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一.关于教学目标确定

大学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以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1.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授,以方便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深入了解。我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其有利也有弊,我们针对其中优秀的文化进行系统的知识引导,确保学生对于相关优秀国学知识的掌握,确保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我们传统文化流派很多,比如儒家学派、道家学派等,这些学派有各自的文化模式,总的来说,他们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调。对儒家文化知识的教授,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有利于学生道德理念,人伦观念的树立。对道家文化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有利于学生积极人生价值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在此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对儒家、道家等经典文化知识的传授,比如对《庄子》、《论语》等人文巨作的具体教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了解,有利于学生从中汲取优秀的人文知识,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知识内涵的了解,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进而有利于国家对四有新人的培养。

2.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进行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语文教育要注重审美教育环节的控制,以有效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丰富其审美能力,确保其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建立健全。审美教育的教学与语文专业知识的教学并不矛盾,一段简单的文字,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大学教师要形成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文化美的掌握,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更高意义的道德享受。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式教育模式的实施

1.为了确保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实现,我们首先要确认好大学语文发展的目标,确保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行目前的新型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封闭式教学的弊端,实行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多元化发展,以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对具体文学知识的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的发挥。

为了保证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实现,我们需要注重日常课堂教育的相关环节,比如课堂讨论环节的有效进展,课堂讨论的小组进行,以有效实现学生对于相关语文知识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系统知识的深化了解。在此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不局限于纸面知识的解决,更注重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学生自身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确保学生创新型思维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掌握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解决问题的思维僵化性,以有利于日常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人文素质的提升。

2.在大学语文课程教授中,要注重学生课堂讨论小组的划分,这样有利于学生展开具体语文问题的讨论,并且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的范围。大学生可以就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这样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应用,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日常课余时间的学习,通过有效时间的耗费,达到语文素养提升的目的。分小组进行语文课题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中,通过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拓展,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加深,达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语文课堂教育也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此情节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有效教学,确保相关语文教学音频、视频的播放,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常学习效率、质量的提升。进行语文教学空间的开拓是很重要的,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多种教学方式的教授,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三.结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2

一、引言

从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需求来看,中职学校以往秉持的教学观念以及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已经稍显落后,亟待变革和创新。鉴于中职学生背景、学校培养倾向等因素,以往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中职学生,难以真正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基于这种情况,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实践,以及发挥创造性的项目教学法逐渐被引入到中职语文教学当中。

二、项目教学法教学功能分析

第一,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项目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视学生为教学当中的主体,这点从其教学形式就可以看出。开展项目教学法时会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且每个组员都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享有决策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积极发动思维,想办法解决项目开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项目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项目。所以,学生必须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凭借自己的能力,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在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多个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解和探索,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到学习当中,最终完成项目。

第三,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在多种原因影响下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必须对此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并充分尊重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项目教学法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机会和更广的空间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诱发各个层次的学生,最终所有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完成所有项目。在项目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和带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挥。教师可通过具体项目对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进行补充,锻炼其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最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和进步。

第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对于学生个体来说,独自完成项目有很大难度。为此,一方面,学生要认真投入到学习当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在遇到问题时要主动及时地向小组成员寻求帮助,共同讨论研究,在沟通交流中相互补充,在思维碰撞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种群体活动,不仅能够集思广益,还有助于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取长补短,使解决方案得到不断的完善。同时,在相互沟通和了解中,学生也能逐渐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坚守自己观点时说服别人,并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自我控制,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第五,将项目教学法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可产生组合效能,发挥出更大作用,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育要回归本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加强教学同生活实际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出集文化素养、技能素养和社会素养于一身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下面分别从项目自身与学生主体这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利用项目教学法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项目设置策略

1.生活性、社会性项目的设置策略

不论是从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来看,还是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都要注意项目内容的设置和选定,既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

生活性策略:在项目目标的制定上融入生活元素。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开展的项目活动具体是指针对存在或发生于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以小组协同合作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当中,亲身体验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在整个项目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项目目标的制定既是首要步骤,又是关键步骤,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活动的开展都是紧紧围绕项目目标进行的。为此,在制定项目目标时就要融入生活元素。比如,在组织开展有关对联鉴赏的项目活动中,目标的设置不仅要有对联定义、类型、特点等纯语文学科知识内容,还可加入关于家乡对联或节日对联的鉴赏内容。如此,学生才不会停留在学习对联的基本理论知识上,会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身边生活入手,在调查了解、交流讨论等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拓宽了视野,了解到除对联以外更多的内容,热爱家乡、热爱我国传统文化民俗等情感也得到了培养。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知识、获得的情感不是被动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在自己努力完成项目目标的过程中获得的。

社会性策略:在项目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需求。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来看,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植根于生活,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加强其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所谓实践性,首要的应该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只有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才能体现出项目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一旦项目设置的内容无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那么项目的完成就失去了实际效用,因此,要想使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和锻炼,就应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同社会活动衔接在一起。

2.真实性项目的设置策略

就实际情况来看,真实性策略就是完成真实社会背景下的项目以及任务,其中项目任务一定要保证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确保相应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而学习人员可以通过这一过程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于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创设情景,进而让学生融入到实际情景中。并且还需注意的是,教学设计人员一定要明白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什么,之后再将现实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去。因此,在完成实际项目任务时,学生一定要认清项目任务的系统性,并长期坚持学习和研究,加强学习人员之间的协作,进而保证学习任务的整合性。

(二)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1.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角度

语文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表达、语言组织、口语交际、分析概括、阅读理解、基础知识应用和写作等能力。作为直接接受以及主动实施活动项目的人员,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对任务要求进行理解;第二,小组划分,并由组长来合理调配组内成员;第三,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把任务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具备以下能力:理解任务以及文字阅读的能力;能够对任务进行感性认知,合理分析以及理性的总结和概括;通过合作交流对口语表达进行锻炼等。合理、有序地开展项目,就能够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当然上述几种能力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多数情况下都是相互补充,且共同呈现于教学项目的所有环节当中。一个综合项目顺利完成代表着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已经得到了有效提升,比如,让学生针对《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为帮助巴萨尼奥结婚而向犹太人夏洛克借高利贷,从而引发“割一磅肉”契约纠纷的片段进行改编,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展现,学生需要根据视频进行角色扮演,然后进行班级公演、校级公演。

2.学生实践能力拓展的角度

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践行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提高素养,并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作出准确评价,把教材内容作为项目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加入职业能力方面和社会要求方面的要求,进而确定项目任务,在项目要求的设计上力求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设立 实现

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设立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设立和实现目标就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

如何达到目标,则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初中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可以用三个问题来概括: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一般可以表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学习检测三大块。进行语文教学,一般是将目标设定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上。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所预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语文教学方向的确定,关系到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的选择。确定好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备好一堂语文课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时要设定好以下目标:结合当前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理念,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应该与时俱进,一个语文老师所设定和实现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我们的目标:1.应结合课文的特点进行人文教育;2.应精讲多练,发展学生的语言;3.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4.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进行语文学习;5.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习惯;6.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等,可以创造并总结出自己独具风格的经验。这些风格和经验都得益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正确设立。我们应把握住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牢牢地把语文教学的目标铆定在母语学习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目标便是行之有效的,并且是经过长期的工作便可以实现的。

一、把语文课的目标定位在语文学习上

语文学科是学习母语的课程,这是毫无疑义的。语文课的一大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学习母语,如果学生仅仅获得课文内容,没有获得课文语言,则怎么称得上是语文课?一节有真实意义的语文课,应该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教学目标紧紧锁定在语文学习上,我们在课堂提出的问题、设计的练习,是本着学习语文的角度设计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应该是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受到人文教育。如果脱离语言文字学习,单纯从课文的情节内容出发进行人文教育,那么虽然可以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但会造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旁落。这样,就会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或是常识课。现在对语文教学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一般理解为并列关系,而一节有着人文教育目标的语文课,在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更多地表现出包容关系。其人文教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和语文教学始终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样的语文课,其中饱含人文教育,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中心思想,同学们才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主要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要充分发挥教材潜在的可以促使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应该在词句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而不是脱离课文语言学习专门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智力。

教学《曹刿论战》时,提问:同学们认为曹刿论战是不是显示出了曹刿的深谋远虑,那么是不是鲁庄公在整个长勺之战当中根本没起到任何作用呢?如果你认为他是有作用的,那么他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你从文章当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这一组问题的教学设计中,包含对实际生活的判断和认识,是一种思维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曹刿这个人物形象,认识鲁庄公的性格和作用,以及鲁庄公处理事务的方法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这三个问题互相包容,互为联系。就初中三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认识人物之间的联系,把握文章的意思,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人物形象的联系对我们认识事物都是有帮助的。从实际效果看,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然后联系前后文进行推理判断,对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都是很有利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

回顾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我的看法如下: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练”。只有多练,学生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但是多练不是指单纯地增加练的数量,而是要讲究质量。练,不应限于书面练习,要有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练习。要把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讲有练,讲讲练练,既教授学生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完整概括,完全符合学习语文的特点和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课不仅要有“读”的实践,更要有“动口说”和“动笔写”的实践。21世纪,我们更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留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语言实践。

比如学生利用学过的词语,挑选其中精彩的词语并搜索自己的词库,进行片段作文的书面练习:学生各自写。写后,师生一起评议几个学生的作业。学生自己修改。这样的练习设计,从读到说后动笔,写后有评议,评议以后又安排自己修改。环环相连,安排合情合理。在课堂中学生人人都有动口和动笔实践的机会。这个练习不仅是在运用语言,更重要的是在提倡和培养学生的意识,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地搜寻自己语言仓库里积累的材料加以运用。有了这样一种意识,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积累、运用,语言能力就会突飞猛进。

五、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的;语文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82-01

明确的教学目的对教学的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紧扣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标明确了,还要加强对小学生的语文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正确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必要的语文素养,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实现听、说、读、写四大功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明确教学的目的,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加强小学语文训练,我们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说:“语文就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所以,不管我们有再多的不同意见,有一点肯定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正确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训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习到教材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来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深挖教材,努力寻找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强,所以他们更喜欢直观的东西。同时,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记忆力非常强,接受知识的速度也很快,想象能力丰富。这些都是小学生年龄段的优势,他们的劣势就是对知识中抽象的部分理解力不够。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特点。下面具体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训练。

一、正确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明确语文的教学任务

叶圣陶先生说过:“平常说口头语言,写到书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吕叔湘先生也对此作过明确的解释:“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言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本质其实就是加强学生的文字和表达能力,能够正确地进行阅读表达,准确地书写。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功,不仅要教会他们这些,而且要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但目前有一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把“分析课文”作为语文的教学目的,省略了说和写的部分,如果长期这样做,那对小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是非常不利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不断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读、说、写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分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部分,这两部分也都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它是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帮助小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让小学生直接感悟到语言的作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改进,利用各种教学教具,引导小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含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抛开语言去进行分析课文和中心思想的教学。这样是有悖于语文教学规律的,也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三、注重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是语文老师和小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通过必要的交流,让小学生掌握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学会更多的字词句。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加课堂教学,给小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在有必要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再介入其中,参与他们的学习。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5

语文教学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固然阅读与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阅读和作文是以文字为基础的。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写字是历来被重视的一个环节,哪怕是“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时期,对于写字都未曾忽视,但现在有些教师片面突出阅读与作文,汉字的正确书写往往被忽视,有些学生至初中毕业,连“横平竖直”的基本笔画规则都掌握不了,像这种水平的学生,他的阅读和作文能力又从何谈起。即使他的理解能力再强,恐怕也难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所以,注重传统教育中那些基本的东西不应该与课改相矛盾。教学中目标移位,基础知识落不到实处,学生的能力怎么培养?

盲目追求时尚,曲解、误解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移位,方向跑偏,导致的低效现象并不少见。新课改中“合作学习”“探究教学”“参与式教学”已在课堂教学中百花齐放。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时代进程中的必然,但要清楚,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使用什么手段,我们都要达到某种目标或某个目的,做到有的放失。但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有些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没有在合适的时机提出适合讨论的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学生的讨论漫无目标,甚至学生讨论探究成了他们搞笑的自由天堂,使探究流于形式,耗费时间,误入歧途。有的教师虽然明确了目标,但学生讨论在偏离目标,甚至越走越远的情况下,教师并未适时引导,确定的教学目标犹如球。这种探究比前面所说的情况好不了多少,究其实质,依然没有达到目的,虚晃一枪。

无论是合作探究还是参与式教学,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判断。可是有些教师曲解课程标准,认为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见解,哪怕是违背常理、违背原则,将黑说成白的,也是一番赞扬:“你真聪明!”“非常好!”在这样的好好先生面前,显然没有是非原则,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怎样促进?缺乏正确判断,学生又怎能学会学习?这些表现会让我们想起20世纪90年代的快乐教学法,为了使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老师们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课堂活跃了,学生也快乐了,一节课在哄堂大笑中结束后细细反思,就会发现一节课“放了羊”。学习本身就伴随着艰辛,就连居里夫人都不否认这点,何况古人云:“勤耕田,苦读书。” 难道前人的一切都错了吗?我们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地刻意寻找快乐呢?至于启发式教学中学生被追问到底的窘状,以及实施素质教育之初,以为公平教育就是不要质量的错误观点,都是误解课程标准,目标偏移,盲目追求时尚的恶果。

20世纪80年代的语文教学主要围绕“听、说、读、写”展开,为此,小学开设了写字课和说话课,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分析、理解、表达、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自然就会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学会自主学习。这与我们今天的课改并不矛盾,它们的区别仅在于昨天是灌输,今天是引导。从教育的实质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今天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基本技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基本技能在今天应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究事物的能力。因此,今天的教育目标实际上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继承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发展是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跃升。我们对传统教育的模式和手段,应采取扬弃的态度,若一概否定历史,片面追求时尚,则会欲速不达,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跑偏,不仅表现为忽视某些教学环节,曲解、误解课程标准,模糊教育目的,还表现为在教学中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也为初中语文学习埋下了祸根。玩耍本是孩子的天性,但他们的自由已被铺天盖地的作业压得支离破碎。虽然减负的呼喊声日益高涨,但谁给他们减负?反正老师要的是成绩。为此,他们的书包被什么“英才教程”,什么“字词句段篇”塞得满满的。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在这些书中都有相应的精解和详解。于是,这些书就成了部分教师提高成绩的救命稻草,至于如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然后概括段意,提炼中心,他们并不重视,致使语文课本给这些教辅资料让了路。

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逐渐培养,然后再按中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循序渐进贯彻教学。如果一开始就按中学课程标准来要求他们,就会使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形成两难局面,老师自恨铁不成钢,这样的结果,学生失去信心, “有效教学”也只能是一种奢望。

语文教学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设计 误区 措施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方面,而教学目标居首要地位,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因此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误区

(一)三维目标分离。

课程目标是三维的,但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联系,相互渗透,而不是各自分离。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三维目标分离。例如一位老师对苏教版第三册《夕阳真美》这样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和能力:(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引导学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夕阳的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该教案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块加以描述,看似条分缕析,实则割裂了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应该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过程和方法中充分体现。

(二)目标主体错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从学的角度而不能从教的角度来表述。“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引导学生……”存在主体错位,“引导学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根本上有违“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目标表述模糊。

当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要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不同维度和具体要求,运用概括、明确的语言准确表述。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有两类: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体验式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知识和能力”维度应尽量使用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使用“背诵”“辨认”“区别”“概括”等动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大多要使用体验式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动词往往是“感受”“养成”“树立”,这些动词往往比较抽象,缺乏操作性,因而在表述时,要明确具体的方法、途径。例如“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目标设计空洞,缺乏可操作性。在表述时,可以这样写:“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

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水平,是认识、理解还是掌握或运用,要有明确的尺度,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例如语文课本上田字格里的生字是一类生字要求会读、会写、会运用。绿线内的生字是二类生字只要求会认读。有些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对生字的掌握表述得比较模糊,笼统地写成“学会本课的生字”,这样的表述没有明确学生对一类字和二类字不同程度的掌握。

二、走出误区的有效措施

教学目标设计存在如上误区必然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就是要优化教学目标,走出目标设计的误区,要寻找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一)以《课标》为依据,呈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我们应特别重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明确语文课程的地位、任务和标准,落实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方法,探究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做到高瞻远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年段目标,具体到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

(二)以文本解读为重点,展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对于教学至关重要。备课中文本解读是前提,只有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制订《大禹治水》的教学目标前,只有通过反复研读感悟大禹治水的千辛万苦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才能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明确“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如果不能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精神世界相对接,那么教学就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解读文本,还要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重点研究文本在孩子眼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哪些是与他们生活实践相结合,哪些与他们情感世界相通,哪些是他们感到陌生和困惑的。这样才能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并寻找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路径。

(三)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体现目标设计的针对性。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可见,制订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本,准确掌握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符合学生需要和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

例如学生对战争革命年代的人和事比较陌生,在学习《的扁担》前,我请学生预习课文,说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文中“同志”“会师”“粉碎敌人的围攻”“斗笠”“记”这些词不理解,因而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我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标的掌握尺度。

在课改中出现种种失误,是前进中的曲折。只有正视失误,及时作出调整,走出目标设计的误区,在教学活动中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入解读文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优化教学目标,开展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