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约资源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约资源措施

节约资源措施范文1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人地矛盾也日益尖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布置格局,不仅浪费了我国土地资源,更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尤为重要。作为土地管理部门,一定要培养每一位公民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保证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生产力可以持续增长,保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最终实现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而达到生态合理、经济有效和社会可接受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却很少,而日益增加的人口更对土地尤其是耕地进一步的增大需求,人增地减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

在城市里,建筑用地不够集中,盲目的批地和上项目,导致结构失衡,整体的集约利用程度不高,而在农村,闲散土地大量的存在,低效利用,导致土地浪费非常严重。

2.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建筑用地的增加,耕地数量越来越少,可以耕地的面积也越来越少,虽然一些土地为潜力土地,但是要根本变成耕地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将日益加剧土地的供需矛盾。

3.不合法用地

部分地区为了GDP的增长,盲目的进行招商引资,为了项目可以尽快落地,不惜违规违法,使用农用地搞非农建设;私自突破开发区的范围,并以各种名义设开发区,最后就是没有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就擅自征地和供地用于施工建设。

二、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合理规划,总体调控

只有规划才能有计划,才能使得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适度的利用,才能保证土地的利用强度和收益水平可以达到最佳的状态,而且其影响也是长远的。但是目前土地利用方式、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所以只有从整体上规划好和统筹协调好,才能充分发挥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作为土地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控制用地总量,尽可能的使每一个项目都做到用地合理,布局合理,每一寸土地都得到节约,大力提倡集约用地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出台《关于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的实施意见》,推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等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形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氛围和改革创新的政策环境;其次就是要完善用地指标项目管理,试行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差别化”管理,试行“集中下达、一次审批、分期执行”新机制。最后就是要优化征地报批程序,完善好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扩大土地有偿使用面,试行地下空间有偿使用制度。

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节约集约用地,不能一搞建设就使用新的土地,要想方设法将废弃的、闲置的和低效的土地作为重新利用的研究对象,对这类土地进行全面的清查,并加以处置,起初处置起来肯定有困难,所以一定要制定详细的方案,以此为突破口,进而带动整个闲置土地,闲置土地一般成因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执行法律法规的时候一定要多考虑历史因素,重在问题的解决上,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的效益,不同的闲置土地要区分对待,收回确实是一项比较强力的措施,但真正的目的不在于收回,而在于重新建设,让闲置的土地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总之,闲置土地处理的整个程序一定要加强监管和规范审批,让土地和开发利用状况清晰明了,新开工项目不要再出现闲置现象。

4.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

目前,我国土地的现状正处于政府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化中,为了增强政府对土地调控的能力,解决土地市场早期出现的总量失控,促进土地市场可以健康发展,建立起来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土地储备,使政府具有掌握土地的“统一收购权”,确保土地供应合法性,减少违法用地的出现,为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高效土地市场打下基础,这样既可满足城市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还可以有计划的适时适量的供应土地,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大大提高。

5.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土地的开发利用涉及各行各业,所以有必要吸收社会公众参与土地规划制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还可以增强社会意识,更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虽然公众参与会浪费一些时间和金钱,但是这样的举措充分体现了民主意识。从社会角度、社会公平和提高规划科学性的角度分析,提高公众在规划制定中的参与程度是必然的趋势;具体做法就是首先要建立民主科学的规划程序,让公众参与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取得共识;其次,在土地规划中要考虑弹性,以便于依法修改,尽量做到不损害广大群众的利益;最后就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督,建立起公众监督的制度环境和渠道,从而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占用大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在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所以开展节约集约用地不可动摇,而且要保证发展必须是科学、协调和可持续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正确的用地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积极的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用地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坚持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的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大程度的维护土地的合法权益,推行;尽管此项任务责任重大,但是关于我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现状和发展前景的思考要继续进行,不能间断。

参考文献

节约资源措施范文2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宣传,切实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发表,鼓励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要在中小学进行国情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理所当然地包括企业在内。实际上,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企业,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绿色生产、节约生产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每一个企业,都应当本着对人类社会和资源环境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节能、节材和环保方面的投入,完善有关设施,生产绿色产品,承担相关社会责任。每一个企业,都要积极开发应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污染排放标准,完善和落实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要实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增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要加大资源环境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资源环境违法行为,决不允许违法者逍遥法外。

节约资源措施范文3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7-0156-02

1 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绿色建筑并不是指绿色的建筑,它其实也可以称作生态建筑或者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即在建造建筑的过程中,通过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既能够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够满足人们居住功能需求的健康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是在结合施工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用户需求,通过采用各种先进的设计技术、先进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既能够在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内保障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又能够满足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等多角度综合考虑的设计决策。建筑寿命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以及拆除再利用等多个阶段,而设计阶段的决策将直接影响以后各阶段的费用和效率,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之初就应加强设计管理, 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节省投资, 还要考虑节约运营与维护费用及对环境的影响等等多方面的问题。

2 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

①注重综合性和整体性。绿色建筑设计要注重综合性和整体性,从刚开始的建筑规划设计,到后续的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甚至到最终的拆除阶段,整个过程都要充分能够实现绿色建筑的本质要求和功能体系,即在建筑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而且日后运营时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和居住环境,即便在以后拆除后,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最低。在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到以后各个阶段要面临和应解决的问题。

②满足建筑的本质功能需求。建筑其功能就是满足使用者的居住或者使用需求,绿色建筑也是如此。绿色建筑强调要在建设、运营及拆除绿色建筑的整个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但是也不能够舍本逐末,为了节约资源而损害使用者的利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可以通过增加绿色建筑的科技含量,运用多种科技手段使建筑在功能、系统以及使用上提高效率。

③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造建筑的过程中,通过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既能够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够满足人们居住功能需求的健康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与普通建筑的区别就在于能够节约资源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设计绿色建筑过程中,必须要着重强调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尽可能的减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④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色建筑是顺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而提出的概念,我们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建筑、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改变过去的建筑业的高污染、高消费等传统建筑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发展绿色建筑,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城市生态建筑的需要。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3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①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自绿色建筑推行以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一直是紧跟世界潮流的,然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与国外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是差别很大的。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经济总量虽然是世界前列,但是人均GDP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还相差很大的距离。所以,引进先进且昂贵的绿色建筑产品和技术进入我国时,我们实在承受不起这昂贵的费用。如果仅仅是个别的项目实现了绿色目标,而其他项目没有,那么其对社会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所做的贡献也是很小的,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从整体出发,切勿做表面工作。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地理气候条件差别很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绿色建筑必须结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的设计建造。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在实践中去探索适合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新路。

②应以节能为核心。只要是进行建筑设计活动,那么其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最大的浪费是规模和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的空间、土地、设施等的闲置问题。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满足人们健康、环保的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下,在建筑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在这个目标基础上,中国的绿色建筑设计应以节能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建设观念,避免浪费。因此,要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及拆除等整个过程中都能够实现低耗的目标。

③以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设计。精细化设计首先体现在个性化的定性分析中,其次为科学化的定量验证,第三为合理化的设计措施。从我国实际来看,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处于建筑设计的关键和首要环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变设计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精细化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必由之路。我国绿色建筑并非是只满足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这两个要求,还要因地适宜结合建设地点的实际情况,因此,每个绿色建筑都有其个性化设计的要求。在设计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必须从地域性、经济性和阶段性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

节约资源措施范文4

【关键词】 制度创新;资源节约型社会;社会建设;制约因素

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方式还相当粗放,许多资源已经不能自给,经济增长的资源瓶颈愈益突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刻不容缓。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能有效缓解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1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人均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和4.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供给能力是有限的。我国的经济今后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资源短缺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出来。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重视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作保障。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过量消耗资源,环境严重污染,生态严重破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在新世纪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出路,势在必行。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

二、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面临的制约因素

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资源消耗活动,而这种经济活动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制度不合理以及人们节约观念的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1、观念制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不断增强,由于人们的节约意识薄弱,对浪费水、电等资源熟视无睹。有的人更是未把节约资源当回事,以致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教室里,“白昼灯”、“长明灯”习以为常;办公室中,电脑显示器、打印机、复印机,常年处于待机状态。假定一台显示器或打印机的待机功耗为5瓦,如果每天待机10小时,按目前国内办公用电脑、打印机的保有量,每年浪费电将达12亿多度。水龙头前,“哗哗”流淌的自来水被视而不见。目前,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250多万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仅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20%~30%(发达国家高达70%~80%),单位产品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1]。在餐饮业方面,中国餐桌浪费据估计一般都超过用餐额的10%,而且浪费程度与用餐的豪华程度或档次正相关。据媒体报道,2004年,重庆市的餐桌浪费达13亿元,陕西省仅2005年上半年的餐桌浪费就超过10亿元,武汉市每日倒掉的剩饭菜就达500吨[2]。美国是资源大国,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却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至少要重复使用8次。惠普是世界知名的大公司,规模巨大,实力雄厚,但他们却在办公室里设立了“备用箱”和“再生箱”,只用过一面的纸张都放在备用箱中,两面都用过的纸张则放入再生箱中回收,国民对于资源的利用却十分节约,而我国的国民对资源的利用却是比较浪费。

2、制度制约

主要表现为:

(1)自然资源产权关系不清晰。我国的大多数自然资源在法律规定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其使用权、收益权甚至处置权都极其模糊,如矿产资源在法律上是属于国家所有,但其收益、处置权利主要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中的官员及其人紧密结合起来,把持了矿产资源的生产、经营活动,各经济主体在生产活动过程中都以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由于私人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收益、社会成本不一致,这就导致大量矿产资源被“人”和“内部人”疯狂掠夺使用,造成矿产资源“公地的悲剧”。

(2)资源价格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一直是计划经济时期“产品高价、原材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价格体系,资源价格基本上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但这个价格却只反映了资源的开发成本,远远没有全面覆盖资源耗减成本、环境破坏成本及完全生产成本,难以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致使我国资源价格长期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导致开采者普遍过度开采和破坏性开采,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形成了环境污染。

(3)节能制度存在缺陷。比如,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能源消耗标准,没有建立有效的能源体制报告制度,没有节能考核奖惩制度,也就导致了没有自觉节能的动力。另外,整个政府节能工作基础薄弱,没有相应的机构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也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

三、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制度创新

要从根本上改变上述局面,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制度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和基础,好的制度能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建立明晰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是解决外部性问题、提高市场效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在许多资源方面的产权不清,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价格“失真”。另一方面会引发利益的纠纷。资源价格改革本质上还是相关各方利益调整的过程,产权不清,必然形成多头利益所有者,难以形成相关的利益协调机制,影响未来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因此,强化国家作为自然资源所有者的主体地位,明晰资源所有者及其各级机构的权责边界;完善自然资源使用权。我国资源公有,所有权不可能转让,但可通过使用权的流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所有权的缺憾。这就必须把资源的使用权从资源部门的行政权中剥离出来,建立资源使用权的初级配置市场,使资源的初次分配由资源部门的“设租、寻租”变为严格的市场化运作。在此基础上,开放和完善资源二级市场,取消资源使用权的流转限制,让资源在市场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2、加强节约资源的法规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一人充分认识到节约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通过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矿产资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使经济主体自觉遵守这些规章制度,才能有效地处理资源节约社会中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关系,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保障建设资源节约社会的目标、任务、计划的顺利实现。

3、建立以市场为主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作用,积极推进稀缺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环境治理成本等完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只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资源价格,才会引导人们努力节约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必须通过市场供求反映为高价格,否则,企业没有压力来实施节能降耗,公众也不会有节约资源的内在动力。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杠杆作用,形成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价格体系,才能有效调节企业和公众的行为,促进资源节约。

4、完善资源节约的激励约束机制

各级经贸、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对企业积极引导和规范,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严格市场准入,建立项目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杜绝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进入。同时,各级部门要切实落实国家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开展资源节约的积极性。省市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对资源节约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开发、重点示范和改造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各级政府要保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工作经费,支持节能监测中心等有关机构的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增强监测手段,提高节能监测能力和水平。

5、加强资源节约宣传

调动各种宣传媒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节约资源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把节约资源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

【注 释】

[1] 李建平.资源节约的制度创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02).

[2] 参见2005.9.5.重庆晚报。董颖,杨曼.陋习积攒惊人浪费全国一年倒掉盛饭600亿元,载2005.8.17市场报。胡蔓.每日倒掉剩饭菜600吨,武汉80家餐饮企业向浪费宣战,载2005.8.17.湖北日报.

【参考文献】

[1] 李俊然.论循环经济的法制障碍与制度创新[J].河北法学,2005.23(10).

[2] 齐建国.制度创新:节约资源的最有效途径[N].光明日报,2006-8-17.

[3] 曹建海.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 李健.建立节约型社会制度建设最重要[N].陕西日报,2005-11-9.

[5] 侯云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N].经济日报,2005-11-9.

节约资源措施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节约型城市为目标,坚持在发展中抓节约,以节约促进发展,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管理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完成计划指标。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期末降低16%以上;每万元GDP由*年的150吨取水量下降到140吨,下降6.7%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年的30%提高到50%;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30%提高到50%;耕地面积保持在18.8万亩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17.6万亩;万元GDP的SO2排放量控制在2.2千克以内,万元GDP的COD排放总量控制在5千克以内,城区新建居住建筑和新建公共建筑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节能。

(二)建设亮点工程。以盐鸿镇的生态建设为示范,建成5个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镇;以已评定的生态示范村为样板,继续创造条件,申报符合条件的生态示范村。培植7家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大力实施治污保洁工程,建设舒适优美的绿色环境,达到一流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区。为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创建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三)提高节约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全社会正确认识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以及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促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节约资源的行动中来,从而杜绝浪费资源、严重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进一步促进企业依法节约资源,增强节约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节约资源的自觉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节约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制订中长期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建立节约型社会创新体系和有效激励机制;加强综合协调,促进上级有关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形成有利于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

(五)健全管理机制。区直有关部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健全,确保落实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加强对执法人员思想政治、业务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各镇(街道)要设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约型城区工业的建设。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政府已成立*区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由柯茂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经贸局、发展和改革局、科技局、财政局、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水利局等单位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教育局、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城管局、环保局、文广新局、统计局、法制局、总工会、团区委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统筹解决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中遇到的重要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经贸局),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二)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区政府已把计划完成指标列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之一,把对资源节约工作的投入作为各镇(街道)领导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绩考核指标之一;各镇(街道)要结合实际,将计划指标量化分解,制订分解表,明确目标、任务和进度,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全区考核工作由区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经区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三)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加快改造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玩具工艺、纺织洗染、电力、造纸等产业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向高技术、深加工、低物耗和无污染方向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可再生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促进我区现有服务业的快速提升;三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逐步关停一批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四)加快技术进步。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将节能、节水、降耗、清洁生产、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作为我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突破制约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把现有的科技三项费用、技术改造资金积极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通过举办信息会、展览会和技术交流会等方式,加快推广应用成熟的资源节约先进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组织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以技术进步促进资源节约。加快节能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奠定技术基础。

(五)依法加强监管。一是切实抓好相关法律、法规和贯彻落实。切实抓好《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法》、《土地管理法》、《计量法》、《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条例》等有关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二是强化执法力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开展资源节约执法检查,发现存在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重点用电企业委托相关的检测机构开展用能设备能源利用效率测试或电平衡测试;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增列资源节约篇章,并严格审核把关。

(六)抓好试点和示范推广。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节约用电、综合利用等方面抓好示范试点工作。近期要重点抓3个方面的典型:一是清洁生产。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组织开展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工作,积极推荐具备条件的企业列入省的清洁生产行列。二是节约用电。积极推广区供电局、路灯管理处和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节电先进经验。三是综合利用。以区路路通混凝土有限公司利用粉煤灰作为原材料生产各种强度等级的商品混凝土为全区综合利用典型,推动更多企业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七)创建节约型机关。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节约型党政机关的意见》的要求,带头做好表率,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精简各类会议,严格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降低办公成本。采取严格的节约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电,用水等工作,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现象。要抓好政府采购,优先采购节能型、环保型的照明、办公用品和设备,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对办公楼的管理,尤其是加强对公共部门用水、用电以及各类设备和车辆用油等方面的节约监管。要严格控制办公楼的空调温度不低于26摄氏度。建立政府机构节能指标体系和考核奖惩制度,以公务人员人均用电、用水等指标为考核依据,每年度对在开展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活动中取得成效的政府部门进行奖励。

(八)贯彻和出台配套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印发*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汕府办[*]179号),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实。区经贸局要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区节能中长期规划》;区规划与国土资源局要尽快制定解决土地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区水利局要尽快编制全区行业用水定额,制定全区节约用水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通过政策指导规划实施,从源头上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进行有效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九)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每年度的节能、节水、节地等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宣传,多层次多渠道普及生活节约常识,循环经济知识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法律法规,将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主要渠道的作用,通过电视、电台等形式,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要及时予以曝光;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普及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知识,形成全社会关注资源、重视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保证试点工作经费投入。区财政将根据试点工作开展的需要,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项目、宣传培训和节能服务能力建设等。该项资金由区经贸局牵头区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农业局、建设局、城管局、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安排计划,并加强监督和管理。

四、工作步骤

(一)继续发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阶段(*年4月—5月)

*年5月下旬召开创建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区工作汇报会。由各镇(街道)和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责任单位汇报开展该项工作情况,并结合我区开展的*年“创建好班子”评比活动进行考核。

*年6月底前各镇(街道)分别召开创建节约型社会工作动员大会。各镇(街道)和各职能部门要结合自身设计,根据本实施方案和有关任务分解的要求,制定出各自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区的具体工作方案。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责,采取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建节约型社会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和措施。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参与创建节约型社会工作的宣传报道,动员全社会一齐关心、共同参与。

(二)实施试点阶段(*年6月—*年12月)

各镇(街道)和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责任单位要根据本工作意见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工作方案,以及有关职责分工和任务分解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试点工作。

在各级、各部门全面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区工作的同时,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确定一批重点试点单位,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良好局面。具体详见《附表》。

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责任单位[包括各镇(街道)]每季度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成效。报告时间为下一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前。

*年8月,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责任单位对阶段的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报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核评价小组对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区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试点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提出评价意见和奖惩建议。

节约资源措施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节约措施

Abstract: Green construction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is used to guarante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safety and so on.Through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maximize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nd reduce th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sections. Promoting green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ruly "four sections one green"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ncrease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from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 angles to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green concept is analyzed, believe to be engaged in relevant work colleagues have the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construction; green construction; sav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绿色施工基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着眼于微观行业实施控制的方法,所强调的“节约”,是建立在人类自然和社会环境基础上的节约,意在创造一种对人类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最小,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的全新施工体系。绿色施工的提出,其本身并非一项具体技术,而是对整个施工行业提出的一个革命性的变革要求,其影响范围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是空前的。施工企业会因推进绿色施工增加施工过程的难度,也会因施工措施费增大而使项目成本增加;但在宏观效果上,会因绿色施工推进,逐步显现环境污染减少、短缺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进而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改善做出应有贡献。

“绿色施工” 实质是以保持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标,对工程项目施工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严格实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减低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水平,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具体地说,就是在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文明高效优质的条件下,做到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使施工过程成为“绿色建筑”的“绿色通道”。

1绿色施工含义

绿色施工的内涵大概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含义:①是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和设备;②是节约资源,降低消耗;③是清洁施工过程,控制环境污染;④是基于绿色理念,通过科技和管理进步的方法,对设计产品(即施工图纸)所确定的工程做法、设备和用材提出优化和完善的建议意见,促使施工过程安全文明,质量保证,促使实现建筑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

2绿色施工措施

绿色施工措施,着重从:①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节约能源及节约水资源措施;②在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的前提下,制定节约材料措施;③按各工程用地及所需人员情况,制定临时用地指标和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等节约用地措施;④环境保护采取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资源这四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2.1节约能源措施

能源节约主要包括电能节约(施工现场用电、生活区的用电、办公区的用电的节约)、节油控制及大型机械设备优化选型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2.1.1电能节约措施

项目用电均采用分路供电,施工、生活用电均设置分路计量装置,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电能损耗。

1)施工现场用电控制

①项目合理规划现场施工用电线路,合理布置施工区用电设备,尽可能减少大功率设备的安装使用;②尽可能减少夜间施工;③除夜间确需施工的部位确保照明外,其他无关区域均要求关闭电源;④现场电焊机等配备配置空载短路装置,实现降低功耗。

2)生活区的用电控制

①生化区宿舍内均同统一安装节能照明灯;②各栋宿舍楼均采用限流装置、分路供电的技术手段进行控制;③在宿舍醒目处均粘贴人走灯灭等友情提示标语;④生活区宿舍内杜绝自炊或使用电热器。

3)办公区的用电控制

①正常办公期间,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不用时,均设置在待机状态,下班后全部关机;②办公内饮水机必须处于良好状态,严禁对沸水进行长时间加热;③办公做到人走灯灭,严禁长明灯现象,同时关闭空调和饮水机电源;④办公场所充分利用自然光源,照明均采用节能灯;⑤办公室空调均采用1级节能产品,并严格按节能要求控制室内空调温度的设置。

2.1.2节油措施

土方开挖阶段,项目通过优化栈桥布置,缩短了机械的运输路径。大底板砼浇注过程中,采用废旧钢模自制溜槽进行砼浇注,减少砼机械泵送,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现场合理布置,尽量利用塔吊吊运,尽可能减少汽车吊等用油设备的使用。

2.1.3大型机械的优化选择

现场机械选型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较小功率的机械设备。

2.2水资源节约措施

水资源分为常规水资源和非传统水资源两种,现场对水资源节约和利用方面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2.2.1水资源节约措施

现场主要通过:①分路供水,严格实施生产、生活分路供水系统,并设置分路计量装置;②统一采用节水型产品;③现场施工车辆均采用高压冲水设备进行清洗;④加强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做到人走水关等相关措施严格控制水资源浪费。

2.2.2非传统水资源利用

现场建立了循环水系统,专门设置循环水池,将降雨水及基本降水阶段的地下水和排水沟排入三级沉淀池的废水存储于循环水池中,既按环保要求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又使沉淀水重复利用。施工场地四周均设置统一连贯的排水沟进行排水。另外,基础基坑井点降水阶段,废水量较大,项目集中在沉淀池安装水泵,作为施工养护水、冲洗车辆用水循环使用。主体施工阶段,利用地下室收集雨水和从排水沟排入三级沉淀池的废水作为车辆和道路冲洗及抑制扬尘的用水。

2.3材料节约措施

现场材料节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利用钢筋、砼、模板等余料预制现场零星构件或利用其来加固结构支撑体系;②采用成品化、工具化的临时设施作为现场临时围护结构;③合理优化钢筋接头方式,尽可能采用机械连接及电渣压力焊连接方式;④废旧木方采用木方接长技术,对短、废木方进行接长实现再利用;⑤砼实现80%过磅率,严格控制砼方量;⑥采用商品砂浆或干粉砂浆替代常规自拌砂浆;⑦现场及生活区采用周转式彩钢板活动房作为办公和宿舍,保证重复使用率100%,现场围挡及库房充分利用原有拆迁阶段未拆除的围墙或旧砖。

2.4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

积极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做好施工现场用地保护,主要措施如下:

2.4.1积极应用新建筑材料

①杜绝使用粘土砖等粘土制品,保护土地资源不受损失;②通过技术变更,将地下室及裙房内原砖砌隔墙改为使用ZM轻质隔墙板,实现高效快速施工的同时,也达到了创效的目的;③主体二结构外墙砌体均统一采用小型砼空心砌块;④主体二结构内隔墙采用蒸压砂加气砌块。

2.4.2施工用地保护

①现场围墙尽量利用拆迁房的旧墙和老围墙,在此基础上再稍加以美观、经济的装饰后作为工地围墙;②要求地连墙施工方将施工用地临时重车道从常规的地连墙内侧改到地连墙,充分利用其做为临时施工道路;③现场裸土部位利用小区正式绿化所用的部分花草树进行绿化;④利用原有场地拆迁废、旧砖,砌筑仓库、工具房、厕所等临时建设施。

2.5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主要从:“声、光、尘”控制、环境保护、土壤及地下资源保护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2.5.1光、尘”控制:①噪声控制:夜间施工全部均按政府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且与周边社区做好沟通,并张贴告示,严禁现场鸣笛、敲打,做到材料轻拿轻放等;②现场使用低噪音的施工机械,空压机等噪声较大的设备设置隔音罩;③砼支撑拆除采用爆破技术,降低噪音的产生。

2.5.2污染控制 :①照明光束全部俯射施工作业面,严禁平射设置,禁止工地内灯光直射围墙,碘钨灯等灯具均配设了防眩光罩;②夜间尽量控制减少电焊等产生强光的施工作业,电焊等强光作业时均采用遮光罩进行遮挡。

2.5.3扬尘控制:①现场均实行全封闭施工,结构施工阶段外架设置整齐、清洁的绿色密目安全网,并定期进行冲洗;②施工现场道路和生活区地面全部进行硬化处理,安排专职工人定期对路面进行洒水和清扫;③施工中全部使用商品混泥土,现场使用水泥筒仓也采取防尘措施,筒体表面清洁,避免锈斑和锈蚀现象;④在渣土,垃圾控制方面,做到工程挖土随挖随运,且装载的渣土不超过运输车辆箱体、上下沿口,并保持运输车辆盖板的闭合覆盖。现场设置封闭式垃圾房,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并采取封闭式容器装盛,及时清运。

2.5.4生活区环境保护

①现场和生活区分别设置三级沉淀池和隔油池及化便池,并定期进行清理;②对生化污水和施工废水排放定期进行PH值测试,确保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标准;③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④采用商品砼和商品砂浆,现场无自拌砼,砂浆现象,无运输引起的起尘等现象;⑤禁止使用一次性饭盒、塑料袋;⑥基坑降水设计时通过减少降压井数量和降低降压深度,减少了对地下水位的影响,通过监测数据保证未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2.5.5土地及地下资源保护

施工场地全部进行了硬化,空地进行了绿化。施工期间,必须注意对周边环境和管线的保护,达到无破坏地下管线、管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