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品牌策略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品牌策略分析范文1
关键词:品牌策略;古诺均衡;跨国公司;并购
伴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大规模进入,跨国公司通过合资控股与并购活动取得一些国内品牌的控制权。它们对于对本土品牌的处理却呈现多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雪藏:买断本土品牌的使用权,或直接禁止使用。(2)间接雪藏:先利用本土品牌长期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一旦本土品牌的销售渠道完全由外资品牌控制后,就将本土品牌弃置。(3)完善:如欧莱雅完成了对“小护士”的收购后,不断对“小护士”推陈出新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4)激活:如中华牙膏被联合利华收购后被打入冷宫数年,但由于中华牙膏几十年的品牌影响力根深蒂固,联合利华不得不进行“中华牙膏”的重新激活。本土知名品牌在当地有较高的认知度,并在当地的消费者心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本土品牌对当地人的偏好也有更灵活的反应,放弃本土品牌是否意味着放弃本土品牌持续多年的市场投资?跨国公司对不同的本土品牌采用不同处理方式的主要依据又是什么呢?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首先从产业竞争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品牌处置策略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然后又重点探讨了中国市场环境变化与跨国公司在华当地品牌响应策略变化的关系,并对跨国公司的当地品牌策略反应行为与选择模式进行了总结与研究。
一、 基本模型
关于品牌选择策略,klemperer(1987)建立了一个存在品牌差异的hotelling两期博弈模型,认为消费者从一种品牌转移到另一种品牌需要花费转换成本、学习成本和契约成本。刘志忠等(2008)通过构建存在三个差异品牌产品的一期动态博弈hotelling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并购东道国企业后的品牌策略。本文主要借用horn和persson(2001)的产品差异化的横向兼并模型,来分析不同的市场结构对跨国公司品牌策略的影响,并在模型中考虑了兼并的协同效应。
某产业初始存在三家企业,一个国外企业,记为f,两家国内企业,记为d1、d2,每家企业生产一种品牌的产品,并在本国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同时假定产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国外企业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f=1-qf-bq-f,其中pf,qf分别表示国外企业的价格和产量,q-f表示国内产业总产量减去企业f的产量之后的值,b∈[0,1],表示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常数。本国企业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di=1-qdi-bq-di,其中pdi,qdi,q-di表示的含义与国外企业类同。现在假设国外企业f与国内企业d1并购(与d2并购与此类同),如果并购后选择保留两个品牌,则国内市场上有三个品牌进行古诺竞争:f、d1和d2;如果并购后只保留一个品牌,则国内市场上只剩下两个品牌竞争fd1、d2。由兼并的协同效应,我们假设并购后的企业边际成本为c1,未被并购的国内企业d2的边际成本为c,且c1?燮c。
上述不等式等价于4b3-12b2-16b+b4+16?燮0,解不等式得b的一个临界值为b*=0.72…,即,b?叟b*时?仔ifd1?叟?仔sfd1。可以看出b越接近于1,也就是国内品牌的产品与国外品牌的产品替代性越强,并购后的公司越倾向于只保留一个品牌;当b?燮b*时,国内品牌的产品和国外品牌的产品差异性比较大,并购后的公司倾向于保留两个品牌。
二、 产业影响分析
上述的分析并不是一个均衡的结果,至少对某些竞争性产业如此。跨国公司在华主要是针对我国拥有知名品牌的本土企业实施的并购行为,这些企业一般是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在跨国公司并购之前,这些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影响力,跨国公司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并购本土优势企业实际上是“强强联合”式的兼并行为。并购后跨国公司将借助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强者的地位,而产业内其他企业基本上处于追随者的位置,这时市场结构就不再是古诺寡头市场而是stackelberg寡头市场,博弈过程也转化为动态博弈,所以以静态分析为背景的古诺模型(将兼并产生的新企业同发生兼并前的企业等同起来),就不是一个均衡的结果。
既然一个国外企业吞并一个国内企业总是有利可图的,其他未参与兼并的国外企业也会纷纷兼并产业内其他国内企业,从而使得跨国公司在产业内的兼并行为成为具有持续性动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国内品牌将消失,一部分国内品牌被国外企业控制,而整个产业均衡的结果将是若干个国外品牌(包括被国外企业控制的国内品牌)为主导的古诺均衡,而其余未被兼并的国内品牌则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目前日化、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竞争状况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 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的调整
除了受本土品牌与国外品牌市场定位是否有差异的影响之外,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跨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的变化也会对跨国公司的品牌策略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20个世纪80年代,以强调品牌来源国为特征的品牌策略。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一批跨国公司试探性地进入中国。虽然很多跨国公司水土不服,但外国的产品还是给很多中国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质量、极具吸引力的外观、更多的款式和更高的价格。跨国公司在这个时期往往以产品销售为核心,而其产品生产环节大多不在中国。故在产品销售时特别强调品牌的来源地,而不需要高强度地进行品牌推广;第二阶段,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强调品牌标准化为特征的品牌策略。此时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商品表现出真正的热情,从汽车到食品到服装,购买国外知名品牌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许多跨国公司相继在国内建立生产企业,它们彼此之间也展开了在高端市场的营销竞争,此时跨国公司大量进行广告宣传,以便塑造品牌价值、积累品牌资产,提高自身品牌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第三阶段,中国加入wto以后,以强调品牌本土化为特征的品牌策略。这个时期,消费者对国外品牌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特别是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和本土产品质量的提高,消费者不再盲目地把国外品牌作为消费的首要选择。跨国公司则以全方位的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开展深层次的本土化经营,同时通过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宣传和品牌塑造活动,力求品牌内涵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获得消费者的品牌认同。
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经历了从产品到品牌,从标准化到本土化的过程,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此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跨国公司品牌策略变化的重要动因。1979年颁布的《中国合资企业法》限定了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因此成立合资企业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最普遍的方式。由于对中国市场的不熟悉和中国政策的限制,跨国公司很难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品牌迅速打开中国市场,借助本土品牌已有的实力和市场份额快速进入和适应中国市场成为很多跨国公司进行合资的主要目的。并且为了控制中国品牌的使用,跨国公司经常的做法是买断本土品牌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它们买断这些民族品牌的使用权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并不使用这些民族品牌,而是优先使用自己拥有的国际品牌,通过这种方式,使那些被束之高阁的民族品牌难逃被淘汰出局的厄运。如20世纪80年代,飞利浦买断了“孔雀”电视机的品牌使用权长达60年,“活力28”则被德国美洁时独营50年。
加入wto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策取向更加明确,同时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市场知识和经营经验的不断丰富,投资信心的不断增强,在华投资的全球战略动机也日趋明朗。投资的目的也从早期的机会试探、战略投资转向谋求产业的主导地位。并购的主要目标也转向为选择产业内品牌知名度高、市场份额大、资产规模大的产业龙头企业,并谋求绝对控股,这样,既能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又能减少产业内的竞争对手。像著名的“徐工案”、“双汇案”、“南孚案”……但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斩首式”并购也引起了各方关于国家的产业安全方面的担忧。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六部委制定并于2006年9月8号施行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其中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股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此时还出现了达能并购哇哈哈的产权纠纷、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反垄断纠纷。而且从2005年以来外资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环节出现了一系列危机,如肯德基的“苏丹红一号”、强生的“石蜡油”、高露洁、佳洁士的“三氯生”以及雀巢的“碘超标”等。跨国公司开始从文化价值观念、制度环境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战略,加快品牌本土化的进程,保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如2003年,欧莱雅并购“小护士”,就是利用“小护士”本土化品牌的优势,弱化中国消费者对于自身品牌链的民族抗拒情绪,加速进入大众护肤品市场的步伐;可口可乐新建立的本土品牌名称“醒目”、“天与地”、“雪菲力”等也完全是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而独立开发出来的……这都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时期跨国公司品牌策略的变化。
四、 结论
本文分析表明,跨国公司控制当地品牌后的处置方式主要取决于本土品牌和国外品牌定位是否有差异、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控制程度。本土品牌的处置方式在各个时期的倾向性变化是由我国市场环境变化与跨国公司相应的战略变化相互作用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前两个阶段,跨国公司对于其控制的本土品牌主要采取直接弃置的处理方式。在第三阶段收编或重新定位的方式也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选择。虽然品牌处置是企业的微观决策行为,但是本土品牌的成长对于国内企业的成功与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因而国内企业应当强化品牌意识,在培育与建设本土品牌的同时,也要重视自身品牌价值的保护,对于某些重要领域的并购活动的审查,除了审查并购可能引起的市场结构变化与垄断可能性外,本土品牌的存续也应当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horn,henrik,lars persson,the equilibrium own- ership of an international oligopol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april, 2001,53(2):307-333.
2. kamien m i,zang i.monopolization by sequential acquisition.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3,(3):205-229.
3. kjetil bjorvatn,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 isition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4,(48):1211- 1226
4. marinoso,begona garcia,technological incomp- atibility,endogenous switching costs and lock-i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1,(18):281-298.
5. 刘志忠,张超,王耀中.跨国并购后的品牌策略——基于hotelling模型的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1).
品牌策略分析范文2
1.城市品牌的含义及功能
美国杜克大学KevinLaneKeller教授在《战略品牌管理》中对城市品牌定义如下:“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城市品牌是城市吸引人们的系统标志,它包括城市的名称、环境,城市的企业、产品、服务,以及城市形象、个人等。直观而言,城市品牌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感知,是城市整体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市民对城市、对其生活方式的自信心、自豪感及未来远景的表达。
城市品牌可以提升市民的自豪感、认同感,推动城市文明的发展;良好的城市品牌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和人才的关注;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有利于开展对外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利于本地区企业的发展。总体而言,城市品牌具有如下基本功能:(1)标志功能:城市品牌是城市的标志和名牌。是城市间区分的标记,在观者看来,城市品牌的主要功能是一种速记符号。(2)象征功能:城市品牌是复杂的城市象征。这种象征因市民和观者的印象及自身内涵界定最终目的是创造可供识别的差异性。(3)认知功能:城市品牌是观者对城市的知觉。城市品牌是城市、市民、观者关系的载体,当观者对城市品牌有了积极的态度,城市品牌就能在观者心中形成正面影响。
2.城市品牌营销的含义
城市品牌营销是城市整体形象的营销,是城市决策层对城市整体性、独特性卖点的宣传推广活动。城市品牌营销是指城市营销者对城市的品牌特征的系统营销,包括对城市环境、经济、文化、精神等功能的战略规划、调查研究、形象定位、品牌设计、推广传播、经营管理等。这个过程也是城市营销者向观者传递城市品牌形象及内涵,建立城市知名度、忠诚度和美誉度的过程。
有些城市品牌自然而有,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出来的,无需刻意树立。但一些城市品牌,特别是发展历史较短,文化底蕴较薄的城市,则需要从经营中锤炼。作为只有三十年历史的年轻城市,深圳应积极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让市民和观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品质和特色。
3.深圳城市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深圳综合竞争力名列第二,城市总体品牌名列第三。书中点评,深圳在显示性指标中,质量、就业、规模和结构指数名列前茅,生活质量水平、就业机会排名第3,但深圳的综合经济效益状况不佳,排名仅为77,产出效率、增长指数排名分别位于17位和19位。在创新环境,人才技术水平、财富水平方面深圳名列前茅,但深圳的社会环境竞争力排名仅为第54位,是制约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这说明深圳在经济发展中还亟待提高综合效益水平,才能落实“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奋斗目标。
深圳是梦想之城,是年轻人向往的城市。但深圳资源紧缺,人口密度大,城市发展历史短,文化底蕴薄,居民缺乏明晰的归属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这些问题已成为深圳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深圳的城市经营需要进行多方面统筹兼顾、平衡发展,特别是要促进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步伐,使深圳人继续发扬勇于开拓的精神,使城市日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统一的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营销,是深圳提高综合实力的有效推动力量。
二、深圳实施品牌策略的SWOT分析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深圳的环境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为深圳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找到切入点。
1.优势(STRENGTH)
(1)政策优势: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深圳划为经济特区,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不到三十年内,深圳已建设成为基础建设完善、商业环境优良、制度相对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虽然优惠政策逐渐减少,特区“特”的精神依然存在,“特区”仍是深圳一张闪亮的名牌。(2)区域优势: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南接香港,东临大亚湾,西抵珠江口,北临东莞和惠州,是中国华南沿海的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合作的中枢。西部通道的开通促进深港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香港城市品牌营销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是深圳学习的榜样。(3)产业集群优势:目前深圳已初步形成了七个具有品牌优势的产业,品牌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明显。品牌产业辐射效应强,为拉动深圳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产业品牌效应与城市品牌效应互相促进。
2.劣势(WEAKNESS)
(1)资源贫乏:深圳可建设用地仅剩200多平方公里,存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人口急剧膨胀、环境质量也面临下降的威胁,原有支持深圳速度发展模式的众多生产要素、条件、基础已经弱化或者丧失。建立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的内在竞争力更为必要。(2)居民生活成本高:深圳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居我国大中城市前列,美国美世咨询公司在2007年公布的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中,深圳居国内第三,制约了深圳的吸引力,降低了市民的凝聚力。城市品牌的重要作用就是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积极的形象和提高城市的归属感。(3)文化底蕴薄:深圳经济建设速度很快,但文化发展的步伐远落后于经济。深圳外来人口超过总人口的90%,文化发展无统一基础。近年来深圳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文化是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文化氛围是城市品牌的核心问题之一。
3.机会(OPORTUNITY)与威胁(THREAT)
(1)WTO与深圳对外贸易:深圳是全国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是WTO关注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焦点。入世后深圳对外贸易取得迅猛发展,但同时也是贸易摩擦多发区。当前国际贸易争端中,非关税摩擦成为贸易争端的重点,非关税壁垒的内容与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品牌密切相关。(2)香港对深圳发展的影响:“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的签署,进一步提升深港合作关系。深圳可借助香港作为国际信息、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协议》也对深圳经济产生冲击,如关税的安排更有利于香港;同样的投资便利条件和零关税待遇,香港总体服务环境更好,跨国公司总部可能选择香港。面临香港的挑战,唯有树立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深圳才能脱颖而出。(3)珠三角区域化的机遇与挑战:珠三角地区是深圳发展的背景,为深圳的工业发展和转型提供良好条件。深圳工业化程度较高,制造业走向高新化,淘汰出去的工业可转移到周边城市,珠三角城市群将形成更完善的工业体系,但珠三角城市也逐渐成为深圳的主要竞争对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内地的大中城市也呈现出强大的竞争实力,在劳动力、资源、生活成本、环境等方面对深圳提出了挑战。
三、深圳城市品牌营销的具体策略
优势和劣势是内在要素,机会与威胁则是外在要素,通过SWOT分析后,可将深圳“能够做的”和“可能做的”进行有机组合。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向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迈进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特区的开拓精神,发挥区域协同经济效应,展示作为中国“世界之窗”的迷人魅力;重点改善城市品牌建设中资源贫乏、生活成本较高、文化底蕴薄等薄弱环节,树立“构建创新体系,营造创新氛围”品牌形象;把握时代机遇,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推动城市的快速、良性发展步伐。
1.深圳城市品牌的定位
深圳临近广东省会广州,毗邻“亚洲国际都会”香港,清晰定位是城市品牌战略首要解决的问题。深圳的核心是经济特区,具有区位、政策和功能“三特”。从城市学角度来看,深圳与香港构成一个大都市圈,一方面向大陆辐射,另一方面向世界辐射。深圳需“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进一步提升深港一体化水平,建设世界级的“深港大都会”,体现出“改革开放之窗,创新活力之都”的魅力。深圳在政策和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个性,应继续发挥改革创新先锋作用,坚持并不断提升龙头产业的辐射力,以服务业、金融业、高新科技业为首,树立起区域国际大都会的品牌形象,以制度创新、形式创新、效益创新为品牌核心,更好的区别于其他大中城市。此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环境背景,为我国社会经济改革提供良好借鉴。
2.深圳城市品牌的塑造
一般而言,城市品牌的经营由政府及其相关职能机构完成。政府对整体城市形象进行设计,然后将具体落实工作交由对应部门实施。深圳需继续深化和细化国际城市建设的各项标准,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文精神培育、城市品格塑造等方面坚持高品质、有特色。对于城市这一特殊形式产品,城市居民也是城市品牌的建设者和塑造者,因为人是城市的核心。近年来,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是深圳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深圳需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不断积累城市人文厚度,培养市民的自豪感,让每个市民都成为一张锃亮的城市名片。
3.深圳城市品牌的推广
城市品牌塑造需要持久的积累,深圳品牌建设和推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除了运用一般宣传和推广手段外,也应当在市民和公众中进行传播。市民的言谈举止是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城市品牌策略由深圳全体市民共同实施,只有市民了解自己城市的最终目标,才能激发市民的斗志,鼓励市民为城市宣传做出努力。深圳是一个外向型城市,企业、商家与国内外接触的机会甚多,通过人与人的传递能更深刻地将深圳品牌深入人心。
4.事件聚焦策略的冲击
利用活动或事件,聚集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是城市品牌运营的重要策略之一。许多城市着力打造的“特色城市节”,目的就是要聚集世人目光,如南宁的“民族节”、青岛的“啤酒节”等。近年来,深圳举办的交易会、交流会越来越多,知名度和品质也不断提高,一方面能吸引国内外商家的眼光,另一方面也为深圳带来了新技术、新思想,促进深圳创新氛围发展。同时深圳给“客人”展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城市品牌广做宣传。2007年1月17日,国际大体联宣布2011年第26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办权花落深圳。这无疑为深圳的城市品牌营销提供了一次良机,通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深圳能吸引全球的目光,借此良机将深圳的形象扬名海内外,获取长期软收益,是一个深圳城市发展的契机。
四、结束语
构建深圳城市品牌,需要在城市营销理论实践中不断创新,进行科学定位,培养民众的品牌意识,塑造城市独特个性,利用时代赋予的机遇,提升深圳的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辉:城市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杨玉梅:论我国城市营销现存的问题及其策略[J].技术与市场,2005(7)
[5]徐敏豪施向农:城市品牌营销有讲究[J].中华建筑,2006(11~12)
品牌策略分析范文3
关键词:品牌;品牌传播;化妆品;信息传播结构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34-04
一、国内外化妆品品牌信息传播现状
品牌的塑造需要品牌的传播。品牌传播的目标是为了能使消费者对所传播品牌的个性特征定位进行丰富的品牌联想,从而形成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并进一步实施对该品牌产品的重复购买行为。品牌传播作为品牌经营者把品牌信息传达给消费者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品牌经营者的重视。但品牌传播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不是简单的广告推广活动,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程的系统工程中,品牌传播的效果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品牌的成功与否。
(一)国内化妆品品牌传播的现状及发展
1.国内化妆品行业的发展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消费方式的转变,品牌认知度和信赖度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化妆品的重要依据。化妆品品牌知名度是企业产品质量、品牌文化、工艺技术、管理服务、市场网络和口碑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而建立品牌知名度需要大量的投入以及较长时间的发展和积淀。国内现有知名企业通过多年的努力经营和积累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取得了较高的市场认知度。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大批国际化妆品品牌登陆中国大陆市场,成为国内化妆品品牌最直接的竞争者,直接占领了中国相当的市场,并且在企业购并时大显身手,使国内化妆品企业的发展严重受阻。
虽然国内化妆品品牌和国际化妆品品牌相比其产品质量已无明显差异,然而总体上国内化妆品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地位。究其原因在于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度。境外化妆品品牌一般都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明确的品牌市场定位,在品牌打造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并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而国内化妆品品牌发展历史最长不足30年,相当一部分国内化妆品企业在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没有制定系统科学的品牌传播策略,导致市场认识度低,市场和消费者逐渐丢失。
20多年来,我国化妆品行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快速发展,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具备化妆品生产资质的企业由1982年的百余家发展到目前的三千多家。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除国际知名品牌在华企业以及少数国内知名企业外,大部分为民营的小生产企业,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和装备简单。规模比较大的也只有家化、隆力奇、雅倩等少数几家,原先已崭露头角的小护士和羽西却又被欧莱雅收购。高档化妆品市场仍然被洋品牌占领。如何从洋品牌手中夺取本应该属于国内企业的市场,随着化妆品行业的深入发展,研发和品牌建设越发显得重要。首先,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解决化妆品科研投入不足的发展瓶颈;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创造自己的品牌;再者就是创建知名品牌以及建立自己的消费群体,让广大的消费者认可你的产品,建立完善自己的服务体系。
2.国内品牌传播的发展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批享有世界声誉的传统品牌,如茅台酒、龙井茶、景德镇瓷器、同仁堂等,但这些品牌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人际传播,经过上百年的传播历程才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品牌大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间,中国以浓缩的形式走过了西方上百年来品牌发展所走的道路。随着中国企业品牌意识的增强,中国品牌的传播也在不断地摸索着前进。
但中国品牌的传播似乎有一大误区,即许多企业对广告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崇拜,很多企业在品牌传播中几乎完全是靠地毯式轰炸型的广告来推广的。20世纪80年代末,CI被引入中国沿海发达城市等地区,这对中国品牌传播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再加上随着中国企业对品牌传播认识的加深,许多企业已经逐渐走出了上述误区,开始理性的规划品牌的传播活动,有些品牌提出要做“百年老字号”,这表明企业的心态已经趋于成熟。20世纪90年代后期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引入也对中国品牌传播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国内有关品牌的研究和探索也逐渐繁盛起来,在市场营销、公关、广告、管理、传播、经济等学科的理论研讨或多或少的都涉及到了品牌的有关内容,其中品牌传播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传播学和市场营销学两个方面。检索国内相关期刊文章,关于品牌传播的研究在早期主要集中在对个案的介绍和从品牌塑造、品牌管理等方面附带提及品牌传播,研究层次和水平都还不高。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国外很多品牌传播研究的成果逐渐被介绍到中国,国内的研究也摆脱了单纯的个案介绍,开始走向学理层面的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国外化妆品品牌传播的现状及发展
1.国外化妆品行业的发展
全球化妆品行业正在稳步增长,北美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最高,目前东欧化妆品市场增长最快。亚太地区高档化妆品销售额最高,其中香港和新加坡的市场渗透率最高。尽管全球经济危机依然存在,但是化妆品和香水工业依然表现良好,其年均增长率达5%。纵观全球化妆品市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市场、最大的彩妆品市场。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在化妆品行业也是首屈一指,其化妆品市场主要被高端品牌占有。长期以来因生产化妆品而闻名的法国最近几年在销售额方面名列全球第四。法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出口国。法国美容品市场以华贵、高档品牌著称,如Chanel、Christian Dior、Lancome、Clarins、Nina Ricci 和YSL等品牌在化妆品及盥洗用品市场品牌榜上居高不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自21世纪以来,化妆品市场增长已经从西半球转移到南美、东欧、亚洲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亚洲最大的护肤品市场在日本。日本的护肤品市场增长率并不像中国的那样高,但超过一半的的亚太市场化妆品被日本占据着,日本占有如此大的市场份额是个不争的事实。日本的面部护理品、保湿剂、着色剂以及其他的护理品市场是非常大的。
2.国外品牌传播的发展
国外品牌传播主要以西方品牌传播为主,西方品牌传播的发展大致以20世纪50年代为界,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为品牌传播的初始和成长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品牌传播开始走向成熟。在第一阶段,即品牌传播的初始和成长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企业所认识,但是此时企业经营的重心并未完全转移到品牌上来,只有少数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如可口可乐、柯达等开始对品牌进行大范围推广,使得这些品牌成长为知名品牌。50年代后,品牌的传播开始系统化,不再是简单的宣传品牌名称及标志,而是往深层次如品牌形象等发展。像兰蔻、欧莱雅等品牌的宣传开始突出品牌内涵,为其他品牌树立了典范。另外,CI的推广对这一时期品牌传播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品牌传播变得规范化和系统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经营的重心开始转向品牌。1988年,杂志《经济学人》以“讲求品牌之年度”为封面主标题,反映了企业界对品牌的重视。由于企业对品牌的重视,使得西方品牌传播的实践也日益丰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品牌传播手段变得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根据实践的变化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的思想,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如IBM在实践运用中获得了极大成功,之后其他企业也开始对品牌传播活动进行整合。整合品牌传播目前已成为西方企业界的共识,这标志西方品牌传播的发展走向了成熟。
二、国内化妆品品牌信息传播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缺乏品牌传播的正确认识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化妆品企业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重广告和形象代言人轻视系统科学的品牌传播战略,关键的原因是中国化妆品企业经营者对品牌传播缺乏正确的认识。
品牌传播就是品牌所有者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持续地与目标受众交流,最优化地增加品牌资产的过程,品牌传播的最终目的还是增加品牌资产的积累。但在现实的品牌传播过程中,由于中国的化妆品行业发展历史较晚,行业集中度很低,品牌“小而多”,大部分品牌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因此一大批中小化妆品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会选择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扩大品牌知名度上面,以便能在激烈的市场品牌竞争中迅速占领市场。这种情况下,虽然每个企业都在所谓的“整合营销”,或传播“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但由于企业片面追求品牌知名度等原因,一直把信息传播的覆盖率作为衡量信息传播载体的唯一指标,而忽略了信息载体、受众、传播模式等要素的微妙变化。这就造成化妆品品牌短期内在市场上受到顾客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形成不了长期的品牌忠诚的局面。
(二)缺少品牌信息传播的系统化设计
国内化妆品品牌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对品牌所传播的信息缺乏系统化设计的问题。品牌信息可以看作品牌传播活动中目标受众所接受到的可能改变受众对品牌认知的一切和该品牌相关的传播元素,包括品牌名称、标识、广告语、包装等有形元素和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文化、品牌联想以及品牌核心价值等一切和品牌相关的无形传播元素。品牌打造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各种各样的品牌信息持续地传播到目标受众的心中并进一步改变受众对品牌态度、培养品牌忠诚并最终累积品牌资产的过程。由于一个品牌被赋予了各种复杂的信息,因此在传播活动中这些信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传播给受众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中国的化妆品企业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对品牌传播信息缺少系统化的设计,各个传播活动之间以及不同阶段的传播活动之间所传达的主旨大相径庭。这样,每次才传播都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行为,没有连续性,不能产生互动,这实际上是一种传播的浪费。其根源在于传播者没有完全理解整合营销传播IMC的真正内涵,没有理解品牌传播的精髓,而终端市场的消费者只能对品牌有个浅层次的印象而不会产生持久记忆。
(三)对目标受众行为心理缺少深入调查
在信息传播处于买方市场的今天,消费受众群体不仅要求信息的输入,更期望带来信息的感知和体验;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仅要考虑信息的覆盖率,更要考虑信息传播的可感知和体验性。品牌传播实质上就是利用品牌信息去改变目标受众的心理和行为,如果传播者对目标受众的心理特征没有深刻的把握,那么就很难策划出能够打动目标受众心理的传播内容,品牌传播也就成了无的之矢并极大地浪费资金和渠道成本。
在现实的化妆品品牌传播中,相当多的化妆品企业经营者通常缺少对目标受众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调查,在制定传播策略时,总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首先自我判断目标顾客群体的行为特征,然后根据这一判断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整个过程可以说对目标受众心理特征的洞察基本上出于主观判断,最多就是到终端卖场观察或者访谈一部分顾客,对目标顾客没有深入的小组座谈,没有大样本的深入调查,对目标受众的心理特征没有较好的把握。在这种前提下的品脾传播无疑就成了一种只考虑信息的覆盖率而不考虑受众接受程度的灌输式的传播。
(四) 品牌传播效果缺少评估机制
品牌传播效果不但要衡量这个品牌在目标顾客群中的品牌知晓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购买率、品牌忠诚度、品牌吸引率、品牌流失率等定量指标,还包括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品牌偏好、品牌联想以及对品牌形象的认知等定性指标。一般较为知名的化妆品企业都会定期做一个规模较大的消费者调查,通过这些调查,企业可以了解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目标顾客对自己品牌的认知,这种企业行为可视为企业对品牌传播效果的一个监测管理。国内化妆品企业在品牌信息传播过程中缺少较为完善的品牌传播效果监测和评估机制,并且将这种科学的评价机制和系统理解为媒体的发行量、传阅率、影响人数或者广告覆盖率等。如果企业仅仅把这些传播覆盖率、发行量等资料当做品牌传播效果,其实也是对品牌信息传播策略的一种误解。
三、国内化妆品品牌信息传播结构优化建议
(一)建立品牌信息传播优化模型
品牌是凝聚着企业所有要素的载体,是受众在各种相关信息综合性的影响作用下,对某种事或物形成的概念与印象[ 国际品牌联盟(IBF)中国区主席梁中国先生观点]。品牌可以被看作蕴含着一切与企业相关信息的集合体,要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首先应该对品牌信息进行分级分类综合分析。根据品牌各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处地位和角色的不同,由内向外可以将品牌信息分为概念、精神和操作三个层面的信息,整个化妆品品牌传播信息可以组织成一个以概念层面的“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以精神层面的“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联想、品牌文化”为体现,在“符号、营销、渠道、企业”四个维度上进行操作层面上传播的信息结构模型。
(二)重视品牌理念信息的传播
在信息传播模型中,概念层面是品牌传播结构的核心,在化妆品品牌传播信息结构的模型中,是整个品牌信息传播结构的核心。品牌核心价值就是品牌理念,它是一个品牌的精髓所在。品牌核心价值反映的是目标消费者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能够提供给目标消费者更多更深层次不可量化的满足,它具有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品牌传播活动中如要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各种传播手段所传达的品牌信息必须突出体现的品牌的核心价值,不同的传播活动始终传达同一个主题,这样才能形成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三)做足化妆品终端市场调研并建立监测机制
对终端的市场调研是制定品牌信息传播策略的前提条件之一。市场调研可以了解化妆品市场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当前化妆品市场的发展状况,是化妆品企业预测市场趋势的重要依据,更是化妆品企业整体传播策略制定的基础之一。
随着国内化妆品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终端市场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从消费群体的性别趋势看,已经从女性发展至男性;从购买习惯看,实体和网络购买不分伯仲;从市场细分看,市场分割精细化趋势明显,等等。如果化妆品企业不做足终端市场的调研,那么,在制定信息传播策略时就避免不了主观化倾向。
化妆品企业经营者应当时刻关注品牌传播效果的动态变化,关注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度、忠诚度等因素的变化,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品牌传播效果的监测机制,定期进行市场研究品牌。
(四)及时把握目标受众行为及心理特征
通过消费者研究,了解本企业品牌目标受众群体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充分考虑品牌传播的可感知和体验性,做到有的放矢。
品牌传播实质上就是利用品牌信息去改变目标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如果传播者对目标受众的心理特征没有很好的把握,那么就很难拿出能够打动目标受众心理的传播内容,品牌传播也就成了无的之矢。品牌传播也要从目标受众满意度出发。化妆品企业不仅仅要生产出目标顾客想要的产品,而且要将这些信息正确迅速的传播给品牌的目标受众,这样品牌传播才算成功。品牌的信息转播更应该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心理特征,因为目标受众的心理特征影响着所采取的品牌传播方式。
(五) 品牌传播信息内容准确化和系统化
目前,国内化妆品品牌在传播中虽已具备对消费者强化品牌的意识,也在广告中使用非常醒目的LOGO和代言人冲击着消费者眼球,但使用核心广告语对于品牌内涵进行诠释的却是不多。这样的结果导致消费者只知LOGO和代言人,反而不清楚品牌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企业在品牌信息传播中在前期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企业清楚地掌握了顾客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制定准确全面的品牌传播内容,让目标受众充分的了解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传播内容上充分展现出品牌的核心价值,这是对于国内的化妆品品牌来说相当重要的问题。只有准确而全面的制定好品牌传播的内容,才能通过系统化的传播方式将品牌的核心理念传递给目标受众。
另外,对品牌的传播要有系统化的设计,围绕着“品牌核心价值“向外展开,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的协同效应,向目标受众持续一致地传播。
四、结论
国内外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国内化妆品行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状态,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外化妆品品牌在品牌传播上的差距显著。这种差距表现在对品牌传播的系统化设计不够、对客户心理和行为的重视度不够、缺少市场调研的深入、缺少品牌传播监测和评估机制。由此,本文提出了建立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系统化,结构化的品牌传播信息结构模型,并建议化妆品企业树立正确的品牌传播理念,将市场调研作为品牌传播优化的前提条件,始终把握目标受众行为及心理特征,制定确定准确而全面的品牌传播内容,品牌传播信息系统化并建立品牌传播效果定期监测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立彬,张倩,江林.国货化妆品品牌现状及其衰落成因研究[J].中国商贸,2012,(34).
[2] 刘文静,权锡鉴.欧莱雅与宝洁的多品牌策略比较[J].经济与管理,2005,(12):13-14.
[3] 江翠红.解读多品牌策略[J].医学美学美容(财智),2006,(7):69-70.
[4] 郭瑞平.多品牌策略的精神内涵[J].医学美学美容(财智),2005,(7):98.
[5] 王月辉.日本国际知名企业品牌策略的借鉴意义[J].商业时代,2006,(4):49-51.
[6] 姜文君.多品牌策略中的品牌关系管理研究[J].商业时代,2006,(10):30-31.
[7] 于斐,郑垚.企业品牌策略:出色市场基因的强力保证[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12):56-58.
[8] 许胜勇.外资并购浪潮中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品牌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9.
[9] 李慧.化妆品行业前景分析[BL/OL].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
[10] 2010 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趋势蓝皮书.
[11] 张迺英.公共关系学:第2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2] 余明阳,朱纪达,肖俊裕.品牌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3] 赵平.化妆品营销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4] 马谋超.品牌科学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15] 刀纳雷西 K 马尔霍特拉.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6] 付建西,焦福岩,张玉芳.关于我国服装品牌战略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2).
[17] 徐莹.关于中国服装业品牌传播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6,(1).
[18] 袁志秀.基于生态学的信息传播模式[J].情报杂志,2005,(3).
[19] 张丽平,杨波.解读品牌的核心价值[J].党政干部论坛,2005,(7).
[20] 姚山季.关于价值营销与品牌核心价值的探讨[J].江苏商论,2005,(5).
[21] 孙在国.论品牌核心价值的塑造[J].商业时代·理论,2005,(17).
[22] 杨洁,毕研韬.传播学与时装品牌建设[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23] Don E Schultz,Heidi Schultz.整合营销传播——创造企业价值的五大关键步骤[M].何西军,黄鹂,朱彩虹,王龙,译.北京:中国财
政经济出版社,2005.
[24] Malhotra,N.K.and Birks,D.F.(2003) 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Approach (2nd European Edition) Prentice Hall/ Financial Times.
[25] Keller,K.L.(2004),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Second International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 Prentice Hall.
[26] Thomas B.and Housden M.,(2002) Direct Marketing in Practice.Butterworth Heinemann.
[27] Tapp A.,(2000) Principles of Direct and Database Marketing.(2nd edition).Prentice Hall .
[28] Johnson and Scholes (2002) 6th Edition Exploring Corporate Strategy.Text and Cases.Prentice Hall .
[29] Crawford,C.Merle and C.Anthony DiBenedetto,New Products Management,7th Edition.Irwin McGraw-Hill.
品牌策略分析范文4
品牌延伸领域的不同而分为在同一和不同产业领域的延伸
在同一产业领域内的延伸。该策略是指企业将原有品牌延伸使用到企业所开发的属于同一产业领域内的其他产品身上。例如,我国的著名家电企业“海尔”,当其开发冰箱成功后,又将该品牌运用到洗衣机、空调、微波炉、彩电等多种家用电器身上,而这一系列产品均属于“家电领域”;又如,台湾著名的品牌“统一”,其广泛将“统一”品牌运用于奶粉、汽水、纯净水、茶饮料、果汁、方便面、酱油等产品中,但这些产品也均属于“食品领域”。由于延伸到的新产品与原来产品属于同一产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而这一延伸策略风险较小,较容易取得成功。
在不同产业领域内的延伸。该策略类型一般在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较多采用。例如,我国原来较著名的巨人集团,将其“巨人”品牌从计算机软件领域延伸到保健品、房地产等领域,这是一种较典型的在不同产业领域内进行延伸的策略。由于延伸的领域与原有领域无相关性,因而这一延伸策略风险较大,需谨慎使用。
根据产品档次延伸方向分为向上、向下和双向延伸
向上延伸策略
该策略是指企业原来生产经营中低档产品,在品牌延伸过程中,提升产品档次,使产品向中高档方向延伸。由于原来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思维定势”,企业要扭转原来的“低档”形象还是具有较大难度的。美国牛仔服品牌“李维氏”曾经进入高档时装领域,但未取得成功,其中一条可能就是品牌原有形象与新业务给公众的感觉相去甚远。
向下延伸策略
该策略是指企业原来生产经营高档产品,在品牌延伸过程中,增加产品线中中低档产品系列,使品牌延伸低档次化。向下延伸又称为品牌低档化策略,品牌低档化比品牌高档化要容易的多,其营销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所以许多企业热衷于向下延伸。但是应该看到,向下延伸给企业带来的可能只是短期利益,究其实质,其给品牌带来的风险要比向上延伸大的多:将强势品牌名冠于别的产品上,如果不同产品在质量、档次上相差悬殊,这就使原强势品牌产品和延伸品牌产品产生冲击,不仅损害了延伸产品,还会株连原来强势品牌,有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派克”钢笔号称钢笔之王,属于高档产品。1982年,“派克”却展开了对低档钢笔市场的争夺,开始生产经营每支3美元以下的大众化钢笔,结果,“派克”公司不仅没有顺利打入低档笔市场,反而让对手克罗斯公司乘虚而入,其高档笔市场被冲击,市场占有率下降到17%,销量只及克罗斯公司的一半。因为“派克”经营低档笔后,其“钢笔之王”的形象和美名受到损害,不能再满足人们以“派克”为荣和体现身份的心理需要。
双向延伸策略
该策略是指企业原来的产品定位在中档产品水平,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趋于成熟后,向产品线的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一方面增加高档产品,另一方面增加低档产品,扩大市场范围,为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提供服务。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钟表工业市场竞争中,日本“精工”公司采用的就是这种策略。当时的国际手表市场,正逐渐形成高精度、低价格的数字式手表的需求市场。精工以“脉冲星”为品牌推出了一系列低价表,从而向下渗透进入这一低档产品市场。同时它还收购了一家瑞士公司,向上渗透高价和豪华型手表,其中一种售价高达5000美元的超薄型手表进入了最高档手表市场。
其他特殊类型的品牌延伸
母子品牌或称副品牌策略
该品牌延伸策略是在母品牌之下延伸出若干子品牌,母品牌往往可能就是企业名字本身。借助这种策略,既可以突出母品牌的形象,又可以让消费者记住子品牌的个性。当然,子品牌是基于母品牌的品牌,离开了母品牌,子品牌也就失去了活力。子品牌的各种运作须以母品牌为中心,紧紧围绕母品牌。“海尔”就是这一策略的成功运用者,在其推出的系列产品中,在“海尔”的母品牌之下,又有“即时洗”、“小神童”、“探路者”、“帅王子”“双王子”等许多的子品牌。
品牌策略分析范文5
一、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1.1 提高产品声誉和口碑,注意改善企业形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只有具备良好声誉和口碑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良好形象能够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让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能够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迅速想到这个产品,因为消费者一般更倾向于口碑较好、自己信任的产品,并最终购买这个产品。因此,企业要积极提高产品声誉和口碑,注意改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整体地位,促进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1.2 建立稳定的良好客户关系
随着现代信息的不断发展,企业只有和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看法和对产品的新需求。目前,企业消费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企业网站、企业论坛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样,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消费者的最新需求,制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消费者也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和最新产品介绍,并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传递给企业。现在很多企业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台,建立了稳定的良好客户关系,同时吸引着很多新客户不断加入,使自己的消费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大大提高了企业的销售额,促进了企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二、品牌包装策略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产品在质量、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只有对产品进行独特的包装,才能有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购买欲望。
2.1 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考察
不同的品牌具有不同的消费群体,因此,企业要明确自己品牌所要面对的消费群体,熟悉这个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具体需求,以及最看重产品的哪一部分或哪一方面功能,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这类消费群体的产品,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但要对消费群体的具体需求比较熟悉,还要对竞争对手的情况比较熟悉,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并积极地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科学分析,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市场竞争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2 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
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有利于加深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认识,让消费者在购买这种类型的产品时,第一时间想到这个品牌。这就需要企业充分了解自己品牌的特征,概括出独特的品牌个性,这种个性可以在第一时间传达给消费者。如香奈儿在第一时间传达给消费者的就是一种高贵、性感的气质;星巴克在第一时间传达给消费者的就是一种温暖、愉悦的舒适感觉。可以说,鲜明的品牌特征可以让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这个产品,并认可和接受这个产品。
2.3 制定包装设计原则,明确包装目标
要想取得良好的品牌包装效果,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视觉形象相统一的原则。规范的、明确的品牌视觉体系,是一个成功品牌包装设计所必须具备的。这样,企业的品牌形象才能得到不断强化,实现更快、更有效的品牌形象传播,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是设计风格一致性原则。一个品牌明显区别于另一个品牌的最根本标志就是具有一致性的独特风格设计,而且风格一致的品牌包装设计,可以让消费者对企业品牌有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完整的认知,能够在众多不同风格设计的同类产品中一眼辨别出这个品牌,有利于品牌形象的传播。
三是强化个性形象的原则。不同的品牌具有不同的包装设计,而个性化包装设计最能体现品牌的个性,也是企业进行营销的主要出发点。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产品的包装设计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图片或二者结合的表达,而是融合了众多的艺术元素,是一种综合性的独特艺术设计,只有在设计中体现出自己品牌个性形象,才能在众多的商品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品牌策略分析范文6
关键词:品牌延伸;风险;对策
一、品牌延伸策略的风险
品牌延伸策略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的卓著的品牌声誉不断推出改良产品或全新产品的策略。品牌延伸是企业品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常用的营销手段。然而品牌延伸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若延伸不当将会给企业带来如下风险:
1.淡化品牌特性。品牌延伸可能导致消费者认识上的混乱,一个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后,在消费者心目中就有了特殊的形象定位,消费者的注意力便集中到该产品的功能、质量等特性上,如果企业用同一品牌推出功能、质量等相差无几的同类产品,就容易造成消费者认识上的混乱,进而导致品牌淡化或品牌稀释。
2.影响原有品牌的市场定位。不合理的品牌延伸将会造成消费者的心理混乱,扰乱原有品牌的市场定位。一个品牌的成功过程同时也是消费者心中产生的对该品牌特定的心理定位过程,如果企业把强势品牌延伸到与原品牌不相容的产品上,就会有悖于消费者的心理定位。
3.容易产生此消彼长的“跷跷板”现象。当一个名称代表两种甚至更多有差异的产品时,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游离或模糊化。当延伸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时,消费者就会把核心品牌的类别定位在延伸产品上,也就是说,如果品牌延伸的成功是以降低原品牌的优势地位为代价的,延伸品牌的销售额上去了而原品牌的销售客源额却下降了,那么,这种品牌延伸就得不偿失。
4.损害原有品牌的形象。品牌延伸策略下的几种产品,倘若有一种产品在市场经营中失败,就可能波及其他产品的声誉,影响其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导致消费者对原强势品牌产品的“全盘否定”,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二、如何规避品牌延伸的风险
首先,品牌延伸切忌将原来的品牌个性稀释。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日趋个性化,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更注重的是商品能否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因此,那些具有核心价值与鲜明的个性的品牌,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并打动消费者的心。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时,若母品牌的核心价值与个性能包容所要延伸产品,就能顺利完成品牌延伸工作。例如“娃哈哈”原本是颇有个性的儿童品牌,其“儿童营养液”针对孩子挑食、偏食、营养不良等问题,亮出“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明确定位,深得中国母亲及儿童小朋友的喜爱,并由此走红大江南北;紧接着公司开发出的“娃哈哈果奶”亮出“妈妈,我要喝”的鲜明诉求,广为流传。本来“娃哈哈”可以横向延伸出一切儿童产品,如儿童娱乐业、出版业、文教业等,进而成为中国的儿童王国。然而,其品牌延伸却是先向感冒药拓展,儿童讨厌吃药,自然影响了儿童对该品牌的钟爱与好感,后来发起了对其他市场的进攻,先推出绿豆沙、营养八宝粥进入成人市场,于是 “娃哈哈”的优势变成劣势,继而推出“ 冰糖燕窝 ”进入老人市场 ,后来又推出白酒、房地产。甚至营养液“小孩香,老人香,小孩老人都一样”,至此,“娃哈哈”品牌成为包容一切年龄段、无产品选择性的集团,当然其原有的品牌个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其次,品牌延伸前应充分认识现有品牌,评估品牌实力。品牌延伸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现有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声誉和影响力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因此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前,应对现有品牌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只有当现有品牌的主导产品成熟并获得良好声誉后才能进行品牌延伸。我们认为,品牌延伸的一般过程是:企业先向市场推出产品,用产品做出牌子,然后再用牌子推出新产品,通过延伸产品不断提升品牌资产,形成良性循环。倘若某一品牌在同行业中并不强大,此时进行品牌延伸就非常危险,其结果非但不能达到品牌延伸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冲淡母品牌的品牌价值,损害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第三,品牌延伸要适度。品牌延伸绝不是为所欲为的,它不是场上的赛跑,速度越快越好,也不是橡皮筋,可以越拉越长。也就是说,品牌延伸速度不能太快, 延伸项目不能太多。“品牌伞效应”的产生,缘于品牌的知名度和声誉。但品牌知名度与声誉的确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如果母品牌还未达到一定的知名度与声誉,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品牌延伸。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延伸的新产品非但没有得到品牌伞效应,还可能削弱原品牌的形象。另外,延伸的项目也不宜过多。一般而言,品牌形象通常与一两种主导产品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它借助主导产品形象来传递。所以,为了不淡化品牌形象,延伸项目不能太多,尤其是横向延伸项目。一般来讲,一个品牌代表3―5种产品的类别品牌,消费者是比较可以接受的。如索尼被认为是彩电、音响、摄像机等的优秀产品;雀巢既是咖啡的代名词,也是奶粉、高档冰淇淋的类别品牌。因此,企业要想使品牌成为所有延伸产品的类别品牌,其项目不宜超过5个。
第四,正确实施延伸策略。企业在实施品牌延伸时,可供选择的策略有主副品牌延伸、家族品牌延伸及单一品牌延伸策略三种。其中主副品牌延伸策略是企业规避品牌延伸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主副品牌延伸策略,是指将其不同类别的产品分别采取不同的品牌名称,且在品牌名称之前冠上主品牌的名称(企业名称)。多数企业把此种策略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在新产品的品牌名称上冠上企业名称,可以使新产品享受企业的声誉,而采用不同的品牌名称,又可使各种新产品彰显不同的个性,如海尔――小小神童、奥迪A6等。此种策略既使企业各种产品在主品牌下借势受益;又可清晰地界定不同副产品的差异性特征,使企业产品在统一中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避免了因个别品牌的失败而给整个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