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1

一、生命化教学要真实自然

叶澜教授在《什么样的课算好课》一文中强调,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性。这几大标准为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起了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但我认为叶教授的五大标准有交叉,可以浓缩为三大标准,即有意义、有效率、有待完善性。笔者之所以把生成性与常态性的标准都囊括在有意义的标准之中,是因为非常态性、非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叶澜教授反对过度准备及带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笔者非常赞同叶教授的观点。教师要时刻谨记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而非同行或领导。否则,非常态的课堂只会与公开课的初衷背道而驰。

后现代课程观提倡创设混沌的自组织话题,给学生造成干扰,从而形成刺激。笔者认为这对创设真实自然的课堂大有裨益。师生、生生在思维交锋中形成对文本的感受合力,这有助于丰富文本意蕴。如教师讲授《鸿门宴》时,创设这样的自组织话题――刘邦得以脱险,最应该感谢谁?学生若要找出立论根据,必定会自发挖掘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自然会相互碰撞。当然创设自组织话题只是打破课堂的沉闷与虚假活跃的突破口之一。教师要全面调动课堂,需在实践中探究。

二、生命化教学要尊重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常存在忽视忽略学生情感的现象,如碰到爱情篇章就绕道而行的行为便是与生命化教学相背离的。许多教师对《关雎》的解读止步于君子追求爱情的故事,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关雎》是教学的尴尬,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便于讲,因而有不少语文老师对这篇课文采取规避态度。笔者认为教师的尴尬源于其本人未深入走近文本。该诗是教人如何树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认识到怎样的人值得去爱,怎样去获取恋爱的资格。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李华平老师从《关雎》中挖掘出了淑女与君子的标准:“淑女”――文静美好、热爱劳动、情趣高雅、对待爱情理智慎重。“君子”――爱的执着、爱得尊重、为爱改变自己、为爱提高自己。李华平老师的解读是尊重文本内蕴、尊重学生情感的表现。如此,古人“风天下”的愿望,才真正落到了实处。笔者认为当下学校语文教育中不仅不必回避“爱情”,反而可以借助“爱情”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

三、生命化教学要关注生命意识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选文都渗透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如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直面挫折、活出自我等,这体现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然而,令人人痛心疾首的是当下存在着学生不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现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蒙台梭利),作为有良心的教育者有必要对学生的精神层面进行介入,使其关注生命的价值。充分利用选文并挖掘出文本中的生命意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更能感染学生,使其对生命和生活由衷地热爱。

语文教材中有诸多选文渗透了生命意识,如:朱自清的《春》描绘出了春天万物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阐发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仍展翅飞翔,赞美了海燕的勇敢与对自由的追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鼓的场面,歌颂了激荡的生命与磅礴的力量;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阐发了花与人的不幸时有发生,每个人都应如紫藤萝上盛开的花朵,以无限饱满的生命力和执着的精神遨游于生命的长河。语文教师应适时激发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化教学落脚点是师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粗浅而谈――生命化教学在课堂的呈现状态及文本解读应关注学生情感、激发生命体验。生命化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位教师应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2]叶澜.什么样的课算好课[J].校长阅刊,2006(12).

[3]李华平.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4(11).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2

时 间

沈从文

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③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④生命的意义被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而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人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蠢家伙。

⑤两种人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⑥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并不多,可是每一段时间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的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⑦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被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想而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⑨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有删改)

1.文章第④段中说“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与“愚蠢人”为什么要这样生活?按照世俗的眼光,“安于习惯的人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蠢家伙”,这又是为什么?

2.文章第⑥段中讲到释迦、孔子、耶稣“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怎样理解句中的“愚蠢”和“伟大”?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3.阅读文章第⑧段,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出的诗人的寂寞心理。

4.文章说的是时间,表现的却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联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作者所赞赏和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此,谈谈你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 1.(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对前后两组“聪明人”与“愚蠢人”以及“理解”与“习惯”作对比分析,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评析,进而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本题难点在于对“安于习惯的人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蠢家伙”一句的理解,这里的“聪明人”与“蠢家伙”是具有特殊感彩和特定含义的。考生可以从下文第⑥段中列举的孔子等人的事例中得到启发,加深对“蠢家伙”的理解)“聪明人”不安于现状,他们理解生活的目的是改造生活,进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愚蠢人”只是满足于生活,安于现状,他们的生活只是适应、习惯现在的生活。不安于现状的人因为要追求新的更美好的生活,常常会举步维艰、处境艰难,所以他们也就成了常人眼中的“蠢家伙”;安于现状的人往往生活安逸而如意,故成了常人眼中的“聪明人”。

2.(解析:高考试题对关键词语的考查,往往不是考查考生对知识层面的字面意义的理解,而是考查考生对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把握。考生要理解这些词语需要结合上下文,甚至通览全文。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④⑤⑥段并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形成答案)“愚蠢”指的是他们不随波逐流,不安于现状,追求心中的远大理想,因而人生坎坷、处境艰难,甚至成为“殉道者”。这种“愚蠢”是世俗眼光中的“愚蠢”,而非真正的愚蠢。“伟大”指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留给后人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是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的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的人。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3

《一瓶黄河水》阅读原文

①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自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边的冲动。

②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黄河边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浆翻滚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浑浊,透过瓶子看到的只是浑浊黄色的世界。在瓶子的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对这样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绝望,感到了黄河河床不断提高带来的灾难,感到了人们在这种灾难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边上,痛苦地坐在岸边,看着黄河发呆。

③一段时间以后,我把眼神从远处收回来,猛然发现身边瓶子里的水开始变清。浑浊的泥沙沉淀下来,上面的水变得越来越清澈。我看着这种变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淀,只占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余的五分之四都变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举起来,透过瓶子,我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与痛苦的界限。

④原来我们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黄河水一样。我们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摇晃我们的生活,直到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浑浊,使所有的幸福都掺杂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们一生幸福的总量应该大于痛苦。我们时时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我们用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因为痛苦的渗透,我们本来应该清澈如水的生命,变得像黄河水一样,有了太多的杂质。每一个人出生伊始,一辈子所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的总量都应该是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不是人们对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而是人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不同。

⑤而生命的难处在于,我们很难让生命静止不动,使我们能够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开,并彻底把痛苦沉淀在某个被遗忘的角落不再翻滚。痛苦和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搅和到一起。如果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将失去存在的最本质意义。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呢?

⑥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黄河,我发现它是那么的壮阔和美。看着滔滔的河水,翻滚着浊浪,从地平线那头流过来,从我脚下流过,又消失在地平线的另一头,使人无法感受到我们这个星球所蕴涵的勃勃生机。我突然意识到:人的生命如果不断放大,放大到像黄河一样壮阔,从远古和天边流来,向未来和大海流去,那我们的生命就无所谓幸福和痛苦的混合,而变成一曲永远唱不完的雄壮的黄河交响曲。

《一瓶黄河水》阅读题目

17、(2分)读第②、③段,提炼词语表达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瓶浑浊的黄河水:( );一瓶澄清的黄河水:( )。

18、(2分)浏览全文,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文章的特征是: 。

19、(2分)速读全文,文章的线索是: 。

20、(3分)品读第4段划线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1、(3分)读完文章,你一定也和作者一样,有诸多感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一瓶黄河水》阅读答案

17、痛苦、绝望;惊奇、欣喜

18、借物抒怀

19、一瓶黄河水

20、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台过于在意对挫折、痛苦的体验,以致于忽视了幸福的存在。

21、(略)

 

看过“一瓶黄河水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的人还看了:

1.一罐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2.一碗水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生命 基础教育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1 基础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20世纪90年代末,生命教育的理念开始在我国内地出现。此后,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开始多起来。但迄今为止,对生命教育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一般地说,‘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高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过去,我国的基础教育过于重视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基础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很多学校都是把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环境教育看作是生命教育。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自杀、自残的事件时有发生,“自杀逐渐低龄化,已经成为我国15岁至34岁人口的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每年除了发生大学生自杀的时间外,我国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40多名学生。”这些自杀自残事件表面上看是由很小的原因引起的,但深层次原因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缺少生命教育,造成中小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稍微遇到挫折、打击,就会不加考虑地选择自杀。

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论述了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和评价方式,希望能促进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引导中小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2 基础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容

在基础教育阶段确定生命教育的内容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本环节。我们在确定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到不同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内容要体现生命的完整性,重视各门学科的联合。根据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状况,生命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命知识的教育和生命价值的教育。

2.1 生命知识的教育

生命知识教育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基础,是就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相关知识的教育,包含安全知识教育、生存能力知识的教育。这种知识都是陈述性的,需要学生知道、了解的知识,目的是让中小学生知道人的生命是怎样诞生的,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爱护生命的意识,知道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了解基本的日常生活安全知识。

首先,人出生以后,其生长发育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阶段性完成,从婴儿到儿童、少年、青年……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发展阶段的超越,在这种成熟与超越中,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大脑结构慢慢完善,身体的动作日渐协调,产生了思维和语言。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生命知识教育也应涵盖这些知识,教师向学生讲解人体器官构成知识,解释生理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反应,平稳渡过青春期。

其次,向中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在我国开展得还不够全面,大多数中小学校都普遍进行过交通安全知识教育,邀请交警同志到学校来向学生进行讲座,教会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此外,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用电用水安全的内容,教会学生在遇到触电、溺水等紧急情况时,该如何应对,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另外,饮食安全知识,在遇到台风、雷电、洪水等恶劣天气时,在遇到坏人坏事、火灾、瘟疫、地震等突发事件时该怎样保护自己,怎样安全逃生,这些安全知识的内容也是生命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生命价值教育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更加成熟。因此,高中阶段的生命价值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使其生命充满活力。要在使学生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生命情感,实现个体的生命意义。

首先,生命价值教育要引导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拓宽思维,滋润生命,感悟生命。这种关注生命意义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设计有意义的人生,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不断推动着个体向至善的方向发展。

其次,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加深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今天,人们不仅关注一个人是否有知识,更关注一个人是否有丰富的情感。“情感不是仅仅从情感自身中得到发展,它要融认识于己身。只有这样,人的情感才能从原初的本能性情绪提升为社会化了的,有知识的情感,情感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情感的理智化、道德化和审美化。认知的发展绝不是信息量的堆积,认知成果只有融入情感领域,才能被内化为‘人的’东西,不与情感融合的信息永远只呆在人之外,成不了人的素质,信息再多也不意味着认知的发展。”

3 生命教育的实施和评价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在实施上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来进行,以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鉴于我国目前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普遍较重的情况,我们在实施生命教育时,可以把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各门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并提倡家庭、社会联动,强化实践,在实际生活当中实施生命教育。

3.1建立以思想政治课为主,以其它渗透式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生命教育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应分别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为主,同时在语文、英语、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为辅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一方面,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的《品德与社会》中,设计的‘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我在成长’、‘我与家庭’;初中阶段的‘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高中阶段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板块较好地涵盖了生命教育、人文和人文意识教育,提升了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因此,以思品课为主题,以政治课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生命德育是必要且可行的。”另一方面,在其它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使之与思想政治课形成主辅搭配的课程体系。生命教育内容可渗透在语文、英语、历史等课程中,如人教版初一年级语文课文《斑羚飞渡》,这篇课文通过老斑羚为了让种群能够生存下来,而甘心情愿选择死亡的事例,展示了动物之间的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它们辉煌的生命历程,教导学生们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上海市的《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这套教材由28个模块组成,其中高一第一学期的模块一People, 高二第一学期的模块二Sports直接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关注;高二第一学期的模块三Animals andPlants,高三第一学期的模块一Man and the Earth表达了对自然及其他生命的关注。整套内容丰富详实,充满了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非常适宜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课程教学上,学校教研机构可以结合当前的教学改革,研究体现生命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支持教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使课堂体现生命气息。

3.2 在实践中实施生命教育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从学校来说,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种校园人文环境,在教室、操场、宣传栏等处张贴爱护生命的宣传画或文字资料,校园广播站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播出关于人的生命的内容,引起全校同学的关注,营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校园环境;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医学院校、敬老院、博物馆等场所,在专业人员的讲解下,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脆弱与无助,感受生命的宝贵。在每个班级的班会中,教师可以在班会上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亲自讲述发生在自己生命中的故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全班同学的情感体验;从家长来说,家长应该是最早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人,家长在孩子年幼时,就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关心爱护孩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培养亲情关系,结合家长自己的经验,把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切身体会与孩子一同分享,讲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和成长历程,教会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乐观向上,积极应对。从社会来说,要改变功利、浮躁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大环境。教育部门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减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考试压力、升学压力、评比压力,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重视生命教育,社会各方面要配合学校开展好生命教育,充分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2008年9月开学时,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制作了“开学第一课――生命安全教育”专题片,并要求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观看,向学生讲述遇到危及生命安全的各种突发事件时该如何处置,传授基本的生命安全知识;另外,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网络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一种工具,开设生命教育的专题网站,利用博客、QQ聊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进行生命教育评价时,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成群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建立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推行发展性评价报告单,报告单从‘激励性评语’、‘学科素质・品德素养评价’、‘特长生评价’三个板块入手,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用百分制或等级制来表示,使评价起到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的,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还不够深入,还缺乏适合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方法,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各门课程中渗透得过于广泛,系统性不强。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与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培养他们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以勇敢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今后的人生。

注释

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冉乃彦.生命教育课:探索教育的根本之道[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211.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0.

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7~168.

陈卫.让生命之花美丽绽放――中小学生命德育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4):19.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5

这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了解西方美术艺术的伟大成就,难点在于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大师作品,并且要有审美体验。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欣赏画家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有云雀的麦田》、《春日垂钓》的图片,凡高说过:“向日葵称得上我想要的东西!”,当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出现了让人惊奇的颜色,是那样纯净,那样的令人窒息!向日葵在散发这诱人的太阳味。凡高的《向日葵》中,我们可看到几种不同的黄色。让我们真正震撼的是这上面的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淋漓尽致的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向日葵》中的一个个花盘像一个个太阳,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在照耀大地,照耀着我!每个太阳都有灵性的在动。这其中的构图的完美.线条的激情和色彩的纯净犹如我此时此刻就站在太阳的旁边!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16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向日葵用色如此大胆强烈,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可那股以螺旋的涡流向外喷射的金黄色烈火,百年之后还能深刻感受到。百年前的向日葵不是更加金黄炙热吗?我们都爱梵高的光与热,因为我们正常聪明世故得不会把自己逼向绝境。

从而我们总结出:

1、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接着我出示了《野牛》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健壮的野牛?野牛是否有生命力?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健壮的野牛富于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进行艺术活动有着更为严肃的目的,这种活动是一种祈求狩猎串收的“仪式”,他们相信画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会变成活的猎获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会取得成功。

接着展示课件——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通过交代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教师简要介绍中世纪美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精神,再让学生描述作品的内容,讨论作者描绘的“亚当”是人还是神?是否有生命力?

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后理解作者是借助于对基督教传说的题材——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亚当”的插绘。表现出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获得生命力的渴望。

又用课件展示了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请学生谈谈作品表现的内容,理解维纳斯的象征性,即维纳斯同样也具有生命活力。

“他们认为生命的永恒可以用画的永恒来延续。”一个同学说。

“这是不可能的。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权力再大的人也无法留住时间,能力多大的人也不能改变这生命的规律。”

“这是我们对于生命的看法,很好,那么怎么样才能珍惜生命呢?”我不禁也随着学生的思考,思索起生命的意义。

“珍惜生命,就是尽量设法让生命过得充实、有意义。”前面的男生说到。

“人的生命其实是一种很脆弱的东西,每个人都应很好地体会生的意义与价值,把握住活着的机会。”另外一个女生动情地说到。

…… ……

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学生对于生命的发言和感悟深深触动了我。其实这节课如果单单介绍画也可以,但是结合生命教育的内容,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拓展了许多,对于初中生的生命教育可以是多方面的,《指导纲要》里面把美术课作为生命教育隐性课程来渗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加注重在课程设置里面留意、选择。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6

《蝉》与《贝壳》这两篇文章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我很担心,在课堂上把生命解读得太厚重或者太肤浅,会让懵懂的孩子们不知所云。几经思考,我决定引导学生从对词语的提炼入手。

在教学《蝉》时,学生朗读文章后,我要求其完成“一只__________的蝉”的填写,可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

有的学生说“聒聒”一词,我在强调它的读音后,由这个词延伸出一系列问题。

第一问:这个词主要是针对蝉的什么方面来说的?明确:是针对蝉的声音以及声音的特点。

第二问:“聒聒”这个词带给人怎样的感受?明确:烦躁、不喜欢等。

第三问:作者对蝉感到很烦躁的情绪有没有发生改变?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觉得很多地方都透露出这一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比如学生找到了这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我接着问,作者为什么会“宽恕”呢?明确:作者心灵上受到震动,对蝉有了好感甚至产生了敬意。

有的学生说“短暂”一词,从这个词也可以延伸出很多问题。

第一问:你了解蝉“短暂”的一生吗?让学生借此了解蝉的生命历程。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现出蝉短暂而精彩的一生。这个问题只是为下面的问题作一个知识性的铺垫,简单了解即可。

第二问:蝉在迎来短暂生命之前,经历了怎样的等待?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明确: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请大家谈谈“17”年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蝉在17年的等待中会有怎样的心理。学生刚开始答不出来,我就开始引导。因为时间漫长,会有痛苦的时候。想象一下它是怎样战胜痛苦获得重生的呢?这样一问,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有的说会觉得“幸福”,因为它等待的结果是美好的,可以获得生命;有的说会觉得“快乐”,因为它的等待是充满希望的;有的说是“值得”的,因为这样的等待可以让生命得以延续。学生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答案精彩纷呈。

第三问:蝉历尽艰辛迎来了自己的生命,它是如何活着的呢?用原文语句回答。明确: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活过。点明这是文章的主旨句。

就此问延伸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觉得好好活着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有的说多学点知识丰富自己……

另一个问题是:文末赞美了蝉的生命的意义,开头却写了蝉带给人以烦躁。这种写法叫什么?具体分析一下。明确:先抑后扬。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后只活一个夏天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地活着时,蝉给人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想到的可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我们应该有善于把握词语生成的能力,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显得灵动。

另外,提炼的要求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有层次性的。在教学第二篇文章《贝壳》的时候,我对学生提炼的要求有所提高,期待学生对文意有更准确、更深的把握。

学生在朗读完文章后,完成“一枚__________的贝壳”的填写,可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

学生陆续提到“小小”“坚硬”“精致”“图样复杂”“生命短暂”“细小”“脆弱”“卑微”……找得比较全面。而后我加以引导,提醒他们在所选词的后面加上一个“却”字,想让他们从简单地寻找文章内容到分析文章内容,这样更加容易理解文章、把握文意。

为了使回答更有价值,我让学生思考了几分钟。学生最后给出的答案有:小小却坚硬、脆弱却顽强、短暂却精致、卑微却一丝不苟……以上短语都是非常具有延伸价值的。

第一问:卑微的生命却这样一丝不苟,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生命启示?可用原文语句回答。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明确: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儿、空间要大一些,因此用反问句表明自己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好。

第二问:“却”后面的内容包含了作者对贝壳的欣赏和赞美。作者被贝壳的生命打动后,由物及人联想到了自己,表明了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发出了“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么简单的心啊!”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明确: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伟绩,她只想象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馈赠生命,打动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