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1
财政支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以财政支农的方式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当前,我国财政总体实力较为雄厚,因此具备了财政支出向农村偏重的必要条件。近些年来,我国农村财政支出量明显上升,在起到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同,也相应的将财政支农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为了促使财政支农科学化的、顺利的、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利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明确财政支农意义的基础上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将财政支农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改善财政支农的效果。
一、财政支农的内涵
所谓的财政支农,简单的说就是政府以财政支出的方式,向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资金、补助。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这几方面:一是支持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支持农业科技;三是支持农村粮食生产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四是支持农村进行生态建设;五是支持农村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六是支持农村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二、当前财政支农中所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不够科学
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不科学情况。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当前负责财政支农资金拨款的是财政部门,而提交项目预算的则是实际操作部门。而要想保证项目的顺利化完成,做好资金与项目的配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当前一些项目的资金管理依然采用定额方式,这样的方式制约了项目资金的调节。无形中便将影响到项目的管理能否顺利的完成,这也是当前财政支农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2.管理部门的职能不规范
当前,我国进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部门众多。经常会出现相同性质的资金拨付,却要由不同的两个职能部门来完成。该情况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在财政局的内部工作分工不同,但是该情况的存在无疑将加大后期监管的成本负担。同时,还极有可能会引发两部门之间对责任进行推诿。事实上,在当前的实际管理中也确实存在这些情况,这是财政支农工作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管理机制不够合理
受我国行政职能体制的影响,当前在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中,存在资金管理分散、无法集中管理的问题。在基层实际工作中,人为限制了资金的使用,严重影响了资金的效用。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源于管理机制不够合理,是当前财政支农工作中需要着手解决的一个问题。
4.管理效率低下
虽然,近些年人们于思想上加大了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重视度。但是因为资金管理部门不同、来源渠道较多、资金量较大、较为分散等多方面的原因存在,致使资金管理成本过高、管理不规范、管理效率低等问题频频出现。更有甚者还出现了资金被张冠李戴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果,这是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三、有效解决当前财政支农管理问题的具体方法
1.科学开展财政支农工作
针对当前财政支农管理不科学问题,有关部门应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可通过下发项目工作管理规范,来强化项目的资金管理。进而科学、合理的来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管理,以确保项目的进行拥有充足的资金,项目的有序化、顺利化完成。
2.规范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
有关部门应针对当前管理部门工作不规范情况,有针对性的来制定工作制度。以规范项目于基层中的进行、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合理的、合法的应用。规避管理部门因责任不清而相互推诿,影响到工作的顺利化进行。
3.完善财政支农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
为了有效提升财政支农工作的工作效率,相关部门应建立项目库制度,确保资金的合理应用及安全性。同时,还应加强财政支农工作的监查与管理,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问题。从而来达到完善财政支农管理机制、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四、做好财政支农工作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1.有效促进农业生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事项是做好现代化农业发展工作,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公民经济发展存在不对称情况。所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推进科技的发展、加大粮食产量、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财政支农工作,则为农业科研、农业设施建设等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证,对于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意义。
2.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另一个目的。财政支农工作则可通过相应的政策来对农业生产进行扶持,如减免税等政策的出台,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就这一角度而言,做好财政支r工作,对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3.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部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农村事业的快速发展,表明农村全面的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生活上、精神上全方面得以提升,而财政支农政策,对改革当前农村二元经济机制有着促进性的作用,推动了城乡的统筹性发展。从而进一步的满足了农村人们的生活需求,提升了其的生活品质,于农村经济建设上、生活水平上、精神面貌上的改变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由此可见,做好财政支农工作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于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进行过程中,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财政支农工作中还存在不同的问题。因而,为了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化、有序化完成。有关部门,应针对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方法,从而将财政支农政策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高效的完成该项工作,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升奠定下坚实有利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新农村建设;教育问题;老人赡养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88-03
由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三农”问题的一个分支,它的成败关乎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利用率、土地资源利用率等问题,从而对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
1.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重中之重。事实上,近些年来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逐渐增加,而工资性收入主要就来自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新农村建设积累资金。此外,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一定条件,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使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得以显著提高,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推进的作用。
2.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也是劳动者的素质逐步得到提高的过程。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城镇用人单位吸收劳动力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这种机制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要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了适应市场竞争,这就迫使农村转移劳动力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通过工作、学习和生活,不但掌握了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影响,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人力资本的存量:第一,获得非农就业机会,为农民能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这意味着他们的家庭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投入;第二,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受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洗礼,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获得了职业锻炼机会,这种边干边学的方式,可以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使普通人力资本转变为专业人力资本及企业家人力资本。
3.优化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它的意义在于不仅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而且在于能够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而优化新农村建设的宏观环境。目前农民的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单纯地依靠农村自身发展来改变落后面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民限制比较多,服务很少,公共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比较大,对农村投入过低,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1]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二、三产业发展,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态压力,也可减少闲置人员造成的社会不安定的隐患。这些作用和效益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可以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沿海发达地区带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有效方式。
4.为工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开拓消费市场。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从而导致消费不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当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部门时,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特性就难以突破,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难以提高;只有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现代工业才有更广泛和更加稳固的农村市场。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开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采取一系列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开拓消费市场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长期流动性,决定了这部分人群的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对我国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的实施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大多从事非农产业,工作重心的转移导致这部分群体对农业本身失去了原有的热情。对农作物的种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用化肥数量的增加,灌溉、除草、杀虫等的次数减少,逐渐造成农产品质量不高,数量下降的问题,甚至还出现土地抛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另外,大部分转移的劳动力,为了力求稳定或者降低生活成本,并不愿放弃对土地的承包权。他们宁愿自己种植粮食而不愿意出去购买,而且他们视土地为失业后的保障,更不愿意转让土地承包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不利于组织体系的建设。
2.影响农村的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级领导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具体要求,比如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对农村道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建设以及法制建设等等。但是作为农村劳动主力军的青年劳动力,通过劳动转移已经转化为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很多已移居外地,这无疑造成了农村建设的主体性缺失,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有效进行。
3.教育问题及老人赡养问题的凸显。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欲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与其他城市儿童一样接受同等教育的想法几乎是很难实现的。迫于各种压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得不将子女交给已年老的父母抚养。留在农村的老年农民,平均要照看1~2个孩子,最多要照看4个孩子。[3]众所周知,老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加上年老体弱,若要让孩子接受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何等困难。有些孩子缺乏父母的管教与督导,常常参加打架斗殴、网吧游戏等不良活动,早早就辍学在家。不仅儿童的教育问题难以解决,而且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也是困扰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健全。
4.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村主力的缺失给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偷、抢、骗的机会。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在中央综治委2006年第2次全体会议上说,目前我国农村犯罪案件日趋突出,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尤其是盗窃、抢劫等侵财犯罪多发。[4]由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不得不引起政府的重视,只有稳定才是能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到乡风文明,和谐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两者分开,新农村的建设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并为农村发展注入资金,同时农村劳动力从城市带回来的技术和观念,会大大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自身也需要高素质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一旦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削弱了,社会稳定的系数便会随之降低,农村社会的稳定必然会受到威胁,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没有农民就没有农业生产,也就没有社会意义上的农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因此,我们既不能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必要的、合理的流动,也不能放任自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进一步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出现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认真解决。一方面,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性措施加以消解,以把其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牛有成.加大城乡统筹力度[J].求是,2006,(2).
[2]刘国炳,黄大学.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6,(12).
[3]王兴仓.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影响因素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中国的新农村应当是丰衣足食、健康向上、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村社会。要完成这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实现建设新农村的远大理想,就必须突出这个“新”字,其主要任务是“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成立新组织、培育新风尚”。
长期以来,城市人鄙视农村人,更没人愿意去农村生活。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变过去农村的穷、脏、乱、愚的状况,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应该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的公共服务来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不断加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说,新农村应该是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
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产业化经营拉动了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的同步增长。但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需要的资源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因素。
(一)农用资金紧缺是新农村建设巨大障碍
无论是新农业、新设施、新环境、还是新农民,任何一个方面都需要资金,没有资金,就不能建造新房舍、购建新设施、美化新环境、培育新农民。然而,而我国的很多农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大多数都缺乏资金,乡镇工作人员的工资都难以维持发放,各乡镇基本上都有负债,且有的数额很大,拿不出资金来搞新农村建设。可见,资金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农村教育资源贫乏,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培育新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能力提高了,才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否则,就不会或不能较好地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手段,无法进行科技创新,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经济。在对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乡村只有村办小学,有初高中的村为数不多;农村没有图书室,农民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受到限制,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在抽查的1000位农民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9.5%,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占18.5%,大专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仅占2%。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学习意识。这样知识结构的现状,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三)农村交通问题制约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二是发展新产业。发展新产业一是要解决资金问题,二是要解决人才问题,三是要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个产业能否不断地发展,取决于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是否能够顺利地占领市场,要占领市场需要将大量的产品运往销售地。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公路建设较为落后,路况多数为砂石路,土路也占相当比例,道路翻浆问题仍较突出。即使该地区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也难以到达消费者手中,无法实现销售,农村哪里能获得发展的资金,因此,交通不便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
(四)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缺乏也构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绝大多数农民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少之又少,资源浪费严重,掠夺式经营现象还时有发生,节能意识、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淡薄,集约式的生产经营理念还没有形成。农民们缺乏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资源的思想意识,也暴露了他们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技术。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累更多的新农村建设资金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能源建设、通讯设施建设,还是文化、卫生事业等都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农村经济走出困境,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资金来源就有了保障,社会各项事业就有了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是培育新农民,培育新农民主要靠教育。针对教育兴村的现状,要突出农村教育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韩国发展农村教育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要进一步突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建设新农村,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只有培育出众多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新生力量。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环境
让农民享用新设施,享受新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要发展农村电力和网络建设;要加快公共事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疾病的防治;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使农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拥有宽敞的公路、清洁的能源、卫生清洁的水源、优美的生活环境。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的。组织农民深入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好各种资源;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科学使用水资源、肥料和农药;最终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文化延续及自然活力的维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影响因素众多,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着眼于本地区的实际,认真分析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只有找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路子才能扎实稳步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小青.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认识[J].科学决策,2007,(01).
[2]陈家付,陈晓,刘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校学报,2006(4).
[3]杨世华.新农村建设应优先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4]冯雷.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济南日报,2005-11-28.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土地整理 原则 作用 注意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是建设现代农业与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工程。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必将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买现。
一、土地整理的含义
土地整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采用社会经济和技术的综合措施,对原有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合理组织利用的过程。它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三项内容。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林、路、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工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二、土地整理遵循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
由于区域的地形地貌、水利条件、土壤土质、耕作制度的不同,整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不同。
(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土地整理应立足长远,做到经济上有效、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可接受,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和最大化。
(三)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原则
土地整理要通过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外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四)与相关部门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土地整理涉及到土地、农业、交通、水利、林业等多个部门,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应认真与相关部门搞好协调,统规划。
三、土地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土地整理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土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视粮食生产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土地整理已成为节地挖潜,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途径。农村土地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数量和利用效率的潜力很大。实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主要措施之。
2.土地整理是改善农村基础实施建设的重要措施。土地整理资金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出让收入中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通过土地整理的方式直接用于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理不仅可以改变中低产田的面貌,还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建设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的目标。土地整理是解决农村基础实施投入不足的突破口和有效措施。
3.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农业综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发展特色农业进行科学设计,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出发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农民建设高效、特色、生态农业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土地产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4.土地整理是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的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更好地引导各地区特色农产品向产区集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高效经济产物,构建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5.土地整理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把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土地整理的最重要的目标。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村庄外延式扩张,形成“空心村”,进行村庄整理,使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6.土地整理是改变乡村旧貌、建设整洁新农村的主要载体。土地整理对原有村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从而形成“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村集中”的农村新景象。
四、土地整理应注意的问题
1.土地整理涉及面广,作用重大,组织实施十分复杂,必须采取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配合的方针。在组织实施中必须与相关管理部门和利益团体充分协商,密切配合,统筹策划,才能顺利实施,事半功倍。
2.土地整理是一个长期性事业,土地整理的实施和土地整理结果发挥是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已长远的眼光,战略性的思考组织土地整理实施,保护土地整理的成果,并根据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才能避免重复整理,保证土地整理持续发挥效益。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村庄公共意象 精神家园
农村公共意象是指村民对村庄环境信息的共同记忆,它建立在村庄地理、历史、文化与村民共同交往的模式上。村庄公共意象是一个村庄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 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村庄公共意象以建筑的风格为代表性,以村落的结构、走向等为骨架,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存习俗和自然状况有着深厚的关联,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我国,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规模开展, 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欲望的驱使和市场法则的无形引导下, 对村庄公共意象的思考, 往往滞后于推倒重建的短视性操作。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到来,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使得许多古村落公共意象处于被席卷和清除之势;大批农村人口迁移城镇,使得许多村落变成空壳,或仅留老弱病残者最后留守,使农村公共意象失去了本身的生机;农村缺乏文化内涵的新建筑拔地而起,给村庄公共意象形成巨大的心理震荡。村落公共意象在现代文明冲击下, 命运可忧, 极其紧迫地需要建立可行的保护机制。
1、村庄公共意象保护现状
1.1 村庄公共意象的保留与保护缺乏应有的重视
村民相对落后的文化意识与追求更好物质生活的推动力,使得那些需要得到保护的公共意象,而得不到相应的保护。
1.2 对村庄公共意象的地位认识不足
目前大部分对村庄公共意象的保护研究与实践往往局限于历史文化名村名,而对于广大村落的保护却较少,即便有也是于对村庄建筑单体的保护方面, 而对宏观的村落结构,人工田园环境,重要节点的保留性保护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1.3 村庄公共意象保护中缺乏相关法规与管理机构
《城乡规划法》中规定,批准后的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从保护实践看, 规划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往往差强人意。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规划制定不细,落实性不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规划管理部门执法不严, 给村落公共意象的保护与发展是潜藏的危机。
1.4 保护建设资金是客观障碍
农村公共意象是一个需投入的工作, 而其产生的效益及回报则是一种长期、缓慢的非直接经济的。而其中的保留性保护工作更是投入大而收效慢。因此, 其保护工作很难得到资金资助。
2、保护方法
2.1 修复性保护
村庄公共意象历经上百年的过程中具有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我们对村庄公共意象现状的保护,不是保存期现有的残破状态,而是其原有的形态, 并附以各种维护结构所形成的共同存在的健康面貌。
2.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村庄公共意象也是一种文化资源,有基础的农村可以用来发展文化经济, 开展旅游对古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一定要引导村落文化旅游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各种配套的村落旅游设施,使得保护完善起来。旅游促进古村落保护有积极作用,也有必须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旅游引来了资金,同时也要引导村民对自身村落和文化的原生态珍重和保护。
3、新农村建设中村庄公共意象空间的织补
3.1 山体、水体与公共意象
新农村规划中,要尽可能保留村庄的山体、水体,这些因素影响了村庄的空间形态及其特征,更重要的是原始的山水更能承载着村民的记忆,这里有他们的故事。它们与村庄公共意象空间形态相辅相成的关系使之成为村庄公共意象的重点。
3.2 架构模式
新农村规划中,通过道路强化村庄的结构,使村民容易建立清晰的认知结构,同时架构要根据地形,地势、做出地域特色,增加村庄的易识别性。
3.3 村庄公共意象人文保护
村庄公共意象保护不但空间环境要完整如初,也要保持村落文化的完整性,特别是村落的宗法观念、民俗活动、自身节日、行为礼仪等等,更需要去关注和记载。要挖掘文化古村落,大力展示古村落文化。
3.4 强化村庄公共意象元素
3.4.1 场所
新农村建设中要配套好场所包括广场、草坪等。这些场所对村民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有利于村民了解村庄环境的有机联系并建立整体认知结构。村民交往、使用最频繁的空间,需要深入研究村民需求和社会人文结构,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设置公共活动空间场所,尤其要安排好老年和儿童的游憩设施,对原有的公共空间场所要充分发掘传统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完善原有设施,使其成为具有标志性的场所。
3.4.2 标志
新农村建设中要增建符合本村风俗文化的标志,如村口标志,村中心标志,标志的建设要从体量,风格上与村庄协调,加强村庄的整体印象,并为新的村庄文化起到向心凝聚的作用。
3.4.3 中心
新农村建设中要在空间形态上构筑村庄的中心,村庄的中心可以是建筑、广场、甚至是一棵树木,通过村庄空间形态上打造的中心,来凝聚人气,从而形成村庄人们心中的中心,进而深化为一种精神家园。
四、总结
村庄公共意象是一种细致而完整的文化体,无论是大,还是小,它都是村民对于家园的精神再现。我们面对村庄历史形成的公共意象。留下它,保护好它,发展好它,将会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项不可泯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6
0.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新概念,内涵丰富。如何在村庄建设过程中落实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则需要通过试点建设进行探索。
唐庄子是迁安市相对富裕的一个行政村。村庄背靠102国道,地势平坦,布局紧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虽然全村705人仅有地70亩耕地(其余为沙地),但是依靠钢筋交易市场和2座养鸡场、1座养牛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000多元。
唐庄子具有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的优势条件,规划通过分析唐庄子村的建设现状和经济发展,针对其地处北方寒冷地区的特点,就“新”在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中如何体现,进行了一些尝试。
1.发展“新”经济
1.1 产业升级与延伸
现有钢筋市场仍处于初级市场建设水平。内道路和场地均没有硬化,设施简易、建设混乱;市场交易过程中货物装卸噪音大、尘土多,对周边村民生活影响较大。
区位关系图
规划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高生产效益。
第一、产业升级。规划改造并扩大现状冀东钢筋市场,引入新型装备,完善配套设施;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运营机制。提高市场规格和品位,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第二,产业延伸。依托钢筋市场,在102国道北侧发展钢筋深加工产业区,扩大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延伸产业链条。
第三,产业拓展。建设钢筋市场服务中心,发展餐饮、住宿、娱乐服务设施以及电子商务,与钢筋市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1.2 发展农村新型经济
利用沙荒地唐庄子发展了大面积的速生林和初具规模的养殖业,虽然有一定的收益,但是综合效益远远不足。规划建议立足农村、农业,发展农村新型经济。
1.2.1 做大作强养殖业
唐庄子现有养殖区是沙河驿镇2700亩养殖园区的一部分。规划依托养殖园区,结合速生林发展林下散养,养殖鸡、鹌鹑、鸽子等家禽,发展绿色禽蛋产业。同时联合周边其他村庄共同发展,逐步壮大林下养殖规模和质量,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注册商标,打造生态绿色蛋、禽品牌产品,推动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1.2.2 发展养殖副产品
规划结合沙河驿镇养殖园区,发展环保型动物粪便处理产业。一来可以变废为宝创造效益,二来减少污染更新能源。
其一,在养鸡场内建设一座无害化粪便综合利用处理厂。处理后的鸡粪可以进行商业化销售,制作成花肥、苗圃专用有机肥料;废渣则可以供沼气池作原料。
其二,在养牛场建设规模集中沼气站,利用集中气源逐步取代农户自家小沼气池。沼气除作为燃料外,可用于农户及养殖小区照明用气,实现循环利用。剩余的沼液、沼渣经过无害化除臭、杀菌后也可以作为花肥等实施商品化包装销售。
1.2.3庭院经济
规划利用唐庄子村庭院较大的特点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果树、花草、蔬菜等,柿子树是本村庭院经济的特色。
2.建设“新”农村
2.1住宅建筑
为落实节能、环保的新农村建设方针,规划就住宅的墙体、屋顶、采暖、门窗和室内设施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节能设计。
2.1.1墙体
1.针对需要翻建的住宅主要采用轻质复合板组合房屋。轻质复合板组合房屋是在工厂内专用的流水线上,生产预制出组成房屋的各种板、柱、梁,并在其中预埋轻型钢材、保温材料和水电管,具有施工工期短、节能、防火性能好等优点。
组合房屋
2.针对改造的房屋主要采用在屋内外墙面粘贴保温材料的方法。由于外墙保温较内墙保温效果好,因此多数情况下是对外强实施保温材料改造,但针对外墙已经装修完毕的住宅可采用内墙粘贴保温材料。
3.对邻近102国道的住户外墙加设隔音材料。
2.1.2屋顶
在现有屋顶的基础上屋内架设吊顶,采用铝板、苯板或其他轻质隔热材料。由于唐庄子村现状房屋全部为一层“北京平”式,村庄形象略显呆板,且保温效果较差,规划改造为坡屋顶。
2.1.3采暖系统
采用热水集热式地板辐射采暖兼生活热水供应系统。屋内地面铺设地暖管材,管内的热水热源来自屋顶的太阳能集热器,通过屋内的冷热水交换器实现冷热水循环。
2.1.4门窗
门窗均采用绝热性能优良的塑钢单框双层中空玻璃门窗。夜间加设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或保温窗帘。同时设置防蚊虫纱窗。
2.2室内设施
建设节能炕(吊炕),厕所改造,沼气灶等。
2.2.1火炕的改造。规划建设新型节能炕——吊炕。吊炕具有节能、节材、美观、卫生的优点,有效改善农户冬季取暖和环境卫生条件,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农民真正暖起来。
2.2.2厕所改造
实施旱厕改水冲式厕所,可与沼气池连建,
用作沼气原料,或建设三格式化粪池。
2.2.3沼气灶(新燃料的应用)。除现有各家各户自建沼气池外,也可利用村庄养殖场建设大型集中沼气站,铺设沼气管道,实行全村集中刷卡式供气(规划设想)。
2.3道路改造
降低便道路缘石与路面的高度,不超过5厘米,转角处设置坡降,并铺设透水式便道砖。
2.4工程管线
改造前的街道
改造后的街道(效果图)
实现电力、电信、有线电视三线入地。
架设太阳能路灯。
2.5垃圾收集与处理
2.5.1完善垃圾管理系统。以村委会为中心分别建设管理生活普通垃圾、生活危险品垃圾(如电池、废旧家用电器等)、建筑垃圾(包括各类建筑垃圾、家庭装修垃圾、燃煤废渣等)、特殊垃圾(如医疗垃圾及其他特殊行业产生的危险品垃圾)等管理中心,联合村内商店、废品回收站对各类垃圾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
2.5.2改进垃圾收集方式
现状每天的垃圾综合收集方式改为分类收集。将收集车辆改为有隔板的车厢,每个空格收集不同垃圾,居民在家中即进行分类放置,实施分类投放。由于可回收垃圾较少,日常也可以将可回收垃圾直接送至村民中心或小卖部回收处。不可回收垃圾中的有机物可实施堆肥处理。村内街道布置密闭式分类垃圾收集箱。规划庄子村垃圾处理按照迁安市垃圾处理统筹规划实施。
3.结束语
唐庄子是唐山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通过发展新经济,使用新材料、新能源对村庄进行新农村改造,对其他村庄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特别是对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的村庄更具有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