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1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伴随着交际外语教学法的渐次推广,对“目的语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的导入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共识。90年代以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以及语言教学界对语言文化的研究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问题。本文尝试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现象着手,从外语教学的目标出发,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1.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目的语文化”的导入

文化和语言互为目的和手段,共同构成外语教学的基础。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过去的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放在首位,期望学生将来能够和说母语者(native speaker)水平相当。从语音、语义、语法等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说,这个目标可以理解,然而当我们认识到多数说母语者可能长期生活在单语言和单文化的环境中时,这个目标就值得重新定位了。

随着传统教学法弊端的显现以及交际教学法的推广,“就语言而教授语言”的外语教学模式受到质疑,随之“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因为只重视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例如,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中很典型的问题是“高分低能”“聋哑英语”。这与我国英语教学长期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目前,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状况正在改变。实际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的重视体现为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被越来越多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成为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这种兼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理论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共识,并在2001年7月颁布的《国家英语课程》(实验稿)中被写进教学任务。

2.“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教授“目的语文化”,将英语学习者置身于英语环境中,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1999年的《大纲》(修订本)则进一步在教学方法上指出“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师在讲解“fifth column”的时候,就不能单从字面解释为“第五军队”了。教师应结合它的来源:“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莫拉将军(General Mola)帅五个军队,其中四个军队正向马德里进军,(还有一个军队是在城里)。从此以后,fifth column这个名词就不胫而走,成了奸细的代名词。”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例如在与外国人沟通的时候,要求对其文化有了解。我们中国人熟人碰面都会客气地问“吃了吗?”如果在与外国人碰面的时说:“Have you had lunch?”他们会以为你想请他们吃饭呢,造成尴尬的局面。

英语中的“听、说、读、写”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因素当然也能在各个方面渗透出来。只有了解“目的语文化”,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全球化

“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与“母语文化”的引入不仅是实现外语教学目标的前提,还是时代的要求。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极大地带动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但文化全球化并非“文化一体化”,而是一种多元文化并立存在、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动态平衡。正如国学大师张岱年指出:“经济趋于全球化,但各个民族必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文化的丰富多彩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提。”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2

(一)大学英语教学西方文化输入

1.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大学英语教材的文章几乎都是选自西方作者的文章,如果我们认真地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知识,毫不夸张地说———比比皆是。背景知识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理解语句甚至整个语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相关的背景知识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材料的同时,能更好地了解其相关的文化。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的CharlieChaplin(卓别林)一课里,有这样的一句话,DickensmighthavecreatedCharlieChaplin’slife(狄更斯或许能创造出卓别林的童年生活)。如果我们不去给学生介绍Dickens(狄更斯)的相关情况,好多学生并不知道狄更斯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代表作有《雾都孤儿》、《双城记》等,那么他们也不会正确的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尽管学生可能理解这个语句所包含的句法以及每个词汇的意思,但并不知道这句言语表达形式背后的相关信息。讲授相关的背景知识,把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已成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解释词汇背后的文化

在一种语言中,词汇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某些信息,诸如生活、价值观,历史等都会在语言中留下某些印记。可以说,了解一国的文化从学习其词汇开始。在英语中,有许多词汇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信息。准确的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信息,我们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得体的运用语言。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的讲解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或短语,让学生了解异国的文化。我们知道,由于英语深受欧洲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所以好多词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如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就源于这样一个神话,由于普罗米修斯盗了天火,宙斯派了美女Pandora(潘多拉)到人间报复,最终盒子被打开,灾难、不幸等撒向了人间。因此Pandora’sbox就意味着“灾祸”,如今在英语中已被广泛的运用。还有一些英语词汇则深深地烙上了美国社会特有的印记,如counter—culture(反文化)一词,就专指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那些玩摇滚乐,吸毒,堕胎等追求荒诞文化的人,而在汉语里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所以,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是我们学习语言文化的开始。

3.文化对比法

由于不同的历史沉淀,中西方的文化和社会习俗等都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大学英语教师往往采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方法进行文化教学。这样学生更明了、清楚目的语的文化,避免在交际中造成的误解和障碍。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中国人在路上见面时,常常这样打招呼“哪儿去?”而英美人则认为这是干涉私生活,常常会以“howareyou”等打招呼;又如在中国熟人之间,很少会听到“谢”字,在家人当中,“谢”字更少。相反的,Thankyou这句话,英美人一天要说上千遍。学生了解了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更好的交流。

二、中国文化的缺失

我们注意到,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中,教师灌输更多的是与目的语相关的西方文化,而对于中国的文化很少提及,更别说传统的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处于一种失语、沉默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其一是大学英语教材的文章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所以教师也不会特意的把中国文化引入课堂;其二是教师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忽视,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西方的文化,压根和汉语文化没有关系。所以,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会主动地用英语把本国的优秀文化表达出来,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也暴露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缺失表现

1.中国文化传递的缺失

从小学到大学,英语一直伴随着我们,英语及其相关的文化也一直充斥着我们的头脑。然而大学生却面临着这样的尴尬:英语四、六级过了,能流利的用英语写,能熟练地读懂英语文章,却说不出来,完全成了“哑巴英语”。近几年虽然在教学和教材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力图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完全的英语环境,免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然而,哑巴英语”现象依然没有减少,一种“新哑巴英语”却又悄然诞生,即学生不会把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出来,这已经成了目前大学生的一种通病。这种中国文化传递的缺失也暴露了我们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缺失。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学英语教师课堂上很少讲授中国文化,一来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外语材料太少,许多老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找相关的材料;二来没有认识到英语教学中输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学英语就是学西方的文化,和汉语挨不上边。殊不知,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这造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悲哀。

2.中国文化理解的缺失

以儒家的思想为核心内容,还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的文化。从小学到中学,汉语一直是我们必学的课程,从中我们学到了好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到了大学(中文专业除外),我们渐渐地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许多大学生很少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更别说了解其真谛与精髓了。即便学生开了大学语文,也只是泛泛的文章选读,并不能理解更深层的文化内涵。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语文化教学更是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不仅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对中国的节日文化亦如此。如今大学生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却很少关注中国的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等。我曾经对一个班40名大学生做过一个调查,知道西方圣诞节来历的占三分之二,而知道中国春节来历的只有寥寥几个人。为了提高学生对的英语的敏感度,大学英语教师鼓励学生去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去看英文原版电影。而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时间去关注中国的文化,这是西方文化冲击的悲哀。

三、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大学英语教学属于双语教学,是在一种语言环境里学习另一种语言,这就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要输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又要融入我们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不可以全然的抛弃母语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抵御英美文化的冲击,也会在交际中处于失败的地位。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把一些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的表达形式引入课堂,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时下流行的词“裸婚”(nakedwedding),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语言,又了解到了中国年轻人的一种观念。这样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能更好的与对方进行中国文化的交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东西方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多地重视目的语的文化,淡化母语文化。应把提高他们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贯穿到文化素养以及价值观的提高中去。与此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对外来文化的宽容和理解,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有效输出。我们学习英语不是仅仅学习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更重要的是用英语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而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外语却越来越变得西化。他们对中国的文化知之甚少,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再加上中国文化教育长期地被忽视,中国文化已出现“断奶”、“贫血”现象。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成了被动者,中国文化也往往被误解、误读,从而使中国文化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逆差”。在国际交流中,大学生是中国将来与世界交流的主体,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弥补他们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真正的让中国文化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顺差”。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输入的方法如何更好地在大学英语课堂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融入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在讲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找出相关的中国文化融入到其中,通过对比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又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本国的文化,还可以有助于学生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实践表明,这种教学不但受母语的影响小,而且能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词汇联想法来进行文化教学,虽然大学英语教材所涉及的中国文化的文章几乎很少,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挖掘,也可以在词汇等方面找到切入点,这既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又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查阅工作。如关于动物的词汇和习语,以dog为例,在西方文化里,dog被看成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一样,比如,“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s(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里我们可以给学生解释一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三国东吴吕蒙的故事,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体会到了文化的差异,又可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

四、结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3

笔者从走进留学生课堂以及对留学生课后生活的观察入手,与留学生密切交流之后,发现部分留学生并没有利用汉语环境优势促进汉语学习的意识,访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充分自主的利用汉语环境,例如学生会在课余通过网络、影视、书籍、等各种渠道学习汉语,但是语料的匮乏,以及教学理念对该方面的重视不够等因素也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充分的利用汉语环境。当然学校的教学理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的教学理念能为学生提供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而目前针对中亚留学生对课外汉语的利用是否充分以及留学生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利用汉语环境这一现状调查还比较匮乏,有待于今后做进一步相关研究。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力求发现性别差异、国别差异、汉语水平差异等因素是否会影响留学生对课外汉语环境利用的语料需求,目的是帮助留学生提供更多切合实际需求的语料,结合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更快的融入到汉语环境中。同时也能为学校汉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汉语环境提供微薄之力。

2、理论背景

对于二语习得的最初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Ellis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界定中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是在课堂内外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第二语言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语言技能是如何发展的。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分析哪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促进和阻碍作用。他认为第二语言与外语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第二语言的习得泛指自然和课堂两种情况,第二语言和外语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是在自然环境下习得。然而二语习得就存在两种环境的习得,一种是在目的语的环境下,一种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权威人物H. H. Stern在《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中认为“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第二语言,比学习外语享有更多的环境支持。学习者可以经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从身边的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一些东西。” [1]

普斯登(H.H.Stern1983)还提出了“两个主要是”学说,一个“主要是”指“习得”,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另一个“主要是”指“学习”,指在课堂环境中进行。他将环境作为区分“习得”与“学习”的重要指标,认为“习得”是在目的语环境下有充足的语言环境背景下进行,学习者不自觉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在缺少目的语环境背景下,学习者自觉的学习过程。二语习得要在自然的目的语环境下与课堂教学环境下将二者有效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习得状态。

这些理论都可以应用于两种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对于两种环境下的二语习得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在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在学习效果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理论中不同程度的提及到语言习得的两种方式,认为“习得”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学得”。而“习得”所处的环境为自然的语言环境,“学得”为非自然的语言环境。因此二语习得理论揭示了两种环境的二语习得存在的显著的不同点。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目的语环境中优势,以及来华留学生对汉语环境的语料需求主要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3、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习得的差异

自然语言环境是一种无人教授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语境,而课堂语言环境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下的语言环境。大量研究表明,身处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都有助于二语习得。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完全习得母语。同样,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大多数的第二语言习得者,尤其是儿童,也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学会用当地语言交流。然而,在课堂语言环境中,许多外语学习者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却无法熟练掌握该种语言。原因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语料输人不一样。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语料输人具有自发性、可理解性、无序性。而在课堂语言环境中,语料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教师决定学习者所接触的语料的内容及其复杂程度,对语言规则的描述非常清晰,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和学习语言规则。由于语料输入的不同,两种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也不同。课堂语言环境虽然缺少了自然的语言交流,但由于注重语法、词汇、整体结构和布局的讲授,注重正式语言的运用及大量的阅读,并增加了老师“填鸭式”的灌输,阅读能力和语言的书面运用能力提高了。相比较而言,自然语言环境下,口语的熟练准确程度更容易提高。自然语言环境有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语言环境则更有利于培养外语的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在二语习得中都不容忽视,对于来华留学生,学校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的正式学习,同时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利用自然语言环境,更有效的习得汉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4

[内容]

泊头市王武镇后河高小 刘坤认定目标是目标教学课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怎样才能做到积极有效地认定目标呢?

一、认定目标应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学前重点认定,突出主要目标;学中逐一认定,坚持目标先导;学后对照认定,加深整体认识。一节课的目标系列,通常都有多个目标组成,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就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目标。课前只对重点目标进行强化认定,其它目标则在讲课过程中边学、边认定。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必须遵循目标先导的规律,即先认定目标再学习,充分发挥目标的激疑启思功能,在导学达标之后,还可以对照目标再次认定。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目标系列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认定小学语文第七册《海滨小城》一课的目标时,对于重点目标——知道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和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的,我在学前重点认定,学文中反复提醒,导学达标之后,又对照认定。而对于其他目标,如“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知道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则采用了学中认定的方式。这样,学生便对本课重点目标有了深刻印象,而其他目标也在学中逐一认定,立即达成。

二、认定目标方式要简易,方法要灵活。认定目标应该以口述为主,以简化认定形式,方便教师操作。与此同时,更要注意引出目标的灵活性,如果堂堂课教师都采用“直展示”,认定目标前总是一句“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课课如此,机械刻板、单调乏味,长期下去,必将消弱学生认定目标的兴趣,影响目标认定的效果。而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展标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认定目标。

具体说来,可采用“情景式”、“设问式”、“温故式”等等。

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小语第四册)一课时,认定目标时就采用了“情景式”。我抓住了少年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在课前绘制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画,把3个目标分别放在小蝌蚪找妈妈的三道险关上,每达到一个目标就等于帮小蝌蚪前进了一步,直到最后目标达成,小蝌蚪找到妈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勃勃,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采用了“温故式”来认定目标。学文前,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于狼的课文,让学生谈谈对狼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我适时地引出本课目标:“狼为什么要摇尾巴?狼的本性会改变吗”?弄懂这些问题,也就达成了本课目标。这样的认定方式,有助于本课目标的达成。

认定目标方式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掌握。讲读《荷花》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前提,采用了“承启式”的认标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从前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让全体学生初步了解荷花的颜色、形状,这就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垫定了基矗在此前提下,我引出本课目标: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他又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的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积极探求目标的达成。

三、对于中高年级认定教学目标的三种方法。

(一)提前认定目标。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来看,他们已具备了自己理解教学目标的能力,适合于在始教阶段认定目标。同时,提前认定目标对于“自学辅导课”也很合适。如在《粜米》一课中的几个目标分别是: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背诵课文前三自然段;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3.能通过重点词和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了解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教学目标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课的教学目标最好提前认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带着这个任务去学习这篇课文,收到最佳效果。

(二)课后出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起始知识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比较陌生,若提前出示教学目标,目标中涉及到某些概念、术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所以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以目标为导向,先逐层讲授,然后再结合课堂小结,滞后出示目标,这样效果会更好。如讲《种子的力》一课时,其中一个目标是“理清文章脉络,看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并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在小学课本中,议论文出现的很少,对议论文的结构就更不了解了。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看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把道理讲清的,进而渗透关于论文的定义及议论文的结构等写作知识,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 中职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项目教学法 项目选取

口语交际教学一直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一块贫瘠的土地,职校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职校的生源质量近几年下降严重,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他们“先天营养不良”,却又“拒绝进食”。另一方面,现行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不密切、与专业实践活动脱节,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厌烦。久而久之,中职口语交际教学被“边缘化”,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应景之作”。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及合作能力。项目教学法无疑给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项目的确定是该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如何选取口语交际教学项目?我在口语交际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围绕大纲、目标确定项目,注重一个“明”字。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给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交谈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结合专业设置情境,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实施项目教学时,项目的选取要包含主要的教学内容,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所选项目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结合多项知识点,合理地综合若干教学模块,有利于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技能和知识得到迁移。如:《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的“访谈”专题口语交际训练。访谈是以谈话为主要方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常用的工作方法,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是必需、必备的一种基础能力。如果局限在课堂上,就很难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训练。针对学生对活动课感兴趣的特点,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把“企业文化”访谈作为本次口语交际训练项目来实施,做好资料的查询工作,列出详细的访谈提纲,访谈后及时整理记录,形成后续思路,尝试独立或合作进行访谈提纲的拟写和具体人物或事件的访谈。学生通过对企业的实际走访、对员工的访谈,了解了企业文化,对促进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学生专业岗位需要确定项目,凸显一个“实”字。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工作岗位的要求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是学生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的完美结合与体现。因此,项目设计与选取应真正做到课堂与岗位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工作的需要。在进行口语项目选择的时候,要注意积极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在真实、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里,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应聘”专题口语交际训练时,针对机电专业学生,我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安排了一次“模拟招聘会”作为项目来实施。聘请相关专业教师做企业招聘考官,学生依次经过礼仪关(从着装、行姿站姿坐姿、与招聘人员简单的对话等方面考察应聘者是否举止文明)、能力关(分为个人素质、专业素质两种类型的考题)、心理关,最后由“考官”点评,公布结果,在“实战演练”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三、考虑实施条件确定项目,体现一个“巧”字。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项目的选取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项目要受大多数学生喜爱,使学生有自我发挥的空间,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有能力完成项目的任务,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否则学生很容易放任自流,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如:在“介绍”口语交际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了“放飞自我 彰显个性”的专题训练,分为“与众不同”组,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准备个人自我介绍,突出自我的闪光点;“彰显个性”组,场景表演竞聘班委的自我介绍,并准备3分钟的竞聘演讲;“放飞自我”组,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进行场景展示面试应聘时的自我介绍。这样的项目设计,使学生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有话可说。

项目教学法突出的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要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总之,项目的选择应综合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要根据实践项目教学的目的、内容、条件等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深思慎取,科学选择。

参考文献:

[1]朱洪伟.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探索.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6

一、确立课程教学目标,做好目标教学准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要想得到提高,首先需要在运用目标教学法的基础上,确立课程教学目标,做好目标教学准备。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大重点,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来分析教材作者的教学意图,并以此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吸收水平,合理构建语文课堂知识结构。从简单的词句讲解到复杂的语法段落解析等,遵从循序渐进原则,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的文章分为不同单元进行教学,通过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先从单元开始着手进行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中应当包含教学重难点以及整个教材内容的学习主方向等等,这些计划既要包含语文课堂的全部教学内容,还要让教师能够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思路。

除此之外,教师自身一定要落实目标教学的准备工作,将学年的课文进行提前品读,要求在授课之前对所教授的课文内容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同时精读课文,能够明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与完善课程教学目标。如教师要进行现代诗歌类的课堂教学之前,就需要对诗歌的主题进行全面了解与精读,并抓住现代诗歌的具体特点与创作形式进行教学备课。

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目标教学模式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的差异化特征,采用目标教学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设计目标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与大纲教学要求进行综合考虑,落实目标教学模式;二是将教学内容的学习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统一进行;三是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时间进行挂钩,切实提高课堂目标教学效率。同时,对于一些具有较强语文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当为其制定具有一定拓展性的学习目标,而对于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以巩固其语文基础知识为主。在目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并对重点目标进行详细讲解,制定教学时长及教学测试等,让学生能够自觉进入目标教学状态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采用目标教学法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照顾好学生的情绪与需求。如果目标教学模式设计太过同一化,则容易使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抗拒和畏惧心理,长此以往则可能使其丧失语文学习的乐趣;而对于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目标教学模式设计一旦低于其实际水平,就很难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课堂目标教学模式的设计一定要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

三、采用对比教学方式,强化课堂目标教学

为了更好地使目标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发挥最大效用,教师可以采用教材内容对比教学方式。对比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材中的不同主题、写作思路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教学,在完成某一阶段的课程教学后,及时将其融入下一阶段的教材讲解中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巩固所学过的知识,使这些知识在不断的累积过程中进行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用对比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使学生能够在明确一个目标内容的同时迅速联想到另一内容目标,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目标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来采用对比教学,如将教材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与新课程进行结合,引导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对文章进行转换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写作风格以及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式,还能够通过不同的比较来了解和丰富不同表达方式的差异性,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和扩展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