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现代农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依据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等状况而有重点的展开,不是把所有村庄都建设成新农村,而是把那些有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潜力的村庄建设成为新农村。同时,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着重培养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即培育“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的载体,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内涵及特征
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载体涉及的范围,可分为狭义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和广义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狭义载体主要是指产业化,即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广义的载体包括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切手段。总之,能为农村人口提供持续、稳定的合法收入来源的都可以纳入广义载体的范围。本文所指的载体是狭义载体。
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其他方式相比,农村经济发展载体是通过整合农村、农业资源,挖掘农村、农业发展潜力,培育农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经济发展载体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主体方面,强调农民及其它社会力量的参与性。通过“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载体的建设,不断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将农、工、商、贸连为一体。一方面切实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找到可靠依托,增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连接起来,可有效调动社会力量来参与农村经济发展。
第二,在农村经济发展内容方面,强调农民、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载体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问题。通过载体的建设,一是可延长农业生产的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农民面临的风险,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加速农业的工业化进程,带动基础设施、农民素质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
第三,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方面,强调农村、农业发展的梯次性。“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载体的建设,体现了梯次开发的建设思路:一是要求各地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来寻求具有开发潜力的产品。二是以产品为载体,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等建立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企业。三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发展逐渐成熟。四是当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时,将会引起周边同类产业企业和相关联、相配套企业的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
二、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关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即实现“五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提倡新风尚,乡村风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形成新机制。而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则是实现“五新”目标的关键。第一,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载体建设的核心是产业化,通过开发农产品,扶持农业企业,特别是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将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使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环节连为一体,则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新的格局的形成和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既可开发有市场前景的农业产品,又可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可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农民学习科技、推广技术的积极性;以农产品为纽带形成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售后服务等一条龙农业生产体系,可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步伐。同时,基于成本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更有利于推广节约型技术,发展循环农业。
第二,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可为农民增收提供稳定可靠的渠道,确保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加工成附加值高的产品,并建立产品的供销渠道,将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为农民生产提供持续稳定的需求,则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收益。农产品加工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将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拓展农业就业空间,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伴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消费环境、农民的消费结构将会不断优化,农民的消费观念也会不断转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第三,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为塑造新型农民打造了平台,有利于形成文明乡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倡导文明、进步的乡村新风尚是建设“文明乡风”的本质要求和突出特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以产品和企业为桥梁,将农民生产、生活与整个市场连接起来,使农民可有更多机会接受现代文明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的熏陶;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而市场的灵活性、竞争性可不断激励农民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学习,加强先进生产技术的学习。同时,伴随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以及由其带来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将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为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第四,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变乡村面貌。“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过程,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一是载体建设过程,可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结构的优化,使更多的先进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发展也将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进而促进农业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有一定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与之配套,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和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的建设。此外,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将吸引更多资源,尤其是劳动力集聚,会极大促进当地城镇化进程,促进乡村面貌的新变化。
第五,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将促使乡村治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首先,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不断提高。其次,在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农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将为农民生产经营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关系。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则是建立“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第一,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供销生产链条,可有效促使现代工业及其技术全面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将为农民树立现代市场经济理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第三,对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为建立现代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经济效益。第四,产品、企业、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体系在农业发展中作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第五,农业企业的发展将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可见,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农村经济发展载体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的途径
第一,以产业化为核心,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建立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集群。一是按照“一县一主业,一乡一名品”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实际,围绕特色建基地(园区),通过不断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园区)建设,培育优势农产品,带动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二是通过龙头带动,使各生产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三是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体系,成立各种专业协会,引导农民从“小家庭”走向“大市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二,以产业化为核心,合理调整村镇规划布局。按照“县城——中心镇——大村”的布局思路,结合产业发展、人口状况、交通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合理确定县城发展规划,拉大县城框架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县域内的乡镇结构,选择具有发展企业的重点乡镇所在地进行建设。同时,重新调整村庄布局。特别是加快落后地区农村的搬迁步伐,实行并村联组,重点建设大村,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农民居住户;加快县域内重点乡镇的建设步伐,使农村村庄规划与县城、中心镇的规划相衔接;提高农村与城市、集镇的关联度,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城、镇、村梯次布局。
第三,以产业化为核心,调整农村学校结构与布局,教育适当向城镇集中。为解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提高农村教学质量,适应农村产业化的要求,通过政府补贴,使农村教育布局向城镇集中。并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调整学校地域布局,通过政府的“三免一补”政策,集中力量在乡镇所在地办小学,在县城办初中,在地级市办高中,农村一般不要办学校。二是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产业化。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范文2
总体上看,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多数村庄的集体经济收入微薄。有将近一半的村庄集体收入还不到5万元,而低于10万元的占到近60%。另外,收入高于50万元的村占22.6%,高于100万元的村占到16%。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平均值为190.8万元,剔除少量超过1亿元收入的特殊样本,平均水平为79.2万元。
分地区来看,东、中、西部集体经济实力差距明显。西部、中部各有91.4%、75.9%的村庄收入在10万元以下,而东部有近60%村庄集体收入在10万元以上,其中有33%的村庄超过了100万元,而在西部和中部只有3.9%和1.2%的村庄能达到这一水平。
同样的情况也体现在与收入相对应的支出上。所有被调查村庄中,集体支出在1~5万之间的频率最高,为31.1%。其中,东部有61%的村庄支出在20万以上,而中部和西部分别只有11.7%和5.6%。东部有三成村庄的支出超过50万,而中、西部却不到1%和3%,差异明显。
大量的村集体支出用在了公共建设和管理费用上。其中,前者占42.5%的比重,中西部地区这一支出的比例都超过了50%。管理费用则占20%~50%。管理费用中又以村组干部工资占比最重,达61.7%。调查村庄中村干部年平均工资为8714元。
令人吃惊的是,调查村庄中有32.9%的村庄资不抵债。净资产处于-10~0万元之间村庄比例为21.9%,处于0~10万元、10~50万元、50~100万元、>100万元的村庄比例分别为18%、16.8%、7.2%和25.1%。
从负债资金的使用结构看,1710个村庄回答了村庄负债使用的问题,村庄负债资金最主要的用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东部地区负债资金用于办企业的比重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负债资金用于教育支出的比重很高。中部地区村庄负债用于支付干部工资和上缴税费的比重最高。
农民收入差距悬殊,增收困难
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悬殊。调查村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达到了3823元,高于2005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收入分组情况来看,收入水平在2000~2999元的村庄比重最高,达22.01%,近一半的村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
分地区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都远低于东部地区,分别是东部地区人均收入的47.14%和33.09%。贵州安顺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997元,不到全国水平的1/3。而东部的苏州市,农民人均收入为8797元,超过全国水平的2倍,是安顺的8倍。
农资价格过高、缺乏资金与技术制约了农民增收。农资价格偏高是农民增收难的最突出原因。2491份村庄有效问卷中农民对增收困难的原因选择情况,排在首位的是农资价格过高,选择此项的村庄比例接近70%。选择缺乏资金与缺乏技术两项的比例接近50%,分别排第二和第三。
此次调查的村庄中,有47.3%的村庄认为当地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说明很多农户都有很强的资金融入需要。
社会保障堪忧
中部扶贫工作最差。调查样本共有103962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贫困户/总户数,下同)为7.55%。
调查发现,地区之间贫困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在调查的村中,中西部地区“因上学致贫”最多,东部相对较少,表明中西部教育负担最重,东部教育负担能力相对较强;东部“因病致贫”最多,表明医疗负担均较重;“因残疾致贫”东部最高;中西部“因经营致贫”比东部分别高出3.3和2.23个百分点,表明中西部农民应对市场风险能力欠佳。
调查村庄中接受救济的贫困户数为52993户,“贫困救济率”为50.92%,贫困救济标准从每月最低的2元钱(河南、湖南、甘肃共5个村)到最高的531元(上海市朱泾镇温河村),平均为57.68元。
中部地区贫困救济率最低,村级扶贫工作最需要加强。在调查的村庄中,近一半的贫困发生在西部地区;贫困救济率中部最低;救济标准东部最高,是西部的3.89倍,是中部的6.41倍,表明中部地区扶贫工作最差,但即使在东部,仍有高达32.79%的贫困人口未获救济。
看病难、看病贵。农村医疗资源严重匮乏。
农民对实行新型合作医疗积极性高的村占82.1%;有69.9%的村认为实行新型合作医疗能解决农民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问题。
调查中74.9%的村庄开展了新型合作医疗。东部地区92.6%的村庄开展了新型合作医疗,明显高于中部65.8%和西部58.3%的水平。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农村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即表明新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和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忽略了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农药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比发达国家要低20%,流失的农药进入水体和土壤,使环境遭到污染,威胁生物的多样性;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50%,流失量巨大,而且化肥的逐年追加不仅降低了施肥增产的效果,而且会造成土壤板结和污染;地膜属难降解材料,废膜在地下可以残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使土壤蓄水、导水能力减弱,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
第二,畜禽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村养殖场大多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养殖污水任意排放、畜禽粪便随意堆放,造成环境污染。畜禽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泊,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使水体丧失经济功能;污水中有毒、有害成分一旦进入地下水,会影响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畜禽粪便及污水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会使农村环境中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威胁人畜健康;畜禽养殖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污染养殖场及周边乡村环境。
第三,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乡镇企业,目前绝大多数是科技含量低、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以矿产开发、造纸、化工等为主。这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对废气废水废渣等没有进行妥善处理,随意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第四,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农村生活垃圾绝大部分露天随意堆放,既没有分类回收,也没有进行防渗、防流失等处理,造成不可降解的无机物长期堆积,占用农村耕地,破坏乡村自然景观;易腐有机物成为蚊蝇细菌、病毒的滋生繁衍场所,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
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成因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这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了摆脱贫困,广大农村在缺少资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走粗放型的发展路子,掠夺性地利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从而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在美化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污染型企业向农村搬迁,使本就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
第二,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农村环境保护失去制度性保障。发达国家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是通过法制化途径实现的,而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相对滞后。既有的环保法规多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和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而制定的,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缺少具体有效的政策和监督管理措施,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规定,使农村环境保护处于无针对性法律约束管理的状态。
第三,环保机构和人员短缺使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监管。当前,我国最基层的环境保护机构是县级环保局,只有少数乡镇建有环保办公室、聘有环保员,但他们的主要职责仅限于对农村工业环境的监管。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的专门环保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乡村环境保护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状态,即使上级环保机构意识到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存在,但治理起来也往往由于资金短缺、环保技术人员不足等原因而有心无力。
第四,农村环保经费投入不足使农村环保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以政府投资为主,但政府有限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我国的环保资金多投放在城市,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大都还是空白,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都没有配备,导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生产生活垃圾随意抛弃,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环境质量的差距。
第五,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难度。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居民对农村环境污染表现淡漠,缺乏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环境权益方面,绝大多数农民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只要环境污染不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他们往往会听之任之。而且当环境保护和自己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暂时的物质满足。当需要出钱出力治理环境污染时,很多农民又会表现出抵触情绪。
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开创农村环保工作新局面。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工作目标范围,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评价体系之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农村环保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第二,加强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建设,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填补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空白和盲点;制定一系列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标准,使农村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在普法方面,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农民、企业经营者、基层领导干部等的环保法律意识。在执法方面,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逐步改变过去人治重于法治的现象,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组织保证。应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置环保机构,配备专业的环保工作人员,在村里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环保员,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无人监管、无人负责的局面,及时处理各种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护农村生态资源。对配备的农村环保员要定期进行环境保护理论和技能培训,以此确保农村各项环保工作有效开展。各级环保机构都要依法行政,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保证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建立多渠道环保融资机制,加大农村环保投资力度。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环境保护措施顺利落实的瓶颈。在国家环保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元化环保融资机制,拓宽环保资金的筹集渠道。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决定了各级政府应该成为环境保护的投资主体。地方政府要在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加大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努力改善当前环保资金短缺的局面。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合理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来,推动农村环保产业的发展。
第五,不断推广农村环保新技术,为农村环保提供科技支持。借助环保新技术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要加大适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加快环保科研成果的转化,切实发挥科技对农村环保工作的支撑作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面临挑战,决策方案
一、引言
济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保障,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也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笔者将会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综合探讨与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挑战,并根据这些问题想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方案,同时探究了新农村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上世纪中叶被提出,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吃饭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主要的方向是要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概念就是在吃饱的同时还有精神的享受,此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了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世纪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全新的历史背景和指导理念下的一个综合性的农村变革的开始。纵观整个时代背景,我们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理念,不仅是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的急切的需求,还是巩固和增强农业主要地位,保障按时实现全面小康终极目标的需求,既是新思路,也是老想法。新思路就在于进入了这个新世纪,有新的发展诉求,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日益蓬勃,我们需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村更好的融入和谐社会。
2.如何从经济学解读新农村
新农村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良好体现,社会主义最初的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拒绝剥削,去除两极分化的情况,最后时限共同富裕。我们从最初的农业社会到今天的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是每个国家都要走一遍的必经之路。我国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所有收入只能依靠农业到后来一步步的开展工业化道路,不可不说,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发展越来越迅速,农村的土地、资产以及人才资源都在不断地流失,农村积累的一系列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这已经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中央政府提出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城池支持农村的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体现出了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
新农村建设施小康社会全面创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三农问题,这一知识我们在建设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国际和党的关键性问题。农业是一国之基础,同样也是经济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对国民经济的整体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他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农民素养的提升,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就要有新的思想,以及新技术的全方位的应用,只有用心的科学技术培养来造成新型的高素质农民,让农民应用高科技技术,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家增强对它的宏观调控,因为市场存在后滞性、盲目性等缺点与弱势,所以不能够简单的进行市场的调控,还应该增强政府宏观的调控,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现在我们已然具备了城市助力农村发展的条件。
三、新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村的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力低
当前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道路交通、水电供应水利条件都比较差,第一个是水利条件弱,不能防治灾害,大量的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损害严重,设施老化。第二个是农田比例不够标准化,这使得总的生产力降低,难以形成较大的农业生产规模。三丰显得南部地区城镇规范的公路都十分破烂崎岖,有的甚至还是水泥路,这就导致农村的资源很难转变城经济发展,农村基础的薄弱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村及组织运转日益艰难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有很大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缺乏规范管理,经济几类日益缩水,而债务却日益增加,使得村级组织运转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3.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效益低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供求关系也适应的发生了一些转变,市场需求多样化,方向转向高质量产品,导致农村的结构越来越不合理。许多农民盲目的跟随转变,不考虑自身优势,使得种植风险增加,不利于农业的稳定与发展。
4.人才的缺乏,制约经济发展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想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这就使得农村人才严重缺失,农村只剩下老弱妇孺,使得其发展陷入困境。
四、如何解决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加大投入,加强农村设施建设
政府出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水电、水利、道路设施的建设与修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在农村设立集体经济会社,每个人都有固定职位,并且做好选产于管理,保证集体经济的发展。
3.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经营产业化
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发展优势产业,去除劣势,不满目跟风,合适自己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推进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整体提高,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
4.引进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助力
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鼓励年轻人来农村探索,政府可以出专项紫荆用来培养专业人才,前提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出一份力,鼓励那些学业有成的的回想长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更要重视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兴农村,我们只有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才能够更上一层楼,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建国.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J].全国商情.2013(08).
[2]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出版社.2014.(07).
[3]吴越,浅议循环经济与中国农业统筹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
作者简介: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南皮县;新农村建设;问题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举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设计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规划设计必须全面,应包括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村庄布局,建设与管理,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村级民主管理等。同时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土地、环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方面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实行在有限资源下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南皮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作一探讨。
1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规划设计主导思想模糊
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生产发展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缺少资金和技术的有效支持,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发展农业生产,逐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核心思想难见成效。因此,当前新农村规划设计中更多的偏重物质环境的改善和居住空间的梳理。这就造成了新农村规划设计是优先发展生产还是优先改善生活环境的矛盾,规划设计主导思想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看似矛盾的两难境地中徘徊。
1.2 规划设计实施进展较慢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主要着力点是依据村镇布局规划,推进村庄居民点集中布局,在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农民建房基本选择与其“自留地”和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段。这种分散的居民点格局和农民对传统宅基地的留恋、地缘的集聚等,主观上为宅基地的集中形成了障碍。同时,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也在客观上延缓了农宅搬迁的步伐。这一方面造成了新农村规划设计实施进展较慢,规划设计效果迟迟不得体现。另一方面,农民暂时享受不到新农村规划设计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规划设计建设的整体实施。
1.3 规划设计基础资料缺乏
“调查――分析――规划”是规划设计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基本方法,每一项规划设计工作都离不开详实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虽然农村规划建设规模远小于城市规模,但现状村民的户数,宅基地的数量、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情况仍是规划设计编制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相对于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和资料的储备而言,农村社会的资料统计与收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并未形成一项系统工程。加上基层农村组织的经济水平有限,基层的建设部门难以提出详实的资料和数据。如部分村庄居民点甚至是1970年代所测绘的地形图,规划设计的编制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指示和标识作用等等,这些规划设计基础资料的缺乏是新农村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时常面临的困境。
1.4 技术标准难以统一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虽然已经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由于缺乏相对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相关经验,一直没有固定的规划设计模式可循,导致当前新农村建设从规划设计过程到成果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笔者在参与的几次新农村规划设计成果交流会上看到,规划设计成果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五花八门,少的仅有村庄现状,总平面布局等几张主要图纸和两三页说明文字,多的则包含了规划结构图、环境保护图、建设时序图等达三四十页内容。同时,由于目前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编制工作主要是由城乡规划设计部门及部分建筑设计单位来承担,在其他市场业务的压力和新农村规划设计低价的资金瓶颈约束下,各编制单位对新农村规划设计既缺乏足够重视,更缺乏相关研究,导致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水平良莠不齐。
2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对策与建议
2.1 规划设计要突出前瞻性
前瞻性、预见性是规划设计编制的生命。在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设计编制中,必须着眼长远,突出前瞻性,围绕发展搞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南皮县的自身特点,在布局上应当以那些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农户聚居,有可能长久存在的村为重点,特别是乡镇、集镇、小城镇的中心村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对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一些不可能成为居民集中点的地方,只对现有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不宜再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2.2 规划设计要注重特色性
新农村规划设计要从村庄的地形地貌出发,建设成独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同时要注意保护古建筑和各种古迹以及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做到新农村建设与保护古建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使“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形成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色,又生财。
2.3 规划设计要强化和谐性
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充实农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农民丰富活泼的生活空间和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因此,编制设计村庄规划必要征求当地的农民意见,使规划设计编制的过程变成一个政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互动的设计过程,从而增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
2.4 规划设计要体现实用性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必须把实用性摆在突出位置,量力而行。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统筹考虑,使规划与村庄建设相结合,与调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网点及电力、水利、交通、电信等配套设施相结合。对基础设施建设,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在哪里建什么,一定要衔接配套,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浪费社会资源,浪费财力资源。
2.5 规划设计要明确产业性
应充分考虑村镇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村镇,发展规模经济,村镇规划新办工业企业应向工业园区集聚,以利整合资源,节约用地和处理排污,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村镇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集镇、城镇、郊区、田畈、农区、丘陵地区和平原湖区、山区等不同区域、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促进商贸服务业、特色工业、生态农业、果林业、休闲旅游业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新格局。
2.6 规划设计要力求集约性
要注意保护耕地、集约用地,乡(镇)、村的规划设计,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荒坡荒地,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确要占用耕地的,也要采取“占一补一”的办法复垦耕地。按照“先规划后建房,没有规划不批建”的原则严格执行。要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操作措施,使村民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进行建设,以增强规划设计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执行的强制性。
此外,规划设计工作要坚持“高”、“全”、“特”、“新”的原则。“高”就是规划设计者的眼光要高,标准要高,要把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与城镇规划设计有机统一,逐步形成整体。“全”就是建设的内容要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充分体现协调发展。“特”就是要突出一个村庄、一个地方的个性特点,充分显示出特有的人文环境等。“新”就是要体现出道路硬化、白天净化、夜晚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等新亮点,使新农村建设成为亮丽的风景区。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新农村,2008-2.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范文6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由城市转入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召开座谈会2次,走访村庄10个,访谈群众30人。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政府层面。县乡重视,高位推进。从县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作为县级对乡镇三农工作考评的重要方面,每年乡镇精心打造一至两个精品示范点,且县四套班子及县直相关部门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评比,设定单项奖。新农村建设的好,作为乡镇领导干部在评比中有荣誉,在群众心中有份量。从乡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书记工程”,高位推进。作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挂帅负责的工作项目,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资金调度投入,都会得到有效的保障。新农村建设从开始之初就作为乡镇像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综治等几个重点工作之一,而新农村更是列为书记工程,由乡镇党委书记主管、主抓,到一线指导、调度,从人财物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倾斜,建设得到了充分保障。
2、群众层面。在之前,国家建设主战场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基础建设日益优化完成,而农村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投入相对有限。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群众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期望要求越来越强烈。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广大群众期盼,群众建设家园积极性高涨。在前几年新农村建设点有限的情况下,村民想方设法到乡镇争取新农点,都想尽早改变村民环境,有时乡镇因为选点还要协调村庄先后顺序,做好工作,逐年解决。在建设中,群众主动拆除破猪栏、厕所,主动筹资筹劳,有的建设要占用群众老宅基地、祖业,都积极主动配合工作,与乡村一起共建家园。
3、成效明显,村庄环境大大改善。农村建设,规划先行。建设前,乡村组共同商讨,拿出规划方案,从“三清八改五普及”到现在的“七改三网”都是着重围绕“拆、改、建”,围绕群众最期盼的建设项目开展,从路、塘、沟、渠、厕、房等最基本的要求必须达标做起,到后来的精品点打造,像文化广场、健身步道、路灯、绿化等环境提升,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让城里人羡慕的一方乡土。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也逐渐显露一些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问题。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点大面积铺开,建设从上到下变成必须全面完成的工作,群众积极性有所降低,从“我要建”变成“你要建”,从“主动拆”到“谈条件”,思想变了,问题随着而来,建广场要拆成旧猪栏厕所腾场地,村民提各种要求。从主动筹资酬劳到不闻不问,甚至指手画脚,家家提要求、户户不买账,作为乡村,为了推进工作,有时只有做出让步。
2、资金问题。一是成本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从开始10万到现在的30万,看似增长不少,但是现在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更是翻番增长,能做的工程量较前几年大幅减少。二是建设要求提高,筹资酬劳逐年减少甚至没有。精品示范点建设开展后,村庄之间的攀比心理严重,总认为精品点做的好,本村庄投入不够,而且村民筹资酬劳这一块建设逐年减少,无形增加了政府的建设资金压力。三是程序成本增加。现在新农村建设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要求招投标,但是一些不明情况群众总是认为乡村有“猫腻”,本可以作为奖补资金的建设变成项目资金,走程序招投标,要有公司资质,实际上一个有市政资质的建设公司根本不会去参与一个3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招投标,最后施工的仍然是个体老板,无形中增加了一些列费用,最终买单的还是政府,受损的还是群众。四是统筹资金困难。作为乡镇本可以争取像水利、一事一议、扶贫、交通等项目资金,但是上级部门并不能与乡镇按一个节拍走,乡镇为配套新农村建设给甲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结果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到乙村,对上级资金根本统筹使用不了,资金压力巨大。
3、土地问题。土管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的规定,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所谓的老宅基地、老业根本就清理不了,即使要拆有的村民要求乡村给他出证明,拆可以,但地方是我的,建其他设施就不行。碰到这样的村民实在不行的要不就回避改变规划,要不就只有强拆,干群矛盾激化,做好成了做“坏事”。
4、后期维护问题。新农村建成后,交由村庄管护,但是大部分村庄无集体收入,即使有,也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有的村民连自家门口的苗木干旱了一桶水都不愿浇,更不用说其他的管护,绿化无人修剪、路灯停电、公厕无人清扫,往往是两三年之后又回来的杂草丛生。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年初,我乡就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由我任副组长,各村“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督促、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动和运转。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9年度全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242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40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硬化组户路约4.5公里,受益455人。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