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核心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的核心特征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1

摘 要:将生成性教学理论运用思想政治课微课教学,达成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目标统一。思想政治生成性微课具有立德树人的德育价值、生成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内化教师的生成能力价值、推动理论和实践发展价值。生成性微课可以突破重难点,弹性预设,孵化生成策略;可以通过试用翻转课堂模式,有效互动,促进生成策略;可以巧用教学机智,化解意外,达成生成策略;可以合理留下教学空白,催生欲求,深化生成策略。

关键词:生成性微课 生成价值 生成策略

方修波,男,湖北省天门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微课(Mini course)的出现,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中学教育中,微课的实践运用成为了教师们探研的热点,引起了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深度改革。特别是生成性理论对微课的影响,使人们开始反思高效课堂的过度操作及导学案教学机械式使用的再思考。国内外对微课的理论和实践有许多探讨,但很多问题并没有形成定论。本文将从中学思想政治的学科角度,以《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突破的微课教学案例为例,探求在生成性理论指导下,中学微课的内涵、价值及实践的策略问题。

一、生成性微课的内涵界定

目前国内外对微课的内涵界定说法各异。自从可汗学院将微视频网络化呈现后,微讲座立马走红,大规模开放式在线学习——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在各大专院校展开,并向中小学扩展,微课程与学科的融合日渐深化。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这是微课的资源说,类似“微讲座”。同时,汪滢认为,它是微课教学的全过程,它要求提供有效的互动及辅助支持。这是微课的过程说。她还认为,微课是基于微型资源的教学活动,或叫微课教学,主要适用在校学生。也就是说,对在校学生来说,微课是教师针对一个重难点或关键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的一种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某个关键环节。

生成性教学是建构主义学说化成的,也是解释学框架下教学过程的一种生成特征。“是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所看到的教学图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向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与感受对自己教学行为与思路作出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持续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差异、关系、创造、发展。

通过如上内容分析,我们取微课的过程说(或教学说),将其置于生成性理论下,注重微课教学生成过程,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给出思想政治课生成性微课的内涵:它是在生成性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微课教学的形式,以达成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目标的基于微型资源的教学活动。它具有生成性、建构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点。

二、生成性微课的价值诉求

思想政治课生成性微课的价值是由其课程性质来决定的,必然具有立德树人的价值向导。除此外,还有对学生的价值、对教师的价值、对教学课程改革的价值等内容。

首先,微课必须达到生成中的德育价值。在短时的教与学的生成互动中促成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应是微课教学的应有之义。“德性”内涵在缘起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维度的诠释:一是外在身份的表现维度,强调某人或某事物的卓著性表现,以确证本身应有的地位和身份;二是内在道德发展维度,强调道德对真、善、美的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微课教学就是要在十分钟时间内,通过典型材料——飞行英雄黄龙飞事例和本校学生汪千里的动人事迹来感染学生,使其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中能表现出崇拜和学习的行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使其内化为责任和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达到在生成中立德树人。本微课在预设三维目标中指出,通过英雄学长和身边同学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学子们是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激发学生爱国、敬业、友善、自强不息的情感,进而在生活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对整个学科的育人价值进行研究,看它对一个人的精神发展的价值在那里。”叶澜教授直接指出了生成性教学对学科价值的追求。当然,德育价值是思想政治课的最高追求。

其次,微课要形成生成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微课的知识生成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选择性学习过程,通过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能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生成知识层次,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本微课预设目标中,我们设定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地位、作用;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一知识能力目标,当然这一预设是弹性的。教学后反思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内容,还能从历史角度解读我党在不同时期对这一价值观的完善,并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应是达到了生成的目标。

第三,微课可以内化教师生成能力。从微课本身作用来看,它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增值自身的教学素养,提高在生成中灵动处理生成资源的能力;从生成性教学来看,微课可以检测预设的弹性度,考验教师调控生成的水准,提升处理生成意外能力。当然,它还可以为教学的再生成提供宝贵资源。

除此外,微课教学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对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强化教学重要环节;可以增强学习情趣,提高学习效率;可以积累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还可以为理论发展提供实证材料,达到生成性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生成性微课的实践策略

戴维·彭罗期(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建设的五步:罗列核心概念一一提供知识背景——制作教学视频——设计学习探究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面对中学当前的微课建设,与以上过程还有较大差距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管理而开放的微课系统,加上学校网络发展的不同,导致最后一个环节难以形成。同时绝大多数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移动网受到限制,加上中学课程的密致性,微课的普遍使用受学习时间制约。我们只能就“微课程”或“微教学”的实践层面,结合我们使用微课的情况来谈谈微课的实践策略。

首先,突破重难点,弹性预设,孵化生成。微课的本质特征是围绕教学中重难点问题突破展开的一个环节性教学过程。《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第二目“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本部分的重点,为突破这个重点我们采用了微课教学方式。一个好的预设必然是一个灵动的弹性的预设。我们依据本处教材变动情况,进行了文本解读,设定在教学中运用典型案例来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教学,我们选取了天门中学为国捐躯的英雄飞行员黄龙飞学长视频资料,同时也拍摄了高二身残志坚的学生汪千里事迹图片,作为材料使用,使学生能从他们身上找到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设计中,我们预设了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这是为教学生成预设的弹性空间。

其次,试用翻转课堂模式,有效互动,促进生成。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中知识的传授是通过网络在“课前”完成的,而知识内化则是在“课中”经过讨论交流来完成,“课后”学生可以完成“探究活动”对认识加以深化、扩展、推移。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不仅作为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在学生通过校园网学习了本目内容后,我们在微课堂上组织了学生的充分互动,让学生围绕三个探究问题讨论。讨论一:黄龙飞的行为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价值追求?讨论二:汪千里同学的事迹体现了她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和梦想?讨论三:两位天中学子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学生的生成过程,大家一致认为:中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用正确价值观引领我们的学习生活;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努力学习知识,坚持追求梦想,用我们的梦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再次,巧用教学机智,化解意外,达成生成。“有效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它强调教学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微课的生成目标是达到预设的有效性生成,但在生成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生成意外,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引导,需要教师教学机智的运用。如在讨论黄龙飞价值追求时就有学生这样讲:黄龙飞牺牲了,国家会赔多少钱?一下子把教师问住了。但教师马上灵活处理了这个意外生成。她说:“黄龙飞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他的价值追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相信国家一定会处理好英雄的善后。”这样处理就较好化解了意外,向有效生成又前进了一步。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建设;策略

一、微课溯源

如今,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并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最热的话题及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活动。关于“微课”的形式,最早可追溯至美国的Mc Grew教授创立的60秒课程,通过简短的视频,他为普通民众普及有机化学方面的常识,主张学习者利用舞会、搭乘交通工具、乘坐电梯等碎片时间来学习。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于2008年明确指出使用微讲座授课,并配合作业与讨论,与使用传统课时进行授课的教学效果是相当的,David Penrose本人被学习者称为“一分钟教授”。现在,教育界普遍认为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讲座辅以作业和讨论模式是微课的核心内涵。

在我国,微课概念由广东省佛山市胡铁生老师最早提出,并在佛山市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广泛实践。胡铁生基于基础教育的视角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随后他更加详细地从资源构成、课程载体、运行方式、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这五个维度来界定微课,并创造性地提出微课的“6+1”应用模式,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构成静态技术型资源,围绕着微视频核心所开展的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是动态智慧型资源。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微课作品征集、竞赛评选、教学大赛,应用推广等活动,结合各区域参赛作品来看,笔者认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给微课下的定义更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的、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尽管关于微课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关于微课的内涵特征都达成了以下共识:一是微课的表现形式以微视频的制作为关键核心,形式短小;二是微课的内容围绕具体学科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设计和制作,内容精悍。

二、高职院校微课资源建设策略

微课的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同于一节传统的公开课、示范课的视频拍摄和录制,也不同于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套完整微课的开发,包含着多个环节,既涵盖微课设计与开发,同时还应该包括微课的实际应用与效果评价,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与评价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微课才具有真正的教学应用价值。笔者从微课开发、制作与管理这三个维度来探讨高职院校微课资源建设的具体策略。

1.实行项目化微课开发与管理

高职学院专业与课程众多,采用何种方案整体规划微课资源的开发关系到后续微课的制作与推广应用,能有效地解决微课资源重复和无序开发乱象。全国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统筹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归类整理,组织相关高职院校,分工进行微课建设。一般而言,高职高专的专业大类均设有相应的社团组织以及行业协会,如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以及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在微课开发前期,通过行指委与教指委来组织协调行业内各兄弟院校以及院校的校企合作相关企业开展交流与学习,组织专业相关院校进行技术交流,通过项目招标及申报评审立项的方法由专业领域内具有某门课程丰富建设经验的院校负责该课程相关微课开发制作标准的制定,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碎片化各个学习情境及其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充分利用行业内各兄弟院校的优质资源,组建具体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团队,组织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各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在这种方式的微课开发过程中,行指委与教指委提供一个联系各相关院校的沟通交流渠道,微课建设过程中的经费既可以来源于课程开发团队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的各级各类项目的支持,也可以来自行业内相关企业的赞助,当然,承担课程开发任务的各个院校应采取配套经费支持。最终,开发完成的专业课程微课资源库可以率先在参与开发的院校中进行教学推广应用,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供更多的教师进行观摩学习,结合应用效果与专家点评由开发团队更新微课资源库。

2.专业与技术综合的团队化制作

简单的微视频可以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制作,但微课的开发不是某个教师通过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丰富的的课程开发经验,还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撑,也就是说开发团队的成员既要有熟悉课程内容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又要有能熟练应用微视频制作技术的人员,因此,微课是团队智慧的产物,需要由专业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化协作完成。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3

关键词:基础工业工程;微课;建设思路

一、引言

当前,人们对微课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微课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新手段已经涵盖了教育的各个层面。高等教育层次方面微课发展较为迅猛的是职业类院校,无论是对微课的理解、制作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走在了前列。对于高校的专业课程来说,微课可以作为传统课堂讲授的有益补充。基础工业工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在实际中灵活应用。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结合微课教学时间短、内容较少、主题突出等特征,笔者特选择其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微课的建设,以作为正常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特点

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具有专业技术特色显著、实践性强,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课程涉及的基础性内容宽广、知识点之间共性与个性融一体以及课程的内容具有发展性等诸多特点。(一)专业技术特色显著基础工业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工作研究,其又可以分为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内容又各有自己特定的技术方法。方法研究部分主要分为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各部分内容又由粗到细,由宏观到微观地形成一个过程,有相应的技术工具分别予以实现。作业测定方面则又分为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等内容,直接测定法主要是秒表测时法和工作抽样法,间接测定法则包括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和标准资料法。而上述的方法研究以及作业测定的技术方法都是基础工业工程特有的内容。(二)实践性强基础工业工程又称为经典工业工程,它最初是由生产实践经科学化、标准化后得到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不能仅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方能真正掌握基础工业工程的实质。鉴于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正常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就需要结合教学进程及时地进行实际训练。(三)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比较紧密。比如,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一般是在良好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作业测定才有意义。又如方法研究中程序分析部分的工艺程序分析和流程程序分析,前者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概略分析,后者则是对一道工序或一个零部件的较为详细的分析。(四)涉及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宽广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基础比较宽广,进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学习时就需要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数学、物理学以及一些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这些广泛的先导性知识是学好基础工业工程的良好保障。(五)共性与个性融为一体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中的许多内容之间具有共性与个性互融的特点。如工艺程序分析和流程程序分析所采用的分析符号、设问技巧以及改善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只是后者更加深入和细致。再比如,程序分析、操作分析以及动作分析的共同点是优化作业、操作或动作,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六)课程内容的发展性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自产生以来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及需要,其内容也在相应地发展。

三、基础工业工程微课的建设思路

对基础工业工程进行微课建设可以改变传统正常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该门课程的微课建设。(一)做好微课知识点的精选针对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上述不同特点,结合微课及传统课堂授课各自的优缺点来选择适宜用微课表达的知识点。具体到该门课程来说基本的概念、定义以及需要重点掌握的原理、技巧和方法均是基础工业工程微课需要选择的知识点。(二)选择适当的表现方式微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加以选用。针对基础工业工程这门课程来说,主要采用的是幻灯片讲解式的微课,其特点是操作起来简单,如果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教材上的讲解也不够清晰时则需要采用创新的表现形式,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例展现等方法来表现相关的知识点。(三)微课素材的精心组织设计既然选择了相关的知识点,那么接下来就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结合众多的素材进行精心组织,从而使相关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来。具体来说微课素材的组织包括片头素材的选择和设计,知识点之间图像、图片的选择和设计以及单个知识点呈现的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四)微课推广平台的选择微课制作完成后,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推广和应用。根据微课使用范围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推广平台,如各大视频网站或者网盘等。而对于仅用于满足本校学生使用的微课,可以选择学校内部的网站予以推广。笔者选择了学校的教务系统Sakai(赛课)平台进行推广应用。(五)微课应用效果的评估与改进微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要随时跟踪其使用及反馈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对相关的知识点和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确保微课的应用效果。如在每个微课视频之后设置针对该微课知识点的思考题以帮助使用者进一步巩固学习到的知识点,同时还需要定期组织就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门课程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对基础工业工程微课建设的初步尝试,根据微课的特点以及该门课程的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可以考虑将工业工程实验内容的操作步骤和方法以及课程设计等实验实践方面的内容以微课的方式进行呈现。随着对微课教育理念及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在已有微课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该门课程相关的知识点采用更高层次、更加深入、更加形象的表现手段进行呈现,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佳.探究微课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2).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4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75-02

收稿日期:2015-02-13

作者简介:

陈舒心(1978-),女,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广东 广州/510000)

一、引言

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和手段逐渐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推行开来。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一种新的融合,它不但是教学资源的补充,更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形式和手段。随着“微课”不断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被广泛应用到了中小学乃至大学教学中。

二、“微课”概念界定

我国中小学广泛推广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在2008年提出的“一分钟微视频”的微课程概念,强调将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结合,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式的学习体验”。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随着“微课”理念在国外的推广和应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认为人们对微课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三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本文所要阐述的正是指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

三、“微课”与教学视频的区别

“微课”概念刚刚在国内被提出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微课”只是在时间上缩短了的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师课堂教学视频中截取的一段有时间限制的小视频。但是,当我们深究其核心的理念,会发现,其与我们所熟知的教学视频是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的。

教学视频是将整个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因此,教学视频的时间一般比较长,所包含的知识技能是详细和完整的。教学视频的制作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有时候,为了将某些无法在课堂上演示的技能过程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教师会把教学视频中相关的某一个制作过程截取出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种小视频只包含了教学过程,但却没有教学设计,所以它所呈现的知识过程是不完整的。

而对于微课,它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但是它只针对于教学内容中的某一难点或重点,因此它有别于教学视频,微课的时间比较短,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这样的特点使微课比教学视频更容易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但时间虽短,在整个视频教学过程中,它包含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反思。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这点上它是区别于课堂上的小视频。由于微课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使它比课堂的小视频在呈现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

同时,由于微课受到时间的限制,所以它的容量一般在几兆到几十兆之间,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微课资源的上传和下载。

四、“微课”应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可行性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分析

相对于其他的学科,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因此,计算机学科中的任教教师的年龄普遍比较年轻,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同时,这个学科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不容置疑是非常强的。这些特征,使得微课的制作以及它的应用得以顺利进行。

(二)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注意力相对不够集中是中职学生的一个特别突出的学习特点。一堂课下来,大多数的学生都无法完全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重点知识。特别对于一些对动手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往往操作过程才刚解释完,学生就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因此,微课的应用对学生知识的学习非常必要。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而平时课堂上反应比较慢或者比较内向少问问题的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反复观看微课,以达到掌握知识重点,解决知识难点的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首先,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项目驱动。课堂上,教师将项目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和操作的步骤制作成为多媒体课件。而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看课件进行知识学习,一步步完成项目的内容。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很大程度上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生动化和形象化了。但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只能按照老师的步伐被动地接受,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这些知识。到了课后时间,即使能再次回看这些课件,但是脱离了老师的指导,学生往往也不知道从何学起。由于微课不但包含有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同时有老师完整的讲解和分析,是现行教学模式很好的补充。

其次,由于就读专业的特点,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拥有电脑,这使微课在学生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具有持续时间短,展示知识内容全面和系统的特点,能够成为现行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接受程度自主学习。而中职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能力以及学校信息化多媒体环境的完善为微课的实施提供了足够的软硬件条件,因此,将微课应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话教育研究,2011(10).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5

Key words: micro lecture;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187-03

0 引言

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在“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基本语境下,“微课”成为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最热议题。目前的研究中,对“微课”的概念认识还存在着诸多的不一致,也进一步导致在不同领域“微课”设计与应用形态的差异。当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高职教育中的微课应用研究极为稀少。本文从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的角度认识微课本质,从技术哲学和知识特征角度探讨高职微课可行性和应用策略。

1 微课的本质

微课的概念最早萌芽于“微格教学”,其理念为知识碎片化、教学解析化。当前热议的微课概念源于David Penrose提出“一分钟的微视频”,即“微课程”(Micro Lecture)。在本土化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角度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出现了“微课”、“微型课程”、“微课程”、“微型学习视频”等概念,对微课定位也出现了“活动观”、“资源观”、“课程观”等观点。从已有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对微课的认识存在着误区,退行和概念泛化问题并存。达成一致的概念界定,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成为当前大多数学者对微课研究的目标。而从微课的生长历程来说,它是在多元的教学情境中发展起来的,从知识分解的师资训练,到非正式场合的学习,再到新的媒介学习生态环境、碎片化学习、非正式学习,微课的内涵是动态、开放、发展的,微课的理念、结构、要素、适用领域等必然也是多元、开放的。对微课基本概念达成共识,形成公共知识是必要的,对实践应用问题进行高度多元化的探讨,也是发展的必须。

微课的本质不是“课程”,也不是“课”。课程的本质是教育的实体和内容,处于教育完整过程的建构环节,并且课程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从内容选择到社会目的与意义建构,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域。课的本质是交互过程,处于教育完整过程的实际展开环节,涉及到教师、学生等多个互动主体,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征。当前所指微课是在以新媒体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发展背景,以具体而微的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数字化视频为载体的静态存在,服务于教育的实际开展环节。虽然微课设计中的结构要素具有课程属性,微课的内容和目的域显然要比课程要小。微课的内容表现虽然趋近于完整的“教学活动”,甚至就是一次“课”,但是以视频的形式被数字化封装之后,独立状态下就毫无“教学过程”的意义。只有再次将其嵌套于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与课堂其他要素发生互动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所以,从其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的角度来说,微课的本质应该是课程资源。

2 高职微课应用可行性分析

2.1 符合信息技术社会背景下技术认识论的价值取向

信息化是当前技术社会的主要特征,定义了现代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催逼着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和教学开展方式发生技术支持下的重大变革。职业教育和教育技术是教育系统中与技术最直接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技术是两门学科产生的逻辑起点和发展的原动力,也决定着两门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价值取向。全面、深入地认识技术本体是提出对两门学科合理的价值期许的前提。“主客二分”的技术认识论所导引出的价值取向已难以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将技术看做聚合着自然、传统、历史、文化等元素的整体,作为人的本质的展现,切实关注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建构人的意义世界,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当前的技术教育最合理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的内存规定性是从技术中获得的,微课同样是产生于媒体技术的发展,体现着技术性和教育性统合的内在需求,当技术在整体性中得到规定时,职业教育和微课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目标。这是高职教育微课推广发展的逻辑基础。

2.2 创设衔接校企协作教学的可能性

职业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一般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组成,产教融合成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而实践环节由于教学时空分离以及学校教师和企业深度参与的双双缺失,使此环节往往脱离教学体系,实践流于形式,也成为产学有效融合的瓶颈。校企深度合作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参与问题,教学是一个复杂而非绝对化的过程,所以,校企合作中的教学模式构建必须要使学生、校内教师、企业导师三个主体随时实现跨越时空的教学交互,而基于网络和媒体技术的在线教学平台正好为校企教学搭建桥梁。可以说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是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基础性环节,也可以说微课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最可操作的,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2.3 强大的学习支持和教学革新动力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微课能够为学习者构建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习者实现自我内在对话,促进学习者由被动学习转型为主动学习;可以发挥联接学习者和信息的功能,有助于建构学习共同体和学习语脉的扩大;同时,微课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的转变,使教师能够摆脱传统角色限制,成为联接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促进多样探究和创新的“触媒者”和“建导者”。微课本质上是资源,目的是为了应用,设计需基于课程、开发需围绕教学、应用需依托平台,整个实践过程会服务于并促进课程和教学改革。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数据显示,高等院校参赛作品中高职类院校作品3955个,超过50%,课程性质侧重于必修课和重点专业,可见高职院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也说明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已有一定的基础。同时获奖微课主题多偏向于实践动手学科,网络评论数最多的7个作品均来自于高职院校,也充分说明高职技术性学科应用微课教学的可行性。

3 高职微课设计与应用策略

3.1 正确认识微课的定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复杂语境下的问题解决过程,而不是合理技术的应用过程,包含着学习者认知,师生集体交互两种逻辑过程。微课本质上是基于媒体技术的教学资源,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制作能够为教学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并不可能成为有效教学绝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微课只是有效教学过程中可发挥作用的资源因素,学习者学习过程才是教学的核心,微课应用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习得知识,或者说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化教学模式的延展性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习得技术社会下的价值选择、思维、行为、学习等能力。这一特征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则体现的更为明显。

所以,在职业教育微课推广应用中,要避免落入以“技术为中心”,避免落入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窠臼。无论是微课课堂,还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慕课”教学等,学习者是中心和目的,这一认识是职业教育微课科学开发、应用的基础。

3.2 职教微课开发的前期分析策略

微课开发的前期分析重点包括学习者分析、目标分析、课程分析。“面向学习者”是微课的核心理念,通过个体和环境互动,有条件并可持续、渐进的改变行为、思维、和态度模式是职业教育微课的目标。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大多依据学科体系以分科课程平行展开,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内容选择序化与学习者认知心理顺序和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严重分离。职业教育微课前期分析必须摆脱学科课程束缚,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参照系进行学习者和课程内容分析,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知识生成和构建,针对学习者认知心理顺序和行动顺序的过程环节中的重难点来选择微课内容,从而使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三个部分统化为工作过程知识。在内容取舍上应该以过程性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以陈述性知识和理论概念为辅。

3.3 职教微课开发的设计策略

微课设计一般包括内容结构设计、表述方式设计、视觉设计。微课内容结构设计既包括单一微课内部的内容结构设计,也包括微课群内容结构的系统设计。行动导向的课程内容结构一般是一种串行结构,学习者认知心理顺序和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是内容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在逻辑。扩展而成的微课群内容结构应该是一个依托于实践情境,以过程逻辑为中心,整体教学行动与典型职业行动整合的框架结构。

行动导向的教学表述中应避免“知识系统”的外部输入,而是尽力激发和促使学习者知识和行为内部有机生成。所以,表述方式设计中具体的行动情境表述至关重要,过程中脚手架表述和教师建导会使知识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微课的最终形态是数字视频,数字教学视频其实是一种语言,有效的语言表达包含归纳和演绎两个过程,也包括句法、语义、语用三个领域。归纳强调逻辑和结构化,是知识技能和经验模式化的过程,是有效表达的前提,演绎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职教微课视频的视觉设计需基于对工作过程和知识技能的逻辑分析,问题呈现需高度重视情境创建,演绎过程需通过形象化、图形化、故事化、多元化的手段,重视利用镜头蒙太奇方法使画面语言更加生动、引人和容易理解。

3.4 职教微课的制作策略

不同应用情境下的微课应该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知识特征、表述方式和视觉设计的多元化需求决定了制作手段的多元化。国内微课制作大多急功近利,囿于技术和形式,制作多以实况拍摄为主,复杂技术应用即诩为创新,殊不知有效教学之真义在于教学智慧和方法,而非技术和手段。微课制作并不一定要利用复杂的技术来表现,而是要基于知识特征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不同教学要求和情境,依据教学表述方式选择技术表现手段。

3.5 职教微课的应用策略

微课应用一般包括课堂和在线教学两种,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国外微课大多应用在翻转课堂,国内微课大多脱离其根本目的,课程再现与学习支持概念偷换,毫无应用价值可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在线学习,微课都是完整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支持性因素或环节,并不可能用视频替代教学交互活动,所以微课的有效应用关键在于如何支持外在的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对重难点知识和工作过程进行有效演绎。

在不同的知识类型、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下,微课教学应用有所不同。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学习内容的分类是以职业能力开发的学习论为基础,包括初学者职业取向和概况知识、系统工作关联知识、特殊问题领域的细节和作用知识,不同的应用阶段包括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实训、实习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有自主、协作等形式,实训实习一般以工学结合,依托在线教育平台组织开展教学。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6

关键词: 微课 Java语言 课程教学

1.引言

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课程,首先它符合课程的特征,即是一种教学科目,具备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是一种学习经验或体验。微课和一般的学科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区别是时长很短,基本控制在5分钟至15分钟,集中说明一个教学问题,其特点是泛在性、可视化、关联性。微课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当超文本、海量的数据在网络上出现后,微课以其数字化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形式发展起来。

微课不是在中国首次出现的教学形式,张一川、钱扬义[1]论述了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早在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就正式提出了微课的概念。杨明[2]就高职教育阶段实施微课开发进行了大讨论,分别从利用微课做好教学研究、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学生课内与课外的活动等三个方面详细论述高职教育中融入微课技术的建议。

2.微课的设计

要搞好微课的设计,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课程结构具备独立性、课程设计具备模块化和知识内容具备微型化。

课程结构具备独立性是指微课以独立的结构出现,尽管微课之间是存在松散耦合的关系,但是单个微课有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

课程设计模块化是指将一门课程设计成微课的时候,由于时间限制,因此需要将课程首先进行有机的分割,成为彼此之间有互相关联的模块,然后根据模块的内容制作微课。

知识内容具备微型化是指微课所传授的内容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将一门课程的知识点根据知识结构碎片化,使之成为微型的知识模块。

微课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核心概念,清晰地说明主题。同时应该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利用足够的教学资源,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帮助学习者完成集中而又完整的知识总结。在学习评价阶段,要提供离线或在线的习题,健全信息反馈系统,让学习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价值的反馈。

3.Java语言的微课设计

《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本身原理性强、知识点丰富,而高职阶段又要求突出学生对程序的编写与调试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教学,本课程组将该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巩固学习。

微课的设计有一个流程,从知识萃取到教学设计再到媒体设计。在实施微课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如下的流程。

首先是知识的萃取,先将该课程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创设出四个学习情境,将每一个学习情境转化为若干个项目。由于项目彼此之间存在前后的关联性,因此根据项目设计的微课就有关联性。例如在基本编程思想确立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基本信息系统项目中出现了Java的基本语法,主要是不同数值类型的介绍及变量与常量的应用。这里,变量与常量就是教学难点,很多学生知道变量是一种可变的数值定义形式,而常量却是不能产生变化的数值定义形式,但是应用起来却很困难。

我们进行了变量与常量的微课设计,微课的名字很重要,要吸引学生观看。我们取名为“认识变量与常量的区别”,为什么不提定义和应用呢?主要是学生会感觉到定义和应用已经是他们知道的内容,他们现在比较关心的是两者的区别。

教学设计我们以1+1+1的形式,即引入一个案例,灌输一个知识,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引入的案例是在房子里放入两个盒子。房子代表的是计算机内存,盒子代表的是内存的一部分空间。当盒子没有加锁的时候,那么盒子里的东西是可以更换的,只要东西存放进盒子。这样的盒子就是变量,而里面存放的东西就是变量的值。如果盒子是加锁之后放进房间的,那么盒子里的东西就不能更换,原来是什么,现在还是什么。这样的盒子类似于常量,一旦被定义了,那么常量的值就不能产生变化。

接着我们会让学生上机操作,定义和初始化变量与常量,变量的值在定义结束后还能重新赋值,所以是一种可变的状态,但是常量一旦初始化后就不能重新被赋值,一旦再次赋值,编译器就直接报错。

学生通过盒子的形式,牢牢记住了常量与变量的区别,上机的过程无非就是学会如何定义常量和变量。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来很难的内容就记在心里了,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微课的制作我们采用了录屏软件,由于盒子放进房间的状态,我们设计的Flas,并提示回答信息,两个盒子中哪个盒子的存放的东西可以产生变化。通过简单动画演示,学生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加锁的盒子与不加锁的盒子的区别,进而思维迁移到常量与变量。

微课设计的关键在于脚本的制作,所谓脚本是定义知识的演变与连贯,一个好的脚本往往能决定微课的成功与否。我们将整个微课场景做成脚本,包括解说词与字幕,并反复推敲与琢磨。在录制视频的时候,根据脚本设置的内容,录制一段段录像或者动画。

4.结语

微课是一种以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特殊教育形式,依托网络的发展与信息的膨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引入微课,对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