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未来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未来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未来发展趋势范文1

>>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旅游景区发展智慧旅游的策略研究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大连市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城市规划与景区规划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智慧景区IT能力模型及其核心构成研究 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及发展趋势探究 成都智慧体育旅游景区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 国内智慧景区发展研究综述 论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 论物联网中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构成及未来发展趋势 从网络英语词汇的构成探究其发展趋势及影响 智慧城市引导下的智慧旅游构成及支撑体系研究 河西走廊智慧景区旅游发展前景初探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景区信息系统设计 浅析智慧景区功能与框架的设计 基于服务角度的智慧景区建设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吴信才,白玉琪,郭玲玲.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现状及展望[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4).

[7]林锋.基于DotNet和WebGIS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8]邹湘军,孙健,何汉武,郑德涛,陈新.虚拟现实技术的演变发展与展望[J].系统仿真学报,2004(9).

城市规划未来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规划信息化;发展趋势;关键技术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这两大要素都对城市提出了更高效、高质的功能性需求,因此城市规划的责任进一步加重了,需要向更高的水准和层次发展来满足实际需求,规划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状况的外在体现之一。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规划模式,规划信息化继承了旧有城市规划模式的复杂化特征,而综合运用的多种信息技术令这种复杂化特征愈发明显,因此,规划信息化自身的技术特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预估其发展趋势的关键。

1 规划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特征

城市规划的工作虽然繁杂,但大体来说可以分为规划设计、规划管理、规划辅助这三类,用于城市规划的诸多信息技术基本都是为这三项工作服务的。因此以这三种技术目的为基准,分析规划信息化中关键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

1.1 用于规划设计的信息技术

目前应用于规划设计的信息技术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数据挖掘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1.1.1 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是某一类型技术应用模式的统称,这类技术的基础在于城市规划的基础信息建设。事先建立城市规划专用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将城市区域内的基础地形图、历年的规划记录和规划数据、各种城市信息的统计资料等基础信息都存储在里面,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信息使用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基础信息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具有表面化特征,但具有很高的挖掘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和发掘才能实现基础信息价值的最大化,所以这类技术才被称为数据挖掘。总体来说,数据挖掘技术具有提升规划设计中所用信息价值的功用。

1.1.2 虚拟现实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在于以电脑模拟出虚拟的规划设计结果,与普通虚拟技术不同的是,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的空间具有三维化特征,而且能实现感观模拟效果,令使用者不只通过视觉,还能以嗅觉、触觉、听觉等感观去实际感受规划设计的效果。严格来说,虚拟现实技术将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预期、效果检验三项工作融合在了一起,规划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并立刻看到预期的设计效果,亲身体验到实际效果的优劣,并对不足的部分即时修改。这种设计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而且对规划设计的质量也有很好的优化效果。

1.2 用于规划管理的信息技术

规划管理一直是城市规划的一大难点,城市规划牵扯到多部门、多领域、多人群,可以说几乎与城市的所有居民都有联系,这种复杂性导致了传统的规划管理一直呈现不同程度的混乱状态。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正是信息技术中的数字管理平台和电子一图技术。

1.2.1 数字管理平台。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必须办理的规划业务不仅种类繁杂而且数量庞大,为此,许多城市都为规划管理建立了专门的电子业务平台,以期实现相关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电子平台不仅具有极高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能效,而且为城市的所有民众提供了参与城市规划的窗口,能令规划的管理决策更贴合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提升城市规划质量。

1.2.2 电子一图技术。电子一图技术是GIS技术、信息制图技术、电子地图技术、动态数据技术的一种统合应用。这种技术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需要用到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资料数据等全部统合、叠加、拼接到城市的电子地图上,并令该图能反映出这些数据的动态变化。这样一来只要通过操作这张电子图就能实现全部的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在图上对某区域进行规划管理时,相关的管理信息立刻就会全部显示出来,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规划管理的条理性和效率。

1.3 用于规划辅助的信息技术

规划辅助的工作通常与上述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结合起来,不能独立存在。但用于规划辅助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在这里将其与设计、管理分开讨论。以规划辅助为目的的最典型信息技术就是城市规划专用的动态化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数据网络。这二个信息系统通常共同进行建设和应用,通过网络对规划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提取,以数据库对规划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二者共同构成的规划辅助系统相对独立于设计和管理系统之外,能实现独立收集、独立存储、独立运作,但可以随时为规划设计提供数据资料,为规划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2 规划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规划信息化在未来的发展受两大因素影响,分别是技术和需求。其中需求因素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而技术因素则因特征和水平可以实现短期内的预测。因此,这里仅以目前可预知的技术水准,结合最迫切的发展需求,讨论规划信息化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2.1 数据网络技术促成的信息共享趋势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规划用信息数据库,但在共享方面做得并不好,数据库的独立性过强,一方面难以实现跨城市、跨领域、跨部门的技术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也使数据库的应用能效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加强共享平台建设和数据网络建设,一方面将城市规划的数据库与公安、税务、工商、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建立城市整体的数据网络;另一方面,与其他城市展开合作,连接数据网络,期望最终能完成全国范围的巨大城市规划网络,这对我国城市规划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2.2 遥感监测技术促成的动态规划趋势

目前的规划信息化模式无论是设计还是管理在动态性上都有所不足,难以满足越来越快的城市变化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遥感监测技术,将其与前述的虚拟现实技术、电子一图技术结合起来,对城市中的各项规划信息实行动态监控、动态反馈,保证城市规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3 GIS技术促成的智能规划趋势

从本质上来说,城市规划是一种有方向性的成果预期,因此预期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的最终质量,这种特征反映到规划信息化上就是发展趋势的智能化。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最适于智能规划的技术是GIS,因为GIS技术原本就集成了空间分析和数学模型两大技术,这两种技术都可以应用于智能分析。通过对GIS的改进和融合,可以令其与基础数据库连接起来,预测出更准确、全面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效果。

3 结束语

作为信息技术实用化的产物之一,规划信息化必然会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创新而持续进步和成熟。可以预期城市规划总体在未来的发展依然会是一个多元化和动态化的进程,因此未来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也会呈现出这种技术特征,这为技术人员对规划信息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相信未来以更多特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规划信息化能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工程中发挥更理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进程[J].规划师,2007(9).

[2]李成名,等.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5.

[3]于静,程鸿.加强城市遥感影像技术在城市规划监控中的应用[J].城乡建设,2007(3).

城市规划未来发展趋势范文3

世博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1年的伦敦,作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决定举办一个世界博览会来显示其在工业和技术上的优势。首届世博会的目的是“展示、竞争和鼓励”,通过展示来自各地的艺术和工艺产品,“使不同的国家和大陆隔绝的距离在现代科技面前快速消失,所有国家从此都可以朝新的方向发展”。因此,会展行业从开端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呈现。虽然当今世界已迈进后工业化时代,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与虚拟技术使沟通更加快捷,但作为“展示、竞争和鼓励”重要平台的会展行业,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新格局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作为服务于会展经济的展览展示行业,以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不断拓展其适应的新领域与发展空间,成为技术多元、人才密集、创新力强、适应面广的新型创意产业集群。

本文将就展览展示行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作浅要分析。

一、我国现代展览展示行业兴起的时代背景

现代展览展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和现代产业经济两大因素的支持,拥有悠久璀璨文明与强大经济潜力的中国,无疑呈现出了值得期待的市场价值,而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为社会文化觉醒、城市品牌展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动力。

国家统计局2013年发表的权威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6.908亿,占13亿总人口的51.3%,常住城市人口总数首次超过农村。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质的飞跃,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里程碑,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的硕果,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的人口城市化率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平均每年增长大约1个百分点,现已进入城市化率从30%~70%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2009年达46.59%,2011年已近50%。西方发达国家发展200年的城市化历程,我国只用了30年时间。城市化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涌动。都市生活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发展模式,这直接催生出对城市文化展示设施的巨大需要,尤其是突出展示城市规划思路和建设成就的各级城市规划馆。

除了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重要的媒介事件也影响着中国的展览展示行业。2010年盛况空前的世博会开启了世界与中国无国界对话的窗口,更在国人面前首次清晰证实“展览展示”与“品牌价值”成功连接的超级案例,在这场为时6个月的世界性盛会中,“国家品牌”、“城市品牌”的内涵和价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激荡,所有依托于此的区域文化与经济表现都得以到达更高层次的认同与发展空间。在世博会结束后相当长的时间段内,这种影响力持续攀升、更新。现代展览展示,无论是传统商业展会、主题文化艺廊、城市规划展示都在大信息、大传媒时代被赋予更大的魔力。

这也是世博会后中国展览展示行业快速成长、渐成规模的关键性时代背景。除了传统的博物馆文物性展示,全国各地开始兴建各个层级的城市规划馆,重视形象传播的企业也陆续建设企业展馆作为品牌二次传播的绝佳选择。据专业部门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性展览场馆数量在五百座左右,展示总面积已逼近六百万平方米。伴随着展览展示行业的长足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宁波、深圳等地已逐渐建立起大规模的现代化会展中心,面积在十万到二十万平方米不等,全国各地的重要省会城市也纷纷效仿。其中,专门用于城市规划思路与建设成就展示的城市规划馆,更是以一种规模化、逐级开发的姿态强势崛起。

二、我国现代展览展示行业的现状

就我国特殊的发展阶段和文化需求而言,展览展示行业在以下三个方向渐成规模,逐渐形成三大发展中心。

(一)以城市规划馆为主体的城市品牌展示中心

城市规划馆自1989年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至今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在2000年以前,城市规划馆还处在规划文本简单展示的初级阶段;随着2000年标杆性的上海城市规划馆开馆,关注城市定位策略与功能布局的第二代城市规划馆营运而生;2000年~2010年间城规馆在建筑风格营造及多媒体展示技术领域颇有成绩,开创了第三代城市规划馆建设的新趋向;随着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信息与传媒时代的第四代城市规划馆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席卷而来,城市主题展示与整体品牌营销的概念深入人心,正是基于此种时代特征,各级城市正在以品牌营销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规划馆的价值和意义,迫切想通过建设彰显城市特征和发展潜力的城市规划馆来实现城市有力的宣言。在城市规划馆领域近20年的集中建设阶段已经发展起一批极具创意设计能力的专业公司和咨询团队,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创意中心和以深圳为中心的华南创意高地。

(二)以企业展馆为主题的品牌展示中心

整合营销功能会展作为企业之间的一个有效的营销平台,为企业展示产品、收集信息、洽谈贸易、交流技术、拓展市场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会展在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发达国家,会展营销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重要营销手段。同时,会展经济也是一种竞争的经济,众多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聚集在一起,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直接交流,信息被充分披露,是一个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价值规律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产品的销售价格趋近生产成本,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

整合营销理论认为,在营销可控因素中,价格、渠道等营销变数可以被竞争者仿效或超越,而产品和品牌的价值难以替代,因它们与消费者的认可程度有关。整合营销的关键在于进行双向沟通,建立一对一的长久的关系营销,提高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会展具有整合营销功能,可以利用多维营销的组合手段,如会展的报刊、电视、广播、因特网、户外广告、实地展示、洽谈沟通等各种营销方式,这种整合营销功能有利于企业与顾客的交流,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与品牌的认同度,促进企业销售工作。在会展上,生产商、批发商和分销商汇聚一堂,进行交流、贸易,某种程度上甚至就是一个信息市场。企业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宣传自己的产品,推介自己的品牌、形象。企业与顾客可以直接沟通,得到及时反馈。企业可以收集有关竞争者、新老顾客的信息,企业能了解本行业最新产品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构成决策依据。

除了常规意义上的产品展示,现代企业展馆更是将企业文化与品牌价值的重要性提升到不可复加的地位。这种核心背景的认同使得展馆展示之后的营销活动不仅是产品力量的说服,更是品牌认同的制胜。

(三)以主题性文化展览为主的国民教育中心

盛世修馆,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主题性文化展示的多元化和品质化。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国民文化水平及审美需求不断提升,题材多元且内涵深刻的主题展览成为人们拓展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有经济实力的大中型城市更是纷纷出台“百馆建设规划”,在未来形成巨大的策展市场。(1)各类博物馆:博物馆类型多样,如综合性城市博物馆、纪念馆、专题博物馆、企业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产业博物馆、私人博物馆等等。(2)主题展示馆:生态馆、循环经济展馆、低碳建设展馆、人防建设馆、科普馆、科技馆等等。此类展览虽常年以较高的速率发展,核心观众群体的养成和传承必将形成巨大且深厚的发力空间。

三、我国现代展览展示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展览展示行业呈现出以下六大趋势。

(一)市场总量快速增长

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富有潜力的市场,同时也是门类齐全的产业大国。巨大的市场购买力,丰富的低成本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不仅能促使我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和加工中心,同时也为我国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会展中心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十五期间,我国展览收入以平均每年约20%速度递增,展览市场总量迅速增加,其原因主要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拉动;中国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的拉动;国家进一步启动内需的拉动;地方政府重视展览业;展览业国际化程度提高等等。

我国展览收入占GDP比重2005年仅为0.09%,发达国家该比例0.1%~0.2%,我国展览市场在“十一五”期间又进一步扩大。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很快,但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02年全国服务业的增长值只占GDP的3.7%,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也远远低于世界一般水平。因此,中央政府在一些重要文件中多次强调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属于服务业的展览业也必将更快发展。

中国会展经济方兴未艾,目前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潜力还很大。2004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5%,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7%,但目前中国展览业的年产值约为80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展览业年产值的0.3%。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以及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今后中国会展业将面临难得的机遇,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十一五”期间中国展览收入占GDP比重的进一步提高,展览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增长幅度已高于“十五”平均水平。

未来,中国必将成为世界第一展览大国。

(二)产业化趋势明显

随着中国展览展示市场的快速扩大和对行业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展览展示行业越来越被视为最重要的服务产业看待。为了促进会展行业的持续发展,中国从政府、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三个层面进一步推动行业市场化进程,政府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服务,进一步确立展览展示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服务和桥梁作用,大力发展展示产业。

展览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与发展,展览策划、展览广告、展览设计、展览运输、展览工程、展览旅游等相关产业链快速拓展。

(三)专业化程度提升

现代展览展示行业的各个门类都由最初相对单一、被动的模式向多元、互动的模式转变,其中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成为展览展示行业的前沿核心技术。新的技术手段不仅使实体的展示空间更加丰富、流动,富于变化;同时也成为各类虚拟空间、魔幻空间的基础技术手段。现在大型的会议、节庆、典礼、舞台演出等都需要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展示手段的综合参与。以发展最为迅猛的城市规划馆为例,它已经由一个专业规划类政策展示的场馆蜕变成集规划展示、文化、教育、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览建筑,它实现了规划展示公示功能、科技展示与教育功能、图书资料阅览功能、城市观光与休闲娱乐功能、会议与办公功能的全方位复合。所以要求规划馆的功能设计应强调其复合特征性,即将不同性质的功能区块在各自的功能、技术、交通、景观的需求下加以分析以寻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对多样性与复合性的关注始终贯穿于规划馆展示功能与格局设计的全过程。

在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的推动下,现代规划馆早已摆脱了传统的展览方式,图片展示、模型展示、普通的多媒体展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展示的需求,高科技支持下的多种展示方式应运而生,其中包括:数码电影系统、幻影成像系统、大型宽幕影视观摩系统、思维动画立体影视系统、360度三维虚拟影视演示系统、虚拟驾驶系统、人景合成系统、表面声波触摸系统、游客查询系统以及多媒体系统的整合运用等。

现代展示手段要求城市规划馆的设计必须打破以往标准式展览空间的单一布局模式,强调布局的灵活性与丰富性,更为重要的是,城市规划馆已不仅仅作为展示的容器,其设计理念与空间形态也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最为标志性的展品,其所提供的空间场所体验是整个参观体验全流程中不可缺的核心部分。因此,如何创作与多种展示方式相结合的多样性和复合性的展示空间,以及如何将参观体验同空间体验融为一体,是现代城市规划馆设计的焦点所在。

专业化策展的趋势也会带动展览从业人员素质的极大提升,未来的展示行业从业人员将会接受专业的策展设计培训,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特别是管理人员、策展设计团队、项目经理的业务素质,使其具备宽阔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预见性和良好的服务精神,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与行业合作。于此同时,行业的专业化也将逐渐培育出专业的观众群体,进一步对行业产生良性刺激,促使展览展示行业形成高水平的审美标准和业界标杆。

(四)展馆面积及类型持续扩张

我国展览业发展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硬件优先发展。近年来,全国掀起了各类主题展览馆的建设,展览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大有超前发展的态势,展览场馆建设档次高、面积大、科技含量高。以规划馆为例,由于其在城市品牌宣传、市民教育、招商引资、政务公开等方面所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中国中东部地区50%以上的地级市已建设有规划展示馆,江苏、广东等地区的规划展示馆已逐步向县级、开发区、乡镇级覆盖,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明确要求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目前规划馆建设规模数据,县级城市约为3000~5000平方米,地级市约为5000~1000平方米,省会城市约为10000~15000平方米以上。

(五)专业化竞争加剧

中国展览市场目前竞争激烈,表现在展览城市之间、展览企业之间、展览项目之间、展览人才之间的全方位竞争“白热化”。

展览城市间的竞争:我国已有几十个城市定位在“会展中心城市”或“会展名城”上,这些城市纷纷在城市基础设施、会展软环境建设、品牌展会培植方面加大投入,展览城市之间剧烈的竞争不可避免,通过竞争将逐步形成合理的展览区域布局。

展览人才的竞争:未来中国展览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展览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制定鼓励展览业发展的政策,对于展览人才采取优惠的引进措施,有成功展览工作经验的高层展览专才是各地展览企业猎头的目标。各地高校纷纷设立会展专业,培养本地展览人才。展览企业重视员工在职培训,提高员工展览专业素质。

城市规划未来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城市水文地质信息;数字化;发展趋势;应用价值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壮大的同时伴随着地下水资源衰减与污染、地质灾害等水文地质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来充分认识城市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和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就成为了摆在城市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水文地质信息科学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可以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是未来“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

城市水文地质学主要是以城市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城市地形地貌、岩土体出露及埋藏条件、地质构造、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水质水量与城市供水、涉及地下水活动相关的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滑坡等)以及地下水污染监测与修复等水文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因此,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城市水文地质的基本结构及形成条件;2)地下水的分布及埋藏条件;3)地下水位、流量、水质、水温等动态信息;4)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及利用现状;5)与地下水活动相关的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及现状条件;6)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分布范围等。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就是将以上内容纳入到一个综合管理平台中进行管理,他能实现对城市水文地质信息进行动态监管,通过数据综合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亦可服务于社会各行业。

2现阶段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以纸质文献和人工管理形式进行,缺乏对水文地质资料的连续性与系统性研究,主要表现为:1)“数字化”程度不高。现在少数大城市正在开展“数字城市”(digitelcity)工程建设,但暂时未将水文地质信息纳入到“数字城市”建设中去。2)对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的研究常忽略其应用价值。虽然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研究工作,但与研究的火热程度相比,对于城市规划与管理者来说,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往往容易被忽略。目前,鲜有将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应用到社会管理和城市规划中的实例。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应用价值的重要性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3)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相关机制尚不完善。虽然部分城市相继出台了一些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准则,但实际执行过程中,限于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欠缺,加上相互监督不力,内部监管准则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

3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1)先进的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将应运而生。建国后,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数据资料,这些数据具有来源广、类别多、数量庞大等显著特征。最近几年,我国先后在北、上、广、深等多个城市开展了三维城市的地质勘探,使得数字城市的地质属性呼之欲出。未来,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应该会纳入到“数字国土”或“数字城市”的统一规划中去,研发并建设专门的“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决策支持系统和服务应用系统,该系统一般要求:①具有高度一致的概念化模型,拥有数据化模型,统一的标准、代码与接口;②能实现基础的水文地质数据库与管理区域内的离散式水文地质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叉访问功能;③可进行城市水文地质数据的分析和二次升华,支持应对复杂水文地质问题的决策;④能实现地下水与含水介质体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分析、表达及过程的三维可视化;⑤输出功能完备,能生成各种样式的表格、图形;⑥能适时动态地监管地下水环境及地质灾害等;⑦可用于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等的数值模拟、预测、预判及规划的决策;⑧具有较好的信息保密功能。2)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化水平将大幅提高。由于缺乏对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充分认识,部分地区在城镇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所谓“发展”或快速城镇化,出现城镇规划建设选址不安全、人口激增导致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使城镇化建设出现事倍功半或陷入困境。为摆脱这些不利影响,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规划师开始重视水文地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规划师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将逐步树立水文地质信息利用观念和防灾减灾理念;城市供水者也会充分利用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且高效的管理,使水资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3)将出现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专门机构。随着水文地质信息管理方面的流程规范或准则的进一步完善,部分城市可能会出现负责“数字城市”的专业咨询机构,通过政府牵头,将各部门、各行业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整合,通过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平台,对内为政府部门提供免费咨询,对外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偿咨询服务等。

4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与水文地质相关的地质灾害、环境及生态问题凸显,如何充分利用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来预防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水文地质问题体现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而人们对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深入和重视,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从业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发展将越来成熟,其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冲龙,牛瑞卿,刘刚,等.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解决方案[J].地质科技情报,2003,22(3):37-39.

[2]王金艳.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J].黑龙江科学,2014,5(2):186.

城市规划未来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2.规划技术路线

2.1 城市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3)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4)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2 规划技术路线

(1)尤其是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2)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3)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4)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5)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3.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4.居民与工业的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规划都需要有绿地规划,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应充分利用龙河公园、龙河等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6.结语

城市规划未来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初探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每个城市都存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状态、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并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1 城市规划的内容

通常,人们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它是由城市人民政府制定,并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在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的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设施等布局的地方性法规或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全面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们的居住、工作、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2 城市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市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城镇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2.2 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2.3 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自然环境要素,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2.4 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 城市规划技术路线

3.1 城市规划原则

3.1.1 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3.1.2 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

3.1.3 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

3.1.4 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3.2 规划技术路线

3.2.1 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应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

3.2.2 重视现场踏查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市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2.3 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不但要考虑市域范围内经济、地理、人文、重大基础设施等综合情况,还要充分考虑研究周边城市的自然、经济状况,尽量利用周边城市的经济、基础设施等优势,避免无谓的重复建设。

3.2.4 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等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并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

3.2.5 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城市空间的骨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空间格局。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服务城市经济的发展。确定科学的道路系统,明确道路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强化城市中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

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应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城市地域采用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在我国,一般特大城市应采用以轨道公交为主、小汽车和地面公交为辅的交通模式,大城市宜采用以公交为主、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中小城市则应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交通模式。

5 居住用地与其他用地的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住用地与其他用地的矛盾,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地系统,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充分体现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新建工业园区应远离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

6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规划都需要有绿地规划,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7 结束语

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在于将一个城市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并把城市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结合城市规划重点解决问题,对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在城市规划中实现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拓宽城市规划设计思路,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合理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钦楠. 建筑设计方法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