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略的实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品牌战略的实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品牌战略的实施

品牌战略的实施范文1

佟书记,各位领导,您们好:首先感谢佟书记和各位领导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我局调研指导工作,下面我向领导们汇报一下几年来我市实施品牌战略的工作情况。

品牌战略,简单地说就是企业通过争创满意质量,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打响牌子、树立名声,深深地扎根于广大消费心中,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土地、能源、环境等生产要素日趋紧张,走以量为主的粗放型扩张道路受到挑战,品牌战略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重视。1996年,我市把品牌战略列为“515”工程三大战略之一,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创品牌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至2005年底,全市已拥有中国名牌1个,省级名牌产品13个,杭州市名牌产品11个,国家免检产品5种。这些品牌产品既有力地拉动了我市经济的发展,也为我们富阳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

一、几年来我市品牌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政府推动。通过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通过组织举办高层次论坛和研讨会,为区域品牌扬名;通过抓好规划,实施产业政策,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度,为创品牌工作打好基础。同时,通过出台激励措施,用物质奖励手段,激发广大企业争创品牌的热情。

2、部门帮促。作为肩负实施品牌战略工作职能的质监和工商部门,近年来在帮助企业开展品牌创建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向企业解释品牌战略的道理、提高企业意识,到动员企业申报、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解决困难达到申报条件,再到协调各种关系、使企业挤入候选名单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实实在在的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品牌战略的实施。

3、企业主动。在先进企业的示范带动下,面对严酷、现实的市场形势,众多企业转变观念、更新思路,主动研究市场、适应市场,走品牌发展道路,使我市品牌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如云森集团公司成立企业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踏踏实实开展工作,真正发挥出主体作用。

通过几年来品牌建设工作的实践,可以说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成绩。

一是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企业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2004年,全市有中国名牌1个、省级品牌26个(其中16个是著名商标)、杭州市级品牌29个(其中23个是著名商标),品牌产品总产值1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3.7%。杭州金富春丝绸化纤有限公司,2004年获得中国名牌,当年销售额2.47亿元,今年可超过3.5亿元。杭州富生电器有限公司,2003年获得浙江名牌,当年销售额是8千万元,2004年达到2.5亿元,今年估计可超过5亿元。优质品牌产品,随着市场知名度的提高,扩张发展速度迅速。

二是通过开展创品牌活动,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质量提高,实现了质量振兴的目标。企业围绕创品牌这个核心,原创:强化质量工作,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优化售后服务,塑造品牌形象。所有品牌企业(包括大部分申报企业)都实施了iso9000标准,通过了aa级标准化水平确认和三级(二级)计量水平确认,部分企业还实施了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省、杭州市品牌企业主导产品的采标率已达到85%以上。一批优势企业还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企业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竞争优势地位日益巩固。

三是通过几年的品牌创建,逐步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基础。市政府成立了“富阳市质量振兴领导小组”和“富阳市名牌产品认定委员会”,形成了全市推进质量振兴、实施品牌战略的组织体系;在原《富阳市实施品牌战略工程若干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完善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品牌战略的若干意见》(富政函〔2005〕128号),改变过去单一的奖励政策,转到重培育、重帮促、重过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质量、技术、宣传、服务等多个方面相互配套的政策扶持体系;修订了《富阳市质量振兴规划(2006-2010)》,明确了今后五年的质量工作目标和任务;出台了《富阳市名牌产品评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启动富阳名牌评定定工作,在广大中小优势企业中开展“百家争名牌,千家创品牌”活动。

二、几年来我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从2001年起,对名牌产品的申报、认定管理职能,由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划归我们质量技术监督局。几年来,我们在市政府的有力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履行职责,紧紧围绕“做大规模、做优品种、做响品牌、做强竞争力”的目标,把创名牌作为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品牌建设工作的深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创品牌工作的规划。把创品牌与深化“工业立市”战略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支柱行业、特色产业和新兴科技产业,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作为创品牌对象重点加以培育,做到每年规划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持续地推进创品牌工程,使全市品牌产品的档次和数量不断提升。

二是调查研究,理清思路,提高品牌培育工作的有效性。针对以前,我市创名牌工程相对落后这一情况,我们接管工作后,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走访企业、查找问题、思考对策,并到兄弟先进县(市)取经学习,促进工作开展。2002年,我们组织人员赴余杭、萧山区对创农业名牌产品工作考察取经;2003年,我们对全市创名牌产品工作进行专题调研;今年,结合试点工作,我们再次组织人员赴省、内外6个县(市)进行调研,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地方实际,理清品牌培育工作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富阳市名牌培育发展规划(2006-2010)》,明确从四个层次推进品牌建设,使培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从2001年以来,浙江名牌产品新增10个,农业名牌从无到有,3个农产品荣获杭州名牌,中国名牌实现零的突破,成效明显。

三是发挥技术优势,做好创品牌帮扶工作。每年,我们都要组织召开一次创名牌工作座谈会,一方面对企业进行创名牌动员;另一方面,对照申报评定条件,帮助企业查找差距,并通过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困难。近四年来,我们结合名牌培育工作,帮助50余家企业开展计量水平确认和标准化水平确认;为40余家企业开展iso9000咨询服务,完成24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采标确认,培训企业计量、质量、标准化管理人员600余人次,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质量水平的提高,也使一批企业达到了申报条件。

四是加强宣传工作,营造创品牌氛围。针对过去社会上对创品牌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一问题,我们在职责范围内大力做好宣传工作,逐步推进全社会“关心品牌、争创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的良好氛围。制订图板、图片,每年利用“3.15”、质量月活动,对品牌产品和企业进行展示,编印《质量星光》、《工业立市质量兴市》和《品牌风采录》画册,向社会各界宣传我市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和自办的《富阳质检》杂志,积极宣传创品牌工作,介绍先进企业创品牌经验,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对品牌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几年来我省(全国)创名牌工作情况和我市创品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浙江省1992年启动名牌战略,1993年8月,认定推出首批浙江名牌产品65个。以后每年进行评定,至2005年底,浙江名牌产品总数发展到1039个,其中工业产品931个、农业产品108个。

中国名牌产品的认定工作,于2001年启动,第一批出炉的中国名牌产品有57个,其中我们浙江占了5个(钱江摩托车、雅戈尔衬衫、洛兹衬衫、步森衬衫和大平鸟衬衫)。4年来,全国认定了925个中国名牌产品,我们浙江占139个,处于全国各省(市、区)第二位。今年开始,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还启动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认定工作。确认了海尔集团公司生产的海尔牌电冰箱、洗衣机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为牌程控交换机为2005年度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这些产品的销量都是国际同行排名第一)。

杭州名牌产品的评定工作于2003年启动。我们富阳已有11个产品获杭州名牌称号。

与先进县(市)相比,我市在品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社会品牌氛围不浓。一些企业对创品牌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在生产发展中习惯于量的扩张,往往采用低质低价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有些企业发展定位模糊、没有长期规划,如何把企业和产品从做大向做强转变思路不清、方法不多。有的还存在“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认为创品牌费时费力,投入大,短期效益不明显。即使一些品牌企业也存在一定的“名牌到手,终身享用”的思想,在提升品牌、提高品牌的辐射、扩张效应上少有作为。另外、整个社会对创品牌工作参与热情和支持力度也不够高。

二是创品牌步子不大,品牌总量少。从目前我市的名牌总量看,不仅与经济强市地位不相称,与周边兄弟县(市)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全省1039个省名牌产品,我市只有13个,占1/80。并且这此名牌产品多半是非终端消费品,市场影响力不大。大部分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个性化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作为名牌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在规模、效益、质量、管理等方面居全国前列的,档次不高。

三是区域经济的品牌知名度不高。我市经济产业布局清晰,形成了以通信、造纸为龙头,轻纺、化工、建材、机械电子、体育用品、生物医药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各个块状产业的集聚度都较高,但各个群体产业都没有产生中国名牌,有的产业甚至连杭州名牌也没有,区域经济的知名度低,没有形成一个真正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品牌产业。

四、下一步努力方向

实施品牌战略是一个不断提高、完善和深化的过程,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工作。如何在今年试点的基础上把品牌战略进一步推向深入,我们质监部门作为品牌培育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之一,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原创:争创品牌,形成氛围是前提,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宣传,强化企业品牌意识,提高各阶层的参与力度,努力营造全市“质量兴企、品牌兴业”的浓厚氛围。一是建立品牌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在政府、部门网站和地方媒体开设专栏,介绍推广“质量兴企、品牌兴业”的先进经验;二是举办品牌建设高层论坛,邀请有关专家前来讲课和开展学术活动,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品牌经营意识;三是广泛宣传政府的有关扶持政策,激发企业的创牌热情。

品牌战略的实施范文2

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要牢固地维系媒体消费者忠诚度,就要在消费者心中树起品牌。品牌就是信誉,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财富,品牌就是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在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发起的“2001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评选中,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成为入选20强的唯一内地传媒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在全国的报业中不是最大最强,经济效益不是最好,为何会得到这一殊荣?其实就是品牌的影响力。一个媒体集团看得见的固定资产和经济效益反映了过去和今天的实力,而品牌凝聚的无形资产则集中体现了集团的综合竞争力,预示着这个集团未来发展的强势。因此,大力打造以媒体品牌为核心的报业无形资产,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报业发展的长远战略。

一、报业集团品牌战略实施制约因素分析

1.缺乏品牌意识与知识

对品牌的认识模糊不清。有人误以为报纸的品牌就是指报纸的“名气”。实际上,有些有名气的报纸发行量始终上不去,读者知道报纸的名字并不意味着就从内心认可这一媒体品牌。也有人认为,报纸发行量不错,报纸的品牌自然不错了。发行量固然是报纸媒体品牌价值的一个市场反映,但也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打造出了好的品牌,就可以因此而高枕无忧。

再就是缺少品牌保护意识。品牌是一种资产,如不加以保护,是很可能流失的。曾经就发生过江西电视台的台标被抢注到某一服装上、安徽电视台的台标被抢注到一种烟草上、央视的《焦点访谈》被抢注到一种白酒上。相对电视媒体而言,报纸媒体似乎还没有一起标志或商标被人明显抢注的案例,但另一个现实是,绝大部分报纸媒体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由此也可见报纸媒体品牌意识的不足。

加强报业传媒的品牌建设,强化品牌意识是第一课。首先是要加强品牌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其次是要统一认识。一家报业传媒集团的品牌建设绝不只是务虚的事,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是整个集团与具体报纸形象特色的提炼,品牌核心价值的维护是贯穿传媒集团与报纸的整个生命史的,其背后与每一位员工的辛勤工作休戚相关。比如,《北京晚报》的“晚报,不晚报”这一特定的品牌口号,就是认识到晚报在出版时效方面有一定的劣势,为消除这一劣势而对市场提出庄严承诺,其主题突出,个性鲜明。但是,如果北京晚报社的员工不能一心围绕这一品牌承诺工作,纰漏频频,新闻往往迟滞于别的竞争对手,不难想象,《北京晚报》这一独特的品牌承诺就会大打折扣。

2.缺乏品牌机构和人才

由于绝大部分报业传媒没有专门的品牌管理人才,类似工作或者没有有意识地开展,或者由广告部门、发行部门、行政部门的人兼任,从而导致一些报业传媒的品牌建设处于很低的层次和水平。品牌建设要搞好,必须有一个负责从事品牌创建与管理的部门,要明确职能,专事专干,赋予实权,必要时能调动各项资源协调运作。

3.缺乏品牌规划与坚持

为什么有些报纸或昙花一现或“晚节不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对长远的品牌发展没有规划,简单地满足于对一事的炒作和一时的大呼隆。还有的报纸,没有树立长期坚持维护品牌的意识,要么没有明确的定位,要么频频改变定位,每改变一次都对自己的品牌造成巨大的伤害。如果品牌栏目需要改版或创新,必须在科学调查、细致分析媒介市场和目标受众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是心血来潮的冲动或随波逐流的跟风。如果一些名牌栏目的形式和风格已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就不必一味追求出新求异。如《新民晚报》“夜光杯”等专副刊栏目,其固定的框架和基本风格几十年不变,在几代人心中都树立了美好的品牌形象。

二、塑造和提升传媒文化集团品牌的基本原则

报业集团实施品牌战略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住三条原则:一是集团的属性不能变;二是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不能变;三是维护、提升、发展品牌内涵的路子不能变。

首先,无论从社会主义文化集团的基本属性和社会责任来说,还是从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存、发展、壮大的自身需求出发,集团必须坚持其社会主义文化集团的基本属性不变,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其次,一方面要看到我国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集团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要深刻洞察社会主义文化产业集团的社会使命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务之急,是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尽快改革我们的体制、机制,使之在最大程度上吻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吻合国际性文化产业集团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其三,从我国大多数报业集团的发展现状看,坚持其阶段性的发展重点不能变。报业集团是从报纸起家、靠提供资讯生存、靠高品位的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从这个角度看,国内绝大多数报业集团无一例外。正如任何企业不能包打天下一样,报业集团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离不开提供高品位的文化服务这一根本性行业。

三、实施报业传媒集团的品牌拓展战略的关键

1.转变观念,从单一的新闻竞争和打价格战转到塑造媒体品牌的竞争上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报纸的竞争集中体现在新闻的竞争、甚至只是对某些新闻事件的报道竞争上。这当然重要,但它只是报纸市场综合竞争力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新闻做好了就自然有强大的影响力、在报业市场中就有强大的竞争力。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它的经营与其它产品的经营也有共同之处。现在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越来越重视亮出品牌,消费者的品牌消费观念也越来越强,谁的品牌叫得响,产品名气大,就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经济交往中,人们也喜欢与品牌产品的生产者打交道。不少新办的企业一投产就将精心经营品牌作为拓展市场、维系消费者忠诚度的重要一环来抓,将它作为打造无形资产的重大战略。人才也往往流向品牌响当当的企业。无论从媒体自身吸引人才、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来看,还是站在媒体产品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都必须确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2.做好延伸品牌

品牌的延伸是一种最简单、最普通提高组合回报的方式。近几年,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表明,大多数新产品实际上都是延伸品牌,它是一种普遍流行的而且常常成功的品牌发展战略。如海尔系列电器产品,大连实德跨行业产品等,都是延伸品牌的结果。报业集团凭借已形成的报纸品牌优势,在其他行业延伸开发的新品牌,实际是报业集团报纸影响力的一种延续与扩展。目前我国不少报业集团实行的是多元化投资战略,投资领域除包括印刷发行等相关业务外,还包括餐饮娱乐、零售业、水产养殖、林农业科技、金融等多种产业。这种遍地开花的投资行为既消耗了资源,又贬损了党报的品牌。品牌专家阿尔和劳拉都曾警告说:毁掉一个品牌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把它的名字放在每一种产品上。我们认为,报业集团扩展品牌延伸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相关行业,包括期刊、出版、电视、网络、印务、物流等;二是无关行业。投资相关行业,报业集团可以运用品牌优势,把成功的经营模式从报业市场直接“克隆”到另一个相关业务的市场。这种方式运用了原有的综合资源,风险较低,回报相对稳定。投资无关行业必须有高回报。这其中存在着技术、市场细分、质量、价格、销售渠道等因素,当然就伴随着高风险。所以,投资无关行业的项目应该少而精,而且投资规模不能过大。

3.加强报业集团的品牌管理

报业集团的品牌,是一项特殊的资产,必须同其他资产一样加强管理。这方面的工作,我国报业刚刚起步,值得探讨。

(1)建立品牌战略研究机构。主要是制定报业集团品牌资产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以及品牌资产测评体系,研究品牌的定位、开发、组合等专业性问题以及品牌资产投资经营问题。

品牌战略的实施范文3

【关键词】对外贸易;品牌战略

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打破了国内、国际市场的隔阂,使经营由过去单纯的国内市场变为国际市场;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国际化、公开化;使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都转变为一种市场关系。近几年,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国际[1]。2005年,我国的总彩电生产7600多万台,其中的64%都用于出口;DVD1.5亿的生产量,其中的87%用于出口;1580万辆摩托车的生产量,其中64%用于出口;鞋子生产量近百亿,其中60%用于出口;出口服装的数量更大,发达国家所消费的服装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与中国。目前我国多种产品的总生产量位居全世界首位,收录机、钟表、拖拉机等。虽然生产量巨大,但是我国的品牌力量非常薄弱,成为众所周知的贸易大国品牌小国。据相关部门统计显示,在全球同类产品中国际知名品牌占小于3%的比例,而市场销售额大于50%,市场占有率大于40%[1] [2]。而中国拥有的自主品牌小于20%,而仅有10%自主品牌的出口额。与国际品牌差距很大。就此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层次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建议。一个品牌就是一个集合在消费者头脑中的感知及理解。科学的归纳是:品牌(即商标)是企业区别自己的商品与其它企业商品的特殊标志,是展现企业形象特征的标志。品牌不仅能体现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利益,它还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利益。大卫·奥格威定义品牌为:品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象征,它综合品牌的名称、属性、价格、包装、广告方式、历史声誉等几个方面[2]。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原则是规划差异化、个性化的品牌价值以及品牌识别,并一次作为统领企业的一切营销传播活动,而高度差异化及个性化的信息能最大提高对公众的吸引力,确保以最低的成本提高销量及效益。在全球化贸易竞争中,企业可以用头脑、也可以用躯干去竞争,当然也两者结合起来去竞争[1] [2]。中国是从落后发展阶段起步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以品牌试试要注意两方面问题:(1)要更多地引导大家进行头脑开发以能创造出更多的品牌;(2)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躯干、靠流汗、靠体力为辅助去竞争。在全球化贸易竞争中,中国既要大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因为自己的品牌能够创造最大的价值),同时考虑实际,照顾全民的国民素质(因为中国不可能短时期内产生大批的知识精英)。

1.我国品牌策略落后的原因

目前的品牌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形成,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源于市场的开放和消费者购买模式的标准化,另一方面源于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和合并[3]。我国的品牌落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投入技术的创新,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牌附加值较低。品牌附加值是品牌通过各种方式在产品的有形价值上附加的无形价值。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是同时存在的[1] [3]。它是在产品的物质功能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消费者的精神享受。在不考虑品牌效应的情况下,对于功能、质量完全相同或者相当接近的商品,其有形价值是相近的。而一旦贴上品牌标签,则商品价格就完全不同。在信息技术行业一直存在的OEM现象就是如此。比如台湾仁宝集团,是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它为著名计算机品牌戴尔代工生产笔记本电脑,同时自己也生产自有品牌“联宝”笔记本电脑。因此,戴尔的几款笔记本电脑规格、质量同联宝的几乎是完全相似的。但是,因为贴牌不同,其产品价格就相差甚远。这一部分的差额收益,就是品牌的作用所致的附加值。杂志资料《财富》显示,2002年世界95个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中,只有“海尔”这个中国大陆品牌入选;这与国外品牌价值差异较大:2003年海尔品牌价值为490.01亿元,仅相当于当年可口可乐品牌价值的9.1%[1] [4]。这样,在国际高端市场中,国产品牌几乎不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其次,很多企业品牌意识淡薄,他们不生产自己的品牌,虽然产品质量很棒,但却贴牌生产。要想打造中国自己的品牌战略,我们罗列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从一定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国内外全局、面向未来的高度),认识品牌特别的重要性,把“品牌战略”看作商务部外贸战略之后、新战略的取向之一,并及时提升为国家的经济战略,使其成为国家的意志;第二,作为国家经济战略的“品牌战略”包括的范围有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其层次均凌驾于四大传统外贸战略;第三,将实施“品牌战略”,纳入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具体工作日程,使之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调整经济的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突破口;第四,我国实施“品牌战略”之后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各类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自主品牌的培育,使我国产品以及企业的竞争力增强;第五、实施“品牌战略”时,政府需发挥其引导作用,以确立企业在国家贸易中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品牌的发展更加有利。“品牌战略”目标包括:短期目标(时间为1~2年):研究和定制“品牌战略”的发展规划、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及实施步骤、阶段性发展目标;分别提出工业、农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品牌发展方向及目标。

2.实施品牌战略的举措

2.1 推进制度创新,以利于自主品牌的发展

自主品牌需要良好政策和制度的催化,而政策和制度是政府大有作为的领域[1] [2]。据国家规定,促进我国自主品牌实施的政策及制度,包括如下几方面:(1)品牌的培育。政府职能协调相关部门配合,通过制定实施方针、支持企业创新、增加技术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牌等政策方法,创造推进自主品牌培育的优势环境,为我国名牌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外界环境,推进企业塑造大的品牌形象,发展自主品牌,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2)品牌的保护。制定及改善品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增大查处和打击侵犯我国自主品牌等知识产权的恶意行为;积极有效的利用品牌保护的相关国际法,以保护我国品牌在国际市场市场的合法权益;整顿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重点保护品牌经营秩序;鼓励生产自主品牌产品,建立严格、有序、统一的监管制度,严密执行。(3)品牌的推介。通过展会、研讨、交流等形式,政府积极推广我国品牌的产品,扩大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竞争力;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的权益、效益、意义,大力培育创新科技,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知识得到尊重、推广,以极大鼓励创新活动,为品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2 加强研究“品牌战略”基本理论、国际经验

目前我国对“品牌战略”研究尚浅,研究人员数量相对缺乏、理论相对匮乏,研究领域狭隘,研究成果水平较低,特别匮乏之处是“品牌战略”的国际比较及借鉴研究。要想实施“品牌战略”,我国就需深入研究“品牌战略”,对国内外品牌培育经验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及借鉴。

2.3 加快品牌中介机构的引导、培育

加强扶持、管理能开展品牌评价及推介的中介机构,认可参与品牌评价的中介机构实施资历,不断提高评价的技术水平、市场运作的透明度,提高其权威性以及公信度,产生一批市场环境中有较高水准、较强影响力的中介评价机构。

2.4 促进技术创新,加大投入自主创新、品牌培育

增加政府的投入,是对自主创新、品牌培育是最激励的[3] [4]。这方面发达国家的做法以及经验都很成熟。如1981年以前,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曾占全美总量的59.8%。1983年以后,政府进行引导投入,企业R&D投入不断增加,逐步成为投入的主体。2003年美国企业R&D投入比例达68.2%,联邦政府投入比例则降低为25.9%。所以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及经验,通过专项资金的设立、税收的减免等方式,促使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使研发机构的研发深度和广度增强,支持相关国家及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推进企业形成一定的核心技术及自主品牌。

参考文献:

[1]汪倩.浅析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问题与对策[J].金融经济,2012,14:29-30.

[2]张辰琛.试析融资租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和发展[D].吉林大学,2012.

[3]白清.品牌战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品牌战略的实施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需求;政策支持;融资策略;国际合作

一、引言

全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竞相发展、协调共进的喜人局面。没有民办教育,整个教育就会缺乏效率,缺乏活力。目前,党的十报告又明确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再次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吹来强劲东风。民办教育的发展,也将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教育基础保障。民办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品牌建设,目前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谁先把品牌塑造好,谁就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市场的主导,不然,就会被无情的淘汰。这里从民办高校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入手,研究民办高校品牌战略的实施策略。

民办高校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其实就是SWOT分析中的O和T。海因茨・韦里克系统的提出了SWOT分析法,SO策略表示使用强势并利用机会;WO策略表示克服弱势并利用机会;ST策略表示使用强势并避免威胁;WT表示减少弱势并避免威胁。其中机会和威胁是企业所面临外部环境分析的重点,优、劣势是企业内部的。此处的研究重点是机会和威胁,发现民办高校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有助于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

二、民办高校所面临的机会

(一)国家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民办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改革至今,我国政府各项法律、政策都体现了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与鼓励。《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2004年3月公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该条例对民办学校办学的优惠政策规定的更具体、更明确,有利于民办学校的发展。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22条实施意见的出台,迈出了国家层面促进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一步,为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的政策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继续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在2013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重点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思想再次被强调,提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办法,全面清理针对民办教育的各种歧视政策,且不久会出台进一步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可见,国家不断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

(二)教育需求上升

人们的教育需求欲望不断增长,人们渴望完善知识结构,但接受教育的要求尚未完全得到满足。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人们就业的产业结构、素质水平和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这些失业人群希望继续接受教育,进入公办院校进行学历教育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而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再加之其面向社会开放,入学门槛很低或没有入学门槛,就使得民办高校能够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欲望。经课题组调查发现,子女教育投入是低收入家庭首选消费投向,且我国的收入差距较大,两极分化严重,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都较低,所以居民对子女教育投入的欲望非常强烈。

三、民办高校所面临的威胁

(一)经费来源单一

在我国,民办教育有着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特点。《教育法》第25条明确规定社会力量在办学中“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既规定了民办高校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办学,也影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除政府外能继续支持高等教育而无回报收益的民间投资少之又少,限制了民办高校获取投资的渠道。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学费、贷款、社会捐赠、企业投资、校办产业、后勤社会化等方式。融资方式虽然多样,但是实质性的主要来源比较单一,其中主要是学费,其次是社会捐赠和贷款。民办高校的学费上涨空间有限,社会捐赠一直微薄且具有不可预测性及不稳定性,这一局面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改善。其他如校办产业、后勤社会化等融资方式虽被一些民办高校成功运用,但并未普及,不能成为被民办高校依赖的主要融资方式。

(二)生源竞争激烈

随着计划生育成效的显现,我国的新生人口不断减少,学龄人口总量处于下行态势,高校适龄生源在2008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但是,2009的高考录取率为62%,比2008年提高5个百分点,录取率还在逐渐增加。这对生源主要来自全国各地高考成绩较差生或落榜生的民办高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公办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已逐步完工并开始发挥作用,吸纳学生数量的空间和能力都很强;同时,公办高校有政府补贴,收费标准也比民办高校低,而且自主招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民办高校很难与之竞争。大部分重点高校纷纷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其师资和信誉,独立办学。这些学院挂着“某某大学科技学院”“某某大学经管学院”等的牌子,师资和资金都很强。与之相比,民办高校学费高、品牌影响力弱,与这些二级学院竞争,不占优势。无论是对学历教育的生源还是非学历教育的生源,二级学院都是民办高校最强的竞争对手。渠道较广、办理方便,成绩要求也已不严格的留学分流了一些经济条件好、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另外,证书式短期培训由于时间短、费用低、针对性强,满足一些高中毕业想立即参加工作而经济又比较紧张的学生的需求,民办高校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生源竞争。

(三)不被社会认同

经课题组调查,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几乎9成以上的学生家长,如果孩子可以上公办高校,决不去上民办,若孩子上不了公办高校,又不愿孩子提早进去社会,才会把孩子送进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还远不能取代正规普通高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近6成知道并能列举两三所河南省乃至我国的民办高校名称,大多都是通过亲友或者电视、报纸知道民办高校的名字,对这些高校也只知道一般情况,不了解具体情况。除了学费高,很多公众甚至担心孩子从民办高校里走出来,会不会低人一等,这是人们选择民办高校时犹豫的原因。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公办高校“一统天下”的局面,但仍处于弱势地位,民办学校水平参差不齐、社会认同不够等仍然阻碍了民办高校的发展。

四、民办高校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

面对机会和威胁,民办高校应高举品牌建设大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一)融资策略

除了目前普遍的学费收入、银行信贷、社会捐赠需要加强外,民办高校还可以发展其他融资策略:如股份化,在国外上市,以校舍和土地等资产作价,拥有新上市公司的股权。此举,可以扩大民办高校的海外影响力,有助于品牌的形成。其次是争取政府补贴,政府应当给予民办高校一定的支持。我国民办高校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培育了人才,提高了国民素质,因此财政对民办教育予以资助也是应该的。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自税收,所有纳税人及其子女,无论就读于公办还是民办院校,均有享受到公共教育经费的权利,才能体现出教育的公平。再次,提高辅助设施盈利能力,出售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如成立校医院,取得医疗收入;建立校内商店,获得商品销售收入;出租店铺,取得租金;开展科研活动,申请横向课题,获得科研经费,开展校企合作;申请国家、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利用师资、教学设备等,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考试班、学历班,取得教学服务收入。这些举措在增加学校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最后,还可以发行教育彩票,可以成功的解决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

(二)提高质量

生存与发展问题现实地摆在了民办高校的面前,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证明,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都必须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和“品牌”这个战略,质量品牌意识是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必然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民办高校应始终围绕提升质量、打造品牌,着重抓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育人环境等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创新思路,提升自身的质量,才能拥有强大品牌的实力。为此,民办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优化结构提升水平;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重视“双主体”育人的辐射效应;优化育人环境,做到因材施教;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灵活设置专业,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国际合作

随着全球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国际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确定了扩大教育开放的方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纲要》对国际合作的鼓励和倡导,对民办学校的意义非同寻常。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与国际学校的联合办学,变滚动式发展为跨越式发展,国际交流以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为主要形式,扩大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加速学校品牌的形成。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的灵活性强、自较大,这是开展国际合作的优势。如可以与国外合作院校开展某些专业的教学合作,由国外院校提供教师授课;开展国际实习,学校同国外签订实习合同,某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去这些国家进行相关专业的实习;派学生到国际上接受正规的语言培训,收费合理,为学生提供便利;派遣学生到海外续本、考研和工作;开展国际合作发展研究,进行较深刻和系统的学习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便捷渠道,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参考文献:

[1]杨雪梅.民办高等教育实施区域化品牌战略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12(5).

[2]杨文,贾东荣.试论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5(3).

[3]刘勤果,孙大峰,张蔚文.民办高校融资难及其应对措施[J].财会研究,2005(6).

[4]何小微.民办高校教学质量问题与对策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

[5]杨丽君.民办高校品牌战略的SWOT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2).

品牌战略的实施范文5

[关键词]农业品牌战略;制约因素;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83-02

1 福建省农业品牌建设与发展现状

1.1 知名农业品牌不断增加

截至2011年,福建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产品有10个,“地理标志”26个;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13个;“中国驰名商标”有9个。2012年,福建省国内注册商标总量达20万件,其中农产品商标总数达5万件以上。2013年,在农业部评选的百个“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活动中,福建省共获得9个农产品优质公用品牌,是全国获此殊荣产品数量最多的省份。这些品牌分布广泛,涵盖了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

1.2 农业品牌创建意识日益增强

目前,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即“三品一标一名牌”为主体的农业品牌建设,已从无序竞争、探索开拓阶段进入到规范管理、认证监督阶段。福建省将农业品牌当作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来实施,努力实现农业品牌的经营,从多层次提高农业价值。福建省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等注册商标也大幅度的增加,品牌农产品数量居全国前列。此外,福建省加大了对品牌农业企业的政策扶持,给予连续三年共评选认定的品牌农业企业,给予奖励扶持,从而有力地增强了全省农业企业对品牌建设的积极性。

1.3 品牌农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近年来,福建省着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打造特色农业产品。这不但增加了农产品品种,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档次。有了品牌的附加值,农产品的竞争力显著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品牌农业直接带动了全省40%左右的农民发展生产,吸纳了152万名农村劳动就业力,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2 福建省农业品牌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

2.1 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程度低

福建省农产品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加之受全省地理环境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需求都具有盲目性。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制定农产品标准和品牌化还处于自发阶段和分散状态,针对性较薄弱。加之,制定的标准中对于农业生产后的标准和系列标准的规范较少,标准与市场、物流流通结合不紧密。此外,大多数农产品难以保证生产的标准化,实施品牌战略较为困难,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关键技术环节,如检测、生产、包装、冷藏等方面标准化建设也较为落后。产品有名无牌,市场准入受到极大限制。

2.2 农业品牌杂、小、弱,规模效益不明显

福建省是农产品极为丰富的省份,各地县都有一些特色和优势。对于这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农产品,各企业多自立门户打出品牌。因此,目前农产品注册商标虽然不少,但大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出现了品牌多、杂、小、弱的商品。知名品牌不多,有的产品在省内外虽然享有一定的声誉,但规模不够,市场优势不足,不少只是“珍品”、“贡品”、“礼品”,并未形成拳头产品,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规模效益不明显。

不仅如此,全省很多农产品只有商品名称,没有品牌商标,农产品品牌发展滞后,只要存在品牌数量少、影响范围有限、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并且,在农产品品牌战略中会出现信息部对称问题,其根源是有农产品品牌固有的特性形成的。

2.3 创建农业品牌资金短缺

尽管,福建省十分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然而,与发达的农业大省相比,政府在支持农业品牌建设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投入总量仍显不足。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科研投入的资金平均占销售收入5%以上,而福建省多数生产企业投入不足千分之一。具体表现在:一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成本高,收益低;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小,资金积累慢,难以进行生产创新和新技术开发,不利于实现品牌战略管理;三是生产商的规模小,很难独立建立各自的市场营销渠道,稳定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品牌产品的宣传不足。品牌宣传、品牌包装、品牌推介等方面在省级以上媒体很少露脸,知名度和美誉度欠佳。

3 福建省农业品牌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

3.1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现代农业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商标是品牌的标志,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商标,只是品牌战略的第一步,要使品牌成为名牌,还需要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只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品牌质量系统,步步为营,才能创造出优质品牌产品来。要克服小农意识,增强农产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可把商标与品牌等同起来,认为农产品只要有了商标就是有了好品牌。

3.2 进行市场定位,因地制宜创建现代农业品牌

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者较注重农产品的生产而不是农产品的销售,较注重农产品的数量而不是质量,现代农业品牌营销的意识较淡薄。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渐渐开始改变一些旧的观念,慢慢开始重视产品的质量、品牌和市场的需求。虽然和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农产品生产者对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没有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农产品要想取得满意的经营效果,就应该树立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品牌营销观念。同时,还可依托名牌企业为平台,不断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各具特色的品牌农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做大做强名牌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取得较高的市场附加值,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形成名牌效应。

3.3 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和标准化

品牌化和标准化经营是将农产品质量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措施,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就应当围绕市场的走势和需要来确定农产品的发展。强化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企业品牌化和标准化的建设,而且要在生产、收购、加工环节上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依靠着农产品质量和特点开发特色产品,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促进农产品的销量,从而达到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与利益相结合。

品牌的营销推介是将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全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部门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创建农产品品牌形象无疑是全省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当务之急。

3.4 完善管理机制,采取积极扶持政策,推动现代农业品牌发展

由于农产品属于典型传统产业,政府要采取扶持性政策,支持以品牌农产品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要以品牌开拓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决定生产的模式,组建农民生产专业化团体,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

可通过三种形式进行:一是成立专业农业生产协会,农户自愿参加。农业生产协会作为市场法人主体,制定市场竞争战略。农户必须履行农协的职责,同时享有农协提供的服务,如农产品的品牌支持、营销网络的支持、产品商品化加工的服务等。二是建立股份合作制的产地品牌农产品批发市场,让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以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政府应为农业的贸易组织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要控制税费征收率。三是扶持名牌企业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加强农产品的精加工,强化产品质量,改进农产品包装,树立企业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给予必要的经济帮助,一方面,保证这些组织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促进这些组织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品牌农业的发展是形成特色农业集群,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路径。推进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转变的有力手段,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迫切要求,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福建省应该结合区域特色,发展品牌农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着力培育成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形成区域品牌、省级品牌、国家品牌、国际品牌的品牌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少平,赖正锋,吴水金,等.海西现代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346-347.

[2]罗维禄,刘宁青.海西实施农产品品牌现状与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09(11):291-292.

[3]朱鑫榕.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对策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5):31-33.

品牌战略的实施范文6

关键词:品牌营销;战略;作用;实施

 

 

当前,国际市场上的生产力已经处于过剩状态,几乎所有采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进入到了买方市场。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手段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取胜的主要竞争手段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和服务本身,还包括良好的品牌资产建设的方法和策略等。在全球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制约、相互依存的,这是加入世贸之后的中国企业必须要保持清醒的一点。品牌是生产者,经营者为了标识其产品,以区别于竞争对手,辨认消费者认识而采用的显著的标记。品牌可以是一个名称,一个术语,一种记号,一种象征或设计,也可以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组合。换言之品牌是用以辨别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文字,图形或文字,图形的有机组合等。 

 

一、品牌营销战略的作用 

 

现在,品牌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标记了。按照营销学权威P道尔的解释是:“品牌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费尔德维克是著名的广告商BMP公司的执行董事。在过去的大约20年里,该公司开创性地使用较完善的研究技术来了解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品牌,是20世纪90年代营销发展史上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进步之一。它是用来解释成功品牌与不成功品牌之间区别的一把钥匙,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首先是品牌具有识别商品的功能,为广告宣传等促销活动提供了基础,对消费者购买商品起着导向作用。其次,有法律保护的商标专用权,将有力遏制不法竞争者对本企业产品市场的侵蚀。第三,商誉好的商标,有利于新产品进入市场。第四,名牌商品对顾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 

2、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 

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和识别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精心维护品牌的商誉。对产品质量不敢掉以轻心,害怕砸自己的牌子。创名牌的过程必然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过程。 

3、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 

品牌是销售过程中。产品品质和来源的保证,有助于消费者购买自己偏好的品牌,以得到最大的满足。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有助于消费者的损失得到补偿。 

 

二、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 

 

那么如何才能使企业品牌战略更好的实施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 

商业企业的经营者,首先是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者,要通过学习现代商业知识,和了解国内与国际商业发展的形势,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深刻认识,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更是商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贡献的一个大途径。有志于商业的经营者、企业家,应从这样的高度和理念,树立起强烈的品牌开发战略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紧迫感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

2、选准市场定位,确定战略品牌 

商业企业通常经营的商品种类,少则成百上千,多则成千上万。实施品牌战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发展这么多的品牌商品。而是经过市场调查,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开发一、二个品牌(通常一个品牌也就足了)。目前,全世界的大品牌也不过五百强,大企业集团也不过五百强。关键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使消费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开发的同质化商品,要体现出异质性。唯其这异质性才是品牌开发的成功之处,关键所在。这一异质性是要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开发的。所有著名品牌正是开发到了这一在同类别产品中的异质性才获得成功的。这一异质性就是跟着市场走。 

3、利用信息网,实施组合经营 

品牌一经开发,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上网。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高速信息公路,可以实现最快的组合经营。其一,新开发的品牌迅速上网,不仅可以迅速进入新品推进的导入期,推广营销、拓展市场,还可大量节约必要的广告宣传投入,这种投入是开发任何一个新品所必需的,而且是巨大的。因为上了网,这一投入节约了,而市场却开发出来了。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开发的。其二,新品信息上网,能以最广阔的视野寻求到贸易伙伴。如果上了垒球信息网络,那这个视野就是全球性的。寻求到的贸易伙伴越多,那么,组合营销的程度就越深,收效当然也就越大。其三,随着信息网的普及,网上购物将成为销售的最佳渠道,而这又成为组合营销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所以,实施品牌战略,不可不运用信息网。 

4、运用资本经营,加快开发速度 

开发资金不足,可能是当前商业企业在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但不能以此为理由等待,更不能因此而放弃开发。一个发展现代商业国际通行的做法是运作资本经营,以加快品牌开发的步伐。资本运作的形式是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嫁接和引进国际国内现成的品牌。创立品牌是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经营品牌则是品牌发展的高级阶段。从美国商品品牌的发展过程来看,已经历经了创立品牌——经营品牌——买卖品牌的三步曲。我们不妨借鉴这个经验,实行品牌的资本经营。到底是运用资本经营去收购、兼并别人的品牌,还是将自己的品牌运用资本经营转让、有偿使用,特许经营出去,这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有资本经营的理念,懂得买一个好的有市场的商品品牌,就等于买到了一个好的市场。时下,这种品牌资本运作经营,在国际上已司空见惯,在国内也已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