校园设计”,“绿色小区制作”、“新农村、新能源制作”等,在课题完成过程,需要深入了解可再生能源的有关知识,反复调查和设计,才能完成调查报告、论文和设计等并参与比赛。从查资料、整理资料、实践、总结、交流成果等一系列过程,步步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除了抓好“三小”活动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有效的补充。我们和中山路小学、光谷一小、蔡店小学等开展了一系列的“手拉手”活动,“大手牵小手,小手牵大手”。在和中山路小学、光谷一小的观鸟活动中,安排了太阳能小车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也吸引了许多家长。大学生的大手牵着小学生的小手,小手又牵动了大手,让大学生、小学生、家长都在这样的活动中受教育、成长。同时也提高了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组织和指导能力。在和蔡店小学进行的“家乡水资源调查”中,大学生了解了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污染物的来源,完成调查报告,指导小学生完成“家乡河流”和“未来的河流”等绘画作品。

三、学生党校课程中渗透,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高等学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都是品学兼优、工作积极的学生。他们是学生先进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着其他学生,因而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他们大多是学生干部,经常组织学生活动,引导他们组织可再生能源的活动,对其他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

作为教师党员,学校安排笔者给党校学生讲“生态文明”的解读,在解读过程中,不得不提可再生能源,正好利用这个机会,给学生上了很好的一课,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关心国家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养成良好的环保、节能习惯上完课后,学生就发出倡议垃圾分类处理、采用节水节电的措施,建议学校将所有的灯都换成节能灯,同时更换太阳能路灯,建议学校将未开工的体育馆建成零排放体育馆,在学生中开展“节能20%行动”等。

抓好师范生可再生能源教育一定会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好、和谐。

参考文献:

[1]吴志功,王伟.美国能源教育发展及其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刘春玲.美国国家能源教育课程内奢标准简介[J].中国电力教育,2007,(7).

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再生能源;能源产业;产业发展

一、贵州可再生能源概述

贵州除了具有丰富的煤炭、煤层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水能资源外,还有大量的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其种类多、储量较大、开发利用的前景较好,在未来能源供应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1)水能资源。贵州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乌江等流域,开发方式主要是流域梯级电站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全省1900多万千瓦的水能资源85%以上已经开发,开发程度相对较高。随着瓦斯发电、煤矸石发电、生物能源开发、沼气建设以及风电等新能源开发的加快推进,加上按照循环经济“资源化”鼓励和支持工业垃圾发电等,贵州电力装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也会加快发生变化。据统计,全省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达1874.5万kW,占全国水能资源总量的8%,居全国第六位。单位面积蓄能

10W/KML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23万

kW,仅占全省水能资源总量的5%,开发利用潜力很大。(2)生物能源资源。贵州特有的土壤、气候等条件,使之形成了丰富的生物能源资源,适宜于种植小油桐等资源,适合发展第二代生物能源。尤其是在发展小油桐、乌柏、桐籽、油菜等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贵州生物能源资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产废弃物、有机垃圾和其他植物及其残体。全省年生产的农作物秸秆约2000万吨,其中,水稻、玉米和油菜秸秆产量占70%以上。另外,可生产乙醇的马铃薯十分丰富,2008年来种植面积908.64万亩,产量达150.30万吨。另一类是木本生物油料资源,主要有油茶、油桐、乌桕、油棕、小油桐(学名:麻风树)、光皮树、黄连木等。贵州种植小油桐条件好,出油率高。经国家发改委2006年批准,贵州可在黔南州和黔西南州部分县种植小油桐60万亩,用于生物能源开发。贵州生物能源资源存在着开发水平低,大量资源浪费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贵州林业方面的研究单位对以“小油桐”为主的生物质能开发进行了深度研究。已在贵州南部种植10万亩小油桐,并取得初步成效,加上其他生物能源资源,贵州生物能源开发前景可观,将成为贵州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新能源开发中已经具备技术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及初步的商业化发展条件。为充分利用贵州的土壤、气候资源,近年来在贵州南部试种了20万亩小油桐,并建立装置作了试验性开发。在沼气开发利用方面进展更快,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全省各地开发沼气的积极性高,开发利用的成效也较显著。(3)风能资源。根据有关普查,贵州年平均风速大于2.0米/秒的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风能约20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西南部等地区。近年来,贵州按照国家关于风电开发前期工作要求开展了风能资源普查,近年来在毕节、安顺、六盘水、黔南、黔西南和贵阳等市(州、地)建立了30多个风电场点进行资源详查。制定了风能开发规划,并引进大唐、华能等公司分别开展了盘县四格、赫章韭菜坪风电场前期工作。(4)太阳能资源。由于贵州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

1200~1600小时之间,是全国最少的地区之一,年日照百分率除西部威宁达40%外,绝大部分地区在25%~35%之间。这种日照条件决定了贵州太阳能储量不大,因而开发进展也较缓慢。

二、促进贵州再生能源发展对策

(1)全面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明确发展目标,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考核指标。(2)采取激励性政策,发展生物质能源市场。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曾就积极倡导发展风电、太阳能光袄电池等产业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扶持了许多企业,但由于政府对新兴产业的规制与激励认识不足,导致企业进入门槛太低,追求产能扩张多过建设质量内涵,没有引入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良莠不齐,无序竞争,造成产业过剩、重复建设、设计与制造的基础领域比较薄弱、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这些企业的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与活力。生物质产业的发展要汲取这个教训,要将政府的支持通过招标分配给最有活力的企业,政府更有责任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建立健全行业严格的技术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调高进入门槛,增强项目流程的透明度,加强技术监督和市场管理,保障企业的公平竞争,培育生物质能源市场。(3)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国家有关部门采取财政、税收、价格等综合措施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政策,并通过组织政府投资项目和特许权项目等方式,培育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石油销售企业要按国家规划和实施计划制订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市场规划,并在技术和设施方面做好收购及销售生物液体燃料的准备工作。

参 考 文 献

[1]王礼全主编.贵州产业发展研究报告[J].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7)

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现状

一、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资源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必要保证。人类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生活需求,不断地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甚至采用了掠夺式的开发手段。资源的枯竭已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已经是人类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向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面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现状,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关键。

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更加合理、健康、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用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去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满足,并且从体制建设上保障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废弃物资源在物质性能上的可再生性,是其可再生利用的根本。利用循环再生原料是人类社会工业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手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指导下,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因此,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去认识,不但要认识到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还要对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具体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做到从根本上提高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满足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求。

二、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来看,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对废弃物资的循环和再利用,不但实现了节约的目标,也发挥了废弃物资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废弃物资变废为宝的目的。因此,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角度出发,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

在生产生活中,废弃物资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到物资的自身特点,有些物资虽然处于废弃状态,但是具有一定的回收和再利用价值,只要加以正确的开发和回收,并辅以一定的科技手段,就会将废弃物资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所以,对于废弃物资而言,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对废弃物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通过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废旧物资找到了合理利用的方式,不但减少了物资重新生产的成本,也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实现了物资的循环利用。所以,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出于提高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环境可在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方法。

1.3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对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体物资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不但满足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对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其意义在于有效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此,应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有正确认识。

三、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式分析

考虑到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式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与利用方式,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目前来看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1 做好物资回收工作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主要都集中在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上。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取得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预期效果,就要从物资回收环节入手,严格执行物资回收程序,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将废旧物资按照种类进行回收,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质量,满足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要。

1.2 细分资源的种类

在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为了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综合效果,需要对资源的种类进行细分,按照可再生资源的类别做好分类工作,促进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质量的提高。为此,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将资源的分类当做重要工作之一,制定具体的回收种类划分标准,提高回收的准确率。

1.3 注重高科技手段的引进

为了保证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应根据实际开发与利用过程,引进高科技手段,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效果,使一些重要原料和成分能够从废旧物资中提取出来,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需要。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高科技手段的引进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4 注重实效性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在实际过程中应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以追求实效性为主要目的,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手段,提高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效果,注重整个开发与利用过程的实效性,使整个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为此,应根据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定具体的实效性目标,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从提高环境保护效果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角度出发,做好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认真分析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并对具体做法有全面的了解,促进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范文5

中国的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可概括为:加快调控转型,强化节能优先,实行总量控制,保障合理需求,优化多元结构,实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引领,系统经济高效。它由以下六个子战略构成。

战略之一:强化“节能优先、总量控制”战略

节能、提效、合理控制能源需求是能源战略之首。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小国,必须确立“人均能耗应控制在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思想,实现有控制的健康发展。基于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我国单位GDP能耗的分析和结构节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及社会消费节能潜力深入分析的结论表明,我国的节能提效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项战略旨在使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总能耗(特别是煤炭石油消耗“天花板”)最小化,以较低的能源弹性系数(

这里的控制目标,充分考虑了挖掘国内能源的科学产能潜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合理的能源进口。其中,将2020年的总能耗控制在40亿吨标煤左右,是一个十分困难又十分有意义的战略指标,在此期间,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产业,转变经济增长内容,把GDP年增长掌握在7%――8%左右,较为合理并有利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环境友好。实现2020年的能耗总量控制目标,是转变发展方式实际成效的标志,将有力推动结构调整,也是实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的关键。

战略之二:煤炭的科学开发和洁净、高效利用和战略地位调整

煤炭目前是我国主力能源,煤炭的洗选、开采和利用必须改变粗放形态,走安仝高效、环保的科学发展道路,它在我国总能耗中的比重应该也可能逐步下降,2050年可望减至40%(甚至35%以下,其战略地位将调整为重要的基础能源。应尽量降低煤炭消费增长速度,使煤炭消费总量尽早达到峰值,此后,总能源的增量将由清洁新能源补充。要树立“煤炭科学产能”的新概念,即采用先进的煤炭生产和高效利用技术,促进煤炭生产的安全度、煤炭的利用效率和洁净度较大幅度提高。根据科学产能的要求,合理的煤炭安全产能应该控制在30亿吨以内。煤的洁净化利用,不仅是一个战略方向,而且要成为可定量衡量和检查的指标。报告提出了煤炭“洁净化度”的概念和定量描述,可作为该行业的一个考核指标。报告给出了2020年、2050年和2050年应实现的“洁净化度”的参考值。

战略之三:确保石油、天然气的战略地位,把天然气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确保石油在今后几十年的安全供应和能源支柱之一的稳定战略地位。石油国产每年2亿吨(或近2亿吨)可继续保持几十年,但我国石油储采比较低,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走高。石油的战略方针是:大力节约,加强勘探,规模替代,积极进口(消费和战略储备)。

天然气(含煤层气、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是较洁净的化石能源,我国潜在资源较丰富,应该也可能大力发展,应把它放到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地位上来,增大其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20;30年可达到国内产天然气5000亿方,加上进口可达4000亿-5000亿方,将占到一次能源的10%以上,使其成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亮点和能源结构中的绿色支柱之一。

战略之四:积极、加快、有序发展水电,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战略地位逐步提升。成为我国的绿色能源支柱之一

水电是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第一重点。资源清晰、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上,应促进其积极、加快、有序发展。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可望达到装机5亿千瓦、4亿千瓦和4.5亿-5亿千瓦。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利用的太阳能发电资源约20亿千瓦;风能资源大于10亿千瓦,陆上大于海上;生物质能资源约3亿吨标煤,并有培育的潜力。尽早使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成为绿色能源支柱。2020年前应重在核心能力的创新、技术经济瓶颈的突破,重点解决风电提高经济效益、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发电降低成本、间歇性能源并网和纤维素液体燃料技术等,扎实打好基础,做好示范,逐步产业化、规模化。大力推广已有基础的太阳能热利用、生物沼气、积极发展海洋能、地热能。高度重视垃圾的分类资源化利用。实现我国农村的能源形态现代化。非水可再生能源在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总贡献有可能分别达到2亿吨标煤、4亿吨标煤和8亿吨标煤左右。

可再生能源(水和非水)的战略地位将由目前的补充能源逐步上升为替代能源乃至主导能源之一。

战略之五: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能源的长期重大战略选择,核电可以成为我国能源的一个绿色支柱

经过国产和进口并举努力,铀资源不构成对我国核能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核电的安全性和洁净性可以保证。核能按照压水堆--快堆一聚变堆“三部曲”的基本路线图,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高度重视从核资源一核燃料循环一核电站―后处理到核废物全产业链的配套协调发展。在目前压水堆为主的发展阶段,应充分发挥已成熟的二代改进型的作用,发展沿海和内陆电站,同时积极试验和掌握三代技术,同时,推动中国快堆技术加快发展。2020年核电可望达到建成/000万千瓦,使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总和占到总能源的15%以上。20;30年核电达到2亿千瓦,2050年达到4亿千瓦以上。2050年,核能将可以提供15%以上的一次能源。之后,核电将继续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

战略之六:发展中国特色的高效安全(智能)电力系统,适应新能源的分布式等用电方式和储能技术

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电力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增加,而在电力结构中,非火电的比例将逐步增加,而煤电在电力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2050年可降至55%左右。

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范文6

摘 要:电工技术的发展要跟随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步伐,电工领域对于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对电力事业有着重大发展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必要性、结合利用再生能源的实际需求及未来发展方向方面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电工新技术;必要性;前景;展望

引言:电工技术学是涉及电工制造及生产的重要工程学科,是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和应用的科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距今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已扩展了多个分支学科的工程技术领域,更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主要标志。电工新技术的发展与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指引着电力技术科学的发展。

到20世纪下期,在国防、工业发展及科学实验的实质需求推动下,结合众多新型材料及创新理论的科学技术,发展了多种电工新技术,是最具有生命力且活跃的重要分支。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一些传统行业技术上的改善发挥了极大的影响作用,革新性的改变了电力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和其它工业的发展,一部分甚至发展成了新兴产业。我国的电力技术及设备在不断更新、提高、进步中,新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电力能源产业获益匪浅,能源结构也得到改善,对提升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大有裨益。

1、电工新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及能源的协调是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也由此诞生了电力新技术。就我国目前的资源状况、供电质量及对电力的需求性,加强、发展电力新技术极具必要性。

1.1燃煤发电是我国目前主要发电方式,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劣势是不容忽视的:耗煤量高,产量较低,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大,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相比发达国家,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发电量,科学改革、创新发展电力新技术是重要关键。

1.2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工厂、企业的增多,对用电量的需求性越来越大,对能源的索取相应增加,但依照目前能源增长的情况,根本满足不了。因此,对目前的传统技术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放大能源使用率。

1.3针对我国目前的能源特点及技术,电力技术的全面发展、改革和提升都是刻不容缓的,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涵括如何高效的燃煤循环技术、水力发电和风能太阳能发电的技术、核能发电技术及磁流体发电技术等,目前这些技术已在初用阶段,但还需大程度的深入开发,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2、我国的电工新技术发展

随着社会科技创新的发展节奏,电力工业也发展较好。结合电力新技术,可以改进我国的供电能源结构,也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下面是针对发电技术及材料的分析。

2.1超导体和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六十年前研发出了实用超导体,开始适用于电工生产领域,后来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其优越性逐步替代了其他材料,在电力生产中有了较高的地位。半导体的发现和使用,为电力设备提供了各种电子类元件,为电力行业设备的自动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电力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1)电磁场的数值计算是电力设备发展的研究重点,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原本需要复杂分析、精密实验的问题简单化,推进了电力设计的发展。(2)电机控制的全面、自动发展与数控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提升电机系统的全面功能应用。(3)能源扩展、用电效率及能源使用率都离不开电子技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展望电工新技术的未来

电工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如何开发新能源并能相互运用有以下几点。

3.1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作为最伟大的可再生能源,获取方便、不受限制,可以无限索用,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已为产业的发展博得了很好的成就,是电力新技术能源开发的重点。

3.2风能发电技术。风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清洁性和环保,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成本低廉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广泛存在拥有巨大潜力,可长足发展的开发领域。风能发电技术的规模化发展,为我国的电力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3.3核能发电技术。核能是利用核裂变所产生的能量发电的技术,对环境无污染,也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世界上的核燃料相当丰富,且价格低廉,体积小能量大,不会受到任何经济影响,使发电站建设成本降低。核能发电与电工新技术的结合,它的便利性推动了新兴电工产业的发展。

3.4水力发电技术。水利发电是成本低、发电速度快且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我国已在多处易发生洪水的地区建设了水电站,不但最大程度的利用了水资源,还能控制洪水泛滥,保证人民财产人身安全,是非常值得推广发展的发电技术。

3.5磁流体发电技术。磁流体发电是将热能转换成电流的直接发电方式,是一种新型、高效且低污染的发电技术。它的持续发电时间可长达数百个小时,发电功率最高可达几万千瓦,相比以煤炭发电的方式,磁流体发电技术的利用以及产业化发展对我国的电工新技术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现实意义。

4、电工新技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良好,电力事业为国家济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加强电工新技术的发展,是具有必需性的。同时也能促进电工制造行业、新型交通运输和高科技医疗技术的发展,这些行业都需要大力的研发电工新技术来推动各种先进理论、新科技以及新型材料在如此庞大的需求中问世,需要逐步对行业进行技术的创新改革。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传统的行业受到了电工新技术的感染而发生革新性的变化。

5、小结

国家需要不断的发展进步,未来的生产模式会逐步被科学、脑力劳动来代替劳动生产。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对国家的电力发展事业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就目前我国的能源情况和电工技术的特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仍需加大对电力新技术的研发,以至我国电力事业能更好、更快的协调进展。

参考文献

[1]严陆光.二十一世纪若干电工新技术产业化展望[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1,20(1):1-10.

[2]赵峰.刍议电工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未来展望[J].电子测试,2015,(10):1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