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赏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作品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作品赏析

艺术作品赏析范文1

从教学艺术的本质来看,它本身具有创造性,是讲师通过自己的见解对作者观点意图的再创造。教学的艺术性是指讲师对学生的启迪作用,它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吸引学生们去追求,去实现。所以说,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紧密联系的。教学艺术的多个特点是相互统一,又相互独立的,它们综合反映了教学艺术的本质。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讲师用饱含感情的话语,鲜明生动的形象讲述课堂内容,灵活地处理意外的问题,娱乐氛围,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至于教学艺术的作用,先说它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其振奋精神,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这样就缩短了讲师与学生们间的距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新鲜生动的形象,不仅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可以说,教学艺术不仅能促使学生进步,更是对讲师的一个挑战,它使二者相互受益。

二、文学作品尚悲的特质

目前中职生的文学作品,具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愤”的特点。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悲欢离合,多少人生无奈,多少世态炎凉,多少王朝更替,多少事与愿违,多少世事无常,在不断的磨难中,中国人的悲剧感由此而生,它深深地积淀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体上、思想上、灵魂上。许多的文学家用这种方式来创作,民众也乐于欣赏,一种悲剧的创作风格由此而形成。文人墨客或者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者壮志难酬,隐居深山,寄情于景;或者感叹命运多舛,四处漂泊,内心感于外物。这种中国式的悲剧虽然只是在表面哀叹感伤,但是在它的深层却是作者对生活、人生、生命的浓浓眷恋。它是作者对生命、对理想、对生活的另一种发现,它的出现是思维的转变,它已经超越了对单独个体的眷恋,转而升华为社会民族的感情。所以,在中职生的文学作品中,笔者认为它更具有美学的内涵,有利于帮助中职生梳理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因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如何提高文学作品赏析课的教学艺术

(一)教师必须有五个“一”基本功

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就是基础。讲师的五个基本功是:普通话、好板书、好口才、好文章、好方法。教师说话带有乡音,这会使得和学生的交流出现阻碍,而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则会给学生听觉上以美感。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板书是讲师对文章内容的浓缩精华。合理的知识结构,提纲挈领的内容,不同颜色的标注,不同线条的搭配,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及优美的字体等,都可以构成一件独特的艺术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并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感。好的口才,使得讲师口若悬河;好的文章,娓娓道来,就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然后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使用好的方法让学生觉得上课就是一种享受,这样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很容易就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创新。如果讲师具有了“一桶水对付一碗水”的能力,他就能够厚积薄发,面对一切问题都能游刃有余。众多的实例证明,讲师这个“授业解惑”的职能不但要拥有本学科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事无绝对,惟怕有心人。虽然有许多讲师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学习期间,学得并不是很到位,有的教师表面看来知识比较渊博,实则学识浅薄,而这样的教师很难让学生信服。

(三)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规律是指讲师要研究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规律,以及认知上的规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更易于从感性到理性地接受新事物。所以,讲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已经是教学的新的趋势。中职生的文学作品有很多类型,只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并得到启示,他就会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研究,自己去体会文学作品的美。

四、常见的教学艺术

常见的教学艺术有很多,在这里列举三个。所谓教学幽默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幽默感。不要小觑幽默感,它可以使得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变得顺畅,活跃课堂氛围。在笑声中,学生可以更快更容易地接受新鲜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记忆会更加牢固。在教学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讲师应采用合适的办法处理,确保能够继续进行教学的能力。我们不能确保每堂课都能够很好地进行。可能有些学生比较调皮,破坏了课堂氛围,学生大多不希望老师批评。所以,如何把批评变成和蔼的交谈就变成了对讲师的一种考验。这对学生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在适当的时候,对做错事的学生进行表扬,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语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是讲师和学生间最直接最主要的交流手段,它是讲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媒介。讲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教育的效果也会不一样。讲师语言的运用对教学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提高讲师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结语

艺术作品赏析范文2

[关键词] 声乐艺术;电影《立春》;叙事视角

影视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电影的声乐艺术都是围绕着电影主题展开的,并且为电影主题的表达进行服务。影视作品中声乐作品的重要作用是为了营造一定的氛围进行渲染,从而让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深化电影的主题思想。电影为了可以给观众创造一个视听盛宴,为了影视作品叙事需要和电影的台词、故事情节相协调,使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完美配合;影视音乐一般都是伴随着电影画面展开的。因此影视音乐和影视画面的互补结合可谓是相辅相成,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可以带给观众最大的享受和娱乐。

一、有关电影《立春》音乐艺术性的总体概述

导演顾长卫在继电影《孔雀》以后再次出击,推出了电影《立春》,延续了以往“美好梦想在残酷现实面前伤痕累累”的风格。电影《立春》有着感人的故事情节,电影的主题思想更是发人深省,意义深远。电影《立春》主要围绕着女主人公王彩玲展开。她出生在北方一个贫穷落后乡村并且长相丑陋,有着龅牙、脸上有色斑,地方口音浓重,天生罗圈腿;然而却有着一副好嗓子,毕生都在对艺术进行着追求,最大的梦想就是意大利歌剧,渴望早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能尽情地歌唱自己喜欢的意大利歌剧。王彩玲因为长相丑陋,在人情薄如纸的现实面前,梦想一次次地被拒之在门外。也许是上天的考验,这让王彩玲一生命运多舛,步履艰辛,美好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卑微和渺小,由此让人感觉世道是那么的无情,无情得让人麻木不仁,电影悬念式的结局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电影《立春》的导演顾长卫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的转化来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在电影音乐的选取上也可谓是独具匠心,无疑电影的拍摄是成功的。电影《立春》音乐的创作主要考虑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就是邀请专业的音乐人士来担任歌曲的创作,另一方面就是创造性地引入西洋音乐中的咏叹调。影片中选取的影视音乐和电影的主题思想、影视情节等相得益彰,从而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观众不仅可以从影视音乐中感受到王彩玲面对现实所流露出的无奈和尴尬,与此同时片中也传递出一种美轮美奂的高雅艺术气息。

影视音乐一般都是选择钢琴伴奏和歌唱来进行,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犹如音乐小品一样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西洋乐曲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的音乐组成部分,是关键的核心部分,是一项综合各项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声乐和器乐又是构成歌剧音乐的重要部分,声乐又包括重唱、咏叹调、宣叙调等形式。在这众多的表现形式中,咏叹调又流传最为广泛,在歌剧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表现人物语言、情感和表情的重要手段。

二、叙事视角下对电影《立春》中声乐艺术的赏析

(一)电影《立春》中声乐作品和影视画面的完美衔接

电影《立春》选取了素有“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暮春》,这首歌曲取景来自大自然,从大自然中传递出一片春意盎然的生机勃勃之气,一切显得那么美好、善良和亲切的浪漫气息。当电影《立春》刚刚开始的时候,歌曲《暮春》响起,通过街道上的小喇叭播放,一时间传来袅袅不绝的女高音,委婉动听,在小城里一直回荡,观众在这首歌曲的带领下一起开始憧憬大自然那姹紫嫣红和繁花似锦的美景。正在这个时候,电影中出现了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话语:“这立春刚刚过去,城市里面还没有一丝春的气息,然而风就不一样了……”从这句台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王彩玲对于音乐艺术的美好憧憬和无限遐想。可是在现实的城市生活中却是一群生活在灰蒙蒙天空下的麻木不仁的上班族,在电影《立春》的开始部分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反差,暗示了有着艺术梦想追求的主人公将会有着坎坷的生活经历和艰辛的人生历程。

(二)电影《立春》中声乐作品和人物心情的相得益彰

在电影《立春》中,我们还可以听到另一首乐曲作品《乘着歌声的翅膀》,这首歌曲是由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根据德国诗人海涅的作品改编的,门德尔松一直以华丽和优美的曲调被世人所认可,是一位出色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电影中的这首插曲旋律清新高雅,音乐节奏轻松明快,犹如行云流水般。整首乐曲营造了一种人们欢快泛舟游玩的轻松画面,散发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让人不禁产生种种憧憬,一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

电影《立春》中运用一种对比的表现手法,用音乐刻画出了世人对于不理解事物的冷漠和鄙夷,乡亲们愿意用鲜花和掌声表达对于乡村大秧歌的喜爱之情,但是当王彩玲在舞台上演唱《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时候,收到的是乡亲们的冷嘲热讽,乡亲们没有给她多唱一分钟的机会和多一次表演的机会。在乡村这个简陋的露天舞台上,只剩下了王彩玲孤单单的一个人,在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舞台上唱着歌,没有了鲜花和掌声,在这优美动听的歌声中,天空飘起了雪花,王彩玲的内心深处此刻就像此时的天气那么冰冷,心情就像雪花那样飘零。电影《立春》采用音画错位的表现手法,将歌曲中那浪漫温馨的画面和冷漠的现实世界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观众的心灵也因此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三)电影《立春》中声乐作品和人物命运的息息相关

电影《立春》中的另外一首声乐作品《托斯卡》是由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普契尼所做,歌曲的题材以现实主义为主,通过对底层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情感和不公正的待遇进行抒发,从而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思想内容细腻丰富,成为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歌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歌剧《托斯卡》主要讲述了一名具有正义感的画家马里奥为了帮助一名政治犯逃跑而被举报,最后进入了大狱,女友托斯卡是一名歌唱家,为了解救自己的男友四处奔波找关系,当找到警察总管皮卡的时候,皮卡虽然答应要释放托斯卡的男朋友,然而皮卡是一个好色之徒,要求托斯卡委身于他才同意放了马里奥,托斯卡在假装同意皮卡要求的时候刺死了皮卡,最后马里奥也被处决了,托斯卡在伤心欲绝的时候选择了自杀。这首乐曲的曲调悲凉,表现了托斯卡对于艺术深深的挚爱以及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传递出了自己对于命运无法掌控的无奈之情。

电影《立春》中的主人公王彩玲也有着一段在北京中央歌剧院学习的经历,王彩玲也有着对于音乐的执著追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但是却出生在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中,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王彩玲的真心对待和为爱情的付出却换来了乡亲们对她的鄙视和冷嘲热讽,爱情的背叛让王彩玲也感到心灰意冷。当王彩玲再一次走进中央歌剧院办公室的时候,领导们面对王彩玲的话语也是置若罔闻,再一次将她拒之门外,弃之不理。在情急之下,王彩玲急忙追了上去,跪在地上唱出了咏叹调中的高音部分:“高高在上的上帝啊,你为什么要对我如此的无情和残忍!”高音的部分就像是在奋力地怒吼和呐喊,人物的命运在音乐的衬托下顿时走向了高潮。电影《立春》中王彩玲的命运和托斯卡的命运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都具有悲剧的色彩,所以这也让电影画面和背景音乐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在电影背景音乐的同步之下,观众的内心世界也深受感染,对于主人公王彩玲面对现实世界那种悲惨的、无奈的命运表示深深的同情,观众的心理也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和触动,从音乐之中可以感受到王彩玲的美好梦想在被残酷的现实世界撕碎时候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所以最后注定像托斯卡那样以悲剧收场。

(四)电影《立春》中声乐作品和人物凄凉心境的互相映衬

电影《立春》中的另外一首背景音乐是《阳春三叠》,这首音乐是根据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画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关西》谱曲而成的,这也是我国古代歌曲艺术的最高代表作之一。曲调表达了对于老朋友分别时候的那种依依不舍的忧伤之情。“叠”就是累积重复的意思,用在音乐领域就是指乐曲的重复,因此此曲被反复咏唱了三遍,因此称为是“三叠”。

在电影《立春》中,当主人公王彩玲再次报考北京中央歌剧院的时候,领导们的办公室中再次传来了“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意思也就是说:“一匹灰色的马儿将载着你飞奔而去,何年何月你才会回来,在一起饮酒的机会还有几次?”这一段歌词正是王彩玲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为了可以坚持和实现自己的梦想,王彩玲毅然决然地一次又一次报考北京中央歌剧学院,态度是如此的坚决。北京中央歌剧院对于王彩玲来说就是那高雅的艺术殿堂,承载着自己多年的音乐梦想,对于王彩玲来说就是自己内心世界的精神殿堂,这里就像是彼岸的花朵那样美丽,王彩玲为了要得到它,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和打击也是坚持不懈,心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从未曾放弃,然而现实是如此的残酷无情,王彩玲最终在现实的面前也不得不低下了头。电影《立春》采用这种电影画面和背景音乐同步的方式将主人公内心世界那种无比凄凉和痛楚的感觉传递给了观众,给人心灵上一种深深的震撼。

三、结 语

电影《立春》在背景音乐的选材上引入了西方声乐歌剧的咏叹调和电影画面进行完美地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王彩玲的形象和内心世界,深化了电影的主题思想,声乐艺术的叙事功能在这部影片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将电影和视觉艺术和声乐的听觉艺术进行了完美结合,因此说电影《立春》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春兰.孤独地追求 不懈地奋斗——电影《立春》中主人公王彩玲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2008(15).

[2] 孙玉柱.声乐作品在我国当前影视作品中的地位[J].电影文学,2010(18).

[3] 曹红梅.从电影《立春》看声乐艺术的叙事作用[J].电影文学,2012(22).

[4] 赵品.嘶哑的歌喉 心酸的浪漫——试析电影《立春》中歌曲的作用[J].戏剧文学,2010(08).

[5] 曲永新.以电影《立春》为例探微电影音乐中声乐的艺术魅力[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艺术作品赏析范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赏析教学;审美水平

美术赏析是美术教学中的一类重要教育方式,其通过学生对自然与美术作品等的欣赏与评析,来激发学生内心的审美意识,并在赏析、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与鉴赏能力,带动学生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而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与艺术观念,相应的赏析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因此,本文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赏析教育为研究出发点,对其具体的教学策略与措施做详细的探究分析。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美术赏析情境

赏析教学本身是一种需要建立在视觉体验和感受基础上的教育方式,而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将图像、音乐等感官接受方法集于一体,以及它所具备的强烈感官刺激的特性优势,能为小学美术赏析教学提供直观、便利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多媒体教学多种感官刺激所形成的美术作品艺术氛围与情境,更能吸引学生快速投入对作品与自然美的欣赏、评析进程中,进而开动学生的思维来进行艺术认知与感受。

比如,在赏析《雄伟的塔》这一作品时,教师可先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同时在大屏幕中播放世界各国著名塔类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沉浸在欣赏图片的氛围中。之后伴S轻松愉悦的音乐,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在音乐激发下会带着一种放松、舒适的心情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为接下来的课堂讲解奠定了基础。

二、指引学生从作品画面与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学习

在进行小学美术赏析教学特别是赏析艺术作品的进程中,教师可从画面与情感两个角度出发,指引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评析,以促进学生赏析品位的提升,并带动学生艺术认知与美术鉴赏能力的优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使用设问法、探讨法等方式进行赏析教育。比如,教师提出与美术作品相关的设问,并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分析,让他们在组内交流互助中处理、解决教师所设问题,进而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带动班级内积极学习、合作交流氛围的建立,提升学生的美术赏析效果,促进其审美趣味的发展优化。

例如,在六年级赏析教育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赏析、评鉴国画作品《黄土情》。在学生欣赏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各类言语、提问进行诱导指引,鼓励学生对艺术作品从画面与情感两个角度进行欣赏评析,在学生对国画作品有个初步的、自我的视觉认识之后,教师可提出设问:“该幅作品中的安塞腰鼓具有怎样的艺术形象?”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合作探讨与深入赏析。之后教师可依据本幅作品的图像结构、线条运用、色彩搭配等特点,指引学生对其作品的构图技术与手法做鉴赏评价,进而针对艺术作品的互动式提问进行交流,来提升学生对国画的认知水平,带动其美术赏析与思维理解水平的发展。

三、赏析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并给予合适的评价

赏析教学活动应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在教育进程中担任指引者、辅助者的角色,在教学时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赏析为重点,在其欣赏艺术作品、自然美的同时,通过引导激励,推动其在欣赏过程中发现艺术价值,建立审美情感与创新认识。同时,每个学生的美术欣赏与认识方式各不相同,其看待艺术作品的角度与感受也互有偏差,即使存在片面之处也是学生真实情感的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赏析结果与观念给予尊重、鼓励,不轻易批评学生的赏析认识。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赏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方法措施之一,同时赏析活动本身也是一个自由开放、充满学生个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艺术作品与自然美做充分的感受和领悟,从中发现美术价值,提高审美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 静.图像分解赏析法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6(7).

艺术作品赏析范文4

关键词:美术;鉴赏;性质;特点;分析

所谓的美术鉴赏,可以被理解为鉴赏者在对美术作品观摩的过程中应用自身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道德素质以及审美观念对作品的意境与内涵进行体会、分析、辨别、理解、认可以及想象的过程。其作为一种特别的美术接受形式,具有娱乐、享受等多样化的性质,有助于陶冶欣赏者的性情。本文作者结合相关美术作品,进而达到对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客观而深入分析的目标[1]。

一、分析美术鉴赏的性质

由上文简要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术鉴赏是一种性质特殊的美术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鉴赏者的情趣、品位得到提升,身心得到放松与调节,同时调动了鉴赏者对艺术境界追求的积极性,此时他们也会客观的去认识以及挖掘艺术作品的价值深度。总之,一部优秀美术作品的完成时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之上的;美术鉴赏具有使心情愉快、陶冶情操以及塑造自我的功能。此时,美术鉴赏的性质大体上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美术鉴赏使一种审美享受。其携带这一性质主要是因为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的存在。所谓的距离感,就是说被鉴赏的美术作品能够将人类思想的改变、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文明更替演变的过程展示出来,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一美术作品以素描的形式将观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性表现出来,真实的将15世纪末期犹太人生存的面貌展现出来。鉴赏者隔着时间的跨度对本部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之时,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会,此时现实与美术作品之间产生了距离美;所谓的假定性就对鉴赏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充分的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将美术作品中虚设的背景、情节等勾画出来,将特定的美术语言转化为惟妙惟肖的形象图,这是非现实的,但是对鉴赏者来说是审美上的再创造;超越感就是鉴赏者对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跨度,不考虑个人功利以及物质实用性等因素,而专注于审美价值的方向;二是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通常认为,鉴赏是在创作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行为方式,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鉴赏的效果这一定论是较为肤浅的,因为美术鉴赏不是对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的一种被动回复方式。而之所以认为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因为观赏者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去参与艺术作品意义的构建等环节,此时若没有鉴赏者的加入,艺术家笔下的作品就不够完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的是一件优秀的作品的出现出来需要创作者的努力,还需要鉴赏者的认知理念以及审美情趣去将空缺有效的弥补,此时美术作品的意义更加的丰满,因此可以说鉴赏环节的落实使作品得以再创造,此时鉴赏演化为观者审美能力再创造的一种行为方式;三是美术鉴赏时观赏者对其艺术价值的判断。观者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之时总会对其造型结构、色质优劣有所评价,对其主旨以及内涵做出评论,这是普遍存在的理性现象。而对于美术鉴赏而言,其主要包括情感的、艺术的判断,此时情感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其将鉴赏者爱憎好恶、抑扬褒贬等品质体现出来。例如鉴赏者在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欣赏时,在辩证思维的引导下,能够体会出梵高在最为痛苦煎熬的生活中对自然、朴实、阳光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这件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对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效果。总之,这一性质存在于美术鉴赏中,使欣赏不再是单一化、公式化、概念化,同时也使鉴赏意识与审美情趣建立健全。

二、探究美术鉴赏的特点

1、使鉴赏者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这是因为美术作品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观者,自然景观也好,人文景观也罢;此外美术作品中渗透率创造者的情感与情绪,或激愤或低沉,鉴赏者超越了文字的局限性,去感悟精神世界,开拓眼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术鉴赏的又一特点是能够协助欣赏者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下,欣赏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明显的提升,此时的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观赏者的身心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与成长;另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中涵盖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境界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此时鉴赏环节的启用,协助鉴赏者开发自身的智慧,建立健全了审美情趣;当然,鉴赏环节的开展具有的最大特点是使美术作品得以再创造,这是因为鉴赏者在情绪情感的变化之中,传承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新鲜的元素再一次融入进行美术作品之中;

2、鉴赏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

主客体同时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这才是对艺术的鉴赏。而美术鉴赏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心理、情感活动的复杂性,主客体之间在情感对话以及精神境界融合的基础上,才会使审美活动具有再创造的意义;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结合的特点

有些美术作品中带有某些学者对其理解、认识、评价的字眼,这是对美术艺术作品价值与本质的揭示,但是只有在鉴赏者情感接受与肯定的情况下,它们才成为理性上被认可的事物,此时鉴赏者认知上的感性方式与艺术作品所传播的理性内容统一化,也是鉴赏者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整合的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结合衍生出的意义是重大的,其促使鉴赏者认清事物的本质,端正了情感态度,走向了实践路线。

三、结束语

总之,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是多样化的,美术鉴赏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性质特殊的审美消费行为,是生产到消费的过程;特点还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再创造、制约性与能动性、享受与判断、教育与娱乐的统一性。美术鉴赏对审美理念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辅助作用[2],因此,艺术领域提高对美术鉴赏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协助鉴赏者感受艺术特色与魅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升华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凯.浅论美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J].美术教育研究,2012.

艺术作品赏析范文5

一、音乐欣赏价值论

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些重要价值,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1.艺术品位提升的价值

音乐欣赏作为艺术欣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艺术品位提升的价值。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声音艺术,它既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又是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最受人们喜爱的艺术。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①因此,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提升欣赏者的艺术品位,培养欣赏者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艺术体验力、艺术感悟力、艺术理解力,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2.美学品格提升的价值

艺术欣赏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可以健全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在其所著的《艺术学概论》一书中指出:“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这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中,人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他晚年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美学与艺术方面的问题。”②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艺术欣赏,自然具有美学品格提升的价值。

3.人格完美铸造的价值

音乐欣赏可以铸造完美的人格,这又主要通过陶冶人的情感来实现。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③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达到情感共鸣,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完善欣赏者的人格。

4.音乐综合素质提升的价值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提升欣赏者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能力、音乐分析能力、音乐研究能力等音乐综合素质。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说的就是见多识广的道理。

二、音乐欣赏内容论

音乐欣赏作为一门课程,其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

1.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是音乐欣赏的“案头工作”,也是具体欣赏的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果音乐作品的曲谱是具体的“音乐建筑”的“设计图纸”的话,那么作品分析便是解读“设计图纸”,以便更精准、更全面地欣赏具体的“音乐建筑”,避免盲目的、随意的、即兴的欣赏。作品分析的具体内容,又包括词曲作者的生平简历、时代背景、艺术道路、艺术追求、艺术风格、思想特点等。

2.具体欣赏

具体欣赏即进入“音乐建筑”内部,进行具体、实际的欣赏。具体内容又包括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审美特征(社会美、抒情美、形象美、模糊美、朦胧美等)、语言特征(旋律、节奏、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复调等)、体裁特征(声乐作品的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劳动歌曲、进行曲、讽刺歌曲、诙谐歌曲、舞蹈歌曲等。器乐作品的序曲、组曲、进行曲、夜曲、叙事曲、幻想曲、狂想曲、随想曲、舞曲、谐谑曲、交响音画、交响曲等)、曲式特征(声乐作品的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多部曲式等;器乐作品的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奏鸣回旋曲式、混合曲式、自由曲式等)、结构特征(情节结构、组织结构、音响结构、过程结构、思维结构、心理结构)等。

三、音乐欣赏方法论

方法虽然属于手段范畴,但它对于实现目的却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与方法论。认识论是关于人类知识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方法论则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认识论与方法论是紧密联系、互相配套的。同样,在音乐欣赏中,也要在音乐欣赏价值认识论的基础上配之以科学、正确的音乐欣赏方法,方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收到预期的欣赏效果。

音乐欣赏的具体方法,可分解为以下两大层面。

1.把握音乐的欣赏步骤

音乐的欣赏步骤,主要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艺术联想、艺术想象、艺术理解、艺术评价、艺术再造等。

2.运用音乐的欣赏方法

狭义的音乐欣赏,其欣赏方法主要有两种:感性欣赏法。此种欣赏方法指的是凭欣赏者的艺术感觉进行欣赏的方法,其特点是思维随着音符自由飞扬,让情感自由发挥,使欣赏者通过“移情”作用,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满足。理性欣赏法。此种欣赏方法是凭理智进行欣赏的方法,既品尝把玩,又分析判断,这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功力。

艺术院校中的音乐欣赏方法,是感性欣赏法与理性欣赏法的综合运用,使二者优势互补,共同完成音乐欣赏的任务。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限于篇幅与能力,本文只能管窥蠡测,概而言之。

注释:

①陈兆金.艺术鉴赏学导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195.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9.

艺术作品赏析范文6

关键词: 课程改革 美术欣赏 艺术素养 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置于首位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笔者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我们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加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要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课和美术欣赏课在一般场合并不分开,统称为“美术欣赏课”。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的用现有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现行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经笔者调查可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因而学生欣赏的无所适从,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就作品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欣赏作品。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性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那么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接的瞬间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定势思维,人云亦云。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让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接着自然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体裁、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思考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自终以宽慰的态度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感知作品,自己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后,为了再次深刻的认识作品,对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而对不同体裁、风格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感到画家各自的风貌。一般来说,经过分析比较后,再次感受作品,学生就会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阅读作品、丰富相关美术、历史等知识,查阅有关资料。