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1

1.判断以下几项内容中,哪一项不是自然资源?( )

A.空气 B.鱼 C.水 D.书本

2.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石油、森林、煤炭、太阳能

B.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

C.阳光、土地、水、草原

D.森林、水、天然气、铁矿

3.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

C.水资源 D.气候资源

4.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难以大量增加

B.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

C.我国人口不断增加,数量众多

D.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5.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 )

A.土地资源 B.气候资源

C.生物资源 D.矿产资源

6.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有( )

A.土地 B.水 C.森林 D.矿产

7.世界上自然资源总量最丰富,但是人均不足的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加拿大 D.中国

8.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总量丰富,可再生资源众多,人均占有量呈不断上升趋势

B.由于人口增长和资源增加相互抵消,人均占有量保持不变

C.由于我国某些资源短缺,而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会大幅度下降

D.人均资源占有量继续减少,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9.我国有一类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五分之三,这类自然资源是指( )

A.土地面积 B.矿产资源储量

C.耕地面积D.河流年径流量

10.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办法是( )

A.大力减少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B.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

C.使再生资源不断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

D.大力进口我国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

二、读图综合题

11.读下表,分析回答:(9分)

我国人均资源与世界比较

中国世界中国在世界的位次

人均耕地0.1 公顷0.36公顷67位

人均林地0.12公顷0.9公顷80位

人均草地0.23公顷0.76公顷121位

人均河流径流量2600立方米11000立方米88位

(1)我国自然资源方面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分)

(2)怎样对待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问题?(5分)

12. 在下列图片下的横线上填出相应所属或所利用的资源类型。(4分)

①瑶山鳄蜥 ②龙滩水电站

资源 资源

③锰矿 ④罗汉果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D

6、D 7、D 8、D 9、B 10、B

11、(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理论;供需均衡;公地悲剧

1经济学角度上认识水资源

在资源经济学分析框架里,经济学家们往往依赖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计算,定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例如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建立所考虑的资源的“年获取量”与“总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获取量保持不变但总存量随时间逐渐递减,就说该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否则,就是“可再生”的。于是得到诸如水、空气、鱼群、森林这类资源,为“可再生资源”,而诸如矿产、能源、资本品此类为“不可再生资源”。然后,再根据资源的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提供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定价准则。

但是这样一种基于工程学的资源分类方法,不仅不符合经济学原则,而且不适应目前我们遇到的资源经济学问题。事实上,中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表明:水,正在从“可再生资源”转化为“不可再生资源”。说起来,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却占了97.2%,陆地淡水仅占2.8%,而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又仅占淡水储量的0.34%。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数量极有限的淡水,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据科学界估计,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目前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水,世界已有将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我国人均淡水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

2水资源的稀缺性及特点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而且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水资源每年在递减。从淡水资源看,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2900立方米,我国仅2695立方米,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同时,我国的水资源污染也十分严重,并已成为世界上肝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农村被污染的水资源。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万人正在饮用高氟水。除了健康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还让中国经济付出代价。来自政府的信息表明,水资源短缺每年给中国工业带来的损失达250亿美元,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达190亿美元。中科院的一位教授计算过,若把污染的代价算在内,中国1980年到200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应该为6.8%,而不是官方公布的9.6%。

为何水资源变得如此岌岌可危?我国水资源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全国降水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极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别悬殊,历史上水旱灾害极为频繁,北方有的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水丰富的南方却常常发生季节性干旱;②缺乏科学的用水定额和管理,生产耗水量大,水的浪费相当普遍,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有45%,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25%至40%;③水资源的再生性不是永远都有保障的,特别是地下水,地下水的再生性是有条件的,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使可再生的资源变为不可再生。我国目前污水排放量大,但处理率很低,全国年排污水363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水质性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

3水资源危机的成因

在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之后,我们用经济学理论从更深层次来思考产生水资源危机的成因。价格理论告诉我们,当某种资源的价格严重低于一般均衡水平时,便会发生资源的浪费。只要资源浪费的速率足够高,这种资源就会从“可再生的”转化为“不可再生的”。在农业时代,我们知道,“免费”程度最高的物品,典型如“空气”,价格长期保持为零。可是,在工业时代,当汽车和其他类型的污染达到足够高的速率之后,在任何都市地区,新鲜空气都不再是免费的了,它正在被耗尽。

另外,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是公有的,那么,只要维护公有产权的费用足够高并且私人在这一公共领域内“追租”的费用足够低,就总会发生类似“公地悲剧”的那种掠夺效应,最终,足以把该资源的经济价值完全耗尽。眼下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种“公地悲剧”,是私人停车位对小区人行道和绿地的随意侵占,而只有极少数的小区管理者懂得把停车位的价格(即土地资源的“获取”价格)提高到足以抑制“公地悲剧”的水平。象现在的大专院校里,这样的“公地悲剧”就相当严重,由于不用按月交水费,很多学生在洗衣服、拖地时都长时间打开水笼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4解决措施

综上所述,解决水资源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怎样管理。从一个大的范围来看,是不会存在任何资源的危机问题的。因为按照经济学的道理,任何一种产品都是可替代的,水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可以用节水的技术、工艺以及各式各样的方法来代替水;而且,在经济学上讲,向来是物以稀为贵的,贵了以后就不缺了,所以经济学里不存在缺的问题,只有贵贱的问题。水不够就应该涨价,通过价格调节使其达到供需均衡,价格一涨,自然供应增加,需求减少,人们就会想办法节约用水。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什么就搞什么,缺水就修水坝,建引水工程,各式各样的办法,而不问其代价有多高,用同样的代价有没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解决办法,同样能达到目的。现在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高明就在于它不是单纯地说缺什么就搞什么,因为这样往往导致不经济的做法。

但是经济学的方法往往离不开价格,可能大家会顾虑,水价上升以后低收入的人承受不起。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别的办法来解决它。比如说,现在城市里有低保政策,有最低生活保障,那么就可以在水价提高的同时增加低保水平。因为水价的补贴是穷人富人一块儿受到好处,而富人没有必要补贴他,所以应该把水价提起来,另外单独通过其他政策保障来优惠穷人。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面对“水荒”,我们的政府应当拓宽思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下面针对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目前,必须转变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水利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时就考虑环境治理保护问题,在水资源治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水资源城乡一体化管理,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②积极稳步推进工程管理单位改革.在事业费逐步削减的情况下,必须探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对水管单位分类改革,供水、水电等水管单位要逐步走向市场,当然,其前提条件是水价改革,使之能完全达到成本水价,从而使水管单位具有自我造血能力;③对水权改革进行探讨.在国家对水资源拥有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逐步放开使用经营权,可以先进行试点,选择部分地区,允许进行水权交易,就如同现在推行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一样.

参考文献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3

一、创造环境,实地观察

如果仅凭课本的文字叙述和插画,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进行实地观察,先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再进一步分析事物的内部特征。例如学习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概念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杨树、梧桐树、柳树等,并与植物园中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发现前三种植物冬季落叶,夏季常绿,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四季常绿。让学生根据比较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两种植物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念的本质含义和课外拓展知识。例如在学习宇宙的时候,我们不能只依靠想象来学习,应带领学生来到天文馆,全面了解宇宙相关知识。

二、抓关键词,化繁为简

最能表达和概括地理概念内涵的往往只有几个关键词语而已,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关键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化繁为简,消除学生厌烦情绪,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地理概念。例如对“土壤”这一概念的理解,土壤是“在陆地表面具有肥力并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从中我们可以提取两个关键词就是,“具有肥力”和“能够生长植物”。通过此种方法我们不但掌握了“土壤”的概念,而且进一步了解了“土地”和“土壤”之间的关系,土壤一定是土地,但是土地不一定是土壤。抓住关键词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刚开始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关键词,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找关键词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概念,并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三、类比记忆,区别理解

在进行地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自学能力。高中地理概念特别多,并且不乏有意思相近的,因此学校除了掌握单个地理概念的含义之外,还要了解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近似概念

有些地理概念特别相似,很容易造成记忆混乱,例如:国土与国土资源、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降雨与降水等。只有从本质上出发进行分析,找出异同点,从而确定相似地理概念的分界线。例如:降雨与降水,都是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的现象,不同的是,降水是指水汽从云雾中降落,遇冷凝结成液态水和固态水的现象,而降雨是指水汽从云中降落,遇冷凝结成滴状的液态水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降雨仅是降水其中的一部分,指的是液态水部分。所以在运用的时候要进行区分,在形容气候的特征时,一般会用到“降水量”这种词眼,如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是400-800mm;而河流的补给形式就包括降雨,因此对二者进行区分,不可混淆。

2.矛盾概念

矛盾概念又称为相反的概念,例如: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理解,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仍会重新出现的自然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不会重新出现的自然资源。区别这一对矛盾概念的“矛盾点”是:“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是否会重新出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矿藏为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都是可再生的资源,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矿藏资源,节约使用矿藏资源。

3.包含关系

我们生存的环境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理环境;而社会环境是人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之上经过长时间的有意识活动改造形成的;城市环境的特点具有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特点,是人类对自然干预最多,地理环境的外延是最大的,其次是社会环境,最后是城市环境。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建筑的生态化设计;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加剧,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减少,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可持续性发展也成为建筑设计思考的热点问题。建筑物是人类生活、工作等活动的场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的非生态化建造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时候在建筑设计中将生态策略付诸行动了。

1.建筑的生态化含义与特点

1.1建筑的生态化设计的含义

建筑的生态化设计的目的是在建筑设计中结合生态学方式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将生态学中的整体观、再生循环、再反馈平衡、自我调节等原则融入到建筑当中,使建筑学能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内容为核心,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建筑的生态化设计是将建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所有物态因素,使得建筑系统成为一个高效、低耗、无废无污 、生态平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

1.2 建筑的生态化设计的主要特点

建筑的生态化设计的主要特点包含两个方面:(一)减少废气、废料等向生活环境中的任意排放。采取各种不同的手段措施,处理即将排放的废气、废料,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二)节能和再生的资源再度利用。建筑的生态化设计是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减少能源的损耗,以达到节能以及再循环使用的效果。例如:人们可利用太阳能发电,减少对煤炭、煤气或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使用;采用双层玻璃、双层表皮用以建筑室内的保温和隔热,减少对空调等高能耗设备的使用。

2.建筑的生态化设计在我国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力的增强,我国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加强,加上高速城市化和城乡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稳步加速,建筑的建设需求量依然巨大。虽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不是全新的概念,然而目前在很多地区实施的效果有待考证。很多地区仍然存在着污染性发展先行、而后治理的老路。快速化的建造需求让建筑设计也形成了短周期的习惯,相关从业人员还没来得及思考生态化的策略就已经交付成果。相关从业人员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淡薄,对于建筑物整体性考虑和远瞻性思考观念不强,大量的能源消耗,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给社会和人类生存空间带来不利。与建筑相关的管理和决策部门也未将生态策略作为评判的必要条件。当今是空前的快速化的建设发展年代,将会严重影响未来环境的发展,我国迫切将生态化设计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

3.建筑的生态化设计方法

3.1 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形态的增强

建筑行业的人员,必须加强对生态意识的提高,把生态化设计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当然,可持续发展要想真正能够落实到实践当中,还需要建筑的各行各业所有人员的相互配合,提高设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建筑与环境相互谐调在一开始就存在。

3.2高技术设计运用

现代建筑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建筑的生态化设计发展也离不开高新材料和技术手段的利用,尤其是建筑材料和建筑物理结构方面的应用。例如,太阳能技术的利用,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应考虑应用太阳能供电、供暖、烧水等问题。这样就能有效的减少煤炭、天然气和空调的使用,不仅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还减少了废弃废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3.3自然环境的引入

建筑与自然的存在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都要遵循大自然发展规律,所以建筑设计应该与自然环境达到相和谐、相适应。首先要充分考虑建筑物周围的环境等因素,尽量结合环境,不影响自然的发展,同时利用周围的可再生资源,减少对稀有能源的过渡依赖。例如:建筑采光方式设计。采光设计需要设计合格的门窗尺寸和建筑物的结构,让建筑室内有足够的光线减少对人工照明的需求。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就能减少电能等能源的使用。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协调,相辅相成,首先以建筑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一体化设计,其次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结构与环境一体化。

3.4 室内外绿色化的融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建筑空间的美化要求提高,绿色植物不仅仅起到了对是室外的装扮,也被用到室内的点缀。在建筑的室外绿色化能美化环境,而且创造一个室外的微气候还能调节环境。当然,不能为了绿化而一味的多植草木,造成经济负担,应改因地制宜,减少花草树木的浪费。在室内绿色化,通过精心的设计,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不仅能净化空气给室内带来生机,也能给居住者良好的居住心情。

4. 结语与展望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经济增长偏好出口偏好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世界的大多数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理论界普遍已形成两大偏好,即经济增长偏好和出口偏好。在决策者和研究者看来,经济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较快,表明经济发展呈现出好的发展态势,否则,就表明经济运行出了问题,政府应设法扭转经济增长和出口增长下滑的局面。笔者认为,判断经济增长速度和出口速度的好与坏,应根据国内的实际状况予以确定,特别应依据国内需求、资源和环境的状况而确定,不宜简单依据经济增长速度和出口速度的快慢而决定。

一、经济增长偏好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许多学者用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来衡量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当实际的经济增长率接近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时,表明社会的生产潜力已被充分利用,社会已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经济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当实际的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出现较大缺口,闲置的社会资源增多时,则表明经济运行不佳,政府宜干预经济,促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就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而言,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在经济不景气时期,通常认为政府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政策调节需求结构,增大弱势群体的收入,增加其消费需求;通过产业政策调节供给结构,压缩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中高等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尽管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影响有所扩大,但纵观二战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明显占据上风,在各国的经济实践中居于统治地位。要求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尽可能地提高,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差距尽可能缩小的经济主张是否很正确呢?笔者认为,上述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未充分考虑需求的科学性。就人类的需要而言,可以说其需求具有无限性,然而,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它决定了人类的需求不可能无限扩张,而只能是有限扩张。就人类的生产能力而言,其能力呈现出由低向高转化的趋势,但受资源有限性的约束,人类的生产能力也不可能无限性的扩张,而只能是有限性的发展。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而言,人口的扩张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人类的需要受资源、环境的制约,只有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将人类的需要尽可能地定位于科学化的目标,才会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分析经济增长,不能仅看社会的生产潜力,不能仅看社会的生产能力,也要看人类的需要是否科学。当人们的社会需要普遍处于科学合理的范围,而人类也有大量闲置的生产能力,而且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看,资源也能支撑经济更快地发展,环境对更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承载能力也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运用宏观经济杠杆,促进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增长。其二,未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当代人宜充分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如果当代人不充分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对自己的需要不进行科学化定位,满足自己的需求耗用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这种发展模式属于非理性发展模式,建立在这种发展模式基础上的发展速度就不是越快越好。在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如果可再生资源闲置率较高,这时,政府应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措施,促进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尽可能接近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在可再生资源已被充分利用,而不可再生的资源已耗用较多,社会生产设施、能力又大量剩余的情况下,我认为此时政府尽可能不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实际经济的增长,而应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理性看待潜在经济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缺口,使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建立在社会需求科学化和社会资源利用科学化的水平之上。其三、未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评价人类的生活质量不能仅看人类拥有多少物质产品和服务,还必须考察环境的质量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社会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存在较大缺口,社会的生产设施、能力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而空气、水的质量严重降低,况且耕地沙化严重,沙漠不断扩张,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政府就不宜再大量运用宏观经济杠杆缩小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缺口,此时就不是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好,而应着眼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全面、合理地评价生活质量,使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与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出现较大缺口的情况下,不宜简单强调启动宏观调节措施提高实际经济增长率,而应在社会需求科学化、资源利用科学化、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和谐化的基础上启动宏观调节杠杆,使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建立在理性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化的基础之上。

二、出口增长偏好

理论界和决策者普遍认为,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增长速度快,本国贸易顺差多,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有利,否则,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不利。为促进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很多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笔者认为,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一系列正效应,但并非全是正效应,评价出口增长与贸易顺差增多的效果应视国际金融环境和各国的国内环境决定,笼统地讲出口增长快、贸易顺差多有利于一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偏颇之处。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范文6

关键字:绿色环保型建筑构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绿色环保型建筑的重要意义:

所谓环保型建筑即:能耗低、能效高、污染少、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限制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不可逆的影响.“人类生活在发展着、自然界本身在演化着”.人类活动必然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既有“主动性、创造性、”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同时,人又具有受动性.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所谓人的受动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受到客观制约.换句话说,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并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能动性和受动性作为一对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能动性以受动性作为基础,受动性对能动性是一种制约,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能动性都以某种特点的受动性作为依据;另一方面能动性又是受动性的主导,人通过自觉的活动来完善、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对受动性的控制能力。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就是在这个统一中得到充分体现。这种人与自然作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自然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又是人决定自然,即“自然的人化”,而且两者紧密相关。如果人的实践目的违背了自然规律,人将会受到了自然报复。而人类活动必然引起自然的变化,并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影响加剧。人类的生产活动打破了生态关系的旧有平衡,形成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的平衡。这是人类的进步。同时,人类通过劳动生产,也从根本上影响了自然,如:环境污染及能源短缺又不可避免地破坏着有序的生存环境,这是一对复杂的矛盾。我们只有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环境中构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才能为人类创造出理想的绿色生存环境。

如何使人类争取社会生活进步的一切活动,都能与自然界由此而引起的变化相适应,即在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是协调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协调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维持或恢复某种自然平衡,而是通过人的干预,或利用自然界本身的力量,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两类资源:一是可再生资源、如水、氧气、树木、生物等,它来源于地球上的自然的发展过程。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数量在地球上是固定不变的,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可概括为三种形式:一是改变地球表面的结构,如:平田整地、兴修水利、土地开发;二是改变自然的成份,即通过开采矿产、燃烧燃料,向大气中排放有害物质,以及高科技,如电磁波,核武器,从而改变了生物圈中所含物质的平衡和循环;三是改变整个地区和全球的能量平衡,如大气层的破坏。,人类的这些活动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衡。也就是说,人类的进化,文明的发展不断地打破着原有的自然平衡。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增长、科技的进步、生产的扩大、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将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不可逆的消极作用。而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至此联合国于1986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而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各个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的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自下而上发展的唯一途径。可持续的概念,应包括:最低限度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合理使用可再生资源,在地区和全球废物消耗能力限度之内行事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显然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极快,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城乡人民环境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城镇急剧扩充造成耕地锐减,乡村工业化的无序发展,使大气水质产生严重污染、森林面积减少、草原退化,水荒逼近、沙尘暴侵袭及温室效应(是一种危机生命支持系统的效应,直接产生于资源使用量的增加)。给城乡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机。因此,上述问题我们不可等闭视之。而所有这些问题之中,人口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恶化等其负面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需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还需我们各界人士,尤其是我们建筑师们的共同努力就人口问题而言,其所带来的居住需求问题也日益加剧,一方面,要为居住者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要节约土地等资源,这是一个勃论,所以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在建筑领域中具有较低能耗和较高的能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型建筑是解决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途径之一。下面来谈谈绿色环保型建筑的初步构想:

二、绿色环保型建筑的初步构想:

前面提到了绿色环保型建筑就是:建筑的构建尽量少地采用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以能耗低、能效高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不可逆影响。这就要求:

首先,建筑设计人员要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要在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和表达。而要充分体现和表达,则要求建筑师对环保型建筑有深入的理解。我们知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新技术,这种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使有限的资源危险地迅速消耗变得缓慢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很大的危险,其中包括新的污染形式及使地球上出现可以改变物种进化道路的生命形式的新变种。大自然既是慷慨的,也是脆弱的。使用资源的变化速度要求我们立即去预防和阻止料想不到的后果。著名的工业革命,未能考虑环境问题,而今人们对它的巨大成就提出了疑问。过去人们认为,世界资源是无限的,而今,地球表面失去覆盖的自然植被,其速度之惊人,使我们预想,世界的树木砍完的情景及土地沙漠化后,土地资源不断丧失,过度的土地开发及不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尤其是山区的无组织排水,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还有能源的过度消耗使温室效应越来越来严重,以及不合理的工业建设对大气及水资源的污染等等。因此我们的建筑师在设计时要有足够的认识

这就是说,建筑设计尽可能合理地利用每一寸土地,比如土地规划时,精心做到不浪费每寸土地、在建筑密度及楼距楼层的按制上做到科学合理。有理有据。在建筑的单体设计上同样做到合理的面积分配,户型面积分配和户内面积配置。厨房与卫生间设计尽量使人体功效发挥到最佳状态。所谓人体功效即在功能上满足使用要求,效率上为最大化。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注重能源的节约,做到废物利用,如:灰砂砖的使用,还可设想废物垃圾在建筑材料中的再应用。如塑料、玻璃等的回收与利用。另外还有一些有机物的有效利用,象树叶等。在室内能源的利用上尽可能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可以设想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可将废水及废物再利用。设计可将卫生间中的便池下水管道与洗池下水管道分设,分别以两个系统排出。便池下水管道在排出室外后,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是极好的农家肥,可供城郊附近农田施肥作肥料之用。它既肥沃了农田,而且,该肥料中不含洗涤剂等的化学污染物,也不象化肥对人体及土壤有害。这样一来既减少了污染,也节约了化肥的使用,同时也节省了费用开支。我们知道,污染源和污染的成因具有复杂性和相关性,污染的影响是广泛的、积累的、持久的,其程度远超过我们今天所能认识的水平。农用化学品对环境、地下水和动植物及人类危害的范围在日益扩大。另外,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市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增强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制度。而且国家政策上要给予支持,短期内投资可能会有所增加,如下水管需设两个系统,而从长期来看,它将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再者,室内热水的供应现在已有许多实例证明,太阳能作为辅助能源,解决了生活中的热水供应,但应用并不是很广泛,这就要求政府给予正确的引导,初投资是高了些,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比较有利的。再就是室内采暖将太阳能引进室内,过去人们试验了许多采暖房,我们觉得可进一步大胆开发,广泛应用,尽量减少燃料供暖。在风能的使用上,尤其是象北京那样一个必较有优势资源的地区,在“风”能的利用上更要重视并加以利用。在住宅设计中,我们不妨在每家每户的屋顶设计一小型风能发电机或在屋顶设计一总风能发电机,将风力所发之电有效利用,减少热力点的需求和供应。这样既有效地利用了可再生资源,同时,产生了效益而节约了电能。节约了电能就意味着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因为电能有水利热力电能之分。如果是热力电能,此种做法意义更为重大。

除此之外,就是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设法将塑料、树叶经过一定的高技术处理后可作为装饰材料或防护材料。试想,我们每天每户的垃圾中又有多少污染环境的塑料产品呢?如果一旦被有效利用,变废为宝,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也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树叶的利用价值更有意义,在北方每到秋天时,到处落叶纷纷,如将每一片树叶加以充分利用,其价值将不可估量,它经过科学加工,使用到建筑材料上,使可再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此外,还可鼓励人类多种树,使资源、环境良性循环。这样以来还可为人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绿色空间环境。近年来爬壁植物在不少地方得到重视,如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门诊大楼爬壁植物效果非常好,在夏季,它既美化了环境,又降低了室内温度,同时也降低了空调的使用周期,减少了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还有,要设计和建设绿色环保型建筑,除了以上建构外,还需重塑市民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取得市民的认同与理解,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中重塑人、追求的是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的相互支撑与共同优化;强化的是人对自然应负的责任;实现的是人对自然的重访与鉴赏。人越是统治自然,自然反过来愈加统治人;人越是优化自己的生命存在,就越是走向愿望的反面;人对自然界索取越多,自然对人的报复就愈深;人在物质生活中越舒适,在精神生活中就越痛苦。在重塑人对自然的关系方面人类在认识上必须承认自然万物存在的权利和价值,正确看待人在整个自然界中所处的地位,合理把握人的生命存在与万物存在的连带关系。在人对自然界中地位与责任的重塑方面也标志着人对自然的尊重与鉴赏,重建人的自然的家园也是克服人的危机的重要途径,在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中重塑人,必须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应当使经济发展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社会教育的发展保持恰当的匹配关系,使精神文化的事业体现理想性与现实性,高层次与通俗化的关系,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可见,克服人的深重危机取决于对人的重新塑造,人的重新塑造必须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为可持续发展及环保型建筑的启动立德,我们必须建构一种能够与可持续发展特征和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的道德文化体系,对传统道德文化作出批判性的继承和创造性的转化,从而建设持续而美丽的精神和物质家园。

另外,绿色环保性建筑一方面要有建筑设计思想的革命,另一方面就是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在宏观政策环境和相应的制度调整上,彻底放弃扭曲自然自源的不可用尽性,要求政府一方面要尽快推进市场机制的建立,以使反映资源短缺程度的市场价格的诱导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自然环境自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以及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环境产权的界定,从而使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使可持续发展制度化、法制化。

另外,经济要有所保障。经济的支持对可持续发展——即环保型建筑有其重要意义。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持,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有科学的技术与方法进行再加工,这就需要资金的保障。还有在能源的利用上,如风能、太阳能还需一定的研究支持资金及投入相应的试产品资金和符合利用风能及太阳能利用的设施及产品,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有效保障,所以政府要给予支持与鼓励。

三、只有绿色环保型建筑才会有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绿色环保型建筑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和协相处的产物,环保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保护自己的懒以生存环境的明智的选择。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哲学与科学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使人类意识在不断变化发展者。所以我们生活在一种运动,流动的过程中。变化着的认识造成了生活的变化,变化着的生活也造成了认识者意识的变化。困此,我们每一位建筑师,在做建筑设计时,都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保护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设计方法上力求做到自然与人的协调,为共同的发展创造出优美和谐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