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法

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碳排放 LMDI模型 西北五省

一、前言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北五省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是给环境带来了负面效应,如CO2排放逐年增加。在全球变暖引起整个世界关注前提下,如何控制和消减这种趋势,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很多研究,其中国外代表性研究成果有Wang(2005)等指出能源强度是减少CO2排放的最重要因素 [1]。Zhang(2000)等指出政府通过政策和技术手段大大降低了能源强度[2]。国内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徐国泉(2006)等指出经济发展拉动了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增长,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具有抑制作用,但是难以抵消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导致中国碳排放量增长[3]。宋德勇(2009)等指出我国4个阶段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是碳排放波动的重要原因,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是减少碳排放的根本途径[4]。

目前还没有对中国西北五省碳排放因素进行定量分解并相互比较的研究。本文基于指数分解法中的对数平均方法,以西北五省2000 —2010年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西北五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以期探求出减少西北五省碳排放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西北五省碳排放量的测算和基于LMDI模型的碳排放公式分解

本文利用各种化石能源的消费量,粗略地估算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借助B.W.Ang(2005)的LMDI方法,将西北五省碳排放分解为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碳排放系数、人均产出、人口数量五个因素。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2011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年)。

三、实证分析

(一)西北五省的碳排放量概况

2000—2010年10年间,西北五省的碳排放量总共增加了15025.64万吨,增长率为206.62%。其中,碳排放量增速最快的是宁夏,其次为陕西,第三位是新疆,第四位是青海,最后一位是甘肃。

(二)各分解因素对西北五省碳排放量影响

2000—2010年,能源结构因素促使西北五省碳排放量增加。具体来说,能源结构因素导致陕西、甘肃、新疆这三个地区碳排放量上升,其贡献值分别为464.34、61.40、4.85;但却导致青海、宁夏碳排放量下降,其贡献值分别为-50.49、-185.59。

能源强度因素是西北五省各地区碳排放下降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对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碳排放的贡献值分别-2729.25、-5551.57、-1510.17、-12684.89、-4267.18,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调整与变化是导致西北五省碳排放量下降的关键因素。由于西北五省产业结构不完善,仍然以工业为主,服务业欠发达,因此西北五省的能源强度与全国水平相比要高。调整产业结构也就成为西北五省节能减排的核心政策。

经济发展因素导致西北五省碳排放量增加,其对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碳排放的贡献值分别为11539.70、6880.87、2030.08、6516.44、7670.99。因此,如何发展经济又对环境产生较小影响成为西北五省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口数量变化因素也导致西北五省碳排量增加,但相对经济发展因素来说对西北五省产生的影响较小,其对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碳排放的贡献值分别为324.77、38.48、123.70、423.37、695.01。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2000年至2010年西北五省各地区的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且自2002年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以来,碳排放量增速变快。仅在2010年,碳排放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

按照各因素对碳排放量贡献程度的不同,这里将陕西、甘肃、新疆归为一类,将青海和宁夏归为一类。

对于陕西、甘肃、新疆,各因素的贡献值中正指标有能源结构、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变化因素,负指标只有能源强度因素,其中经济发展因素是主要因素。

对于青海和宁夏,各因素的贡献值中正指标有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变化因素,负指标有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因素。

(二)政策建议

1、针对陕西、甘肃、新疆的政策建议

由于经济发展因素是造成陕西、甘肃、新疆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所以这三个地区应该制定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政府需要研究出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改善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地区加大低碳产业的投入,逐步推进低碳产业发展。

2、针对青海、宁夏的政策建议

能源结构因素是青海、宁夏区别于其他三省碳排放因素分解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煤、原油、天然气等为主。这些一次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过渡依赖一次能源消费必然会造成一次能源的浪费。在没有高效的开采技术条件下,应该加大对一次能源的保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方法,通过清洁能源的开发,提升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3、针对西北五省各地区总体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减少碳排放量的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

在分解碳排放量的四个因素中,能源强度因素是导致西北五省各地区碳排量减少的因素。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西北五省碳排量基数大、增速高的根源。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培育和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极有可能成为西北五省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旅游业。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例如物流配送服务业等西北五省具有潜在优势的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强能源的合理开发,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

结合西北五省自身的环境特点,如日照充足、高原风力资源充沛,通过招商引资在日照充足的沙漠地区建立太阳能工业区,利用环境优势来发展工业。西北五省不仅太阳能能源丰富,风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应充分利用自身风力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加大对风力资源的开发与投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Wang C,Chen J N,Zou J. Decomposition of energy related CO2 emission in China:1957—2000 [J]. Energy,2005,30:73—83

[2]Zhang Z X. Decoupling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 from economic growth:A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World Development,2000,28(4): 739—752

[3]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

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能源价格;能源消费;能源效率;经济发展;碳排放量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182-03

一、引言

伴随着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生效、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的制定以及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究根溯源是人类活动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环境组织已经联合各方力量呼吁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要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现在,中国在碳排放总量上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碳排放大国,虽然在《京都议定书》中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的减排或限排任务,但是在2012年中国有可能被列入减排国家的行列,所以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借鉴国外的治理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在调节碳排放量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经济而言,能源的定价机制没有完全放开,市场对能源价格的反应不敏感,能源价格在碳排放量的调节方面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因此,本文以能源价格为突破口,运用能源消费、能源效率、经济增长三个媒介,去探求能源价格波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基于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而为从调控能源价格的角度推动中国碳排放的有效调节与经济的平稳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二、能源价格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旨在研究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三个中间变量来建构能源价格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的指标主要有:(1)以能源价格为解释变量,选取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作为其衡量指标,记为P。(2)以能源消费、能源效率、经济增长为中间变量,其中选取每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能源消费的衡量指标,记为TE;能源效率是指单位能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记为GDP/TE;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记为GDP。(3)以碳排放量为被解释变量,选取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作为其衡量指标,记为CO2。

因为中国的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从1989年开始采用统一的口径进行计算,所以本文研究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89―2009年(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年鉴》)。

2.实证检验与分析。结合供求理论和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能源价格的波动首先会作用在能源消费层面,能源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刺激能源的消费需求,进而推动能耗大的企业通过加快研发步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提高能源效率,实现能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和经济利润的稳步提升,从而在稳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谋求环境效益与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在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碳排放量的目标。本文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构建如下模型:

LnCO2=C+LnP+Ln(P・TE)+Ln(P・GDP/TE)+Ln(P・GDP)

直接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见下页表1):

直接效应模型中,能源价格、能源消费、能源效率、经济增长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能源消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正相关,能源价格、能源效率与碳排放量负相关。这说明能源消费的降低有助于碳排放量的减少、经济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碳排放的增加,而能源价格的下降、能源效率的提升则能使碳排放量的减少。从效力来看,能源消费与能源效率对碳排放量的作用相对较大,效力分别为0.1458和0.1279,能源价格与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弱,特别是能源价格的效力仅为0.0337,这说明在中国的碳排放量调控中,能源价格的调节作用尚未得到真正的发挥,同时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也发现能源价格不能够直接作用于碳排放量,它需要借助其他途径来对碳排放产生影响。鉴于此,本文进一步将能源价格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过程进行分析。为避免多重共线性,采用了岭回归的方法,并将岭回归和逐步回归集成运用。具体的综合模型运行效果(见表2):

总的来说,能源价格的上升会使得碳排放量减少,当逐步引入能源消费、能源效率、经济发展变量时,能源价格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会因引入变量与碳排放量的相关性不同而产生变化。本文将从能源价格单独作用和能源价格与其他变量联合作用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能源价格单独作用:单独考虑能源价格与碳排放量的关系,当能源价格每上升1个标准单位,则碳排放量会相应的降低0.2372个标准单位,这符合能源价格与碳排放量负相关的基本推理。

能源价格与其他变量联合作用:当引入的变量与碳排放量之间负相关时,则会促进能源价格发挥调节作用,反之则会抑制能源价格对碳排放量的调节作用。两个变量联合作用时,能源效率与碳排放之间负相关,所以当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共同作用时,每当二者同时增加1个标准单位,则碳排放量会减少0.2412个标准单位,比能源价格单独作用的调节作用要强;而能源消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正相关,所以当二者分别与能源价格联合作用调节碳排放量时,调节的效力分别为0.2172和0.2258,相对于能源价格单独作用而言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降低。三个变量联合作用时,因为能源效率与碳排放量之间负相关,所以在能源价格与能源消费或者能源价格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引入能源效率概念时,当三个变量同时增加1个标准单位时,碳排放量会减少0.2287或0.2342个标准单位,能源价格的调节效力会增强;但是在能源价格和能源消费的基础上引入与碳排放量存在正相关经济发展变量时,能源价格的调节效力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四个变量联合作用,当能源价格、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共同作用时,能源价格的条件效力最大,当四个变量同时增加1个标准单位时,碳排放量会减少0.2518个标准单位。

综上,无论是能源价格变量单独作用还是与其他变量联合作用,能源价格都会对碳排放量产生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调节程度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引入变量与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当负相关时,会促进能源价格对碳排放量的调节;当正相关时,会削弱能源价格对碳排放量的调节作用。所以恰当地把握能源价格、能源消费、能源效率、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科学地发挥能源价格对碳排放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帮助。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及灰色关联和岭回归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无论是能源价格变量单独作用还是与其他变量联合作用,能源价格都会对碳排放量产生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调节程度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引入变量与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意见:

1.建立合理透明的价格机制,推动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首先,全面理顺能源价格结构,在与国际能源价格接轨和中国能源消费者的实际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定价机制;其次,按照供应成本定价,将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列入能源产品的定价;再次,按照需要进行补贴,将环比年补贴与交叉补贴从能源价格中剥离出来,并通过区别补贴来提高补贴的有效性;对垄断的能源企业进行比较有效地监督,逐步降低垄断行业对能源定价的操纵;最后,完善能源价格建立与改革的配套措施,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推动能源价格的改革。总之,通过合理的定价与市场化的改革,实现能源价格在供求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科学地波动,从而使其对碳排放量的调节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

2.促进能源技术发展,全面提升能源效率,推动节能减排步伐的加快。首先,加强能源科技的投入,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有经济效用的高效产能技术,全面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其次,平衡能源的区域差异,充分挖掘各个地区的能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统筹全国能源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的能源产业的全面发展;最后,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国内东西部地区的交流,推动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节能办法的运用,逐步降低能耗,科学有效地推动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与产品的更新换代。总之,通过以上措施,实现能耗的降低与能源效率的提高,进而利用其与碳排放量的相关性,推动能源价格更好地发挥对碳排放量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Nachane.The Empirical Renaissance in Industrial Economics[D].New York:Basil Black-well,2006.

[2]Michael Tucker.Oil supplies,industrial output and prices:a simple general equilibrium macro analysis[M].mimeo,University of Essex and Columbia University,2008.

[3]Friediy and Gctzney.An Application to Computerization Return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9,(6):105-127.

[4]孙稳存.能源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2009,(10):56-59.

[5]杨洋,王非,李国平.能源价格、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中国能源强度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15-21.

[6]贾亮,王礼力.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0,(3):17-23.

[7]韩智勇,魏一鸣.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10,(4):45-52.

[8]罗芳,刘继伟.中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J].财经论丛,2010,(7):35-41.

Energy Price and Our Countr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ZHU Jing-r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Management College,Xuzhou221116,China)

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向量自回归(VAR);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Granger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 F0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47- 05

1 引 言

能源消费与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由于过多地排放二氧化碳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在过去的100年(1906-2005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0.74℃;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升高1.6℃~6.4℃。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至少在90%的可能性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所致。[1]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的责任,需要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联合国的历次环境大会的推动下,缔约国先后共同制定并通过一系列重要文件,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国属于《京都议定书》中的附件Ⅱ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在2008-2012年间的第一承诺期内不承担减排义务,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给中国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商业价值,加速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但同时也对中国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1978 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相应地与经济增长共同增加的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到2011年,我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已达到欧洲水平。从全球的角度而言,碳排放量在2011年增长了3%,达到了历史的新纪录――340亿吨。我国也因碳排放总量而成为了2011年全球最大的污染国,全球29%的二氧化碳是我国排放的[2]。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仍会持续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能源的消费必然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以至于研究能源的消费、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当前中国碳排放的相关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我国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量化关系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制定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立足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基于宏观和动态的视角,运用VAR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的短期和长期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三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是对“3E”系统理论实践运用的积极探索。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能力;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又要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良好,从而做到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理论是在可持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最初把环境问题归结为道德原因,并用道德解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构建了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理论模型,多以国家为主体对一个国家或区域内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展开研究。考虑到实际研究需要,本文主要借鉴由宏观经济子模型、能源子模型和环境子模型构成的3Es-Model(Macroeconomic, Energy and Environments-Model)的思想,并将模型系统指标简化,即分别以能源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碳排放量衡量能源、经济和环境,通过研究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来预测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

2 样本选择与碳排放量的测算

“3E”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简单起见并结合实际需要,本文将用能源消费量ENE代表能源指标,碳排放量GAS代表环境质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经济增长指标。基于这一简化的“3E”系统,分析我国能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样本区间为1990-2010年,其中能源消费量ENE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万吨标准煤;GDP是按照计算的实际GDP,单位为亿元人民币。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价格不断变化,以现价计算的单位碳排放量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所以需要采用不变价。计算方法:1990-2010年的GDP是按照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实际GDP,单位为亿元人民币。

本文采用的碳排放量是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公布的碳排放量计算指南缺省值,并结合中国统计数据,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得到:

式中,GAS为碳排放量,单位为104(万吨);Ck为能源消费量,按标准煤计,单位为104t(万吨标准煤);Ik为能源碳排放系数,单位为(万吨/万吨标准煤);k为能源总类,取为4类。

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系数来源于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数据以J为单位,为与统计数据单位一致,已将能量单位转化为标准煤,具体转化系数为1×104t标准煤=2.93×105GJ,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采用《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0年的能源数据,计算碳排放量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只计算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②不计加工转换过程、运输和输配损失能源的碳排放量[3]。

3 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VAR模型

3.1 理论描述分析

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低碳公路;价值工程;全寿命周期公路;方案优选

收稿日期:20120405

作者简介:焦双健(1973—),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全寿命周期低碳公路碳计量教学及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4803

1引言

据国际能源署(IEA)一份关于不同经济部门CO2排放的统计数据显示,碳排放最高的前三名依次是公共电力和发热、制造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有25%来自交通运输。亚洲发展银行预计,在未来25年内,全球交通源二氧化碳排放将增加57%,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其排放也将占到80%。

国家把交通行业列为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来抓,而公路部门又是交通行业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环节。2010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突破400万km,达40082万km。在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面对环境与发展的压力,顺应当今的减排形势,建设绿色公路、低碳公路、生态公路,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公路建设的共识。

目前,在研究领域更偏重于公路碳排放量的计算和对低碳公路设计及推广方面的研究,较少运用经济学原理对低碳公路进行系统分析。如何实现碳排放量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关注。

2价值工程原理及应用目标

价值工程是通过研究产品或系统的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来改进产品或系统,以提高其经济效益的现代管理技术。价值工程中的“价值”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它是单位成本实现的功能。

价值工程的表达式为V=F/C,式中V为价值系数(Value),F为功能系数(Function),C为成本系数(Cost)[1]。

价值工程与当前低碳公路发展目标相契合,低碳公路发展目标就是在公路的全寿命周期,贯彻低碳理念以实践低碳经济,坚持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做起,以在实现满足碳排放量减少的前提下成本最低。合理的低碳发展就是力求正确处理好功能与成本的关系,提高它们之间的比值,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3全寿命周期低碳公路概念

全寿命周期低碳公路是在公路设计、建设、运营直至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设计方案、施工组织和运营管理的优化,应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达到在资源、能源、材料的使用时减少消耗数量、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2]。它分为5个阶段:建设前期、施工期、运营期、维养期和拆除期。

4价值工程在全寿命周期低碳公路管理的应用

4.1建设前期

建设前期是公路工程决策阶段,包括了公路的投资决策、勘察设计等环节,投资决策和优选方案是建设前期应用价值工程的主要方面。虽然建设前期公路的碳排放量很小,但是规划和设计是低碳公路中控制低碳的重要因素,它制约着项目设计后期的建设、运营、管理的各个阶段二氧化碳的排放量[3]。

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对公路碳排放量减少的功能进行明确定位和鉴别,在立足于充分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减少耗能严重但非必要的功能。公路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路线走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在考虑平面走向、路基高度、横断面填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路基防护排水、结构物设置、取弃土场、互通立交设置的位置等因素,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4~6]。

确定设计方案后,可以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比较,通过对方案实行科学决策,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提高设计项目的产品质量[7]。

4.2施工期

公路进入施工阶段以后,其功能基本定型,主要的工作是在价值和成本方面优化。可以进行两类问题。其一,对施工方案进行价值分析,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公路的碳排放量。其二,保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对材料进行价值分析,代替成本更低的材料,从而节约成本提高价值。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是对施工方案耗用的劳动力、材料、机械、费用以及工期等在合理组织的条件下,进行技术经济的分析,力求采用新技术,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制定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后,通过运用价值工程对施工方案采用多方案评比的方法,从可行性、经济性、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等方面综合比较,最后选择最具经济性和环保性的施工方法,提高施工的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施工机械,要结合施工方案,进行机械设备选型,确定最合适的机械设备使用方案。最重要的是日常机械维护和施工便道管理,要加强对筑路机械的整体状况、耗油量、燃油的燃烧率进行评估检测,把那些机械状况差、耗油量严重超标、燃油燃烧率低及没有修理价值的机械进行报废处理,更换一些目前比较先进的设备,以达到施工机械的节能减排[8]。

价值工程就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成本控制的节约原则,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在各施工段的施工过程中减少材料的发生,以达到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目的。可以通过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应用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如在道路工程中提倡采用温拌沥青技术,增加沥青混合料施工的可操作性,降低对路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保证公路质量的情况下对老路路面进行合理的资源回收再利用,不仅降低工程造价,更是很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3运营期和维养期

高速公路的运营是高速公路使用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运营期产生的碳排量占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碳排量一半以上,是节能减排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做好这一阶段的运营和养护管理是提升公路效益的关键。

建立智能管理系统,在事故多发路段设置监控设施,提供监控信息和图像。利用智能管理系统,交通管理部门可进行合理的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从而改善交通拥挤和阻塞,切实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积极推广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应用,做好长大纵坡路段车辆的通行顺畅,减少车辆的滞留可有效做到节能减排。同时做好收费站和服务区采光、照明及供暖新能源的利用[9]。

(1)积极采用低碳环保的养护新技术,例如世界领先的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

(2)结合路面结构类型及不同的病害分别采用不同的新材料进行科学养护,利用冷补料、乳化沥青混合料等进行灌缝、裂缝养护,利用沥青再生养护剂、钢纤维、焊接钢筋网用于桥面维修和加固桥梁。

(3)采用先进的养护机械设备,如沥青铣刨机代替空压机、挖掘机进行路面挖补。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做好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维修高速公路路面的凸、凹情况,保证路面的平整,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汽车运营中油的消耗,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节约了成本[10,11]。

4.4拆除期

拆除期是整个公路全寿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公路的使用寿命已经结束,但资源却可以回收再利用,在这一阶段将通过运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如将旧水泥路改成沥青路,采用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等[12]。

5价值工程在全寿命周期低碳公路的应用实例

根据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定义碳排放量指数、成本指数,进而定义低碳公路经济指数(简称经济指数)[13]。

5.1碳排放量指数

首先定义一个表示某方案中公路碳排放量占所有方案碳排放量的比值,称为碳排放量指数。

碳排放量指数= 某方案碳排放量/ 所有方案总的碳排放量。

5.2成本指数

成本指数= 某方案成本/ 所有方案的总成本。

5.3经济指数

价值工程中价值是效用与费用的比值,运用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将低碳公路的碳排放量指数看成是工程的效用,将低碳公路经济指数(以下简称为经济指数)定义为碳排放量指数与成本指数的比值,即:

经济指数= 碳排放量指数/ 成本指数。

某公路工程地处平原地貌,路线全长15.87km,设计速度为80km/h,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现有3个设计方案。根据已有的公路碳计量方法 可以计算得到这3种设计方案的碳排放量及碳排放量指数见表1,各方案的成本及成本指数见表2,经济指数见表3。

表1各方案成本指数

指标成本/万元成本指数方案147 241.160.329方案246 859.470.326方案349 603.220.345合计143 703.851.000

表2碳排放量指数

指标碳排放量/万t碳排放量指数方案1299.570.430方案2209.700.301方案3187.830.269合计697.101.000

由表3可以得出方案2是最优的,其低碳公路经济指数的值接近1。

表3经济指数

指标碳排放量指数成本指数经济指数方案10.4300.3291.307方案20.3010.3260.923方案30.2690.3450.780

6结语

在低碳公路的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通过应用价值工程可以更加合理地实现碳排放量的减少与经济的协调,而不是仅仅为了适应减排的政策和口号,盲目地以消耗大量的经济为代价。低碳公路在当前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其管理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参照,这就需要公路行业内注重公路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发展,相关行业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新材料,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扶植公路低碳发展是我国公路低碳发展的合理路径,建立一个“低碳公路”发展的体系,为国家节能减排和公路行业的健康永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邵慧,郭长起,傅海舰.价值工程在公路施工方案优选中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研究.2010(17):69~72.

[2] 王炎.价值工程理论在房地产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应用探讨[J].建材世界,2010,31(3):27~28.

[3] ,方元务,王超.基于“低碳”理念的公路建设环保策略[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7):112~113.

[4] 田延军.公路工程施工和设计中节能减排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9(5):43~44.

[5] 程昊,泮俊.浅谈低碳高速公路设计[J].交通科技,2011(5):85~87.

[6] 黄钢,刘孝廉,飞.低碳公路优化设计问题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2):211~212.

[7] 朱玉涛,陈军然,沈建良.价值工程在工程项目方案评选中应用[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1):50~52.

[8] 李国平.公路施工中如何开展节能减排[J].节能减排,2009(7):37~38.

[9] 马建兴,李宏.略谈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筑节能[J].山东交通科技,2008,4(2):63~64.

[10] 任少英.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推广方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29(4):154~156.

[11] 高建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关键技术与工程实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法范文5

从正面角度来看,在美国经济面临萧条之时,较富裕的族群因为依然富有,对奢侈品的需求已经明显地恢复。这类奢侈品包括像是龙虾这种昂贵而高级的食物品项。其次,中国原本已经是龙虾的主要市场,中国日趋增加的财富意味着对龙虾及其它奢侈品的需求将持续大幅成长。

2005年,中国是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占全球销售量的12%,较2000年增加1%。一般期待到2015年前,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奢侈品购买者,这是全球29%的销售额。然而在龙虾市场上存在着一些新的不利条件,其中一点就是高油价及美元疲软等因素,使生产成本增加所带来的压力,这使得龙虾进口到美国与其它国家的价格较当地产品为高。

而此也突显出气候变迁之议题。气候变迁是一个需要、也的确慢慢获得响应的议题,全球已开始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而消费者对那些与气候变迁相关的议题,则反应得更加迅速。在奢侈品消费市场上更是如此,因为对奢侈食物的支出是自由决定的,而价格通常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是没有影响力的。这样的消费者反应已经表现在发展食物里程这类的观念,以及诸如在面对购买决策时所考虑的碳足迹和可持续性等议题上。

对生态无害的食物商店

现在已经出现许多对生态无害的零售食品商店,像是美国的Whole Foods以及欧洲的许多英国超市,对于那些在购买时重视生态议题的消费者,这些商店迎合了他们的喜好。奢侈食物的消费者,至少在西方国家,愈来愈将他们购买与否的决定建立于道德和环保因素上,另外也包括地位、稀有性、价格等。

这与大多数的水产品消费者颇为不同,一般水产品消费者只是购买日常必需品,而许多研究报告显示,这种购买决策最容易被价格与质量而非环保或道德议题所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全球许多龙虾捕捞业者在面对这些道德的消费者时可能就不太有能力可以保卫自己的市场地位。

碳排放量的管理

温室气体指的是任何会吸收红外线(infrared。IR)的气体。令人吃惊的是,这表示,除一些双原子气体和惰性气体外,几乎每一种我们已知的气体都是温室气体。

事实上,碳排放量只是所有温室气体的简称,由于二氧化碳是目前最常见的温室气体,因此为得出一个标准数据,所有温室气体都与其相关影响相乘(或相除)。例如甲烷,它是农场经营的副产品,由腐烂的有机物质所产生,作为温室气体,它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因此计算出40公斤的甲烷具有1吨的碳排放量。另一个例子是氧化亚氮(即笑气),它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296倍,这表示3.4公斤的氧化亚氦被计算出有1吨的碳排放量。

这基本上表示,1吨的碳排放量可能肇因于只有3.4公斤的气体。燃烧木炭产生特别多的问题,因为这样的燃烧过程制造出许多高度活跃的温室气体,例如氮、硫等氧化物,这些气体本身也会对环境造成>中击,例如二氧化硫会造成的酸雨。

龙虾生产过程所制造出的碳排放量主要是来自捕捞龙虾的船只所使用的柴油,而设圈套引诱龙虾、发电的过程所投入的能源也要计算在内。一般来说,直接投入的燃料占龙虾捕捞业所投入能源总数的75%~90%。大多数的龙虾捕捞业者靠着低渔获量与高价格来维持其利润。

捕捞业者的燃油使用

龙虾捕捞业的平均渔获量经常是每次收网约1公斤龙虾肉,虽然只有少数研究试图计算捕捞龙虾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但是最近一项南澳洲的研究显示,在2006年~2007年间,生产者耗费709万8千公升燃料捕捞2386吨龙虾。

依澳洲温室气体管理局之每公升柴油使用量具2.7公斤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转换率来计算,上述的数字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平均捕捞1公斤龙虾,会产生8.03公斤的碳排放量。尽管数字很大,但是这只反应出碳排放量的一个面向(这还不包括其它生产制造活动所产生的排放量,例如发电、捕捞网的制造、诱饵的供应等,或更重要的是,从分配与销售产品等行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如此高的碳排放量,反应出捕捞龙虾对能源高度需求的特性,而龙虾的高价使得其低渔获量变得可以接受。

相较于其它初级产品(primary production),龙虾捕捞业的碳排放量相当高。举例来说,纽西兰乳品业每1公斤产品产生的碳排放量为1.4公斤,生产每1公斤苹果则会产生0.19公斤的碳排放量。

在许多国家,愈来愈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要求知道更多奢侈品的碳足迹信息,因此龙虾捕捞业之碳排放量几乎成为各国会检视的议题。结果是,在龙虾捕捞业这个领域中,极可能是消费者采取主动权来衡量,并且到最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而不是由立法机关或政府扮演环保的角色。

可持续性的管理

全球有许多主要的龙虾捕捞业者正进行某些资源可持续性的管理准备工作,然而这样的议题在管理上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新作法,特别是在碳排放量的管理目标与可持续性管理目标相互作用时。

碳排放量管理最基本的层次包括经济效益的考虑,特别是在捕捞龙虾时所耗的燃料,因为燃油可能是大多数龙虾捕捞业的主要使用能源。因此有许多方法可用来减少龙虾捕捞业的燃料使用,包括结构调整(如使用较小船只、较小或较有效率的引擎等)到作业调整(如缩短单次作业航程、虾笼置水时间加长、增加虾笼数量等)。

作业调整通常比结构调整更容易也更快速实行,但这些调整都牵涉到减少燃料使用与渔获量间的拉锯。对龙虾捕捞业与资源量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

渔捞努力量集中在近海的结果,使得局部龙虾资源量消耗殆尽,且可能会和娱乐型龙虾捕捞业者起冲突:

可能造成更多人捕捞体型较小的龙虾,因为较小型的龙虾倾向在近海区域活动;

若每艘船所携带的虾笼增多,将增加人力成本;

虾笼置水时间加长,可能造成虾笼内龙虾与鱼类的死亡增加。

然而,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采用投入或产出的管理技巧,均将是达到重要的明确管理目标所适合的管理工作。

南澳的两个区域即以不同的方式管理――北区采用投入控制管理方式,而南区则采用个别可转换配额(Individual Transferable Quota,ITQ)的管理方式。比较这两个区域的碳排放量相当有意思,采ITQ管理方式的南区,其燃料使用量仅有北区的一半。

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法范文6

一、森林碳会计核算

(一)核算对象 碳库是森林碳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积累或释放碳。碳源是碳流出大于碳流入的碳库,由于腐烂、燃烧和呼吸过程,森林往往代表净排放源。 碳汇是碳流入大于碳流出的碳库,通过树木的生长和产生的生物固碳过程,森林可以是接收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森林组成成分所拥有的碳的绝对量而言,森林在某一时间点上是碳源,在另一时间点上是碳汇,森林可以在源泉和碳汇之间转换。汇总碳库决策主要依靠于现有数据的可用性、测量费用和所需的稳妥水平。 在收集数据时,森林碳库被分为五类:地上生物质(AGB)、地下生物质(BGB)、木材中的死有机质(DOM)、垃圾中的死有机质(DOM)和土壤中的有机质 (SOM)。碳库的分类不严格,分类的种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类的完整性。库不得重复计算和重大库不应被排除。存在于传统森林边界以外的伐木制品日益被视为一项额外的和潜在的碳库。 树常常代表一个林区总生物质的最大部分,其他碳库只有树生物质的一小部分,碳核算工作大多集中在树生物质。

(二)排放量核算方法 森林碳排放量核算是森林碳会计的重要内容。排放量核算的目的是量化大气、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和燃烧而产生的温室气体变化。 排放量核算方法主要有库存方法和活动方法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得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潜在的基本假设都是:来自于大气和流向大气的温室气体流量等于生物质和土壤中碳储存量的变化。 库存方法也称为定期核算法,计量了两个时间点之间的碳库存量的差异。 该方法可以覆盖大面积和大量物种,适合不同条件下的碳库存量测量。 该库存方法系统还捕捉碳库存的非线性变化,如成长导致的生物质的积累。 然而, 该方法需要依靠碳库的增加和以该方法为基础进行的评估,往往遗漏叶生物质、地表植被和生物垃圾。该方法衡量碳库存量变化的公式为:C =(Ct2-Ct1)÷(t2-t1), 其中, C表示碳储量变化; Ct1 表示时间t1的碳储量;Ct2表示时间t2的碳储量。相反,基于活动的方法估计了碳库增减后的净余额。该以活动为基础的方法,也称为损益或流量方法,适合于单个碳库难以衡量、碳储存的短期变化不易受到影响的情况。表示方法衡量碳库存量变化的公式为:C = A×(CI-CL),其中, C表示碳储量变化;A表示土地面积;CI 表示碳增益率;CL 表示碳损失率。一般来说,会计方法选择必须反映决策者的目的并得到决策者的接受,决策者可能依靠一国领土内现有森林数据的形式和可获得性考虑所采用的方法。面向未来的会计处理方法还没有达成一致同意,库存和活动为基础的会计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

(三)多层次报告森林碳会计可利用现有的国家、区域或全球数据。数据来源因领域不同而不同,来源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也会变化。二手数据可能会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但降低了所需的时间成本和核算成本。二手数据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之间存在权衡关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认识到权衡的存在,所以提出了一种多层次的方法核算碳排放量。第一层报告只需要收集很少的原始数据,生成对森林生物质的估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南报告了基于特定区域气候及植被数据的大量可利用参数和排放系数。第二层报告也采用默认森林生物质信息,但结合了国家的具体数据。第三层报告采用高度本地化的详细资料,往往需要对森林样本参数进行重新测量。随着要求的数据越来越多和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分析复杂性的增加,碳估计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也增加。为了验证或提高碳会计估计的质量,往往需要遥感数据和实地测量。

二、土壤碳会计核算

(一)土壤碳含量变化土壤碳会计核算可以使人们清楚目前土壤碳含量在碳增减的历史轨迹中所处的位置。土壤碳包括有机碳、无机碳和硅石碳。 从土壤中流失的每吨碳增加大气中3.67吨二氧化碳。而每公顷土壤增加1吨碳意味着从大气中吸收3.67吨二氧化碳,即:每2.7吨碳吸收到土壤中意味着10吨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清除。将碳吸收到特定封存区或增加土壤碳含量是有意义的。

(二)土壤碳含量测量方法澳大利亚土壤碳认可计划将土层分为八类, 即0~5、 5~10、10~20、 20~30、 30~50、50~70、70~90和90~110厘米。每类土层的土壤样本将使用液压取心管来收集,并分析各自土壤碳含量。土壤碳含量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最悠久的形式是提取和分析土壤样品。在实验室中燃烧该样品, 分析其碳含量。这个过程不区分碳化硫和碳化硅。当需要测量碳化硫时, 必须通过酸的分解将碳化硅从分析样品中排除。 干燃烧是一个非常准确和广泛使用的技术,而湿燃烧已过时、不可靠, 现在很少使用。间接方法分为预测法和校准法。 预测法是指碳储存量可以通过使用模型来预测。这些模型考虑到了碳储量影响因素序列(如天气、植被类型和放牧制度),能提供对碳储量的预测或估计。校准法是指碳储存量变化估计可以使用与以前获得的数据的统计关系来“校准”。这些关系或方程使用更容易进行测量的变量值。 输入变量可以是定量的,如由土壤和植被在若干光谱带反射的辐射量,或者是定性的,如土壤系列。

三、碳排放会计核算

(一)碳排放标准随着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受到重视,随之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中,在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是温室气体议定书(GHG Protocol)。 温室气体议定书的倡议三是会计框架,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为了衡量、计算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而构建。有两个ISO(国际标准组织)标准:一个是组织或实体标准,另一个是项目减排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14064系列标准是以温室气体议定书的框架为基础。 这些标准提供了衡量、计算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规范和指导,以及应当如何对以这些标准为基础的报告进行审计。1996年颁布的国际标准ISO 14001仅经过了短短十几年就已经成为全球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在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所有类型的机构中应用。该标准要求公司设定碳减排目标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经外部审计核实公司是否实现了自己所设的目标。ISO 140642是用来证明一个项目已减少或消除碳气体排放的国际标准。企业可以把排放量削减方案当作一个项目。

(二)碳排放核算范围 国际温室气体协议标准建议:企业应确保核算其温室气体清单包括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并鼓励企业核算范围三的排放量。范围一核算由报告公司拥有或控制的来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也被称为直接排放,包括:生产电、热或蒸汽时产生的燃料燃烧排放;物理或化学处理过程排放;为了运送材料、产品、废物和员工而使用公司拥有或控制的运输设备所带来的排放;无常排放,如,有意或无意的从连接和密封设备、采矿设备和电气开关设备产生的泄漏。应用到农场或财产,范围一是指从来自于加热器、锅炉、拖拉机和农业企业使用的其他车辆的燃料直接燃烧后的排放量。农场还包括来自于牲畜及其垃圾、作物栽培与无机和有机氮肥应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二核算对进口或外购的电、热或蒸汽的消耗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被称为间接排放,因为其是报告公司消耗的结果,但由另一家公司拥有或控制的来源而发生。但用于再出售给最终用户目的而进口或购买的电、热或蒸汽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应包括在范围三中。用于卖给中介机构目的而进口或购买的电、热或蒸汽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应作为佐证资料单独报告。 为了提高数据的透明度,与范围一相关的排放量数据不应当从范围二中减去或遗漏。对许多公司来说, 外购电力代表了温室气体排放最大来源之一,也是减少排放的最重要的机会。但对于土地管理业务,这些排放量小得多。范围三核算所有其他间接排放,是企业业务活动的结果,但由非本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来源而产生。范围三中以土地为基础业务企业的排放量均与肥料和饲料生产所产生的相关排放量有关。公司可考虑报告对商业和目标来说重要并且能取得可靠的信息的作业所产生的排放。 范围三包括:所购买材料的生产排放;报告公司不拥有或控制的车辆运输排放;外包活动、合同制造和特许经营的排放;报告公司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使用阶段和终结阶段所产生的排放。

(三)控制方法与实体份额方法与温室气体议定书一致,温室气体排放资料应当采用透明的方式收集和编制报告,可以使用控制方法、实体份额方法,或并行两种方法。 实体份额是所有权百分比或运营中经济利益的百分比。实体份额方法增加了温室气体信息尽可能满足不同用户目的的可用性,并反映了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所采用的办法。 控制方法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保已核算所有的排放并反映出商定的业务管理责任。 根据控制方法, 公司要百分之百核算所控制业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核算拥有利益但没有控制权业务的排放。多方拥有所有权的公司或联合公司可能有协议规定双方之间如何分配排放所有权(或排放管理责任)和相关风险。 如果这种协议存在,公司可以选择提供协议的描述, 包括关于温室气体相关的风险和义务的分配信息。

(四)碳排放权交易的核算世界各国在遵循《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控制和降低碳排放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碳排放权交易。按照国际会计准则37~38号的规定,购买碳排放权应作为无形资产处理,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并定期进行减值测试。但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核算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国际碳会计已形成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会计核算体系。从微观层面看,碳排放会计涉及基期及以后年度的排放量概况、各年排放量的显著变化情况、计算所使用的方法、报告所涉期间等。从宏观层面看,森林植被、土壤的碳会计核算是由国家建立相关的碳核算账户和报告体系。

参考文献:

[1]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4. Greenhouse Gas Protocol: 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Revised edition. WRI and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2]Gregg Marland,Kristy Fruit,and Roger Sedjo ,Accounting for sequestered carbon: the question of permanence[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Volume 4, Issue 6,December 2001, Pages 259-268,doi:10.1016/S1462-9011(01)00038-7.

[3]Richard A. Birdsey,Carbon Accounting Rul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Forest Sector[J].Environ Qual,35:1518-1524 (2006),DOI: 10.2134/jeq2005.0193.

[4]Oscar Cacho,Robyn L. Hean,Russell M. Wise,Carbon-Accounting Methods and Reforestation Incentiv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Vol. 47, pp. 153-179, June 2003.

[5]M.省略mon, U.salma,Accounting for Australia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Economic Record,Volume 68 Issue 1, Pages 31 - 42,22 Oct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