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约资源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约资源的方式范文1
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力求尽快在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键是要做到“五个依靠”。
一靠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资源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都与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关。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措施。应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水价、电价、热价和天然气价格等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约资源的新机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二靠管理,充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目前,由于管理水平低、监督不力,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节约的潜力十分巨大。加强管理监督,是近期节约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订明确的节约目标和切实有效的节约措施;建立资源节约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的统计工作和信息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靠科技,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的技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
节约资源的方式范文2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宣传,切实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发表,鼓励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要在中小学进行国情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理所当然地包括企业在内。实际上,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企业,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绿色生产、节约生产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每一个企业,都应当本着对人类社会和资源环境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节能、节材和环保方面的投入,完善有关设施,生产绿色产品,承担相关社会责任。每一个企业,都要积极开发应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污染排放标准,完善和落实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要实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增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要加大资源环境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资源环境违法行为,决不允许违法者逍遥法外。
节约资源的方式范文3
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变革,应建立综合性长效机制,形成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而政府采购即是这种保障和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不仅是节约资金、购买方式的转变,其重要的功效是政策导向性。通过执行采购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来实现调节经济运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发挥好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就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采购目录、采购指南等方式来体现这一政策导向,建立统一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网络平台,在政府采购中扩大节能、节水、环保产品的范围,拓展政府采购的政策扶持功能,引导企业走节能降耗的绿色发展之路。
政府采购的示范效应。政府采购不但要节约资金,还要积极落实体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政府机关应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意识和资源环保忧患意识,制订节能降耗实施方案和能耗水耗支出标准,在政府采购中不断扩大节能、节水、环保产品的范围,在技术指标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型的环保产品,促进企业开发生产节能降耗的产品。要建立健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统计体系,提高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效能,减少库存积压,提倡修旧利废。在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购买和更新设备时,政府机关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在全社会树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榜样。
政府采购的规模效应。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政府采购制度尚未全面、规范实施的情况下,需要依法强制推行,应当大力抓好集中采购工作,走集中采购的路子。这不仅有利于强化政府采购意识,更能实现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从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看,将一些通用商品实施集中采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明显地体现出规模效益和节约效能。采购目录的制定要把握适度原则,集中采购目录则要细一点,尽可能多地将采购项目纳入集中采购范围。制定集中采购的限额标准。要实行公开招标为主,慎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政府采购计划安排要趋于集中,通过集中采购实现其零散采购所无法实现的规模效应。并可通过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大大节约财政支出,实现机关自身的节约目标。
实行节能降耗的硬约束。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不是自发发挥作用的,要有具体的采购政策来引导,有切实可行的采购政策的约束来保证。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曾联合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并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形式公布。旨在政府采购中贯彻国家的节能降耗政策。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开始有意识的引导节能消费。节能清单又仅仅是一个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标准,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强制性规范,如应进一步细化采购节能产品的资金比例,在综合评分法中为节能环保产品加分,使政府采购在具体操作中有据可依。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环保、节能标志共有4种,分别是十环标志、环境标志II型、节能标志和能效标识。每一类型的标志侧重面不同,且由不同的主管部门分别制定,缺乏一个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标准。在环保认证的问题上,应统一协调当前各认证主管部门,建立一套权威的国家节能环保认证体系或者整合目前并存的多种认证,并与国际环保标准(ISO14000等)接轨。通过制定国家节能标 准,建立权威的技术评定体系,实施节能产品政府采购,三管齐下,才能真正将节能政府采购落到实处。
降低采购自身的成本。在政府采购操作上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产品,积极探索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政府采购新方式,实现政府采购管理和操作的信息化是降低采购运行成本的重要手段。对供应商、采购合同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透明度和管理效率。将政府采购信息媒体由报刊逐步转变为网络,降低成本,增强时效性。增加反拍卖等信息化采购方式,增强政府采购的灵活性,提高采购效率。从协议供货、定点采购做起,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扩展到整个政府采购领域,采购人需要采购货物、工程或服务时,可通过网络直接向集中采购机构提交采购计划,供应商可以从政府采购网站免费下载招标文件。在政府采购资金支付上要积极推行网上支付。要采取各种技术的、制度的有效措施,在规范地做好节能产品采购工作,切实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政府采购的成本。
畅通绿色优先制度。政府采购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关键要积极推行绿色采购,把节能、节水产品,再生产品,简易包装产品等都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严禁重形式、讲排场、摆阔气等铺张浪费行为。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在供应商资格条件设定上要体现绿色节能环保理念,让获得绿色认证的供应商优先准入。在机电产品、汽车、锅炉等涉及环保和能源的采购项目中,要把环保作为一个硬条件,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在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中对如办公用纸张、各类货物的包装、部分装修建材等必须明确采用循环再生材料。在评标标准上,对节能型、环保型产品实行额外加分,拉大与普通产品的得分差距。在中标供应商的确定上,在价格、技术、质量和服务等指标相当的情况下,对有节能产品、绿色产品认证的,应优先选择,具体做法和标准事先在招标文件中详细列明。要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让“绿色产品”优先准入政府采购快车道。
节约资源的方式范文4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认识,明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资源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能源的高消耗、低效率,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第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保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需要和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妥善化解资源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解决好中国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既符合中国自身利益,是十三亿人民的福利所在;也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按照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关键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统筹考虑,分类实施,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一是加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三是努力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的公共设施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合理布局,逐步建立便捷、通畅、节能、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要在全社会提倡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逐步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四是积极创新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政策。加快建立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适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健全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等政策体系,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五是加强资源环境法规标准建设和监督管理。加快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法规标准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六是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和全民资源环境意识。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强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带头建设节约型政府,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起表率示范作用。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宣传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节约资源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探讨
0 引言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制造业存在着极大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问题,自身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建立在牺牲环境以及巨大能源消耗的基础上的。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损耗对制约了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工作,因此需要国内人士引起重视,做到节约资源并保护好环境,努力开发节能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确保我国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 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的类型
常见的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有如下三种:第一,环保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此技术与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相呼应,借助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将机械制造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降至最少,从而保护了人们的身体健康[1]。第二,节约能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当今工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能源过量消耗的问题,而该技术以绿色制造的为生产观念,以节约能源为生产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主要是节约利用生产原材料,再生产过程中简化工艺流程,能够有效节约原材料。为最大限度的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且保证不会影响机械功能,可适当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以及重量[2]。我国应大力倡导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使用,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简述
近几年来,我国致力奋斗于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保护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中,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并通过结合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在传统加工过程中切削液占据着主要地位,其能冷却零件,还能通过对零件进行清洗工作以防止零件生锈。由此可见这种液体可以大量用于切削区进行零件清洗以及工作。而切削液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需要国内人士引起重视[3]。
2.1 干式加工技术
首先,大量使用切削液会增加制造成本。比如在调查研究收割机制造行业的成本时,经统计发现:切削液的制造成本占整个工业成本的20%。工业生产过程中切削液的制造成本主要体现在切削液的购买以及设备的维护及设备中。其次,大量使用切削液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削液中含有大量硫、氯以及矿物油等,这些物质对环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使用切削液过程中出现偏差,将直接导致环境受到污染。最后,工作人员在使用切削液的过程中,其自身身体健康就受到了威胁。生产过程中难免要与切削液进行接触,如果接触时间过长,将会使得工人的呼吸道以及皮肤出现问题[4]。
为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引进干式加工技术,使得工人们免受皮肤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的干扰。通过对干式加工技术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得知,干式加工技术是新时期节约资源的一种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不同于以往传统模式下大量使用切削液的情形。工业生产过程中引用此技术能够确保加工得到的切屑不再受到切削液的污染,从而减少了制造成本,降低了环境污染程度,进而保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2.2 少无切削加工制造工艺技术
面对切削液给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环境带来的巨大威胁,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现代先进的绿色切削技术,以减轻切削液带来的负面效应。绿色切削与我国发展绿色制造产业的要求相呼应。此技术主要适用于齿轮型花键、形状相异的孔类零部件以及有色金属类型零件等[5]。该技术相比于传统工业技术具有显著地优势:能够有效降低日常工业生产过程中材料的消耗量,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工业生产成本。
2.3 低温切削加工制造工艺技术
低温切削加工制造工艺技术普遍用于加工难度大的材料加工过程中,比如高锰钢、钛合金以及淬硬钢等材料。该技术需要配置低温冷风设备并安装低沸点冷却装置以及氮气流装置。然而该技术的引用必将导致生产制造成本的增加。由此可见,该技术还不够成熟,还需对此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2.4 高速切削加工制造工艺技术
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如果使用粗糙的零件进行加工,必将增加加工余量,降低了生产效率,也造成了材料的过度浪费。为有效提高工件的质量,可引进高速切削加工制造工艺技术,该技术不仅提高了切削速度,同时还减小了切削力度,保证了工件的质量。
3 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的具体应用
3.1 风冷却切削技术的应用
现代机械制造加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同时解决冷却与两方面的问题,一般可采用我风冷却切削技术。该技术工艺通过使用除湿器除去空气中的水分,再将无水分的空气输送至空气冷却器中,当空气温度降到零下二十摄氏度以后,再将冷风送至切削部位,并适量喷洒无害植物油以防止生锈。该技术有效地实现资源的节约目的。
3.2 干式加工技术的应用
干式加工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干磨削以及干切削工作。前文已经介绍了大量使用切削液的危害,而干式加工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切削液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保证了环境质量。首先介绍干式加工技术在干式磨削中的运用。传统的磨削加工会造成大量的油气和烟雾,导致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而且也加大了机械加工的成本。而干磨削加工方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磨削加工的不足之处。干式磨削是通过借助热交换器,对空气进行冷却压缩,当空气温度降低至零下一百摄氏度以后,在磨削部位适量喷洒氮气,能够有效减少压缩空气产生的热量,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工件发生变形情况[6]。第二,干式加工技术在干切削中的运用。该技术主要对干式齿轮、干铣削、干车削等进行加工。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加工技术。例如,对丝杠进行加工时,应先对处在较软工件上的螺纹进行加工,然后对该工件进行淬硬处理,最后进行精磨处理。这样不仅缩短了加工时间,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加工的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应大力倡导绿色制造业的发展,全面建设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节能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对废旧材料的利用率,从而大大地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实现节省资源与能源的目标。因此,我国制造业应大力倡导卢瑟环保节能技术,充分使用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庆,徐敏强,张也平.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2012,10(12):13-14.
[2]张海国,武云甫,何国国.特种加工与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变革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9(5):63.
[3]胡世华,杨永昌,韩军霞.关于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5(5):24.
[4]李大明,时丽,于晓萍.探析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1,5(18):34.
节约资源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这些年来,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不断取得积极成效。但是,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相关技术开发还比较滞后。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是其基本特征,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等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是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低。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三、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促进资源在农业、工业、园区、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2009年,秸杆气化项目将农业生产中废弃的作物秸秆进行加工处理,为农户提供生物质集中供气,同时可生产副产品木炭、木焦油和木醋液等工业原料,实现了资源在农业系统内外的循环使用。奶牛养殖基地,以秸秆作为奶牛的饲料,并用奶牛粪便和尿液生产有机肥料,供种植业使用,促进了畜牧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增加了农业生态产业链的长度,使农业实现增值。此外,畜禽养殖排泄物的综合利用等项目的相继建成,大大促进了我市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于循环经济建设的初始阶段,要在完善现有立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行政规划,行政管理及财政、物价、金融、税收等各种规范措施,规范区域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1.强化政府责任,加强资源节约的法制建设
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大事来抓。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制定全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规划和实施意见。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责任和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也是发展我市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一环。且通过政府、政策以及法律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增强企业和普通居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
2.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要建立政府调控的激励约束机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的扶持政策,包括垃圾焚烧发电、粉煤灰利用、热电联供、节能环保建筑、清洁能源利用等,在用地、用电、设备折旧、项目审批、贷款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加强资源消耗管理,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和部门的政府要重点监管,实时监管。对资源浪费严重或拒不执行淘汰目录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各有关部门要取消生产许可证、各商业银行要停止贷款。其次是强化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3.加快资源节约技术引进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还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资源、能量以及信息的使用效率。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示范。当前,垃圾堆肥技术、生物质能循环经济技术、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风能发电等技术已投入循环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引进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政府对资源节约、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4.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政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深化改革,健全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充分运用价格、财税等经济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自觉节约资源的积极性。政府要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充分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
5.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活动
不仅要以循环经济的原则指导经济发展,还要让循环经济的理念渗入整个社会,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以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约束自身的行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广泛宣传我国资源形势,宣传节约资源、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宣传国家资源节约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曝光资源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