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人生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人生的意义

智慧人生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 高级阶段的知识经济;“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之后的人类理想社会--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

AbstractThe oneofthebest methodsto scientifically sustainable improve the society's productive forces isexactlyforeseeing thefuture economy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the future society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 world. This will made the peopleknow the future in advance and prepare to fit the future .Then, the people won't go a zigzag path .On the basis of thetheory--“Thehumanbeing'ssocietygenerally exists six kinds of 'economy composition' and six kinds of'society composition'“ pointed out by me before(referred to my paper “The human being's society generally exists six kinds of 'economy composition' and six kinds of 'society composition'“),thearticlewill showclearlytheworld'seconomy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future --the higherstage oftheknowledge economyandthe 'wisdom economy 'or 'ability economy' in the future “wisdom economy“or“ability economy “timesand the world's society developmentprospectin future --the higher stage of the socialism society or “the realsocialismsociety “andthen the idealest communism society saidbyMarx.

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人类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通过详细考察、研究人力资源中的生理或体力资源、普通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源(主要表现为能力)以及其它社会资源--人们的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特殊人关系背景或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背景或“背景资源”、权力或职务或身份或“权力资源”以及“财富或金钱或资本资源”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社会对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情况,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总的说来,社会经济的主流是:“体力经济”逐渐被“背景经济”取代,“背景经济”逐渐被“权力经济”取代,“权力经济”逐渐被“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取代,“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逐渐被知识经济取代,依此类推,知识经济必将逐渐被“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取代。而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又导致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总的说来,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体力社会”逐渐被“背景社会”取代,“背景社会”逐渐被“权力社会”取代,“权力社会”逐渐被“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取代,“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逐渐被“知识社会”取代,依此类推,“知识社会”必将逐渐被未来的“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取代。显然,上述规律性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上述规律性的存在不仅可使我们窥探到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高级阶段的知识经济和未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还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全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壮丽图景--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或当前我国一些理论工作者所说的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或本文认为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过去和目前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是真正社会主义社会的预科或预备或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或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资本主义)以及真正社会主义社会之后的人类理想社会--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

那么,知识经济在未来将如何发展?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究竟是怎样的?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或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或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之后的人类理想社会--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什么情况下到来?了解这些对我们了解未来、主动适应未来,立足现在、把握未来,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少走弯路、科学持续地促进社会生产力是有极大帮助的!

由于人们当前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普遍都还不是很高,人们的创造力或专业工作能力的潜力普遍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因此,当前的知识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知识经济的巨大威力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因此,知识经济的高级阶段必然会充分挖掘人们的普通知识资源和知识型智慧资源尢其是知识型智慧资源大力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或创造力或专业工作能力)。这就是知识经济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人们的人际关系能力和综合实际能力(包括专业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两种能力)必将随着人们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的提高而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人际关系能力和综合实际能力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代创造力和专业工作能力之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性的!只有到了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人际关系能力和综合实际能力才可能取代创造力和专业工作能力的最重要地位而一举成为未来时代的一种时代象征!可以预见,随着二十一世纪人类全球性大规模“智慧浪潮”和随后的“潜能开潮”的到来,人们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知识经济必将更加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达到它的光辉顶点!当然,这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但我们且拭目以待!

根据本人提出的“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的新经济学基本理论(见我的论文《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资源以及知识--信息型智慧资源创造的那部分经济。由于智慧的本质是信息,因此,“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本质是信息经济。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由于人们的综合实际能力(包涵专业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创造出的各种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贡献最大,因此,“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是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人们不仅可以以传统的货币资金、机器设备、厂房等物质财富入股,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以无形的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实际能力入股形成精神资本--“智慧资本”或'“能力资本”。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真正创造“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经济价值的主要是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而其它经济资源(包括未来的普通科学技术)对“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则不会有直接的贡献,其它经济资源对“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贡献,只能通过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对“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直接贡献来间接实现。因此,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为社会经济创造经济价值的主要是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因此,在“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各种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是“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唯一创造者和唯一推动力,是“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主要创造者和主要推动力!因此,在“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社会的(宏观)经济是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同时起作用、“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担任主角、其它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一起充当配角同台献技的经济!总之,“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与“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创造力或包涵了创造力的专业工作能力格外重要,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人们的人际关系能力或综合实际能力格外重要,人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智慧资本”或“能力资本”之间、人际关系能力或综合实际能力之间的竞争,但最终是综合智慧水平之间的竞争!因此,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人们应大力提高综合智慧水平!可以说,“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就是依靠智慧或能力创造经济价值或赚钱的经济,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是主要依靠智慧或能力创造经济价值或赚钱的时代!因此,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是人们的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实际能力大显神威的时代,是智者、能者大有作为的时代!(以上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此外,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的“知识垄断”现象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将不复存在!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人才仍然是资源、资本和财富,因此,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挖掘人才人力资源的潜能为经济发展服务仍然是管理最重要的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人性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总之, 世界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是高级阶段的知识经济和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当人们的普通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综合素质的要求、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们大力提高信息型智慧水平和知识--信息型智慧水平以大力提高人们的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实际能力(如经营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时,“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就必然会逐渐取代知识经济的最重要地位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而成为社会的主流经济。到那时,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就不再是知识经济,而是“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了。这意味着整个社会尤其是经济社会都会把人们的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实际能力看成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最重要的资本、最重要的财富,这意味着智慧精英就是强者、富者。当然,这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人们完全可以凭借较高的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实际能力轻松地谋取一份高薪水的工作或轻松地获得巨额“智慧资本”或巨额“能力资本”获得巨额财富。人们将不再格外看重学历、文凭而是更看中实际能力,人们不仅要看专业工作实际能力,更要看综合实际能力。到那时,现代科学技术虽然仍然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不再是推动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到那时,现代科学技术仍然十分重要,但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将以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能力来论英雄,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能力决定人们的成败!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如果人类根本地解决了和平和可持续发展难题,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主流经济、以“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或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之后的人类理想社会--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就一定会实现!而且需要的时间比人们想象的要短得多!这是因为,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实质上是(知识)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虽然世界经济普遍比较发达,但人与人之间的智慧水平或能力还有很大差异,因此,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实现哪怕是相对的真正意义的平等,劳动主要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人们的劳动自觉性还不是很高。不仅如此,分配原则还主要是按照人们占有股份的多少来进行分配。因此,在这时是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人人平等、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随着二十一世纪全球性大规模智慧浪潮和潜能开潮的到来,随着人们普遍的智慧水平或能力大幅度的迅速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智慧水平或能力差别将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将越来越平等。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出现真正的相对平等(实质是智慧水平或能力平等,通常表现为在心理上彼此是平等的)时,真正的以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为根本特征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才会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即在世界上的个别国家可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到那时,人们将不再按照人们占有股份的多少进行分配,而是“按劳分配”,真正消灭剥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将普遍越来越富有,人们将越来越追求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劳动将不再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且还是人们全面自由发展的途径(人们将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时,劳动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按照“按需分配”原则进行分配即按照人们日常生活基本需要的多少来进行分配。当全世界都已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并都相继出现以上“按需分配”原则时,全世界就一起进入到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人类理想社会是经济发展到未来一定历史阶段才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因此,只有到生产力水平比现在高得多、经济比现在发达得多的时候才可能出现!

当前世界已进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伟大时代。因此,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最早出现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都必然会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滋生。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最早出现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都意味着人类从此进入了“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新时代,整个世界的社会意识形态都会随“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游戏规则”而转向,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无不打上“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特有的时代标志!总之,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由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过渡到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之后的人类理想社会--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

智慧人生的意义范文2

摘要:亚里士多德揭示了实践智慧最为深刻的内涵:实践智慧是关于实践或行为明智考虑的理性能力。但是,我们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这一意义上来探讨实践智慧的。实践智慧是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智慧是服务于理论的。与理论智慧相比,实践智慧具有三个特征:一、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二、更加关注特殊性和具体性;三、协调和处理相互矛盾的因素。把王阳明教授的良知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不是偶然和随意的,因为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很多类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理论智慧

一、 实践智慧的涵义特征

实践智慧,按照字面的意思来讲,就是关于实践的智慧。实践就是指的人类活动,就是指的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智慧就是一种知识,一种理性能力,常常被人们和“聪明”联系在一起。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使用了这个概念,指一种能够选择正确的手段来实现道德的目的,政治的目的的理性能力。道德的目的和政治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人,总是能够选择适当的手段,以适当的形式来实现“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人可以获得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这并不表明人就具有了道德。人必须还能够具有关于如何将道德的知识化为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有手段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亚里士多德将那种仅仅谈论道德而不努力实践道德的人比作得病的人,“很认真地听医生所说的话,却不做医生所吩咐做的事。正如言谈不能改善就医者的身体状况一样,这样的哲学也不能改善灵魂。”因此,要实践道德,必须要具有实践智慧[1]士多德认为,善是人类最终极的追求,“所有的科学都在追求某种善,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充实,而把善自身摆在一边。”而只有德性,亦即道德才能实现这种善。“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而在整个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德性一定是一生坚持的,而一时的道德的行为是不能称为真正的德性的。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德性,即在整个一生中坚持德性,就更加需要实践智慧。智慧是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智慧是服务于理论的。与理论智慧相比,实践智慧具有三个特征:(一)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二)更加关注特殊性和具体性;(三)协调和处理相互矛盾的因素。

二、“实践智慧”概念在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位置。

“实践智慧”以及直接相关的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着作中都有讨论,但较为集中的讨论是在其实践学科的几种着作和《灵魂论》中,其中《尼各马可伦理学》和《大伦理学》讨论最充分,《论善与恶》中也有精彩之笔,尽管这后两篇着作被认为可能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亲作,而只能算成他这派的作品。不过,单从跟“实践智慧”有关的论述看,这些作品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故本文放到一起讨论。以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思想和灵魂学说入手来定位其“实践智慧”概念。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和“潜能―实现”说,任何事物都由形式和质料两方面构成,并且都有一个从潜能到实现的发展过程。对有生命的事物来说,其质料无疑是其躯体,其形式则是其灵魂。植物的灵魂是营养,动物的灵魂中除了营养外还有感觉欲望,而人的灵魂中除了营养、感觉欲望外还有思想。[2]人的德包括两方面:理智德性和伦理(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包括理论智慧、理解和实践智慧,道德德性包括慷慨与节制等。前者可以教育而成,后者只能在行为中养成。[3]理智的共同特性在于求真,其方式有五种:技艺、科学、实践智慧、理论智慧。显然,实践智慧就是实践领域的智慧,即同于理论领域的理论智慧。德性是人的灵魂中感觉欲望部分的良善,是狭义的人的行为所追求的目的;而整个人生的最终目的则是生活的总体良,即生活得好、行为得好、德福双全,亦即幸福。对人而言,其可能实践地达致的最高目的就是幸福,幸福之上更无目的。神的幸福固然高于人的幸福,但这种幸福对于人来说最多只能在理论沉思中歆羡,而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拥有。人的幸福是人所能获得的各种良善的总汇与和谐,这些良善既包括灵魂的良善(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也包括身体的良善(如健康、美丽)和外在的良善(如财富、朋友),还要有好运当头、神灵护佑。但这些因素中最能被我们自己把握住的、最应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来达成的只有灵魂的良善,即德性。德性,实践智慧作为一种特殊的理智德性,其意义就在于为我们计虑达到每一具体目的的正确手段,并且这种计虑要以对生活的总体良善的周全考虑为坐标。如果只有伦理德性而没有实践智慧,则良善的目标就会因为缺乏正确的手段而无法实现;如果只有实践智慧而没有伦理德性,则有效的手段就可能被错误的目的所利用,而服务于错误目标的聪明才智并不配称为实践智慧,因为它跟人生的总体良善是背道而驰的。[4]性来说,实践智慧又不仅仅是依附性的,它还具有对于伦理德性的开显和整合功能。这类似于康德的知性范畴对感觉经验所起的作用,可表述为“伦理德性无实践智慧则盲,实践智慧无伦理德性则空。”伦理德性和实践智慧只有配合一致才可能为人生谋求到现实的幸福。城邦政治的意义和使命就在于为全体公民实现合于德性的幸福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5]《善与恶》中,对实践智慧概念有一个较在其他着作中更为完备的界说:“实践智慧在于深思熟虑,判断善恶以及生活中一切应选择或该避免的东西,很好地运用存在于我们之中的一切善的事物,正确地进行社会交往,洞察良机,机敏地使用言辞和行为,拥有一切有用的经验。记忆、经验和机敏,它们全都或源于实践智慧,或伴随着实践智慧。或者,其中的有些兴许是实践智慧的辅原因,例如经验和记忆,但另一些却是实践智慧的部分,譬如深思熟虑和机敏。”[6]

三、亚里士多德区分“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的理由。

要领会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提出实践智慧概念,最关键的是弄清这个概念跟理论智慧的关系。据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对于智慧和明智并未加以区别,而是认为,凡是知道并且实行美好的事情,懂得什么是丑恶的事情而且加以谨慎防范的人,都是既智慧而又明智的人。”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通常被概括为“德性即知识”,但如果放到亚里士多德的框架中去解读,应该再加两句话:“明智即智慧”(实践智慧统一于理论智慧),“道德即理智”(伦理德性还原为理智德性)。把德性归结为普遍性的知识,意味着只用把握普遍性的理论智慧就能同时解决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的问题。[7]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践智慧”,所针对的就是这些困难。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最根基性的区分应是神人之分。如果有普遍、不变和独立品质的存在那一定是属神的或者说分有了神性的。人的灵魂中用于把握这种“所是”的品质就是理论智慧,这种智慧是人的灵魂中的神性部分。人拥有这种神性的理智,仅仅是为了以沉思的方式去接近神、摹仿神,求取类神(相似于神)的幸福。也就是说,这种智慧是高贵的,但却是非实践的。人自身属于动变世界,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自为的动变,指导行为去应对动变的世界以求取相对稳定的幸福,需要一种特殊的智慧,即实践智慧,这是一种纯粹人性的或属人的智慧。神的智慧是单纯的,而人的智慧则由神性成分和人性成分混合而成,故人的本性是一种混合本性。用实践智慧处理好纷扰的人事,可以为理论智慧腾出闲暇,使其更好地去做通神的工作,所以,实践智慧又被比作理论智慧的管家。实践智慧所关涉的就是这种“凑在一起的东西”它的特长就在于根据每一个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协调各种凑在一起的因素。“善”的种类在实践上不可通约,就是说“善”在实践上具有异质性,这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学科的根本理论前提。[8]前提使得“相”论在伦理学中遭到瓦解,使得用理论智慧解决实践问题的思路发生塌陷,从而为人生的“实践智慧”之需提供了一个理由。亚里士多德区分“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还有很多理由,但我以为上述理由是最重要的。

四、有关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其他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概念还牵涉大量其他问题。这里暂列几种,供进一步讨论之用。第一,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只能是个别,知识只能是普遍。这应该是区分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学理原点,[9]他没有明确讲过。这是有待我们深入挖掘的。二,如果把分类原则贯彻到底,那么在实践方面就会走向彻底的个别主义,而在理论方面则以“作为是的是为主题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就难以成立。关于“是”的分类理论和普遍之“是”的学问之间的关系,西方学界长期聚讼纷纭,至今未有定论,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第三,实践智慧是一种针对个别性的智慧,这是亚里士多德反复强调的,但主张实践智慧的学说却是普遍性的,如是,伦理学、政治学等实践学科与其主张的实践智慧之间是否存在悖论?进而,关于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对实践本身来说是否还有意义?如果有,意义又是什么?对此,尽管亚里士多德有论述,但道理远未讲清、讲透,需要我们接着往下讲。第四,按照今天流行的广义的实践概念,制作也是一种实践,其中也有智慧(即技艺),这种智慧跟实践智慧颇多相似之处,亚里士多德在讲实践智慧时也总是忘不了捎带讲讲制作的智慧,那么,这两种智慧究竟是什么关系?制作的智慧在一定条件下可否与实践智慧相整合?这也需要深究。第五,“实践智慧”问题牵连整个哲学史,从这个角度切入,整部哲学史都要改写,各家各派都要重新理解和评价。这更是一项大工程了。 第六,总起来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谓理论与实践(广义的实践)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范畴篇 解释篇》,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北京.

[2]亚里士多德著:《灵魂论及其他》,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北京.

[3]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北京.

[4]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北京.

[5]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北京.

[6]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994年,北京.

[7]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北京.

智慧人生的意义范文3

一、对命运的追问 

命运一词在古希腊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俄狄浦斯能够解决斯芬克斯之谜却摆脱不了杀父娶母的命运开始,人们就以一种极端畏惧的心理看待凌驾于他们之上的“命运”的意志,命运不可违抗是古希腊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更多的是以人的可能的生命强度做一种崇高感的承受。直面这种神秘的东西并探其究竟是哲学诞生之后的事情。希腊人怀着特有的探求事物本体的好奇心,带着宿命感的叩问,似乎渐渐明白了生命之二律悖反可是高贵的、自由的希腊人没有低头屈服,没有跌倒在这可怕的幻影面前,却通过对命运进行英勇而骄傲的斗争找到出路,用这斗争的悲剧的壮伟照亮生活的阴沉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的精神;可以把他打倒,却不能把他征服。人应超出神为他设定的限制,获得比命运所折射出的限制性更坚强的意义。 

古希腊早期哲学家所表现出的这种关于苦难的寻求方式体现了古代生活的人文精神,他们不愿意仅停留在对生命的感性直观中,努力寻求感性世界的苦难解脱,以及人性本身的根据。他们相信一切的世间万物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原因,而人的价值只能实现在自己同外界的对象性关系中,因为人们总是受制于这样的对象性关系中,而这一原因正是把握这种对象性关系的“根”和“本”。为了摆脱这种命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的古希腊早期哲学一直在向世界发问:世界究竟是什么?万物的本原是什么?对此,早期的哲学家们基于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与归纳,猜测与构想,提出了各种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命运关联于始基,表明始基的悬拟在于人的心灵,对人类乃至对于人类说来的整个世界的最后归着的眷顾。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简约的心灵,他们所怀的单纯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对人之为人的关切呈现出澄明的状态,这是现代人苦苦追寻,却常常无法获得的,人的单纯性存在展示出了关于命运、关于生命的限度和关于世界的独特广度。 

二、对智慧的追寻 

自古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就被定义为是爱智慧,据考证,是毕达哥拉斯将哲学理解为爱智慧的。在毕达哥拉斯看来,人不是智慧的拥有者,而是智慧的热爱者和追求者,人对智慧的爱就是哲学(philosophy)。所以,哲学不是让人聪明智慧的学问,而是把人引向智慧的学问,是让人知道自己无知而去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的这种品格一直是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爱是不懈的追求和探询,其对象是智慧,智慧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生活中的一种大聪明或大智慧。 

智慧是以一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的气质和远见,是一种极高的悟性和超常的明智卓识,也是一种灵性和灵气,人的生存发展不仅需要生理上的满足,也需要哲学智慧的引领。哲学的真谛在于对智慧的领悟与拥有,而哲学的灵魂——智慧是不可描述的,它永远在我们的语言和文字所描述的“魂形”之外,但又绝不是外在于人的某种神明,而是我们心灵中已经有所感知但又说不出的某种东西。随着认识的深化,我们总会把它变成一种定型化的知识体系。但是,当我们一旦把它变成了定型化的知识体系时,它就不再拥有哲学之魂了,而是哲学之魂脱下的遗骸——知识,哲学之魂又会以新的形态萦绕在我们的心灵与未知的知觉感悟中。这里所隐含的更深层的本体论寓意就是:哲学智慧之境是一个本体论的悖论之境,哲学对智慧的追求一旦达到哲学的“根处”,就是对“爱智慧的困难境地”的澄明性的拥有和自觉承受。这里所昭示的哲学智慧的本体论悖论就是:哲学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哲学智慧的涅槃——“无智慧”和对“无智慧”的自觉拥有与承受;哲学智慧的追求者所能达到朝圣的终极境界,就是哲学智慧的祭坛——在他们所达到的哲学境界使哲学之魂,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给人们的一种直观,这里才是哲学灵魂的真正显身之境。因此,心灵的直悟远比逻辑的尽至更能接近哲学的神韵。 

三、对人性的追求 

希腊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以为它是人的最重要的福祉,这种尊严只有人才能够具有,而人为什么能够享受这种独有的权利呢?于是,他们寻找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人,才是能够享有生命尊严的人,而对本原的讨论正是他们在寻找人之为人的根本。在对本原的抽象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寻求人之衡量的尺度,这是他们寻求自然宇宙的哲学理解方式的最后面的也是最隐蔽的理想,人作为人不是基于人作为主体,作为自然的对立面,而是作为自然的延伸者,作为自然共同体的意识形式,作为本原存在的原初性。这种本真的理想表现为在宇宙的大尺度下审视人的一切行为:人应该如何行事才能承担起存在的原初性。因此,本原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抽象的原则,而是最终成为关于人的思考尺度的承载者。于是,和谐的数、流动不息的火和不动不变的存在都轮番作为本原物登上了哲学的舞台,而深究其本质这些正是哲学家对于人之为人的独到理解。 

古希腊早期哲学家的思想明确的显明了人的本体论形态,以及在此视野下的人的公共性和张力问题。他们把完全的自由的个体视为宇宙生命在人间的真实形式,他们的人文主义的个体主义的滥觞得益于其背后开放的宇宙论背景,他们追问:什么是人类所要追求的体现在个体身上的宇宙有机性相融通的目标,这就是追求本体的“善”。这就是苏格拉底以后的哲学,这一问题开启了以后几千年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向度,这是从古希腊早期哲学开始的。 

智慧人生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转识成智 教育 知识 智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215-02

一、“转识成智”的内涵

“转识成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转舍世俗的心识,成就超越的智慧,这是唯识学的终极关怀,是唯识的实现,也是唯识的超越。①但唯识学的“转识成智”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契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赋予“转识成智”以科学的内涵。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解释,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就它反映的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认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认识。就智慧而言,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解释,它本身包含着多元的内容,是综合而深邃的。大众口中的智慧便与智力、才智等同,范围较窄。广义的智慧主要是指人们运用知识、技能、能力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同时它更是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中个人生存、发展状态的积极审视与观照,以及对于当下和未来存在着的、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明智地判断与选择的综合素养和生存方式。②知识与智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孕育于知识之中,但智慧又不等于知识,是知识的升华。知识侧重于现实世界,是具体有形的,可通过书籍或他人传授而获得并逐步储存起来的理论知识或技能。智慧则不同,它不光包含现实世界,还包含人类自身,是无形的,通过对知识的反思,在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综合并内化为一种力量、精神品质并对知识进行创新、应用,这仅靠知识积累在短期内是无法形成的。因而,知识与智慧可以说是一个共同体,互为前提,互相促进。

二、“转识成智”的过程

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③既然智慧建立在知识转化的基础之上,那么必然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本文通过冰山水面上下的不同来分析人“转识成智”的过程。

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知识、技能等都是一种物化的“现象”,具有多样性和欺骗性。而智慧是潜藏在一切外在现象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本质”,具有隐蔽性和真实性。(如图1)水平面上的冰山一角,是肉眼可以看到的“识”,人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及自我教育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技能,是人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灌输并逐步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之后再通过语言、行为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外在的表象作为衡量人的一个标准颇受重视。知识在人脑中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路径长期积淀逐步内化为智慧,表现为一个人的品格、德行,是隐藏在水平面下的冰山基座。智慧不是短时间形成的,也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通过激活知识、自我完善等方式形成。由于它的隐蔽性,往往被大家所忽视。那么“转识成智”的过程便是人通过对知识的分解,形成个性化的见解,由一个知识人向智慧人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点:知识与德性有关联性,但没有必然性,知识渊博不代表品德高尚,反之亦然。

(图1)

三、当代教育“重知轻智”

在一个高速和高度“知识化”的社会里,知识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意义,而当代教育却过分专注于知识而忽视智慧的养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知识储量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传授知识上。学生从小学开始每天都要掌握很多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知识进行咀嚼、理解。日久天长,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成为了“图书馆型学生”,拥有着丰富的知识储量,却没有个性标记的知识符号。这样的知识学习对于学生智慧的发展不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育仍沿袭着灌输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运用大量的时间宣讲,较少考虑学生个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这种被动的接受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仅仅是掌握了知识,却无法挖掘知识深层所蕴含的智慧。离开对知识内含的智慧的领略,知识教学是不完整、不充分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固着在知识的外在形式上,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因而也就没有机会体验知识的智慧意蕴。

(三)忽视“人”的教育

知识作为当今社会衡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备受重视,我们的教育也一味地强调知识本身,而不注重“人”的培养。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特有的教育,但教育的实效甚微,理论的宣讲没有从实质上塑造人的品质,没有将知识内化为人的德性。

四、教育的新理念“转识成智”

(一)“转识成智”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人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且远远超越知识的本身。如果说过去人们更多注意到的是知识如何影响人的发展,知识如何改变人的命运的话,那么今天则更加强调人对于知识信息的主动筛选、组织、运用和实践。

强调人对于知识的主体能力,尤其是在一个知识愈来愈“网络化”的时代里。④那么,人对知识的掌握、分解、综合及创新便逐步内化为一种智慧,一种适应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转识成智”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当代教育呈现“以科学知识为本位”的特点,而在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教育变革中,这种“以科学知识为本位”的教育遭遇了巨大的冲击。我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便是扭转“重知轻智”的新体验,教育不止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人的能力,增长人的智慧。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或通过知识生成智慧主体。教育的“转识成智”,最终需要落实到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尤其是需要落实到学校课程改革中来,通过课程的改革来引导、激发人的智慧的成长。

(三)“转识成智”是人自我完善的需要

由于智慧是人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转识成智”是一个知识人向智慧人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我完善过程,这个过程与教育密不可分。那么,教育实践中的“转识成智”,旨在通过人类的知识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独立个性的发展,培育他们的智慧能力、智慧精神和智慧人格以形成完满的人生智慧。

注释:

①胡伟希.转识成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靖国平.“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③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66.

④靖国平.“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参考文献】

[1]靖国平.“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2]童国嘉.转识成智“转”在何处[J].江苏教育研究,2009.

[3]李长吉.知识教学的使命:转识成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9.

智慧人生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图形设计智慧文脉古为今用

一、比较研究的目的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试图通过视觉符号方式沟通思想感情,通过图形储存记忆和知识,并借此传达信息。文字和印刷的产生与发展,当代电脑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诸多梦想成为现实。历史(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图形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泽厚先生认为展现为文学、艺术、思想、风习、意识形态、文化现象的正是民族心灵的对应物,是它的物态化和结晶体,是一种民族的智慧。这种智慧不单是某种思维能力、知性模式,而是包括它们在内的“整体心理结构和精神力量”,它是由历史带来的,源自古老的传统,是由各民族探索并总结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质的精神文明。

中国漫长的文明历程带给我们丰厚而多元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意识形态,蕴涵着极为丰富且深邃的智慧,并在古代图形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古老的智慧之光指引我们沿着几千年的文明之路不断前进,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一个植物学家,他只希望研究艳丽的花朵和木兰树,那他是不会有很大成就的。研究低级有机体是有益处的,这是生命以最简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因而更容易向我们揭示它们的秘密。”这段话足以证明,中国传统的创造智慧对于现代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于未来设计的发展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比较研究的意义

追溯历史,寻求智慧。以现有史料为依据,将研究的时间上限定位在距今约7000年。

图形是劳动人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一项伟大创造,可以而且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有普遍性,蕴含着智慧。在图形设计领域内研究智慧延伸,就是向更多未知的领域拓进。通过对我国古代图形设计的深入研究,挖掘古人的创造智慧,并将古人创作智慧和现代人创作智慧在图形设计领域内作比较研究,力图寻求隐含于其中的文脉,说明智慧的延伸。通过追溯图形的历史,寻找、学习我国久被尘封、渐被遗忘的先民智慧,顺流而下,不断将先民的智慧继承与发展。在传承的同时,现代智慧又在不断充实、发展、拓新传统智慧。对智慧作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古为今用的创作思想,使我们真正做到不复古,亦不弃古,自觉地使我国的设计智慧一脉传承下去,使祖先的智慧之光永远照亮中华大地。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古人将图形广泛地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用,图形无处不在。创造图形绝非纯精神文化现象,而是人类劳动价值和实用功利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人不仅是创造一切物质价值的力量,也是精神价值永不枯竭的源泉。例如:1.恐吓、震撼之意:古有饕餮纹、石钺、面具等;今如抗战期间陈纳德赛领的飞虎队的标志。2.祈福、避邪之意:古有纹身、瓦当纹、花钱、纹面、岩画等;今有虎头鞋、虎头帽、年画、剪纸等。3.归属、崇拜之意:古有图腾、族徽等;今有国旗、国徽等。4.识别、区分之意:古有陶片上的记号、甲骨文字等;今有标志、符号等。

通过以上几组例子的类比,可以看到图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所蕴含的意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图形本身也在积极地变化,以适应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例如对自然形态直接进行抽象,并赋予其一定意义。图形抽象已经脱离了纯粹的模仿,而带有装饰和美化的意味。将概念性问题取其意义再进行抽象,这为人们的交流、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正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讲的,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生活需要之后,将不断地追求精神满足,以努力地实现自我价值。

智慧人生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教育智慧 教育机智

教育是当今社会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从微观层面说,教育能影响人一生的发展。从宏观层面讲,教育能影响整个人类前进的步伐。教育需要尊重生命,关注个性。教育者厚积薄发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就像春风、阳光、雨露般浸润学生的心田。

一、人格启蒙,呼唤智慧教师

古今中外,教师被认为是最有知识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人们常常会拜智者为师。教师的教育行为将影响教育对象,庸师、教书匠只能把人教死教傻,而良师定能培养出高徒。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首创私学,广收门徒,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贤者足有七十二人之多,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精神建构”的塑造者,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决定了教师是否拥有感悟人生的深刻头脑、洞晓事理的聪慧心灵、触摸脉搏的人文关怀、飞扬激荡的激情热血,已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品质问题,更事关儿童素质甚至是灵魂。“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身体迅速发展,人格初步萌芽。他们的内心是稚嫩的,需要成人的悉心呵护;他们的表现是纯真的,需要成人的欣赏与赞许;他们的观念是执拗的,需要成人的巧妙引导。在人格启蒙阶段,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智慧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①可见,教育智慧存在于幼儿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管理、教育环境、教育活动、师幼互动等。教师作为教育理念、价值、任务的承载者、实施者、践行者,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育智慧不仅表现在解决教育问题,创造新价值,还表现在教师的人格境界,对美好生活及对存在意义价值的执著追求。正是因为教育智慧中蕴含的人格力量,给予师幼双方心灵以慰藉和愉悦,使教师真正体验到教育“为人”的存在,从而获得职业价值的升华。

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而且是感情范畴的体现。情感不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对教师而言,情感智慧是在教师的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智慧。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着眼的是对孩子真、善、美心灵的塑造,引领幼儿通过真实的体验,感悟人世间的真、大干世界的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善;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发挥情感因素,感化幼小的心灵,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让师生之间流淌真善美的情感,同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幼儿。

二、聚焦情境,培育教育智慧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关注教育的品质和质量,更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向智慧型转变。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具有更丰富的涵义。智慧型教师已作为对教师的整体境界、专业发展的总要求,因此,教师要聚焦情境,培育自身教育智慧。

1.树立资源意识,增强情境生成力。

所谓“情境生成能力”,主要指教师运用充足的、适当的资源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的能力。长期以来,在传递式教学观下,很多教师将教材视为唯一的课堂资源,仅仅关注教材内容对孩子施教,使教师生成情境的能力大打折扣。就我国幼儿教学现状来看,要创设具有不确定性的、可供幼儿探索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教师需要树立资源意识。第一,具有课程即幼儿发展资源的意识。所谓“发展资源”,是指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价值、意义或促进作用的任何东西。只有树立了这种课程观,才能使丰富的资源涌入课堂,从而为情境的生成提供充足的可“炊”之“米”。第二,具有幼儿是课堂资源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片面地将因材施教视为一定要单独施教才是“因材”,看不到其整体互动的发展价值。就发展资源的角度而言,互动是幼儿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教师生成不确定情境的重要来源。教师在考虑幼儿的个体特征时,还必须考察这些不同个体如何在整个活动系统中通过碰撞有效地生成资源。

2.实施认知建构,提高情境理解力。

教育情境是一个丰富鲜活、富于变化的教育现场,它多变的特性导致教师需要及时对教育情境中的变因进行认知重构,并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处于变化中的情境进行适当的回应。换句话说,这种情境理解力就是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通过认知分析、理解评价、灵活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形成合“情”(情境)合“理”(理论)的理解能力。智慧型教师需要对情境做多角度的解读。如,不固定一种模式,不断变化角度看问题;根据实物特征对数据和刺激源进行分类;找到实物整体与各部分之间的新联系;对相同或相似的实物和事件做出不同方式的解释;根据不同的情境脉络进行重新组合和排序。通过探索,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教师对情境的预测性理解能力和参与性理解能力之上的。教师的预测性理解能力应是教师在活动前对于即将出现的活动情境的前瞻性看法,比如,哪些资源可能被引入教学活动中?这些资源本身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这些资源如何组织?他们之间的互动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幼儿可能会作出什么反应,如何应对?等等。其一是对课程、活动文本(包括教材、课程内容及安排等)进行解读,对幼儿的特点(包括幼儿的特点、需求、兴趣和差异等)进行解读,还要将文本与幼儿联系起来解读,预测两者互动的可能状态与情况。其二是解读时,教师解读要有层次性,有条理地进行,从知识的结构、价值意义、个性理解等方面有序进行,这样有利于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教育现场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对于整个教学情境要有所把握。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和知识建构的过程,它有许多的无法预见,充满诸多“意外”,教师能否临危不乱,机智应对,关键就在于这种参与性理解的能力是否足够强。这要求教师能视这种“意外”为自然现象,不是有意地消灭它、漠视它,而是主动地面对、重视、欣赏和理解它,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它的教育价值。

3.促进互动生成,增强情境回应力。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资源意识和理解情境的能力,还需要具有对情境作出适当回应的行动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回应情境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通过互动促进课堂资源的生成和共享,即是教师教育智慧的表现。具体而言,回应大致涉及三个方面的智慧:

第一,引导的智慧。将引导称为智慧,是因为引导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办法,而是需要教师在情境中进行具体判断和分析,在权衡的基础上产生教育行为选择。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直接决定了教师引导的智慧性——无论是引导的时机,还是引导的分寸和方式,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智慧。总之,引导并不只是简单的教学技术,更是一种拿捏分毫的智慧。第二,生成的智慧。指在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不能固守教案,而是要具有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不断改变“行程”和临时生成的能力。这是对于活动不确定性的回应,也是对于教师智慧的挑战。第三,合作探索的智慧。之所以称合作探索为智慧,是因为其一,它们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相对于纯粹的知识传递要复杂得多。其二,教师与幼儿合作探索的意义不仅在于该行为本身,更在于教师要通过这种合作探索引导幼儿相应的行为和态度。教师在参与幼儿的问题探索时,需要将这种探索的实践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

三、润泽童心,实现智慧教育

教育智慧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启迪幼儿智慧的观点与策略,智慧教育是与幸福教育、自由教育相并列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它往往是对一定的教育观点、教育方法的超越,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教育妙悟。“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对伟大智慧的精致描绘。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风格。

1.智慧是一种对孩子体验的理解。

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成人意识中传统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标准,所以成人对于年幼的孩子保持开放性的理解并不容易。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能以博大的情怀对待每一个幼儿,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研究形形的不同的个体,体验他们内心的充满人情人性的想法、生机盎然的内心世界……理解它、珍爱它、欣赏它,并在师生互动中与之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情感关系,让孩子体验真、善、美。

2.智慧是一种对孩子美好情感的唤醒。

孩子小小的情感世界里,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欣喜也有困惑。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老师悉心地呵护和照顾,也需要老师平等的对待,需要被尊重,更需要老师和他们一起守护心灵的家园,唤醒他们心中美好的情感。这种唤醒来自于老师对于幼儿的爱,来自于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内化,更来自于教育的智慧和艺术。智慧的老师能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和孩子一次心灵的碰撞;每一个互动都能成为孩子生命历程中难忘的体验。

3.智慧是一种对孩子独特之处的支持。

教师的智慧决定孩子发展的轨迹,教师的智慧促进孩子性格、能力的萌芽。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智慧地扬长孩子珍贵的“与众不同”,支持他们的表达表现,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世界探索、尝试,孩子的发展会在智慧的润泽下日益茁壮。

4.智慧是一种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出乎意料的塑造。

在生活中,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面对这场给秋游带来许多不便的小雨,面对这些在优裕的环境中生活,一个个娇弱,缺少对困难和挫折尝试的孩子们,老师用智慧捕捉到了细微的教育契机,把转瞬即逝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事情,融会贯穿到了对孩子的教育细节之中,用教育智慧对意想不到的情况进行崭新、出乎意料的塑造,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引导孩子面对挫折,使孩子学会用同样的心态迎接突如其来的挑战,使秋游活动绽放异彩,使孩子得到真正的发展。

5.智慧是一种临场的天赋。

智慧是日久工作的积累,是长期职业的历练。它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细致观察的耐心,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更有及时应对,运用教育机智解决问题的时效性。拥有了教学智慧的教师能更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各类教育情境,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于这样的教师而言,教育不只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享受,同时也是无限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

注释

①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版次2006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