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碳排放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于碳排放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于碳排放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低碳 碳排放 排放权

一、碳排放权概述

所谓碳排放权,是指在经过联合国或联合国认可的减排组织认证条件下,国家或企业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或开发等方式减少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得到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计量单位,又可称为“碳权”或“碳信用”。交易买卖碳排放权即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自碳排放权产生以来,碳交易便迅猛增长。按照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的估计,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3.5万亿美元。

二、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目前国外大气和水质交易项目大部分运用总量控制与交易模式,包括美国著名的酸雨SO2计划、南加州海岸带大气管理计划等大气交易项目和美国康涅狄格州长岛湾氮交易计划等水质交易项目。在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下,管理当局设定排放权交易机制调控范围内所有企业在规定期间允许的碳排放配额,并以无偿或拍卖的方式进行分配。获得排放配额的企业可以选择减少排放、出手多余配额;或增加排放、购买额外配额。到期末,企业须向管理当局上交与该期间实际排放量相当的配额。在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下,企业在收到排放配额时即可将其售出,并利用远期合约进行回购,因此,可用于交易的额度大、时间长,能达到融资的目的。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是一种交易的事后审查模式,不需要交易管理机构对污染源间的配额交易进行逐笔审查,确定性较高,可以节省大量管理成本,管理部门只需要进行排污量核定、配额跟踪及对比核查。

我国的排污交易实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2000年以来,随着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排污交易逐步在总量控制的背景下进行,出现了为一定区域内或行业内企业进行排污权的初始分配。2010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重庆排污权交易中心、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等相继开展了碳交易相关业务。2012年9月1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碳排放权在市场主体之间和地区之间合理配置的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适应省情、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广州碳排放交易所也正式揭牌。作为国内第一家以“碳排放权”命名的交易所,在揭牌仪式上完成了1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权配额认购。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这宗交易,是我国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首例配额交易。

三、碳排放权会计问题的学术探讨

排放权及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提出的。对于排放权交易的确认和计量属性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对于碳排放权到底应归属于何种资产,主要有三种意见:确认为存货、确认为无形资产、确认为金融工具。碳排放权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有三种看法:选择历史成本、选择公允价值或现行市场价值、选择动态估价。

从各国的实践可以看出,碳排放权已经成为一种可供买卖的商品,随着其交易的发展,与之相关的碳会计制度变得十分重要,会计急需对这一关系进行恰当的确认、计量和报告。2006年4月,IASB和FASB举行联合会议,将资产定义为“一个主体对其拥有排他的权利或其他权益的现实经济资源。”

在强制减排的环境中,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碳排放权的配额才能向外排放二氧化碳,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才能得以开展。因此,碳排放权属于企业的一项经济资源。目前国内关于碳排放权的研究都表明,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并且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因此,碳排放权应该被认定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在会计报表中进行确认。

(一)初始计量。在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配额在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前都要进行清算,符合流动资产的定义,并且这一资产是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按照ISAR对环境资产的定义,一个项目能否作为环境资产进行确认首先取决于其是否是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环境活动有关的成本,即只有符合资产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才构成环境资产。政府每年为环境治理付出大量成本,而政府的这些支出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企业缴纳的各种税费。虽然企业在获得排放权配额时是免费的,但追本溯源,企业的排放权符合环境资产的定义,因此排放权在初始确认时应该确认为环境资产。在环境资产科目下专设二级科目碳排放权进行确认。会计计量模式是会计人员以货币为手段将会计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实质是确定经济主体所发生经济事项的入账价值。在完善和发达的排放权市场中,这一环境资产的公允价值也较容易取得。

(二)后续计量。企业在持有碳排放权期间,对于碳排放权发生的相应收益,可以在“投资收益”科目中进行核算。在后续计量时,应采取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准确把握市场变动情况,及时反映真实价值。对碳排放权的价值在资产负债表日应进行再确认。鉴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碳排放权在期末的价值应以公允价值反映,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由碳交易所可靠取得其市场价格确定其入账价值,以实时准确反映其价值。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变动会计处理如下:当公允价值上升时,借记“环境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碳排放权”科目;当公允价值下降时,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碳排放权”科目,贷记“环境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碳排放权作为环境资产其减值处理同样也可以参照资产的减值处理。

参考文献:

对于碳排放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交易类型;持有目的

碳排放权在市场进行有偿的交易后会为企业带来利益,国内外学者已广泛认同将其确认为资产。碳排放权无论是无偿获得或是购买所得,企业对其都有控制权与排他权,碳排放权带来的经济利益也会流入企业,因此将其确认为资产是合理的。但是将其确认为何种类别的资产,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朱玫林与耿泽涵(2011)认为碳排放权不具有实物形态,也不属于货币性资产,同时能够在市场上单独出售,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王艳和李亚培(2011)提出,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能在资本市场上流通的稀缺的有价经济资源,具有自由交易市场,除了现货交易外,可以进行远期、期货、期权等交易,这些都具有与金融工具类似的特征,所以应该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会计确认。Wambsganss and Sanford(1996)认为,政府无偿配给或企业购买的用于生产经营的碳排放权应该归属于存货这类资产。可以看出,目前对碳排放权的资产类别确认主要有无形资产、金融资产、存货三种看法,但笔者认为将碳排放权无区别地划分为某一资产类别是不合理的,因将其根据持有目的与交易类型划分为不同的资产类别。

一、政府无偿为企业划分排放配额用于生产

即使碳排放权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将来需要全部购买自己用于生产的碳排放权,但起步阶段还是以免费发放配额为主。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都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将碳排放权配额划拨给企业。此时,将其确认为存货是不合理的,不满足存货持有出售的目的;也不可以确认为金融资产,无偿分配所得的碳排放权的主要用于生产,并不能在市场交易中为企业带来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不符合金融资产的主要特征。政府无偿划分的排放配额不具有实物形态,并且具备在市场上单独出售的可能性,具有可辨认性,是非货币性资产,符合朱玫林与耿泽涵(2011)确认为无形资产的观点。但这个观点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是由于碳排放权是政府无偿分配的,企业在将其归类为无形资产时不能确定其价值;二是碳排放权的无偿获得不涉及资产减少和负债的增加,不满足会计恒等式,确认为无形资产会打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间的平衡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对政府无偿分配的碳排放权份额应不确认为某种资产,而是直接在报表附注中对分配所得份额以及使用情况进行披露。

若企业政府免费分配的碳排放权配额尚未用完且剩余,可以在市场上将其出售给排放权配额不足需要购买的企业以盈利。企业的持有目的由用于生产变为用于出售,理论上应改变其确认的资产类别。但由于初次确认时,并没有划分资产类别,而是直接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当改变持有目的时,不应该重新确认为某类资产,而是依旧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但同时要披露政府无偿分配的碳排放权配额的使用计划。

二、企业外购碳排放权用于生产

企业从二级市场购买碳排放权用于生产,企业拥有其所有权,可以自由地使用,而且碳排放权是指企业能够排放一定限额温室气体的无形权利,不具有实物形态并且目的不是用于出售,无法转换为货币资产,因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

若企业外购的排放权尚有剩余,准备在短期内出售,其持有目的发生改变。由于此时碳排放权的持有目的是用于出售,对企业而言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并且可以形成即期或者远期的货币流入,应重新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我国会计准则认为金融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划分交易性金融资产时首要要满足企业近期内出售的要求。这时碳排放权首先满足金融资产的要求,又满易性金融资产的要求,应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三、企业购买排放权在短期内自用或出售目的不明

企业在预估自身碳排放权配额不足且猜测排放权的价格在日后是上升趋势时,或单纯看好碳排放权的价格前景,会提前购买持有目的不明确的碳排放交易权。目的不明的碳排放权满足金融资产以价值形态存在,可能形成货币流入的定义,又区别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四、碳排放权贸易公司取得排放权用于出售

目前国内交易市场不够成熟,交易类型单一,但我们可以大胆揣测一下未来可能出现的交易类型:存在贸易公司,专门从事碳排放权买卖,但持有目的又跟金融资产不同,不以资产增值为目的,而只是出售以赚取差价,此类贸易公司的会计确认问题值得思考。笔者认为此时碳排放权的资产性质其实与存货更加一致,存货是持有准备出售或日常耗用的产品,虽然定义上的存货都具有实物形态,与碳排放权的形态有所差异,但对理论来说不应过于拘泥形式,而要注重性质。碳排放权对于贸易公司来说是有待出售的商品存货,出售给那些排放权配额不够的企业。

五、以投资为目的的期货交易

期货与现货完全不同,现货交易的是交换现实存在的商品,期货主要不是现货而是合约,主要以某种大众产品、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为标的物,规定某一时间或地点交割符合合约要求的标的物。因此,这个标的物形式多样,可以是金融工具也可以是某种商品。碳排放权期货属于商品期货中的能源期货,算是衍生工具。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衍生工具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一般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核算。碳排放权期货属于能源期货,在买入时,应确认为金融衍生工具。

六、期权交易

期权又称选择权,其不同于期货,实际上期权交易的是一种权利但不存在义务,买方拥有选择买入或卖出的权利,但并没有对应的义务,但只要买方做出选择,卖方必须无条件履行。最简单的对期权的理解是看跌期权和看涨期权。买入看涨期权时,由于企业在期权合同日期是买入商品还是直接出售期权目的不明;或买入看跌期权时,可以选择在到期日按约定价格卖出商品或不卖目的不明,应将其计入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本文在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刚起步阶段就对已存在的交易类型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交易类型充分展望,充分体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当然,本文的研究是纯理论的,有不足之处还要结合实践情况进行改进。目前,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准则还没有完整落实,只有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才能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袁芬.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5(09).

[2]周姣.从碳交易机制初衷探讨谈会计[J].实务探讨,2015(10).

[3]吴一东.中国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经济,2015(09).

[4]张娟.碳会计国内外研究综述[J].专家视点,2014(01).

[5]黄洪伟,肖婕,樊鑫淼,孙铭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研究[A].COMMERCIAL ACCPUMTING,2015(17).

[6]葛菁,张潇文,杨石宝.我国碳会计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4(17).

对于碳排放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碳关税;影响;应对措施

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各国权益的博弈和竞争下结束,虽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是可以看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各国的共识。一些发达国家也从自身利益和优势出发,寻求采取征收碳关税来改变目前全球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发达国家其实是借着保护全球环境和低碳经济的名义,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成本,实行对自己国家的贸易保护。所谓碳关税,是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通俗来讲就是对来自碳排放较高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对于渐行渐近的碳关税征收,中国应该尽早做好准备,分析碳关税征收对中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研究应对碳关税征收的措施。

1 碳关税对中国外贸的积极影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等粗放型产业是我国主要的产业支柱,而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低端产品,特别是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污染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很大,成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资源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型经济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以此次碳税征收为契机,顺应低碳经济发展,以绿色科技为核心,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产业的崛起。对钢铁、有色、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推行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对落后的生产设备进行淘汰,引进新型环保设备,对生产工艺加快更新,实现最低程度的碳排放。

虽然中国现在在出口规模上跃居全球第一,但是从出口产品的结构、产品竞争力、自主创新程度等方面来看,中国仍然称不上贸易强国。因此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对中国的贸易发展来看,不仅是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它是我国多年来以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为代价的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条必经之路。

2 征收碳关税对中国外贸的不利影响

(1)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形象,对中国形成制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针对碳排放征收的关税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如果中国接受此项关税的征收,欧美发达国家会借此机会从中国得到大笔的收入;如果反对征收碳关税,就被其他国家指责只顾国家利益不顾全球环境、不负责任等罪名的指责,损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对外贸易也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2)冲击中国的出口贸易,增加我国出口贸易的压力。据估计,一旦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可能要面临平均26%的关税,而出口量将会因此下滑21%。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而在对美国出口的商品中钢铁、建材、机电等传统高碳产品则占据了我国出口产品一半的比重。对这类产业的改造则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一旦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对从我国进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重要的影响。

(3)给高耗能行业带来冲击,影响国内就业。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将对中国国内的就业、劳动报酬以及高耗能等相关产业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碳关税的征收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以能源作为生产动力的企业会采取提高产品价格,减少生产等措施。另外,由于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是以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与人竞争,失去价格优势,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将会减少,这将直接导致企业失去效益甚至倒闭。而企业倒闭将会导致大批企业工人失业,提高我国的失业率进而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 面对碳关税政策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1)积极参与碳关税相关的国际条款的讨论,争取制定规则的主动权。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包括碳排放在内的各项国际环境公约或多边协定条款的讨论和谈判,坚决反对以保护环境之名,打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联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观点,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利用现有的国际协调机制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主动开展环境外交活动,就碳关税的问题多与国际社会进行了解和沟通,要让国际社会对于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有一定的知晓,争取将具体问题也可以成为谈判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要在规则的制定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让我们国家能够具有有利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出口企业创设出良好的成长空间。

(2)增加扩大内需的力度,降低外贸依存度,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需要构建在内部的消费和投资基础之上。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所在,尤其是我们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有增无减的背景之下就显得更加重要,增加国内需求是推动我们国家经济持续增长,降低外贸依存度的可行之策。我们需要提升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数量,积极地扶持民族的品牌,降低甚至杜绝三高产品的出口,通过政策引导来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数量,全面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

(3)增强培训的力度,多管齐下推动就业。我们国家在高碳行业就业的人员其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较多的专业技能。这样就需要我们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劳动人员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同时鼓励创业活动,让创业来积极消化劳动力。要打造好功能健全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劳动力的配置作用。同时还需要加强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全面确立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还需要建立顺畅的劳动信息渠道,让劳动力可以合理有序地流动。有关部门还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失业人员不会有温饱之忧。

(4)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推行,加快企业转型的步伐,构建起低碳社会。加快低碳经济的推进速度,树立起环保的理念,争取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通过对科研的持续投入来引导企业改变产品结构,制定出奖惩分明的政策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而且节能减排还可以作为我们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切入点,争取实现清洁可持续的发展,为应对气候可能的变化作出努力。通过加大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来促进科技的创新,提升产品的质量,研发并生产绿色产品,以此来打破贸易壁垒,增强我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政府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避免外资中的重度污染,减少碳密集产品的进口,增加对于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雷明.应对碳关税的战略和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8).

对于碳排放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饭店; 低碳化; 评价指标; 饭店管理者; 认同差异

1前言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日益加剧,与此相关的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对话的重要砝码。为应对这一挑战,2009年底,我国政府提出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标志着我国将正式进入碳排放总量控制时代

。同年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颁布,明确指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提出推进节能环保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任务之一②。这为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饭店业作为我国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魏卫,等,2010),近3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饭店业的能耗状况不容乐观。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而住宿餐饮业是其节能的重点之一赵焕焱.低碳酒店的要求、重点、措施和案例[EB/OL].迈点网,http:∥info.省略/FamousColumn/2010413/1041365584.shtml.。刘益(2012)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度了2007年我国饭店业的能耗水平,发现,我国饭店业每万元总产出需消耗330.99千克标准煤,其能耗强度分别是同期日本、新西兰和卢森堡饭店业的3.13、5.20和3.92倍,而饭店顾客人均每天能耗约是城市居民人均每天能耗量的11倍。另一方面,就目前全国700余家绿色饭店的实践证明,绿色饭店创建可帮助饭店平均节电15%、节水10%;若全国1.3万家星级饭店都进行节能改造,则每年节水量相当于20个杭州西湖解读中国饭店业绿色低碳化趋势[EB/OL].迈点网,http:∥res.省略/IndustryAnalysis/20101028/10102814167.shtml.。因此我国饭店进行低碳化改造工作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探讨客观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的方法,以期促进我国饭店业的低碳化发展。

2文献综述

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有关饭店低碳化的研究现状,我们在EBSCO数据库中以“carbon”和“hotel/hospitality”为关键词,搜索1978~2011年发表的国外相关文献(2012-2-2),共得到402个结果,其中有360篇文章是2005年以后发表的,占总数的89.55%;同时,在CNKI中搜索1986~2011年以“饭店低碳/节能”为主题的国内相关文献,共得145个结果,其中2006年以后发表的文章共有119篇,占结果总数的82.07%。由此可见,自2005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饭店低碳化的研究大幅升温,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在碳计量方面,张吉鑫和郑晓卫(2009)构建了扬子饭店节能计算模型,包括建筑模型、气象参数、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空调系统参数及室内负荷设定参数等,并对扬子饭店改造前后的节能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在碳排放方面,Yi Liqin(2011)通过对济南高星级饭店的能耗调研,发现高星级饭店服务产品的碳足迹的99%以上来自直接碳排放,而碳排放的非直接来源则与饭店的接待规模相关,饭店接待规模越大,其服务产品的碳排放也越大。

在碳减排意识方面,Zografakis等(2011)通过对克里特岛32家饭店的能耗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有87.5%的饭店管理人员对饭店节能可增加饭店利润达成共识,而仅有53.2%的饭店管理人员认为顾客在选择饭店时会考虑饭店的节能形象。Ali等(2008)通过对约旦饭店管理层的调研发现,除1星级饭店外,2~5星级饭店管理层都非常愿意对饭店进行节能改造,而在长期节能改造投资方面,4~5星级饭店表现出更高的意愿。Beccali等(2009)利用“三步法”对西西里岛的饭店进行了能耗分析,发现高星级饭店每床能耗、每房能耗及每过夜人次能耗远远高于低星级饭店,并指出饭店的节能改造需要各相关利益方的合作,包括决策者到最终用户。

在饭店低碳化路径及管理方面,洪文艺(2010)认为,低碳饭店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运营的饭店,并从低碳生产、低碳消耗、低碳管理、低碳服务及低碳形象方面提出了饭店低碳化的实现路径。黄建钢(2006)提出了饭店节能战略的管理思想,并指出饭店能源管理和节能战略可划分为能源使用管理、耗能设备的运行操作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三个基本环节。

在饭店低碳化影响因素方面,魏卫等(2010)认为,影响饭店业节能减排的5个主要因子是节能管理、经济因素、外在环境、信息交流和政府政策,并构建了饭店业推广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模型。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以为学术界对于低碳饭店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饭店能耗量成本控制及其对饭店利润的贡献、饭店服务产品碳足迹的测量与饭店规模关系等方面,从中我们能得到关于饭店碳排放评价指标的相关信息,比如饭店每房能耗、每床能耗及每过夜人次能耗等;而国内学者研究范围相对较广,主要集中在饭店低碳化路径、饭店低碳管理、饭店低碳化改造影响因素及饭店碳足迹计量模型等方面。但总体研究深度不够,对饭店低碳化发展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指标方面少有涉足,难以客观评价各饭店的低碳化水平。

本文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构建适合当前我国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考察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及其原因,以期丰富我国饭店低碳化的理论研究,为当前饭店低碳化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3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其主要步骤有:(1)提出评价指标;(2)数据收集;(3)数据分析;(4)确定指标体系;(5)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3.1评价指标的选择及量表设计

通过对国内外饭店低碳节能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对相关资深饭店业专家、研究者进行调研访谈,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并吸收受访者建议的基础上,本文归纳总结出31项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并设计成结构型量表,各评价指标均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进行计量(1表示“很不重要”、 3表示“一般”、5表示“非常重要”),赋值越高表明受访者认为该指标对饭店低碳化水平的评价效果越好。

3.2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

本次调研于2011年5月至7月进行,以国内外饭店研究者及粤港澳饭店高层管理者为主要调研对象(其地域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饭店管理人员主要包括总经理、工程总监和餐饮总监等饭店主要负责人。课题组通过与国际学术会议的与会专家座谈课题组通过参与2011年5月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2011世界酒店与旅游管理教育峰会”的方式,面对面采访了19位中外学者,得了其关于饭店低碳评价量表的看法和建议。、实地调研访谈在对饭店管理人员的实地调研中,课题组得到所调研饭店高层的支持,采用了座谈讨论(通常时间为1.5小时左右)、结构性深度访谈、考察与问卷结合等方式,所得数据能反映饭店管理人员对评价指标的客观意见。等方式,共派发问卷100份,回收89份。剔除填答不全的以及绝大多数答案同一的无效问卷,有效问卷73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9%和82%。此次调研在地域上包括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及澳门等地;在饭店星级上,主要集中在3、4星级饭店,基本能反映珠三角地区中高星级饭店

高层管理人员对饭店

低碳化指标的看法。同时本研究结合了饭店研究者与管理者两方面的观点,样本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4数据分析结果和指标体系的构成

4.1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

首先对所数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近似卡方值=1232.483(自由度df=465),显著性概率Sig =0.000

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所选31个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并提取公因子。经过4次正交旋转后,删除了“饭店有自然采光设计”等10个因子负荷量小于0.5的评价指标,最终保留了21个评价指标(见表1)并从中提取出6个公因子,每个公因子特征根都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8.117%,保留了原始数据中大部分信息。各指标在相应的公因子上有较大的负荷量(0.537~0.880),因子聚合度较好,同时此次调研问卷总体信度为0.867,可信度较高。

4.2指标体系的构成

通过上述过程提取的6个公因子即为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6个维度。按各个维度所含评价指标的共性对其进行命名(见表1):第1个维度所含的5个指标主要反映了饭店碳减排的相关措施,可命名为“碳减排措施指标”;第2个维度所含的4个指标主要反映饭店低碳化的运营管理,可命名为“低碳管理指标”;第3个维度所含的4个指标主要反映饭店对顾客的低碳引导和宣传工作,可命名为“低碳引导指标”;第4个维度所含的3个指标主要反映饭店的碳汇能力,可命名为“碳汇指标”;第5个维度所含的3个指标主要反映饭店能耗情况,可命名为“碳排放指标”;第6个维度所含的2个指标主要反映饭店使用能源的构成,可命名为“碳源构成指标”。

5指标维度的重要性比较及分析

5.1低碳管理、碳排放及碳减排措施是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的重点

在所建指标体系中,按各维度得分均值的高低,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低碳管理指标(4.3254)>碳排放指标(4.1827)>碳减排措施指标(4.1726)>低碳引导指标(3.8562)>碳汇指标(3.6256)>碳源构成指标(3.3288)。其中,低碳管理指标、碳排放指标及碳减排措施指标的均值均超过4,标准差在0.7~0.8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不论是饭店管理人员还是研究者都很重视饭店低碳管理工作,而且对能耗的相关收益成本指标非常敏感,尤其重视饭店设施设备的控制和保养,因此在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时应重点关注饭店低碳管理、碳排放和碳减排措施这三方面的指标。

5.2饭店的低碳引导措施还需拓展与加强

由表1可知,在维度3“低碳引导指标”中,饭店管理人员与研究者对“客房有节约能源提示卡,提倡棉织品一客一换”、“饭店给予客人绿色消费优惠激励”和“饭店定期开展绿色宣传、教育及社会公益活动” 3项指标的认同度较高,其均值在3.8~4.1之间,这也说明饭店在实施以上措施时得到顾客较多的支持。而“餐厅和客房不提供一次性消耗品”得分最低,为3.589,说明目前饭店还无法顺利实行这一措施。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半是消费者在思想上认同低碳观念但在行为上却表现滞后,不愿意改变已经形成的消费习惯。因此饭店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采取相关引导措施,比如加强低碳环保宣传或采用更灵活的低碳消费激励方式,以提高顾客对饭店低碳化的支持度,从而促进饭店向低碳化发展。

5.3室外绿化是当前饭店的主要碳汇方式

在维度4“碳汇指标”中,“饭店室外绿化率”得分3.9,比 “饭店每床位公共绿地面积”、“饭店有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的做法”的得分高出0.4~0.5分。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这是由于饭店室外绿化为当前饭店主要碳汇方式所致,对饭店业内人士来说,该指标较能反映饭店碳汇能力,因此得到了较高的认同度。

然而垂直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应该受到进一步重视。我们认为,饭店可以采用屋顶绿化、壁面绿化、围栏绿化等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的垂直绿化方式来提高饭店的碳汇能力,既能达到饭店低碳化要求,又能增加饭店建筑的美感,给顾客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尤其是在饭店空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垂直绿化在饭店低碳化进程中值得推广。

5.4对碳源构成指标的认同度存在分歧

从表1可知,维度6“碳源构成指标”均值仅为3.3,为所有维度中得分最低,且标准差超过1。这说明业内人士认为碳源构成指标尚未成为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的重要方面,且在对该指标的认同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经访谈我们了解到,之所以碳源构成指标得分不高,主要是因为目前饭店业以使用电能为主,较少使用煤炭等化石能源;而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还无法完全满足饭店的需求,且改造费用相对较大,政府方面亦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因此饭店业内人士对此认同度不高且存在较大的分歧。

6相关群体对饭店低碳化评价指标认同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相关群体对各评价指标的不同看法,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分组管理,即:先从职业属性上将样本分为“饭店管理人员”与“研究者”两组,并对比这两组样本在各项指标上的均值(见表2,左部4列数据);然后,再从地域属性上将“饭店管理人员”细分为“港澳饭店管理人员”和“内地饭店管理人员”两组,并进行这两组样本的各项指标均值比较(见表2,右部4列数据)。

6.1饭店管理人员与研究者认同差异分析

从表2可见,除碳源构成指标维度外,饭店管理人员对其他各指标维度的认同度都高于研究者,特别在碳减排、低碳管理及碳排放维度上其均值(4.24;4.45;4.29)较研究者的均值(3.99;3.97;3.88)高出0.3~0.5分之多。细看各项具体指标,除维度6中两指标外,仅有3.2“饭店给予客人绿色消费优惠激励”和4.2“饭店有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的做法”两项指标的均值为研究者高于饭店管理人员。而对于碳源构成指标,则是研究者的认同度大于饭店管理人员。研究者尤其看重指标6.2“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饭店使用比例”(4.00),远高于饭店管理人员的认同度(3.33)。经访谈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饭店管理人员与研究者对饭店低碳化评价指标认同的出发点不同。

饭店管理人员的出发点侧重于饭店经营实践,非常重视与饭店经营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因此该组样本在维度1、2、5上均值较高;而对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饭店使用比例”这一指标,由于珠三角地理气候、政策支持力度及改造成本费用等原因,饭店管理人员在使用新能源技术方面动力不强,因此对其认同度不高。

研究者主要从理论角度出发考虑各指标对饭店低碳化的评价效用,更重视饭店低碳化发展所需要采取的改造措施,认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饭店的使用是必然趋势,从长远来看,“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饭店使用比例”应该成为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6.2港澳与内地饭店管理人员认同差异分析

从表2可知,“内地饭店管理人员”样本组在所有维度上的均值均高于“港澳饭店管理人员”样本组,尤其在低碳引导指标、碳汇指标和碳源构成指标3个维度上两组的差异较大。

(1) “低碳引导指标”维度。在这一维度,港澳饭店样本组的均值为3.53,而内地饭店样本组的均值达到4.07。由于港澳地区饭店没有开展绿色饭店的认证和宣传,从业人员对饭店节能降耗的认识有限;且港澳地区客源充足,饭店房价水平和营业收入水平高,单位收入能耗相对不高,所以能耗成本不足以引起管理层的充分重视。此外,港澳地区饭店顾客中心的理念较之内地更为强化,对于客人习惯的(未必是合适的)饭店低温环境更多的是给予满足、迁就而不是对顾客进行低碳化方向的引导。(课题组调研实测结果发现,港澳地区饭店内的夏季环境温度通常比内地饭店低2~4度)。与此相比,近些年,内地政府、企业及学者们大力倡导的绿色饭店理念已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了较多顾客的认同。另一方面,相对于港澳饭店而言,内地饭店房价水平、营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有效控制包括能耗在内的营业成本是内地饭店业提升利润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内地饭店对顾客进行低碳引导的意愿更强、行动更积极。

(2) “碳汇指标”维度。港澳饭店样本组在此维度上的均值为3.26,而内地饭店样本组的均值达到3.8。这种认同差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港澳饭店的空地面积有限,绿化工程难以实施造成的。因此我们建议在编制港澳地区的饭店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时,碳汇指标权重可适当降低,以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3) “碳源构成指标”维度。港澳饭店样本组在此维度上的均值为2.75,远低于内地饭店样本组的3.36,而观察其中两个指标的均值可看出,其差异主要是在指标6.2“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饭店使用比例”上。分析发现,之所以港澳饭店管理人员对这一指标的认可度较低,是因为:港澳地区作为消费为主的城市,基本没有节能设备制造企业,而特区政府有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一项新技术只有通过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检测之后才允许被推广,因此新能源产品(如太阳能等)的初期引入与运用的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到目前为止港澳地区尚无进行太阳能改造的示范饭店,饭店管理人员对其缺乏深入的了解。而内地情况则不相同。以珠三角地区为例,该地区有大量的节能设备生产企业,有些企业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让一些饭店先免费使用太阳能等节能产品,通过节能效益分期偿还设备投资,解决了部分饭店资金的困难,使得许多节能新技术能够较快地运用于饭店经营之中,产生了一批节能示范饭店,由此大大提升了饭店业对新能源技术的认识。

7总结

本文在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以国内外饭店研究者和粤港澳地区中高星级饭店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采集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所建指标体系的分析,认为碳减排措施指标、低碳管理指标及碳排放指标是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本文分析了相关群体对于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认同差异,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从理论及实践层面丰富了对国内饭店低碳化问题的研究。

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对内地饭店的调研范围仅在粤港澳地区,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适合其他地区饭店,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第二,本文

重点构建了饭店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可以作为后续的研究之一;第三,由于此次调研对象主要考虑对饭店决策有影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尽管调研比较深入,但样本量相对不大,今后还可以考虑在更广范围补充样本量,以验证相关结论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Ali Y,Mustafa M,AlMashaqbah S,et al.Potential of energy savings in the hotel sector in Jordan[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8,49(11):33913397.

[2]Beccali M,La Gennusa M,Lo Coco L,et al.An empirical approach for ranking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saving measures in the hotel sector[J].Renewable Ener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34(1):8290.

[3]Yi Liqin.The Analysis on Carbon Footprint of Catering Products in Highstar Hotels during Operation: Based on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in parts of Highstar Hotels in Ji’nan[J].Energy Procedia,2011,5:890894.

[4]Zografakis N,Gillas K,Pollaki A,et al.Assessment of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of energy saving an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hotels in Crete[J].Renewable Energy,2011,36(5):13231328.

[5]洪文艺.饭店的低碳化(一):理念与问题[J].饭店现代化,2010(3):6062.

[6]洪文艺.饭店的低碳化(二):如何实现低碳化[J].饭店现代化,2010(4):6366.

[7]黄建钢.我国旅游饭店的能源管理与节能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6(10):228230.

[8]刘益.中国酒店业能源消耗水平与低碳化经营路径分析[J].旅游学刊,2012(1):8390.

[9]魏卫,赵思香,杨新凤,等.酒店业推广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星级酒店为例[J].旅游学刊,2010(3):3540.

[10]张吉鑫,郑晓卫.上海扬子饭店节能改造能效评估[J].建设科技,2009(12):6063.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Hotel LowCarbonization

WEI Wei1, LEI Peng2, ZHANG Qiong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huangzhou 510006, China;

2.Schol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h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factor analysis made by applying documentary analysis,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this paper took highstar hotels in Pearl River Delta as objects for setting up an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hotel lowcarbonization, which consists of 6 first grade indexes namely: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Index, Low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Low Carbon Behaviour Guidance Index, Carbon Sink Index and Carbon Source Index, and 21 second grade index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Index, Low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and Carbon Emission Index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in evaluating hotel lowcarbo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ample packets also indicates that certain differences of recognition exist between hotel managements and researchers, and between hotel managements of mainland and Hong Kong and Macao.

对于碳排放的看法范文5

碳交易的中介机构遭受亏损日渐趋冷,以政府名义推动的名目繁多的碳交易平台却日渐火热。

酝酿一年多的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将在2013年相继发力。根据试点要求,今年要在试点省市启动碳交易市场,两年后建成全国性市场。与此同时,各地纷纷推出与碳有关的交易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各省市已建或正筹建的碳交易所达100多家。这预示着,一场大规模的地方性碳交易平台正在集结。

所谓“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支付另一方获得碳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减排的目标。

多年来,国内碳交易普遍处于自发状态,成交量寥寥。不同以往的是,从今年开始国家将逐步在7个试点省市推行强制性碳配额交易。这意味着,国家将按照欧盟碳市场强制易的规则开拓国内市场,只不过目前仅是试探性的开始,现实远比想象的更复杂。

掘金碳市场

基于对政策以及市场前景的预期,各地与“碳”相关的交易所纷纷崛起。在7个试点省市以外的地区,如河北、辽宁、山西、青海、贵阳、厦门等省市,纷纷成立类似的环境能源交易所、排污权交易所,以应对国内即将强行铺开的碳交易市场。

对此,今年1月刚成立的江西赣州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人在接受《能源》杂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们主要是依靠当地丰富的森林和水资源在摸索如何交易,先打基础边试边做,不断完善制度并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调整。我们要提前谋划未雨绸缪,等2015年以后全面推行时就可以直接做了。”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在过去4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达每年500亿欧元。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中国将是最大的卖家。该预测还显示,全球碳交易总额2020年可能达到3.5万亿美元,从而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对于工业领域的耗能大户而言,2013年将是碳资产管理元年。其主要原因在于,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7个省市率先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要在今年初步完成碳交易体系的建立和形成交易。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王靖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国内在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将实施强制交易,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必须做。” 同时,这种试点也将为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探索。

与这些声势浩大的地方性碳交易平台相比,此前基于CDM(清洁发展机制)的中介机构,两年前却进入了冰冻期。当时,在CDM的巨大商机下,国内成立了众多咨询公司,这些公司以中介的身份,帮助具有减排项目的企业售卖额度,并开出了非常诱人的条件:“我帮你卖,所有的成本都是我的,卖出的钱三七或四六分,你不需要出任何东西。”

看似简单而颇具商机的市场,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一泻千里。王靖称,“现在做国外的CDM买卖,肯定不好做了,市场发生变化了。”记者从龙源电力提供的一份内部资料上看到: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碳排因工业活动收缩而降低,导致国际碳价直线下跌,由最高的每吨12欧元跌至1欧元左右,跌幅超过90%。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中介型买家纷纷违约。要么拒绝付款,要么拒绝推进项目,甚至迫使业主重签合同,导致国内CDM企业普遍遭受巨大损失。尽管碳交易这个产业依然值得期待,但是随着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交易规则不断变化,新问题也日渐出现。

如今,对于各地纷纷出现的环境交易所,不免让人担忧。曾担任北京环境交易所副总经理的刚给出了这样的判断,各地方所成立的碳交易中心,其好处在于可以将碳金融资本集聚在一起。如此一来,资本的集中、产业技术的发展和机构的设立,将促成一个产业的诞生。

事实上,地方政府建立这些碳交易,更多地是为了表明一种姿态,表明当地致力于节能减排。然而,节能减排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难免出现冲突,这并不一定是他们的本意。

配额难题

2013年以前,国内碳交易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我国和发达国家间的CDM项目;二是国内企业的VER(自愿减排项目)。后者更多地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

业内人士坦言,由于没有强制性要求,碳交易的国内业务量“微不足道”。这是因为国内尚未赋予碳排放权商品属性,也没有形成碳排放权的分配机制。

今年在国内推行的7个试点省市,将改变这种现状。与记者交流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参与试点的7个省市,国家将采取总量控制和对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强制易的措施。这将彻底打破原有只是为了企业形象或是社会责任进行的简单交易。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如何进行碳交易的总量控制,以及对那些被纳入强制减排的企业如何进行配额,将是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换而言之,对于碳交易的总量控制和碳排放权配额的分配,关系到碳交易市场的效率和公平,这也将是碳市场能否真正推广的关键。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只有合理地设定了碳排放的总量,按照国内法律覆盖整个碳市场,合理处理配额和交易比例,并及时跟踪价格变动,才有可能应对未来出现的困局。

在政策制定中,基于操作性的问题也需要政策制定者们考虑。比如,减排目标比例加大的发电企业,其95%的能耗是给下游的输电方,自用能耗只占5%。所以,为了确保公平分配碳配额,这些发电企业在计算能耗时要看综合能耗。只有这些实际操作当中的细节,寄予充分考虑才能少走弯路。

当然,基于这种强制性减排的碳交易,在地方上推行也有一定的难度。新能源商会低碳专家臧万普说,“这些进行碳交易的企业主要是各地方跟工业发展相关的企业,而且也是耗能大户,要求他们进行强制减排,对他们生产、成本都会有影响。”

对于国家目前仅把碳交易的试点放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士也有不同看法。青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执行总裁徐潇潇在接受《能源》杂志采访时表示:“只有湖北是中部,其他都是东部省市,试点面有点窄,应该把面扩大一些,向西部倾斜。青海、西安都应该考虑一下。”

目前,国内碳市场的真正启动还需要一段时间。徐潇潇解释说,碳交易在欧洲都做了很长时间,国内则需要从政策、金融体系、风险控制和规则设定等最为核心的做起,这些做好之后,未来才能跟欧洲接轨。

碳市场出路

与国内众多的碳交易市场一样,徐潇潇所在的青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在做碳交易,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基于当地丰富的森林和水资源。

徐潇潇介绍说,“我们做了三江源标准,把气候和生态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的核心业务。”

据了解,三江源地区的高原森林、湿地和草地等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和二氧化碳吸收器,具有开展碳汇交易的巨大潜力。除了高原林地和高原湿地,仅青藏高原的草地生态系统,每年的碳固定能力就达到1000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600万吨。

徐潇潇认为,青海应该加速推进对三江源的森林、湿地、草地的碳储存量和碳汇潜力等评估,按照国内外碳汇市场规则,把三江源区的林地、湿地、草地生态系统纳入碳汇交易系统,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

而基于具体CDM项目的碳交易,她认为占不了太多交易量。她的理解是,未来真正的碳交易应该像欧盟的EUPS。EUPS机制,必须针对耗能产品的节能环保要求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欧盟国家,该机制涉及所有销售或使用的用能产品(除交通工具外),包括电机、锅炉、水泵、电光源、灯具等。项目涵盖包括产品的能效、噪声、辐射、电磁兼容、污染排放(对大气、土壤和水体)以及废旧产品的再利用和回收。徐潇潇认为,“中国以后也是这样一种趋势,这个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碳交易。”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交易平台之间的对接。其中,包括国内众多交易平台相互之间以及国内与国际交易平台如何对接。

对于国内碳交易平台,按照规划要求:预计在2015年将形成完善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同时,“十三五”期间,将打造全国性的碳排放全交易平台。

王靖告诉记者,“目前,我们试点并不跨区域,都是自己搞。跨区域也搞不起来,配额给区域内的企业发放才有效,给其他地方的企业发放也不算。而且,很多都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来做的。”

也就是说,目前试点的7个省市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并不对外。而对于未来如何进行跨区域交易,王靖解释说,“等到国内市场真正建立的时候,国家肯定会建立统一的标准。”

对于碳排放的看法范文6

重视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对于企业而言有什么好处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经营的目的不仅仅是赚钱,而是对社会、对环境、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都负有一份责任。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企业才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

社会责任从小处着手

虽然在全球范围内,BT只是很小的一分子,但是我们也尽力而为去减少碳排放,实现环保和社会责任。

不久前,BT和思科联合支持了一个研究项目,希望在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邀请了六位专家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这些专家虽然身处世界各地,但是利用思科的视频设备和BT的网络,便能够在网络上无需长途旅行就可以进行充分交流。

以上只是BT众多举措中的一个。虽然在全球范围内,BT只是很小的一分子,但是我们也尽力而为去减少碳排放,实现环保和社会责任。

在英国本土,BT是最大的电信服务供应商,用于设备安装、维护的工程车就有数千辆。如果用汽油作为燃料,这些车辆每天将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了实现环保,BT已经将大部分车辆改用清洁天然气LPG作为燃料。此外,通过建立节能机房等诸多手段,与1996年相比,BT已经将自身的的碳排放量减少了60%左右。按照计划,到2010年,BT的碳排放量还将比1996年减少近80%。

同时,我们帮助顾客从自己的家中和公司开始做起,减少碳排放量。BT的总裁韦华恩也担任英国行业联盟(CBI)第一次会议的主席。该联盟的建立宗旨就是为企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设定议程。

至于资源回收,BT的每一个办公室,包括在中国地区的办公室,除了交给客户的文档等重要文件外,所有纸张都是双面打印,以节约资源。这些细节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于树立责任意识。

排除短视行为

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在于减少多少碳排放,而是切实树立责任意识,并通过企业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风气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每一个企业的努力和相应的时间进行培育。从BT自身而言,我们在采购时会询问供应商对环保的看法,以及他们有怎样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保护环境,对社会有所帮助?厂商的条件令我们满意,才能成为BT的供应商。

另一方面,BT服务的客户许多都是大型跨国公司。他们也会考察BT究竟是不是一家“绿色”的公司,是不是一家对社会有责任的公司?如果我们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也无法成为这些跨国公司的通信服务提供商。大家都这样行事,承担社会责任的风气就会慢慢的培养出来。

事实上,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在于减少多少碳排放,而是切实树立责任意识,并通过企业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就环保而言,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碳排放水平,工业企业的排放量可能很高,但IT企业大量应用电脑等电子设备,排放量就没有那么多了。那么,IT企业如何减少碳排放呢?其实办法也是很多的,譬如不同地区的部门沟通时,采用视频会议的方式,而不是乘坐飞机等交通工具,就可以减少碳排放量,同时节省不必要的旅行时间。这对许多企业都并非难事,而是是否愿意去做的问题。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排除短视行为。就环保而言,企业当年的大量投入可能产生的回报很小,甚至是没有回报。但是,如果环境被彻底破坏,我们就无法继续生存,做生意也将是空谈。如果我们现在不付诸行动,下一代的未来将不可想像。

将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一些创新可以衍生出新的商机,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公司,BT希望在社会责任方面尽力所能及之力。我们现在的投入虽然没有多少短期回报,但是具有长远利益。其中的关键是:企业必须从上至下切实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必须用心去做。

BT贯彻社会责任意识已有多年,刚开始也很困难,大家都在思考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但是坚持下来后,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股东对我们的要求,因为股东觉得BT是一家负责任的公司,对我们的前景有信心,所以乐于投资我们的股票。由此可见,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责任的范围很宽广,应该切实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BT正在进行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企业的发展和承担对股东的责任,我们都进行了深入思考。BT认为,企业要成功转型,就需要进行根本改变。这个改变就是尽力提高客户的服务质量,为客户尽快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

或许,许多人心中都存有疑问,作为一个企业,为何要承担如此众多的社会责任和环保义务?在BT看来,这些都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而且对股东和客户也是一种应尽的义务。

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BT还发现许多创新的机遇,可以以此开辟新的商机和服务,让客户能够享受到创新的好处。同时,这些创新也有利于我们在业务上的发展。总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无论对全社会、所有顾客,还是企业自身,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BT也将在承担社会责任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本文根据林永佳近日的采访录音整理而成,标题为编者拟定)

链接林永佳简介

林永佳,1958年生,曾在大东电报局及香港电信集团任职;1988年加入InfonetServicesCorporation,出任多个资深营销管理职务;2006年被任命为BT东北亚区副总裁,负责BT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韩国的业务。

背景介绍不见面也能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