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变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时代的变化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1

【关键词】网络时代 新闻传播 多元化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化、小众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它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界限,初步构建了一些新的传播理念。

首先,打破新闻传播的区域。新闻地理上的接近性是重要的素质之一。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范围来看,或者放在其他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但如果放在事发当地,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这就是传统媒体的局限。

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新闻一旦上网,就能立即覆盖全球。

而且,网络媒体的出现,将个人真正推向了全世界媒介的地位。人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个人化,自媒体正在逐步实现。

其次,突破新闻的时间观念。报道速度越快,新闻性就越强,新闻的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旧闻”,就会贬值,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效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

网络新闻媒体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信息,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同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的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已开始弱化,甚至消失。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前后,对新闻的改动都非常方便。

因此,网络新闻传播拥有巨大的时间弹性,在内容结构的组合上有着最大的灵活度。

第三,突破了新闻传播方式。受众的需求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他们想知道不同媒体、不同信息源相同或不同的观点,他们渴望立体的信息提供。这就要求媒体具有更大的包容度,能够实现“多种信息源、同类声音、异类表现”。

传统媒体都有传播方式的局限,比如广播通过声音载体传播信息,报纸通过文字图片传播信息,电视传播的方式主要局限在图像声音,文字固然有,但不是最主要的。

而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受众在网络上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最大限度地了解一个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信息。

第四,网络带来了新的互动方式。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分水岭是清晰的。与大众传媒的如滔滔江河一般的信息相比,受众的反馈只是涓涓细流,根本不能等量齐观。然而,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它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中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使得传播者和受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对大众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传播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经历了多次的转变,而目前正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变。

第五,网络新闻突破了信息准入的限制。在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同时具有“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除了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线调查等方式,受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网络形成互动,参与到网络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中去,变新闻事件的“旁观者”为“参与者”。

网络新闻传播开放、自由,但是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必须在合理发挥自身特点的同时,依靠网络媒体记者、编辑自身的努力,以受众的利益为重,才能取信于受众,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2

关键词:教育观念;含义;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44-04

从新一轮教育改革开始以来,改变教育观念成为一句流行语,人们都在强调要改变教育观念。然而作为高频词的教育观念,却众说纷纭,人们只是未加反思地使用它,少有文章对其进行深入探讨[1][2]。这一状况致使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不一致,每个人都在自己理解上使用教育观念。虽然使用的是同一词,然而你说的教育观念与我指的教育观念的内容却不一样,也使得改变谁的教育观念成为一个不甚明了的问题。我们先探讨教育观念一词,然后再看到底都有谁的教育观念需要改变。

一、教育观念的内涵

教育观念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汇,其含意因使用者而各异。那么,我们的教育学学界是怎么理解教育观念这一词汇的呢。我们先来看几种表述:(1)教育观念,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3] 。(2)可把教育观念理解为基于对教育的各种现象和各个方面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以及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观念形态[1]。 (3)教育观念则是存在于每一个教育者和其他人头脑中的个体或群体对教育的看法和认识[4]。(4)教育观念就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在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对教育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和看法[5]。 (5)我们可以把教育观念概括为以教育价值为核心的个体对教育的基本认识与看法[6]。从上面这些表述来看,教育观念的含义似乎是明确的,就是指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然而,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各种“教育观念”的界说中所指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别,有指对“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有指“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观念形态”,也有泛指“看法和认识”。

“教育观念”一词的多种理解与“教育”和“观念”的多义性有关。教育一词词义的分歧已为我们所熟知,法国学者米亚拉雷认为“教育”一词有四种基本含义。“我们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一词至少有四种基本的含义:(1)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2)作为活动的教育;(3)作为内容的教育;(4)作为一种结果的教育。”[7]我国教育学界普遍从教育的范围对教育进行划分,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至少在两种意义上被使用。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定义只是把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包括的范围还很广。如家庭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当然也包括学校教育在内。”[8]教育的这种多义性使得人们都按自己的理解来使用教育一词,从而使得歧义丛生。

郑金洲教授在《教育观念的世纪变革》一文中指出“观念”一词有四种含义。张斌贤教授在《大学“理念”考辩》一文中提到“观念”一词有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和一般意义上的“头脑中的图象,在头脑中构想的事物意念或形象”二种意义。李君如先生在《观念更新论》中概括了“观念”的三种词义:“一种认为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即知觉和表象;一种认为观念是作为人们思维活动结果的思想或思想意识,即理性认识,一种认为它在广义上指的就是意识、精神。”[9]可以看出,“‘观念’实在有着甚强的伸缩性,它大可包罗进所有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印象、表象是观念,思想体系也是观念;小至仅限定为体系化了的思想认识,不仅是感知觉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不是观念,就是社会存在形成的社会意识也不见得都是观念。一大一小,几成天壤之别。”[1]

由“教育”和“观念”二词结合而成的教育观念的意义有很大的伸缩性,在最广的意义上,教育观念是指对一切教育现象的意识;而最窄的意义上,教育观念仅指对正规教育(即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二、教育观念的特点

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内涵丰富而且伸缩性大的教育观念,可以发现它的不同特点。

1.主体差异性

观念,不管是经验的还是理性的,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头脑并在人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0]也就是说,观念在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结果。作为反映结果,观念总是存在于认识主体的大脑之中,因而表现出它对认识主体的依附性。认识活动的主体不同,对同一事物所形成的观念也不同,从而表现出主体差异性。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教育,几乎牵涉到所有的人,因而几乎每个人都对教育有或深或浅的认识。不同的人教育观念不完全一样甚至有天壤之别。如有的人有系统的、完整的教育观念,有的人只是对某一教育现象表示某种看法;有的人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而有的人的教育观念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有的人只对教育有粗浅的感性认识,而有的人(教育家们)则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

2.内容的丰富性

作为对教育这种复杂的社会活动的反映,教育观念是一个复杂观念,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观念群”。教育观念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既包括对教育的深层次问题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如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功能观;也包括对教育的相对浅层的问题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如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内容观等很多方面的内容。

3.时代性

人和教育都是历史性的存在,社会历史永远在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人和教育都不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不断的丰富,人们需要的知识也随着时代而变化。不同时代对知识的价值和人性的认识迥异,从而导致不同时代的人对教育的认识和反映也各不相同,从而使得教育观念具有时代性。

4.稳定性

教育观念会随着时代而变,然而改变不是随机的,新时代的教育观念总会在继承前一时代的教育观念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些教育观念虽然产生于古代,却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这些教育观念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历时上千年不会被舍弃。从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理性的教育观念往往是人们对教育活动或其中的某些方面作思考以后所形成的,一经形成就不太容易改变。特别是理论化和系统化了的教育观念,是人们深思熟虑以后的结果,是经过长期的积沉而形成的,形成以后更难改变。

5.层次性

认识作为人的一种心灵活动,既可以被意识到,也可能是处在潜意识水平,不被主体所意识到。作为认识结果的观念也会因此而被意识到或不被意识到。即使是处于意识水平以上的认识,也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别,其结果是形成零散的、不系统的感性观念和系统化、理论化了的理性观念。教育观念因此而具有层次性。

6.地域性

由于交通的限制,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地域性的生存,从而使得不同地域的人类共同体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不同地域的人们会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方法来认识和看待教育,从而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念。某一地域的教育观念是当地人对当地的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也许有一天世界真的大同了,可能会有世界性的教育观念。

三、教育观念的分类

根据教育观念的不同特点可以对教育观念进行分类。

1.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主体差异性,可以根据教育观念的主体不同对教育观念进行分类。按主体的数量不同可以分为个体教育观念和群体教育观念。个体教育观念指单个个体所持有的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几乎每个个体都持有自己的教育观念,所以有多少人几乎就有多少教育观念。个体教育观念还可以按个体的身份、职业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分类。个体的教育观念千差万别,有只对教育的某个方面有感性认识的,有对教育有比较全面的看法的,也有对教育全盘考虑、深思熟虑的。群体教育观念指有着内在结构的群体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划分群体的标准和方法很多,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群体都不一样。在此只列举少数几个群体的教育观念,如大众(民众)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决策者的教育观念、教育专家的教育观念、媒体教育观念等。

2.教育观念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我们可以以时间为标准对教育观念进行划分。时段的划分可大可小,把时段分得大些,可以把教育观念分为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这是常见的一种分法;也可以把时段分得小些,则可以把教育观念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观念、古代社会的教育观念、近代社会的教育观念、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念。也可以按别的标准来划分时代,从而对教育观念进行划分,如工业时代的教育观念、网络化时代的教育观念等。

3.人是地域性的生存,教育也是地域性的教育,当然教育观念也是地域性的,没有放之四海皆适的教育观念。根据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本国的教育观念和外国的教育观念。也可以分为中国的教育观念、英国的教育观念、美国的教育观念、南非的教育观念等。

4.教育观念因认识的层次不同而具有层次性,我们可以据此把教育观念分为潜意识的教育观念、感性的教育观念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潜意识的教育观念是人们未对教育作过思考,受染于社会而形成的教育观念,不被问及其主体不会注意到这些教育观念。感性的教育观念是人们在感性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念,存在于认识者的头脑之中,也未经系统化和理论化。理性的教育观念是人们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往往以理论成果的形式出现。

四、改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观念实际上包括两个问题:改变哪些教育观念;改变谁的教育观念。第一个问题即教育观念的发展问题,也就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问题。时代不同社会为教育提供的环境不同,也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活动,人们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舍弃过时的教育观念。人们对这个问题已作深入的研究,这里就不再论述。

第二个问题,改变谁的教育观念,讨论的不是不多,而是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忽视其他个人和群体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可以先看一则报道。《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云:“有位小学老师认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成果不小,结果期末学生成绩排到了末名。她在家长会上流泪道歉,声明不再搞素质教育了;否则,不但把学生‘毁’了,学校也饶不了她。”[11]

就改变教育观念这个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也是提得最多的,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首先要改变的,因为他们是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教育观念直接支配着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将会造成不同的教育效果,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最终决定着教育成功与否。然而问题似乎并不这么简单。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中,有时候教师的确改变了教育观念,并取得理想的效果,然而在外界的压力下不得不变回来。报道出来的终究只是极少的,然而从中我们却可以窥见一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只从教育观念的角度进行探讨。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牵扯到的人员很多。从与教育的相关度来看,教育牵涉到的人可以分为教育系统内部人员和教育系统以外人员。教育系统内部人员除教师以外,还有教育决策者(各级教育官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材编写制作等相关人员;教育系统以外人员大致有学生家长、教育官员以外的官员(我国教育一直都是双重领导)及其他人员。所有这些人员的教育观念都无一例外地影响到教育的实施。这些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教育的实施,但却对教育作出评价,从而给教育实施者带来压力。

从上面的例子里我们可以读出,这位教师之所以不敢搞素质教育了,是因为受制于教育考评和社会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上去了,知识固然也就会丰富并牢固了。可是问题是,从实践和操作中所获得的知识不一定是为知识而知识的考试所要考的知识,更何况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可能从题海战以外的操作中获得。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出现了。而我们的教育考评机制没变,中考还是那个中考,高考还是那个高考。“在当今,不论地方政府还是社会各界,评价县级教育工作的第一的和最主要的指标,就是‘高考’效果。‘高考’效果好,可以‘一好遮百丑’,反之,可就糟了。”[12]这样就使得学校及教育行政机构用应试教育管理框框来不断地“规范”和考评教师们的教学行为,“也就是他们在‘持之以恒’地按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给教师排队、发奖金、评优选好乃至晋升晋级。至于别的方面则只要不出现犯罪之类重大问题,他们就可以忽略不计。”[12]教师们的压力的另一个来源是学生家长。虽然现在孩子考上大学将来未必就好,但如果没考上大学孩子的未来一定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学生的考评机制没有改变,家长们谁都不敢有丝毫大意,谁都不敢拿小孩的未来作赌注。家长们关注只能是孩子能否取得“应试”的成功。在这种氛围下,“学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赢得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变更课程,增设奥数班、辅导班等。很多所谓的‘实验班’,其实是学校倾力重点保护的、以‘应试’为目标的‘升学班’。”[13]

从教育以外对教育施以很大影响的除家长以外,还有大众媒体。在媒体化时代,大众媒体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无所不在的。纵观大众媒体所表达出来的教育观念,何止一个“乱”字能了的。素质教育正热的时候,大赞素质教育的好;素质教育风潮还没过,转头奋力吹捧各省各地的“高考状元”。儿童保护条例实施时,宣传保护儿童;家长反映小孩“调皮”难管教时,传播所谓“惩罚教育”[14]。“时下大众媒体展开讨论的教育改革话题多半是不着边际的、鸡毛蒜皮的文字游戏,诸如,‘课堂教学该不该放讲台’,‘教研员要不要参与课堂教学’,‘金庸小说进教材好不好’,‘刘翔进教材行不行’之类,无聊至极。”[15]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应试教育的历史惯性之外,还有就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应试教育管理“雷打不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影响。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教育观念转变是先导,要改变教育观念的远不只教师们,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者、民众和大众媒体的教育观念也都得改变才行。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育观念的世纪变革[J].集美大学学报,2003,(9):21-29.

[2] 高潇怡.浅论教育观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1):8-9.

[3] 裴娣娜.对教育观念变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 2001,(2):4.

[4] 吴紫彦,吴童光.现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5.

[5] 李召存.关于教育观念的理论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6-10.

[6] 赵正华,李三元.论教育观念的转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4):94.

[7] 米亚拉雷.“教育”一词的多种含义[M].郭元祥,沈剑平,译//瞿葆奎,沈剑平.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7.

[8]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9] 李君如.观念更新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1.

[10]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中央编译局,1994:112.

[11] 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2] 熊辉.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9):24-25.

[13] 程福蒙.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当代教育教学,2006,(2):23.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3

>> 浅谈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 试论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网络时代下的音乐检索方法初探 信息时代医学信息资源检索的研究 浅谈网络时代的网络阅读 网络时代的信息构建 网络时代的信息规则 网络信息检索浅谈 浅谈网络时代的编辑素养 浅谈网络时代的学校建设 浅谈网络时代审计的变化 浅谈网络时代的作文训练 浅谈网络时代的营销变革 浅谈网络时代的受众观 泛在网络时代文献检索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网络时代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的创新 浅谈信息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信息网络时代城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发展 网络时代的强制性信息传播研究 网络时代的信息与监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GenBank是美国国立研究院(NIH)、美国国立图书馆(NLM)、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NCBI)于1982年建立的核酸序列数据库,免费提供所有公开发表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及其生物学注释和书目文献等信息。它与日本DNA数据库(DDBJ)、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BL)合作,形成国际核酸序列数据库协作体,每天交换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基因库的数据来源有:从科学出版物中搜集核酸序列;科学家直接发送数据;测序中心以ESTs成批发送的数据;与其他核酸序列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GenBank提供了Entrez浏览器(Entrez Browser),用户可以检索GenBank、EMBL、PIR、SWISS-PORT、PDB等数据库的序列信息以及Medline中与序列有关的文献信息。

3因特网上查找医学信息的其他途径

目前常用的中文通用搜索引擎有:①百度搜索(http://)它是目前全球最优秀、更新时间最快、数据量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它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信息库,总量超过8亿页以上,并且还在以每天几十万页的速度快速增长。②Google搜索(http://)它是目前最优秀的支持多语种的搜索引擎之一,也是万维网上最大的搜索引擎,现能搜索80多亿网页,课用多种语言进行搜索。③搜狐公司搜狗搜索(http://)到目前为止,搜狗搜索收录的中文网页近20亿,并且实现了4~5d全部网页更新,重要网站和链接每日更新,大大降低了死链接,空链接。④雅虎中国(http://.cn)曾是纯粹的分类列表时搜索引擎的代表。目前已经实现搜索全球38种语言网页并抓取10亿中文网页。

通用搜索引擎提供的是包罗万象的查询,为了快速、准备的获得所需的医学信息,需要选择适当的检索策略。如选择合适的关键词,缩小或扩大检索范围等。

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分散和无序,影响了网络信息的检索质量。2001年出台的MPEG-7国际标准解决了多媒体信息描述的标准问题,实现了快速有效的搜索。标准化是网络信息检索的根本性技术保证。[1]智能检索是基于自然语言的检索形式,它把现代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方法引入信息检索系统,机器根据用户提供的以自然语言表述的检索要求进行分析,而后形成检索策略进行搜索,使信息检索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特征,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其功能。[2]因此,网络医学信息检索将向着规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与数据库的应用与发展,为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网络时代,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是实现医学事业快速发展,提高医疗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了解现存的信息获得途径,并掌握合适的医学信息检索方法,对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4

关键词:网络时代 前网络时代 高校 学生工作

本文中“网络时代”一词是指以互联网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标志的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前网络时代是和网络时代相对应的,它指的是网络时代以前的时代。网络时代与前网络时代相比,学生工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变革

在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管理向学生服务的转变

在前网络时代,我国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一直实行“行政本位”式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学生和校方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学生没有知情权和参与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的权利,对所受处分,没有申诉的机会和渠道,只能服从和遵守,对学生的评价也以“听话”、“顺从”和“守纪”为标准。

在网络时代,市场经济和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民主、平等、竞争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大学生权利意识开始觉醒,这极大的推动了高校学生工作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已经开始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并表现出鲜明的过渡痕迹,即一方面,学校已经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优质的服务;而另一方面,在学生工作的个别领域仍存在着学生被管理的现状。

由于学生工作指导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部分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强调从制度入手,严格管理,而不去关心规范是否科学和合理;大学生认为自己缴费上学,是“消费者”,应该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对学校的一些的做法提出质疑,二者因之在管理中出现一些矛盾,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

传统的学生工作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生的进取精神,压制学生的创造能力,使管理失生机和活力,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学生在学校中处于附属地位,这种附属性的地位及在学校中的学习实践导致了学生人格上的依附性和主动精神的丧失,个性被共性所替代。而当前,高校不仅注重管理的科学性,注重规章制度的建设,更突出规章制度的“人性化”。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关爱学生的品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2.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方式的变化

前网络时代学生工作管理方式主要是:行政命令式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育和管理。高校中大学生明确隶属于某一确定班级,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负责班级具体事宜,以班级为教育对象,实行集体教育和集体管理。行政命令式在德育领域主要表现出“行政动员式”,由上级通过正式组织动员、领导动员和层层动员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由于过去大众传媒不发达,高校内同一层级的单位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横向交往相对较少,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渠道,以及政策、观念、价值取向、信息的主渠道是依靠各级组织,由领导层层传达,层层动员。

现在,这种行政命令式依然存在,并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相对过去,其影响力已大大减弱。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们横向交流增多,民主参与式管理成为网络时代的选择。民主参与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能力。与民主参与相一致,学校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兴趣爱好,实行个性化管理,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提供给学生的服务更加多样化。

管理由刚性向柔性转变。柔性管理不仅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更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培养,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刚性管理忽视学生的个性,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见物不见人”。而管理柔性化,能够充分保障每位大学生的个性在适宜的教育情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柔性化管理是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

3.高校学生工作内容的变化

高校学生工作在网络时代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伴随网络进入高校,大学生网上越轨行为出现。大学生的网上越轨行为主要有以下表现:(1)大学生沉迷网络,影响学业。(2)大学生在网上聊天交友,浏览黄色网站,忽略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损害了身体健康。(3)个别学生敷衍学业,在网上剽窃、抄袭论文,在同学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4)网上犯罪行为出现。个别学生黑客侵入别人计算机,修改别人网站主页,制造事端,或盗取别人的邮箱密码,窃取他人的隐私。

网络时代学生工作增加的新内容还有:出现了一些与网络有关的心理疾病;一些高校之间相互承认学分,学生可跨校选课,大学生属于某一学校的归属感变弱,由“单位学生”向“社会学生”转变,各校学生工作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问题也提上了工作日程。

减少了一些老任务。网络时代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一些学生工作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已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舞台。如过去大学生“统分统配”政策已成为历史,学生工作毕分办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高校大规模扩招和后勤社会化,学生住宿问题已交给社会来解决,一部分学生宿舍管理正在或将要从高校学生工作任务栏内消失,等等。

学生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工作难度增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大大增加。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现代化,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德育难度大大增加。二是学生工作手段和方式复杂化,对学生工作者的要求更高。学生工作更讲究疏导、熏陶和感染,学校要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工作手段多样化,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更全面,学生工作内容向纵深和纵广方向发展。

4.学生工作者和学生角色、地位的变化

在前网络时代,大学生在学校管理中是“被管理”和“被教育” 的对象,学生工作讲究“服从”和“听话”。学生工作的重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辅导员肩负这一重任,通过对集体“灌输”式的教育,即“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方式管理教育学生。学生辅导员“融党政于一体,集教育管理于一身”,充当起学校最为基层的学生工作者,他们和校学生处及校团委的老师一起担当起学生“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低,同时校方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所作的努力也太少。有些管理者甚至认为,学生只是“过路客”,参与学校的管理只会为管理部门“添乱子”。“而事实上,在学校的几年时间内,他们都是一个影响着他们生活的集体的成员,应该鼓励大学生不仅懂得他们所在的大学决策是怎样做出来的,而且还应该号召、要求他们以校园公民的身份参加进去。”

在前网络时代,校学生会是高校中由学生组成的最大的民间性组织,但是它的学生代表性不强,又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独立性因此大打折扣,学生会只能看作是学校团委的一个下属机构。

而在网络时代这一切都渐渐地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和学生工作者之间是平等关系。这种平等体现在学生和学生工作者之间互相尊重,学生工作者不再强求一律,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模式来要求学生,评价标准趋于多元化。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5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公共图书馆 生存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给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并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的公益事业,面对多种信息资源并存的状态,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生存和发展适应多种资源建设和服务内容拓展的新趋势至关重要。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是公共图书馆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实意义

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的丰富公共图书馆馆藏、方便公共图书馆管理以及民众对图书馆建的需求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丰富公共图书馆的馆藏。

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利于丰富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让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服务于社会。对公共图书馆而言,传统的纸质书籍、期刊、杂志等因为资金的限制,其建筑规模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字节可以存储在数字存储介质上,人们可以尽可能的广泛地收藏各领域各层次的图书,极大地丰富了公共图书馆的馆藏。

(二)方便公共图书馆的管理。

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对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管理网络化的运用,方便了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具体说来,在公共图书馆中,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基于局域网、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建设信息资源的同时,为实现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提高管理的效率、准确率,降低劳动强度,也可以将原有的馆藏一并纳入到管理系统,极大地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提供了方便。

(三)民众对图书馆建的需求。

在网络时代,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从纸上去获取信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网络还寻找有效信息,对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使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以任何信息终端获得他想要的信息。不难看出,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适应了民众对图书馆建的需求,是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网络时展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分析

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公共图书馆的适应性不足、公共图书馆的规范化欠缺、公共图书馆员素养待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

(一)公共图书馆的适应性不足。

公共图书馆的适应性不足是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困境之一。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面对现代图书馆的网络化发展,无法较好地适应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致使许多公共图书馆处于被时代淘汰的边缘。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更新上,与当今网络资源相比,更新速度较慢,信息量较小,很难保持信息的新鲜度。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公共图书馆面临与时代脱节的困境。长此以往,很难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公共图书馆的规范化欠缺。

规范化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库创作质量,公共图书馆的规范化欠缺也是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瓶颈。当前,部分公共图书馆在网络化的影响下,开设了电子阅览室,但由于缺乏对电子阅览室规范化的管理,使得电子阅览室无章可循,与此同时,查询服务效果及网上资源共享的作用也难以发挥出来。公共图书馆的规范化缺失,使得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代化进程缓慢。由此可见,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规范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三)公共图书馆员素养待提高。

公共图书馆馆员素养待提高也使得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陷入困境。图书馆员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馆员的管理水平受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影响,表现在自身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外语能力有限,对于图书管理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也难以掌握,使得网络时代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说来,公共图书馆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将影响图书管理员的服务质量,无法为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而外语能力有限,则使得公共图书馆员对学科前沿消息的了解滞后,无法快速准确地传达公共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在专业技能的掌握方面,网络时代要求公共图书馆员具备现代技术的操作应用能力,以迅速帮助查找读者所需要的文献,但就目前而言,公共图书馆员还有很大一部分馆员难以达到网络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员的要求。因此,加强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

三、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建设水平,针对上述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困境,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6

一、网络时代医院政工管理工作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第一,医院政工管理系统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公立医院的政工管理系统建立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医院政工管理系统也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相对于医疗改革的整体进步和医院内部其他管理系统的发展,政工管理系统的改革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别是在进入网络时代后,外部变化日新月异,政工管理系统与时代脱轨,导致医院的政工管理工作浮于表面,其作用也逐渐被弱化,没有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

第二,医院政工管理工作的对象和内容更加复杂。

网络具有开放性、分散性、异质性和虚拟性,各种信息交织在一起,对我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产生极大的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价值观、人生观、工作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正在腐蚀一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网络时代信息的泛滥和易获取使得医务人员注意力分散,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沟通渠道的分散性和群体化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和方式的作用,增大了医院政工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

第三,对医院政工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网络时代医院政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不仅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而且对医院政工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时代的医院政工管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涉及的领域广,医院政工管理人员必须主动更新观念、积极适应形势、努力改进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网络时代医院政工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

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给医院政工管理工作产生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也给医院政工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网络开辟了医院政工管理工作的新阵地。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上网更加便利,人们的生活与网络更加密切。而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流行和普及,开辟了新的政工管理工作的阵地。

第二,网络增强了医院政工管理工作的吸引力。

利用网络开展医院政工管理可以充分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丰富政工管理工作的内容与形式。运用QQ、微博、微信等工具使沟通对象更加聚焦、沟通时间大大缩短、沟通内容更加深入,从而迅速受到人们的欢迎,已经成为中青年群体主流的沟通渠道,目前全国有超过6亿用户在使用微信。运用这些工具开展医院政工工作,有助于增强对医务人员等政工工作对象的吸引力。

第三,网络提高了医院政工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运用QQ、微博、微信等工具,一方面能够实现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群体或个人)的直接交流,提高政工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与对象的即时沟通与互动,有助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

三、网络时代完善和发展医院政工管理工作的建议

第一,医院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政工管理工作。

近年来,不少公立医院单纯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医院政工管理工作。实际上,思想政治工作是强化医院管理的有效途径。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塑造良好的医院文化,减少医患矛盾,为医院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高的复杂性,网络建设需要资金投入的保障,没有医院领导的重视,医院政工管理工作是很难做好的。

第二,加大对医院政工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

如前所述,网络时代对医院政工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医院政工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是加强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四大块内容:一是政治理论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以坚定的政治立场确定方向,以高尚的人品和素质面对工作和生活;二是基本的医疗服务技能培训,不可以在工作中说外行话,做外行事;三是政工理论培训,学会科学的做思想工作,正确的做人的工作;四是网络技能培训,即使掌握流行的网络工具运用到政工管理工作中。

第三,充分发挥网络为医院政工管理工作服务的功能。

目前,许多医院已经十分重视网络的发展,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硬件和软件上并不落后。但是,网络在为医院政工管理工作服务方面仍然大有可为。例如:可以通过制作新颖活泼的版式和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软件,把新闻、图片、背景资料等集于一体,发挥网络声、像、图、文并重的优势,让广大医务员工喜闻乐见;通过创建各种形式的栏目,让医务人员随时都能进入网上阅读及下载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课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通过电子邮件将学习通知、计划、教材直接发往临床科室,将学习内容直接上网。

第四,开辟网络时代的医院政工管理工作新阵地。

当前QQ、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沟通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医院应当积极运用这些工具,开辟医院政工管理工作的新阵地。例如:医院开设自己的微博、QQ群、微信群,作为信息和与医务人员沟通的渠道;政工管理人员针对特定的工作对象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提高沟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注重线上和线下的平衡。

网络作为开展政工工作的创新平台,是对传统政工管理的开拓和发展,但并非对传统政工管理方式的替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单纯强调政工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将导致政工管理工作的虚拟化,是政工管理流于形式而起不到实效。网络时代的医院政工管理工作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注重线上和线下的平衡,从多个角度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和灌输。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