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思品课堂 活力课堂 情感渗透

在初中思品课堂的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昏昏欲睡,教师照本宣科,讲得口干舌燥。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细究其中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在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没有被激发起来,难以获得共鸣,因而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俗话说,育人先育心。初中思品课堂是一个师生心理互相融合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课堂也就会缺乏亲和力和黏合度,学生也就不会喜欢上思品课。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呢?笔者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体会。

一、大胆放手巧激励,让学生敢想敢问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求,懂得放手,让学生敢想敢说,以此使思品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每一个人都是主人,课堂就是他们灿烂的舞台。对于思品课,很多学生都认为不是主要科目,考试甚至可以开卷,只要找到答案就可以。事实上,思品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价值、情感态度的最有效的途径。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难点的地方敢问、会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苏人版初中思品教材七年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时,笔者让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疑问,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此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和内涵,起到了良好的教益作用。有的学生认为,既然人终归都要死,为什么还要来这个世间走一遭呢?也有的学生感到困惑:生命到底是什么?只要有钱就是成功吗?还有学生认为,成功离自己很遥远,难道活着就没有意义了吗?……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都先给予了鼓励,然后让他们从书中寻找答案,书中有两个案例,一个是花季少女因为成绩不好愧对家人,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另一个是退休女医生,为了救治那些身患艾滋病的病人不遗余力。这两种生命,哪一种更有价值?你怎么理解?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在女医生的身上,有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她为了挽救生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这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也是生命应该具有的品质,而那个自杀的女孩显然是懦弱的,她没有勇气面对困境。所以说成功是在无数次失败之后才会出现的。此时笔者继续引导:在你的生命历程中,有没有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和痛苦?你选择用什么来克服?针对这个话题,学生们很快有了兴趣,有的谈起了自己在面对一道难题时很无助,但最后受到同学和老师的鼓励,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恐慌;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读一些有价值的书籍,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通过以上的鼓励和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敢于说出自己的困惑,敢于谈谈自己的看法。正因为这种敢想敢说,帮助学生探究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梳理了自己对生命的体会和理解,又帮助学生有效建构了独特的生命价值体系,让思品课堂实现了高效性和有效性。

二、日积月累巧放权,让学生爱学想说

在心理学理论中,著名的蝴蝶效应指的是通过细微的变化带动整个系统进行巨大的连锁反应。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将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养成学生从小处着眼、从小处讨论的习惯。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对所学的知识建构系统理解和认知,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苏人版思品教材七年级“让人生更加灿烂”这一内容时,教材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人生的多样性,深刻领会人和动物的区别,从本质上把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为此,笔者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笔者先出示七种颜色,每一种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生体验,其中有辛酸、苦涩,也有甜蜜、火辣,并让学生思考:生命中辛酸的往事,你从中能得到什么?盘点你的往事,最甜蜜的是什么?你有什么体会?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因而在谈起往事时感受也各不相同。课堂立刻有了活力,大家都能畅所欲言,用自己的经历谈感受,也更有说服力,由此大家对人生的多样性有了深刻感知。接下来,笔者又让学生思考科学家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在一个花瓶的边缘,放了一些毛毛虫喜欢的食物,结果一大群毛毛虫围绕着花瓶的边缘不停地转啊转,一连转了七天七夜最终累死了。从这个故事里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认为,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对于人生有目标,而动物没有,这正是人的本质属性所在。因而,人生中最重要的是生命,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就必须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围绕着这个远大的目标而奋斗,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此时笔者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心目中崇拜的英雄人物,谈谈为什么?学生有的提到了自己崇拜的作家、艺术家,有的提到了一些科学家,还有的提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亲人,比如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外公等。

通过放手课堂,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加入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体会拿来与大家分享,没有对与错,只有思考和探究,一些精彩的发言将课堂推向了一个个。这样的课堂才是属于学生的课堂。日积月累,学生也由此爱上了这样的思品课堂,课堂也愈发充满自由的讨论,被赋予了价值和意义,释放出了思想的光彩。

三、循循善诱乐放心,让学生自导自演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某个事物越是被禁止,越是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田荷珍教授认为,在讲台上说过的话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强化记忆。因而,在思品课堂教学中,笔者不但放手让学生探究,更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自导自演属于自己的课堂,以此满足学生对课堂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通常会让学生来到黑板前面写板书,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教师偷懒,而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动笔书写,加强记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苏人版“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过程,上台来进行讲授。此时笔者指导学生思考:要将三权都表示出来,应该怎么设计板书?学生设计了三权分立图,将三种权力都表现出来,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对所学内容有了清晰的认知,也便于加强记忆。另外,在作业设计方面,笔者也让学生进行梳理,以便于加强学生的记忆。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但能够突破学习难点,而且对所学内容也有了整体的把握,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期待,希望下一次能轮到自己来上台讲授和进行作业设计。

总之,在初中思品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这样课堂就有了活力,也就迈向了高效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军波.思想品德课堂的高效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2

大家下午好!我是市场部高斌,首先很感谢有这样的一次机会参加此次以“我学习,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我的演讲题目是《在学习中成长,用工作实现生命的价值》。想想来到盛唐公司四个年头了,回想在盛唐公司工作的四年旅程中感受太多,可以说这四年的学习、成长是人生中进步最快的四年,从一个初出牛犊的小青年来到盛唐公司,在公司领导的培养,公司同事的关爱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员工,能承担起自身的工作,并有出色的表现,我感到特别的荣幸,在这里我发至真心的感恩公司领导、公司同事们,谢谢你们。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在学习中成长,用工作实现生命的价值”。关于这个题目我感受颇深,因为学习使我成长,成就现在的我,造就未来的我;下面我将从在学习中成长,用工作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一方面:通过学习,重塑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说重塑自己呢?可以这样讲:以前我没有建立完整的价值体系,世界观系统,骨子里重复着“放羊—结婚—生子—放羊”的生命循环规律,最大的人生动力是不让父母失望,为他们争一口气,而现在全然的改变了。这三年通过公司组织《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自身的很多很多缺点与错误,“正能量”这个词在我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成为生活最基本的准则,很惭愧,这个最基本的准则我有很多时间没有做到,还需不断的修炼;重新认识父母与兄长,例行“百善孝为先”这个自然法则;理解生命中的苦难与快乐,用一颗感恩一切的心面对生活;有了这些似乎我一下轻松很多,人生不是全然迷茫了。

我有幸能够参加到公司领导层的“读书会”活动,向公司领导们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哲学思想,学习、吸收领导们身上的正能量、高能量,让我再次提高很多。通过学习“稻盛和夫”老前辈的人生经营哲学,让我对生命又有了崭新的理解。不但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而且热爱自己的生命,重新定义了人生目标。我确立了自己两个层次的人生目标:第一层次实现我的家庭幸福,以家族为对象的家庭幸福;第二层人生目标是让我身边的人(指的是社会大众)能够因为我的付出收获幸福,尽最大努力为社会做贡献。有了这样的人生目标,伴随着以作为人何为正确的准则,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第二方面:通过学习,让我懂得只有努力的工作才能实现美好人生。

这种认知,这种改变也源于公司举办的读书会,通过读书会的学习,使我的工作观发生彻底的变化,以前认为工作是因生活所迫,没有办法的事情,工作就是一个饭碗,为了工作而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而现在我爱上了工作,我认为工作不只是一只“金饭碗”,而且是一个盛满成功的“金饭碗”,通过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形容我对工作的看法“工作是我的生命,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唯一途径”。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3

【关 键 词】生命化 生命化教育

一、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必然

简单地说,“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教育,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利富自个性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这是人的本性要求,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报告集》中针对现代教育中对“人”的忽视,提出了“生命体”的概念。的确,如果教育忽视了世界上最可贵的生命而仅去关注没有生命价值的“分数”之类的东西时,教育的本质便是可悲的异化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承担着生命化教育的重任,.其理想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善恶观、是非观,学会正确地判断纷繁杂的社会现象和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用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开启学生智慧,把学生培养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

格,鲜明个性,有创造性的智慧人。

二、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实践

1.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人的一种生存、活着的状态。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让学生关注生命,首先要敬良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丁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都已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住着着一些偏差。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较为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基丁上述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真正认识生命,感悟生命,尊重生命,进而主动去思索生命的意义,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确立自己人生奋斗的方位。

在《珍爱我们的生命》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情有感地讲了这一个故事:四川省巴尔县女护士王飞越身患绝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她很想留点什么给这个曾经给她温暖、让她懂得爱的世界。可是此时她的全身已经开始溃烂,捐赠遗体用丁实验已经不太可能,于是她想到了捐献眼角膜。但她最担心的是眼球是否能完好无损,就向人夫提出请求:拔掉氧气管和输液管。生命之花最终凋零了,但却有四位患者承接了她的光明。她有一段临终的录音,那是对承接她光明的人说的:“你好,我不知道你姓什么叫什么,我祝福你,希望你重见光明,尽情享受春光。”故事深深感动了学生。在感动之时,教师提出:“珍爱生命――让我们用真心书写对生命的感悟吧!”。学生书写一些有关生命的格言警句和生命感言,如“生命的永恒在追求中,生命的价值在发现中。”“人,在世生命虽有长短,生命的意义却各有千秋! ”等等。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用感人的故事启发着学生珍惜和爱护生命,肯定生命的珍贵沉重,张扬生命的顽强伟人,认同生命的社会价值。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在于活出意义和价值。所以,生命化教育的目标,最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只有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才会有对生命的炽烈追求,活山人生的滋味和精彩。

2.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

要让学生自己体验生命的价值,教师必须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将每一个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必须还学生以自尊,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这一系列的“还给学生”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学生的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操作上要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互动、交往和对话的活动,在民主平等的学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这样就能真正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达成让学生自己体验生命的价值的目标。

在《师生交往新观念》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参与活动。第一组同学课外阅读小说《窗边的小豆豆》,挑选其中的精彩片段谈谈自己对小豆豆的班主任、小豆豆和小林校长的理解;第二组同学采访身边的同学,谈谈自己希望建立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我们和老师之间通常会有哪些矛盾,又是怎样化解的?第三组同学采访老师,请老师谈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的烦恼和老师对学生的希望。在课堂交流中显示出体验生命富有意义,收获可观,体会真切,汇报交流的形式更是多样。有将小豆豆的故事精彩片段以文字镜头呈现说明的,有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来表现教师烦恼的,还有以小品形式表现师生如何沟通的等等。课堂中形成了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交往应“民主平等、主动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等结论不再是通过老师枯燥的说教记在学生的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信息收集、整理交流和课堂活动主动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当在,笔者写下了一句感言,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生命的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自主、合作学习真的好!

3.促学生提升生命的价值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生命化教育,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源于学生的生活,真实地面对学生的生活,尊重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回避学生生活的喜悦与烦恼,了解他们因社会生活变动而带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个人生活,而且要引导学生过积极的的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进步,关怀他人,关怀民族、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促进个体与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的融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提升自己的品德、知识和能力,从而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促使自己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和发展中完美。

在《享受学习》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我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一个“学习是苦多还是乐多”的辩论活动。要求赞成“学习乐多”的同学调查周围同学对学习的真实感受,寻找周围热爱学习、学业有成的典型人物,寻找自己学习中快乐的事;认为“学习苦多”的同学查找有关表达“学习是辛苦的”的成语或诗句,寻找自己学习中感到困苦的事。课堂中学生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自由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辩论中,学生联系自身实际,阐述学习是苦乐相伴的,但只要努力克服,寻求解决的方法,困苦会是暂时的,懂得学习会给我们带米超越自我的快乐。教师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展示“我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人眼睛’的故事和利伊拉克战火中的失学儿童”等材料,以让学生了解当我们在享受学习权利的同时,还有我们的同龄人却远离课常,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在对比中体验拥有学习权利的快乐,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思想品德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感受生活、生命的美好,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柔情,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最终促进学生提升生命的价值。

三、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生命化教育已见初步成效,课堂上平等、和谐的气氛,教师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重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都是生命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这些也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更感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现生命化教育的成果,如多数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较好地调整心态,乐观地面对挫折等。

为继续探讨并更好地开展生命化教育,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富生命气息,笔者尚有以下思考:

1.积累案例,拓展资源

生命化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善丁积累案例,拓展课程资源。新课程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生命之所在,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资源。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空间是思想品德新课程资源的广阔大地。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同归生活世界,要打破书本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和艺术加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积累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情景直触学生的感官,从而引发学生共鸣。但是,教学案例、教学素材的搜集和整理靠的是平日里的不断积累,要慢火炖老汤。

2.关注差异,关注细节

生命化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细节。生命化的教育是关注所有人的,关注独特性从而促进所有人发展的教育。由丁不同的主体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同,采用的学习方式也自有不同;不同的主体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因此采用的学习方式也有差异;不同的主体也不可能有相同的性格与喜好,因此采用的表现方式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化教育要天注差异。关注细节,就是关注着生命的成长。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一个人在各个不同时间段的表现与变化,无不告诉着我们生命成长的轨迹。“一颗水珠可以映射出太阳的七种颜色。”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作为老师如能再细心些,再深入些,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将会在我们的用心地呵护下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更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3.善于总结,提高素养

生命化教育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养,这就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润泽生命是一个默化的过程,它散入于生活的各环节中,各种细节之中,具有视而不见的无痕性,必须用心去感悟,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养。作为教师的素养,第一个就是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对人类精神成就的分享的广度与深度。简单的说就是学识的修养与人格的修养。第二,就是对教育的一个理想与信念的问题。因为教育是一个基于信念和心灵的行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不是去模仿什么一招一式,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只有是你自己很确信的东西,是你自己内心世界流露出来的东西,你才能够打动人,才有感召力、感染力,才能使师生都得到感悟,而提高生命的质量。第三,就是教学的智慧,教学的技艺。一个老师在课堂中,他的讲解,他的自我展示,都折射出教师自己的文化厚度,还有思想的高度。教师对生命,对学生,最终都要反映教师背后的这种素养。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生命相遇,心灵相会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平等对话的过程。生命化的教育应当关注每一个生命体,应当让每一个生命体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使这种关注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通过生命化教育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生命发展的方向,让课堂成为张扬生命个性,挖掘生命潜能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4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挖掘人本身的生命话题。在以生命教育和德育教育、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中,教师在不断的实践、锤炼、反思中成长,学生接受知识、参与活动的同时获得感悟和体验,逐步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断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下面就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谈谈自己的感触和体会。

一、以“生命课堂”为依托,了解生命教育内涵

有一位教育专家在解读新课程时说道:“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在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课题组对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继承学校特色教育的基础上,把生命教育和学校传统特色教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整合,重构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校本课程――“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从人与环境、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三个方面,分低、中、高三个年段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课题研究以教材作为依托扎实地展开有自己学科生命气息特点的教学活动。

这样展开教学,系统、规范,且有教材、课时、教师等最基本的保障,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延展生命教育内涵。为了使“生命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教育功能,本课题分解开设了相关的子课题:围绕生命教育基地开设“生命课堂”课程的研究;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整合的研究。并有专门老师负责。作为本题研研究的子课题,“生命课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主要内容依托教材,由各位课题组成员承担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各有侧重。“生命课堂”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正不断地完善,依托“生命课堂”这一形式,生命教育快捷、有效地渗透在学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在德育活动中养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除了在课堂教学上渗透生命教育,开展各种形式各样的活动,把生命教育和德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逐步养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是生命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为此,学校课题组以高年部花园、生物园为基础,建立了三个“生命教育基地”。在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引领下,学生开始去了解生命现象、体验生命的历程,同时来感悟生命的意义,从而确立起健康、正确、具有积极意义的生命价值观。

围绕“生命教育基地”,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在了解动植物的生命现象过程中,获得对生命历程的体验。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息,与大自然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学生都乐意接近自然和探索自然,也喜欢欣赏大自然,他们渴求了解生物及其周围环境。帮助学生在课内外展开观察、收集和分类等活动,尝试去解释生命现象,探索生命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使之成为有一定科学见识的公民。

三、搞好“三结合”

1.要将生命教育同其它学科教育相结合。生命教育不单纯是健康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教育。我们要使各位教师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那么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我们还可以将生命教育同一些边缘学科(心立刻、政治课、品德课、健康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利用事例向学生讲述生命于我们的伟大意义。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态度,使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健康发展。

2.生命教育同课外实践相结合。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者理论,而大多都是通过举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

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请交通管理员给我们作报告,讲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请消防员讲讲水火对生命的残酷毁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了解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构建;生命化; 和谐; 课堂

站在教育大背景下来看课堂,教室就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空间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而这一切,只有生命在场才能发生。下面就能构建构建生命化的和谐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1. 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的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了素质教育,倡导一切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事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教育是教育链条上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开展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追求,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当代教育的呼唤。《生命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并不只是训练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生命只是活着的一种历程,既然活着,就不妨活得好,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但现代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 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顺应时展的要求,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了生命教育必要的人文关怀。在新课程标准中还鲜明的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都应当既教书,又育人,把教书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使生命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获取珍惜生命、善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真谛。同时学科教学作为学生在校园里最常态的受教育的方式,更是实施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主阵地,所以我校在去年开始实施的生命教育中,也将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3. 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的策略

3.1 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智慧的交流和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师生间思维的互动智慧火花的碰撞。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传经布道,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师的一言堂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致使学生只能由教师牵着鼻子机械地循规蹈矩。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理当自觉完成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这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课堂上做好学生的引导者,改变传统的越俎代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问。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要设法挖掘他们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尽情挥洒,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2 教学要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许多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口,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对“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这三个问题产生正确地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此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体会生命的可贵,善待自己。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且还为了更多关爱他们的人们,因此,每个人都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必须善待自己,演绎出生命的精彩。

(2)认识生命的价值,实现自我。人的生命还有一个社会化的属性,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必须突出这一点,以此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体与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勇于担责、懂得付出、学会感恩、展现自我。显然,课文中相当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是教师深化生命内涵的依据。 生命的价值在于学会感恩。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教学中,要让学生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要思考父母对他们的抚养,老师对他们的教育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还要思考自己将如何报答这“三春晖”呢?

(3)尊重他人的存在,善待他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会与他人、与自然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或冲突,因而作为有思想的、有人性的人,应该尊重任何生命的存在,包括动植物的存在,善待他人,而不是去伤害他们,甚至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这类题材可供学生提取珍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信息。

3.3 激发学生“生命化”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性化教学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智慧,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主体,并给予他们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眼、耳、手、口各个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途径、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始终保持学习的欲望和进取的心态。

生命化课堂,一切以生命为中心,一切为了生命的发展,为了生命和谐而完整、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富有创造性地发展。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层次和境界,努力使崇高的师德风尚、深厚的专业素养、高超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四者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成为构建生命化课堂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10)

[3] 《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6

一是真实性,即必须是实践中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呈现,而不是预设的甚至是想象的教学活动。二是描述性,即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某一环节的活动情景进行对话式或情景再现式描述,一个课例就是一个教学片断,长到对某一教学重点的剖析探究、对某一教学难点的分解突破的全程描述,短到一次师生的对话、一句恰到好处的提示等。三是问题性,即该教学片断须蕴含着某种教育教学理念,反映了某种教育教学方式。

我们要研究的课例,不一定非得是成功的教学案例,也可以是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即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未能有效落实某种教育教学理念,未能有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等。成功的课例具有示范性,不成功的课例具有警示性。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节成功的课不一定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完美无缺,败笔在所难免;一节不成功的课或许有几个教学环节是亮点,令人叫绝。从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来说,课例研究的目的就是使败笔更少一些,使亮点更多一点。

那么,什么样的课例更有研究价值呢?下面以笔者执教的《紫藤萝瀑布》和《背影》为例来加以说明。

课例1:“紫藤萝瀑布”教学片段一

师:现在我们随着宗璞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去走走,感受一下生命的色彩。

生1:生命会有什么色彩呢?

生2:文中写藤萝“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作者认为紫藤萝是有生命的,其生命的色彩是紫色的。

师:你的思维很敏锐!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紫藤萝生命的色彩呢?

生3:是为了借紫藤萝来抒发自己由焦急、悲痛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

生4:作者把紫藤萝花写得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这样就由藤萝引向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

师:你的思考很有深度!作者因紫藤萝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生5:“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露出作者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生6:从“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中可以看出,作者领悟到了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向前。

生7: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

此课例具有鲜明的思维导向性,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

一是生疑。当老师提出“感受一下生命的色彩”这个问题时,有学生疑惑,“生命会有什么色彩呢”,有学生立刻从文中描写的藤萝“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想到作者心目中的藤萝的生命是紫色的。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可以拓展思维,启迪心智,进一步领略文字之美。

二是探因。对描写紫藤萝生命色彩的原因的探究时,两位学生都紧扣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分别从作者情感需求的角度和主题揭示和作品构思的角度作了分析,显示出思考的清晰和深入。

三是引领。在讨论“作者因紫藤萝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这个核心问题时,学生给出了层次不一的回答:①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②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向前;③遭遇到不幸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振奋精神。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情感上的差异使得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切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点。这样的阅读,不但扎实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语言敏锐度,而且潜移默化地引导了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感悟。

课例2:“紫藤萝瀑布”教学片段二

师:抒发感情、表达对生命的感悟,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描写紫色呢?

生1:紫色代表高贵、典雅。在作者看来,生命是崇高尊贵的。

生2:紫色充满着神秘的复杂情调。这说明在作者的心中,生命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时是未知的。

生3:紫色在基督教中代表哀伤。说明作者就像十多年前紫藤萝花遭遇了不幸一样,在生活中受到了打击,她感到“焦虑和悲痛”。

师:是的。作者说她的焦虑和悲痛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她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4:“手足”比喻兄弟。应该是她的兄弟遭到了不幸。

师:对。作者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弟弟,得了癌症。

生5:弟弟不知什么时候会死去,像谜一样。看着亲人慢慢走向死亡,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很焦虑、悲痛。

生6:据说紫色有心理治疗的功效,能帮助人释放忧伤的情绪,能带来内在灵性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

生7:紫色还代表勇气与永恒。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显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过程,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是顽强与美好的,是永恒的!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活的挫折是可以忍受的,可以战胜的。

这是有思维、情感拓展空间的课例。

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习伙伴也是一种共享资源。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从他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与作者、老师、伙伴一起开拓新的发展区。

本例中,教师并没有费力地讲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紫色来抒发感情,表达对生命的感悟,而是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展开充分而深入的探究。有学生从紫色的“花语”中读出了生命的崇高尊贵,有学生从紫色的“情绪”中读出了生命的未知,有学生从紫色的“教义”中读出了生命的焦虑、悲痛和无奈,有学生从紫色的“心理”层面读出了生命的和谐与宁静,还有学生从紫色的“品质”中读出了生命的坚韧与永恒。这些感悟已经跳出了文本,超越了文本。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的知识共生、情感共融的个性阅读、资源共享过程。

课例3:“背影”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味歌曲《父亲》的歌词,谈谈自己对父爱的感受。

(师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并展示歌词)

生1:我忘不了父亲为我送饭菜时那关切的眼神。父亲为我付出了很多,我想报答他。

生2: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生3:我觉得我父亲,活得很累、很难。

生4:我现在忽然觉得我的父亲很孤单。小时候,我很崇拜我父亲,现在我有什么事都爱找母亲,基本上不跟父亲交流。

这是有丰富的经验交互生成的课例。

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对其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习伙伴也是一种资源补充。依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学习伙伴互动互生互补,触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不断丰富新的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

本课例中,来自不同家庭、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感受,使各自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交流补充与共享,彼此产生了强烈共鸣,丰富了个体的情感和认识,而且在交互中彼此影响、感染,达成了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的教学效果。

课例4:“背影”教学片段二

生:老师,能和我们说说您对父爱的感受吗?

师:好吧。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个永远忘不了的细节,我每次离家上班时,我父亲总要站在阳台上,用慈祥的目光默默地注视我的背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我自己也是一个父亲,我深切地感受到为孩子付出时是那么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生点头赞同)其实,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所要肩负的担子可能会更重,所要承受的压力会更大,所要忍受的委屈会更多,同学们现在正享受着这样的父爱,更要珍惜这样的父爱啊!

这是有教师经验参与的课例。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本例中,教者和学生共同营造了契合文本主旨的情感氛围,并在学生的感染下融入其中,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从“儿子”和“父亲”两个不同角度叙述了自己对父爱的体验;然后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揭示了父爱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倾注了正能量,实现了师生共鸣共融共成长的教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