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节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节约分析

资源节约分析范文1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近来由于人们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园林绿化建设出现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环境效益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某些富裕城市追求豪华奢侈、铺张浪费的风气十分盛行,园林绿化建设中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不仅如此,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如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等,屡见不鲜。不讲科学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当前提倡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设计,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及时。

2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具体地讲,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景观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地形、种植树木和花草等途径,创作并建成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景观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

3 生态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3.1 生态功能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此外,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的发挥,如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有利身心健康。

3.2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3.2.1 要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建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化景观:同时,慎重而有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3.2.2 城市引入的植物种类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种群规模很小,甚至渐趋消亡。这与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和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就造就了适应性强、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被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作法,也导致慢生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具有某些不足的绿化植物被轻易否定。植物本身无所谓高低好坏,春盛、夏绿、秋实和冬枯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关键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应将增加绿地的适应性种类和扩大多样性物种种群相结合,如在绿地中限制和调剂好各物种所占比例等。

3.2.3 借鉴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开发利用绿化空问资源,丰富林下植物,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以快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性的绿地。如Minawaki 利用演替理论,快速恢复和重建当地的潜在植被,效果明显。城市地区恢复潜在植被主要包括植被确定、恢复重建和养护管理等三个阶段,地带性群落有利于提高物种潜在的共存性,为动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

3.3 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保证

城市环境多样,系统脆弱和胁迫深刻,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性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维持机制。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档、修饰和弥补功能,将建筑物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植物造景中除基调树种外,应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因时制宜,保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特别是应重视乡土植物的运用,过分强调奇花异草,尤其是外地植物的无序引入,往往因气候突变而遭灭顶之灾;盲目照搬异地和他国绿地模式,跟风赶时髦,长官意志,代价极大,生态和景观功能也得不到保证,应特别引起重视。

3.4 种间关系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

绿地植物的种间关系对群落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大量单一结构绿地的出现,除了与绿化观念和投资有关外,植物种间关系了解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竞争是主要的植物种间关系之一,为负相互作用,物种竞争能力具有竞争等级性,并受到目标种和邻居选择的影响。竞争和适应能力与扎根类型和深度、植株大小、生长率、耐荫性和他感作用等特征有关,受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活史以及环境条件和资源水平影响。其中他感作用是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属于直接干涉性竞争。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史是决定竞争结果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个体面临的竞争强度受其有效面积的影响,个体空间结构常决定物种间的相遇频率,影响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种间也有正相互作用,如树冠层为林下植物创造合适的荫生环境。因此,应加强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充分借鉴地带性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师法自然,考虑植物的相生相克性,选择适宜的耐荫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并通过密度或频度制约等方式调整群落种间关系,同时促使其他植物生长。另外,成株比幼苗的耐性强,错开种间的更新时间,也有利于种间的共存,使群落种群趋向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和土肥等资源,提高城市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3.5 植物群落的稳定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

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设计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如果合理,可能达到具有稳定性的目的。

生态设计中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推广少灌和免灌的植物配置形式,利用绿地掉落物和绿肥等土壤适宜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植物结构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

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稳定性,通过构建复杂的种类组成和结构,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境,使绿化植物一病虫害一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形成病虫害生态调控机制。因此,通过生态设计和生态系统管理,能够将病虫害防治由直接面对病虫害,转向间接利用绿地群落间生态位分异,生存和竞争关系以及生物代谢物等作用,调节目标植物与有害生物动态平衡,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

4 结语

园林植物造景的生态设计,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立足于以人为本、人的需求,结合生态系统中植物个体、植物种间、植物群落等各子系统动态循环关系,考虑与周边环境的生态相互作用,其本质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资源节约分析范文2

关键词:技术改造;工艺优化;错峰运行;节能降耗

在进行污水处理技术方面我国处于落后状态,而且在进行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着耗电量大的问题,所以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污水处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节能空间,无论是曝气设备还是污水污泥设备,都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目前普通存在着能耗过高的问题,所以当前污水处理成本偏高,而且使能源消耗过度,不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环境的污染,这与当前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宗旨相违背,所以需要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实现节能降耗,从而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节能技术改造

1.1 增设快速浓缩池

随着我国对排水标准的不同提升,目前不仅需要对出水COD进行控制,同时还要控制NH3-N、TP等,而且一些浓缩池所剩余的部分污泥还会释放磷,所以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在一些新建的污泥处理厂内,则不再进行浓缩池的设置,这就为后期污水处理的成本增加埋下了伏笔。因为这势必会在污泥脱水时电耗增加,而且药耗量也会上升。所以针对于剩余污泥在浓缩池内停留时释放磷的问题,则需要在利用向污泥内添加絮凝剂来解决,而且这些絮凝剂也不需要再额外购置,其只需将脱水滤液中剩余的部分进行添加即可,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污泥在浓缩池内停留的时间,避免了磷的释放,而且也达到了浓缩的效果,这样在污水处理时,其脱水效率也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不用过多的增加药耗,对节约成本起到关键的作用。

1.2 污水提升泵的变频改造

通常在选择污水提升泵时,其都会以最大扬程和最大流量的设计来对水泵的参数进行选择,这就导致使用过程中,水泵则处于低扬程、大流量和低效区的状态下,直接导致耗电量的增加,而且电机极易出现过热的情况。

针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对水泵的性能曲线进行改变,从而对其效率进行调整,而通过对转速进行调整,可以使水泵趋于高效区内,而且没有能量的损失,运行的效率也处于较高的水平。所以利用变频调速技术对电机进行调速,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说是电机的主流技术之一。对提高电机的效率,降低能耗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对于水泵来说,流量Q与转速n成正比,扬程H与转速n的二次方成正比,而轴功率P与转速n的三次方成正比。

利用变频电机的这种节能技术,根据其集水池水位的变化规律,我厂采用智能化节电设备对其污水提升泵进行了变频节能改造。采用多点水位控制、水位探测仪采取多层次水位探测,使水泵电机的转速根据水位高低进行变频调节。设定集水池的水位为H时,变频电机的输出转速为700r/min。对应的变频器频率为45Hz。当进水井水位高于或低于H时,产生一个偏差值?荪H,?荪H增大(为正),变频电机输出的转速升高,泵的流量越大,水位随之下降;反之,?荪H减小(为负)时,变频电机的转速变小,水泵电机的转速降低,进水量持续稳定,节能效果明显。

2 优化工艺运行实现节能

2.1 工艺参数的优化配置

对一个正常运行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而言,其工艺参数主要是污泥浓度(MLSS)、溶解氧(DO),相关联参数主要有进水水量、水质(COD、BOD5、NH3-N)以及其他工艺参数(如污泥回流比R、污泥沉降比SV30、剩余污泥排放量、污泥有机负荷率)等。其中,进水水量和进水水质无法控制,但MLSS和DO是可调控的。相对而言,污泥浓度高,需要的氧气供应量就大,能耗就高;而污泥浓度低,虽然有利于氧气在污泥絮凝体内的传递,使氧利用率提高,能够减少氧气供应量,降低能耗,但出水污染指标较高。

污泥浓度的调控依据主要是污泥负荷率,而污泥负荷率是活性污泥增长率、有机物去除率、氧利用率、污泥的凝聚吸附性能等性能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有脱氮除磷要求的污水处理厂而言,污泥负荷率一般要求控制在0.15kgBOD5/(kgMLSS.d)以下。但由于进水BOD5检测起来所需时间较长,用BOD5污泥负荷率很难及时指导调控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特别是进水水质较为复杂的污水处理厂,用BOD5污泥负荷率调控工艺运行时更缺乏时效性。

通过长期的运行实践,发现用污泥的COD负荷率控制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更便捷,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剩余污泥排放量的控制、回流污泥比的适时调整,将污泥的COD负荷率设定在某个变化区间,在保证出水水质达标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污水处理的电耗。就我厂而言,当污泥负荷率为0.07-0.1kgCOD/(kgMLSS.d)时,曝气池中的氧气供应量较设计供氧量可降低10-20%,甚至更多。氧气供应量的减少可以直接降低鼓风机的能耗。

2.2 错峰运行

目前我国各电力企业对于污水处理厂所采用的电价计费方式为大工业电价,由于大工业电价计费方式分为峰段、平段、尖段和谷段四个不同的时段,而且每个时段计价的金额都有较大差异,其中平段的计价金额与居民用电价格基本相同,谷段的计价金额则低于居用正常电价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其他两个阶段则高于居民电价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就需要污水处理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科学的进行调度,针对各时段来进行生产运行的安排,从而有效的达到节约电费的目的。由于污泥脱水段耗电量大,所以需要充分的利用谷段的时间来安排运行,会取得非常好的节约电费的效果。

3 建立激励机制

任何工艺流程和运行模式都离不开人这个主要生产要素,人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污水处理程序中,不论应用多好的运行模式,无论其工艺控制有多高的水平,但如果没有一线工人的细心操作,那么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则是空谈。所以需要充分的发挥一线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保污水处理运行的优质、高效。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如再制定科学的能耗考核指标、药剂考核指标、水量水质关联考核指标、总费用控制指标,全员参与,职责明细,节约分成奖励,超标适量处罚。在这些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下,可以有效的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收益提高,使其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出来,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使员工时刻牢记节能降耗,从而在工作中慢慢养成习惯,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个人收益也得以增加,可谓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4 结束语

目前全球都面临着水资源的危机,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都有所增加,加强了对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这使污染物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效的改善了环境的质量。但我国水污染的形势还处于非常严竣的状态。所以对于污水处理厂来讲,其还需要加强设备改造的力度,加强技术的投入,优化调控好各项配置,使生产设备处于高效的运行状态,从而确保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的良好性,使其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不仅使污水处理的运行成本降低,而且也与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