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生物 课堂教学 “一定”的讲解 反例教学法
反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呈现少数精选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批判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反例教学法是从教学实际中来的,所以此种教学方法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反例教学法使用得当,一定能收到比正面切入更好的效果。
1. 光合作用一定需要叶绿体吗?
举个简单的反例吧,蓝藻是原核生物,并没有叶绿体这种细胞器,但它依然能够凭借体内的藻蓝素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所以光合作用必须要有光合色素,但并不一定需要叶绿体。
2.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一定进行光合作用吗?
反例是硝化细菌只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因此包括:
①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③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例如光合细菌等。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是自养的方式。主要不同点是:直接能源不同,光合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光能,而硝化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化学能,硝化细菌将氨气氧化,形成硝酸:
2NH3+3O22HNO2+2H2O 2HNO2+O22HNO3在这两步反应中都释放出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3.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定是消费者吗?
不一定。动物绝大多数是消费者,有少部分是分解者,如屎克螂、蚯蚓,甚至大型动物如秃鹫等。
4. 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一定有线粒体吗?
不一定。好氧细菌,专性好氧菌,兼性厌氧菌等细菌只有核糖体而无其它细胞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原因是含有跟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它们散布在细胞质基质内,有的也在细胞膜内膜上。效率是比拥有线粒体的细胞低的,而线粒体是真核生物主要提供能量的“动力车间”。
5. 单细胞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吗?
不一定。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但是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都是真核生物,但也是单细胞的生物。例如:草履虫,变形虫。
6. 酶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吗?
不一定。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化学本质是RNA的酶指核酶。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它的发现打破了酶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核酶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7. 真核细胞中的DNA一定分布在细胞核中吗?
不一定。DNA主要在细胞核内,线粒体,叶绿体的基质也有。
8. 真核细胞中的RNA一定分布在细胞质中吗?
不一定。RNA主要在细胞质内,还有少数在细胞核和核糖体内。
9. 所有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是生产者吗?
不一定。 如: 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营寄生生活,所以不属于生产者。
10. 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吗?
不一定。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而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11. 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中吗?
生物学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生物教学;思维定势;负迁移;成因;对策;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思维定势与迁移。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人们按习惯了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当这种趋向与当前问题解决的途径相悖或不完全一致时,思维定势就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现新思维,作出新决策,从而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研究高三学生生物学习中产生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地加以克服,有利于学生生物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从而提升高三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负迁移产生的原因
1.名词术语性的障碍而引起的思维定势负迁移
名词术语,是指由于生物学科中繁杂、陌生以及相似、音近、义同、多义等多方面的语词性困难,而给学生学习思维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酶与激素、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单倍体与染色体组等,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注意知识间的共同要素,或者只注意文字层面的相似,将造成知识的思维定势负迁移。
2.干扰性因素的表象迷惑而引起的思维定势负迁移
所谓干扰性因素,就是问题中与解题无关的多余信息,它的作用是增加试题的迷惑性和难度,以干扰正常的解题思路。若学生被虚假表象所左右,则会影响思维,从而形成思维定势负迁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陷入命题者设计的情境“圈套”中不能自拔,最后得出错误的推理结论。
3.囫囵吞枣、知觉错误引起的思维定势负迁移
由于作业量过大及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的原因,导致学生看书的时间大为减少。学生平时没有认真理解基础知识,吃不透生物教材,所以对生物知识的接受可谓囫囵吞枣,从而导致了学生知觉上的片面性错误,这种知觉上的错误若形成思维定势负迁移,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对策
1.更新观念,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前提
要求教师树立突破思维定势、开展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念,让课堂教学回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其个性发展的轨道,创设一种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让教师讲得少、学生活动得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和自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突破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根本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思考、理解问题的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生物学科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的同时,能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能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中心,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坐标曲线图的分析、表格数据信息的分析、生物图的绘制、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案的评价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技巧――突破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手段
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良好的生物思维品质是考试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应试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同时在平时的作业和测验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认真、仔细审题,因为在生物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容易被经验所迷惑的字词。遇到眼熟的试题,就要把好审题关,找出试题与以往类似题型的不同点,排除干扰信息,层层挖掘,找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展开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寻找、确定按题作答的正确思路,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是一种常见而又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其产生的原因,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操作环节,就一定能有效地加以控制,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思维品质和生物应用能力,提升高三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生物学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特殊性别决定 性别分化性逆转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06
性别是一种性状,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决定。性别的实现包括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以下举例说明几种特殊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类型,以帮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更准确地把握相关问题。
一 、 性别决定
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正常情况下,受精卵中染色体组成是性别决定的物质基础;然而,自然界中也存在一些其他的性别决定方式。如温度决定型(如很多爬行类动物);“机遇”决定型(如海生蠕虫叉); 染色体数目决定型(如蜜蜂);等等。
1. 温度决定性别
龟鳖和鳄鱼分别属于爬行纲的龟鳖目和鳄目。绝大多数爬行类动物以卵生方式繁殖,主要依靠阳光的温度或植物腐败发酵产生的热量进行孵化。其中一些龟鳖类和所有的鳄鱼的性别是由卵在孵化过程中所受外界温度决定的。如一些龟鳖的卵在低于28℃温度下孵化时,所有孵出来的小鳖都是雄性;而孵化温度高于32℃,孵化出的都是雌性;在介于28℃~32℃之间孵化时,则同时孵出雌性和雄性个体。[1]有实验证明,温度分别为30℃和低于30℃时,密西西比河鳄孵化出的全是雌鳄,而在34℃和高于34℃时,孵化出的全为雄鳄。当温度为32℃时,孵化的鳄有雌有雄,但雌比雄多,其比例为5∶1;当温度低于26℃或高于36℃时,卵全部死亡。其实,有些鳄鱼的性别有时可达10雌∶1雄。[1]温度决定性别对一个物种的生存既有利也有害。有利的是可使一个物种的性别不一定是1∶1,从而促进了有性生殖。有害的是当局部地区或全球性的温度升高时,这些由温度决定性别的生物有可能无两性分化而最终走向灭绝。
2. “机遇”决定性别
叉为虫门海生蠕虫,雌雄异体,雌虫体大,体形像一颗豆子,宽10cm,口吻很长,可达1m,远端分叉。雄虫很小,只有1~3mm长,生活在雌虫的体内,像一种寄生虫。这种蠕虫的性别决定完全是由机遇决定的。自由游泳的幼虫是中性的,没有性别分化。如果幼虫落在海底,那么此幼虫就会发育成雌虫。如果幼虫落在雌虫长长的口吻上,就会进入雌虫的口,幼时生活在咽部,后转寄生在肾管或体腔等处,最终发育成一个共生的雄虫。[1][2]实验表明,如果把落在雌虫口吻上的幼虫移走,让它在离开雌性的情况下继续发育,则发育为间性。此间性偏向雌或雄的程度取决于幼虫呆在雌虫口吻上时间的长短,所以科学家推测这可能与雌虫口吻组织中所含的某种化学物质有关。
3. 染色体数目决定性别
蜜蜂为膜翅目昆虫,婚配在飞行中进行,蜂皇和雄蜂后,雄蜂因交接器拔断而死亡,蜂皇却得到了足够一生(4~5年)需要的。蜂皇在接下来所产的每一窝卵中,有少数是不受精的,这些卵发育成为单倍体的雄蜂(染色体数n=16);而受精后的卵可以发育成雌蜂(蜂皇),也可以发育为不育的雌蜂(职蜂),这主要取决于两者所食的蜂皇浆的天数。蜂皇浆是工蜂头部咽喉腺分泌的,雄蜂和工蜂的幼虫在第四天起改吃花粉和花蜜的混合物,[2]孵化后经21天才成为成虫。而蜂皇的幼虫可一直吃蜂王浆到化蛹,孵化后16天即可生育。[3]
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和蟑螂等少数昆虫的性别决定由受精卵中性染色体数目决定。如雌性蝗虫有24条染色体(22+XX),雄性蝗虫有23条染色体(22+X)。蝗虫在减数分裂时,雌虫只产生一种X卵子,雄虫可产生有X和无X染色体的2种。雌性为同配性别,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雄性为异配性别,但仅含有1条X染色体。与此相似的还有,鳞翅目昆虫中的少数个体,此类昆虫的雄性有两条Z染色体,雌性只有一条Z染色体。
二、 性别分化
性别分化是指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雌雄性状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别作为一种性状,主要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但环境因素和激素等物质也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光周期影响植物的性别分化
大麻是麻科,属植物,雌雄异株,是一种典型的异花授粉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经济利用价值。大麻在夏季播种生长时,只有正常的雌性或雄性,从秋季到翌年的春季这段时间内,特别是12月里,把大麻播种在温室里,50%~90%的雌性植株会逐渐出现性转换,最后完全变成雄性植株。[3]其实,此类例子在植物中还有很多。如,菠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长日照植物,但如果在给予长日照后紧接着进行短日照,那么在其雌株上可以形成雄花。玉米在短日照条件下可使雄花序上形成雌花,其雄花序的中央穗状花序发育成为一个小的但发育很好的雌穗(缺少包在穗外面的苞叶) 。[4]其实,对植物性别分化有影响的外界因素除光周期以外,还有营养条件、激素施用等,在此不作具体介绍。
2.激素影响动物的性别分化
牛一般是单胎生,但有时也可能怀双胎。牛如果一次怀双胎,且性别不同时,生下的雌牛,虽外生殖器基本与正常雌牛相同,但性腺很像,所以没有生育能力。引起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①当牛的两个胎儿的性别不同时,往往雄性胚胎的先发育,并先分泌雄性激素。雄性激素通过绒毛膜血管,可以流向雌性胚胎,从而影响了雌性胚胎的性腺分化,使性别分化趋向间性,从而使雌性个体失去生育能力;②两个不同性别的胚胎细胞可通过吻合的绒毛膜血管流向对方,这样在孪生的雌性胚胎中就会有XY组成的雄性细胞。Y染色体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强烈的雄性化作用,这样XY组成的雄性细胞在雌性胚胎中就可能会干扰其性别分化,从而造成雌性不育。[3]
三、性逆转
性逆转是指有功能的雄性或雌性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别个体的现象。其实,性逆转只发生在生殖腺性别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性别。在鱼类、鸟类、无脊椎等动物中都有性逆转现象出现。引起动物性逆转的因素很多也较为复杂,如动物的生理状态、外界环境以及激素处理等。黄鳝从幼体到成体全是雌性,可是产过一次卵后,卵巢就转化为精巢,变雌为雄,而永远不产卵。鸟类雌性生殖腺发育不对称,即只有左侧卵巢发育,并具功能;右侧卵巢保持在原基状态。如果雌鸡左侧卵巢发生病变受到损坏,则右侧未分化的卵巢便转变为,从而变成能生育的雄鸡,出现“牝鸡司晨”的现象。鸡的性逆转只是改变了表现型,未改变其基因型。[3]性逆转现象同样可以出现于无脊椎动物中。在某些无脊椎动物中,雌雄同体的状态可以持久存在。年龄、食物的改变以及水温的变化,都可以引发完全的性逆转。如一种丹螺的幼体落在雌性成体壳上时发育为雄体。如果雄体壳上有其他幼虫着落时,下面的雄体转变为雌体,上面的幼体发育为雄性。
[参考文献]
[1]王亚馥,戴灼华.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9-330.
[2]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93-297.
生物学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 概念教学 理性思考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初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新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50个重要概念,要求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笔者在认真学习《标准》的基础上,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重视凸显重要概念传递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生物学概念的原因
1.前生物学概念影响。前生物学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以前已经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物学概念。由于现在的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生产、生活实际的机会太少了,生活空间有限,缺乏对复杂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又没有正确的指导,使他们对生物学形成片面的、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例如八年级上册中的生活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鸟类”,有很多学生潜意识中已经把它认为是会飞翔的动物,这样的错误概念对我们今后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是学生接受正确概念的障碍。
2.日常概念和生物学概念易混淆:日常概念是我们生活中对一些生物学现象习惯性的概括和称呼,这些概念是不科学的、错误的。例如鲸鱼、娃娃鱼、墨斗鱼等都认为是鱼,这些日常概念对我们生物学概念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 抽象概念本身的影响:有的概念比较抽象,有的概念比较具体,具体的概念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掌握。如染色体、基因、细胞、光合作用等概念,抽象不容易掌握。
4. 感性认识欠缺的影响: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扦插、嫁接、胚、胚乳、种皮和果皮等概念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5.旧知识的影响:部分概念间有递进的关系,最基本的概念不清楚,必然会影响其他概念。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个概念,如果种群不清楚就会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只有掌握了种群、群落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这个概念。
二、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意义
1.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基础。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基础对他的后续学习很重要。50个重要概念的提出,要求学生平均每周掌握1―2个,免除了学生对大量孤立事实和知识的学习、记忆和耗时,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学生在教师重要概念教学设计下有时间加强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获得扎实的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为将来学习高中的生物核心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助于学生知识迁移。由于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和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好生物学重要概念,有利于巧妙地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学得更加灵活、主动、有成就感。如学生了解了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后,对布拖的土豆为什么特别好吃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等问题必然能做出正确的思考。这样既使学生在做题中深化了对相关重要概念的理解,又切实体会到能活学活用、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又更加愿意去学习、去探究、去关注生命科学、去完善自身,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衔接学生初高中生物知识。凸显50个重要概念的教学夯实了学生学习基础,学生掌握了较低层次的规则,获得了较强的生物知识迁移能力,有利于重新组合成较高层次的规则,即利于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使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许多。如学生在初中时对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记忆清晰,在学习高中生物学“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可以直接深入到分子水平。
4.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50个重要概念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生产、生活中,去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如学生掌握了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后,会知道:萝卜放入盐水中浸泡会变软,如何去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去让粮食合理贮存;如何降低夜间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以增产增效……能正确解释身边发生的生物学现象,表现出学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做好重要概念教学的一些方法
生物学的定义范文5
高中生物概念学习对策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是对同类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概念是一种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意识形态,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的事物。理解概念,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的理性思维而不是感性思维。而理解高中生物学概念,则需要高中生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高考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学习生物学是越过转折点的重要一环,学习生物学概念则是这重要一环的基础,基础不牢,生物学学习势必会走入死胡同。
一、影响高中生物概念学习的因素
(一)高中生物学概念自身的因素
高中生物概念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所接受的概念,它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由于近代生物学不如语文、数学、历史等老牌学科历史悠久广为人知,一些新兴的生物学概念不断涌现,加上我国生物学科发展的不够完善,人们对生物学的相关概念还是比较陌生的,如酶,淋巴循环等。
高中生物学的很多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的定义为: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DNA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材料染成深色,其本质是脱氧核糖核酸。此定义涉及大量化学概念,聚合体、碱性材料、脱氧核糖核酸,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高中生物学的相关概念很难从感性思维上进行理解。例如,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而不是心肝脾肺的其中之一,人体内水分占到人体重一半以上,这些都与我们的直观感觉有很大的差异。无形中与高中生以前形成的思维概念进行抗争,阻碍了高中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吸收。
(二)高中生自身的因素
高中生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接触的知识基本上来源于课堂,遇到由实验观察得出的高中生物概念时,容易因不能推导或无法想象而影响理解。最终产生逃避思想,以致自暴自弃。自身的恐惧与理解的困难,阻碍了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
有些生物学概念与以前学生认知的概念相左,如上文提到的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人体内水分占到人体重一半以上,要摒弃以前熟知的概念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若学生不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新的思想,学习高中生物学便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有些生物学概念需要运用理性思维进行理解。例如,DNA是双螺旋结构。其中,双螺旋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跟我们直观感觉的螺旋结构有什么区别,DNA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构,等等,都没有很强的逻辑解释。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开放的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
大多数生物学概念都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高中生潜下心来精心学习。坚持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且生物并不是主要学科,把心思全花在学习生物学上难免力不从心。再者,对生物学的学习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会影响高中生学习生物学。
(三)任课教师的因素
部分生物课任课教师对于生物学的相关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加入自身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把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的任务交给书本,导致学生对相关概念理解不够透彻。
此外,一些学校将教授生物的任务交给数学教师或化学教师,并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生物课指导,由于教师专业不过硬或者教学方法一层不变,调动不了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对于DNA结构仅仅说它是双螺旋的,而不做过多的讨论与设想。
再者,生物课任课教师没能很好地调动高中生的感性思维。例如,细胞的有氧呼吸,细胞为什么要进行有氧呼吸以及如何进行有氧呼吸都是按照相关学术讲解,这大多运用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而没有与感性思维相结合,没有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类比,无法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实验、感知认识的功效,大多依靠死记硬背。适当的实验环节和野外事物考察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相应的对策研究
通过对高中生物学概念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剖析,可以研究出如下的对策:
(一)高中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由于高中生物学概念的特殊性,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效率不高,因此转变学习方式学习生物学,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用类比联想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如“光合作用”在课本中的定义为: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同时,也有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转化过程。植物摄入二氧化碳和光犹如人摄入食物和氧气一样。人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二者在自然界达到平衡。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需要高中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想象力,多思多想,从而提升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以DNA为双螺旋结构为例,对自己或老师同学发问,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沼气的形成是发酵的过程,伤口愈合是血小板,细胞分裂的结果,等等,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学。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结合起来。例如,在对相关生物学概念“叶绿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画、PPT和相关视频教材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视实验的重要性。“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实验环节。
例如,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可以在相关仪器设备下进行观察,通过相应的实验环节可以让学生在感官上认同,从而易于接受相应的概念。
挖掘高中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有关概念可以进行开放式的学生自由讨论或者请有绘画功底的学生进行描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野外进行观察。寓教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学习高中生物学概念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要保证自身素质过硬,不能错教乱教。学校在安排生物教师时要严格把关,对学生负责。高中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时,不理解之处要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在讨论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生物学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情景教学
G633.91
初中的生物教学主要是课堂传授,模式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初中的生物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本次研究对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作如下综述。
一、情景教学的概念
情景教学是在教学中融入情景模式,使教学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丰富的课堂的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通过应用情景教学模式,可以将课堂和生活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方法
1.在创设情境教学中应用生物历史法
在生物课堂中,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将生物学的相关历史向同学讲述,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入生物学的历史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物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相关调查显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生物历史创设情境,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生和发展,是创设情境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2.在创设情境教学中应用生物实验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要求。在生物学中,常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的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对生物知识进行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中,通过生物实验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的学生方法,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生物知识。举例说明如下:在微生物学中,关于植物学习的内容,可以用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洋葱作为实验标本,将洋葱切片,然后置于显微镜下让学生分别进行观察其细胞的结构和组成。例如水绵知识的讲解,书中定义水绵为多细胞的、丝状的藻类,是由结构相同的筒状细胞连接而成。如果仅仅通过这个定义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不理解,但是如果让学生在实验室中通过显微镜亲自观察,就会加深对该知识的印象,由此可见,应用生物实验创设情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3.在创设情境教学中应用比较类推法
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即为对比类推法,在生物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且在其划分上存在一定的依据。根据划分的依据创设不同的情景模式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比较熟悉的某种动物或者植物特点的了解,来熟悉自己不了解的但是为同一类的动物或者植物,从而对生物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
4.在创设情境教学中应用小故事法
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反应生物课堂单一、 不生动,较为枯燥。其实不仅学生认为生物的学习较为枯燥,有时候就是生物教师也发现生物的学习是枯燥的,例如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更好的掌握,教师不得不反复的讲解重复,学生则反复的记忆,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成果。为了活跃生物课堂的气氛,提高生物学习的气氛,作为生物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内容搜集与该课堂内容有关的有趣的小故事,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故事对生物的知识进行讲解,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提高了教学的成果,得到学生的一致赞同。
三、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学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塑造综合型人才,这是课堂教学的发展需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提高了生物教学课堂的整体效果。相关研究报道发现,应用情景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了解能力,满足了新课标的改革要求,促进了生物教学的发展。(2)情境模式突破的传统的教学,属于教学中的创新,这种创新让我们充分的意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均有重要的意义。(3)情境教学模式更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最好的阶段,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更喜欢亲自探索究竟,应用情景教W,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可以亲自探究对未知的好奇,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生物学有了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该课堂有了兴趣,才能更喜欢学习生物。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将情境教学和实际的教学情况相结合,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在初中生物课堂中,通过对情境的创设,不仅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还利于创建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所学内容。尤其是随着新课改,情境教学模式显得越来越重要,是初中生物学发展的关键。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在发生的变化,情境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新方法,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推动初中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促进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情境教学已经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通过实施情境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还改善了课堂的氛围,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教学成果,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被教育者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金菊.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研究[J]. 教育探索, 2005(2):73-74.
[2]钱丽媛.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初中生物情景教学研究[J]. 新课程学习:中,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