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对生命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对生命的理解范文1
《生命生命》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少年时期,渐渐地会开始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生命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和空泛的生命道理这一层面,因此,有关生命的话题学生是渴望了解的,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具体到对《生命生命》一文的阅读来看,四、五自然段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文中三个生命个体所展现的生命精神内涵,学生在体会时会因对作者的不了解,对生命话题的认识较粗浅而产生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词,会背诵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赞叹之情和珍惜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赞叹之情、珍惜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包括杏林子相关资料及文中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命话题,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生命生命》,这节课让我们同台湾作家杏林子一起继续探讨关于生命的话题。
(师板书课题,生读)
二、感悟生命形态
1、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小飞蛾的生命形态:
⑴ 导入:
第一个走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只飞蛾。(生读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
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找出印证自己观点的语句,谈谈你的体会。(生读,思考,全班交流,练习朗读重点。学生思考的结果肯定是多方面的,如可恶的,可怜的,顽强的,了不起的等,师可相机引导生思考讨论:作者重点想表现的是哪一方面?)
⑶ 现场采访:
热爱写作的作者捉住飞蛾我们很容易理解,放了飞蛾我们也能理解,但为什么会“忍不住”放了它呢?假如你是作者,能否接受我的采访,为大家解开谜团?(师采访生,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评价,可适时引导学生再读“但……放了它!”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品读第三自然段,感悟香瓜子的生命形态:
⑴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⑵ 汇报读,生互评。
⑶ 学生再读。思考交流:你认为自己从香瓜子的生命故事中收获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是还可以相机组织生再读引人深思的句子。)
3、小结:
这些文字哪里只是在讲述小飞蛾、香瓜子的故事,这分明是一曲曲生命的赞歌呀!
三、寻找生命意识
1、了解作者的故事,体验自我生命的存在:
⑴ 师深情讲述杏林子的生命故事:
(出示杏林子相关图片和资料)
简介杏林子:
她的文字曾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她十二岁时突然患上了至今人类都无法彻底医治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从此,钻心的疼痛与她伴随,直到她六十一岁离开人世,她只上过小学,在关节坏后,她依然坐在轮椅上,膝上架着小木板,创作了数百万字的作品,这篇文章就是从她那苍白的扭曲的手指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流淌出来的。
⑵ 带着感受读杏林子的内心独白:
(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句子:这就是我的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组织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师可以相机引读,如:“咚、咚、咚……”听着那强有力的心跳,杏林子对自己说……听着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杏林子对自己说……,等)
⑶ 体验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杏林子的生命,单单属于杏林子的。你的生命,单单属于你的生命呢?(组织生静静感受生命脉搏的跳动后自由谈感受,并练习朗读这句话)
2、品读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⑴ (继续出示句子“我可以……对自己负责。”)师引读:杏林子接着写到:我可以……,也可以……,如果你是杏林子你会怎样好好的使用它?又有可能怎样的糟蹋它?(生在此可能会思维受阻,师可以相机补充介绍一些杏林子的生活细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⑵ 结合学生发言小结。
⑶ (引读“一切……对自己负责。”)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自己”,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谈自己的见解,师相机引导朗读)
四、探索生命意义
1、(出示课文末一段),生自由读。
2、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读着这句话,你想到了谁?(生思考,全班交流,师相机总结提炼出“无限的价值”的含义)
3、小结,指导朗读。
五、留下生命思考
1、全文小结:
杏林子已经用自己光彩有力的生命历程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也将做出属于自己的回答,也许我们要用上一生的时间。
2、品读文题:
让我们在对课题的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吧!(引导学生用多种读法读课题。)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
价值? 香瓜子
谈谈对生命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思品课堂 活力课堂 情感渗透
在初中思品课堂的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昏昏欲睡,教师照本宣科,讲得口干舌燥。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细究其中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在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没有被激发起来,难以获得共鸣,因而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俗话说,育人先育心。初中思品课堂是一个师生心理互相融合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课堂也就会缺乏亲和力和黏合度,学生也就不会喜欢上思品课。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呢?笔者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体会。
一、大胆放手巧激励,让学生敢想敢问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求,懂得放手,让学生敢想敢说,以此使思品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每一个人都是主人,课堂就是他们灿烂的舞台。对于思品课,很多学生都认为不是主要科目,考试甚至可以开卷,只要找到答案就可以。事实上,思品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价值、情感态度的最有效的途径。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难点的地方敢问、会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苏人版初中思品教材七年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时,笔者让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疑问,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此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和内涵,起到了良好的教益作用。有的学生认为,既然人终归都要死,为什么还要来这个世间走一遭呢?也有的学生感到困惑:生命到底是什么?只要有钱就是成功吗?还有学生认为,成功离自己很遥远,难道活着就没有意义了吗?……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都先给予了鼓励,然后让他们从书中寻找答案,书中有两个案例,一个是花季少女因为成绩不好愧对家人,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另一个是退休女医生,为了救治那些身患艾滋病的病人不遗余力。这两种生命,哪一种更有价值?你怎么理解?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在女医生的身上,有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她为了挽救生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这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也是生命应该具有的品质,而那个自杀的女孩显然是懦弱的,她没有勇气面对困境。所以说成功是在无数次失败之后才会出现的。此时笔者继续引导:在你的生命历程中,有没有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和痛苦?你选择用什么来克服?针对这个话题,学生们很快有了兴趣,有的谈起了自己在面对一道难题时很无助,但最后受到同学和老师的鼓励,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恐慌;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读一些有价值的书籍,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通过以上的鼓励和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敢于说出自己的困惑,敢于谈谈自己的看法。正因为这种敢想敢说,帮助学生探究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梳理了自己对生命的体会和理解,又帮助学生有效建构了独特的生命价值体系,让思品课堂实现了高效性和有效性。
二、日积月累巧放权,让学生爱学想说
在心理学理论中,著名的蝴蝶效应指的是通过细微的变化带动整个系统进行巨大的连锁反应。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将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养成学生从小处着眼、从小处讨论的习惯。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对所学的知识建构系统理解和认知,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苏人版思品教材七年级“让人生更加灿烂”这一内容时,教材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人生的多样性,深刻领会人和动物的区别,从本质上把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为此,笔者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笔者先出示七种颜色,每一种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生体验,其中有辛酸、苦涩,也有甜蜜、火辣,并让学生思考:生命中辛酸的往事,你从中能得到什么?盘点你的往事,最甜蜜的是什么?你有什么体会?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因而在谈起往事时感受也各不相同。课堂立刻有了活力,大家都能畅所欲言,用自己的经历谈感受,也更有说服力,由此大家对人生的多样性有了深刻感知。接下来,笔者又让学生思考科学家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在一个花瓶的边缘,放了一些毛毛虫喜欢的食物,结果一大群毛毛虫围绕着花瓶的边缘不停地转啊转,一连转了七天七夜最终累死了。从这个故事里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认为,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对于人生有目标,而动物没有,这正是人的本质属性所在。因而,人生中最重要的是生命,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就必须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围绕着这个远大的目标而奋斗,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此时笔者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心目中崇拜的英雄人物,谈谈为什么?学生有的提到了自己崇拜的作家、艺术家,有的提到了一些科学家,还有的提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亲人,比如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外公等。
通过放手课堂,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加入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体会拿来与大家分享,没有对与错,只有思考和探究,一些精彩的发言将课堂推向了一个个。这样的课堂才是属于学生的课堂。日积月累,学生也由此爱上了这样的思品课堂,课堂也愈发充满自由的讨论,被赋予了价值和意义,释放出了思想的光彩。
三、循循善诱乐放心,让学生自导自演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某个事物越是被禁止,越是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田荷珍教授认为,在讲台上说过的话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强化记忆。因而,在思品课堂教学中,笔者不但放手让学生探究,更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自导自演属于自己的课堂,以此满足学生对课堂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通常会让学生来到黑板前面写板书,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教师偷懒,而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动笔书写,加强记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苏人版“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过程,上台来进行讲授。此时笔者指导学生思考:要将三权都表示出来,应该怎么设计板书?学生设计了三权分立图,将三种权力都表现出来,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对所学内容有了清晰的认知,也便于加强记忆。另外,在作业设计方面,笔者也让学生进行梳理,以便于加强学生的记忆。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但能够突破学习难点,而且对所学内容也有了整体的把握,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期待,希望下一次能轮到自己来上台讲授和进行作业设计。
总之,在初中思品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这样课堂就有了活力,也就迈向了高效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军波.思想品德课堂的高效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
谈谈对生命的理解范文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一直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但由于现代诗歌内容及形式上的独特性,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比较令教师头疼,因为学生难以理解,体会不到诗歌表达的意境。那么,如何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使学生体会现代诗歌描绘的情景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种子的梦》一诗是柯岩所作,整篇诗歌内容丰富,感情细腻。以下笔者结合《种子的梦》一文的教学实际,本文由收集整理谈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创作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
一、要多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体会诗歌内容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注意诗歌的停顿、节奏和韵律。如,本诗第一段是“在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我/藏身在/褐色/褐色的/土地,像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潜身在/潜身在/碧绿的/海底”。学生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的语气、重叠,要读出节奏,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冰冷冰冷的世纪”,前面一个冰冷语气要比较轻,后面一个要加重语气,这样才会读出渐进的感觉,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只有读出感情,才会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才会感染别人。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还要读出一种渴望,读出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对梦想的渴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诗歌内容,才会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
二、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诗歌内容精简,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逐字逐句讲解,让学生加深理解。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才会体会到诗歌的精妙之处。本诗歌中种子从“潜身、憩睡、思念、迎接、开花、结果”到最后“融化”在泥土中,完成了它的使命,种子经历的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教师必须让学生加以把握,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只有抓住关键词语,学生才会准确把握全文,才会理解种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心态和成长经历,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三、要通过比较明白各种事物表达的不同寓意
诗歌往往通过不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寓意,通过各种事物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的问题,比较这些事物,学生才会发现它们不同的寓意。诗歌在一开始写了“鱼儿”,通过鱼儿与种子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写出了种子的处境。诗歌中还写了许多其他的事物,如春风、冰雪、花朵、蜜蜂、风等,通过给它们各自赋予的不同寓意,表现了种子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磨难,让学生体会到种子逐步成长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明白其中的寓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给每种事物所赋予的不同寓意,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寓意,使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要抓住诗歌的中心句,即所谓诗歌的“龙眼”
诗歌的题目是“种子的梦”,因此就要在“梦”上下足工夫。诗
歌从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颗怀揣梦想的种子,藏身在褐色的土地中,蛰伏待机,逐步成长,一点一滴积攒力气冲破泥土,到长出叶子、开花、结果,它都是冲着一个梦想而去,这个梦想就是诗歌的中心句“明年的春天更加美丽”。它希望带给世界一个美丽的春天,春暖花开,开花结果,给大自然增添一份景色,教师要让学生加以体会、理解,抓住中心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到种子的梦是什么,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谈谈对生命的理解范文4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③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④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而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念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蠢家伙。
⑤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做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声音做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做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做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做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即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⑥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⑦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⑨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阅读训练:
1.文章第④段中说“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与“愚蠢人”为什么要这样生活?按照世俗的眼光,“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蠢家伙”,这又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⑥段中讲到释迦、孔子、耶稣“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怎样理解句中的“愚蠢”和“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这种人”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又说他是“另外一格”?(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章第⑧段,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出的诗人的寂寞的心理。为什么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的是“时间”,表现的却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联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作者所赞赏和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此,谈谈你的人生感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谈对生命的理解范文5
一、在对比中悟独立
课堂上总能看到一部分孩子只是安静地听别人发言,自己从不发表意见。课间游戏时这些孩子总是顺从别人的安排,并喜欢模仿别人的活动,没有主见。家访时,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从不独立思考,只等着大人给他讲解。的确,有这种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孩子并不少见,这些孩子处处听命于他人,缺乏自信,总是依靠别人为自己拿主意。为了及时消除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教学时我们要巧妙依托教材,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品读课文、展开想象、互动交流中形成自信、自强的独立人格。
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我们可以通过一勤一懒两只狮子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从小就应该刻苦学习,不依赖父母的道理。为此,在指导学生读完小树与懒狮子的对话之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们围绕:“这两只小狮子长大后的生活分别是怎样的?你认为哪只小狮子能成为真正的狮子?”这些问题展开对话,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拥有生存的本领,才能过上好的生活。课末我引导学生对小狮子说说心里话,同时启发学生就“小时候,父母养我,长大了,我养父母,那么,现在我要怎样做”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由小狮子联想到自身,加深学生对“苦练本领,不依赖他人”的感悟。学生通过品读、想象、交流,实现心灵的自我对话,从而有效唤醒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健康向上意识。
二、在拓展中悟豁达
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孩子都存在嫉妒、嫉恨等不健康的心理。有这种不良心态的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当看到别人超越自己时,就会产生怨恨、伤感等消极心理,甚至会贬低、攻击、报复别人,这种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有效防止这种不良心态的滋生,教学时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并对文本进行迁移,适时拓展与文本的对话,在交流感悟中认识到要做心胸开阔、宽容豁达的人。
《草船借箭》一课就蕴含这样的教育契机。为了让学生了解妒忌心的危害,在学生对周瑜的为人有初步的了解之后,我让学生速读《三国演义》中的“孔明三气周公瑾”的相关章节。学生从这几个章节里再次看到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周瑜,看到一而再、再而三地想方设法地谋害孔明的周瑜,看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的周瑜。至此,学生切身感悟到嫉妒给人带来的危害。在讨论“英年早逝的周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个话题时,学生通过交流清楚地认识到人不能有妒忌之心,妒忌别人往往会害自己。面对一个能力和谋略都高于自己的人,应该虚心地求教,而不能嫉妒,更不能陷害。要心胸宽广、豁达,做能宽容别人、欣赏别人和汲取别人长处的人。
三、在移情中悟无私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孩子有明显的“唯我中心”倾向,他们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导致在日常行为中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利己、说谎等,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有效预防和矫治学生的这种自私心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当成文本中的某个角色,实现移情体验。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感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与人分享、无私给予的健康心理教育。
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时,我采取一个直观有效的好方法,即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表演,并适时让学生猜测李丽和林园园的心中所想,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林园园说的心里话。学生有的说:“林园园,如果你向别人借东西,别人不借给你,你该多难受啊。”有的说:“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的。”……通过表演、移情、劝说等活动,学生既“教育”了林园园,又教育了自己,还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形成了真诚与人交往的人生态度和乐于助人、无私给予的美好品质。
四、在品析中悟坚强
近年来,媒体不时报道一些孩子由于不能接受批评或是逃避学习而走上绝路的案例。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孩子没有接受必要的生命教育及抗挫能力教育,导致心理脆弱而不堪一击。教学时我们可以围绕中心问题,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将学生引进文本的深处,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文本的品析、感悟、体验,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暗示,引导学生切身体悟、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谈谈对生命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对话 生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35
“生命”不仅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是语文教学所要表达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精神气质,贯穿着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语文课堂,呼唤着生命的对话。只有站在生命对话的高度去审视语文,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文的情怀,在真情的对话中充盈着生命的活力。
一、生命――在心灵对话中提升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是的,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回归生命本源,激发生命成长”是新课程的最新理念。它呼唤人性的复归,呼唤对生命真挚而又细致的眷顾。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我要求学生和我反复地品读课文,反复吟诵小男孩的话:“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通过与课文、与小男孩的心灵对话,孩子们深深明白了:鱼都在乎生命,何况人呢?这样的课堂,师生间开启了一段美好而又愉悦的心灵旅程。心灵在此相遇,情感在此相融,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
二、生命――在真情对话中喷薄
语文学科是小学课程中最有富情趣和灵性的学科。它的每一个词语,都烙满着历史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气息。因此,我们呼唤生命课堂。而生命课堂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平等、民主的对话过程。如,教学《搭石》一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质疑:“搭石,只不过是小溪中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为什么在作者刘章爷爷的眼中它是那么的美?为什么他说‘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带着心中的疑惑走进文本,用心去品味课文中那质朴的语言文字。两节课80分钟,我引导孩子们对课文中“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三个重点句子,进行反复的品读、感悟,让孩子们与文本、刘章爷爷进行真情对话;与同伴、教师进行真切交流。这样,在情真意切的朗读中,孩子们感受到课文中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浓浓深情;在热烈的讨论中,孩子们体会到“搭石”的美。这样的情感、感悟,让知识化为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生命也在这样的真情对话中喷薄。
三、生命――在灵动对话中厚重
让语文课堂拥有“炉边谈话”般的温馨与真诚;让语文课堂释放出生命的灿烂,洋溢着生命的温情,撒播出幸福的阳光,这样我们就能从语文学科中感受到生命的优雅、个性的张扬。这样的语文才真正抵达每一个人的心灵,进入我们的生命。
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我让孩子们一边读书,一边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和心理的语句,认真去体会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们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得到了很深的感悟。他们从“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体会到弟子们的犹豫不决。在相互对话和交流中,孩子们终于明白:正是弟子们的犹豫不决,使他们失去了许多良机。孩子们又从“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中领会到弟子们的不知满足,从而深深体会“只有不随便放弃,才不会错失良机”这一人生哲理。文章最后一段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没有以上教学环节,仅仅靠死记硬背,填鸭式地把道理硬塞给学生,他们就不能真正地理解。于是,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感悟,从而加深了理解。孩子们因为有了以上的理解和感悟,有了以上的真情对话,都能联系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畅所欲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他们从寓言《挖井》的寓意“挖得再多也没有用,没有水那不能叫井”,从当下年轻人找工作不断跳槽,做事缺乏耐心,而最终错失良机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最后一句话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的“感悟”才能与“对话”共舞,“激情”才能与“理性”齐飞,生命才能更加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