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意义的看法

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1

【摘要】随机选取天津市3所高校203名大学生,使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量表进行测试,探讨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及相关因素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结果显示,年级、专业、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5个变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生命价值观;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消极生命意义;积极生命意义

[基金项目]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0643):中国大学生情绪智力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日跨文化比较研究。

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生命价值的存在直接决定了个人的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理想价值实现的可能性[1]。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2]关注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珍爱生命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创造生命价值,自觉提升生命价值[3]。本研究探讨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及有关因素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被试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大1~大4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1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为96.7﹪。其中男生62.6%,女生37.4%;医学类专业20.2%,文科专业35.5%,理工科专业44.3%;1~2年级43.3%,3~4年级56.7%;独生子女46.3%,非独生子女53.7%;来自农村者45.3%,来自城镇者54.7%;家庭经济状况富裕者5.4%,一般者83.3%,较贫困者11.3%;参加过志愿服务者43.8%,未参加过志愿服务者56.2%。被试平均年龄为20.91(SD=1.82)岁。

1.2 工具

1.2.1 生命价值观量表

本研究使用的生命价值观量表,由高健在李虹的生命愿景量表基础上修订而成[4]。根据原版38个题项203名被试的测试结果,经过题项筛选、因素抽取和维度命名后,形成包括消极生命意义(对人生得失、成败的消极看法和态度)、生命无归属感(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来源产生怀疑,无方向感)、积极生命意义(对人生得失、成败的积极看法和态度)、追寻生命价值(注重对生命意义本身的思考,追求生命的意义与真谛)4个维度的正式量表,共32个题项。量表采用Likert自评式4点记分: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记为1~4分。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在各维度所表示意义上的倾向越明显。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各项目在所属维度上的载荷在0.40~0.77之间,共同度均高于0.2;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2.04%、11.31%、10.77%,9.93%均高于5%。累积方差贡献率达44.05 %。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在0.46~0.77之间,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9;对107名被试间隔2周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再测信度在0.66~0.74之间, 各维度得分与所属项目间的相关系数在0.46~0.80之间,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1.2.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 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FACESⅡ-CV)

Olson等编制,费立鹏等翻译并修编,包括对自己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和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状况2个分量表[5]。2个分量表的内容一致, 各30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制, 2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4和0.54、内部一致性0.85和0.76。

本研究针对研究目的只选做了反映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分量表, 包括亲密度和适应性2个维度,前者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后者指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作相应改变的能力[6]。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5(亲密度维度:0.84,适应性维度:0.89),内部一致性系数(各维度得分与量表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91(亲密度维度)和0.88(适应性维度:0.87),重测信度(两周后再测相关系数,n=86)为0.82(亲密度维度:0.76,适应性维度:0.90),说明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生命价值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句话,我们大家都不陌生。珍爱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然而长期以来,大学生不珍惜生命、摧残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自杀。有资料显示: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是68起,2005年是116起,2006年是130起。[1]2008年10月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亡原因,占18.9%。二、伤害他人生命。大学中,残害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马加爵成为将四名同学杀害的疑犯;2007年1月15日某媒体报道,南京某名牌大学研究生因感情纠葛,被人围殴时持刀捅伤6人,更令人不解的是,当这一消息传开后,他居然被人推为“校园英雄”。[2]三、虐待小动物。2002年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的事件,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虐猫事件等等,这些案例都曾轰动一时,举国震惊。然而,在事件告一段落之后,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让这些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来?很明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生命意识淡薄,不懂得珍惜生命,不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无不呼唤着生命意识教育的到来。

(二) 生命意识的内涵

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3]连淑芳认为生命意识就是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存在,并且认识到生命之间的联系。

台湾著名学者高震东先生对学生做出过如下解释:学生,学者,首先要学习生活的基本常识,其次要学习生存的基本能力,最后还要明白生命的意义。因此我认为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生存意识。生存是谈论生命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只有生命存在,发展的可能心才存在。2、生存能力。生存能力石对生存意识提出的要求,仅有生存的意识还不够,还要学会生存,有生存的技能和条件。3、实现生命价值。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仅在自然界生存着,还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发展自己,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即实现生命价值。

(三) 我国生命意识教育的实施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命意识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关于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研究关注的对象大都是青少年的,有关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很少,而且这些研究只是关注与个体的生命,对群体的生命价值的探讨就很少了。

2002年国内首场生命意识教育大型讲座在武汉大学展开,这个讲座的主题是“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仅一次属于你的生命”,深受相关群体欢迎。2004年我国第一个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课程,在北京中加学校正式开设。2008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设的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大型公益节目,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倡议全国中小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为青少年补上了生命教育的开学第一课。这些引起了人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广泛关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瞩目下,“生命意识教育”已经深入到各大学校园。一些杂志和媒体报道也开始涉及到生命意识教育的话题。

二、研究程序

(一)研究对象

对上海、兰州、沈阳、石家庄、南京五座城市的6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发放了1000份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问卷,有效回收率96.3%,这些学校都是全国统一招生。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有463人,女生537人;理科专业的学生有439人,文科561人;生源地持城镇户口的有425人,农村户口的有575人,这就决定了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就生命意识教育的发展、国内外生命研究的现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检索的主要途径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

2、问卷调查法

本问卷采用的是河北经贸大学许海元负责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下使用的问卷,对1000名前所述地区的高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生命存在的认识、生命安全意识感、自我生命体验 、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

3、 资料分析法和深入访谈法

笔者对200多名大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意识问题的访谈,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文字资料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及内涵的看法,探讨教育对策。

三、分析与讨论

(一)结果分析

1、大学生生存意识强烈,生存能力有待提高

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体验教学;师生关系;课堂;新型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09-03

一、何为体验教学

1.何为体验

“体验”一词的语义出自《淮南子·汜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荀子·修身》云:“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现代汉语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在英语中,与体验相对应的单词是experience,可译作经验、由经验获得知识或技术,还可译作经历、阅历等。在德语中,体验为erleben,有经历、经受、遭受、亲见等含义。因此,“体验”是指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体验生命及价值。

2.何为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注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更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具体来说,体验教学有如下特征:

(1)关照生命的整体性。人是完整的、复杂生命个体的存在。人不仅有认知,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等。体验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是通过体验和反省使知识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体验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2)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人的生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但是外界因素可以影响人却无法取代人,否则生命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教学中漠视人生而具有求知欲、创造欲,把知识强加、灌输给学生。那么学习就会成为一件辛苦的差事,越学越没味,越学越厌倦。因为,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不到自我生命的力量、自我存在的价值。体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求自我、提升自我,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学生通过自主而非被动的学习更好地获得知识和能力,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性,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意义。

(3)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总是处在未完成之中,人的生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人与动物在生命意义的本质不同,首先是人的未完成化和非特定化。人的未完成化意味着人永远不会被完成;人的非特定化意味着人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历程,生命一直在产生意义,这些意义使生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不确定的过程,是人的发展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使人永远处在生成之中。在体验教学中,教师不会用预设的目标僵硬地规束、限定学生,不会把外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不会只关注结果而忽视学生当下学习生活中的状态。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历程。

(4)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自己独特的存在。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正如卢梭所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情感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尊重生命独特性的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他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不会用同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善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体验教学正是有上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彰显各自的生命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了一个自由舒展、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价值,获得了工作以至生命的意义。而师生关系的构建更是这个过程中尤其重要的因素。

二、体验教学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1.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收者。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权威,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只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业务工作关系和主客体关系,“我——它”的关系。师生间缺乏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被关心的是教师的教,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课堂上,教师习惯于高高在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活动,学生也习惯于俯首帖耳地服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片面地强调学生对社会的顺应,而恰恰忘记了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改造社会的主体,弊端是显然易见的。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模式,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同时也被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所认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听话服从、毫无个性、缺乏创造性的人,当然也只能是片面发展的人。

2.体验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4

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忽视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生命意识。现在社会上一些小学生的极端行为和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都是由他们淡薄的生命意识所导致的,这些不仅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而且也给当前小学语文老师敲响警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强化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主要是指一个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一种审视。具体到语文课的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使学生具有优良的品格、聪颖的悟性、丰富的情感以及敏锐的感觉的教育。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认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即指语文学科是运用母语文字的工具;人文性则是指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命。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应渗透、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感受生命的韵律,体会生命带来的感动和快乐,让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眷恋生命。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缺失的原因反观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对于生命意识的培养十分匮乏。总的来讲,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造成的。首先,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仍旧追求升学率、追求统考的分数和学校的排名,这种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就是让学生过早地接触到社会,使得学生过度地追求分数。当成绩达不到家长或学校的要求时,学生觉得对自己的目标没有了希望和把握,学生的精神家园失去了意义。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物质生活条件在大大的改善,但是很多人的精神生活极其匮乏,最终使生命变得苍白。还有,生命的冲动、激荡、困顿、觉醒,所有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投射在个体的语言之中。"言语的生命状态就是人的直接现实与存在方式,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生命形式,它表征着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精神的投射、心灵的律动、情感的宣露,是一个生命本相的展现。所以,语言即人,只有在语言里,人的内在生命才找到了它的完整、透彻而且客观的理解的表现"。教师要将对语言的关注纳入到个体生命体验的范围内,因为语言本身积淀了人类的生命感受。教师要对汉字本身所积淀的生命意识进行复现,使它们能够涌现出原始的生命意象来,这样,书中的文字已经可以走出纸面而进入我们的心灵。我们知道,早期的隐喻意象几乎都是从自身出发的。例如,汉语中的"首",本义是"人的头",此后以引申和联想具有了更多的义项,如"第一"、"最高的"、"首领"、"首先"等等。人类通过这套最基本的隐喻意象系统把自己的身体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样也就把"身外"的世界同化到自我的结构和感觉之中。这在当初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2.进行阅读教学

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

3.唤醒超越意识

生命具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人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去创造和发展的过程。

语文教育对精神潜能唯一可做的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存在奥秘的敬畏之心,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意识觉醒,在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过程中进入到无限的精神境界。

在学生接触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后,笔者就引导一起赏读《我与地坛》,这是一超越生命的典型文本。《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残疾十五年后对个人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结晶,文中充满了作者在横遭命运劫难后对命运深沉、冷静的哲理思考。作者在宁静的古园里,苦苦思索了几年后,终于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残疾的"我"实现了对死的超越。

史铁生不仅能够正视自身的残疾,也摆脱了残缺的命运必然带来的怨恨,并且由此引发对于宇宙人生的探索兴趣。他以自己的病痛体验作为拷问自我与人类灵魂的契机,把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确立为自己的信念,使之成为他在精神世界里安身立命的支柱,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超越。

4.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

首先,可以从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开始。有的学生能听到绿叶的呼吸,看到岩石的沉思,嗅出野花的芬芳,以致体悟到人世的沧桑变幻,时空的神秘玄妙, 宇宙的苍茫浩渺;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以致无论碰到何种情况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命力量。

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医学生 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54-02

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有四个:一是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二是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能够树立崇高的生命价值观、科学的生命健康观和公平的医疗救助观,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三是有助于医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四是有助于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在医学院校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高校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价值,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构建成熟的心理健康观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而这对于一名即将面临救死扶伤职业的医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热心的服务患者。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定量方法来实现客观描述与宏观预测;同时,考虑到研究事实的丰富灵活性,辅之自由访谈,以实现对于社会事实的深入细致理解。

1.2 样本的抽取与资料的收集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10月进行的“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生生命观状况调查”。该调查的问卷发放采取问卷星网上问卷方式。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对题提交问卷的IP段做了限定,仅限齐齐哈尔医学院校区内部IP段,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人员自行网上填写,提交系统自动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中,男生占40.38%,女生占50.62%;大一学生占25.69%,大二学生占22.6%,大三学生占42.97%,大四学生占8.2%,大五学生占0.64%。

2 当代医学生生命意识状况描述

2.1 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对“你对生死观的理解是?”调查显示,有44.99%的医学生认为“活着才有意义,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有36.59%的医学生对生死观的理解是“人们对生与死的一种态度或看法”,甚至还有8.94%的医学生认为“肉体虽死,灵魂尚在”。

由于医学生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自我意识强,并且处在特殊的学习成长阶段的这一事实,而面对当今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在某些危机状态下容易产生缺乏对生命的热爱的想法,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调查显示,“以下哪种情况出现或加剧会让你有自杀的念头?”1.08%的医学生“经济困难”时有自杀念头,“情感挫折”的占5.96%,“学习压力”的仅为4.61%;但当遇到“家庭变故”,10.84%的医学生轻生念头,“身患疾病”的占12.47%。

性别差异和自杀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遇“情感挫折”,有7.38%的男生自杀念头,女生为5%,略低于男生;当遇到“家庭变故”有9.4%男生的有自杀念头、女生为11.82%等。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产生自杀念头频率并没有显著相关(见图1)。

调查显示,医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居首位的是“生理疾病”(12.47%),接下来依次为“家庭变故”(10.84%)、“学习压力”(4.61%)、“情感挫折”(5.96%)、“经济困难”(1.08%)。医学生处在成长、学习的关键时期,再加上医学前沿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他们承受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因此,他们必须完成学业,同时,还要面对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的现实;他们必须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关注专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塑造面对将来纷繁复杂医患关系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地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

2.2 对生命价值的感知

生命价值,就是活着的意义,是指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创造出来的财富和社会的认同度。当然,作为社会中的人生命价值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个体的自信、对学习生活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认同度等等。

(1)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吗?

是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自信的尺度,调查显示,58.31%的医学生在意别人的看法,14.25%的医学生不置可否,7.29%的医学生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行我素。这其中,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男生55.28%,女生56.73%,可见,男生对别人的看法较为忽视。

(2)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你的态度是?

当挫折来临时,最能考验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调查结果显示,61.21%的医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能够战胜挫折”,其中男生占58.86%,女生占38.84%;2.3%的医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觉得“放任自由”,其中男生占3.11%,女生占2.36%,性别差比较显著。年级比较来看,低年级态度更为积极,高年级则趋向消极对待挫折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可能与高年级即将面临就业所带来的压力有关(见图2)。

2.3 对医学生职业意识、责任的理解

医学生首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履职尽责,成为一名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1)面对社会媒体的所揭示的各种死亡现象,特别是医学生自杀,你的态度是?

调查发现,“为一条宝贵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和“不支持这样的做法”所占百分比最高,占91.87%,觉得“正常现象”及“事不关己”,仅占8.13%,说明医学生在医学教育环境下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贵。

(2)你觉得医务人员对绝症晚期病人的处置态度应该是?

作为医务工作者对“增强病人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提高临终的生活质量”所作出的临终关怀应该是必要的素质,从调查当中也可见,77.78%的医学生持这种观点,6.78%的医学生认为“为了减轻其痛苦,对社会、家庭造成的负担给予一定药物加速其死亡”。由此可见,医学生所受到高校及临床医院实习的环境教育下,能较好具备医德,但也仍加强这方面教育的渗透和引导。

(3)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你对捐赠器官或遗体行为的看法是?

遗体捐赠是社会公益事业和文明行为,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国外遗体捐献的程度高达60%以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因此祖国的医学事业是需要国民的支持和理解的;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遗体捐献能够帮助更多的危重患者重塑新生。46.88%的医学生觉得“为社会、为医学发展做最后的贡献”;33.6%的医学生认为“让自己的生命在别人的身体上延续”。由此可见,作为高校医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的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确实在医德教育下有显著的升华。

3 研究结论与对策

3.1 研究结论

(1)医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具备初步认识,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并持有积极的生命观。(2)医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好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心态。(3)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医学生终生的职业幸福感已有所体现,仍应以系统较深层面的专业性生命教育课程为切入作为强化。

3.2 对策

当前医学教育应该做好医学生生命教育这项工作,重视情感意识的培养,现身说法,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感悟生命,从珍惜自身的生命开始,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1)认识医学从认识生命开始。

正所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你选择了医学,也就选择了对生命健康的保护与陪伴。生命教育应贯穿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让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前接触患者,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接触和观察中形成对医学事业的认识,感触患者的痛苦、感悟生命的价值、认识生命的宝贵,诠释医务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认识生命,认识自己、认识职业。

(2)加强职业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务人员的道德价值出现了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产生各种观念的撞击与交替,所以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技术要过硬,职业道德更要过硬,既要有医也要有德,在患者选择医生的机制下,没有职业道德、没有职业情感的医生就可能没有患者,就可能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职业情感教育必须从医学生开始,要使他们认识到选择医学这一崇高神圣的事业,就要有献身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3)塑造医学生健康人格。

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职业人,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处理患者的疾苦,重塑患者的健康。

(4)强化生命教育,塑造医学生人文意识。

生命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始终,特别是在二三年级学生的第二次集中的生命教育课程,安排在实习之前,主要进行的是较深层面的专业性生命教育课程,如探索生命法学、死亡伦理、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等问题都可成为重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强化职业意识、理解职业责任、内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为医学生终生的职业幸福感奠基。

(5)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塑造全面发展的医学生。

校园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实践的践行,不仅能够提升医学生全面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能够促进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借以检验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生命意义的看法范文6

一、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篇,有描写大自然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客观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要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馈赠给学生。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就是在描述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被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这些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们顽强的毅力,是那位可敬的父亲给予他们的希望……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去与死神抗争。它带给学生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和尊重。借机我又让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故事,让我和学生一起感悟大爱无疆的人间真情。

二、让学生通过感悟来体味生命价值

我在教课文《江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江凡为什么由恐惧害怕变得勇敢起来,你有什么体会?”同学们通过激烈的讨论、交流,说出了各自独特的感悟、体验:“我觉得,虽然我们很少会碰到象江凡那样的险情,但我们有时也会碰到复杂、危险的环境,我们只有勇敢地接受锻炼,才能坚强起来”;“我体会到,人在生活中总是会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我们不能向困难低头,而要在困难中锻炼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成长”。语文教育的落脚点就是要让学生在体味和感悟中获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语文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破冰的时候,我让学生高高举起拳头然后反复重重地落在桌子上,学生没来几下就觉得受不了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血肉之躯从高空重重地砸在极冷极硬的冰上感觉,学生都说太残忍了,老天鹅这位破冰勇士太伟大了,一个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但是却能够迸发出如此耀眼的火花,生命值得尊重!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海伦凯勒,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有的生命都值得珍爱。

四、在习作中畅谈,让生命意识得到体现

写作,可以促进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现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例如: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在写作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把握梗概内容,浏览精彩片段;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时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他在荒岛上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悟和同学交流: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韵。在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很多,会有坎坎坷坷。当自己遇到困难、遇到厄运时该怎么办?是一蹶不振,还是学鲁滨逊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最后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