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1

关键词:当代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转型策略

我国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改革,大力打造以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以科技和智能化为主,所以,当代农业经济转型要朝着智能化和科技化种植技术发展,通过创新农业种植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来提高现代农业经济转型的速度,从而开展现代化农业种植,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然而,就目前的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现状来看,有一些地区依然存在着管理不科学的现象。为了解决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进行探究。

一、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转型无法实现观念的更新,导致管理方式落后

通过对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地区都在积极进行农业经济的创新和改革,但是在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经济观念。比如,一些农村地区农业经济转型中仅仅只是更换了农作物的种植,如将大豆更换成玉米种植,又或者是将小麦变成了棉花种植,虽然这种方式也是农业经济转型的体现,但是这种农业经济的转型效率较低,无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直观的影响。农业经济转型不仅指的是在农作物的种植上,更重要的则是指在农作物的加工和销售以及生产上,从多角度入手,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对当前农业经济的转型调查和分析后,我们发现,很多农村地区在经济转型中没有进行根本上的改变,仅仅只是从基础的种植内容入手进行转型,无法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

(二)缺乏专业的科技和技术指导,农业经济转型效率低

在农业经济转型的今天,科技力量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农业经济转型的方向就是以科技为基础开展农业种植和促进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导致农业经济转型的效率较低。我们可以先从农业经济转型的发现来分析,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以科技为基础,以智能化种植为核心,但是前提是需要农民掌握专业的技术,农业种植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管理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农业经济转型的管理和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高效发展。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民没有掌握相关的技术,并且管理制度落后,这些都是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中常见的问题,更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

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种植越来越离不开科技,以智能化种植为核心的科技农业是现代化农业改革的重点,现代化科技农业种植可以使种植方式更加科学,这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农业经济转型也体现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以往的农业发展中多数都是以农作物种植为主,随着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比如从最初的农作物种植转变成了农作物加工和销售,甚至部分地区形成了一体化的农业发展体系,这为农业经济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基础经济,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整体效果,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农业经济转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农业发展的一体化,所以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非常重要。

(二)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业经济转型最直观的结果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就有了保障,通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策略

(一)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农业经济转型速度

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首先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如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农业部门要加大对灌溉设施的建设和防汛、防旱水利设施的建设等等,通过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比如农村地区的农作物交易集市建设,或者建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路径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可以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升。不仅如此,农村地区还可以和电子商务销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和城市批发市场建立合作,或者在农村建立农作物加工厂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途径与方式。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要重视农业经济的转型,加大投资力度来促进当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些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中需要重视的内容,需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扶持,这样才能有效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对农村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农业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中,农民的专业技术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中,需要加强对农村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掌握专业的技能和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农业种植技术转变中,无论农业种植转变朝着什么方向进行,都需要农民掌握相关的技术,从农作物种植转变成果蔬种植,或者是到农作物加工等等,这些都需要掌握专业的技术,才能有效地保障农业经济的转型。不仅如此,农业经济转型的方式多种多样,农业部门需要结合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培训,例如培训一些专业的种植技能,对一些加工技术等进行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农民的种植技术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植,而农作物的种植又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加强对农民专业技术的培训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有效方式。

(三)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和制度,提高农业经济转型的管理效率

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中还需要创新管理模式。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多数以传统经济为主,而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朝着科技化和智能化进行,农业经济的管理模式也要跟着科技的发展。农业部门可以结合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农业种植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中以智能化和科技化为基础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变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进行农业经济的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和科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不仅如此,在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还要开展灵活的管理,避免管理模式的单一而影响当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和趋势,只有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管理,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和创新,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结语

总之,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更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途径。所以,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视,做好科学合理的监督和指导,来保障农业经济的有序转型,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化,达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长青.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8(7):169-170.

[2]姚长林.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J].纳税,2019(14):191-192.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2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世界都在忍受着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所以,宜人的气候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1 农作物种植带向北延长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增强,我国多地的农作物种植带逐渐向北延长,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农作物面积逐渐扩大。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热量和水分,气候变暖使我国多地气温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长了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带整体向北方推移,许多地区的粮食由一年两熟制转变为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了我国多地的粮食储备,有效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1.2 减轻冬季冰冻灾害

全球的气候变暖趋势缓解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农业种植热量不足的问题,帮助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有效延长生育期,更多对热量需求高的粮食作物渐渐向北迁移,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2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1 易引发病虫害

病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里的害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存活时间也会相应增加,中国境内的作物害虫虫卵也会随着种植带的北迁而越冬向北迁移,对我国农作物的收成造成巨大影响。

2.2 干旱、洪涝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极端气候的加剧会导致暴雨频发,大范围的连续暴雨会造成洪涝灾害,对降水量过于集中地区的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山洪的暴涨会导致河堤决口,使房屋倒塌、农田积水,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洪涝灾害过后,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二次破坏。

我国降水量不均,夏季风提前过境就会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推迟过境就会造成南涝北旱,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水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缺的资源,干旱会造成大面积的农田因缺水而龟裂,生长的作物会随之死亡,对当年的粮食收成造成不小的损失。

2.3 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农业发展

随着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加剧,南北极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上升的海平面渐渐会淹没农田,减小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倒灌的海水还会造成农田盐碱化,使种植土壤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

3 解决气候负面影响的措施

3.1 结合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

农业是我国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要想尽快地缓解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就必须结合我国农业的客观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长远发展的战略方案。国家农业部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出现气候变化的不同,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紧急应对模式,避免在出现极端天气情况时处于被动地位,对灾情只能束手无策。

3.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暖是目前全世界正在经历的一场浩劫。为了缓解气候变暖趋势,有效控制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的一系列极端天气对我国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就必须从生活点滴做起,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日常排放量,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一份贡献。

3.3 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

目前,我国的旱地作物是气候变化的敏感产业,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则是我国农业的敏感地区。相较于南方的水稻农田来说,旱地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和脆弱。我国在未来的农业建设发展中应该重点强调旱作物的稳产、高产能力建设和相应的技术发展情况,将华东、华北、西北地区作为农业关注的重点地区,特别关注该地区的冬季旱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4 提前做好防预准备

防患于未然自古以来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选择。我国要想有效控制气候变化造成的农业问题,就必须要未雨绸缪,对气候进行长期的观测研究,并同时加大相应的技术开发投入,加强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研究。这样一来,在农业遇到突发的气候变化时,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灾害进行有效地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国种植带向北迁移,也可以减轻冬季冰冻灾害,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洪涝、干旱、病虫害灾难对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结合我国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提前做好气候灾害的应急准备,对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吴小玲,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3

东北升温最快降雨南增北减——近50年中国气候经历重要变化

作为该研究项目组成员之一的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介绍说,最近50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气候也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根据连续的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50年有着明显的增暖现象,其中近10年增温更加明显,近50年中最暖的前7个年份都发生在近10年当中。不同季节的增温也有显著差异,冬季增温速率最快,约为夏季增温速率的3倍。此外不同区域间的温度变化也有差异,全国增温速率最快的是东北区域和内蒙古,其区域平均增温速率分别达到了0.36℃/10年和0.4℃/10年。可能由于大气气溶胶增多的影响,中国西南区域的增温速率最小,为0.15℃/10年。

虽然就全国年平均的降水量而言,近50年没有明显的趋势。但是各区域的降水存在变化趋势的差异。其中东北和华北区域降水呈减少趋势,近10年较上世纪60年代减少12%,降水减少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原本比较湿润的东南区域降水有增加的趋势,尤其体现在夏季和冬季降水的增加。此外原本较干旱的西北区域,降水则出现增加的趋势。

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还引起大气环流特征及要素的变化,引发复杂的大气一海洋一陆面相互作用,大气水分循环加剧,气候变化幅度加大,不稳定因素增多,导致众多小概率、高影响度极端气候灾害的频繁发生与强度加剧。我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表现在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都有增强的趋势,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江淮流域暴雨洪涝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其次是夏季高温热浪增多;第三则表现在我国北方和西南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华北地区近20多年来干旱不断加剧的形势十分严峻,到2012年西南地区连续4年出现明显干旱。

根据气候变化模拟结果,气候变化在未来50~100年还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仍会增高,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上升明显。未来降水略有增加但增幅不大,但未来降水的预估结果在不同气候模式之间存在着空间分布差异,有些模式之间甚至出现明显的反相位变化,说明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尽管表现出一致的总体趋势,但在不同区域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生育均期缩短旱涝灾害加剧——气候变化给中国农业带来挑战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目前负面影响更多地受到科学界和社会的关注。

已有的大多数研究都显示,气候变化将会对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作用,如气温每增高1℃,水稻生育期平均缩短7天到8天,冬小麦生育期平均缩短17天,玉米的生育期平均缩短7天,使得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暖冬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越冬、繁殖,造成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带来农作物病虫害危害的地理范围扩大,发生频度和危害程度加剧。

此外,气候变化会影响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造成西太平洋暖池海水热力、青藏高原上空热力、季风环境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带来农业旱涝等气象灾害的频繁加剧发生。

施肥效应增加复种地带北推——气候变化给农业机遇或许更大

但同时,气候变化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正面影响。

气候变化对大气成分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速率不断增强,农作物的产量会有所提高。对三碳植物,如水稻、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来说这种影响尤其显著。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也会造成杂草繁茂、病虫害加重、农药和肥料效果减弱、干旱激化地力耗损等负作用。二氧化碳对农作物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大量科学研究。

我国农业生产采用多熟种植历史悠久,年平均复种指数达到150%以上。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大于O℃和10℃的活动积温等值线将向东北方向推移。如果年平均温度上升1℃,大于或等于10℃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这对于农作物生产来讲具有重要意义。近50年的气候变化已经使得中国的复种制度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为热量条件趋好背景下的种植带北推。其中三熟、两季稻和有限两熟种植带北推最为明显,本世纪前10年相对于上世纪60年代,以上三种复种带的边界分别北推了约400公里、200公里和300公里。本项目研究预估,未来我国的种植制度北推范围将更加明显,其中三季稻、三熟和两年三熟将较基准期(1961-1990年)北推450公里、700公里和650公里。

基于理论最优的复种模式,历史基准期气候条件下(1961-1990年),中国粮食单产潜力最高的区域为江淮流域的两熟区,单产潜力可达每公顷19吨,而西北区域的单产潜力在全国来看属于较低的区域,往往不到每公顷6吨。到2050年,中国南部的总单产潜力较历史基准期,将呈现大面积较为明显的下降,粮食单产潜力增加最明显的区域是华北和东北区域,其中以东北区域粮食单产潜力的增加最为明显。

本项目研究预计,全国总的粮食生产潜力将从基准期的9.8亿吨增加到2050年代的11.4亿吨,增加约1.6亿吨的粮食生产潜力。从农业生态区域分区的统计结果来看,华北、东北和西北的总粮食生产潜力最高,复种增加是未来中国粮食总生产潜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其增产贡献率为55%,二氧化碳施肥效应的增产贡献率为31%。

延伸阅读:农业灌溉水需求将普遍增加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介绍说,在热量资源普遍增加的同时,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如果没有充足的降水或是可调配的灌溉水资源,即使热量条件趋好,增加了复种潜力,其生产潜力的实现也是无法达成的。

全国9大流域灌溉需水量结果显示,中国的北方流域诸如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以及西北诸河流域,在基准期气候态、2020年代和2050年代都显示出灌溉水需求的增加。到2020年代,全国灌溉总需水量将较基准期增加5%,到2050年代,灌溉总需水量将较基准期增加近25%。到2020年代,除在松辽流域和西北诸河流域灌溉需水将会减少外,其他流域的灌溉需水都呈现增加的趋势。到2050年代,全国所有9个流域的灌溉需水都会较基准期增加。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4

关键词:气候;农业生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215-01

气象是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称;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天气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气象条件、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风、雨、雪、雹、冷、热、雾霾、光照等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农业生产活动都会产生巨大影响。适时认识并掌握气候规律、气象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是促进农业生产、确保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业是民生安全的基础,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产量和质量,严重时还会造成绝产绝收,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时刻都在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如降水、干旱、雨涝、霜冻、高温、雾霾、冰雹、大风等天气。据相关资料显示,从1949年~1988年的40年里,我国农作物因遭受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受害面积达3300公顷,其中成灾的面积为1400公顷,每年因灾损失粮食达200亿公斤以上,影响面大、损失严重。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北方地区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馕隆⒔邓的变化以及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频率。据资料显示,近100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增加幅度为0.5℃~0.8℃。受空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降水变化比较复杂。高纬度地区和一些湿润热带地区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中纬度和干旱热带地区的降水将进一步减少。西北中部,青藏高原西南部、华中至华北地区和东北中部4个地区的降水则显著减少。气温、降水的不断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也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使农作物种植带逐渐向北延长,尤其是延长了长江以北地区的作物生长期,许多地区的粮食由一年两熟制转变为一年三熟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高纬度地区农业种植热量不足的问题,丰富了当地农作物的种植种类,也减轻了冬季冰冻灾害的发生几率。不利的是易引发干旱、洪涝、病虫害的发生。我国地处北半球,夏季风提前过境就会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推迟过境就会造成南涝北旱。旱涝的发生,不仅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将直接导致作物死亡,造成绝产绝收,给农户带来巨大损失。同时,气候变暖、生态失衡导致的极端天气,如暴雨频发,引发的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产量、质量等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暴雨导致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不仅会对农作物造成二次破坏,更会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生民财产的安危。气候变暖,危害农作物的各类病菌害虫的存活时间不仅会相应延长,而且还会随着种植带的北迁而越冬向北迁移,导致病虫害的危害范围逐渐扩大,大面积暴发流行某一类病虫害,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

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对策,来应对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才能保证农作物的良好生长,确保粮食安全问题,确保民生安全问题。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防灾、抗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应定时定期的下乡进行气象信息的普及和宣传,传授相关的气象知识和常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给农民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采取简单易懂方法,做好未来天气预报、农事措施建议、病虫害防治提醒等,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防灾避险能力。根据气候、季节、温度、湿度、降水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温降温、补水降湿、防寒防冻、抗旱排涝等方法,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从而满足作物对温度、湿度、水分的需求。同时,要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种植品种,规避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要加强投入力度,对气候进行长期的观测研究,尤其是对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的研究,有效防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和危害。

气候的不断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日益加剧,积极地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控,有效解决或降低对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根兴,胡国华,邹建文.应对气候变化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问题和挑战[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09).

[2]周曙东,周文魁.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

[3]王润元.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兰州大学,2010.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5

1气候变化特征

本文选用气象资料序列完整且具有较好代表性的甘南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年(月)气温、降水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法、常规统计方法、线性趋势分析、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年及四季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季节划分标准为,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站点位置47°56′N,123°30′E。

1.1气温变化特征统计1961—2010年气象资料,得出甘南逐年平均气温,并进行5年滑动平均,从中看出近50年来甘南年平均气温变化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从图1可以看出:甘南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冷暖阶段性转折变化,1959~1988年年平均气温增温平缓,以每10年0.2℃的幅度缓慢上升,1987~2008年近20年增温趋势明显,达到每10年0.6℃,其中尤其以1987~1996年增温最为显著,达到0.9℃。可见甘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阶段变化具有多层次性。在较长时间尺度上,1961~1974年为偏冷阶段,1975年开始气温明显升高,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变化比较平缓,比多年平均值偏低,其中60年代后期为最冷时段;80年代以后气温明显升高,其中2001年以来为最暖时段。最暖年为2007年,最冷年为1966年。

1.2年降水量统计分析近50年逐年的降水量,结果显示近50年来甘南的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有一个3~5年的变化周期。甘南近50年平均降水量为452.0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998年的981.3mm,最小年降水量为2004年的198.6mm,最大年降水量比最小年降水量多782.7mm。7月份降水量从1990年开始减少特别显著。从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看,降水量略呈现下降趋势,1999~2008年降水量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甘南连续出现两年降水量偏少的概率较大,在60%以上。甘南各月的平均降水量变率波动幅度较大,大于黑龙江省的平均波动幅度。冬季、春季、秋季降水量均略有增加,但夏季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近10年平均降水量比60年代平均减少54.1mm;而同期黑龙江省年平均降水量略呈有上升趋势。从甘南各季节降水量变化分析,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秋季约占14%、春季约占12%、冬季约占2%。

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种植业结构调整气候变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按照气候变暖的实际状况,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于甘南来说,可利用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变好、积温增加、生育期延长、低温冷害减轻的有利条件,适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增加喜温抗旱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初霜晚年份,扩大晚熟大豆品种种植面积,培育耐旱、耐高温农作物新品种,增加马铃薯、大豆、水稻的种植面积。由于温度升高可将水稻、大豆的种植日期适时提前,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提高复种的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长对光、热能的利用,充分利用延长了的生长季,增加单位面积上的产量。

2.2对农作物的养分吸收及虫害的影响在较暖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长此下去将造成地力下降,从而使产量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后,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6

摘要:目前,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因此,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新时期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为实现农业增效、解决农民增收,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产业经济势在必行,发展产业经济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是工农业由非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的载体,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县实际,对我县葡萄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现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葡萄;产业;调研

葡萄是一种全球性果树,具有适应强、分布广、结果早、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其浆果极其加工品味美可口,营养价值很高,有“水果皇后”、“顶级营养保健食品”和“天然氨基酸食品”之美誉。

笔者在许多县、市农村时调研时看到,近年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其它种类的果树相比,葡萄生产和种植这一“甜蜜事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在许多地方的农村大地上强劲发展起来,发展趋势呈现出了面积逐年加大、规模化程度高、集约化经营和效益日益看好等喜人局面。但因区域不同、品种不一、成熟期和栽培方式各异,各地种植户的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不一样,经济效益也大相径庭。笔者调研后分析认为,发展葡萄产业经济,必须注意十个问题(前六项是在栽培之前,后四项是在栽培之后)。

一是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你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物力,究竟种植葡萄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想发家致富、示范辐射带动乡邻创业,还是自认为“政府和农业部门有人”,一两年后办个葡萄合作社想套取国家的惠农资金。如果是前个因素,你的动机和精神可嘉。如果是后者,那么请你赶快放手别干,因为动机不纯的人没有事业心,更谈不上什么将来的成功。再者就是因为国家的惠农资金带有“电性”,你大脑中的意识形态迟早会“触电”自焚。

二是要具体分析种植的优劣条件。如有无土地,能否搞到土地;地理位置和地貌状况如何;土地质量是否符合种植要求;当地的气候条件如何;当地市场状况、消费者购买力、爱好和认可程度啥样;当地政府对种植葡萄的政策和支持力度情况;个人资金来源和劳动力来源可否充足等等。

三是选择好种植形式和规模。是温室栽培、大棚栽培、避雨栽培,还是大田露地栽培?面积是多少?需要多少资金和人力?这一切必须提前科学性、胸中有数地拟定计划。

四是要着眼于休闲观光农业和近郊农业选择地域。种植地块一般要求据城市不要太远,临近交通要道,近处无污染企业厂矿,树木稀少等。

五是品种选择要因地制宜。种植葡萄,最终的目的是获得最好经济效益。选择好优良、适宜的品种是今后是否成功的第一关键因素,是达到高效、优质、高产目的的基础。要选择适合本区域、气候特点的新品种和在本地已多年栽培、性状表现好的老品种,做到适地适栽。

六是要选好选对业务合作伙伴。一般葡萄品种的寿命和盛果期是几十年时间,一旦把苗木种下地,可不是“庄稼种不好是一季”的小事。所以要选择名声高、种植经验丰富、实力强、诚信度高的科研单位、合作社或种植户,提前预防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七是生产上要在“九字”上下功夫。即早(成熟早)、大(果粒大)、均(果粒大小均匀、果穗上下均称)、甜(甜度高)、优(果品质量优良)、无(无籽、无公害)、紧(果粒抱的紧,不散粒)、袋(果穗套袋)、棚(实行大棚、温室或避雨等设施性保护地栽培模式)。这是因为根据大众化需求和要求,大棚、早熟、无籽、优质、套袋、无公害的葡萄,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八是起初种植面积不要过大。要先种植几亩,等试验和示范成功后,再滚雪球式的扩大发展。再者就是不可盲目只种植某一品种,要多试栽几个品种来对比实验。

九是要对种管技术经常学习、精益求精。要采取购买科技书籍和光盘、虚心请教专家、参加培训班和尊重请教同行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把自己逐渐培养成葡萄种植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