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1

1.1 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由来已久,并且对一代代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家庭教育学者骆风研究认为,根据目前可以考究的资料显示,我国最早从事家庭教育活动的是早在3600年前的夏末商初时期,而国外则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古埃及时代。当前国内对家庭教育内涵的认识并不一致,《教育大辞典》对家庭教育的解释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指父母对儿女所进行的教育”。著名学者杨宝忠解释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它是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我国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解释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辈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而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影响。本文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这个教育和影响可以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微观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着子女,而父母要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观念,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榜样以规范自己的双向影响与互动过程。

1.2 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1.2.1 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庭变成教室。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这表现在:

①早期性特点: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

②感染性特点: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耳濡目染,是一个感化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意义。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这种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权威性特点: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

④针对性特点:相对来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针对性强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仅仅是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

⑤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父母通过对孩子言行举止的及时掌握,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做到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⑥连续性特点:孩子出生之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德、谈吐举止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1.2.2 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但家庭教育也有他的局限性,这表现在:

第一,家庭教育里家长缺乏教育者角色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承担着双重角色的,即父母和教育者。但很多时候,家长只强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而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重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照顾,甚至于溺爱,缺乏缺乏作为教育者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序性。

第二,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缺乏应有的理智,容易感情用事。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不易突破的难点。大部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都源于此因。父母感情用事主要表现在:行为易走极端;娇惯溺爱;简单粗暴。

第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家庭是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作指导,这取决于家长的兴趣、爱好、意志、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而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

总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膨胀。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诱发了父母过高的期望值。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造成孩子言行不一。

2 生命责任感概述

2.1 生命的含义

生命,从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性命,就是活命。从生理学角度讲,生命必须是有心脏跳动、有呼吸、有大脑活动等条件。从法律上讲,生命是指法律主体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医学角度讲,生命就是活着的状态,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衍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辞海》中对生命的解释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衍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生命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但综合起来,本文将人的生命描述为:人的生命是自身繁衍、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

2.2 责任感的含义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的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2.3 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不单是对自我生命,还包括了对他人的生命。

3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影响

3.1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多关心呵护,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很少有父母能够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也很少有父母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因为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与特长培养上,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将来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硬件,与学习、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基本都不在父母的关心范围内。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是导致大学生缺乏生命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自私任性、傲慢无礼、贪图享受,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冷酷暴躁,缺乏同情心。

3.2 家庭不和谐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让孩子无所适从,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就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树立良好的生命责任感。

3.3 父母自身生命责任感缺失造成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位

不可否认,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因为父母文化素养的差异,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观念趋利化,有不少父母本身是比较缺乏生命责任感的,就更谈不到对子女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理论学习,追求高分,忽视了子女的全面发展,认为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子女只有考取名牌大学,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步入社会竞争的砝码,不能引导子女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不会让子女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 构建和谐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4.1 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片面的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的子女很难成为合格的人才。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长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对子女要从小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首先要教育子女关注“个体”,改变传统的“无我”、“无私”的思想,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个人生命价值、利益同样应该得到重视。要教育子女珍爱自我生命,因为“自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联系着父母,联系着家庭也联系着社会。其次要教育子女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作为父母,要让子女从小就知道,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且生命只有一次,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一切。

要让子女从小就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命的责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自爱且能他爱。

4.2 提升自身生命责任感,以身作则,强化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父母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先、最深的人,也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托尔斯泰说:“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古人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父母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其次,在行动上,要重视对子女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能够做到知行统一。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生 生命意识 现状 建议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错过,不能重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1]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中职生是否具有明确的生命意识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他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家庭和国家的和谐与未来。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受当前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个体生命意识。目前绝大数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缺失。本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掌握当前中职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调查结果为我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本调查采用了直接的实地调查和间接的资料搜集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结合有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一、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了我校三个年级部四大专业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调查三类问题:一类调查学生的生命本体意识状况,调查学生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大多数是中职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自杀的态度,对自己的认识;第二类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意识问题,如能否做到不浪费生命、对自己的未来的思考等;第三类是关于生命教育的问题,如对生命的认识的来源、学校提供的生命教育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等。本次调查涉及不同类型、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调查的情况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中职生的生命价值观现状。

(一)对生命的认识和感知

调查学生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和态度,具体体现在学生能否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即是否既能善待自己,又能关爱和尊重其他生命存在。

1.对自我的认知评价方面。从调查中显示,当问到“你如何看待自己?”有21.5%的认为自己很棒,但高达74.3%的学生认为自己一般,也有3.4%的学生觉得自己很差,这说明中职学生对自我认知评价普遍较低,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没有动力。在调查“与他人(父母、同学、朋友)相处时?”有50.3%的学生认为:“尊重他人的想法,先人后己。”有2.2%的学生回答:“一切以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出发,从不考虑他人。”44%的学生认为:“意识到他人的需要,但还是以自己需要为先,尽量满足他人。”也有1.8%的学生认为:“他人的想法和需要往往和我对立,无需考虑”。从这一调查可以了解到重视自我需要的中职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忽视他人的需求。

2.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学生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和态度,具体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衡量生命意识的标准主要看其能否尊重生命,能否既善待自己,又关爱他人的生命。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多数学生都能够意识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在于生命的存在。因此,在比例分别高达84.1%和76.5%,不仅超过选择财富、学习、等选项,也超过友情(53.4%)、爱情(52.2%)、事业(62%)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中职生都能认识到一旦生命不存在,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任何意义。在问及能否和别人自在的谈论生死问题时,有81.7%的学生选择可以,有5.2%的学生选择完全不可以,其他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和别人谈论生死,但是还有障碍。有66%的人不认为死亡能够解决一切烦恼。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形成正确的死亡观,但是由于我国教育谈生不谈死,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死亡比较忌讳。实际上,对死亡的认识不当一样会导致极端毁灭生命情况的出现。

3.对自杀的认识。在问及是否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的时,有31.2%的学生选择有过,并且有18.7%的学生表示不只一次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在问及是否有自杀行为时,超过94%的学生选择没有。中职生的独立自主性正接受巨大的挑战。由此可见,虽然当中职生们面临困难的时候,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极端想法,但大多数中职生能够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他们尊重生命,并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但是,在中职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杀危机,并且由于中职生群体的示范性,一旦有学生自杀,造成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对生命的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意识

1.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在与访谈对象的交流中发现,中职生们对生命价值有一定的思索,有超过73%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勇敢面对人生难题;有76%的学生表示人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有68%的学生表示经常会想到自己的未来;但也有高达79%的学生认为人生无常。很明显,学生们在不断追求思索生命的意义,但由于学生们的生活阅历所限,在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时,很容易使他们陷入到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上,43%的学生表示自己很了解生命的意义,57%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了解生命的意义或者不确定自己是否了解。

2.追求生命的价值。调查表明中职生们对生命的价值有一定的思索,但是在是否认真地去追求或为追求生命价值作好准备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虽然有47%的学生将就业列为目前最困扰自己的问题,但是在问及是否做过职业生涯规划时,虽然超过90%的学生认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是认真规划的不多,按照自己规划的去做的就更少。可见,部分中职生知行脱节,缺少对生命价值的主动追求。反映在课外时间上,有高达54.7%的学生选择了网上娱乐。在访谈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表示包过夜,有三到四成的学生几乎每个星期至少有一次包夜行为(包夜是指学生一整夜都泡在网吧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

(三)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1.调查发现学生认识生命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选择老师的有35.2%,选择同学或朋友的有44.6%,选择长辈亲戚的有31.9%,选择父母的有70.8%,选择书籍的有28.6%,还有4.8%的学生选择其他。当亲友死亡,父母离异,重考等重大的生命挫折出现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引导。与此相对应,超过70%的学生认为上学以前的学校对他们的生命教育或辅导很有限;超过80%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与辅导。这说明学生们在遇到生命问题时获得正确的解决方法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2.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看法。在对生命教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时发现:认为“很有必要在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的学生占69%,认为“没有必要”的占9%,回答“无所谓”的占22%。认为目前就读学校生命教育情况“好与比较好”的学生占总数的15.4%,认为“不好”的学生占47.4%,认为“不清楚”的学生占37.2%。对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愿望,“非常想和比较想”的学生占74.3%,“不太想和不想”的学生占25.7%。学校校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多选题),主张“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学生占55.9$,主张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占38.3%,主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占75.9%,主张“各科教学的渗透”的占37.4%。有66%的学生对国外的生命教育不了解,“了解一点”的只占28,7%,认为“没有必要了解”的占5.3%。

3.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还不够。当问及“你知道什么是生命教育吗?”这一问题时,有20.3%的学生回答“知道”,47.6%的学生回答“不知道”。“你校进行过生命教育宣传吗?”有22.4%的学生选择“经常有”,32.6%的学生选择“没有”,有52%的学生回答“偶尔有”。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各中职学校宣传和实施生命教育的力度还不够,需加强生命教育的宣传和实施。

(四)结论

(1)从总体上看,中职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比较淡薄,尊重生命存在,但是部分学生对死亡和自杀等的认识存在偏差,影响学生对生命认识的因素呈多元化。

(2)中职生们对探索和实现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知大于行,对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探索缺乏主动性。网络对于学生实现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影响。

(3)学生认识生命的来源及影响学生解决生命问题的因素多样化,学生们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着强烈的要求,但是方法和途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命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部分省市就印发了相关文件,对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很多学校也正在实施生命教育。但从笔者调查的中职学校来看,情形不容乐观,很多中职学校没有自己的生命教育实施计划,也就更谈不上实施。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文件精神对各学校进行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各学校的生命教育实施力度。

2.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生命意识素养。班主任自身的生命观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看法。既要重视班主任自身的生命教育,也要有目的地把班主任培养成生命教育老师,在日常的管理中能够变不自觉的生命教育为有意识的生命教育。

3.中职学校要努力构建合力育人的社会环境。学校虽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学生的教育还要靠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更多的是学生家长的配合。与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学生教育联席会议,加大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科学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和娱乐而不是沉溺其中;关注网络成瘾者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争取早日从网络游戏回归到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生命教育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国家的既定教育政策,也是国家赋予教育的使命。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延伸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到对生命的认知和尊重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仅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学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生命,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发现生命的意义,找寻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正确认识,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以及个体、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他们将学会尊重自我生命的生老病死之规律,同时也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然发展过程。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感,在与不同生命个体的交流与互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加强与其他生命个体的协调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展现状

21世纪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素质教育进展到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应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良莠的标尺,更多的关注度集中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上。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得到丰富,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成为了教育参与者们关注的重点。然而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在生命教育上起步较晚,存在认识不够全面、内容不够深刻、形式不够丰富等各方面的缺陷。多数高职学生刚刚成年,正处于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职业高中仍然持有这样的观点: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道德、人格、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和培训。有不少高职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他们轻视了生命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没有尽到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的义务。意志力的磨练、审美情趣的养成、人格的塑造与完善、乃至为人处世之道等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中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心之所向无处托付,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会因为被一时偏激的价值观所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感。

不久前,南京某高校一名大四女生预设微博遗书,宣称自己因患有抑郁症自杀,此事引起网络轰动,广大网友对此唏嘘不已。不论该女生是因为何种原因得了抑郁症,或者造成自杀行为,这件事情暴露出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在高职学生中,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了,类似例子充分说明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学生在遇到情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挫折时,自身不能正确面对,加上外界疏导和关心不及时,造成心理抑郁,导致行为偏差,甚至构成对自己的生命威胁。

类似事件还有很多。大多数选择自杀的学生除了心理疾病的原因外,有很大一部分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仅仅因为父母的责骂、同学的争吵等小事就选择自杀,行为草率而冲动,这种无视生命的做法让人心寒。其次值得人警醒的是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不但对自己的生命不珍视,在同伴遇到危险时亦不会珍惜他人的生命,不仅不去救助反而视而不见,生命的意义在他们的头脑中完全丧失,他们所具有的素质也因一时的冲动而销声匿迹,以上迹象直接威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生命教育已经迫切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故此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生命是人存在的形式,则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初衷,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实现了从人性萌芽到人性完善的过渡。在高职教育中,学校不仅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身心变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建设。

其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学生人格发展,范围囊括了“德”、“智”、“体”、“劳”等各方面的内容,其获得途径主要有社会活动和社会经验。尽管新世纪以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进—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内涵与生命教育的核心,即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相契合的。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将育人与育才和谐统一。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生命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把生命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

(二)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和用人需求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世纪高品质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大素质:一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三是独立的创新精神与不断创造的能力。生命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更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命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元,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以生命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主动帮助他人理解、认识生命的真实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际上,人的生命与人的主体有必然联系,生命承载着主体,如果失去了生命,人的主体也无从谈起。因此。生命教育的缺失将影响主体教育的顺利进行,没有生命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就像没有了生命的支撑,思维将无法存在,没有了生命教育,学生缺失了对生命的意识,包括正常的行为、情感和意志等,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而没有素质教育提供生命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实施氛围,生命教育亦无从开展。可见,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和谐统一的关系。

(三)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结合提供学生全方位的保护

素质教育的形式更倾向于隐形教育,其进展通常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和影响学生的行为。生命教育提倡进行人文教育,重点在于对生命的人文关怀,所有和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都应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为目的,包括正面认识死亡。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这个词是比较避讳的,但我们要认识到时代在发展,充分认识到死亡的威胁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在理论性的传授之外,高职学校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每一位学生都要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主动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导他们如何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引导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挖掘生命的潜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人。

三、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其进行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必须“以‘生命’为本”。为了确保实现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把关注生命和尊重生命的角度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键,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促进,激励学生不断丰富身心内涵,形成完善的人格,培养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心,最终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和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加强师生心理交流和互动活动,使教师能及时把握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动态变化,透彻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适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他们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危机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保护他们的生命。另外,学校要也及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训,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鼓励教师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分享生活经验,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美好情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可以借鉴业已顺利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特色团组织活动或者开展党员先锋活动来全面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活动内容可以针对高职学生迫切渴望接触社会的特点,直面职业要求和社会挑战的需要,充分发挥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红色根据地等,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端正思想态度,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组织面向高职学生的戒毒以及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法律防范意识;还有组织野外生存,野外踏勘和野外露营,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刺激学生互相帮助,在挫折打击中寻求团结协作,在饱经磨难后体验成功,从困境中反省,在成功中总结经验,从而更加尊重生命,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

(三)建立教育保障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完善素质教育绩效评估体系,鼓励素质教育中获得成果的学生和教师,严格监督教育进展,重点将生命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生命教育顺利实施的保证条件。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4

一、终身教育与生命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

1.终身教育定义

终身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用穷极一生的时间来追求知识的过程,包括不同的教育方式和阶段,总之一切正式和非正式教育都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终身教育旨在让每一个人在任何需要的时刻都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是我国的教育改革方针。按照教育的阶段可以分为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四个阶段;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等特征。从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可以看出,每个社会个体都可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去加强和增加自己的知识,让自己具备更多的技能。

2.生命教育定义

生命教育的过程正是让学生重视自己生命活动的过程、享受生命的过程,从而提高社会和个人价值。在生命教育的实践中,生命质量得到提升,从而能够更好地探索和了解生命的本质和内涵。生命教育的内容包含对生命的欣赏,对学生周围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对生死的态度,以及对他人的关怀。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生命的变化无常,从而对自己短暂有限的生命更好地去规划和利用,构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命教育是为了控制青少年的自杀率,引导青少年对生命正确认识而被提出的。生命教育认为生命不仅仅是一具驱壳,也是精神的载体,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

3.两者之间的关系

生命教育和终身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生命教育应该成为终身教育。生命教育不仅是针对青少年,还应该伴随学生的成长终身进行。不能因为成年而对生命教育忽视,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会随着成长而出现不同的变化,在成长的各个阶段,生命教育都不可被轻视。

生命教育必须是终身进行的,因为学生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生命教育的帮助,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疑惑,需要生命教育帮助其引导。应该采用终身教育的观念,长期有效地进行生命教育,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措施,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终身教育中生命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失去了生命教育的参与,仅仅只学习了科学知识和思想教育内容,学生仍然会对生命产生怀疑和丢失信仰,出现疑惑和对生命的质疑,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其所学的其他知识将变得毫无意义和作用。

二、生命教育发展维度与意义之所在

1.法律维度的意义

从社会和法律的角度来说,生命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人是社会的主题,人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提高和进步,生命在社会中被逐渐地异化,导致利益和价值多元化。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会导致信念缺失,从而对生命和人生感到迷茫,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将会作出对自己和他人生命以及社会有危害的事情,从法律的维度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一情况必须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利用正确的眼光看待生命,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待生活不迷茫,有自己喜爱的事物,能够创造出有用的价值,让学生拥有更加和谐的生命状态和更加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

2.生存需求角度的意义

从生存需求的角度来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有了生命才能接受和承载更好的教育,教育是为生命服务的,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生存的本领,面对生命的挫折时能够更加坚强。通过生命教育可以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能够拥有更多的能力,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让生命的质量更加饱满,具有更加辉煌的人生意义。生命教育是教育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命教育不仅仅帮助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的疏导,更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达到生存的需要。生命教育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会关注生存和发展,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且采取实际行动去实现这种意义。

3.人的本质角度的意义

从本质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全面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开发出自己的潜能。在生命的过程中,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同时保留自己的个性,显示出自己的本色,让思想和学业共同进步,同时还要保障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相互促进发展。学生学习的阶段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时期,非常敏感并且易于冲动,反复性很大,所以一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开导和理解,将会很容易形成消极和颓废的情绪。学生在认知方面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没有实践能力,导致看待问题时会出现偏差。

三、终身教育背景下实现完善的生命教育理念

1.建立起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系

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要想实现和完善生命教育的理念,必须建立起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系。以学习成绩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必须进行改革,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在教育中多加人人文关怀,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根据,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找到生命的成就感。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有生活的信仰,从而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针对学生对生命感到枯燥无味的状况,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对生命的理解。多开展与生命题材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进行锻炼,让学生能够追求心灵教育,更好地调动内心的情感,达到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彰显出自己的特色,不断地肯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为社会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只有建立起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系,从思想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帮助,让学生及时地纠正自己的消极情绪,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能够更好地学会控制自己内心的情绪,避免出现逆反的心里,杜绝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将自己的时间和经历放在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荒废生命和实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之人。

2.建立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选取优秀的生命教育老师,帮助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对学生充分地尊重和关爱,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教育和感化,杜绝学生对生命出现淡薄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只有自身的生命意识觉悟高,才能更加有生活的动力。学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建立起自身的生命教育教师团队,稳定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

其次,要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教育体系。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校的教育为主,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为辅。全方位地配合生命教育,承担起不同的职能。政府机构需要成立相关的生命教育机构,为其提供有利的保障和基础。社会应该多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将生命教育贯穿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创造出更好的教育氛围。新闻和网络也应该创造好的舆论导向,宣传正确的生命观;在家庭中,要时刻保持轻松和充满爱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体验到关爱和幸福。

第三,要增加课堂教学的潜能,建立起良好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看待生命。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将教育理论、哲学思想等作为生命教育的必修课,并且加人关怀、自然、科学等内容。目前,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还比较少,所以急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将理论知识与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让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立体,不仅在理论上对其有所认识,在实践上也有理性的认识。在课程内容上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不会感觉生命教育的枯燥,从而质疑教学的内容,要将生命教育巧妙地融合在学生日常学习的课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命教育的本质,对其造成深刻的影响,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建立起生命教育的项目体系

首先,要建立网络化的心理疏导通道,增加对生命的多元化探讨。为学生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培养学生的心理咨询能力,让学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开导和探讨。为每个学生安排心理咨询人员,尽可能地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生命问题,排解其心理压力,构成学生的倾诉通道。有了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将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让消极的情绪及时得到排解,不至于积累在心理。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细致的开导工作,这样才能扎实地做好生命教育工作,让生命教育工作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其次,要积极地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丰富生命教育的形式,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感悟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自我管理和服务,拥有更多实用的社会技能。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必须合理地安排和创新,对学生多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多了解名人的相关事迹,邀请名师进行讲座,宣传和介绍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有前进的动力和目标,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自暴自弃,或者将自己的不幸归结到他人的身上,认为是他人的过错,这样容易产生不好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危害。在生命教学的教学方式上多探索,开发出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上有更多的领悟。

第三,采用新型的方式进行开展,以尊重生命价值为核心理念,在生命关爱中实现生命的意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有困难的人群,解决他们的问题和生活需要。将学校作为小型社会,采用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践,无论是正规还是非正规教育系统的学生,都应该给与关怀和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困惑。采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以及方法技巧,与生命教育工作相结合,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学习和生活,帮助其健康成长,展现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优势。在开展生命教育时,要积极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大胆地运用到生命教育中来,吸引学生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内容了解得更加透彻,记得更加牢固。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初中生物;递进式;生命教育

要实现生命教育主要的决定学科是在初中生物课上得到实施,因为生物学科教育是具有“生命”的、赋予情感态度的教育信息,所以在初中生物课中发展递进式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实施不仅在初中生命教学活动中实现了可行性和有效性,而且这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也建立起完整的、新时期的教学系统。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生命教育是现代化发展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它主要是发挥人性化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生命教育的一种教育活动。目前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初中生物课堂对生命教育的模式比较多,很多教师也已经认识到生命教育在学科中给学生带来的积极意义,所以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将课本的知识与“生命”的意义相连接,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不仅了解了主要的课堂目的、教学方式、从亲身的体验中也认识到生命教育在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但生命教育的开展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系统建设,我国的发展起步比较晚,所以社会与学校就要积极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具体的实践方法保证生命教育的正确实施。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探索

1.关注教学内容中的生命信息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生命教学期间,首先,要根据教学中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将教学中的主要学科内容与生命教育相连接,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产生一种亲切感;最后,达到课堂教学的新形式。在初中生物内容中,从小的细胞分子到大的森林宇宙、从人类的生活到生物的生活、从人类的生长到植物的生长都赋予了生命的重要信息,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了解到整个世界奇妙的生命。在实际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图片和视频模式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生命教育给学生带来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学习“生物圈”的认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链接,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大自然中所存在的强大生命,根据生物中不断循环的系统让学生自己思考,使他们在新的教学模式中产生新的生命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从而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

2.设计教学内容中的生命内涵

要增强初中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到生命教育所带来的巨大能力,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就要进行正确的优化方式。因为完整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内容,而是实践与知识的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懂得真正的生命意义。例如,在初中生物学科中学习“植物的种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是针对课本知识或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观看,而是根据课本的实际需要带学生走到室外进行学习,可以在适当的季节让学生种下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经过自己每天对它的照顾和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感受中了解生命带来的感受。这样学生会因植物的枯死而伤心,会因植物的茂盛而兴奋,这种生命的感悟过程最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3.举办教学讲座中的学生感悟

初中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是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所产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对知识的更多了解,学校或教师应定期举办生命教育的教学讲座,使学生能通过对知识的了解增加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在建立的教学讲座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主动的方式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实际学习中增强兴趣,能更愿意参加活动的建设。但初中学生的情感比较丰富,当讲座讲到一定程度,学生也会产生一些情感因素,所以在结束讲座后,教师就要进行生命教育的正确引导,从而保证学生对生命观的正确理解。例如,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拒绝”这一课题,为了使学生能增强对的理解和生命的正确认识,学校可以聘请有关的专家和学者到校园中进行演讲,增加方面的知识,将一些青少年在中的案例进行普及,将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危害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在思想上发挥自觉性,正确认识的危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根据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现递进式教育的探讨和分析,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将递进式的生命教育发挥合理运用,使学生能通过生命教育的学习过程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养成在生活与学习中爱护自己的生命、爱护他人生命的习惯,使自己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米娜.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教育哲学;生命教育;生命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1]生命是教育的本质,教育之道就在于祛除个体生命躯体上的遮蔽,引领个体走向完整、和谐的诗意境界,使之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其蕴藏着广博而深刻的哲学内涵。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现代教育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提出来。他认为,学校教育不应只训练学生谋取职业的技能或获取知识,还应引导其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其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2]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教育哲学视角下的生命教育就是指,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3]

二、生命教育的哲学视角

生命教育不只是生理、心理的教育,更是一种哲学式的教育,哲学式生命教育能增加生命的深度与强度。

(一)生命教育要珍视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

人的生命价值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脱离开生命本体存在和延续的过程来实现生命价值无疑是荒谬的。维持生命存在是每个人最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人价值的承认,首先是对他人生命存在的尊重与承认。要引导学生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亵渎和践踏。[4]

(二)生命教育应强调对生命家园的建构

要解决人的精神家园问题,必须由人的生活走向生命,由个我走向类我。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没有生命便没有生活,没有生活,生命也无从谈起。所以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金钱、财富,还是权力、地位、美色,都是易于失去和消解的,生命的品格则是普遍和历史的,只有从个我的生活走向普遍性的生命存在,才能消除生活与生命之间的紧张。同时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生死决非个人之事,而是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的。只有努力沟通个我生命与类我生命,重构生命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才能消解个我与类我的紧张。

(三)生命教育要注重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

当人的基本生存没有满足时,美是一种远离生活的东西;但当人的基本生存满足后,审美渴求便成为人的生命的最高追求。当代学生生命审美教育要强调两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生活趣味的人。因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必然是一个生命感觉良好的人,是一个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的人。第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负面状态所蕴涵的积极生命意义。生命教育要善于引导学生体认生命负面状态的意义与价值。譬如引导学生学会苦中寻乐,善于把人生痛苦置于更强烈的痛苦背景中来对待,帮助其在痛苦中努力寻求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使其重新发现和体认生命的美好,坚强地生活下去。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教育部门新的教育使命

作为教育行政当局,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拓宽渠道,生动活泼地开展生命教育

现阶段,中国内地开展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另起炉灶,而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三)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台湾教育当局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初期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也相当重视对师资的培育。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采取指派教师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集中教育培训、加强生命教育观念的宣导、举办读书会、现场观摩教学、观看视听教学资料、制定教师手册等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人类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解放自身,追求生命的自由和平等的历史,而人类的教育史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追寻生命解放、发展生命个性的历史,这使得教育不断向生命的本质回归。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关注生命教育,使我们得以开拓视野,从新的角度解释看待生命教育的贯彻和实施,更好的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8.162.48.

[2]郑晓红.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5,(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