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范文1
我国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教育改革发展中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局面,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及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探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概述
2.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教育不能直接讲授道德概念,灌输行为,而应促进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主要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1]。其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清晰而全面的思考方式并理性看待道德的争论及其寻找解决的办法。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2.1.1儿童的道德判断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科尔伯格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在吸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于博士论文中创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虽未证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但是却证实了道德判断和行为之间的某种联系:即道德判断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样,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将会启示人们注重对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认同和培养。2.1.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要经过“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等人设计诸如“海因茨与治癌药”的道德两难故事,让学生做出对错、该或不该的回答,根据学生的答案,把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区分为“三水平,六阶段”。这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不变的。三种水平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发展过程中会存在两种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既是对前一阶段的发展,又是对前一阶段伦理困境回应的深化,直至儿童从契约、法律法规考虑到人类的正义。此外,受皮亚杰的影响,科尔伯格认为每一阶段道德的发展与当前阶段认知发展是有关系的。儿童当前对两难故事的推理必须建立在逻辑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如果当前阶段认知不成熟的话,逻辑思维不能达到相应层次,道德判断就如空中楼阁。因此,归纳其“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核心即为: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只是因为个体认知发展成熟的早晚会存在质的差异,但是基本顺序是不变的,不存在跨越低级阶段直接过渡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趋势。2.1.3儿童道德发展与社交环境有关科尔伯格通过美国儿童的调查和跨文化研究发现:生活条件较为恶劣,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往往相对滞后。如生活在孤儿院的青少年还不能达到第三个阶段,而同龄的生活在集体农庄的青少年则达到了第四、五阶段。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国家,儿童道德发展也存在差距,社交环境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2.1.4“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科尔伯格在德育方法上提出“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这些方法具有鲜明的民主特色。“道德讨论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思考,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道德思考,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2]。道德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在棘手的道德两难讨论中不断深化道德认识,最终将认识内化为行动。“公正团体法”注重团体的民主管理和团体的道德氛围。在创设的公平、和谐的人际关系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社会角色。通过投票等形式决定团体重大事项,让学生有角色担当能力和群体归属感。
3当前我国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3.1强调教育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有所忽视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这虽然弥补了师资和教学资源匮乏等不足,但是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教育自由,使因材施教这一原则难以真正得到落实。加之我国受伦理型文化的影响较大,教学内容上更多关注的是集体概念,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个体的关注度相对较少,难以挖掘和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发展程度不一,采取统一模式,很难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2显性教育突出,隐性教育相对弱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显性的理论课和隐性教育实现。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却导致了两种教育的不均衡。显性课程普遍重视,隐性教育却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无论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还是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以及过程性评价的缺失使隐性教育的落实比较困难。此外,家庭氛围、校园文化、教师个人的榜样示范及社会风气等隐性教育效果也较为有限,因此整体上看,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加强隐性课程开发。
3.3学生道德知行不一,脱节现象明显
我国在校生的思想品德虽有所提升,但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严重脱节。拿我国的高校为例:我国既有魏华伟等优秀大学生,他们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也有道德偏差严重的问题大学生存在。如:名牌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舍友,药家鑫架车撞人刺死伤者逃逸等。学生的知行不一致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病态。
4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4.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性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我国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研究角度相似:不论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还是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研究均可以从心理学和道德哲学的研究角度出发。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常识,学会运用一定的心理咨询技能和方法研究解释学生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用道德哲学相关的知识去正确看待学生的思想状况,并给予学生相关的思想干预。教育方法的共同性:科尔伯格的德育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共同性。科尔伯格根据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德育方法: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在道德讨论法中科尔伯格认为:“一个阶段的道德认知成熟之后,才能顺利地达到下一阶段的道德水平,道德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3]。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循序渐进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公正团体法中个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注重团体道德氛围的营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倡导的自我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等基本方法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4.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范文2
柯尔伯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人物。柯尔伯格在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论证了道德的发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道德教育方法、“学生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以及提倡注重“隐性课程”道德教育内容。其理论在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校道德教育的时间中产生了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道德教育不断地发展和得到完善,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借鉴作用和意义。
一、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柯尔伯格等人把皮亚杰的经典对偶故事发展为两难故事法,以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讨论,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以此判断儿童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
根据对典型的“海因茨偷药”故事的回答,对儿童的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水平,具体可将儿童的年龄特征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1)第一水平:前世俗水平,主要特征是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利害。这一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阶段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阶段,以自己的利益为根据来评价行为的好坏。(2)第二水平:世俗水平,满足社会的期望,较多地关心他人的需要。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三,人际协调取向阶段;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取向阶段。(3)第三水平:后世俗水平。这一水平也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五,社会契约的取向阶段;阶段六,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阶段需要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发展过程中遵循着它的特征:“发展是向上的,按照顺序进行,没有跳跃。当然发展速度不完全一致,可能有时既属于这个阶段又属于那个阶段。有的人也可能在某年龄时停滞在某特定阶段上,但如果他继续发展,其发展路径仍是遵循这些阶段的。世俗性的道德推理如第三、四阶段,从来不会发生在前世俗阶段,即一、二阶段之前。没有一个处于第四阶段的人已经经历过第五阶段了。反之,所有第五阶段的人仍然是从第四阶段发展而来的。”①发展阶段具有向上、按序、无逆转、无跳跃的特征。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每一个阶段代表一个阶段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上一阶段为下一阶段打基础、做准备,下一阶段是上一阶段的发展和深化。
2.“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道德教育方法
柯尔伯格的德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可知其德育方法侧重于:早期培养儿童个体的道德思维,后期培养健康的公民。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主张尊重学生主体性,重在促进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自主意识的塑造和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民主特色。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具体表现为“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道德讨论法,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在实施整个道德讨论法时,教师与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对话,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道德两难问题”为背景引起认知冲突,以道德讨论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提供社会角色参与的条件,在问题的情境中去探索与价值问题有关的社会事实。
柯尔伯格在极力主张并钻研公正群体理论,因为在具体实施两难问题讨论法时很少有教师坚持使用它,并且取得研究者期望的效果。实践中教师面临的大问题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尽管从智力水平看,教师同意道德推理结构的发展是有意义的教育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与实际繁重的教学科目联系着。同时,在实施的具体环境中,可能还存在着不公正的传统常规,其影响着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的具体实施,影响其公正性。同时,道德讨论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自主性、能动性,违背了其初衷。因而,柯尔伯格提出了“公正团体法”以弥补道德讨论法的不足。
公正团体法,是指将学生置于一个充满民主道德气氛、成员间相互平等、共同管理和相互协作的集体中,通过参与集体事务,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在师生共同建立的公正生活共同体中,需要营造出一种民主参与、良好的团体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团体成员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水平和形成道德行为。这是一种试图利用团体的公正机制来培养学生的公正意识,使学生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以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发展的德育方法。
3.“学生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他坚决反对传统的无视学生的自由意志、不顾学生自身发展水平和自主活动的灌输式道德教育法。柯尔伯格“学生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柯尔伯格的观点,其认为,道德教育是否产生效果和影响,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自觉地依照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和原则,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道德原则的能力,并非遵从他人的能力做出相应地判断。二是尊重学生的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了“三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是向上的,按照顺序进行,没有跳跃。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按照学生的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三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柯尔伯格提出的“团体公正”道德教育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到集体的具体事务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4.“隐性课程”道德教育内容
柯尔伯格通过对隐性课程和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明确提出了运用隐形课程和学校的道德气氛进行道德教育的思想。其认为,虽然我们确实认为道德教育不应该限于学校的正规课程,同时还应该通过开发隐性课程所提供的资料最有效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它任何正规课程都更有影响的课程。在柯尔伯格看来,其强调隐形课程具有的德育价值,可以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道德行为并非完全由主体的内部心理因素决定,儿童所做的道德判断,采取的道德行为受特定的具体情境制约。学生所获得的道德影响并非完全来自学校的显性课程,而是来自隐性课程。
二、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几点启示
在我国多年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我国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传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新的社会时期,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人们思想的不断变化,传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与现实的实际中存在着矛盾,传统的道德教育受到了挑战。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借鉴的意义。
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
柯尔伯格倡导的“公正团体法”,其体现的是一种公正、民主的原则。在人类社会中根本或者普遍的原则,它与强加于儿童的那种来自外部的规则相反,公正是社会关系中固有的关系。社会中不同的社会角色,参与相互间的关系,必须了解相互间的观点,在彼此间的人际关系中体现出一种公正、民主的氛围。在进行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应该体现出一种民主化的教育氛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教育对象相互之间都应该充分地体现出一种民主,彼此间自由、平等、互惠和信任,承认人们之间具有同等的、普遍的、基本的价值,互相尊重彼此,改变传统的具有高低地位区别的道德教育模式。
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
柯尔伯格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水平,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反映来的是个体认知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趋势。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都各具特点,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应该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按照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道德教育,不能盲目的进行。在新时期,随着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我国的学生道德发展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该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确实地把握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情况,制定出确实可行的道德教育措施。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道德发展水平不一样,心理特征也各具特征,只有抓住其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才能促进学生向更高的道德水平发展。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多采用地是传统的灌输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道德教育者不断地依照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在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柯尔伯格为道德教育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柯尔伯格十分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在此他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公正团体法”中体现出来这一点。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平等的进行交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法进行改变,不断地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强调道德教育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地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分享、合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其工作的有效性。
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规范不会自动地作用于人,它必须在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合作的活动中,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得到传递。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不顾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道德理论灌输方法,可能并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的效果,同时还会产生学生的抵触情绪。在实践道德理论活动中,单一的教育方式会显得教育的单调性,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倡导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丰富教育的形式,如现今我们所提倡的引导法、参与法、讨论法、咨询法等等教育方式,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采用多样化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将多种教学方式灵活地融合在一起,同时结合学生的道德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和开展,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范文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答卷的对应位置。)
1.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①我们开始有更多的独立思考②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③我们应珍惜初中这段美好的时光④这是我们身体迅速发育的时期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这说明的道理是()
A.每个人都需要友谊B.一个人如果没有友谊就活不下去
C.一个人学会交朋友是最重要的D.有了友谊就会有一切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上()
A.要勤奋B.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C.要看重学习效果D.要主动问老师
4.有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有的人却说:“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说明()
①学习中有苦也有乐②以前学习是很苦的,现在学习是快乐的③同样的事物,认识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④前者说法是正确的,后者说法是错误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你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句话启示我们()
A.一个人一生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
B.要学会对自己负责
C.对自己负责比对他人负责重要
D.人生的责任是让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
6.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这告诉我们()
A.人的潜能是有待开发的巨大宝库B.人是非常渺小
C.人的能力是有限的D.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
7.“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下列对全面认识自己理解错误的是()
A.既要扬长避短,又要认识自己个性的独特
B.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C.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D.要尽量不使别人了解自己的优劣
8.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药学家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没有我们团队,我什么也做不出来。这个荣誉属于我、我的团队和整个国家。”这表明()
①个人只有依靠集体才有无穷的力量②集体需要每个成员贡献智慧、发挥特长③任何个人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④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9.建设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有为维护集体和正常秩序,保证组织活动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准则,这说明良好班集体建设需要()
A.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B.各成员团结友爱和互帮互助
C.严明的纪律D.各成员担负相应的责任
10.社会是一张无以伦比的大网,而我们每个人就是()
A.漏网之鱼B.一条线C.网上的一个结点D.一张小网
11.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社会价值。而我们社会化的基本要求是()
A.关注社会,了解社会B.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C.与人交往,关注自己的发展D.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12.尽管每个的境遇和条件不同,但在法律地位上,我们每个人()A.都有平等的思维方式B.都有平等的处事能力
C.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D.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义务
13.社会要建立彼此平等相待、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
A.实现财富平均化B.工作同等化
C.普及九年义务教育D.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歧视
14.“相逢点点头,握手问人好;感情要真挚,语言要美好。”这说明()
A.与人交往要真诚、要讲礼貌B.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
C.与人交往要学会理解和宽容D.讲礼貌要学会换位思考
15.小明由于一次车祸而失去了右腿,行动很不便。一次放学后,小光对小明说:“瘸子,我帮你买饭。”结果,小明没有接受小光的好意。这启示我们()
A.要以恰当的方式表示我们的友善B.要关爱弱势群体
C.对他人的友好态度要发自内心D.要接受别人的一切恩赐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每年的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以此呼吁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谐相处。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宽容的是()
A.以怨报怨,以牙还牙B.是非不分,曲直不辨
C.宽厚待人,与人为善D.理解他人,苛求自己
17.七年级学生李悦有的数学问题没有理解,但又不愿意放下架子向同学请教,总是跟同学说自己有多厉害。这表明李悦同学()
A.有强烈的自尊心B.虚荣心强
C.有很强的自卑心理D.很好强,不服输
18.我想我能行,即使现在不行,通过我的努力,将来也一定能行。体现的心理品质是()
A.自尊B.自信C.自立D.自强
19.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下列名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熹)
B.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C.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D.藐视别人,就是藐视自己(惠特曼)
20.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要扬起自信的风帆,就应该()
①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认识自己②要在实践中逐渐积累③要不断反思与自省④要避免犯任何错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1.关于自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强就是要事事出色,无所不能
B.自强就是要不依赖外力,自力更生
C.自强就是要直面困难,坚忍不拔
D.自强是一种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品质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体现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是()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文明、自由、敬业、诚信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二、简答题。(共9分)
23.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但是现实中仍存在种种歧视象,我们应该如何消除歧视?
三、辨析题。(7分)
24.“不只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见,我们只能通过旁观者的眼睛来认识自己。这观点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四、分析说明题。(共9分,其中综合评价1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大型青春励志生活类角色互换纪实节目“变形计”之《少年少年》中,讲述了一个家住贵州山区的十四岁留守儿童——梁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一个人独自生活。每天,他除了干农活外,还要上山砍柴、打水、喂猪和学习。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从不怨天尤人,总是直面困难,正视挫折,而且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
(1)材料体现梁训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2分)
(2)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培养这种精神品质?(6分)
五、综合探究题。(9分,其中综合评价1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揭西县为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开展“创建省文明县城”活动,全县人民响应号召,积极参与。揭西各中学也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我做揭西好少年”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树立校园文明礼仪新形象。
(1)围绕主题,学校可举行哪些活动?(至少两种)(3分)
(2)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做?(3分)
(3)请为文明创建活动设计一条宣传口号。(要求:语言精练)(2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题号1234567891011
答案AABCBADDCCB
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
答案CDAACBBDDAC
二、简答题。(9分)
23.①不能因家境、地域和身份等方面的差异歧视他人。②不能因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歧视他人。③我们要反对性别方面的歧视。
三、辨析题。(7分)
24.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①通过他人的眼睛认识自己不是途径,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认识自己,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②我们可以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在与他人交往、合作中认识自己,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四、分析说明题。(共9分,其中综合评价1分)
25.(1)(2分)材料体现梁训具有自强的精神品质。
(2)(6分)我们要培养自强精神,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需要做到:①自强需要树立远大目标。明确的目标是人生的航标,赋予我们前进的动力。②自强需要脚踏实地。要实现标,必须立即开始行动,不要犹豫彷徨。③自强需要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与成就自我是统一的,要想成就自我,就必须战胜自己的犹豫、懒惰和怯懦。
五、综合探究题。(9分,其中综合评价1分。)
26.(1)(3分)主题班会、板报设计、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等。
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认真 实施 纲要 发挥 作用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本人在这里着重谈谈教育资源――环境的重要性,仅供同行参考。
一、保育环境的重要作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从现在人们对幼儿保育的总体认识来看,宝玉环境的创设应顾及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以进餐环境为例,除了空间、餐具等物质环境外,教师的态度便构成了幼儿进餐的心理环境。如果忽视了幼儿进餐时的心理环境,势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我们认为保育环境应服务于幼儿的需要。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生活活动的空间占50%以上,因此创设一个温馨的、宽松的、舒适的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包括用具、玩具、空间、时间等诸多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智力发展。保育环境。保育环境被有关专家称为“隐性课程”、“无声教材”,是通过幼儿的感知器官潜移默化对他们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幼儿的发展。当然,保育环境更得服务于保育工作的需要。随着现代保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保育的内涵随之扩大,这集中体现在如何更好地坚持和贯彻“保育结合”的原则。保育结合是幼儿园工作的最大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大纲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始终把安全与卫生放在工作首位,做到在幼儿直接接触的环境中不留尖角利边,每天认真检查桌椅上的钉子是否松动,尽量排除幼儿活动范围内的各种隐患。平时严格按园内规定程序操作各项工作,如按时消毒各种餐具、水杯、玩具等,以此保证幼儿用餐、饮水、用具的卫生可靠。
幼儿园素质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幼儿、全面提高幼儿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体、智、德、美等方面生动、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认为幼儿园素质教育中,保育环境有其独特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原因是幼儿个性的形成和能力的方针都依赖于他们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我园在寝室内设计了双人小床,原本的意图是缩小床的占地面积,扩大使用面积。后来在床位的分配管理中我们发现,安排大班、小班幼儿同睡一张床大有益处,这让大班孩子在照顾弟弟妹妹的同时,多一份责任心和荣誉感,使小班孩子有了哥哥姐姐的陪伴而获得安全感,也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呵护。这点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是很难体验到的。
二、其他教育环境的积极作用
好奇心是幼儿进行学习和思考的直接动力,好奇心能促使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快速发展。可以说,幼儿最初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都出于好奇心而得来的。就拿幼儿园墙面布置来说,教师如果针对幼儿的好奇心,精心为孩子们设计、制作与布置,就好比把孩子们带入一个童话世界,这样的作品肯定会受到他们的喜爱。这也是开发幼儿智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过好景不长,过一段时间孩子们看的过多,失去新鲜感而不再理会这些作品了,教师还得重新设计、制作和布置墙面。这恰恰说明了知识更新、环境更新的重要性。
如果幼儿教育环境具有生机,幼儿的生命也将富有活力,幼儿就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的。环境对幼儿的行为和发展之所以具有重要价值,一则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智力开发,二则幼儿在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适应环境的方式和能力。
去年夏天,我园在坦荡无限,景色迷人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组织孩子们野游,进行实地爱自然、爱家乡的教育。事先我们只是强调了注意安全的有关事项,并没有交代此次活动的目的。到了野外我们就孩子们自由地活动,他们三三两两地自由组织在一起玩开了。过了一会儿,一名幼儿喜滋滋地告诉我们说:“老师,我会种草了。”原来他把一小块草地用土围了起来,上面浇上了自己喝剩下的纯净水。还有一名幼儿用几块石头搭成一座“小山”,顶上插上两三颗野花儿,她得意地说:“这里有一座小山,山顶上还盛开着野花儿”。我当时对这位幼儿轻轻地说:“您的想象力真丰富,你很聪明。可是不应该随便祸害大自然中的花草,爱花草等于爱自然,爱家乡的自然环境也就等于爱家乡,你说对不对呀?”听完我的话她笑着点点头。我们再仔细观察这些孩子时发现,他们相互配合的非常默契,都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玩的很开心,脸上均露出成功的喜悦。我们的感受是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幼儿自由地组织、自由地活动,会使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及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展示,这十分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健康成长。
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范文5
一、试点范围
本次试点工作限于柳州市范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中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及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工作内容
(一)畅通高技能人才参评专业技术资格的职业发展通道
1.在工程系列专业目录中增加应用工程专业,为高技能人才参评开辟通道;
2.未取得任何专业技术资格的高技能人才首次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直接申报评审:
(1)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的,其高级工的任职资历可以视为技术员任职资历,达到规定条件可直接申报助理工程师;(2)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的,其技师任职资历可以视为助理工程师任职资历,达到规定条件可直接申报工程师;(3)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其高级技师任职资历可以视为工程师任职资历,达到规定条件可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
3.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破除资历条件直接申报:
(1)已取得高级工资格,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破格条件的,可直接申报工程师;(2)已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破格条件的,可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
4.除资历条件外,高技能人才申报参评应符合《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的通知》(桂职办〔2005〕99号)规定的其他评审条件及相关职称政策规定。
5.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可按现有职称政策规定申报晋升,但不适用上述无职称直接申报评审的规定。
6.在技能岗位工作大中专毕业生,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专业技术资格推荐评审认定暂行办法》(桂职办〔2000〕49号)规定条件的,也可通过转正定职方式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二)畅通专业技术人才参评高级职业资格的职业发展通道
1.未取得任何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首次申报职业资格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直接申报职业技能鉴定或考评:
(1)取得助理工程师2年以上的,可直接申报高级工技能鉴定;(2)取得工程师2年以上的,可直接申报技师统一考试或社会化考评;(3)取得高级工程师2年以上的,可直接申报高级技师统一考试或社会化考评。已取得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不适用上述无职业资格直接申报鉴定考评的规定。
2.专业技术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直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已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的,直接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1)获得“广西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人员;(2)参加全国技能竞赛获得前八名的选手;(3)参加自治区一类技能竞赛(即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组织的跨行业技能竞赛)各职业(工种)获得前五名的选手;(4)参加自治区二类技能竞赛(即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行业(部门)联合举办,并由自治区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的本行业、本系统技能竞赛)各职业(工种)获得前三名的选手;(5)参加地市级技能竞赛各职业(工种)获得第一名的选手。
3.专业技术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直接参加技师社会化考评,已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的,可直接参加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
(1)获市级或自治区行业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革新奖或创造奖;(2)获市级或自治区行业级及以上技术能手称号;(3)有专业技术理论或实际操作技能论著,并正式出版发行,同时对企业培训中、高级技术工人做出突出贡献者;(4)对设备、工艺、工具设计等方面做出技术革新或有发明、创造被采纳和推广,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万元以上,须有相应权威机构或技术评审机构的鉴定证书或相关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的主要参与者。
(三)评审组织机构
1.柳州市工程系列各级评审委员会作为本次试点工作中高技能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机构。
2.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本次试点工作中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评的组织工作。
(四)明确待遇
1.同时取得两种资格的人员,可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2.同时取得两种资格的人员,各用人单位可根据本单位需要自主聘任,并根据聘任岗位及单位的薪酬制度兑现相应待遇,鼓励各用人单位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薪酬待遇。
三、其他事项
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模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
结合初中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我们发现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存在兴趣不足、不愿意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不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问题。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教学模式出现了问题,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初中教师需要紧扣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将生活化案例穿插到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吸收更多的养分。通过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从而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立足生活导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成长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也需要抓住初中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努力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一些生活化的问题、生活化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教学中,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个人成长的顺序,准备一些自己与玩伴的合影,在上课之前用屏幕展示出来。由于照片能给学生带来很多小时候的回忆,因此,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课程不那么枯燥乏味,自然而然地为接下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充实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良好的课程导入方式只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基础,教学主体内容才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环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编者希望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获得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启示。然而,教材中的案例有时不够切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这种脱节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营造有趣的生活化场景进行教学。比如,在“网络交往新时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演网络交往情景剧,让学生演绎网络交往中会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生动活泼的表演能够加深学生对网络交往安全性的认识,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三、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
课外生活化实践活动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将知识延伸到课堂外,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学生能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梳理并印证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生命的思考”一单元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抗震纪念馆。学生一边参观抗震救灾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一边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并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这种实践活动有效地避免了课程学习的枯燥,深化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收获了课本之外的独特体会。
四、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巩固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程所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它不一定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作业的形式,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初中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爱在家人间”一节时,可以给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比如,帮爸妈洗脚、看望祖父祖母等。学生与家人亲密地相处,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感受到家人间浓浓的爱意。这种形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不再认为作业是一种负担,他们反而会觉得完成这项作业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都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革新教学模式,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去。教师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各种案例、各种实践来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用生活化的授课方式取代传统“灌输式”授课方式,吸引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拉进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生活经历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帮助初中生克服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抵触情绪,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热情,这样才能更高效地传授课程知识,让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真正回归我们的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